更新日期:2011/07/05 06:37:10
學習次第 : 初階

三大約噶

劉立千

    寧瑪派的三大約噶分摩訶、阿努、阿底三部,為最高的三部大瑜伽。在九乘中摩訶判為第七乘,阿努為第八乘,阿底為第九乘,居於諸乘之頂首。
  三乘的主旨,仍在解決的問題上。因為纏縛輪回的是心,走向解脫的也是心。輪回的心是雜染心,解脫的心是清淨心,二心本是一心,只是迷悟之差。但總起來仍是一個心的問題。
  心的迷悟是有層次的。佛門設教也是施用種種方便為眾生層層解沾去縛,從淺引到深,從低引到高,逐步引導,也有等級,軒此才產生了三大瑜伽。
  眾生之迷,迷在什麼方面?就是在客觀萬有顯現執以為實上。
  客觀顯現,本是因緣生法,無有自性,雖有如幻,是假有,沒有一個真實存在。眾生由於無明,對之起我執和能所二執,執以為實,來纏自心,起惑造業,流輪輪回。纏縛的是心,因此解脫的也是要用心來解開,瑜伽法的前兩部主要在鍛煉眾生的心識能力,破實執,證空性,來解開纏縛,這是實際修煉而不是純理論問題。
  一、摩訶瑜伽,即大瑜伽,區別於下三部瑜伽。它等於新派無上瑜之生起次第。其所依經為大幻網等,修部即有八教等等。
  此可分為見、修、行、果四面來談。
  在見解上,把纏縛的世間法和解脫的出世間法分為真俗二諦,世俗為有,真諦為空,成為空有二分。眾生把有執為實有,空認為空無,這空有就產生了矛盾。若進一步觀察,認為世俗雖有,但無自性,屬性空,這稱為殊勝世俗諦;真諦雖空,但不是頑空,空有本性和作用,這稱為殊勝勝義諦。這空有二分,在空的方面統一起來,稱為二諦雙融,如此才能見到諸法真性。瑜伽法主要在空有如何統一上,即空有雙運的問題上。
  在修習上,即把空有雙融的理論變為實踐,重在鍛煉心識的認識能力。相信真如本智有幻化世間萬有的妙用,即心有此能力,本自元成。
  實際修法上觀想自身是佛,破除凡庸卑下的思想,自身所處境界亦是佛境界,故觀本尊、壇城、眷屬、咒輪等,皆是無生勝義之界,本自具足。不過在摩訶瑜伽階段,眾生不敢直認是佛,佛與眾生還有尊卑之分,故仍要修四近修,念誦密咒,作承侍,以三業契合三密,繼而觀天身如幻,我身如幻,作收放,這樣從有到空,又從空到有,一切如幻,二空雙融無別,來破除實執,語悟真性。若觀佛雙身,佛父象徵方便為有;佛母象徵勝慧為空,方便與勝慧雙運即空有雙運。
  在誦咒方面,要注重風息,由制氣(風)可化光明轉空,又修入真如、普現、如是因等三摩地,清除情器世間一切執著,徹證諸法如幻自性。
  生起次第是方便,重在現分,可培積福德資糧,斷煩惱障,清除執我地取等實執,了悟真性之體。
  在行持上,出定後觀一切法皆如幻、性空、現(現相)空(空性)雙運,則與現實打成一片,可任運成就三摩地,獲得地道神通等。
  在果德上,五道究竟,即生或中有,得佛五身成就。
  
  二、阿努瑜伽,即教敕瑜伽。其所依經為集經、赫魯噶格布等等,在見地上認為眾生與佛在真如上仍無差別,但對真如作體、性、用在分看法,即體空、性明、用周遍。
  體空分為無生離戲普賢佛母之清淨真如壇城,為勝義諦;性明分,為無不滅自生,光明妙用普賢佛父之本性任運之壇城,為世俗諦之所依;此界智不二之子(用)即大樂要本菩提心壇城。觀此,則輪涅一切萬法皆為界不二所現之遊戲。
  在修持上仍觀想自身為本尊壇城為前行,在正行上重在修圓滿次第之脈、風、明點。觀想自身之四或六脈輪,燃拙火,開脈道,引風入中脈,樂空雙運,生俱生喜樂智。重在明點上破實執而解脫。又修無修無治三摩地,達到界覺無二雙融。
  其修法上分解脫道與方便道。又有有相修和無相修,以及修上門和下門等種種差別。
  圓滿次第不重用心識之力去改變空有看法,而是運由風脈明點自起作用。從明點出現光明,生起樂空不二智,而能在修中體認空明、空有雙運,並能消溶一切無明習氣,如八十性唐妄,乃至一切假名概念、資訊符號、戲論分別,凡藏在身中最深處,最難破除之實執,即所知障,連根拔掉,轉為光明,尤其是實執中最難破除的為色塵等。只觀想性空不易空了,他們認為只有通過風息明點,轉化色塵為光明,溶之入空,才能解決色心對立而獲解脫的問題。
  住無修無治三摩地,由方便勝慧雙運而悟入界覺無別。
  阿努樂空雙運,是強制成佛的方便,違反自然,易出偏差,風險極大。
  修圓滿次第可以清淨所知障,培積智慧資糧,斷俱生執著,能了悟真性之用。
  在行持上,了知所現萬相皆為大樂和本智之遊戲無所取捨而行。
  在果德上,成就任運自自性大樂身(報身)。
  以上摩訶、阿努二瑜伽認為現證空有、樂空雙運,則可現證真性,在阿底瑜伽看來空有、樂空本自圓融,他們強為分開,然後再使之結合,是有功用有造作的法門,尚非究竟。

  三、阿底瑜伽即大圓滿。大圓滿法重在先求悟心體明空覺必性,體性空寂,本淨不變,次明心用,心之本性光明,能明現不滅,其所現法性境界即三有輪涅萬相,為覺性之受用遊戲境界。界覺不二,即空性(心)與光明不二,因此空有、樂空本自雙運,尤其是佛的三身德智,亦在覺性菩提心中本自元成,故求學者可以無修無證任運而成佛,所以大圓滿法門是諸乘之頂首。其所依之經續如何底十七續,心部有十八經等甚多。實修方面則總分為兩大教授,即徹卻與妥噶,徹卻有四解脫,妥噶有四光、三要、四境等等。
  在見解上從體、相、用三方面來認識本元心(覺性菩提心),此心體空分為法身,本性光明為報身,大悲妙用普現為化身,三身本具,故眾生本即是佛,不須修造。
  體空、本淨、無為離戲、不動不變。但空而有覺,覺空雙運。本性光明,為萬有之根源,故萬有之根為本性光明。大悲普現,即覺性之妙用而自現元成。
  覺性雖包容萬法,但萬法並不能沾染覺性,覺性是不動不變的,如同虛空,無有纏縛,本來清淨,本自解脫。光明所現,無文論染淨,所現無性,均是覺性之妙用遊戲。
  在修習上,因為既承認明空覺性即佛性,眾生皆有佛性,故眾生是佛,三身德要皆為本具,則本自元成,故無修無造。在堅信本來是佛,本自解脫,遠離取捨疑慮之性。
  眾生雖有佛性,但由於迷於無明煩惱,不能不悟,所以要排除障蔽真性之煩惱迷誤,但並非在本覺上有所修治。煩惱妄想本無自性,既不能動搖真性,真性本自解脫,只有讓煩惱妄想自生自滅,惟住於不取不舍的自性法界三摩地上,而直性之用亦自然顯發。本法重在光明、界覺雙運,即空性(覺)與光明雙遠(空有雙運),光中解脫。
  在行持上,保任清明覺性之明空,任何所現皆為法性光明之作用,運離執著取捨,平等置之。
  在果德上,隨時安住任運圓滿之普賢王位上,保任明空,四種道力圓滿後,則從輪涅中解脫,化蘊身為光明,成虹體身則成佛。
  阿底瑜伽之內又分三部:心部、界部、要門部。
  
心部,主張悟空明心體,體空而有覺,是覺空雙運。外境為心妙用之遊戲,故惟住於法身境界之等持,即保任覺空雙運之覺性,餘則一切不管。此中又分為七種派見,七見皆為對真性體用二分之說明,均屬大圓滿見之一部分。
  第一派說,界為最初界(體),無有轉變,故此心不變易。由於法性光明元成現分(用),似有輪回顯現,然體不動,不淨之自相成空。此現分是起自法界,住地法界,最後融歸法界,為虛空之神變,本自解脫,只要任運放下,無勞對治。
  此意是說體是不動,用雖有現,現無自性,任運放下,不須對治。
  第二派說,阿努以下八乘,對假名安立體,均有歧誤。因為此體是自智慧,遠離心識,回遮因緣,為法性之大空。要離心識偏執和感受,其性才無複無障而顯現。
  似說體是大空,超越情識,八乘對真體皆有意度。
  第三派說,若悟遠離戲論,無有造作,本體心性之義,則於體無生滅中而獲解脫。其妙用不滅,廣大平等,習氣失其所依,故無黑白異熟果報。法性本空、本覺、本大離邊,此可用因明判斷。輪回涅槃於平等性中而獲解脫。
  似承認體是無為無生,用是本空離邊,故輪涅可於平等中解脫。
  第四派說,必性自然智(體)遍於一切輪涅,其所現境界(用)現分不墮於實有,空分不墮於空無,亦不墮於二者皆非之雙運。體空不墮常邊,妙用不墮斷邊,因此它是超越所作而離苦樂之法性。
  實際是承認覺性為體空而用有,真如為非空非有之體。
  第五派說,心之體性不住任何一處,不立任何一法,然而任何皆能顯現,而不滅明現。對於所現應不遮止、不執著,不分別。
  此指體是廣大周遍,用是無方顯現,心性是無廣狹偏墮。
  第六派說,自然本智(體)遠離心識,隨其所現(用)在於何處皆不存在真偽之分,是解脫於無有邊際之大遊戲。
  此指體遠離言思,而現(用)是離邊大遊戲。
  第七派說,一切顯現(用),皆是心之遊戲,雖現為種種,以心無體故,種種所現亦無自體。雖現似有別,如現心為以執之相,現法為所執之相,然皆是一切皆非之法性自然智,無有分別。故本有妙用之元成妙光所現輪回、涅槃二分,現者即無體性,現處亦自然解脫。
  此為體用不分。
  
界部,重視心之用(顯現)。主張自然智之法性光明,在普賢廣大界中所現一切法相,無論何現都僅是自現莊嚴,而否認有纏縛、解脫、能現、所現,故不觀察其派見、有無、是非、淨不淨任何方面,只抉擇其為本自解脫,任運自在于廣大無邊之中。
  此指真空中之妙有,即為覺性妙用所現,故無邊用,無修治,一切在顯現之中任運自在。
  界部的說法有十二種,最著者為四說。
  第一說,自然本元智,此智不動,遠離因緣,其本性無有方所,沒有法性與法相的對待。
  此似乎不分體用,只說其為法性境界。
  第二說,自然智慧其所現之遊戲,若是變現,則各種自現皆為法性之莊嚴遊戲,若不是變現,則無方分,普遍顯現,超越了是非破立。
  似乎只承認有現,在妙用的現上任運自在即可以。
  第三說,自然覺性境中,外所現境界,內生起自覺一切皆是心之遊戲,所現境界與其觀源,立即解脫,地有所作,根本清淨,故承許對實相無可修治。
  承認所現本自解脫,則體亦解脫。
  第四說,自然智慧之境中所現一切法,皆為心所知,不現則由本性了知。主張一切所現皆超出自然智慧(法性)。
  界部的十二種說法,歸納之不外說遊戲、莊嚴、法性、作勤四界。總之,都是重在說明自然智慧之法性境界(用),偏在用上。
  
要門部,瞭解到心之覺、明、現三分,無始以來則圓融不可分割,全面瞭解到真心的本來面目,故主張於生死涅槃離取捨,超越疑慮偏頗,遠離心意分別之法性,即是依直指本元內界本淨之徹卻法,或依道顯之元成噶法,則能於一刹那間使自然本智自然顯現,這要求應達到遠離心識和計度分別之要點,如艾灸灸中其要害,病立即愈,則可於環練身中成熟,任運解脫,這是本來解脫,本自元成,任遠自在,無修無治之大圓滿的最上解脫法門。
  要門部也可以分為三派。
 A、零星語派,通過零星片言隻語,不需其他分辨研究只刹那間則能契語遠離情況之本智。
 B、 談話派,言談中講說體性遠離念不迷;破除到本性所起妄想根底,則性相遠離執著。
 C、講經派,講述密續本典,此為一切佛語之出處;自性遠離輪回涅槃,不須勤治所斷,不執著於明言文字;不以辯論去觸及空性等等。
  上面這些內部分類也十分繁雜,總括起來有內、外、密、無上密四類。
  外類如身軀,承認自體上不存在煩惱,。故可以五毒作為道用:本性非勤修而成,故凡有所現,皆為法性,性相上(用)無有方分,故不分什麼空性(空)與現分(有)。
  內類如眼,承認自體超超有色,故為無相法性。本性無有來去,是常相續而住之本智,其性相(用),貫穿輪回和涅槃猶如根;本面相異而又聯繫猶如莖;妙用顯現所現增廣猶如枝;明分不滅猶如花;各種成熟為一猶如果。
  密類如心臟,直指自體與頓悟同時,故不觀待聞思修三慧;本性斷氣息與解脫同時,故不觀待串習之力,其性相(用),覺性與大悲出現同時故不觀待培集二種資糧。
  無上密類如一切圓滿,自體非屬所知,故不觀待能知,本性現量親見,故不對法性不須意度伺察;法相為四進界,不希翼其未來生果,因即此生中便能契大元始本初法界。  
  總上,心部、界部、要部、要門三部,心部求悟心體本空,雖知道心用是能現一切,但只作為受用遊戲,一切不管,只保任本淨,偏於空的一面;界部重心的法性妙用,它能現一切,在一切中任運自在,偏於有的一面;要門部才是空有二分,不執不取,認為一切本自解脫,本元功用,雙離二邊,任運無修,比較以上二部頗為超越。這正如隆欽巴大師所說,心部著於心體,仍執意度;界部認定法性,仍流意度,惟要門部任實相自顯,故特超勝。必性有覺、明、現三分,要全面照顧,這才能與在圓滿見相契合。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