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12 11:02:37

懷業時語略釋日月星
益西彭措堪布


輪涅自在悲智無等倫,無數聖智頂嚴如意寶,
空樂宮殿安住無邊際,懷柔三根本眾請垂念。

論題與作者
《懷業時語空樂赤電閃爍之光》是法王如意寶依靠懷業任運展開弘法利生事業時所作的教言。題中赤電比喻空樂無別的智慧,由這智慧赤電閃爍的教言紅光能遣除眾生相續的無明黑暗,照亮解脫的平坦大道,攝受調禦無邊的有情眾生。

作者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是千百年前被釋迦牟尼佛及蓮花生大士等諸多成就者所授記的十方三世諸佛的總集,一切五部空行的主尊憤怒黑日嘎,諸多印藏成就者的共同化身,即生現證菩提果的聖者,通達顯密的大阿闍黎,嚴持三乘戒律的持律上首,悲智圓滿講辯著的自在者,重興佛教的中流砥柱,無偏住持弘揚顯密教法的大法將,引領眾生往生極樂的最勝導師,當今無上光明大圓滿的教主。由於他的巍巍功德,觀音上師敬稱其為釋迦教主,無量光佛應化的班禪大師尊其為聖者法王,無數智者大德均奉其為頂嚴如意寶珠,末法時代芸芸眾生的怙主,消除五濁黑暗的紅太陽。本教言即是如此三地中無與倫比的法王安住於大圓滿空樂無別的智慧中無勤任運顯現而作的,它是淨心乳海中流出的醍醐,一經納受必定諸惡消除眾善速集,諸持教者若能奉為圭臬,領納心中,真實行持,則定能無礙地展開弘法利生的事業,使佛教在這個世界發揚光大,無邊眾生將由此趨至解脫安樂地。

略釋分三:一、初善;二、中善;三、後善。

甲一、初善分二:一、頂禮立誓;二、勸請聆聽教言

乙一、頂禮立誓

心間不壞明點虹宮中,覺空智慧了義文殊尊,
加持甘露喜宴利樂雨,降入眾生大海願歡喜。

安住心間不可毀壞的明點虹光宮殿中的法身覺空了義文殊聖尊,其加持的甘露喜宴利樂妙雨,降注在廣大無邊的眾生大海之中,願能歡喜。

1
、頂禮的分類
通常內道論師在開始造論時都要頂禮立誓,以祈求加被及申明造論的目的。本論也不例外,但頂禮的方式卻迥異常規,一般大多以身口意敬禮有相的三寶與三根本,而此處上師法王安住在大圓滿的覺性中,以無離無合的方式頂禮心間不壞明點覺空智慧了義文殊尊。
概而言之,頂禮約有三種:下品是以二取心緣有相的勝境禮敬;中品是安住在見解中頂禮;上品則是泯滅心與心所契合法界稱性而禮。其中上品頂禮超出中下,圓具中下頂禮的一切功德。依基道果,上品頂禮的對境可分三種,即從基而言,頂禮的對境是現空雙運的法界,從道而言是大乘智慧方便雙運的正行修法,從果而言則是全體顯露的三身無二覺空雙運了義正覺佛。本論頂禮句含意極深,可謂一句之中攝盡了究竟的見修行果,作為大乘行人必須首先認識此不壞明點或如來藏之本基,進而修持無勤作無分別的大止觀道,證得三身無二的了義文殊正覺果。

2
、明點的體相
一切眾生心間都具有任運自成的身智本性(或不壞明點、唯一明點),在顯宗稱為如來藏、佛性、真如妙心等。這樣的明點是任運自成的大無為法,它不為任何外境的四大災害及內心的無明煩惱所損壞,無始以來即以遠離盈虧的方式安住於眾生心間。世尊成道時歎道: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無礙智、自然智自然現前。《如來藏經》雲: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德相具備,如我無異。雖然一切眾生與諸佛平等具有如來藏,但眾生盲無慧目不見不識而枉入生死受諸苦惱,諸佛慧眼圓明徹見徹證,故成就菩提享受涅槃無極之樂。就現相而言,有迷有悟,有生死有涅槃,然從究竟勝義而言,如來藏從本以來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常自寂滅。於眾生位不減少分,在諸佛時不增毫釐,法無增減故;眾生不垢,諸佛不淨,法無垢淨故;眾生不迷,諸佛不悟,法無迷悟故。雖然眾生未悟,但如來藏光明在日用行住坐臥中刹那不離,若能迴光返照,歇此妄想塵勞之心,心間無位真人就會顯露。如百丈禪師雲: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3
、覺空智慧了義文殊

從究竟勝義來說,佛是不可見的實相,法是不可說的真如,而且沒有能證之智與所證之如的差別,唯是一味實相大涅槃性。但從名言而論,佛是能證,如來藏是所證,不壞明點虹宮是所住處,覺空智慧了義文殊是能住之佛,這只是一種方便說法而已。實際如來藏或不壞明點清淨如虛空,法身亦清淨如虛空,二者無離無合,在名言中勉強可說為住,然法身一切不住。如《華嚴經》雲: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顯宗當中,雖然也說眾生具有如來藏,但沒有明確指出它的住處。密宗無上大圓滿則直接點出任運自成的智慧就安住在眾生心間。佛就是心,心就是佛,識此心見此性者即見諸佛法身。古德雲:若人識得心,可說不思議。此時可說現前了義的文殊智慧本尊,也即是了義的三寶、三根本,若能與之不分離,則是上品禮敬。也就是永明大師所說的俯首覺地


依外續而言,本尊與自己有賢劣的差別,進入內續自他差別漸小,到大圓滿則自心與本尊絲毫無別,而且連有相本尊也融入清淨法性大本尊之中。全知麥彭仁波切曾說:凡夫大多執著具足相好、執劍持函的童子為真正文殊,豈不知這僅是了義文殊的一種幻化相。真正的文殊是自心覺空無二的智慧。

4
、作者的上品頂禮與利樂有情的立誓

雖然至尊上師恒時安住大圓滿唯一實相的覺空文殊法身壇城中,無刹那動搖,但在不同根機者前隨緣顯化,比如常人都見法王是大阿闍梨,信心清淨者見蓮花生大士、布瑪目劄、文殊、觀音等,在不同淨土中的士夫則見為各異的天尊身,而在報身刹土又現為種種報身佛度化諸大菩薩,在法身常寂光淨土則是法身普賢王如來。如《華嚴經》雲:如來清淨妙法身,一切三界無倫匹,以出世間言語道,其性非有非無故。又雲:譬如淨滿月,普現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雖然自他面前有森羅萬象的顯現,但對法王來說所有這一切都是正覺、涅槃、覺空智慧文殊。如《華嚴經》雲: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因為完全證悟了周遍輪涅萬法的明空心性——了義文殊,在法王一切智智的眼前,山河大地情與無情全是法身。法王金口曾宣:自心無生光明性,即是了義文殊尊,住於無離無合中,了悟本面而頂禮。對具信弟子,法王不止一次說過,自己十五歲時念修《大圓滿直指心性》,因為虔誠祈禱全知麥彭仁波切被尊者的智慧身攝受而大徹大悟,自此與了義文殊刹那未曾分離。對此觀音化身的嘛呢喇嘛班瑪斯德、托嘎如意寶等都作過印證。此處,上師又慈悲為我們顯露本地風光,各人應反觀自心,禮敬了義上師——覺空智慧文殊聖尊,否則外尋有相佛,與汝不相似。

為了使無邊眾生都能入於這不壞明點的虹光宮殿中,享受無變的大安樂,上師覺空智慧了義文殊尊降下加持甘露喜宴的利樂雨,注入眾生相續的大海中,任其歡喜悅怡地恣情享用。這是在宣說教言之前上師所發的誓願。


乙二、勸請聆聽教言:
三學如意樹頂競綻放,三信蓮花善緣之道友,
請聽淨心乳海中流出,年邁大恩老父此心語。

在三學如意樹頂上綻放的具有三信的蓮花,即忠實追隨我的善緣心子們,請歡喜地聆聽年邁大恩老父從淨心乳海中自然流露的心語。

1
、勸聽的目的與三學如意樹
在頂禮立誓之後、宣說教言之前,通常有必要先教誡徒眾諦聽,目的是使弟子的相續得以調順,之後方能領受教言醍醐,獲得真實受用。經中常見佛告弟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其密意即在於此。同樣此處法王以巧妙的方式攝服弟子的心,即先讚歎功德令生歡喜心,爾後慈愛感化,以收俯首聆聽的效果。

頌詞中的比喻意義很深,可作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將三學比喻為如意樹,道友比喻為蓮花蓓蕾,因三學如意樹的滋潤,三信蓮花得以盛開,即由戒定慧三學的熏修而生起對上師三寶的三信——清淨信、欲樂信與勝解信。

另一解釋:法王如意寶自己即是三學如意樹,弟子的信心之蓮因為汲取上師如意樹的養分而得以綻放。法王能無勤滿足求解脫者的心願,是無量利樂的源泉,故稱為如意樹。如雲:無量利樂之源如意寶。再者,且不論本為文殊化身的法王無量劫前已三學圓滿,或今生證悟大圓滿時成就戒定慧功德,僅從今生顯現而言,法王自幼修習佛法,以三喜依止善知識,精進聞思辯講著,清淨受持三乘戒,成就顯密所攝的一切禪定與聞思修三慧,故稱三學如意樹應屬當之無愧。

2
、三信蓮花與善緣道友
如意樹一般的上師法王是如何滋潤弟子心蓮的呢?如《忠言心之明點》所說無始無親瘋人般,獨漂輪回癡暗中,在漫長的生死輪轉之中,恒時被三毒猛火燒烤,我們信心的根株已經枯萎不堪,相續中唯有邪見疑惑的高山,今生幸蒙法王慈悲攝受,上師恩威並舉、贊呵兼施,多方調教,複授與種種顯密法要,開示善惡取捨之道,令生出離心、菩提心與清淨見,如此我們才如枯木逢春般綻開了信心之蓮。
如是具有三信的道友能夠值遇上師、深法,並非無因,實是往昔積功累德、善根淳熟的結果。《勝利道歌天鼓妙音》中雲:遇此勝法善緣眾,前世累劫積資果,與普賢王同緣份,諸道友當生歡喜。如今以上師的恩德和自己的前世善根,我們能值遇光明大圓滿法,具有即生、中陰、幻化界成佛或以上師願力加被臨終往生極樂世界的緣份,當然屬於本論的當機善緣者,而這樣的善緣實在來之不易,善自珍惜,切莫失之交臂。

3
、應當納受淨心乳海流出的心語
既然師徒善緣具足,接下來上師要為我們傳授教言。因為此教言是從上師大圓滿清淨妙心的乳海中流出,也是從利他的慈悲菩提心中流出,故說是淨心乳海中流出。上師在《忠言心之明點》中說:即性自然流露而造論是甯瑪巴大圓滿瑜伽士獨具的風采。所以此教言極具加持,完全符合勝論的標準,具有改造、救護的作用,因為教言中開示了修佛子行、積資淨障、淨觀他宗、修持本尊、發大悲心及善心等法要,尤其是為救護無邊有情而展開懷業廣度眾生往生極樂。教言以短短數語直接點出歧途,指明正道,果能依之而行,必離坑坎而入坦道,所以有緣者切勿束之高閣而應時時研習,不期然中當獲大利益。尤其作為法王如意寶的法子,我們更應把上師教言銘記於心,依此為準則,在五濁漸深的今日亦能展開成辦自他二利的大業。否則若對上師的心語置若罔聞不加珍惜,不守弟子之規,豈有弟子之名?

甲二、中善論體分五:一、教誨行佛子行積資淨障;二、教誨淨觀他宗專修自宗;三、教誨作苦海眾生的商主;四、教誨護持高尚善規;五、教誨修持懷業引導眾生往生極樂

乙一、教誨行佛子行積資淨障
我等善業願歌所招引,聚於清涼雪山之聖地,
師徒不離趨入佛子行,積資淨障修行我心語。

在善業願歌的招引下,我等師徒今日相聚於清涼雪山喇榮聖地,值此勝緣,切莫無義空耗,相聚時應同發菩提心趨入佛子行,珍惜寸陰精進積資、猛厲懺罪,唯一實修顯密法要。諸道友,這是大恩老父我的心語,請銘刻于心切莫忘記。

1
、法王的善業願歌
當往昔善業願力的歌聲響起時,安住淨土的上師、數百大菩薩以及五湖四海的道友,如百川歸海般雲集於喇榮聖地。大持明者具力金剛曾授記:色達地方法鼓之聲震天動地,悅耳動聽的妙音引來四面八方的蜜蜂雲集此處。法不孤起,仗緣方生,今日能與古佛再來的怙主法王、三百地上大菩薩以及千萬僧眾雲集一處,豈非往昔的善根、因緣、願力成熟所感?

以上師而言,無量劫前早已圓滿二資現前佛果。授記中明顯記載法王是文殊化身,而文殊菩薩過去為龍種上尊王佛,現在北方世界成等正覺,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也會示現成佛。由此可知,上師往昔即已發無上普賢大願並精進積資,圓滿一切戒門、定門、慧門、波羅蜜門、願門、方便門、力門等。雖然窮盡一切功德海,然因湣念癡迷眾生復發無盡大願,遍游二資大海,此從文殊菩薩所發十大願中可知。應知上師往昔發無盡大願積無邊資糧,一切都是為了救度我們,多少生以來是上師如影隨形般地方便引導,才使我們萌發善根生起信願,今日終於善根願力成熟,感得師徒聚會共用法樂。

功德大海雖久已盈滿,然仍示同異生髮菩提心、行菩薩道、積累二資、懺悔二障、勤學苦修。正如法王讚頌全知麥彭仁波切無數劫前雖已成佛然勤二資道那樣,上師今生自幼即精進觀修本尊、誦咒、持名、修生圓次第,尤其精修光明大圓滿,一一皆窮盡法蘊、現前成就之相。上師內證功德難測難量,高如虛空深似大海,而外在顯現卻謹慎取捨微細因果,圓修戒定慧,經常上供下施,無有厭足地積累二資。上師現身說法,若論其見高如虛空,若觀其行細如粉齏,如是都是為了方便引導我們,《華嚴經》中說若自不修梵行欲令他人修梵行者,無有是處。上師於佛法皆能圓滿行持,故以此教誨我們如法修行。

上師本自因地發宏誓願,歷經多生深修力行,即從此大願海中任運現前利生的大業。在上師的著作中我們隨處可見他老人家所發的偉大誓願,如道歌《瀑布妙音》中雲:為度困苦眾生傳深法,誓同文殊勇士偉大心。《文殊童子歡喜笑音》中雲:眾生乃至虛空盡,具足無量功德行,等同妙音文殊尊。又發願我願今起生生世世中,上師殊勝本尊以攝受,三學功德海藏能自在,易成宏法度眾廣大義。尤其在《願海精髓》中,上師的願心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由此可知,上師善業願力的歌聲不僅飄揚在喇榮山谷,十方三世的一切國土中都飄揚著上師美妙動聽的善願歌聲,是此願歌把無量眾生招引到安樂的解脫地。

2
、弟子的善業願歌與雪域喇榮聖地
以我等而言,勤修福慧、積累善根、廣發大願此三者極為重要。若非往昔修福慧,今日怎能至於喇榮淨土得見上師法王、聽受顯密法藏呢?諸多經論再再宣說無善根者縱然千佛出世也無法救度,他們無緣值遇三寶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涅槃經》說眾生必須有善根因緣佛才能度化,否則以佛的智悲力也無可奈何,經中比喻如人墮入深廁,沉溺於糞穢中,僅有一發露出,親友可牽此一發救拔令出。同樣,四生慈父的佛陀度化溺於輪回深廁煩惱糞穢中的眾生時,眾生若有毫許善根亦可救拔令出,而無善根的闡提佛也無法救度。因此我們必須首先發大願培植自己的善根。

藏地是大悲怙主觀世音菩薩的化土,千百年來有無數聖者應化其中,顯密教法在此弘揚興盛,無量眾生在此修行成就,因此這片土地堪稱諸佛菩薩常遊的樂園、孕育聖賢的母親、出生善法功德的吉祥聖地。它被稱作是雪域,這裏不僅有甘洌的淨水解除身體的乾渴,更有清涼的佛法甘露化解相續的熱惱。看看外面的世界,人們時時被心中的煩惱、外在的酷熱逼惱得痛苦不堪。相比之下,雪域聖地更顯得清涼殊勝。在廣闊的雪域高原,色達喇榮恰似寶冠頂上的一顆明珠,在法王杲日般慧光的朗照下顯得格外生輝,令人矚目。喇榮聖地宛如綻放的蓮花,山溝呈月牙形,周圍環繞諸多雪山,每座山都有特殊形狀,表示不同的功德。同時,它是敦珠仁波切與八大菩薩為主的十三大虹身成就者作過加持的聖地,空行護法雲聚、上師本尊恒時加持護念,在此神山修習息增懷誅任一事業都可成就,其中尤以修習懷業最為殊勝。

3
、發菩提心的功德
一切大乘的修行都以發心為首,所以此處上師根據自己的修行經驗和諸多大乘經論首先勸請我們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因為菩提心是世出世法的根本,大乘佛道的核心,趨入究竟佛地的坦途,總持佛法功德的陀羅尼,出生自他安樂的如意寶,超越罪過毒海的津梁。此菩提心有則一切皆具,無則一切皆失,具此一法即能遠離惡趣,擺脫惡友控制,速得無上菩提。依此菩提心大船救度眾生越過三有大海,脫離輪回的一切怖畏,具無垢菩提心則能遠離八無暇獲得暇滿,依菩提心能摧犯別解脫戒、十不善及五無間罪。又若具有行菩提心不但身語意行善時有功德,縱然在無記、昏睡、放逸狀態中功德亦會如泉湧般地增上。以菩提心攝持的善根,乃至菩提之間非但不會空耗且能不斷出生安樂的果報。關於菩提心的功德,佛經論典宣說甚廣,有志於大乘者應當聞思了知。總之如全知無垢光尊者所說:菩提心之福德雲,不可思議無有量,如來功德極稀有,廣如法界無邊際。

菩提心的福德為何如是廣大無量呢?因為菩提心所緣的是十方三世的一切眾生及無上無等的佛果,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周遍輪涅,量等太虛,無邊無際,故其功德自然也就無窮無盡。菩提心具有如此巨大的福德,如能以之攝持而修六度萬行則可直趨佛果,此誠為大象所遊之道,狐兔焉能行之,因此大悲慈父法王首先導引我們趨入菩薩的大行。


4
、行菩薩行的要訣與策勵進修
發起菩提心後為了圓滿菩提就要力行上求下化的菩薩事業,而要得到任運度生的能力只有成就萬德圓滿的佛果,欲成佛果必須廣積福慧二資,否則無法現前色法二身無別的果位,因此積累福慧資糧便成為大乘修行的中心內容。對初學者來說,精進修善是積累福德資糧,聞思般若是積累智慧資糧。若般若見已得堅固,則出定時以此見攝持,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佈施等六度,入定時則安住於無所住的大空性中。如此福慧雙修最終定能成就二足尊的佛果。否則,若偏于修福而不學般若,則墮為人天有漏善法不成解脫資糧;若墮空邊不起菩提大願,則落於小乘偏空或無色界禪定天中。因此福慧必須雙修並行,任何一者都不可偏廢。

雖然發菩提心積資非常殊勝,但如果往昔所造的罪業未能清淨,被此罪業障蔽,信心、出離心、菩提心、精進心、戒定慧等功德依然難以生起。相反,邪見煩惱充滿相續,若遇惡緣極易墮落,千生萬劫無有出期,因此上師又教誡我們在積資的同時懺悔業障非常重要,務必牢記於心。大乘佛子所應行持的即是六度萬行,法王把它歸納為積資淨障,這是無上竅訣,其密意即以積資萬善之因花莊嚴一乘無上之佛果,或以懺悔之擦布去除二障污垢,顯發自心佛性明鏡的光明。米拉日巴尊者說集資淨障攝盡一切修法,此外別無修法。全知無垢光尊者在《竅訣寶藏論》中雲:依止四力 對治淨罪惡,盡力以十法行 積二資。

人身難得,上師難遇,法緣難值,如今這一切都圓滿了,正是決定永苦永樂的關鍵之時,所以應倍加珍惜,精進修持,把握住此殊勝的因緣,即此一生永別輪回,直趨無離的大樂洲。大法王無垢光尊者在《竅訣寶藏論》中警策說:暇滿人身雖欲恒不離,長久留世然卻定死亡;賢善上師雖欲恒不離,聽受正法然卻定別離;善良道友雖欲恒不離,和睦相處然卻定分離。今起該披精進之鎧甲,詣至無離大樂之寶洲。


乙二、教誨淨觀他宗專修自宗

切莫偏袒執著各宗派,造下毀壞自他舍法業,
修持有緣本尊之法門,淨觀一切他宗我心語。

善緣的弟子們,你們切莫以偏袒心狹隘地分別自他,執著自己的宗派,這樣很容易造下毀壞自他的舍法大惡業,但願你們一心修持與自己有緣的本尊法門,同時以清淨心觀一切他宗法門,請謹記老父我的這句忠言心語!

隨著五濁洪流的日益洶湧,眾生福報的日益衰減,在這個世界,能明辨善惡、是非、了不了義的大德智者已寥若晨星,邪魔外道世智辯聰者紛紛出世,於是乎邪說橫行、黑白顛倒。如斯之徒,將法說為非法,非法說為法,正法甚為模糊,而無知愚夫競相追逐大興謗業,真可謂是群魔亂舞!再看佛教內部,忠實的佛弟子中亦多缺乏聞思智慧,不明佛陀教法的了不了義及祖師大德應機建立不同宗派的密意,更不明白各宗大德幻化遊舞般辯駁破立的目的,這樣一來在凡夫分別妄心的驅使下,勢必演成是此非彼、立自謗他的混亂局面,佛所懸記的末世鬥諍堅固惡相也就隨此共業日益滋長起來。有多少人尚不知道,就是憑藉這種顛倒邪慧的無知妄評、狹隘偏袒的感情用事,使得佛教內部宗派對立、勢同水火,而原本圓融無違的佛法變得分崩離析,佛弟子間亦分黨分派形同散沙,他們意氣用事地以貪心護持自宗的上師、法門、道友,同時以嗔恨、嫉妒心譭謗打擊他宗的上師、法門、道友,如此惡相若不及時遮止,不消多時,佛法就會被我們自己毀滅,無量眾生都將因此墮入深不見底的輪回深淵。不忍現見佛法的毀滅、眾生的沉淪,上師在此苦切勸導,授予我們療治謗法惡病的良藥,若能如法服用必能消除惡病。以下陳述此藥服用的方法。

1
、首先應當具有辨別是法非法、了不了義的抉擇智慧,這樣才能不盲從受騙、隨聲附和、無知興謗。

往往外道的經典所用的詞語、說法與內道經論非常相似,但如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兩者的意義與宗旨迥然有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相反,凡是鼓吹殺盜淫妄等導人棄善從惡,教人放縱貪嗔癡三毒的必定都是非法。再者,能以四法印 印定的才是正法,否則均為外道。就名言諸法來說,外道顛倒妄執其為常、樂、我、淨,而內道則開示無常、痛苦、無我、不淨的真諦,二者完全相反。進一步,佛法空性的勝義諦理更非外道所能夢見。因為在勝義方面,小乘開示人我空性,大乘從空性而言則開示人法二空、遠離一切戲論,從顯現而言則開示法身常樂我淨離言絕思的大無為法。所以在佛法的究竟義中雖說空不墮斷見,雖說有不落常見。為了對治眾生的顛倒實執,宣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為痛苦不淨,而相應聖諦涅槃時則宣說真空妙有雙融、不墮諸邊。其目的是以名言之理使眾生認識到有漏輪回的過患,觀無常痛苦無我不淨,從而可厭離三有;以勝義之理使眾生了知自性空,由證人空得小乘涅槃,及證法空遠離二障,得大涅槃。所以佛陀教言完全符合二諦本性,相反,外道被邪分別染汙,其見解非常即斷,與諸法本性相違,故應判為非法。因此欲判斷某宗某派的法門是否為正法,必須以四法印的正印來印持。

儘管佛法在傳播的過程中,由於地域、語言、根性的不同,為了隨順眾生,會有語言表達、修行方法的差異,但只要法的內涵與佛法的宗旨一致,就應平等承認為清淨佛法。今日地球上存在的南、北、藏傳佛教,雖然形式各異,傳承各不相同,但都是釋迦牟尼佛所傳的佛法,因此彼此之間不必排斥譭謗。

再者,以佛法而言,由於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所以相應眾生根機建立的法門也就各不相同。佛在世時曾三轉*輪,佛滅度後教分大小顯密,僅小乘也有十八部教,大乘顯宗唯識、中觀,一一門中又開多門,此外金剛乘亦有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四部之別,如是法門無量各立其說。面對這些,倘若弘法之士無有善加抉擇的智慧,則很難避免謗舍正法的罪業。所以當務之急,一方面要正確認識到一切法門或暫時或究竟均為引導眾生趨入解脫的清淨佛法,應當平等恭敬皈依。另一方面,一一法門自有其見修行果,差別宛然,不可混濫,所以須明辨法門的了不了義。而欲辨了不了義,切不可隨心武斷、信口雌黃,凡有所言應有依據,或依佛所授記的聖者龍樹、無著二大菩薩的判定而信受,或具慧之士以四依而辨別。否則,毫無根據地隨心妄說必將種下毀壞佛法、損害自他的惡因。自宗甯瑪巴可依全知麥彭仁波切及沃巴活佛總結的觀點來判斷了不了義,即主要抉擇世俗之法均為不了義,主要抉擇勝義之法均為了義;凡與究竟基道果相合的見、修、果均為了義,反之則非了義。如是抉擇後得知,初轉四諦*輪為不了義,二轉般若*輪為了義,三轉*輪中抉擇唯識的部分為不了義,抉擇如來藏光明的部分為了義。而在密宗,則將般若與如來藏同時圓滿抉擇,而且由事部、行部、瑜伽部、瑪哈約嘎、阿努約嘎、阿底約嘎,越往上見解也越趨於究竟,如是一切見中大圓滿見乃諸見之頂,故是了義中的了義。因此佛弟子們應以教理作衡量,切勿固執己見,如此才能了知佛法中邊皆甜的涵義。《大集經》雲:五部雖別,不妨諸佛法界涅槃。誠哉斯言!

2
、了知謗法舍法的過患
在這個世界最珍貴的莫過於佛法。昔日世尊因地為求一偈,不惜越過刀山火海,捨棄頭目腦髓;常啼菩薩賣身出血只為求得般若法門;善財童子百城煙水不辭辛勞參叩百一十位善知識;二祖慧可為得安心大法毅然斷臂……諸佛菩薩如是捨身敬法,其原因何在呢?因為佛法是一切世出世間安樂的唯一源泉,下至人天善趣的世間安樂,上至聲緣菩薩佛陀的出世解脫,其中無一不由修持佛法而產生。對於此安樂之源的正法,如以妄心肆意譭謗,則會造下極為深重的罪業。

依經論所示,譭謗正法者與三世諸佛、菩薩、聲聞、獨覺、空行、護法為敵,挑壞無量眾生的正法眼目,使其蒙受極大損害,故而罪業彌天,甚于毀壞南贍部洲一切佛塔及殺害殑伽沙數阿羅漢。勿論真實謗法即相似謗法亦罪超五無間業。又譭謗正法者捨棄三世如來平等覺智、一切種智,亦是謗法謗僧,失壞皈依戒、菩薩根本戒、三昧耶根本戒。謗法者自壞其身亦壞他身,自飲毒藥亦令他飲,自無信心令他無信。謗法者佛尚不願聽聞其名,何況以眼視之?見聞信敬禮拜恭敬聽其教訓悉皆遭大衰損。

從上種種分析,可知謗法業障之重,相續如染謗法罪,今生如何修行也無法生起暖相,縱現神異實為魔所加持,雖求往生實難得生,此生命終必墮無間地獄,受極大醜陋之身,無數劫中受大苦惱,此間劫盡,轉于他方地獄,他方劫盡複轉他方,如是輾轉,無有盡期。從無間獄出複經十七地獄,長劫受苦,罪盡之後多劫轉為旁生,旁生中出轉生為人,為人生於貧窮下賤,生無眼目,或一眼、無舌、無耳、無手,出生於無有三寶的邊地,以等流果縱遇佛法又會起謗。縱入佛門然由往昔業障,心不入道懈怠放逸,心中恒時煩惱,與法極難相應。縱然勤修,難生功德。《大智度論》雲:毀呰般若波羅蜜,則為破十方諸佛一切智,一切智破故則為破佛寶,破佛寶故破法寶,破法寶故破僧寶,破三寶故破世間正見,破世間正見故則為破四念處,乃至破一切種智法,破一切種智法故,則得無量無邊阿僧祇罪,得無量無邊阿僧祇罪已,則受無量無邊阿僧祇憂苦。《大方廣總持經》雲:若有眾生於佛所說,言非佛說,言非佛說即謗法僧,而此謗者當墮惡道,受地獄苦。上經又雲:阿逸多 !汝可觀此謗法之人,成就如是極大罪業,難可出離。又雲:若有愚人謗妙法,即是謗佛,亦名謗僧。《入大乘論》雲:譭謗大乘法,決定趣惡道,此人受業報,實智之所說。生墮地獄中,大火熾燃身,焚燒甚苦痛,業報罪信爾。熾燃大鐵犁,具滿五百數,而耕其舌上,遍碎身苦惱。若從地獄出,複受諸惡報,諸根常缺漏,永不聞法音。設使得聞者,複生於謗法,以謗法因緣,還墮於地獄。

3
、以正知正念防止謗法罪業的產生

如是謗法所感地獄苦報及其餘報至極慘重,信因果者誰願造之?然而欲不受此果,必先滅其因,而欲滅因又依於了知業因之相。若連謗法的業相都不認識,如何能勵力遮止謗業的產生呢?末法時代,由於廢棄經論的聞思,多少人造下譭謗重業,猶不覺悟,可憐整日服毒,命在旦夕,尚不自知!因此為方便有緣者遠離謗法之罪,以下依據佛經論典宣說謗法的業相。

《遍攝一切研磨經》雲:曼殊師利!若於如來所說聖語,於其一類起善妙想,於其一類起惡劣想,是為謗法。佛法依理固有了不了義的差別,而依作用,則無論了不了義都是應機所施的妙藥,對於當機者而言,如能相應修習,必可療治無明業病。以此而觀,應知一大藏教同為諸佛如來大悲利生的顯現,如果對此妄分賢劣進而取一舍一,則已造下謗法的罪業。《地藏十輪經》中說:若對聲聞法有信心而譭謗緣覺乘法及阻止他人修持皆造謗法罪。《大方廣總持經》雲:佛言:彌勒!如汝所說,我從成道乃至涅槃,於其中間所言所說,皆悉真實,無有虛妄。若有愚人不解如來方便所說,而作是言:是法如是是法不如是。譭謗正法及佛菩薩,我說是輩趣向地獄。又雲:若有眾生作如是言:佛為聲聞所說經典,諸菩薩等不應學,不應聽受,此非正法,此非正道,辟支佛法亦不應學。複作是言:諸菩薩等所修行法,聲聞之人亦不應學,不應聽受,辟支佛法,亦複如是。複作是言:諸菩薩等所有言說,聲聞辟支佛不應聽受。宗喀巴大師雲:一切佛言或實或權,皆是開示成佛方便。有未解是義者,妄執一類為成佛方便,及執他類為成佛障礙,遂判好惡、應理非理及大小乘,謂其菩薩須於是學,此不須學,執為應舍,遂成謗法。米拉日巴大師雲:佛法豈有好壞別,執著宗派即謗法,是為斬斷解脫根。永嘉大師雲:欲得不造無間罪,莫謗如來正*輪。

由以上教證,可知謗法的業相極其細微,心如稍有偏袒即易造下,如同行于獨木橋上身體稍偏便會墮入河中。而要遮止謗法的罪業,必須恒時不離正知正念防護三門,欲使正念堅固,應努力聞思生起諸教無違的定解,方能從根本上破除非理的分別取捨,又應反復憶念謗法的過患生起恐懼心,以此防護心口的放逸。另一方面,無始以來深植於相續中的謗法習氣非常深厚,為了淨除業習,應當勵力懺悔,而要防止習氣的現行,則時時不能離開正知的觀照,在三門之中尤其要謹防口業。《大方便佛報恩經》雲:一切眾生,禍從口出,夫口舌者,毀身之斧,滅身之禍……人生世間,禍從口出,當護於口,甚於猛火。猛火熾燃,能燒一世,惡口熾燃,燒無數世。猛火熾燃,燒世間財,惡口熾燃,燒聖七財。又雲:假使熱鐵輪,於我頂上旋,終不為此苦,毀聖及善人。倘若自己不懂經論祖語,沒有依教證理證抉擇的能力,最好對佛法的高低賢劣不加評論,唯以此舌根精進誦經、持咒即可。


4
、了知譭謗持法大德之過患
自古以來,在佛教中,無論印度大乘二大車軌的開創者、小乘十八部的論師,還是藏漢兩地諸宗的祖師,他們都是不可思議的成就者,如果對其譭謗過患無邊,因佛曾說末法時代我以善知識的形相度化眾生,持法大德為了度化眾生在幻化遊舞之中方便示現,究其密意何在以凡夫分別心實難測度,所以對於各宗大德、持法之士切勿妄加評論,否則易造譭謗的深重罪業。

以下引經論說明譭謗持法大德的過患。《入行論》說:若對已發菩提心的凡夫菩薩生嗔恨心,其心生幾刹那,便當於幾劫中墮落地獄。《三摩地王經》說:若譭謗菩薩較殺南贍部洲一切眾生,其罪尤重。《大方廣總持經》雲:以惡眼視發菩提心人故,得無眼報;以惡口謗發菩提心人故,得無舌報。阿逸多!我更不見有一惡法能過毀破發菩提心罪之重也。以此罪故,墮於惡道。況複毀餘菩薩等。又雲:爾時達摩以其噁心謗持法者,身壞命終,墮於地獄,經七十劫,具受眾苦。滿七十劫已,墮畜牲中,過六十劫後,值遇香寶光佛,於彼法中發菩提心。於九萬世猶生畜牲中,過九萬世已,得生人中,於六萬世貧窮下賤,恒無舌根。《法華經》中廣說了譭謗法師的嚴重過患,如謗常不輕菩薩者,千劫之中在阿鼻地獄受大苦惱。依此類推,凡具佛法功德者如皈依三寶、受持淨戒、聽聞讀誦、思維法義、禪觀實修、講經說法、證悟成就等,若對其一譭謗則罪過無量。關於受報的情況,大小乘經論及歷代感應錄中廣有說明。身為凡夫,我們根本不具辨別誰凡誰聖、誰有德誰無德的能力,所以切勿以不清淨的噁心觀察他人的過失,更不可惡口對他人抨擊、嘲諷、挖苦、譭謗,而應時刻反省自己的身心言行,發慚愧心,觀別人都是佛菩薩,唯有自己是業障凡夫。六祖大師雲: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又雲: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再者,如果在僧團中互相惡言相諍,則會毀滅佛法。《薩婆多毗尼毗婆沙》雲:比丘喜鬥爭,共相罵詈,彼此諍言,口如刀劍,互求長短,是為疾滅正法。《本事經》中也說,若僧眾和合則佛法大興,若不和合則損壞佛法。在五明佛學院,團結和合是全體道友必須遵守的紀律,在法王如意寶講《百業經》時四眾弟子都共同發願:道友間不說惡語,不作譭謗。因此我們應樹立正見,以正念守護三門,切勿違背上師、佛陀的教言。


5
、以正確的態度看待不同的佛法
我們受皈依時,皈依處是十方虛空界的一切尊法。以教法來說,除娑婆世界現在宏傳的一切顯密法要之外,過去、未來以及他方國土所宣之法,我們同樣須要皈依,而且不僅化身佛所傳之法,報身佛法身佛所傳的法也要皈依。因此,對於浩瀚如海的諸佛教法我們不能有半點捨棄,必須全部信受。在四弘誓願中,大乘佛子必須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都反復念過,應該時時反觀自己是否違背這條誓言。再以證法來說,大小顯密諸乘修行者相續中所攝的一切戒定慧功德都是我們必須皈依的對境。既然如此,為何對具足三學功德的高僧大德不行恭敬反生譭謗、捨棄之心呢?加之他們是大乘僧或小乘僧,也是我們必須皈依的對境。

明代蓮池大師雲:析理不得不嚴為辨別,入道不得不務有專門。然而執己為是,概他為非,又不可也。此在昔已然,於今尤甚。執一家者,則天臺而外無一人可其意,而執簡便者,又複詆天臺為支離穿鑿非佛本旨。執理性者,則呵念佛為著相。而執淨業者,又複但不念佛人便目之曰外道。乃至執方山者,病清涼分裂全經。執持咒者,疑顯教出後人口。如斯之類,種種未易悉數。矛盾水火,互相角立,堅壁固守,牢不可轉,吾深慨焉。奉勸諸仁者,曷若各舍其執,各虛其心,且自研窮至理,以悟為則。大悟之後,徐而議之未晚也。

有人見祖師大德也常互相辯論破立,甚至顯現說呵毀不敬之語,於是草率隨學,豈知畫虎不成反類犬,東施效顰唯現醜態,因為祖師大德安住在如夢如幻的境界中大作夢中佛事,外現雖似出語不敬,或將不了義說為了義、了義說為不了義,但其內在本無自相嗔心,也並非不具有抉擇了不了義的智慧,實因為了度化各種根機的眾生,有必要作如是的方便顯現。相比之下,凡夫如果立自破他,則可斷定大多難免生起自相的貪嗔,而顛倒了不了義也全是愚癡薄慧所致,這樣在沒有方便智慧攝持的情況下,妄加破斥他宗的大德與法門極易造下譭謗罪業。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大弟子堪布根華說:為了增上智慧可以學習祖師大德之間的辯論,此外如對大德妄加破斥則會產生無窮的過患,連同那些盲目無知的追隨者也因加入譭謗的行列而造下謗法、謗大德的罪業。法王如意寶說:時值末法的如今,佛法異常衰微,各宗各派應該互相幫助,攜手共進,不應互相排斥打擊,如此則佛法會興盛,否則只能加速佛法的滅亡。因此為了平等護持三乘佛法,為了一切有情的暫時究竟安樂,為了自己今生來世的前途,我們應當捨棄門戶之見,平息宗派紛諍,彼此讚歎,互相幫助,在根本上應當了知一切佛法都是修行的教授,悉皆圓融無礙、毫不相違。如此則一切教法現為修行教授、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易於獲得聖者密意、自然消滅極大謗法罪業的四種殊勝自然具足。


總之,由於宿世的因緣願力、串習深淺,形成了今生自己學法的根機意樂,無量的法門對自己來說會有緣深緣淺、相不相應的差別,所以擇一最有緣的法門修學自宗、一門深入非常重要,而對一切他宗法門應當一律觀想清淨,這樣才能不造謗法舍法的罪業,對於佛法以及自他都有極大利益而無任何損害。

乙三、教誨作苦海眾生的商主:
三界眾生皆為父母親,當以大慈大悲平等護,
勿執自族親友他怨敵,成苦眾生商主我心語。

三界眾生都作過我們的父母,對於父母理應以大慈大悲平等護持,切莫執著這是自族親友、那是他方怨敵,你們應當成為一切苦難眾生的商主,這是老父我的心語。

此偈初句開示知母的修法,次句明示既已了知三界有情都是父母親,所以應以大慈大悲心平等地救護,第三句開示應當捨棄貪親嗔怨之心,第四句教誨弟子應當作為引導眾生的商主。

常人只要稍具良知,對於養育自己的大恩父母,誰能忍心損害呢?但是眾生盲無慧眼,不知宿世無量生之事,他們只認今生一世的父母,對於過去世的生身父母——有情眾生卻當面不識,因而僅是為了一點蝸角功名、蠅頭小利也不惜使用種種手段損害眾生。試看當今世界茫茫人海之中,為了謀生養家、求名逐利,有幾人不作打殺傷害眾生的惡行、不說謾駡詆毀眾生的惡語、不生輕辱嫉妒眾生的噁心?而這些遭受傷害、身心受苦的眾生儘是前世孕育撫養我們的母親。與今世母親一樣,為了生養我們,她們曾經付出過多少辛勞、遭遇過多少苦難,甚至不惜造作惡業。在成長的過程中,是母親慈悲歡喜地關照我們,以充滿關愛的話語教誨我們,以溫暖的雙手慈護我們,在這個世界只有母親才能給予我們如此的厚愛。然而今天對母親的回報,竟然只有狠毒噁心、粗暴言行,如此恩將仇報多麼不近情理!

知母之後,應當不斷憶念父母對自己的恩德,再再思惟,使感恩心強烈生起,與此同時,對以往無知造惡的懺悔心、對母親的報恩心也會自然產生,此後見到眾生受貧窮、疾病及三大苦的折磨時,心中會生起難忍的悲湣,進而會想方設法救護他們,當老母有情對我們作種種損惱時,不象以往那樣生報復心,而能安忍順受,想起往昔養育我們時,母親曾經付出那麼多的心血,如今他們雖為業障所蔽不識自己的子女反而倍加損害,但在知母報恩的心態中,我們會甘心忍受,滿足他們的一切所願。同時眼見母親被煩惱控制得沒有半點自在,也讓我們由衷生起拔苦的大悲。因為無量母親此時正沉淪于生死大海中,相續中充滿煩惱業障,連續不斷地感受種種的痛苦,如果我們不去救度,又有誰能救度他們?所以我們更應發大精進廣積二資,修持禪定,證悟實相般若,最終成就無上佛果,任運普降利樂之雨,解除無量母親的生死痛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接觸眾生,不論怨親都要心量廣大,以大慈大悲平等愛護,千萬不要偏執這是屬於自方的親屬,那是屬於他方的怨敵。法王的金剛上師托嘎如意寶非常反對分別僧團的行為,每次聽到有人分別這是某某地方、那是某某教派的僧人,或者見僧人之間有彼此排斥的現象,他老人家都會嚴厲呵責。法王自己也是懷著平等的大慈悲心,不分國家、民族、地域,沒有自他親怨的偏袒,所以才能在這個世界、這個時代廣泛攝受眾生。如果有怨親分別,自然會滋生貪嗔煩惱,由此以噁心輕視嫉妒其他僧團、教派、民族,為了維護親方利益而作排斥打擊,這樣就會激起僧團、教派、民族之間的重重矛盾,從而彼此都捲入無休止的是非鬥爭中,如是只能給佛法的弘揚及自他的安樂帶來極大的障礙與損害。並且這樣做有違於沙門四法、損壞佛教徒的清淨形象,還有失壞菩薩戒等過失,因此必須斷然捨棄。

我們本是沉淪生死苦海的可憐眾生,因為上師的慈悲攝受,今生有幸值遇三寶,能夠聞思佛法,熏修戒定慧,已有破無明、消業障、得解脫的機會,在具足這樣勝緣的時候,我們不應忘記在這個世間還有千千萬萬的眾生正沉淪苦海而不知自返,其中,色界無色界的眾生耽著禪定,不離行苦變苦,欲界人天耽著有漏欲樂,不離苦苦壞苦,三惡道眾生則常在苦苦之中。輪回眾生無一例外,相續中都充滿無量的業障種子,不自在地沉溺在憂悔的苦海中,在出世間解脫方面,善法資財一塵許也不具足。面對眾生的無依無救,我們怎能不發大心作大商主將他們引至解脫寶洲呢?

乙四、教誨護持高尚善規
正法精華即是此善心,世法根本依賴利他行,
無愧諂誑惡行如毒棄,護持高尚善規我心語。

世尊所宣一切正法的精華即是此賢善的心地,成就一切世法的根本無不依賴利他的善行。善緣諸弟子,你們對於無愧諂誑及害他的惡行應如棄毒一般斷除,對高尚的善規應當盡力守護、行持,這是老父我的心語。

人道未盡,佛道焉成?此語開示我們:一切三乘佛法的成就都必須建立在人天善法的基礎之上,否則沒有人道的基礎,妄自高攀聖境,結果只會冰上築屋一無所成。因此,為了引導眾生順利趨入出世間的解脫,諸佛菩薩首先安立共世間的人天乘法,作為向上的階梯,歷代大德也都以身垂範,涉俗利生,勵力扶持、踐行人道的善規。此處上師不違傳統,再再教誡弟子:欲求高深佛道,首先需要培養賢善的人格,護持高尚的善規。否則,如果連起碼人格都不具足,何以堪為行持三乘解脫道的法器呢?《華嚴經》雲: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印度單巴桑吉雲: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惡趣因。人格下劣者學法不但於己無利,而且以其劣行會玷污法門、損壞三寶的清淨形象。佛世之時,有善星比丘、提婆達多等,他們多年隨佛學法,不但沒有清淨相續,反而堅固了我慢和邪見,以致造下毀佛亂法的重罪。如是相續中的深重惡習若不能淨化,則無緣受持佛法、趨入解脫,因非賢善法器縱然降下醍醐也會被此惡性之毒所染而成毒藥。無垢光尊者說:人格下劣者屬無暇之身,因為其心不能與法相應故。華智仁波切說:因自相續惡劣,連芝麻許的善良人格也不具有,一切行為均無進步。

從攝化眾生來說,佛子本應以身作則、軌範人天,自己行持高尚的善規,自然以高尚德行能感化世人令其皈敬三寶。相反,以佛子身份三門放逸為惡,自己的人格既趨下流,如何不讓世人輕視、譭謗三寶呢?所以度生唯在以德感化,此為根本,倘能以佛法莊嚴身心,三門寂靜,念念慈悲,以此高風懿行自能俯仰無愧,又何愁世人不心生景仰呢?如是必可作世間人天之楷模、出世解脫之導師。


鑒於以上賢善人格的重要,上師將一切善規的精要攝為修持善心與利他行,以此殷切囑咐我們護持高尚的善規。因為建立一切善規的目的無非是要規範人們的身心行為,使其在心行上守持賢善、斷除惡劣。為何要斷惡行善呢?因為善心是八萬四千法蘊的精華,利他行是世法的根本,所以二者應當勵力奉行。相反,無愧諂誑等噁心是佛法的怨敵,惡行是世法的禍根,必須勵力斷除。上師在此偈中,言簡意賅地點出了取捨的要點,正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佛教宗旨所在。

為何說善心是正法的精華呢?因為心是輪涅萬法的作者,一切根身器界無不由此心造業而感,善惡的判定也全視內在的發心如何,心若善則一切皆善,心若惡則一切皆惡,譬如樹根是藥則從根所生的枝葉花果無不是藥,樹根是毒則枝葉花果悉皆是毒。所以,如果以善心攝持,一切身口作業都成善妙,相反如果以惡劣發心攝持,雖然作表面的身語善行,唯一只是惡業。《中觀四百論》雲:除心則行等,不見有福等,是故諸業中,意業為主要。菩薩由意樂,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善妙。宗喀巴大師雲: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一切依賴於自心,故應精勤修善心。

概而言之,人天乘法的精華是行持十善的善心,大乘法的精華是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出世法的精華是遠離實執的妙心,這樣歸攝可見八萬四千法蘊的精華唯一只是賢善之心。華智仁波切說:如果為了易於理解而將四無量心之意義作一歸納,則可攝于心地善良之中,所以我們應當隨時隨地唯一修學心地善良。上師法王如意寶在《三世佛語合而為一》中如是總結:三世一切諸如來,所有深廣之法理,攝于善心善行中,諸具緣者當實修。


利他善行與世法的關係如何呢?利他行是一切世法得以圓滿的根本,也是世界和平安寧的保證。人規的範疇極廣,大到治國平天下,小到修身齊家,無不包羅。社會是個體的總集,個體的修養素質綜合起來決定了社會的整體道德水準,而一切道德修養的核心即是行持利他行。假如社會的每個成員都能敦倫盡分,在各自本位上行持利他之行,領導仁愛,下屬忠誠,子女孝順,父母慈愛,人與人交往言而有信,相互尊重愛護,這樣行於正軌,則個人的利益、家庭的維繫、集體的發展、國家的穩定都能一一保證。否則,如果人人都自私自利,為滿一己的私欲,置家庭、集體、國家的利益於不顧,這樣喪失利他之行,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明爭暗鬥、陷害報復,則小至個人的生存、家庭的維繫,大至國家的穩定都將無法保障,結果必然會現前人心險惡、社會動盪的惡濁亂世。再往後看,由於今生沒有積累利他的善行功德,業障深重、無有福德,後世只有感受衰損的痛苦。


利他行種類很多,如慈憫生靈、矜孤恤寡、尊老愛幼、扶貧濟危等,這些可攝為直接與間接兩種,其中,身語意不損害他人是間接利他,在此基礎上行持六度四攝,主動饒益眾生,使他獲得暫時究竟的安樂,則是直接利他。《三世佛語合而為一》雲:永斷害他及根本,主要精勤求自利,無論直接或間接,除利眾生無他行,廣大行為當依照,大乘藏中所說行。

以上已說明所修之善心與利他行,下面解釋所斷,即包括無愧、諂誑在內的一切噁心以及損害他人的惡行。所謂無愧,即是造了惡業,在三寶、上師、具德者及眾人面前也不感覺羞愧。諂者,即是為了欺騙他人,身口故意作狡詐虛偽的行為,諂曲以不正直為其特性,諂曲之人不堪領受上師、善友的教誨。誑者,即是為了獲取名利詐現有德之相,以詭詐邪命為業。


《大般涅槃經》雲: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髮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無慚愧者不名為人,名為畜牲。具慚愧者防禦非法,是修行人不可缺少的莊嚴具。若無慚愧,則與禽獸無異,造惡無有羞愧,喪盡一切功德。《遺教經》中雲: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當慚恥,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全知麥彭仁波切說:身染不淨糞、裸體奔跑並不算是非常可恥,無慚無愧才是最可恥的。不知恩報恩、不顧忌他人惡語、不聽受忠言誠語、親近惡友、交接愚人、無義虛度、唯行惡法、皆離二規……凡此種種都是無有慚愧者。如此之人皆離殊勝善道,無法度化。《遺教經》雲: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經雲直心是道場,若心諂誑則永不至道場,而且一切善法都無法成就。龍樹菩薩說:若具諂誑等則不能修持善法。所以無慚無愧、諂誑、嗔恨、嫉妒、傲慢等一切損害噁心都應如棄毒一般捨棄,而以身口損害他人的惡行更須勵力斷除。

總之,我們的身口意三門應當唯一行持利他,努力作到起心動念全思利他,開口動舌、舉手運足皆行利他。反之,舉心動念無益於人,戒之莫起;開口動舌無益於人,戒之莫言;舉手運足無益於人,戒之莫行。

乙五、教誨修持懷業引導眾生往生極樂
今起我等師徒之會眾,依於稀有總集之事業,
懷柔心境善巧之方便,令眾往生樂國我心語。

我等師徒海會大眾從今往後應依四種事業的總集——稀有懷業,運用懷柔心境的善巧方便,任運自在地攝引無邊眾生往生極樂國,請牢記老父我的這句忠言心語。

所謂的殊勝事業是以世俗菩提心、空性智慧所攝的饒益眾生的殊勝善巧之行。其動機是利他的大悲心,本體是殊勝智慧方便所攝的三門諸行,果是無勤所成辦的暫時究竟利益。事業依本體可分息、增、懷、誅四種,其中以修持懷業最為殊勝。因為息增二業是以漸次的方式饒益眾生,而誅業必須自身有降伏能力且所誅物件具大罪惡因緣,方能行持,惟有懷業可直接鉤攝眾生心識遷引令入解脫道。

懷業的作用即懷柔國王、大臣、王妃、班智達、天、龍、夜叉等有情,攝集驗相、證相、功德等聖德,成辦衣服、飲食等資具。懷業一旦成就,我們便可自在駕馭有情。有緣眾生對待我們會如獨子戀母一般依依不捨,弟子事師一般恭敬虔誠,百姓忠君一般心存畏敬,如是凡有所教都能俯首聽命依教而行。同時,一切外境都將隨之轉變,所在之處不論吉凶都會成為弘法利生的吉祥地,受用資具自然圓滿,如海功德證相悉皆攝集。如是等等,可謂一事業中成辦無量諸事業,因此懷業堪稱是稀有總集事業。總之,駕禦輪涅萬法,速疾成就二種悉地,收集輪涅一切精華,無勤攝引眾生令入大樂之地,是為懷業的殊勝力用。

以上簡介了懷業的殊勝功德,下面以上師法王的度生事業再作證明。時值末法,五濁增盛,遍觀當今世界,可謂業海茫茫,罪山岌岌,邪魔外道橫行於世,眾生心性剛強難化,所以濁世度生異常艱難。如果沒有殊勝的善巧方便,菩薩也只能發悲心為眾生發願回向而已,上師法王湣念苦海眾生故而出興於世,因以大智鑒知眾生難度,若以其他無量方便悉皆難滿出世之願,如是方從方便庫中揀出此懷柔心境的無上方便法門。猶如蓮花盛開,蜜蜂自然聞香而來,當上師智悲力的蓮花開敷時懷柔的妙香隨風飄溢,妙香所到之處,一切有緣弟子紛紛回到上師怙主的懷抱,盡情享用上師所賜的妙法甘露,接受法雨的灌頂,塵勞頓除,信心勃發,猶如朵朵葵花向陽開,弟子們身口意三門的所為唯依上師而轉,對上師的依戀超勝父母,對上師的教言奉若軍令,可以說把自己的身心都交付給上師,前途命運也寄託於上師,這一切都是懷業的力量所致。正因為上師已圓滿成就了懷業,以此功德所感,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無不擁戴敬愛,諸方大德同聲讚歎護持,功德證相無不現前,財富受用自然圓滿,度生事業任運成就。尤為稀有的是,違緣顯現的同時能轉順緣,現量可見遭受人非人等的百般阻撓,上師的事業反如風助火勢一般蒸蒸日上,面臨天魔外道的肆意摧毀,上師的美名更加傳遍世間。魔勢盛時更顯佛力難思,當年世尊即將成道,諸魔竭力阻撓破壞,但他們擲向佛陀的兵器在空中卻變為朵朵蓮花,如是以懷業的妙用誠能化干戈為玉帛,變戾氣為祥和。再看上師於器世間得到自在,故而周遊世界巡迴度化,所到之處有緣眾生自然受化、深心仰止;于涅槃界得到自在,致使諸佛菩薩的化身如群星拱月般擁戴上師,而且一切上師本尊空行護法時時加被護念。上師成辦任何事業都無須功用造作,在因緣聚合水到渠成時一揮而就,他老人家不論教人行持何種善法或斷除何種惡業,只要一言既出,便從雪域高原、漢土大地直至海外諸國,無數信眾紛紛聞風響應,信受奉行,諸如戒殺放生、念經誦咒、轉經傳法等事,完全如經中所說的佛事業那樣,無不是在無勤之中圓滿成辦的。無須東奔西告,何曾鼓吹標榜,更不必以財利網路,無量眾生如群星拱月一般自然歸化,大矣哉上師之聖德!無為而無不為,居斗室能握天下於指掌!

以上已明懷業功德之殊勝,再看懷柔法門是否應機。作為法王的弟子,修持懷業因緣尤為殊勝,因為上師方面懷業已圓滿成就,堪稱一切懷柔聖眾的主尊;法方面,伏藏大師列繞朗巴的伏藏法《觀音九尊深修幻索》與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大自在祈禱文》均具不共的近傳加持;地形方面,喇榮山谷呈月牙形,這種地形最宜修持懷業。在學院初開九本尊法會時,十萬持明海眾蒞臨道場,數萬僧眾雲聚共修,法會進行得十分圓滿,出現了上等的成就驗相。佛法的修持不離因緣,因緣具足自然成就,上師以大智慧見到諸種殊勝緣起,所以教我們勵修懷業,我們應隨上師的抉擇,從多方面修持懷柔法門,如觀修九本尊,念誦懷業本尊心咒與自在祈禱文,懸掛自在祈禱文的經幡、旋轉其經輪,這樣自然能成就懷業,自在地攝服眾生,引導他們往生極樂。

往生極樂世界是末法時代大多數眾生解脫生死的最勝捷徑,依照經續所說末法時代唯以淨土法門與大圓滿法最為應機,淨土法門修法極多,每修一法都需要依靠自己的信願行相應彌陀的本願方能得以往生,較其他法門往生淨土雖是易行道,但真正要得往生也並非易事。此處上師為使濁世眾生無難往生極樂又另辟捷徑,即以懷柔力直接將眾生遷往極樂。其義可作三種理解:一者依懷業攝受眾生令其與法王接緣即可往生,自古以來蓮花生大士、菩提金剛、阿底峽尊者、全知麥彭仁波切、托嘎如意寶、覺沃仁波切等諸多大成就者都曾親口授記:與上師接緣者都可往生極樂世界;二者上師安住等持以懷業的鉤索將眾生的心識徑直度往極樂淨土;三者通過懷業攝受後教令如法修行回向淨土,以自己的善根力、法力以及上師的加持力三者結合臨終往生極樂,如觀音九本尊、極樂捷徑、破瓦法、念佛等若如法如量修持定能往生。

為了報答上師三寶的恩德,我們理應發菩提心,以四攝法攝受眾生進而令其與上師接上勝緣,引導他們聞思修行回向淨土,但凡夫的能力畢竟有限,所以必須依靠懷柔法攝受眾生。上師每天交錢給僧眾念誦自在祈禱文加持所有弟子生生世世可以任運自在地開展宏法利生的事業。我們自己也應精進念誦懷業祈禱文及九本尊心咒,猛厲祈禱遍滿虛空的浩瀚懷柔三根本眾尤其是觀音九本尊,以身金剛的遊舞震動三界一切眾生,以無礙語金剛的笑聲鉤召一切有情,以意金剛的大貪意樂賜與一切眾生所欲的二種悉地,向一切眾生投出鉤索,將他們直接引至大樂淨土。

甲三、末義回向:
以此善根匯合三世資,祈願彼果成熟於眾生,
趨至究竟斷證功德海,無勤廣利無邊諸有情。

最後祈願以清淨心造此文的善根匯合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積的一切資糧,其安樂果報在一切眾生的相續中成熟,願他們悉皆趨入斷證究竟的功德大海中,從而於一切生世之中能無勤任運地廣利無邊有情。

上師在教言的最後以自己的三世善根對眾生作回向,此善根到底有多大呢?讀過華嚴方知諸佛菩薩的境界不可思議,僅佛一毛端的功德盡劫海宣說亦不能盡,因為諸佛境界超情離見,毛端能含法界,刹那等同劫海,一身遍現法界,一音遍演無窮法門,一行普行萬行,其身語意三金剛都是難思難議的。如《華嚴經》雲: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功德。而上師已完全證得與佛無別的境界,勿須說他老人家無漏無為的功德,僅僅今生所顯現的弘法利生、自己修行的功德已是無法測量,何況累劫的功德更是無窮無盡,只能用廣大如虛空究竟似法界來表達了。如是不可思議的功德,上師以不可思議的發心及智慧作攝持對不可思議的眾生作不可思議的回向,讓他們得到不可思議的安樂。作為上師的弟子我們也應將自己三世的一切善根融入上師的無盡功德大海中,讓上師回向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果位,未來的生生世世中能如上師一樣無勤任運地度化法界一切如母有情。

此乃藏曆十七勝生鐵龍年五月初八上午座間時,輪涅自在(即法王尊名)即性而言,隨即由戒律清淨、受持三藏之堪布南震與齊美仁真造成文字。芒嘎郎!

發心回向趣菩提,慈念一切諸眾生,
悉得普賢廣大願,當如法王得自在。
淨穢浩瀚刹土中,人與非人異身形,
文殊怙主利生時,恒時隨行願歡喜。
依於福慧宏願力,懷柔心境善方便,
無餘攝禦有情母,往生極樂清淨刹。

對輪涅自在王之《懷業時語——空樂赤電閃爍之光》略釋已竟。願生生世世中獲得與上師同等的度生威力,引導無邊有情鹹登覺地。
藏曆○○二年九月二十二日即大雄釋迦世尊天降吉日,於虹光聖地喇榮懷業神山蓮花洲觀音殿中撰著圓滿。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座下金剛弟子益西彭措謹識。願增吉祥!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