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9/12/29 01:13:15
新聞單位 :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09/12/29 00:48:39   編輯部 報導

《攝大乘論》唯識思想與修行實踐關係之研究  指導教授:陳一標 

古德多以境行果來判攝大乘經論的內容,境可以說是思想,依境起行而證果,是故可知思想與修行實踐之間,彼此必然有著密切的關連。本文旨在研究唯識思想與修行實踐之關係,透過《攝大乘論》的研究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唯識思想與修行實踐之間的緊密關係。


攝大乘論》以為阿賴耶識自無始劫以來含藏了雜染之種子,以其雜染之故,於是有情在三界六道之中輪迴不已。但若能聽聞佛法起於思修,亦能熏得清淨種子寄藏在阿賴耶識之中,此清淨種子則有對治雜染種子之功能,當修行成就,阿賴耶識則由雜染轉為清淨。因此,阿賴耶識則成為修行實踐上轉染成淨的對象。又《攝大乘論》指出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生起之根源,無著即以阿賴耶識架構二種緣起(分別自性緣起與分別分別愛非愛緣起)。緣起是佛法的中心思想,修行實踐必依於緣起正見而得成就,因此阿賴耶識在修行實踐的意義上,亦是成立緣起正見之基礎。又唯識學派說阿賴耶識是殊勝的大乘教法,此深細教法唯對菩薩宣說,這是顯示阿賴耶識成佛之道上,是具有重要的關連意義才是。綜合以上描述,這都是在《攝大乘論》中,可以看到賴耶想思與修行實踐關係的意義。


另外,《攝大乘論》以三性(依他起遍計所執圓成實)說明諸法染淨之相,於是三性則成為修行實踐上,修行者所應須認清了知的染淨相法。又無著以三性結合阿賴耶識成立唯識無義,而以唯識無義觀念運用在修行實踐上,那麼三性亦成為修行實踐過程上,所要次第悟入的對象。

又《攝大乘論》認為,對於三性的善解其相,這是可以遠離增益與減損兩邊過患,這即是表明三性思想在修行實踐上,有起著中道正見的作用意義。以上三性思想於修行實踐上意義的描述,也都是可以從《攝大乘論》看到彼此的關係。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95/碩士/ 研究生:陳坤華 

image

指導教授:陳一標 

宗教學系-- 陳一標老師

 

 

目 次
第一章 序 論 1
第一節 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本文之研究範圍與方法 5
第三節 現代研究成果 11
第四節 本文架構說明 14
第二章 無著及其《攝大乘論》 17
第一節 無著生平及其思想淵源 17
一、無著之生平經歷 17
二、無著所處之時代背景 20
三、無著之唯識思想淵源 23
第二節 《攝大乘論》譯本及其內容綱要 29
第三節 《攝大乘論》唯識思想在修行實踐上的要義 33
第三章 《攝大乘論》賴耶思想與修行實踐 39
第一節 阿賴耶識為菩薩修行實踐首要認知之法 39
一、阿賴耶識的意義 40
二、阿賴耶識種子之意義 48
第二節 以阿賴耶識成立修行實踐之緣起正見 59
一、以阿賴耶識為基礎建構二種緣起 61
二、不知二種緣起的謬見過患 67
第三節 賴耶思想與邁向佛道的連結 76
第四章 《攝大乘論》三性思想與修行實踐 87
第一節 三性的意義 87
第二節 以三性成立唯識無義之修行觀 96
第三節 三性思想與中道實踐的關連 105
第五章 依唯識觀行之行果所呈顯出的唯識思想 117
第一節 多聞熏習如理作意之意言呈顯出的唯識思想 118
第二節 四尋思與四如實智觀行呈顯出的唯識思想 120
第三節 菩薩十地觀修空有呈顯出的唯識思想 124
第四節 三種無分別智境界呈顯出的唯識思想 129
第五節 佛位果德呈顯出的唯識思想 132
第六章 結 論 139
參考文獻 145


圖表目錄
圖表1:唯識思想淵源要素 6
圖表2:《攝大乘論》及其釋論之作著與譯者 30
圖表3:境行果配十種殊勝及其內容 32
圖表4:業種子與名言種子有受盡相與無受盡相示意圖 55
圖表5:種子各種面相簡表 57
圖表6:二種緣起之因緣與增上緣 66
圖表7:三性與三無性對照表 80
圖表8:由三相及本識安立唯識性示意圖 102

[PDF]《攝大乘論》「三性」思想初探 

佛陀教育影音集成: 如何學習攝大乘論[T0A26]

攝大乘論講記   禪觀與唯識思想之形成略探 

《攝大乘論》的依他起性初探 

陳水淵  東海大學哲學所博士班  就完整地討論依他起性與唯識思想關係,從而進行依他起性之研究。 結論中綜述正文對依他起性討論的結果。 關鍵詞:1.《攝大乘論》 2.《解深密經》 3.《辯中邊論》 4 ...
 

世親《淨土論》的淨土思想及其禪修實踐研究 世親依循無著《攝大乘論》的理解,從「別時意趣」的經典詮釋方法來理解「唯依發願即得 ... 世親站在其教學的立場、瑜伽唯識思想的立場論說淨土法門,這是很自然的。」

攝大乘論:若離阿賴耶識無別可得,是故成就阿賴耶識以為心體  

無著菩薩 攝大乘論本 云: 成就阿賴耶識以為心體 是何義?  

西藏傳本攝大乘論  [PDF]

大乘 》講表  [DOC]

大乘》研究(II) 

大乘》評註與研討 

大乘  

唯識觀行略探-

以《攝大乘論》與《成唯識論》為主 釋會乙

-觀行,對修持佛法者是極為重要的,因為觀必依止於定。再透過定中思惟、抉擇所觀的境界之生滅相或是真是妄,而加以對治、破除,可見觀行之重要性

攝大乘論》「種子起因說」之探究  郭翠蘭 中華佛學研究所  《攝論》成為「新熏說」主要依據論點的同時,又被「本有說」引用為教證,而《攝論無性釋》等又詮釋《攝論》為「本有新熏合說」,故引發筆者探討《攝論》「種子起因說」的動機。PDF]

中論》我法二空觀的關涉    印順法師,《攝大乘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八十一年二月修訂一版,頁二 ... 另外,《攝大乘論》比《解深密經》晚出,對於阿陀那識的 解說確比《解深密經》來得詳細。

[PDF]解性賴耶與智如合一真諦譯《攝大乘論》世親釋中,有關《大乘阿毘達磨經》 「此界無始時,一切 ... 耶識的存在,並建立其流轉相和雜染還滅相,到了《攝大乘論,不只要在理論 ... 《攝大乘論》談阿賴耶 識、阿陀那識、心等都以佛說為根據,尤其〈所知依〉

 

參考文獻
一、原典資料
《攝大乘論》,無著造,佛陀扇多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 1592。
《攝大乘論》,無著造,真諦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 1593。
《攝大乘論本》,無著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 1594。CBETA T31 No. 1594 《攝大乘論本》
《攝大乘論釋》,世親造,真諦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 1595。
《攝大乘論釋論》,世親造,笈多共行矩等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 1596。
《攝大乘論釋》,世親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 1597。
《攝大乘論釋》,無性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 1598。
《中邊分別論》,世親造,真諦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 1599。
《大乘莊嚴經論》,無著造,波羅頗蜜多羅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 1604。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無著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 1605。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彌勒說,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冊,No. 1579。
《成唯識論述記》,窺基撰,大正藏第四十三冊,No. 1830。
《解深密經》,玄奘譯,大正藏第十六冊,No. 676。
《大方廣佛華嚴經》,佛馱跋陀羅譯婆,大正藏第九冊,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實叉難陀譯,大正藏第十冊,No. 279。
《大乘入楞伽經》,實叉難陀譯,大正藏第十六冊,No. 672。
《大般若經》,玄奘譯,大正藏第七冊,No. 220。
《大寶積經》,菩提流志譯,大正藏第十一冊,No. 310。
《妙法蓮華經》,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九冊,No. 262。
《佛說般舟三昧經》,支婁迦讖譯,大正藏第十三冊,No. 417。
《解深密經疏》,圓測撰,法成譯觀空還譯,卍續藏第三十四、三十五冊,1967,台北:新文豐。
《中阿含經‧晡利多品羅摩經第三》,瞿曇僧伽提婆譯,大正藏第一冊,No. 26。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第二冊,No. 99。
《雜阿含經卷第十四》,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第二冊,No. 99。
《中論》,龍樹造,青目釋,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三十冊,No. 1564。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五百大阿羅漢等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二十七冊,
No. 1545。
《阿毘達磨俱舍論》,世親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二十九冊,No. 1558。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大目乾連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二十六冊,No. 1537。
《注維摩詰經》,僧肇撰,大正藏第三十八冊,No. 1775。
《維摩經義記》,慧遠撰,大正藏第三十八冊,No. 1776。
《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外道聲聞涅槃論》,提婆造,菩提流支譯,大正藏第三十二冊,No. 1640。
《一切經音義卷第二十一》,慧苑撰,大正藏第五十四冊,No. 2128。
《十二門論序疏》,吉藏撰,大正藏第四十二冊,No. 1825。
《婆藪槃豆法師傳》,真諦譯,大正藏第五十冊,No. 2049。
《大唐西域記》,玄奘造,大正藏第五十一冊,No. 2087。
《金剛仙論》,彌勒撰,世親論釋,菩提流支譯,大正藏第二十五冊,No. 1512。
 
二、中文資料
上田義文著,陳一標譯
---2002 《大乘佛教思想》,台北:東大。
于凌波
---2006 《唯識學綱要》,台北:東大。
井上玄真著,白湖旡言譯
---1994 《唯識三十論話》,台北:世樺。
亢顙
---1978 〈五重唯識觀〉,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6,台北:大乘文化。
王恩洋
---1988 《攝大乘論疏》,台北:新文豐。
王健
---2000 《攝大乘論》,台北:佛光。
平川彰著,莊崑木譯
---2002 《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
早島理著,李世傑譯
---1985 〈唯識的實踐〉,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7,台北:華宇。
舟橋一哉等著,關世謙譯
---1986 《佛學研究指南》,台北:東大。
吳汝鈞
---2006 〈《攝大乘論》中的阿賴耶識思想之研究〉,《正觀雜誌》,南投:正觀雜誌社。
呂澂
---1982 《印度佛教思想概論》,台北:天華。
李世傑
---1982 《印度大乘佛教哲學史》,台北:新文豐。
孟領
---2007 〈唯識三性與唯識中道〉,《普門學報第三十八期--法的思辨》,台北:普門學報社。
林鎮國
---1999 《空性與現代性:從京都學派、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詮釋學》,台北:立緒文化。
神林隆淨著,許洋主譯
---1984 《菩薩思想的研究》,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5、66,台北:華宇。
高崎直道
---1985 〈瑜伽行派的形成〉,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7,台北:華宇。
陳一標
---2000 《賴耶緣起與三性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陳那的三性思想
陳水淵
---1997 〈《攝大乘論》的依他起性初探〉,《中華佛學研究》。
勝呂信靜
---1985 〈唯識說的體系之成立〉,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7,台北:華宇。
黃夏年 主編
---1995 《歐陽竟無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黃懺華
---2005 《佛教各宗大意》,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
楊白衣
---1995 《唯識要義》,臺北:文津。
楊郁文
---1993 《阿含要略》,台北:東初。
楊惠南
---1995 《印度哲學史》,台北:東大。
萬金川
---1998 《中觀思想錄》,嘉義:香光書鄉。
 
橫山紘一著,許洋主譯
---2002 《唯識思想入門》,台北:東大。
韓廷傑
---1993 《唯識學概論》,台北:文津。
藍吉富
---1997 《佛教史料學》,台北:東大。
釋仁宥
---2002,《攝論宗思想之研究 ──以心識說為中心》,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釋日慧
---1983 《四部宗義略釋》,台北:法爾。
釋印順
---1992 《大乘起信論講記》,台北:正聞。
---1992 《中觀今論》,台北:正聞。
---1992 《般若經講記》,台北:正聞。
---1992 《藥師經講記》,台北:正聞。
---1992 《攝大乘論講記》,台北:正聞。
---1993 《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
---1994 《成佛之道》,台北:正聞。
---1998 《中觀論頌講記》,台北:正聞。
---2000 《佛法概論》,新竹:正聞。
---2003 《唯識學探源》,新竹:正聞。
釋妙境講述,法雲寺禪學院筆錄
---年代不詳 《攝大乘論筆錄》,未出版。
釋忻車
---1985 《攝大乘論隨錄》,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
釋法舫
---1991 《唯識史觀及其哲學》,台北:正聞。
釋昭慧
---2001 《初期唯識思想 ──瑜伽行派形成之脈絡》,台北:法界。
釋惠敏
---1980 《中觀與唯識》,台北:東初。
釋會乙
---1999 〈唯識觀行略探──以《攝大乘論》與《成唯識論》為主之探討〉,《福嚴佛學院第八屆初級部學生論文集》,新竹:福嚴佛學院。
釋演培
---1988 《解深密經語體釋》,台北:天華。
釋覺如
---1997 《唯識思想入門》,台北:圓明 。
 
三、日文資料
上田義文
---1971 〈長尾雅人教授に對するお答え〉,《研究紀要》(京都女子學園佛教文化研究所)。
---1981 《攝大乘論講讀》,東京:春秋社。
田中順照
---1976 《空觀と唯識觀》,京都:永田文昌堂。
宇井伯壽
---1935 《攝大乘論研究》,日本東京都:岩波書店。
佐佐木教悟
---1983 〈大乘菩薩の證入次第について──攝大乘論總標綱要分管見──〉,《佛教セミナー》第38號,京都:文榮堂書店。
松下了宗
---1981 〈唯識學論書における實踐の問題〉,《龍谷大學大學院紀要》。
武內紹晃
---1979 《瑜伽行唯識學の研究》,京都:百華苑。
長尾雅人
---1982 《摂大乘論-和訳と注解(上)》,東京:講談社。
---1987 《摂大乘論-和訳と注解(下)》,東京:講談社。
---1997 〈唯識義の基盤としての三性說〉,《中觀と唯識》,東京:岩波書店。
阿理生
---1979 〈瑜伽行と唯識說〉,《日本佛教學會年報第四十五號-佛教における修行とその理論的根據》。
勝又俊教
---1968 〈菩薩道と唯識觀の實踐─二位說‧五位說の形成を中心として─〉,西義雄編《大乘菩薩道の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
 
四、工具書
藍吉富 主編
---1994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釋慈怡 主編
---1988 《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
 
五、網路資訊
Vj唯識教學網Vj唯識教學網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jenjin/(更新日期:2002.07.02)
佛教唯識
http://www.gaya.org.tw/library/b-ip/vijna.htm(更新日期:2003.01.10)
攝大乘論
http://www.gaya.org.tw/teacher/20/canon/mahayana-s.htm(更新日期:2004.04.29)

PDF]唯識唯識中道  [PDF]

《攝大乘論》(Mahayanasajgraha)中的阿賴耶識(Alaya-vijbana)思想 ...

攝大乘論 所知相分、入所相分 

佛陀教育影音集成: 攝大乘論 


備註 : 聯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