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9/12/27 10:22:45
新聞單位 :

喇嘛網 日期:2009/12/27 09:55:47   編輯部 報導

智者法身思想之研究

法身」的思想,非在佛滅後才有,根本教中理性法身之義,在《增一阿含經》以及部派時期的佛教中已可得知。如《增一阿含經》卷一,<大正2-125>云:「一切諸法佛所印,阿難是我法之器。若使不欲法存者,便為壞敗如來教。願存本要為眾生,得濟危厄度眾難,釋師出世壽極短,肉體雖逝法身在。當令法本不斷絕,阿難勿辭時說法。」在佛教傳入中國到鳩摩羅什所譯,尚未有佛身的類別,但是我們確實可以從經典中得知有數種身的義涵,本文即針對智顗「法身」思想上的觀法進行研究探討。一般經論之一身、二身、三身、四身等佛身觀或如《金光明經》的「三身與一身」思想,都是以法身為餘二身依止之本。

在本論文中不但可以發現部派中的佛身觀及後期經論中的三身說。以往法身三身之研究以史學作單向功能性闡述,今智者法身以義理法身三身互相輝映所展現的圓教思想,是本文主要研究主軸,並從智顗的著作中,探究智顗把佛身觀提升並開展為「三身相即」,認為法身即報應身、報應身即法身之思想。在《四教儀》中之圓教「即中法身」是為法身遍一切處之極說,也由此智顗的圓教相即思想,對於後來中國佛教的思想的影響可說是既廣大而又深遠。

智顗智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智者大師生平及思想

智者之圓教義及其形成之探討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97/碩士/研究生:林廣立  

裝飾性圖片

指導教授:熊 琬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專任教授

專長領域:先秦諸子學、宋明理學、桐城古文、佛教唯識學、中觀哲學、禪宗哲學

第1屆佛教高階NPO經營師與NPO經營講師培訓班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的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8
一 研究範圍………………………………………………………8
二 研究方法……………………………………………………..10
第二章 法身思想之探源…………………………...13
第一節 原始、部派與大乘佛教之法身說…………………………13
一 法身之因由…………………………………………………13
二 世尊因法施教之法身說……………………………………15
三 小結…………………………………………………………18
第二節 大乘佛教佛身論…………………………………………..19
一 佛身說概述…………………………………………………19
二 各經論佛身說類別…………………………………………22
三 法華經的佛陀觀與佛身觀…………………………………30
四 小結…………………………………………………………32
第三章 從智者三身到法身思想………………….34
第一節 大師之思想、著作與源流纂要…………………………..34
第二節 智者的法身觀……………………………………………..37
一 智者法身之教相……………………………………………37
二 三身與一身說………………………………………………48
三 小結…………………………………………………………56
第三節 智者基本教判佛身觀……………………………………..58
一 藏、通二教之但空、不但空法身………………………..60
<一>藏教-但空法身………………………………………...60
「劣應身佛」義…………………………………………..61
<二>通教-不但空法身……………………………………...61
「劣勝應身佛」義………………………………………..62
二 別、圓二教法身……………………………………………62
<一>別教-即假法身………………………………………...62
「圓滿報身佛」義………………………………………62
<二>圓教-即中法身………………………………………...63
「清淨法身佛」義……………………………………….63
三 小結…………………………………………………………69
第四章 智者三即一的圓教法身思想………………….71
第一節 天台圓教法身之基礎-諸法實相…………………………71
一 依《法華經》義理所開顯之圓教理………………………71
二 實相義涵……………………………………………………75
三 天台「實相」與般若空「實相」差異……………………78
四 三諦圓融之法身教相………………………………………86
五 小結…………………………………………………………90
第二節 天台圓教法身思想…………………………………………94
一 智者之圓教說-<純圓獨妙>…………………………….94
二 法華「會三歸一說」之三乘一乘圓教法身……………….98
三 六即佛法身之理念………………………………………...104
四 小結…………………………………………………………113
第三節 智者三身相即之思想……………………………………116
一 天台基本原則「即」之理念………………………………116
二 三身相即…………………………………………………..121
三 小結………………………………………………………..127
第四節 性具實相…………………………………………………..130
一 性具義涵…………………………………………………..130
二 天台「性具」與華嚴「性起」之別……………………..131
三 法身含容遍一切處………………………………………..137
四 小結………………………………………………………..143
第五節 中道實相…………………………………………………145
一 中道實相義………………………………………………..145
二 智者「中道」思想與中觀「中道」思想之異…………..146
三 智者即中法身說…………………………………………..152
四 小結………………………………………………………..155
第五章 結 論…………………………………….157
第一節 智者法身思想總結歸納…………………………………..157
第二節 智者法身思想對後世影響………………………………..168
一 天台法身思想演化的啟發…………………………………..168
二 法身思想對後世的影響……………………………………..172
第三節 待研究部份………………………………………………..178
一 唐宋天台法身思想之演變………………………………...178
<一>荊溪湛然………………………………………………178
<二>四明知禮………………………………………………178
二 法身思想對詩、韻文的影響……………………………….179
參考書目…………………………………………...184
一 古籍……………………………………………………………..184
<一>天台智顗之著作……………………………………….184
<二>天台其他學者之著作………………………………….184
<三>佛經和論典…………………………………………….186
二 工具書…………………………………………………………..187
三 專書……………………………………………………………..188
<一>中文著作……………………………………………….188
<二>翻譯著作……………………………………………….189
四 學位論文………………………………………………………..190
<一>台灣…………………………………………………….190
<二>中國大陸……………………………………………….191
<三>翻譯之單篇論文……………………………………….193
五 網站資料庫……………………………………………………..194
六 後記……………………………………………………………..195
七 附圖一…………………………………………………………..197

參考書目
一 古籍:
<一> 天台智顗之著作:
隋.智顗《妙法蓮華經玄義》,《大正藏》冊33。
隋.智顗《妙法蓮華經文句》,《大正藏》冊34。
隋.智顗《觀音玄義》,《大正藏》冊34。
隋.智顗《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大正藏》冊37。
隋.智顗《摩訶止觀》,《大正藏》冊46。
隋.智顗《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大正藏》冊46。
隋.智顗《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大正藏》冊46。
隋.智顗《六妙法門》,《大正藏》冊46。
隋.智顗《觀心論》,《大正藏》冊46。
隋.智顗《四教義》,《大正藏》冊46。
 
<二> 天台宗其他學者之著作:
隋‧灌頂撰《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大正藏》冊50。
隋 智顗 灌頂記《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大正藏》冊26。
唐.灌頂《大般涅槃經疏》,《大正藏》冊38。
唐.灌頂《觀心論疏》,《大般涅槃》冊46。
唐.灌頂《天台八教大意》,《大正藏》冊46。
唐.灌頂《隨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大正藏》冊50。
唐.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大正藏》冊46。
唐.湛然《始終心要》,《大正藏》冊46。
唐.湛然《十不二門》,《大正藏》冊46。
唐.湛然《金剛錍》,《大正藏》冊46。
五代.諦觀《天台四教儀》,《大正藏》冊46。
宋.知禮《十不二門指要鈔》,《大正藏》冊46。
宋‧志磐大師撰《天台宗高僧傳》,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 ,2003。
宋.志磐《佛祖统紀》,《大正藏》冊49。
明.智旭《教觀綱宗》,《大正藏》冊46。
明.智旭《法華玄義節要》,《卍續藏經》冊44。
明.智旭《靈峰宗論》,台南,和裕出版社,1993。
明‧圓瑛《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圓瑛大師法彙》冊四。
民國.靜權《天台宗綱要》,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8。
民國.靜權《教觀綱宗科釋》,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8。
民國‧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編定標點
《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上、中、下,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78。
《法華玄義釋籤》,上、中、下冊,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0。
《天台四教儀集註.集解.備譯合刊》,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2。
《教觀綱宗釋義紀.講錄.科釋合刊》,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3。
《妙法蓮華經文句記》,上、中、下冊,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3。
 
<三> 佛經和論典:
東晉‧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大正藏》冊2。
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大正藏》冊9。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冊8。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冊25。
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藏》冊30。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大正藏》冊8。
北凉‧曇無讖《大般涅槃經》,《大正藏》冊12。
劉宋‧慧嚴等編《大般涅槃經》,《大正藏》冊12。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冊2。
後魏菩提流支曇林等譯《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大正藏》冊26。
隋‧闍那堀多共笈多譯《添品妙法蓮華經》,《大正藏》冊9。
隋‧吉藏《法華論疏》《大正藏》冊40。
唐‧義淨譯《金光明最勝王經》,《大正藏》冊16。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10。
唐‧波羅頗密多羅譯《大乘莊嚴經論》,《大正藏》冊31。
 
二 工具書:
湛然寺《翻譯名義集》天台藏:台南,和裕出版社。
中文大辭典編撰委員會《中文大辭典》,台北:華岡印刷廠,1973。
度緣居士《佛學百科》,台北,嘉文出版社。
藍吉富《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台北: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1994。
釋慧旻《天台教學辭典》,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7。
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
釋一如法師《三藏法數》,台北:慈雲山莊‧三慧學處,1995。
塚本善隆《望月佛教大辭典》,台北:世界聖典刊行協會,1960。
《CBETA電子佛典集成》,2008。
 
三 專書:
<一> 中文著作:
尤惠貞《天台性具圓教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尤惠貞《天臺哲學與佛教實踐》,嘉義:南華大學,1999。
王志遠《宋初天臺佛學窺豹》,高雄:佛光出版社,1992。
印 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2003。
印 順《佛法概論》,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
印 順《中觀論頌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上、下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
呂 澂《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事業,1982。
呂 澂《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事業,1982。
呂 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台北,里仁書局,1998。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冊,台北,三民書局,2008。
李志夫《摩訶止觀之研究》上、下冊,台北法鼓文化,2007。
吳汝鈞《天台智顗的心靈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吳汝鈞《法華玄義的哲學與綱領》,台北:天華出版社,2002。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上、下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
陳英善《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台北:東初出版社,1995。
陳英善《天台性具思想》,台北:東大圖書,1997。
楊惠南《龍樹與中觀哲學》,台北:東大圖書,1998。
郭朝順《天台智顗的詮釋理論》,台北:里仁,2004。
董 平《天台宗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蘇榮焜《法華玄義釋譯》上、下冊,台北:慧炬出版社,2002。
釋慧嶽《天台教學史》,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5。
釋聖嚴《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台北:法鼓文化,2002。
釋恆清《佛性思想》,台北:東大圖書,1997。
釋慧嚴《淨土概論》,台北:東大圖書,1998。
 
<二> 翻譯著作:
平川彰《印度佛教史》莊崑木譯,台北:商周出版,2002。
安藤俊雄《天臺性具思想論》釋演培譯,台北:天華出版事業1989。
安藤俊雄《天台學-根本思想及其開展》蘇榮焜譯,台北:慧炬出版社,1998。
河村孝照《法華經概說》許洋主譯,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
中村元等《中國佛教發展史》余萬居譯,台北,天津出版社,1984。
鎌田茂雄《天台思想入門》轉瑜譯,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
新田雅章《天台哲學入門》凃玉盏譯,台北:東大圗書公司,2003。
平川彰《法華思想》林保堯譯,高雄:佛光出版社。
関口真大《天台四教儀》,山喜房佛書林,昭和60年4月,33版。
多田厚隆、多田孝文 註解合編《天台大師全集法華文句1~5》東京都,中山書房,平成2年5月,2版。
 
四 學位論文:
<一> 台灣:
許國華《天台圓教與佛往思想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
吳宜芳《智者「三諦圓融」思想之探微》,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林明莉《智者大師之一佛乘思想與實踐》,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李燕蕙《智者大師的實相論與性具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尤惠貞《天臺宗性具圓教之義理根據及其開展之獨特模式》,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I
趙東明《天台智顗《摩訶止觀》「一念三千」說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葉振興《華嚴圓教與天台圓教思想之比較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
曾榮貴《天台一心三觀與三諦思想之研究(兼論藏、通、別教之三觀三諦)》,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
施凱華《天台智者教判思想之研究-《法華玄義》為主》,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
釋傳璽《曇鸞淨土教思想》,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7。
福嚴佛學院編《福嚴高級部學生論文集》新竹:福嚴佛學院,1999。
 
<二> 中國大陸:
李四龍《智顗的三諦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1996),收入(中國佛教學術論典-《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冊14,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頁429-484。
李四龍《智顗思想與宗派佛教的興起》(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1999),收入 《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一《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冊l4,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頁1-392。
陳 堅《煩惱即菩提一天台宗「性惡」思想研究》(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0)收入《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一《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冊15, 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楊維中《心性與佛性一中國佛教心性論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南京大學哲學系博 士論文,1998),收於《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一《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 》冊12,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戈國龍《《摩訶止觀》之「圓頓」義》(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1996),收入 《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一《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冊4,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頁429-484。
俞學明《智顗觀心論思想述評》(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1994),收入《中國佛教學術論典-《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冊14,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頁393-428。
郭 泉《隋唐佛學圓融思想研究》(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1999),收入《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一《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冊16,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許 寧《論隋唐佛教中的圓融思維》(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0),收 入《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一《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冊16,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三> 翻譯之單篇論文:
平川彰,〈大乘佛教的法華經位置〉林保堯譯,收入《法華思想一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57》,台北:佛光文化事業,1998年,頁7-65。
塩入良道,〈天臺思想的發展〉李世傑譯,收入玉城康四郎主編《佛教思想一在中國的開展》第二冊,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頁125-158。
塩入良道,〈天台智類的《法華經》觀〉林保堯譯,收入《法華思想一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57》,台北:佛光文化事業,1998年,頁325-372。
 
五、網站資料庫: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
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html
學術論文
http://www.hfu.edu.tw/~bauruei/4pap/4pap.htm
中文電子期刊服務
http://www.ceps.com.tw/ec/echome.aspx


備註 : 聯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