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5/22 19:42:10
學習次第 : 進階

 維摩詰所說經句解卷上  智諭法師

 

維摩詰經甚深絕妙,經旨淵玄。筆者鈍根劣智,雖讚歎有年,自知力所不及,始終未敢作批註想。


數月前有居士來訪,交談之下,方知他是來請維摩詰經批註的。我說:


「很抱歉,這部經太深,非我能力所及,所以我沒批註──很對不起!」


他頓時滿臉失望的神色,呆了一呆方說:


「可惜!我特意從南部趕來,就是為了請法師批註的維摩詰經。」


我心想,奇哉奇哉!真的有人專喜吃臭豆腐幹?我安慰他說:


「這部經注疏本很多,像智者大師,僧肇大師,慧遠大師等,都有注疏。同時 (1)都是上上之選。」


送走了客人,我實過意不去。於是請出維摩詰經,三複閱讀。愈誦愈覺經旨精妙,經過一段時間考慮,終於決定從事批註。


其實古德已有完善的注本,不容再多饒舌。例如僧肇大師,智者大師,慧遠大師(隋淨影寺慧遠,非蓮宗初祖),窺基大師等。後賢注疏者,尤不乏人。我今再事注疏,實是多餘。不過他那句「我特意從南部趕來,就是為了請法師批註的維摩詰經。」實在令我受寵若驚。


凡有目者,無不知西施之美,但沒聽說過東施亦受歡迎。現在竟有人要見東施一面,我焉能不效顰一番?


不過有話在先,我絕不敢賣臭豆腐幹,硬說臭豆腐幹香。倒是像我這種黴爛作品,還望讀者多多包涵。


智諭于西蓮淨苑


維摩詰所說經句解

維摩詰所說經句解卷上(一名不思議解脫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釋智諭解

解經題

【維摩詰所說經】

此經以人立題,維摩詰翻淨名,玄奘大師譯為無垢稱。此經為其所說,故名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系法身大士,由妙喜世界來示現娑婆,助釋迦牟尼佛弘化。傳說維摩詰系金粟如來化身,然無經文可考,故不敢定論。經中佛自說維摩詰系自妙喜國,來化此土。

此經一名為不思議解脫。若依淨影慧遠謂,不思議解脫,系十地菩薩所得無量諸解脫中,初解脫門。如此說來,維摩詰應位居十地。十地菩薩,位極因地,德鄰妙覺,佛望之名菩薩,菩薩望之稱佛。此法身大士,大悲心切湣念眾生,來化此土

。毗耶離示疾,以問疾因緣,方便說此經法。

此經古有多譯,後漢時有清信士嚴佛調者,計譯經七部十卷,其中便有此經,名古維摩詰經二卷。系後漢靈帝世,于雒陽譯出。此是初譯。

吳支謙再譯此經,名維摩詰所說不思議法門經三卷,系第二譯。

月支國沙門曇摩羅剎,此雲法護,于西晉太安二年四月一日再譯此經,名維摩詰所說法門經一卷。與前二譯大同小異,系第三譯。

現在我們所根據的本子,系鳩摩羅什大師于姚秦弘始八年所譯,名維摩詰所說經三卷,由僧肇筆受。屬第四譯。

另有沙門支敏度所撰合維摩詰經,系集眾譯所成者。

唐玄奘大師再譯此經,則名無垢稱經,共六卷。

【經】

梵語修多羅,譯為契經,簡稱曰經。正譯應為綖,即線也。綖有貫穿之功,經有持緯之義,今是聖言,至中至正,故曰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史有前秦後秦,前秦苻姓所建,後秦姚姓所建。故姚秦即是後秦。什師于姚秦弘始八年,翻譯此經。

三藏者,通達經律論者名三藏法師,簡稱三藏。鳩摩羅什譯曰童壽,弘始三年 冬,到達長安。秦王姚興,厚加禮遇,請入西明閣及逍遙園別館安置。令什持梵本,興自持舊所譯經以相讎校。發現什師所定者,新文異舊,義悉圓通,眾皆悅服。

什師譯經九十七部,合有四百二十五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耶離庵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

二千。眾所知識。】

此是證信序,令後世眾生聞者生信。置於經首,為一經之端緒。

如是乃信順之詞,道無信則不受,非順則不傳。後世眾生,信順不違,方能受道傳道。

我聞,若非從佛所聞,即是由我自意而說。此非我自意語,若是我自意語,便有我執法執,既有二執,焉足信順?佛是斷執之人,如是之說,自當信順。

一時,是佛說經之時。

佛,是說法之主。勿論菩薩說、弟子說、天說、化人說,只要合於二諦,皆是佛說。

在毗耶離庵羅樹園,是說經之處。毗耶離亦曰毗舍離,是國名,維摩詰菩薩居此。毗耶離譯為廣嚴。庵羅果,似桃非桃。庵羅樹園,乃庵羅樹女所獻。佛滅後一百年,七百賢聖,於此作第二次結集。

大比丘眾八千人,菩薩三萬二千,眾所知識。比丘有三義,即乞士,破惡,怖魔。乞士者,上乞法以養慧命,下乞食以養色身。比丘出家不事蓄積,為作眾生福田,令眾生修施種福,乃乞食清淨自活。破惡者,比丘出家破身口七支惡。怖魔者,比丘出家,佛眷屬增盛,魔眷屬損減,故魔恐怖。大者含大多勝三義,所謂大,是等比丘,德臘俱尊,於小乘有學中極。換句話說,是等比丘皆阿羅漢,方稱為大

。多者遍通內外經典。勝者於九十六種外道中,知見最為殊勝。

眾是僧眾的意思,四比丘以上乃至百千,方稱為僧眾。三人以下,不得稱僧眾

。如是僧眾,八千人俱。

菩薩具稱曰菩提薩埵,簡稱菩薩。菩提薩埵,譯為覺有情。如是菩薩有三萬二千。

眾所知識,此等菩薩,為眾所欽仰,如日在天也。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為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吼

名聞十方。眾人不請友而安之。紹隆三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

。悉已清淨永離蓋纏。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佈施持

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

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眾生根。蓋諸大眾得無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

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舍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逾於須彌。深信

堅固猶若金剛。法寶普照而雨甘露。于眾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緣起斷諸

邪見。有無二邊無複余習。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無

有量已過量。集眾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眾生往來所

趣及心所行。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

。而生五道以現其身。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功

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先表其德,後出其名。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大智者,權實智也。實智出權智,空即無量,故能普化十方,成覺他行。權智歸實智,無量即空,故能一道真常,成自覺行。故曰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

如是大智本行,皆賴諸佛威神護念,方成建立。

為護法城,受持正法。

實相為佛正法城,能禦一切邪法。一切邪法者,取相法也,凡取有相無相,皆歸邪法。受持實相正法,斯乃維護法城也。

能師子吼。

獅子震吼,百獸攝伏。菩薩說法無畏,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故菩薩說法,一切外道攝伏,如獅子吼。再者菩薩證十智,如實知一切法,故說法無畏,曰師子吼。

名聞十方。

菩薩說法,眾皆悅服,普聞十方,名震遐邇。

眾人不請友而安之。

菩薩行無緣大慈,如慈母之赴嬰兒,不待請而自往也。

紹隆三寶能使不絕。

菩薩受持正法,徹證實相,究竟成佛,是紹隆佛寶。菩薩受持正法弘揚正法,是紹隆法寶。菩薩以正法度化眾生,令僧不絕,是紹隆僧寶。

隆伏魔怨制諸外道。

魔者四魔,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菩薩證入實相得無生忍,則無煩惱障,故降伏煩惱魔。菩薩得無生忍即獲法身,法身者五陰皆空,故降伏五陰魔。無煩惱魔,則無生死因;無五陰魔,則無生死果,故降伏死魔。既降伏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已,天魔不得其便,故降伏天魔。

一切外道皆執有所得法。菩薩證入實相,實相無相,故如實知有相不可得,空相亦不可得。不得一切法,即證無分別智,以無分別智,能制一切外道。

悉已清淨永離蓋纏。

蓋纏者,五蓋十纏也。五蓋者貪欲蓋、瞋恚蓋、掉悔蓋、睡眠蓋、疑蓋。十纏者,無慚、無愧、睡、悔、慳、嫉、掉、眠、忿、覆。今菩薩證無生法忍,悉皆永離。

心常安住無礙解脫。

不思議解脫即無礙解脫。得此解脫,則于諸法通達無礙。

念定總持辯才不斷。

念者正念,定者正定,不違實相,謂之正念正定。總持者,持善不失,持惡不生。于法于義于詞于樂說,曆劫愈明,故曰辯才不斷。

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

此是言菩薩行,菩薩行者,六波羅蜜。及方便力無不具足者,言十波羅蜜無不具足。十波羅蜜者,除六波羅蜜外,加方便、願、力、智四種波羅蜜。方便波羅蜜並歸佈施持戒忍辱三度,願波羅蜜併入精進度,力波羅蜜併入禪定度,智波羅蜜併入智慧度,故經中往往只說六波羅蜜。

逮無所得不起法忍。

無所得不起法忍,即無生法忍。

已能隨順轉不退輪。

轉者,自得示他也。不退者,於無生法得而無失也。輪者,於無生法,能夠流演圓通。不退法輪,唯佛能轉。此諸菩薩已受職作佛,故亦能隨順而轉。

善解法相。

如實知一切法相,緣起性空也。

知眾生根。

如實知眾生之根性欲。

蓋諸大眾。

此等菩薩,功德智慧超出大眾。

得無所畏。

已得菩薩四無所畏,一能持無所畏,菩薩于一切法聞持不失。二知根無所畏,知一切眾生根。三決疑無所畏,能決眾生一切難問。四答報無所畏,眾生問法,菩薩悉能隨意而答。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相第一。

內具至德,外具相好。

舍諸世間所有飾好。

舍世形好也。

名稱高遠逾於須彌。

名稱高勝,普聞十方。

深信堅固猶若金剛。

深信佛道,不可壞也。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

弘法利生也。

于眾言音微妙第一。

菩薩言音超勝。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複余習。

達緣起性空,一切法不可得,為深入緣起。一切邪見皆執有所得。或於有執有 所得,或於無執有所得,菩薩皆斷如是邪見。故于有無二邊,無複殘餘習氣。

演法無畏猶師子吼。

金剛經雲,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菩薩知法相如幻,法性不動,如是為人演說,如師子吼。 

其所講說,乃如雷震。

正法流潤,猶如雨澤。雷聲驚蟄,萬物復蘇。

無有量已過量。

菩薩建水月道場,度如幻眾生,度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無眾生相,故無有量已過量。

集眾法寶,如海導師。

譬如導師引導眾生入海,能採集眾寶。

了達諸法深妙之義。

知一切法,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萬法雲興一性常寂,一性常寂萬法雲興。猶一水起千波,千波是一水。此是諸法深妙之義。

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

眾生於六道中,以何因緣往來所趣,以善因緣往來善趣,以惡因緣往來惡趣,其心所行,菩薩皆知。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

實相法甚深,無人智慧能與等者,而佛與等,故曰無等等慧。菩薩近佛而未得究竟,故曰近無等等慧。十力者,一、知覺處非處智力。即知如理不如理智力也。二、知三世業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例如五戒十善可至人天,四諦十二因緣可至無漏,六度可至佛果等。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十、永斷習氣智力。

無畏者,是佛之四無畏。一、一切智無所畏。佛是一切智者,一切天魔梵所不及。二、漏盡無所畏。佛是真無漏者,不同二乘偏空滯寂。三、說障道無所畏。佛說一切障道法無所畏也。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能說盡諸苦道之因緣。

十八不共法。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十力無畏十八不共,是分別說佛無等等自在慧,唯佛獨具。菩薩鄰極,故曰近也。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 

此諸薩已證無生,為度眾生,還入五道也。 

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 

佛為大醫王,知眾生病,知眾生病因,知眾生病對治,知眾生病痊癒。知眾生病者,知苦也。知眾生病因者,斷集也。知眾生病對治者,修道也。知眾生病痊癒者,證滅也。 

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 

功德圓滿,莊嚴淨土。

其見聞者無不蒙益。

遊行十方,普益一切。

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諸有所作,無非益物也。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總稱其德。

以下稱名。

【其名曰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

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積菩薩。辯積

菩薩。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

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

。寶見菩薩。帝網菩薩。明網菩薩。無緣觀菩薩。慧積菩薩。寶勝菩薩

。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功德相嚴菩薩。師子

吼菩薩。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精進菩

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梵

網菩薩。寶杖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彌勒

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歎德後,列諸菩薩名以為上首,其數計三萬二千。

【複有萬梵天王屍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所而聽法。複有萬二千天帝。

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並余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幹闥婆。阿修

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等悉來會坐。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

婆夷俱來會坐。】

屍棄者,梵王名。一佛土有百億四天下,各四天下,皆有釋梵諸天,故曰從餘四天下來。其數一萬。

帝釋天在須彌山頂,系地居天。其數萬二千。

余列龍神,龍有地龍與虛空龍。

夜叉,譯捷疾鬼。

幹闥婆,系帝釋天樂神。

阿修羅,譯非天,無德,無端。

迦樓羅,即金翅鳥。

緊那羅,譯人非人。

羅伽,即大蟒神,亦曰地龍。

受具足戒之男眾,名比丘,女眾名比丘尼。受五戒之男眾名優婆塞,女眾名優婆夷。為聞法故,俱來法會而坐。 

【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譬如須彌山王顯于大海。安

處眾寶師子之座。蔽于一切諸來大眾。】

爾時佛與大眾說法。須彌山于諸山中最高,故稱山王。佛處眾中,威嚴超絕,如須彌山王。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

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

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

彌山雪山。目真陀山摩訶目真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

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

于寶蓋中。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于寶蓋中。爾時一切大眾。佛神

力歎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舍。】

長者子寶積,亦法身大士。 

目真鄰陀,龍王名,山以龍王得名。龍王居於金剛座側池中,其池名目真鄰陀龍池。

【於是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頌曰

目淨修廣如青蓮 心淨已度諸禪定 久積淨業稱無量 導眾以寂故稽首】

青蓮花葉修而廣,青白分明以狀其目。心淨已度諸禪定下,表其功德。

【既見大聖以神變 普現十方無量土 其中諸佛演說法 於是一切悉見聞

法王法力超群生 常以法財施一切 能善分別諸法相 於第一義而不動

已于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 說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始在佛樹力降魔 得甘露滅覺道成

已無心意無受行 而悉摧伏諸外道 三轉法輪於大千 其輪本來常清淨

天人得道此為證 三寶於是現世間】

既見大聖以神變一偈,贊佛神變于寶蓋中現十方淨土。

善能分別諸法相,贊佛以世諦說法。於第一義而不動,贊佛雖以世諦說法,然不違第一義,故曰於第一義而不動。

佛于諸法已得自在,如實知諸法性相,故號法王。

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佛說有是因緣有,說無是因緣無。法屬因緣,則無自性。因緣有則有而不有,因緣無則無而不無。故說法不有亦不無,以知是因緣故,號稱法王。

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一切法無自性,故法無有我,既無有我,故無造罪者,亦無受報者。然無性故能隨緣,隨善緣則有善業報,隨惡緣便有惡業報,故曰善惡之業亦不亡。

始在佛樹力降魔一偈,贊佛菩提樹下成道。

三轉法輪於大千一偈,贊佛初為五比丘轉四諦法輪。自此以後,佛為法王出現 世間,四諦為法寶出現世間,五比丘為僧寶出現世間。故曰三寶於是現世間。

【以斯妙法濟群生 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醫王 當禮法海德無邊

毀譽不動如須彌 於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虛空 孰聞人寶不敬承】

以斯妙法濟群生。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乘法,故稱妙法。四諦法是總說,十二因緣六度是四諦之廣論。聲聞人聞四諦法,只會生滅四諦,不會大乘四諦。若入大乘四諦則入二諦,若入二諦則入一諦,若入一諦則入無諦。一諦者俗諦中道也,無諦者真諦中道也。故佛說四諦,即是密說實相,可惜聲聞人不會耳。

一受不退常寂然,四諦法輪可令眾生出三界了生死,故曰一受不退常寂然。 

毀譽不動如須彌一偈,贊佛功德。

【今奉世尊此微蓋 於中現我三千界 諸天龍神所居宮 幹闥婆等及夜叉

悉見世間諸所有 十力哀現是化變 眾稀有皆歎佛 今我稽首三界尊

大聖法王眾所歸 淨心觀佛靡不欣 各見世尊在其前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各各隨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 斯則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進 稽首已得無所畏 稽首住於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導師

稽首能斷眾結縛 稽首已到於彼岸 稽首能度諸世間 稽首永離生死道

悉知眾生來去相 善於諸法得解脫 不著世間如蓮華 常善入於空寂行

達諸法相無罣礙 稽首如空無所依】

今奉世尊此微蓋,至今我稽首三界尊,歎佛神變。十力哀現是化變者,謂哀湣眾生故,現是變化也。

大聖法王眾所歸下,表敬慕於佛。

佛以一音演說法下,言佛以一佛乘演說法,聲聞人謂是四諦法,得聲聞果。緣覺人謂是十二因緣法,得辟支佛果。菩薩謂是六度法,得菩薩道。此皆佛神力不共法也。

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者,知苦也。或歡喜者,證滅也。或生厭離者,斷集也。或斷疑者,修道也。斯皆佛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進下,讚歎於佛。

悉知眾生來去相,知眾生以何因緣輪轉六道。知眾生以修何法善得解脫。

贊佛不著世間,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雖出現世間卻不染世間,常在定中入於空寂行。最後表達敬意,稽首如空無所依也。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于如來淨土之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當為汝說。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寶積言,此五百長者子,皆已發無上菩提心,然猶未聞清淨佛土行相,請佛為說。佛允為說,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

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

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于淨國。皆為饒

益諸眾生故。】

經雲菩薩淨佛國土者,自不為粗業,複令眾生不為粗業也。眾生心穢則佛土穢 ,眾生心淨則佛土淨,故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所以者何下,分別解說。菩薩隨所化眾生多少,而取佛土廣狹。隨所調伏眾生 ,而取佛土。眾生行施,則菩薩佛土七寶具足。眾生持戒,則菩薩佛土平正如掌。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觀察眾生之願望,求生何種佛土,而成就佛道,菩薩便取何種佛土。例如眾生願求離苦得樂,阿彌陀佛便建立極樂世界。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菩薩根者,六度萬行也。眾生于施戒忍進定慧中,以何法起菩薩根,菩薩便取何種佛土。例如眾生以佈施起菩薩根,菩薩便取七寶莊嚴佛土。眾生以持戒起菩薩根,菩薩便取清淨莊嚴佛土。

何以故?菩薩取于淨國,皆為饒益眾生故。換句話說,諸佛以眾生為本也。

【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于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

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譬如於空地上造屋始成,若於虛空中,憑空不能造屋。言眾生為成佛之根基。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

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

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

此三心──直心深心菩提心,是總說清淨心。直心者,是誠直無諂曲心,故不諂眾生來生其國。

深心者,上求佛道,修功積德,直至成佛無有退轉也。故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菩提心者,兼善化他也。菩薩自致佛道,起大悲心不舍眾生,期與一切眾生,同證菩提,是發大乘心。以大乘心攝彼眾生,故大乘眾生來生其國。

其上直心為始,深心則深廣,究極佛道淵底,菩提心則兼善化他普度一切。

【佈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眾生來生其國。持戒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

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

功德眾生來生其國。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

國。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

以上講過三心為總,以下散為六度萬行。

菩薩成佛時,修佈施能舍眾生來生其國。戒有多種,總說十善為一切戒根本,故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忍辱對治瞋恚,無瞋是三十二相因行,故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清淨心是功德本,修清淨心為真精進,故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禪定即攝心不亂,故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得般若智慧,於三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中,正定聚攝,故正定眾生來生其國。

【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舍眾生來生其國。】

四無量心者,即慈悲喜舍四種,皆度眾生之行。慈緣無樂眾生,悲緣有苦眾生 ,喜緣得樂眾生,舍緣究竟解脫眾生。

【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

四攝者,一佈施攝二愛語攝三利行攝四同事攝。以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法,攝眾生心向道,名攝法。

【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

方便者,善巧方便也。菩薩雖然行空,不違度生之緣。隨緣度化眾生,而不失性空之理。如是則隨緣不變,不變而能隨緣矣。

【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

國。】

三十七道品者,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

【回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

回向心者,回向於無上菩提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回向無上菩提,方能具足一切功德。

【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

八難者,三惡道為三,北郁單越第四,長壽天第五,盲聾喑啞第六,世智辯聰第七,佛前佛後第八。三惡者,即鬼畜生地獄。

【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

菩薩持戒,自守戒行,不譏彼闕。若譏他人犯戒,亦是犯戒。

 

【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

十善具足,福報甚大,命不中夭是不殺報。以下說十善中其餘諸報。

【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

正見眾生來生其國。】

大富是不盜報,梵行是不淫報,所言誠諦是不妄語報,常以軟語是不惡口報,眷屬不離善和諍訟是不兩舌報,言必饒益是不綺語報,不嫉不恚正見,是意業清淨也。合而言之,修行十善三業清淨眾生來生其國。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

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回向。隨其回向則有方便。

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

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故寶積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以上說淨國土諸行,今說行之次第。直心是誠信之心,系萬行之根本,故隨其直心則能發行。

直心者誠信於無上佛道,既發行後,能漸於佛道中,至於深廣,故得深心。

既深入佛道,當能除惡向善自淨其意,故隨其深心則意調伏。

既能除惡向善自淨其意,當能信受佛語依教奉行,故意調伏則如說行。

隨如說行則回向者,回向無上佛道也。

無上佛道,在乎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隨其回向,則有度生之方便。

無有方便,則不能成就功德,功德者度化無量無邊眾生也。故隨其方便,則能成就眾生。

菩薩為諸眾生,取佛淨土。故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

佛土淨者,由於菩薩自心淨與眾生心淨所致。自他心淨,自然說法淨。

說法清淨,自然智慧清淨。故隨說法淨,則智慧淨。

智慧為用,其心為體,故智慧淨則心淨。

一心生萬法,故隨其心淨,一切功德淨。

最後結論,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而直心者,為淨心之本也。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

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雲何。日

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

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土嚴淨。非如來咎。】

佛恐在會小機,執著事相,於佛說心淨則佛土淨,心生疑惑。於是以神力令舍利弗生疑惑,俾借機以卻眾疑。

舍利弗懷疑,既然心淨則菩薩取淨佛土,今此娑婆不淨如此,難道由於佛心不淨,方現此不淨國土嗎?

佛知其意,便問言,日月豈不淨嗎?而盲者不見其淨。舍利弗回答說,是盲者之過,非是日月不淨。佛言舍利弗!是眾生罪故,不見如來清淨國土,非如來之過也。

當知十法界唯心所現,本是一真法界,眾生心量不同,所現法界亦各各不同。例如虛空本無分別,然眾生欲至東方者,則見東方虛空。欲至南西北方者,則見南西北方虛空。

故本是一真法界,菩薩見一真法界是菩薩法界,緣覺見是緣覺法界,聲聞見是聲聞法界,天人阿修羅鬼畜生地獄見是天人阿修羅鬼畜生地獄法界。故本是一真法界,以眾生罪故不見耳。

【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

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舍

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王

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

佛告舍利弗,我此佛土嚴淨,汝為罪所障,不見而已。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汝莫作此念,我見此土清淨,如自在天宮。梵王是菩薩,故見娑婆國土如自在天宮。其實梵王所見,仍是應其根機所應見者,而非佛之實報土。佛之真實報土,何止同于自在天宮哉?

舍利弗所見,丘陵坑坎荊棘沙礫,亦是應心所現。故梵王言,仁者心不平等,不依佛慧,乃見此土不淨耳。

【舍利弗。菩薩于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

土清淨。】

舍利弗!菩薩于一切眾生心平等故,深心清淨故,依佛智慧故,則見此土清淨

。佛之智慧,如實知一切法緣起無性,不生我見,故見佛土清淨。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

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

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

。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佛以神變現佛淨土者,以神通力暫令眾生不為罪報所障也。舍利弗等歎未曾有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

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

此土功德莊嚴。】

何故佛說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現不淨土呢?因為佛土本是一真法界,眾生心垢,現此穢土,佛為度眾生故,乃入此穢土也。以下舉譬喻說明。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

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複如故。求聲聞

乘三萬二千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

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得無生法忍,依仁王般若,在七八九地。發菩提心,位在初住,初住為發心住

。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是初果須陀洹。不受諸法漏盡意解,是四果阿羅漢。

方便品第二

【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

生忍。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

于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瞭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

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

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

此品說明維摩詰方便示現居毗耶離。文中先明其實德,後說其示現方便。

已曾供養諸佛者,深植善根也。

得無生忍。一切法無生無滅,菩薩如實知已,安住是法,心不動搖。

辯才無礙,遊戲神通。

逮諸總持,獲無所畏。總持者持惡不生持善不失。無所畏,乃菩薩四無所畏。

入深法門者,如實知真如隨緣成萬法,萬法無性是真如也。

善達智度……言其智慧已到彼岸,並通達度眾生之方便,且成就其度生之方便

知眾生心為其因,所趣何道為果,皆能如實知之。又能分別三乘諸根利鈍。

維摩詰菩薩,久于佛道,決定大乘。身口意凡有所作,能善思量不違佛道。

住佛威儀,心如大海。此菩薩功德鄰近妙覺,其心猶大海。海有三德,一、深廣無邊,二、清淨不染,三、積無量寶藏,菩薩心亦複如是。

為諸佛所讚歎之弟子,釋梵世主所尊敬之大士。為度人故,方便示現居毗耶離

【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

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

維摩詰方便示現居毗耶離,行六波羅蜜。攝諸貧民,行佈施波羅蜜。攝諸毀禁 ,行淨戒波羅蜜。攝諸恚怒,行忍辱波羅蜜。攝諸懈怠,行精進波羅蜜。攝諸亂意,行禪定波羅蜜。攝諸無智,行智慧波羅蜜。

【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複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維摩詰凡有所行,皆方便示現。出家人皆稱沙門,白衣是在家人。雖示現為白衣,卻持出家律行。雖示現居家,卻不著於三界。雖示現有妻子,卻修無淫欲的清淨梵行。雖示現有眷屬,卻無貪著心。雖示現服用寶飾,卻以相好莊嚴其身。雖示現飲食資身,卻是以禪悅為食。

【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

見敬為供養中最。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

。游諸四衢饒益眾生。入治政法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

堂誘開童蒙。入諸淫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

菩薩為度人故,亦至博奕戲處,但是為度人故,不為戲也。雖通達諸外道法,但不毀正信。雖了達世間經典,但常樂佛法。一切見者悉皆恭敬,供養中最。雖職掌政法,但護一切長幼。菩薩福報無量,財寶具足,為示現度生故,亦作治生事業

。雖獲俗利,只為方便示現,故不以喜悅。四衢者,市街路口也。處四衢時,皆為饒益眾生。入管理政事時,救護一切眾生。外國多諸講論處,若有欲興辯論者,便擊鼓聚眾辯論之,勝者為師,負者為弟。菩薩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外道信服。學堂系教育童蒙之處,菩薩入于學堂,開導童蒙。入諸淫舍,開示淫欲之過患。入諸酒肆。能使眾人立於其志,不為酒所迷。

【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若在剎利剎

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

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政宮女。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若在帝釋帝

釋中尊示現無常。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

長者多為大姓豪族,以世法自尊,菩薩為度彼故,說出世勝法。居士者財富之人,外國有俗,積錢一億者,可入居士裏。菩薩化彼,令斷其貪。剎利乃王族,多傲世陵物,故菩薩教以忍辱。婆羅門廣學多聞,以道自高,故菩薩除其我慢。大臣主理政事,故菩薩教以政法。王子忠孝,可為民表率,故菩薩示以忠孝。羅什大師雲,外國內官不同中國,外國以曆世忠良,耆長有德者為內官。菩薩教以化政宮女

。一般庶民多不知修福,菩薩教以修福。梵天著於禪福,不求出離三界,故菩薩誨以出離勝慧。帝釋天眾,貪于五欲樂,故菩薩示現無常。護世四天王,分護四部洲,不令惡鬼神傷害眾生,故菩薩令護諸眾生。

【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其以方便現身有疾。以其疾

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並余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

疾。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

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

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從渴愛生。

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為虛妄見。】

維摩詰以方便現身有疾,以其疾故,無數千人前往問疾。以問疾因緣,維摩詰廣為說法。

是身無常……維摩詰欲說畢竟空法,故先說無常,因為無常是空初始之相。以有空義故,諸法乃得成。一切法無非因緣所生,因緣生法,其相無常,其義皆空。

為苦惱眾病所集。無常則苦,由苦生惱,是謂之病。

是身明智者所不怙。明智之人,知身是因緣生法,無常苦空,故不依恃。以下明其無常空相。

身如聚沫,不可撮摩。聚沫者無常,畢竟空也。

身如泡,不得久立。水泡者無常,畢竟空也。

身如炎,從渴愛生。炎者陽炎也,莊子謂野馬絪縕,渴鹿望之,誤為水而奔之

。陽炎者無常,畢竟空也。

身如芭蕉,中無有堅。芭蕉者有葉無干,故中無有堅。是亦表示無常空也。

身如幻,從顛倒起。幻化無實,迷者顛倒執以為實。是亦表示無常空。

身如夢,為虛妄見。夢中所見,醒來皆空。是亦表示無常空也。

【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緣。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

電念念不住。是身無主為如地。是身無我為如火。是身無壽為如風。是

身無人為如水。是身不實四大為家。是身為空離我我所。是身無知如草

木瓦礫。是身無作風力所轉。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身為虛偽。雖假以

澡浴衣食必歸磨滅。是身為災百一病惱。是身如丘井為老所逼。是身無

定為要當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 

此身如影無實,從諸業因緣生,其性本空。

此身如山呼之迴響,屬諸因緣,而無自性。

此身如浮雲,變幻無常,而無自性。

此身如電,念念遷變,而無自性。

此身無主為如地。地大是因緣生法,空無自性,故曰無主。

是身無我為如火。火大是因緣生法,空無自性,故曰無我。

此身無壽為如風。風大是因緣生法,空無自性,故曰無壽命。

此身無人為如水。水大是因緣生法,空無自性,故曰無人。

既然四大空無自性,故曰是身無實,四大幻有假合而為家也。

既然此身空無自性,故無我亦無我所。

既然此身空無自性,無我無人無有壽命,無我無我所,故此身無知。

既然此身空無自性,無我無人無有壽命,無我無我所無知,故無起無生無作,純系無明風力所轉。

以下說身體之相。此身其相不淨,其相虛偽不實。雖假借澡浴衣食,但終將壞滅。

此身為惡之淵藪,百一病惱。四大各有百一病惱,四大共有四百四病。

是身如丘陵枯井之無常,為壞老所逼。昔有人畏罪而逃,為醉象所迫,投井中躲避。手攀枯藤,身懸井中,下有毒蛇,上有醉象,複有二鼠齧彼藤根。今丘井者,即取其喻。

是身無常無定,終歸要死。

所以眾生為身所害,終必受其大害。是故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

毒蛇者,譬四大。怨賊者,譬五陰。聚者聚落也,如空聚者,譬六入也。總為陰界入假合而成。

【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

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舍生。從佈施持戒忍辱柔

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

從三明生。從三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

。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

清淨法生如來身。】 

佛身者法身。法身隨緣起報身,由報身起化身。故報身者報法身,化身者化法身

。法身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無分別而遍十方,遍十方而無分別。過盡德圓,福慧兩足,方證法身,故從無量功德智慧生。此是總說,以下分別說。 

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是五分法身。

從慈悲喜舍四種無量心生。

從佈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此是六波羅蜜,解脫三昧是禪定別名。

從方便生。法身無生無滅,故欲證法身,須從方便波羅蜜生。

從六通生。從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等六神通生也。

從三明生。三明者,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也。天眼明瞭達未來世,宿命明瞭達過去世,漏盡明瞭達現在世。

從三十七道品生。三十七道品者,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

從止觀生。止者定道,觀者慧道,定慧二道生佛法身。

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以下易明,不多解釋。

【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是

長者維摩詰。為諸問疾者如應說法。令無數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菩提

心。】

最後勸大眾發菩提心,於是無數千人,皆發無上菩提心。


弟子品第三

【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於床。世尊大慈寧不垂湣。佛知其意。即告

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法不孤起,因緣而起,故先明問疾因緣。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曾于林

中宴坐樹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夫宴

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

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于諸

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盤。是為宴坐。若

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時我世尊。聞說是語默然而止不能加報。故我

不任詣彼問疾。】

舍利弗自申不堪任詣彼問疾。唯舍利弗之「唯」字,是發語詞,莫作「喂」字解。

不必是坐,為宴坐也。

不必是不一定的意思。于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以坐習定最為適宜。然執著於坐 ,仍不除身意之相。大乘人修定,于四威儀中,無時不在定中。乃至雖無時不在定中,卻是不著定不定相。故維摩詰的意思是,行住坐臥無非是定,不必坐方為宴坐也。以下正顯宴坐之義。

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聲聞乘人,制身而坐,滯空求定,自以為是宴坐 ,不知如此即是於三界現身意。遠離人間,獨處林間空閒,此即於三界現身意。大乘人知一切法如幻無有自性,有不異空,空不異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非有外空,亦非滅有空,而是有性本空。身心皆如幻,三界如空花,無人間可離,無空閒可處。故不於三界現身意,如此方為宴坐。

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

大乘禪定,無定無不定,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無非是定。故不起滅定,而現四威儀,是為宴坐。

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

非是于道法以外,有凡夫事。亦非於凡夫事以外,另有道法。而是道法隨緣,便成凡夫事。凡夫事無性,便是道法。正所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故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雖現凡夫事,而不舍道法。維摩詰方便示現居毗耶離,即一例也

。如此是宴坐。

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

此有二解,一者心不住內六根,複不住外六塵,淨心無住,是為宴坐也。二者聲聞心住內,凡夫心馳外,菩薩不住凡夫生死,不住二乘涅盤,是為宴坐也。

于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

諸見者,六十二邪見也。六十二種邪見,虛妄不實無有自性。法無自性,即是三十七道品之理,故不必遠離諸見,知諸見無性即修三十七品,是為宴坐。

不斷煩惱而入涅盤,是為宴坐。

煩惱性空即是涅盤,故勿須斷煩惱入涅盤也。是為宴坐。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舍利弗言,時我聞說如是法,默然不能作答。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

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毗耶離大城。于裏巷中為諸居士說法。時

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夫說

法者當如法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

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

。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

論畢竟空故。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法無有比無相待

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

實際諸邊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法無去來常不住故。法順空隨

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

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唯大目連。法相如是

豈可說乎。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

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

心贊於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

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無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世尊命大目犍連問疾,大目犍連自述不堪任詣彼問疾。

為白衣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

維摩詰知此等白衣具大乘根機,不當為彼等說小乘法,是故訶止大目犍連。說法者,當如法說。「如」是不二不異,不二不異者一乘教義。聲聞乘說有苦可離,有煩惱業可斷,有滅可證,有道可修。大乘知無苦集滅道,以四諦無性故,空故,無生故,不可得故。一切法無性空無生不可得,即諸法如義。

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

一切法皆如,于中眾生相無性空無生不可得,故法離眾生垢。

法無有我,離我垢故。

一切法皆如,於中我相無性空無生不可得,故法離我垢。

法無壽命,離生死故。

壽命是始終生死相,一切法皆如,於中壽命相無性空無生不可得,故法離生死相。

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

前後際為三世相,是生滅相,於其間乃有人相。然一切法皆如,于中人相無性空無生不可得。故前後際斷。

法常寂然,滅諸相故。

諸法相緣起幻有,而諸法性無性空無生不可得,故一切法性常寂然,離諸幻相

法離於相,無所緣故。

一切法本來畢竟空,無性空無生不可得,無內無外無能無所,無有能緣,複無所緣,故法離於相。

法無名字,言語斷故。

一切言語,皆是假名,其法性終不可得。例如說火之音聲,只是假名而無實義

。若說火之音聲,即火之實義,應該說火時,當燒其口。

法無有說,離覺觀故。

一切言說,皆由覺觀而生。覺觀即分別心,粗分別名覺,細分別名觀。一切法無性空無生不可得,故無分別離於覺觀,既離覺觀,故無有言說。

法無形相,如虛空故。

一切法如,無性空無生不可得,故如虛空。

法無戲論,畢竟空故。

戲論者,有名無實之論。一切名、相,皆是妄想,有名無實,故皆是戲論。因為法性無性空無生不可得,凡一切名相,皆如幻化。故法性畢竟空,無戲論也。

法無我所,離我所故。

法相緣起,法性畢竟空,以畢竟空故,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故,是以無有我所。再者一切法無我,我尚不可得,何有我所可得?

法無分別,離諸識故。

識是了別義,然一切法無性空無生不可得,故無分別離諸識。

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法不可得,故無比量比類,無彼此相待。

法不屬因,不在緣故。

諸法因緣而起,親者為因,疏者為緣,故緣附屬於因。然因緣所生法即是空,既然法空,故不在緣。既然無緣亦無法,故法不屬因。

法同法性,入諸法故。

一切法以無性為性,無性則無礙,無礙則一切法互入。

法隨於如,無所隨故。

如者無有分別,無分別即是空義,一切法空故無所隨也。

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

實際者亦曰真如,亦曰中道。邊者謂常斷二邊,有無二邊。二邊者體即虛妄,虛妄則空,空故不動。而真如中道者,離于二邊。真如隨緣成萬法則離無邊,萬法無性是真如則離有邊。不常亦不斷是為中道,故中道則離常斷二邊。

法無動搖,不依六塵。

諸法緣生無性,無性故不動搖。六塵之相生滅不停,故法不依六塵。

法無來去,常不住故。

諸法性空,故無來去,無有所住。

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

諸法緣生無性故空,空故無相,以空無相故,是以無起無作。

法離好醜。

以無相故,所以法離好醜。

法無增損。

以法性空故,所以無增無損。

法無生滅,法無所歸。

一切法無性空無生不可得,故無生滅無所歸。

法過眼耳鼻舌身心。

六根皆生滅法,既然法無生滅,故過眼耳鼻舌身心。

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

諸法空故,所以無有高下,常住不動,離一切觀行。

既然法相如此,豈可說呢?所以說法者,在明畢竟空義,不可著言語相,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在悟此畢竟空理,所以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能說者如幻,能聽者亦如幻,所說之法亦如幻,一切法究竟無性空無生不可得,如是說方為說法也。

當了眾生根有利鈍,目犍連當知,此等眾生皆大乘根機,不應為其說小法。汝應善於知見眾生根機,為說大乘法。大乘法者,無性空無生不可得,如是說者方能無所罣礙。為眾生說大乘法,方是發大悲心,贊於大乘。如是方為上報佛恩,不斷三寶種也。

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無上菩提心。最後目犍連白佛言,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

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貧裏而行乞。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

。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從貧乞。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為

不食故應行乞食。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揣食。為不受故應受彼食。以空聚

想入於聚落。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

分別。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

。迦葉。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養

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

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盤。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是

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迦葉。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時我世尊。

聞說是語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薩深起敬心。複作是念。斯有家名辯才

智慧乃能如是。其誰聞此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從是來不復勸

人以聲聞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命大迦葉問疾,大迦葉自言不堪任詣彼問疾。大迦葉于佛弟子中,頭陀第一 ,先佛而出家。昔曾從山中出,形體垢穢,衣著粗弊,諸比丘見之,多起輕慢意。佛為除比丘眾之輕慢心,故意贊言,善來迦葉!同時分半座與迦葉坐。迦葉辭曰,佛為大師,我為弟子,豈敢共坐?佛言,我禪定解脫三昧大慈大悲教化眾生,汝亦如是,有何差別?當時諸比丘聞之,于大迦葉皆起敬心。

迦葉常學佛慈悲濟世,因念貧苦之人,皆因前世少行佈施所致。為令貧人種福故,於是乞食時,舍富乞貧。

有慈悲心而不普,舍豪富從貧乞。

大慈大悲心,平等普施一切。今大迦葉舍富乞貧,心有所偏,故曰有慈悲心而不普。

住平等法,應次行乞。

平等法者,無分別法也,實相也,法性也,涅盤也。無分別故平等,實相無相故平等,法性無性故平等,涅盤不生不滅故平等。住平等法者,應次第行乞,不應舍富乞貧。

為不食故,應行乞食。

法身不生不滅,不須飲食資生,為證法身,應行乞食也。

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揣食。

和合相者,五陰身心也,壞五陰身,即得法身。揣食者,捏飯成團而食。系四食中之一種,四食者揣食觸食意思食識食。為壞五陰身求證法身,應取揣食也。

為不受故,應受彼食。

業報身須受後有,故五陰又稱五受陰。法身則不受後有,為法身故,應受彼食也。

以空聚想,入於聚落。

聚落者村落也。空聚者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命相也。以不取相心不擇貧富心入於聚落。

所見色與盲等。

「盲」譬不見,非謂無目人也。見貧富之色相,不生分別,猶如不見。故曰所見色,等同於盲也。

所聞聲與響等。

響者因緣幻有非實,如擊鼓有響,而響無所從來,鼓歇響息,雖息而響無所去 ,來去幻化非實。聞聲亦複如是,不可生分別心,等同於響也。

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

香味觸法等塵,一皆幻化非實,無自性無他性如虛空,所以六根雖分別六塵,但莫作分別想也。故不應舍富而乞貧。

本自不然,今則無滅。

此是以火為譬喻,然是然燒,本不然燒,今何有滅?譬喻一切法本無生,今何有滅?故不應妄生分別心,分別貧富也。

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脫。

既然一切法本來無生,故無分別。起分別者,乃眾生心自生分別。若眾生心不生分別,則八邪無性,即是八解脫。

以邪相入正法。

理同於上。一切法無自性無他性,故一切法無非佛法也。

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

既然法無自性無他性無有分別,是則一即一切。故以一食施一切,以一食供養一切諸佛,一切賢聖。有如此智慧心量,方可受食。汝迦葉豈可舍富乞貧呢?

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

如是食者,是大乘菩薩,非二乘人可比。有煩惱者,生死也,離煩惱者,取涅 盤也。此是呵責聲聞人,畏於生死,樂於涅盤。

非入定意,非出定意。

聲聞人解脫於六道,取滅盡定。大乘菩薩知六道虛妄無實,當體即是大禪定。故雖常六道,而常法身,無出定入定相。

非住世間,非住涅盤。

世間無性,涅盤亦無性,菩薩以無住心契無性法,故不住世間不住涅盤。

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

一切法無自性不可得,雲何有大福小福、益損之分別?當知一切法無自性不可得,即無上佛道。非如汝聲聞人,分別貧富、大福小福、益損也。

維摩詰言,迦葉!若如是食,方不空食人之施也。

迦葉白佛言,我聞是語,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薩起深敬心。暗暗讚歎維摩詰之辯才智慧。所謂發菩提心,是發大乘心也。我從此以後,再不勸人修小乘行。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

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時維摩詰取我盛滿飯。謂

我言。唯須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

乞乃可取食。若須菩提。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不壞於身而隨一相。不

滅癡愛起於明脫。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不見四諦非不見諦

。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雖成就一切

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富

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闍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

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

墮。乃可取食。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同

于煩惱離清淨法。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

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

等無有異。于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時我世尊。聞此語茫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

。便置欲出其舍。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勿懼。于意雲何。如來所

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

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至於智者

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

則諸法也。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淨。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須菩提佛弟子中,解空第一。維摩詰機辯難當,無敢踵其門乞食者。須菩提自恃解空入法,徑至其第乞食。且須菩提雖解空理,然未得平等之旨,以致受呵。 

維摩詰取我缽盛滿飯。

維摩詰現在家居士身,若未施飯即呵,有吝惜之嫌,故先取缽盛滿飯。

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

萬法歸一,故一切法平等。其所以平等者,以一切法無性,無性則無礙,無礙則平等。平等而不失一切法,雖有一切法而一切法平等。有無性不礙空,空無性不礙有。萬法無性不礙為一,一無性不礙萬法。故一切法平等。所以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以平等心乞食,乃可取食也。旨在呵須菩提未獲諸法平等義也。

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

淫怒癡無性,故不須斷。無性即空,故亦不與俱。

不壞於身,而隨一相。

身者五陰也,一相者空也。不壞五陰,五陰即空,故隨一相。

不滅癡愛,起於明脫。

癡愛者暗昧也,明脫者破無明證解脫也。癡愛無性,明脫亦無性,平等一際,故不滅癡愛,起於明脫。

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

五逆罪相本空,一切唯心所造。心若不造,罪相本空,空則與解脫平等一際。既然一切法無性,一切法空,一切法平等一際,故無解亦無縛。聲聞人以生死為縛,涅盤為解,不知生死即涅盤,平等一際故。聲聞人不如實知一際之理,於空急急取證。菩薩如實知一法界故,所以行空而不取證。

不見四諦,非不見諦。

過不在見四諦,亦不在不見四諦,而過在有所得心。若以有所得心見四諦為有過,若以有所得心不見四諦,亦為有過。若以無所得心,不見四諦無過,故曰不見四諦。見四諦亦無過,故曰非不見諦。

非得果,非不得果。

理同於上。若以無所得心,不得果是如法性,得果依然是如法性。

非凡夫,非離凡夫法。

聲聞人謂凡夫者是能染,凡夫法者是所染。然能染所染,皆無性皆空,凡夫不可得,凡夫法亦不可得。故約法性言,非凡夫,非離凡夫法。

非聖人,非不聖人。

聖人者,緣起性空。以性空故,是以非聖人,非不聖人。

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

一切法以因緣而得成就。法以因緣成,故無自性,若有自性,不應待因緣成。法無自性,故離一切法相。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能了達法性平等者,乃可取食也。

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是汝之師。

佛法者,知自性為無性也。外道者,妄執無性為定有自性也。佛與法乃至外道六師,皆無自性,故不見佛不聞法,亦不見彼外道六師,外道六師與佛,性本不二也。

是故當知,信位菩薩無定性,方可至住位。若信位菩薩有定性,當永不成就住位。例此可知,住位菩薩無定性,方可成就行位。行位無定性,方可成就向位。向位無定性,方可成就地位。地位無定性,方可成佛。乃至一切凡夫外道皆無定性,是以皆可成佛。

外道六師者,富蘭那迦葉。起邪見謂一切法斷滅空。末伽梨拘賒梨子,起邪見謂眾生苦樂,無因無緣不因行得,自然而得。刪闍夜毗羅胝子,起邪見謂不須求解脫,歷經久劫,苦盡自然解脫。猶如轉縷丸于高山,縷儘自止。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著弊衣拔發煙熏,五熱炙身,以為修道。迦羅鳩馱迦旃延,若人問有耶?則答有

。問無耶?則答無。尼犍陀若提子,即裸形外道。起邪見謂罪福苦樂,皆前世有定 ,要當須受,非修道所能斷者。此等六師,佛未出世時,盛行於天竺。

此等六師,是汝之師,因其出家。

此是言一切法性平等一如,於佛及六師不應生異觀也,若生異觀,即乖平等法性。

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

一切法平等,即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中,無有高下,無有升墮。平等性猶如虛空,升之與墮,皆在虛空中,故升墮一際平等也。若如此者,乃可取食。

入諸邪見,不到彼岸。

於法性平等中,邪見及到彼岸,無有異相。邪見相及到彼岸相,皆如幻無性也

住於八難,不得無難。

八難者,如前解。法性平等,於八難及無難,不應異觀也。故住於八難,非於八難外,另得無難也。

同于煩惱,離清淨法。

煩惱無性,即與清淨法等。故同於煩惱性,即清淨法也。非於煩惱外,另有清淨法也。

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

無諍三昧,即是達於法性空,達於法性平等。是故須菩提等,即是一切眾生等 ,無有異相。故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無諍三昧。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

一切法性平等,施者種福,與受施者福田,無有異相,故不名福田。

供養汝者,墮三惡道。

於一真法界中,福田與三惡道同等無異。故生福田中,一於墮三惡道也。

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

法性平等,佛魔不二,成佛作魔,皆隨緣幻現。故汝學佛道,和與眾魔共一手 ,作生死塵勞之侶等也。

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

示法性平等也。

于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於一切法無性空平等中,一切怨親亦等,譭謗讚歎亦等。眾數者,僧眾之數也

。一切法平等,入僧數不入僧數亦等。得滅盡定與不得滅盡定亦等。既然一切法平等,故無怨親則怨親平等,無毀譽則毀譽平等,無入僧數無不入僧數,無滅定無不滅定,則出入平等。汝若如是,乃可取食也。

須菩提言,我聞此語,茫然不知何義,便置缽欲出。(此時須菩提尚未接缽到手,故棄缽欲出。)

維摩詰言,須菩提!取缽勿懼。因為言詞美惡,皆緣生無性,汝不可取相生懼

。譬如如來所作化人,以是事詰問,寧有懼不?須菩提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諸法,皆如幻化相,一切言說亦是幻化相。所以智者不應著言語文字相,不應因為如幻的言語相生懼也。何以故?因為文字無性,無性故離於文字相。若離於文字相,這便是解脫。

解脫相者,則諸法也。

所謂解脫相者,即是無相。換句話說,無相即是解脫相。經雲,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故曰解脫相者,則諸法是也。

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證初果須陀洹,得法眼淨。須菩提言,所以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

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學比

丘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

無以穢食置於寶器。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

知眾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

徑。無以大海內于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

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

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

曾於五百佛所植眾德本。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於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時維摩詰因為說法。于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不復退轉。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富樓那于佛弟子中,說法第一。佛命問疾,彼自言不任詣彼問疾。

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

大乘人法身以上者,無時不在定中,故維摩詰直接便知新學比丘之根機。聲聞乘人,入定觀察方知,不入定觀察則不知。同時聲聞人,大阿羅漢最遠知八萬大劫事,八萬大劫以外,則不能知。菩薩則知無量劫。

維摩詰知此諸比丘,皆大乘根機,不應以小法教之,故令富樓那入定觀察。

無以穢食置於寶器。

勿以小乘法,教大乘根機人也。

無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眾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

喻義與上同。

欲行大道,莫示小徑。

大乘龍象威步,豈可以兔徑導之。

無以大海,內于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

皆謂勿以小法,導大乘機也。

富樓那!此等比丘久發大心,未得無生忍前,中途忘失。汝不可以小乘法教導之。以小乘智慧微淺,不知眾生根之利鈍。

維摩詰即入三昧,以定力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於五百佛所植眾德本,種善根也。此諸比丘豁然還得本心,於是禮維摩詰足。維摩詰為之說法,此諸比丘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

富樓那言,聲聞人不觀人根機,不能應機說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

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

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

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

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

。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

脫。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迦旃延于佛弟子中,論議第一。佛命問疾,自言不任詣彼問疾。

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義。

敷者開敷,演者演繹。佛所說法,迦旃延能深解義趣,能於後演繹其義,故稱論議第一,亦稱解義第一。

佛略說法要者,謂一切法略說有二種,即有為法無為法。有為法有四義,即無常苦空無我。無為法者,即寂滅不動義。然佛是密說實相,於實相法方便說有為無為。實相無相,故說寂滅,寂滅者隨緣無性也。實相無不相,故說無常苦空無我。無常苦空無我者,無性隨緣也。一以第一義諦說,一以世俗諦說。以第一義諦說時,乃無所住而生心也。以世俗諦說時,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也。故雖說無常苦空無 我,雖說寂滅不動,然總是一真法界。故說有為是實,說無為亦是實。

迦旃延則不同,迦旃延聞佛說無常苦空無我,聞佛說寂滅涅盤,即取相作解,故遭譏呵。

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凡有相法,皆緣生如幻,生滅無常。迦旃延雖然亦說寂滅,但是以取寂滅相故 ,以致寂滅相還成生滅。故維摩詰雲,勿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生滅心,迷惑也,生滅行,造作也。

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若取相言,有生有滅則是無常。然生滅者緣起事相,法由緣起,便無自性,以無自性,方能隨緣而起現有生滅。但是無自性則不生不滅,故諸法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

有漏五陰,為五受陰。漏者約因言,則為煩惱,約果言則為生死。煩惱是世間因,生死為世間果,受世間因果者,為五受陰。

然五受陰者,乃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則空,空則無煩惱無生死,無煩惱無生死則無苦。如是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也。

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

諸法者,緣起法也。緣起法究竟,則是性空。故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

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

若取著於相,皆違法性。若謂有我,固是取相。若謂無我,仍是取著於無我相

。須知無我隨緣,當體即是我。我緣生而無性,當體即是無我。非是於我以外另有無我,亦非於無我外另有我。若於我以外另有無我,則其無我便是斷邊。若於無我外另有我,則其我便是常邊。落于常斷二邊,則不契中道。是知「我」緣起無性,故我即無我。「無我」無性能隨緣,故無我即我。所以說於我無我不二,是無我義

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譬喻于火,本未然燒,故今則無滅。一切法本來無性無生,故今何有滅?此譏聲聞人離生死取涅盤,滅有為取無為。不知有為法緣生如幻無有實性,既無實性,是無「有為」。對有為而說無為,既無「有為」,焉有無為?既無有為亦無無為,何得滅有為取無為?

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心得解脫,是證入四果。迦旃延言,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阿那律。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

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處經行。時有梵王名曰嚴淨。與萬梵俱

放淨光明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我即答言

。仁者。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勒果。時維

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假使作相則

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世尊。我時默然。彼諸梵

聞其言得未曾有。即為作禮而問曰。世孰有真天眼者。維摩詰言。有佛

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於是嚴淨梵王及其眷屬

五百梵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禮維摩詰足已忽然不現。故我

不任詣彼問疾。】

阿那律于佛弟子中,天眼第一。佛命問疾,自言不堪任詣彼問疾。

梵王嚴淨與諸梵來至阿那律所,問彼天眼能見幾何?時阿那律手中持庵摩勒果 ,庵摩勒果,此土無有。於是言我觀世尊之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之庵摩勒果。

阿那律之天眼,見起止生滅,遠近精粗等相。不知相由緣生,緣生無性,無性空寂,空寂則無相。故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阿那律執相而求,落虛妄中,是故被呵。

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

作相者,起止生滅,近遠精粗等分別相。分別相者,緣起幻現也。無作相者,空寂無為,空寂無為則不可見。阿那律落虛妄法中,以致受詰。

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

外道不知緣起諸相,虛妄不實如幻如化。妄執幻相為實有,以致乖於法性。若天眼所見為作相者,亦乖法性,故與外道五通等同。

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

無作相者,無性無生,無相無為,故不可見。

世尊!我時默然。

阿那律執相而見,乖於法性,以致進退失據,故默然無語。

諸梵問維摩詰,誰有真天眼?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具真天眼。

真天眼者,見真如隨緣成萬法,萬法無性是真如。真天眼者,見諸法無性隨緣 ,隨緣無性。以無性隨緣故,乃能於空見無量;以隨緣無性故,乃能於無量見空。以無性隨緣故,乃能於無相見相;以隨緣無性故,乃能於相見無相。以無性隨緣故,乃能見無作相即是作相;以隨緣無性故,乃能見作相即是無作相。

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

三昧者定也,悉見諸佛國者,從三昧起也。入三昧者,隨緣無性也;從三昧起者,無性隨緣也。故常在三昧者,隨緣無性也;悉見諸佛國者,無性隨緣也。換句話說,常在三昧者,作相即無作相也;悉見諸佛國者,無作相即作相也。入三昧出三昧,作與無作,不以二相也。

故真天眼者,於心無所住,於法無所有,以無所住心契無所有法,是真天眼也

嚴淨梵王,及五百梵天,聞法皆發無上菩提心。阿那律言,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

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

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

我即為其如法解說。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

。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

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

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

。寧有垢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複如是。唯

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取我是垢。不

取我是淨。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

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炎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

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於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能

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我即答言。自舍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

說之辯。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作是願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于佛弟子中,優波離持律第一。佛命問疾,優波離自言不任詣彼問疾。

有二比丘犯律自恥,不敢問佛,來問優波離。優波離不了隨緣無性義,以致被呵。

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

罪業系因緣生法,罪法由因緣生,故其性本空。經雲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故除罪直須滅其虛妄心。滅虛妄心之法,要在令比丘洞達實相,悟法性本空。達實相無相,則心無執著,心無執著則不生貪瞋癡,無貪瞋癡則不造十惡業,不造十惡業則罪性本空。

優波離不達實相無相,竟執緣起幻相為實有,以為有罪可造,有罪可滅。以致於比丘虛妄心上,重增虛妄。於比丘虛妄罪上,重增虛妄罪。故維摩詰令優波離教比丘直接悟達實相隨緣幻有罪相,罪相無性還歸實相。若以有法相告,便擾亂其心了。

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內者六根,外者六塵,中間者六識。內六根無罪性,若六根中有罪性,應是不待因緣和合,不待造業,根中常有罪性。若不待造業根中常有罪性,應是不待造惡業,亦應常落三塗。事實上造惡業方落三塗,故知罪性不在內根。

外六塵亦無罪性,若外六塵有罪性,罪在外六塵,與我無關,不應彼有罪而我受報。故知罪性亦不在外。

內外根塵和合有中六識,既然內外根塵中無罪性,無罪性和合變成有罪性,不應道理。故知罪者因緣和合而有,其性本空,故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

心者性空,無有定處,猶如虛空。然無性能隨緣,普現於一切,猶如虛空橫遍 豎窮。故此心性空無有定處即是橫遍豎窮,橫遍豎窮即是性空無有定處。是故無性隨緣,非有而有,有而非有;隨緣無性,有而非有,非有而有。

其心如此,罪垢如此,一切法無不如此。不出於「如」,如者不二不異也。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謂之如。不二而二者,非有而有也。二而不二者,有而非有也。故諸法如義者,無性隨緣,隨緣無性也。

維摩詰問言,如汝優波離,汝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當知顯心清淨,是謂解脫,故心相得解脫時,無有垢也。所以優波離答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清淨無垢,亦複如是。至於罪相者,皆虛妄造業,虛妄受報,虛妄落入生死。是故汝當直顯實相,除滅其罪,不應重增其罪。

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

取虛妄相生想,是謂妄想,此即名垢,非實有垢也。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便無妄想,此即是淨。

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

諸法緣起性空,無所有不可得。若人不知諸法性空緣起如幻,虛妄執為實有,便是顛倒,斯則為垢。若人如實知緣起性空,性空緣成,便無顛倒,斯則為淨。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

諸法無自性,法無自性故無我。迷人執著法有自性,便是取我,斯為垢。若知法無自性不取於我,斯為淨。

維摩詰言,一切法生滅不住無有實性,其相皆是緣生假有,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何以故?若諸法相待,便實有諸法。執實有諸法者,便成顛倒。故諸法性空,不相待也。以諸法性空,緣起如幻故,所以一念不住。以諸法如幻如化故,所以見諸法時,皆是妄見。如夢如陽炎如水中月如鏡中像,皆由妄想而生。若知一切罪 相幻有,覺性本來清淨不動者,是名持律也,是名善解律也。

二比丘贊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能及。我即答言,此上人者,除佛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無礙之辯也。

時二比丘即發無上菩提心,並作願言,願一切眾生皆得此樂說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羅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羅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

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毗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

。唯羅羅。汝佛之子。舍轉輪王位出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

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羅羅。不應說出家

功德之利。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

。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羅羅。出家者無彼無此

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處於涅盤。智者所受聖所行處。降伏眾魔度五道

。淨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惱於彼。離眾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

泥。無系著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若

能如是是真出家。於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所

以者何。佛世難值。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

。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羅是佛之子,于佛弟子中,密行第一。佛命問疾,自言不堪任詣彼問疾。

諸長者子問,汝佛之子,舍轉輪王位出家,出家有何等利?佛舍金輪王位出家 ,羅羅舍鐵輪王位出家。金輪王掌四部洲,鐵輪王掌一部洲。

出家利益無量無限不可說,羅羅以有量有限說于出家功德,是故遭受譏呵。

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

無利無功德者,不是說出家沒有利益沒有功德,而是說出家功德無量,不可言說。例如虛空無所不在,不可言定有在處也。

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

有為法有生住滅三相,無為法無相,離生住滅。故有為法有量有邊,無為法無量無邊。有為法有量有邊,故可說有利有功德,無為法無量無邊,故無利無功德。

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

有人謂此者生死邊,彼者涅盤邊,生死與涅盤二邊而有中間。今觀下文六十二見,六十二見者系由五陰身我開出,以身及神我為本。既然如此,故以六根解釋此,以六塵解釋彼,以六識解釋中間(僅供讀者參考)。出家者不著六根,不著六塵 ,不著六識,有何功德可言?離根塵識即是法身,法身無為而無不為,無不為而無為。故生滅即無生滅,無生滅即生滅,是名涅盤。故下文言離六十二見,處於涅盤

離六十二見,處於涅盤。

六十二見者,若依般若經,于過去世計五陰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四五成二十句。于現在計五陰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四五成二十句。于未來計五陰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四五成二十句,共有六十句。加上身與神一或異二句,成六十二邪見。

若依天臺嘉祥等師所立,即五陰有我,離五陰有我,我在五陰中,五陰在我中 ,四五成二十句。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成六十句。加上常斷二見,成六十二邪見

總之六十二邪見,皆于五陰執有取相所致。彼縱言無,亦是取著無相。若達五陰皆空,六十二見則不生矣。五陰皆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即是法身,亦名涅盤。此法身涅盤,是智者所受,聖所行處,是名出家也。

降伏眾魔,度五道,淨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惱於彼,離眾雜惡,摧諸外道。

真出家者,降伏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度過五道輪回。清淨肉天慧法佛五眼 ,不取於相。五根者信進念定慧,五根能破煩惱,則轉名五力。不惱于彼者,菩薩不令一切眾生起煩惱。律雲,出家惱他人,不名為沙門。離九結十纏十不善等一切雜惡。以定慧二力摧伏外道。

超越假名,出淤泥,無系著,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

般若雲,一切法皆是緣生無性,只有假名。超越假名者,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也。是真出家也。

出家者,出生死之淤泥,離煩惱業之系著,不執我所,不受諸法。不執我所者 ,達諸法性空也。不受諸法者,於一切法不生貪瞋癡也。無擾亂者,出家人心清淨,不隨境轉也。

內懷喜,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內懷喜者,法喜也。法喜者,現前得益,後世得益,終能圓滿佛道。護彼意者 ,將護眾生之心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應將護之。隨禪定者,出家人應斷煩惱,應修三法,即戒定慧。出家人雲何斷煩惱?以戒捉,以定縛,以慧殺。離眾過惡 ,過盡德圓,即成佛道。若能如是,是真出家也。

維摩詰語長者子言,佛難值遇,汝等宜共出家!諸長者子言,我等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

佛度羅羅出家後,淨飯王見佛言,世尊!大愛道,耶輸陀羅,難陀等,你均已度出家。我面前只余羅羅一人,汝複度出家,當知世情難堪也。於是佛制定,父母不聽,不得出家。

維摩詰言,然,汝等發無上菩提心,即是出家,即是受具足戒。

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無上菩提心。羅羅言,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我即持詣大婆羅門家

門下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難。何為晨朝持住此。我言。居士

。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維摩詰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

。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默往阿

難。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言。無令大威德諸天及他方淨土諸來菩

薩得聞斯語。阿難。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

勝者哉。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外道梵志若聞此語當作是念。

何名為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仁可密速去勿使人聞。當知阿難。

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為世尊過於三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

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如此之身當有何疾當有何惱。時我世尊實懷慚愧。

得無近佛而謬聽耶。即聞空中聲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為佛出五濁惡

世。現行斯法度脫眾生。行矣阿難。取乳勿慚。世尊。維摩詰智慧辯才

為若此也。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阿難譯曰慶喜,是佛堂弟,斛飯王子,提婆達多之弟,持佛法藏。法華經阿難蒙授記,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佛。阿難聞佛授記已,即得聞持三昧,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

或者有人疑問,阿難既能持佛法藏,雲何不知諸佛法身,已離生老病死?當知諸佛說法以二種語言,一真實說,二方便說。阿難多聞,只知取相,不能分別二諦,是故雖持佛法藏,卻不入深義。

世尊為示現度生,現身有疾。阿難以為世尊身實有疾,乃晨朝乞乳,致受譏呵

止止阿難!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剛之體。

止阿難之虛妄,如來乃金剛不壞之體,複有何疾?此是總說,以下分別解釋。

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

生老病死之果,由諸惡業為因。諸佛過無不盡,德無不圓,當有何疾何惱?

默往阿難下,斥阿難默往,莫使異人聞之生謗。

無令大威德諸天,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

大威德諸天者,五淨居天也。五淨居天者,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 ,色究竟天。十地菩薩寄報于此,故稱大威德諸天。他方淨土,是佛報土也,穢土者,是佛化土。大威德諸天,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聞斯語者,則笑阿難不識深義也

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且無病,何況如來無量福慧,而能有病哉?回去吧阿難 ,我等聞斯言,猶以為恥也。外道梵志若聞此言,當生譭謗謂,既為大師,自疾不療,雲何能救他人疾?

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

法身者,不生不滅,生滅尚無,何況老病死?思欲身種子不淨,故有老病死。

佛為世尊,過於三界。

世出世間以佛為尊,出三界外。

佛身無漏,諸漏已盡。

三界受生謂之漏,佛身非三界身,故曰無漏。諸漏已盡者,欲漏有漏無明漏已盡也。

佛身無為,不墮諸數。

數法者,有為法也,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即為諸數。佛身無為,非諸數法,焉能有疾?

阿難言,時我慚愧,莫非我近佛侍佛,而有謬聽嗎?時空中有聲曰:

「阿難!誠如居士所言。佛出五濁惡世,現斯法度眾生耳。阿難行矣!取乳勿慚。」

世尊!維摩詰智慧辯才如此,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

問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皆言不任詣彼問疾。


菩薩品第四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

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

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

亦生亦老亦滅。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

。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雲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為從如生得受記

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

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

勒亦如也。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

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

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應滅度。所以者

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盤相不復更滅。是故彌勒。無以此法

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

佛命彌勒菩薩問疾,菩薩亦言不堪任詣彼問疾。

彌勒亦大菩薩,何故亦受屈於維摩詰?原來菩薩皆有謙德,屈己崇人。所謂一佛出世,千佛護持。今經獨贊維摩詰,為示推崇,故彌勒謙居其後。

說不退轉地之行。

不退轉之行者,即無生法忍。七八九地得無生法忍,而第八不動地行無功用道 ,名不退轉地之行。彌勒系補處菩薩,故能說之。

世尊授仁者記。

維摩詰以授記事詰難。無有定法,是名無上菩提,今言授記,豈非定法?與佛語相違,故有人謂不應言授記。其實不然,授記即無決定法,與佛語無違也。若無授記,即壞因果法也。

佛以世諦說授記,不以第一義諦。所謂無有定法,是言諸法無性,無有決定也

。無性方能隨緣,隨緣則不失因果。因果隨緣無性,故無決定。所以菩薩修因致果 ,當與授記,若不與授記,則壞因果。果以因生,故果無決定,有因則有果,因無則果無,故授記即無有定法。此是約世諦言,非約第一義諦言。

如約第一義諦言,則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對因方稱果,無因則無果。對果方稱因,無果則無因。因果相緣而起,以相緣而起故,各無自性。以各無自性故,方能相緣而起。是故說因一切因,說果一切果,一切亦因亦果,一切非因非果。法本圓融無礙,不可有住生心。心不住記,記即無記。心不住無記,無記即記。所以心若無住,記亦得無記亦得。心若有住,記亦失無記亦失。

非是彌勒菩薩不知,為推維摩詰,故示不知耳。

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

佛言仁者一生當得無上菩提,然一切法不生,證無生忍者方蒙授記。既然一切法不生,仁者以何生受記?是以過去生得受記嗎?抑系以未來生?或現在生得受記呢?

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

過去生已滅者,謂生法不可得也。非謂有過去。於第一義中,過去不可得。因為過去是依現在未來因緣而有,若無現在未來,則無過去。假設先有過去,然則有過去時則無現在未來,既無現在未來,雲何成為過去?所以過去是因緣生法無有自性,只是假名而無實義。若人執有過去,便成戲論。

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

同理可知,未來生未至者,謂生法不可得,非謂有未來。于第一義中,未來不可得。因為未來依過去現在因緣而有,若無過去現在,則無未來。假設已有未來,然則有未來時,當無過去現在,既無過去現在,雲何成為未來?是知未來亦是因緣生法無有自性,只是假名而無實義。若人執有未來,便成戲論。

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

此亦是說生法不可得,法及現在皆因緣有,而非自性有。若執自性有,便成戲論。

生住滅是有為法,受記非有為非無為,證無上菩提非有為非無為。不得一切法 ,即得無上菩提。故不應以過去生未來生現在生得受記也。

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

以諸法緣生則無性,無性則無礙。生無性則不礙老滅,老無性則不礙生滅,滅無性則不礙生老。空無性則不礙諸法,諸法無性則不礙空。如人對鏡現影,無先後次第。故生老滅一時,何以故?以生老滅無性故。

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正位者,實相也,畢竟空也,無上菩提也。無生即是實相,實相無相,于實相中,無智亦無得。故于實相中,無受記,亦無得無上菩提。

雲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

如者不二不異,諸法無性故不二不異,不二不異謂之如。

彌勒仁者一生補佛位,為從如生得受記嗎?生無性則無生。既然如生即是無生 ,焉得受記?為從如滅得受記嗎?滅無性則無滅,既然如滅即是無滅,焉得受記?故曰如無有生,如無有滅。

 

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

一切眾生,一切法,一切聖賢,乃至彌勒,皆因緣生法無有自性。故眾生、法

、聖賢、彌勒,當體皆如不二不異。

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

既然一切法皆如,皆不二不異,彌勒得受記得無上菩提,一切眾生亦應受記得無上菩提。

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畢竟空是菩提相,故曰了達於空義,是名曰菩提。而此空相,即是實相。故菩提相者,實相也。

眾生是因緣生法,其性本空,故一切眾生即菩提相。實相無相,即是涅盤即是滅度。故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應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不復更取寂滅故。

所以仁者勿以此法誘諸天子,于畢竟空中,實無發菩提心,亦無退轉者。

【彌勒當令此諸天子舍于分別菩提之見。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

。不可以心得。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行是

菩提無憶念故。斷是菩提舍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

諸願故。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順是菩提順於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

。至是菩提至實際故。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虛空故。無為

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無

取是菩提離攀緣故。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微妙

是菩提諸法難知故。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

我不任詣彼問疾。】

當令此諸天子舍于分別菩提之見。

雲何令諸天子,舍于分別菩提之見?因為菩提即空義,故無分別,無分別即菩提;菩提無相,故無分別,無分別即菩提;菩提即平等義,故無分別,無分別即菩提;菩提即不可得義,故無分別,無分別即菩提;菩提橫遍豎窮,故無分別,無分別即菩提;菩提無性無生,故無分別,無分別即菩提;菩提妙湛總持不動,故無分別,無分別即菩提。故令諸天子舍于分別菩提之見,即證菩提也。

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凡有所得,即分別見,是故不證菩提。同時身心如幻皆空,所謂五陰皆空,雲何得菩提?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焉是菩提?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

有觀即是有分別心,以分別心分別於外緣名觀。所以不觀是菩提。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

憶念即分別心,由分別憶念乃有行。故不行是菩提。

斷是菩提,舍諸見故。

斷者斷諸分別見也,斷分別見即菩提。

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

分別名相為妄想,妄想違菩提性。故離妄想是菩提。

障是菩提,障諸願故。

障者遮止義,願者願求也。願求即分別心,故遮止之即菩提。

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

入者,六根六塵十二入也,六根貪著六塵成十二入。若六根清淨不貪六塵,即是菩提,故六根清淨方為道也。

順是菩提,順於如故。

一切法性空無礙,不二不異,此即菩提。故諸法如如,即菩提也。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

住者不違也,不違法性空即是菩提。

至是菩提,至實際故。

實際即是真如,即是實相。至實際者,即到彼岸也。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

六根分別六塵,無非意分別於法。若離意法之分別,即菩提性也。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

等即無分別義,如虛空般無分別,即菩提義也。

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

不生不滅謂之無為,不於三世現生住滅,即菩提也。

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

菩提雖空,不歸斷滅,而是橫遍豎窮,一即無量,無量即一。得菩提智者,于一知無量,於無量知一。故能了知一切眾生之心行。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會者,和合也。一切法空,故無和合。十二入皆空,故無和合也。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

根塵識和合,方生煩惱。煩惱有種子與習氣之別,此皆由分別心生。無分別心則無合,無合則離煩惱習。

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

處者塵也。一切法空,無有形色,故無處是菩提。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一切法性空,名一切法者唯是假名。若執假名為實有者,便成戲論。故金剛經雲,說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

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

知諸法如空花,幻有非實,不可取不可舍,即是菩提也。

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

菩提性空寂,故無亂也。

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

性清淨者,諸惡不生也。故善寂者,不善法不生,善法不滅也。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

一切法唯是一心,無有心外法,能與心為緣。故無取離攀即菩提。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

諸法無分別,故無異也。諸法無異故平等。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

比者比喻,菩提性空,非比喻所能及。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微妙者,菩提性無性隨緣,無而不無,不無而無。隨緣無性,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故以有無諸法難知也。

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

彌勒說不退轉法即無生法也,彌勒據因,維摩詰成果,故知二菩薩說法,始終無異也。為示謙德,彌勒菩薩自屈也。最後彌勒自稱,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

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

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吾從道場來。我問道場者何所是。

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

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

佛命光嚴童子問疾,光嚴自言不堪任詣彼問疾。光嚴憶昔出毗耶離大城時,遇維摩詰,問言居士從何所來?以光嚴童子慕道場故,維摩詰欲開導之,故言我從道場來。

諸佛成道之處,皆曰道場。尼連河旁,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是釋迦牟尼佛之道場。

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直心者,誠直心也。無上佛道,莫不由誠心始。

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

誠心既始,便應發行,方能成就事功至道場也。

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

深心者無有退轉,直至究竟佛果,所以能增益功德。

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

菩提心者,上求佛道,下度眾生也。以佛道度眾生,故無錯謬。此四者為總說菩薩行因,以下分別說菩薩行。

【佈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忍辱是道場于諸眾生心無

礙故。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

法故。】

先講六波羅蜜,波羅蜜譯為到彼岸,到彼岸者,至道場也。

佈施是道場,不望報故。

如果佈施望報,只是人天福報,不名波羅蜜,不名至道場。

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

持戒生好處,報在人天,此不名具足大願,不名至道場。願在究竟佛道,方名具足大願,方名至道場。

忍辱是道場,于諸眾生心無礙故。

菩薩得無生法忍,知一切法畢竟無生,無能忍之我,無惱我之眾生,亦無所忍之法,此時心無罣礙,方名至道場。

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

精進者,深心不退也。對懈退方言精進,既無懈退,何言精進?無懈退無精進 ,清淨心不動,方名大精進,方名至道場也。

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

心如調柔金,無一動念處,方名至道場也。

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

現前見諸法無性隨緣,緣成無性,方名至道場。非有智有得名智慧也。

【慈是道場等眾生故。悲是道場忍疲苦故。喜是道場悅樂法故。舍是道場

憎愛斷故。】

眾生是佛法身,四無量心在度眾生,故四無量心可至道場。慈者令眾生得究竟大樂,悲者令眾生究竟離苦,喜者緣究竟得樂眾生。舍者以平等心度一切眾生。

【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解脫是道場能背舍故。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

。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

。三十七品是道場舍有為法故。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緣起是道場無明

乃至老死皆無盡故。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

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

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三明是道場無

餘礙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

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說

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

菩薩度剛強難調眾生,以神通折伏之。

解脫是道場,能背舍故。

八背舍亦名八解脫,修八背舍,發無漏慧,斷三界見思盡,即轉名八解脫。八解脫者,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身作證。

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

無方便不成功德,菩薩以方便慧,乃度眾生。

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

四攝法者,一、佈施攝,二、愛語攝,三、利行攝,四、同事攝。以佈施、愛語、利行、同事攝眾生心向道故名四攝法。若不能攝心向道,則僅名佈施愛語利行同事,不名四攝法。

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

多聞不取相,而能如聞修行,則為智母。如果多聞取相,便成智障。

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

正觀諸法緣起性空,則能伏貪著心。

三十七品是道場,舍有為法故。

三十七道品,可至無為,了生死也。

諦是道場(有本為四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

四諦法斷集則離苦,修道則證滅,不欺誑世間也。

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

緣起者,十二緣起也。一切法空,故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

若如實知煩惱無性,即是菩提,故煩惱是道場。

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

眾因緣生法無有自性,故無有我。

一切法是道場,諸法空故。

一切法緣生無性故空。

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

覺性不動,諸魔自伏。

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

三界如空花,故無所趣。

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

師子震吼,百獸皆伏。佛說法亦複如是,法音一演,外道鹹伏。佛具十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故說法無畏。

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

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佛過盡德圓,具如是功德。

三明是道場,無餘礙故。

宿命明知過去無礙,天眼明知未來無礙,漏盡明知現在無礙。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一切諸法皆緣生無性,無性則一切法無礙。一切法無礙,則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具無礙智,於一知無量,於無量知一,是名一切智。

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佛法矣

波羅蜜究竟法性淵底,故曰到彼岸。雲何究竟法性淵底?法性淵底者,實相也

。諸法實相,無量即空。無量即空者,緣起宛然當體即空性湛然。實相諸法,空即無量。空即無量者,空性湛然當體即緣起宛然。故一水不動,波濤沸騰。波濤沸騰,一水不動。菩薩若應波羅蜜教化眾生,猶一月印千江,千江只一月也。若能如是 ,則舉足下足,無非道場矣。

維摩詰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無上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

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於靜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

釋鼓樂弦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於一面立。我意謂

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憍屍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

求善本。于身命財而修堅法。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

灑。我言。憍屍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

佛命持世菩薩問疾,持世菩薩自言不堪任詣彼問疾。

憶念我昔住於靜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鼓樂弦歌,來詣我所

……

欲界第六天天魔名波旬,殺人慧命,故譯為殺者。波旬極惡,惡有三種,一惡 ,二大惡,三惡中惡。若人犯我則害之,是名為惡。若人不犯我而害之,是名大惡

。若人欲度化我,利益我,有恩於我,不思報恩,反興害意,是名惡中惡。佛生生世世欲度波旬,波旬反興害意,故波旬者惡中惡也。

持世菩薩未作意觀察,未察波旬之詭計,以致深信不疑。

善來憍屍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

憍屍迦是天帝釋姓。雖福應有,謂由宿世所修,而得天福也。不應自恣,不應縱恣幻軀也。當觀色聲香味觸五欲無常,以求善本。善本者清淨心也,如經雲清淨心植眾德本。

于身命財,而修堅固法。

身堅固者,法身也。命堅固者,慧命也。財堅固者,法財也。七法財者,一、信,二、進,三、戒,四、慚愧,五、聞,六、舍,七、定慧。

波旬欲以魔女強迫持世菩薩接受,持世菩薩言,勿以此非法之物,強迫我沙門釋子,此非我所宜。勿論佛道外道,凡出家者,皆稱沙門。於佛道出家者,複稱釋子。

【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即語魔言

。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

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

可得去。魔以畏故俯仰而與。】

時維摩詰來言,此是魔非帝釋也。維摩詰謂波旬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我是白衣,可受之也。

菩薩有三種,一出家菩薩,如持世菩薩是。二在家菩薩,三他方所來菩薩。維摩詰系他方來,示現在家,故言可受女樂。

魔懼欲隱去,盡其神力不能得去,為維摩詰所制故。空中有聲言,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魔不得已,以女與維摩詰

【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即隨所應而為說法令發道意。複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

娛。不應複樂五欲樂也。】

女依男為主,魔既以女與維摩詰,維摩詰即令女等發菩提心。謂發菩提心有法樂,不應複樂五欲樂。

【天女即問。何謂法樂。答言。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眾。樂離五

欲。】

天女問何謂法樂?維摩詰答言,樂信佛聞法供養僧眾,樂離五欲。離五欲者,樂持戒也。此是總說樂四淨信,四淨信者,信佛信法信僧信戒也。

【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樂隨護道意。樂

饒益眾生。樂敬養師。】

眾生樂著五陰四大,終必受其大害,故以怨賊毒蛇喻之。內入者,內六根諸入也。隨護道意,護其道心也。樂饒益眾生者,度眾生也。敬養師者,師即三寶也。

【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

明慧。】

施戒忍進定慧者,六度也。

【樂廣菩提心。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

諸功德。樂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樂

于非同學中心無恚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淨。樂

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法樂。】

樂廣菩提心。

菩提心者,自度度人,廣菩提心者,普度一切也。

樂降伏眾魔。

眾魔者,四魔也。

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

自不造惡業,亦令眾生不造惡業,為淨佛國土。

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

相好者,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

樂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

三脫門者,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也。大小乘同修,然小乘人修三脫門,未至究竟,非時取證。不樂非時者,不如小乘人,非時取證也。

樂近同學,樂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

大乘同道同行,故曰同學。于小乘不同道不同行,故曰非同學。亦可于新學菩薩,為非同學。于非同學中心無恚礙者,不輕新學,不慢凡小也。

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

有我執者為惡知識,無我執者為善知識,有三毒者為惡知識,心清淨無三毒者為善知識。將護惡知識者,化其斷除我執,斷除三毒也。

樂心喜清淨,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法樂。

【於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

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於

彼者。是為菩薩。維摩詰言。我已舍矣。汝便將去。令一切眾生得法願

具足。】

波旬欲令天女俱還天宮,諸女言我等今有法樂甚樂,不復樂五欲樂。

波旬以天女與維摩詰,非是本願。既已與人,若人未許,不應將去。故向維摩詰,出言索還。維摩詰言,我同意舍還與汝,汝可將去。同時亦可令一切眾生,得法滿願而得饒益。

【於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雲何止于魔宮。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

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

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

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汝等雖住

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

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

不現。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諸女問言,我等雲何住于魔宮?維摩詰便說無盡燈法門,令諸女于魔宮弘揚佛法。

無盡燈者,如一燈然千燈,此一燈之明不減,而千燈之明增益。如此燈燈傳明 ,明終不盡。用譬一菩薩勸百千眾生發菩提心,此菩薩道意終不滅盡。

最後持世菩薩言,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

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于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

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

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我言

。居士。何謂法施之會。答曰。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

。是名法施之會。】

佛告長者子善德問疾,善德言不堪任詣彼問疾。

, 憶念我昔自于父舍設大施會……

善德承嗣父業,故言自于父舍設大施會。施諸沙門及孤獨乞人。善德所行,財施會也。

期滿七日,時維摩詰來入會中……

婆羅門法,七日祀梵天,設大施會,以此功德可生梵天。維摩詰呵言,不應如是,應設法施會。善德問言,何謂法施會?答曰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會。

財施有量,法施無量。財施有分際,法施無分際。故法施者,一時冥資一切,一時平等施一切,無前無後一時等施。如天之所覆,日之所照,雨之所潤,無分彼此先後,大公無私。

【曰何謂也。謂以菩提起於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於喜

心。以攝智慧行於舍心。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以化犯戒起屍羅波羅蜜

。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以離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羅蜜。以菩提相起禪

波羅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

設法施會者,以四等六度為先。菩提者自度度他也。以自度度他之心,于眾生起慈悲也。

持正法始能度眾生,見眾生行于正法則起喜心。智慧者,如實知緣生無性,無性緣成,度盡一切眾生,不取眾生相,是為大乘舍心。

攝慳貪眾生,行佈施波羅蜜。

檀者佈施也。菩薩行佈施,令眾生舍於慳貪。

以化犯戒,起屍羅波羅蜜。

屍羅譯為戒。菩薩持戒,為化犯戒眾生。

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

羼提譯為忍辱。凡不能忍辱者,皆以執我故。所以修無我法,起忍辱度。

以離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羅蜜。

毗梨耶譯為精進。身相有疲,心相有懈,離身心相故無疲懈,是起精進度。

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

菩提譯為道,其有二種,即定道慧道。禪波羅蜜,定慧等持也。故以菩提相,起於禪度。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

一切智者,實智也,第一義智也,於第六地得,六地菩薩具足般若波羅蜜。

【教化眾生而起於空。不舍有為法而起無相。示現受生而起無作。護持正

法起方便力。以度眾生起四攝法。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於身命財起三

堅法。於六念中。起思念法。於六和敬起質直心。正行善法起於淨命。

心淨歡喜起近賢聖。不憎惡人起調伏心。以出家法起於深心。以如說行

起于多聞。以無諍法起空閒處。趣向佛慧起於宴坐。解眾生縛起修行地

。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于智業。知

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門起於慧業。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

起一切善業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如是善男子。

是為法施之會。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

空無相無作,是三三昧。以真空義教化眾生,而起於空也。有為法有三相,生相住相滅相,舍三相則歸無相矣。示現受生而起無作,無作則無生無起,非是於生外另有無生,若於生外另有無生,其無生便是斷滅。當知無生不歸斷滅,無性隨緣而起便是生。雖生不墮常邊,生法無性起而無起便是無生。故示現受生,而起無作

四攝法系以方便力,攝眾生向于正法也。

敬事一切,視一切眾生皆是菩薩,則除我慢。

於身命財起三堅法,已如上釋。

于六念起思念法者,六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六和敬者,事和合也。有理和合,與事和合。事和合中有六,即一身和敬,二口和敬,三意和敬,四戒和敬,五見和敬,六利和敬。

正行善法,起於淨命者,比丘以法清淨自活,離於邪命也。邪命有四,一下口 食,種植田園,和合湯藥。二仰口食,仰觀星宿。三方口食,曲媚豪勢,通使四方

。四維口食,咒術蔔算吉凶。

心淨歡喜,起近賢聖。不憎惡人,起調伏心。

于惡人不憎恨,而欲度化調伏之。

以出家法,起於深心。

深心向於無上菩提也。

以如說行,起于多聞。以無諍法,起空閒處。

唯身心空閒,方能無諍也。

趣向佛慧,起於宴坐。

趣向佛慧者,向於無上菩提也。諸佛皆於菩提樹下宴坐,證得佛慧現前。

解眾生縛,起修行地。

菩薩為度眾生,而起修行也。

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

具相好者自利也。淨佛國土者,自他共利也。自利,利他,共利,起福德業也

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者,無性隨緣也。無性隨緣謂之智業。知一切法性空 ,不取不舍入於實相一相,知隨緣無性,謂之慧業。 

斷一切煩惱下,是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乃起一切助道法也。

如是方為法施。財施者僅名施主,不名福田。法施者名施主亦名一切世間福田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我 時心得清淨歎未曾有。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直百千以上

之。不肯取。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

。持一分施此 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一切眾會皆見

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瓔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台四面嚴飾不相障蔽

。時維摩詰。現神變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

田之相無所分別。等於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城中一最下

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

問疾。】

說是法時,婆羅門中二百人,皆發無上菩提心。

長者子善德,心得清淨,禮維摩詰足,解瓔珞供養之。維摩詰將瓔珞分作二分 ,一分施於最下乞人,一分奉上難勝如來。以維摩詰神力故,一切眾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並見瓔珞在彼土化作四柱寶台。

時維摩詰言,若施一最下乞人,與奉如來無上福田,平等一如無分別者,等於大悲不求果報,是名具足法施也。最後善德表示,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