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肉身菩薩的淨土宗大師  曇鸞

被魏孝靜帝稱為“神鸞”、梁武帝稱為“肉身菩薩”的曇鸞,是一位適應社會發展,將儒、道、釋三學融會於淨土思想中的一位淨土宗大師,是一位在佛教中國化的變革中有重大貢獻的佛教學者。

  曇鸞,生於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 476年)。雁門(今山西省代縣)人。圓寂於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 542年)。還有一說圓寂于北齊天保五年( 554年)以後。曇鸞自號有魏玄簡大主,受到南北朝帝王和朝野僧俗的尊崇。魏孝靜帝稱他“神鸞”;梁武帝稱他“肉身菩薩”。他一生弘揚淨土思想,奠定了淨土宗立宗的理論基礎,是一位傑出的淨土宗大師。

  曇鸞家近五臺山,自幼受道教、佛教的薰陶。14歲到五臺山朝聖,隨即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學習儒、道、佛各家的著作,尤對鳩摩羅什譯的《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譯的《百論》這四論有精深的研究,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大乘空宗學者。他認為曇無讖譯的《大乘方等大覺經》詞義深密,難以開悟,於是就著手為此經作注。中途積勞成疾,為了治療氣疾出門尋訪名醫,走到汾州時氣疾好了許多。他感歎人生短促,為求健康長壽,完成弘法意願,毅然長途跋涉赴南朝梁地求訪道教名土陶弘景。當時北朝人到南方要經過梁朝官府查問才准通行。曇鸞到達梁都建康(今南京)後,梁武帝時他進行了二次考驗。一次是曇鸞從容地獨自走出如迷宮一樣的重雲殿千迷道;一次是他立即破悟了梁武帝標幟性空思想的舉動。梁武帝為曇鸞驚人的記憶和大乘空宗思想的敏識所折服,對他禮敬讚歎。接著他就為梁武帝講說性空之學。之後在茅山見到了陶弘景,得到了陶隱居送的十卷長壽仙方。

  曇鸞在北上歸途中路經洛陽,與天竺僧人菩提流支談論佛經。他問佛法中有沒有勝過中土的長壽之法。菩提流支說中土的長壽仙方不能長生,贈給他《觀無量壽經》,並說這本經是解脫生死的大仙方。佛教文獻中記載曇鸞受菩提流支的影響,焚毀了陶穩居送的仙方,一心致力於淨土經典的研究和淨土思想的弘揚。孝靜帝令他住並州大寺,晚年移住汾州(今山西交城縣)石壁玄中寺。曇鸞在太原、交城、介休、平遙等地宣傳淨土思想,教民眾簡便易行的念佛方法,受到社會各階層的愛戴和敬重。平遙講經之地被稱為變紅岩,孝靜帝稱他為神鸞。玄中寺因淨土念佛名聲大噪,後來有僧人道綽、善導等相繼來禮敬曇鸞。道綽、善導遂先後成為隋唐時期著名的淨土大師。

  魏孝靜帝興和四年( 542年),曇鸞在平遙的寺院中入滅,時年67歲。曇鸞入滅的年代還有異說。迦才的《淨土論》中記載曇鸞“魏末高齊之初猶在。”《續高僧傳·道綽》和文諗、少康的《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都記載他為“齊朝曇鸞法師”。又據近人羅振玉所藏拓本為北齊天保五年二月“敬造太子像銘”中願主題名“比丘僧曇鸞”來看,曇鸞似應在北齊天保五年( 554年)以後圓寂的,那麼他高夀約為80歲左右。他被葬於汾西泰陵文穀,並為造磚塔、立碑以紀念。

  中土淨土思想原于道安、慧遠諸高僧。但是深入研究淨土經典、從佛學理論上闡發淨土思想、創立淨土彌陀信仰的學說、奠定淨土宗理論基礎的是曇鸞。他的淨土法門簡便易行,深受北方廣大民眾的信奉。他把修習佛教的諸法概括為二道二力說:二道就是說修習佛法有二種途徑,一是難行道,一是易行道。與二道相應的是二力.二力是自力和他力的學說。他宣傳修習佛法者,如果憑藉佛的願力(即借他力),加上自己的努力,就既省力又容易求得進入西方極樂世界。借他力的易行道就是念佛。而除念佛之外的其它修佛法者是依靠個人的力量,就不容易求得聖果,這種修行的方法是既艱苦又難以成功的難行道。曇鸞這種宣傳佛有無邊的威力,強調信徒自覺信奉佛教,就能往生西方淨土的說教成為淨土宗立宗明教的根本宗旨。它通俗易懂、簡便易行,贏得了社會各層民眾的歡迎,後來成為中國佛教幾大宗派中信奉者最廣、影響最大的宗派。元代普度在評價曇鸞的功績時說他“大振宗風”;近人湯用彤先生也說:“北方大弘淨土之業者實為北魏之曇鸞。其影響頗大,故常推為淨土教初祖。”

  曇鸞不僅對中國淨土宗貢獻大,他還被日本淨土宗和淨土真宗推崇為始祖。然而,在中國佛教界他是個有爭議的人物。特別是在宋元後毀譽相伴,出現二種現象:一是宋以後建立淨土祖師說不考慮他的貢獻;一是有識見的佛學者為他鳴不平,並肯定他在淨土宗史上的祖師地位。

  為什麼曇鸞不為宋人稱頌為淨土宗祖師呢?原因諸多,主要有二:一是不同歷史時期表現的歷史文化的差別;一是宋代地域與門戶之見的蒙昧。北朝時的佛教高僧多具有時代的特徵,學問上,以儒道二學為根底;精神上,以佛教為信仰;品質上,明心見性、率真坦誠,表現出濃郁的魏晉文化的特點。因此這個時期儘管儒、佛、道三學呈現辯難的局面,實質上三學互相滲透,逐漸融合。曇鸞提倡的念佛淨土就是三學結合的產物,因此可以說曇鸞是佛教中國化的一位先驅。曇鸞創立的念佛淨土吸引了道綽、善導等僧人,得到了發揚光大。但是曇鸞為吸引更多的信徒信奉佛教而創立念佛淨土的精神在宋以後為他立的許多種傳中淡化了,或是消失了。魏時的“神鸞”、“肉身菩薩”的曇鸞在宋以後雖然也稱“神鸞”,但是已經大變樣了。如《龍舒淨土文》為宣傳道教不如佛教,勸人信奉淨土,把曇鸞描述成一個求仙問道改信淨土,求得西方極樂世界,避免了誤入歧途的典型事例。而對他在淨土宗理論方面的建樹不作介紹。曇鸞創立淨土宗理論的史實被湮沒,他作為淨土宗教門之師法的事實不為人所認識,宋以後建立的淨土祖師說就不能避免偏頗。

  宋人建立淨土祖師說也為地域之見所蒙蔽。首倡淨土祖師說的是南宋宗曉。宗曉以南人的立場建立了“蓮社繼祖五法師傳”,他把善導、法照等五位淨土師列對東晉慧遠的繼承人,認為他們直接或間接地與廬山念佛有關;“以上五師紹隆大法行業如此,繼遠公為祖就曰不然乎?”繼宗曉之後,志磐在《佛祖統記·淨土立教志》中又提出淨土七祖說。其特點是在六祖的基礎上增補為七祖。以後明、清,以至近代遂有淨土八祖、十一祖、十三祖說,大都繼承了宗曉淨土祖師說的框架。宋以後為淨土宗立祖師的著作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後人對曇鸞的再認識和再評價,他所創立的業績不為更多的人知曉。

  曇鸞不僅是一位佛學者,一位淨土大師;他還是一位氣功師、中醫師,從他一生的著述和經歷中可以得見。曇鸞主要的佛教著作有《往生論注》二卷,《略論安樂淨土義》一卷,《贊阿彌陀佛偈》一卷(7言195行)。還有他早年作的沒有流傳下來的《大集經注入他的醫學著作,據《高僧傳》卷六本傳、《隋書經籍志》卷34,《新唐書·藝文志》卷59等所記有《調氣論》一卷、《療百病雜丸方》三卷、《論氣治療方》一卷、《服氣要訣》一卷。可見他在醫學上是很有造詣的。從這些醫學著作來看,可以說他繼承了陶弘景求長壽健康的道家醫學思想。從初唐道宣所作的“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釋曇鸞傳”中更可以證實曇鸞不僅研究醫學,著書立說,他在弘傳淨土念佛之時,常常兼給人民治病,教人鍛煉身體以求健康長壽,道宣說他:“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唐太宗就曾對文德皇后生病到玄中寺求佛保佑。曇鸞作為一名僧人不執著佛教一家之言,兼采眾長,理論聯繫實際。是一位適應社會發展,將儒、道、釋三學融會於淨土思想中的一位淨土宗大師,是一位在佛教中國化的變革中有重大貢獻的佛教學者。

  【簡介】曇鸞(476-542年),南北朝北魏醫僧。一作曇巒。雁門(今山西代縣)人。淨土宗高僧。10多歲在五臺山出家,披閱內外經典。注釋《大藏經》時患“氣疾”,乃外出求醫。至江南,從陶弘景習方術,得《仙經》十卷,攜經北返,如法修煉,終因“調心煉氣,對病識緣”而“名滿魏都”。著有《調氣論》、《論氣治療方》、《療百病雜丸方》、《調氣法》。《服氣要訣》,均佚。

  貢獻者:手執玫瑰、 高樓居士

 

相關文章:
為什麼蓮師被稱為八大持明總聚? 緣氣:(4057)

上一篇(慧思 兩世為僧) 回目錄 下一篇(僧稠 嶺東第一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