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用文獻 |
| |
| (一) 原典 |
| |
| 1、《大正藏》(按照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之《大正新脩大藏經》1983年版本者,皆簡稱《大正藏》。依書名筆畫排列,若第一字筆畫相同,以第二字筆畫排列,第三字後依此類推) |
| |
| 《八十華嚴》,唐‧實叉難陀譯,《大正藏》冊10,編號279 |
| 《十不二門指要鈔》,宋‧知禮述,《大正藏》冊46,編號1928 |
| 《十地經論》,天親菩薩造,後魏‧菩提流支等譯,《大正藏》冊26,編號1522 |
| 《十住毘婆沙論》,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26,編號1521 |
| 《入楞伽心玄義》,唐‧法藏撰,《大正藏》冊39,編號1790 |
|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唐‧澄觀撰,《大正藏》冊35,編號1735 |
|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唐‧澄觀述,《大正藏》冊36,編號1736 |
| 《大佛頂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大正藏》冊19,編號945 |
| 《大明度經》,吳‧支謙譯,《大正藏》冊8,編號225 |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唐‧彥琮撰,《大正藏》冊50,編號2053 |
| 《大乘止觀法門》,陳‧慧思說,《大正藏》冊46,編號1924 |
| 《大乘起信論》,無著菩薩造,梁‧真諦譯,《大正藏》冊32,編號1666 |
| 《大乘起信論義記》,唐‧法藏撰,《大正藏》冊44,編號1846 |
| 《大般涅槃經》,北涼‧曇無讖譯,《大正藏》冊12,編號374 |
| 《大乘義章》,隋‧慧遠撰,《大正藏》冊44,編號1851 |
|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唐‧一行記,《大正藏》冊39,編號1796 |
| 《大智度論》,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25,編號1509 |
| 《三聖圓融觀門》,唐‧澄觀述,《大正藏》冊45,編號1882 |
| 《大德康藏法師之碑》,唐‧閻朝隱撰,《大正藏》冊50,編號2054 |
| 《六十華嚴》,東晉‧佛駝跋陀羅譯,《大正藏》冊9,編號278 |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唐‧不空譯,《大正藏》冊8,編號246 |
| 《天台四教儀》,高麗‧諦觀錄,《大正藏》冊46,編號1931 |
| 《少室六門》,《大正藏》冊48,編號2009 |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元‧宗寶編,《大正藏》冊48,編號2008 |
|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梁‧曼陀羅仙譯,《大正藏》冊8,編號232 |
| 《四教義》,隋‧智顗撰,《大正藏》冊46,編號1929 |
| 《中論》,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30, |
| 編號1564 |
| 《中論疏記》,日本‧安澄撰,《大正藏》冊65,編號2255 |
| 《中觀論疏》,隋‧吉藏撰,《大正藏》冊42,編號1824 |
| 《四十華嚴》,唐‧般若譯,《大正藏》冊10,編號293 |
| 《出三藏記集》,梁‧僧祐撰,《大正藏》冊55,編號2145 |
| 《弘明集》,梁‧僧祐撰,《大正藏》冊52,編號2012 |
| 《成唯識論》,護法等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藏》冊31,編號1585 |
| 《成唯識論述記》,唐‧窺基撰,《大正藏》冊43,編號1830 |
| 《成實論》,訶梨跋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32,編號1646 |
| 《妙法蓮華經玄義》,隋‧智顗說,灌頂記,《大正藏》冊33,編號1716 |
| 《佛祖統記》,宋‧志磐撰,《大正藏》冊49,編號2035 |
| 《佛祖歷代通載》,元‧念常集,《大正藏》冊49,編號2036 |
| 《宋高僧傳》,宋‧贊寧等撰,《大正藏》冊50,編號2061 |
| 《究竟一乘寶性論》,後魏‧勒那摩提譯,《大正藏》冊31,編號1611 |
| 《法界次第初門》,隋‧智顗撰,《大正藏》冊46,編號1925 |
| 《法界圖記叢髓錄》,《大正藏》冊45,編號1887B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8,編號235 |
| 《法苑珠林》,唐‧道世撰,《大正藏》冊53,編號2122 |
| 《法華玄贊》,唐‧窺基撰,《大正藏》冊34,編號1723 |
| 《注華嚴法界觀門》,唐‧宗密注,《大正藏》冊45,編號1884 |
| 《信心銘》,《大正藏》冊48,編號2010 |
| 《為戰亡人設齋行道詔》,唐‧道宣撰,《大正藏》冊52,編號2013 |
| 《神僧傳》,《大正藏》冊50,編號2064 |
| 《原人論》,唐‧宗密述,《大正藏》冊45,編號1886 |
| 《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新羅崔致遠,《大正藏》冊50, |
| 編號2054 |
|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唐‧圓照撰,《大正藏》冊55,編號2157 |
|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
| 唐‧法海集,《大正藏》冊48,編號2007 |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隋‧智顗述,《大正藏》冊46,編號1915 |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唐‧法藏述,《大正藏》冊45,編號1876 |
| 《高僧傳》,梁‧慧皎撰,《大正藏》冊50,編號2059 |
| 《開元釋教錄》,唐‧智昇撰,《大正藏》冊55,編號2054 |
|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唐‧彥悰纂錄,《大正藏》冊52,編號2018 |
| 《最上乘論》,唐‧弘忍述,《大正藏》冊48,編號2011 |
| 《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鎧譯,《大正藏》冊12,編號360 |
| 《景德傳燈錄》,宋‧道原纂,《大正藏》冊51,編號2076 |
| 《智顗大師別傳》,隋‧灌頂撰,《大正藏》冊50,編號2050 |
|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冊12, |
| 編號353 |
| 《傳心法要》,唐‧裴休集,《大正藏》冊48,編號2012 |
|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大正藏》冊30,編號1579 |
| 《楞伽師資記》,唐‧淨覺,《大正藏》冊85 ,編號2837 |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冊16,編號670 |
| 《阿毘達磨俱舍論》,尊者世親造,唐‧玄奘譯,《大正藏》冊29,編號1558 |
| 《阿毘達磨發智論》,迦多衍尼子造,唐‧玄奘譯,《大正藏》冊26,編號1544 |
| 《新華嚴經論》,唐‧李通玄撰,《大正藏》冊36,編號1739 |
| 《解迷顯智成悲十明論》,唐‧李通玄撰,《大正藏》45冊,編號1888 |
| 《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唐‧澄觀述,《大正藏》冊36,編號1738 |
| 《維摩經玄疏》,隋‧智顗撰,《大正藏》冊38,編號1777 |
| 《維摩詰所說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14,編號475 |
| 《肇論》,後秦‧僧肇作,《大正藏》冊45,編號1858 |
| 《華嚴一乘十玄門》,隋‧杜順說,唐‧智儼撰,《大正藏》冊45,編號1868 |
|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唐‧法藏述,《大正藏》冊45,編號1866 |
| 《華嚴五十要問答》,唐‧智儼集,《大正藏》冊45,編號1869 |
| 《華嚴孔目章》,唐‧智儼集,《大正藏》冊45,編號1870 |
| 《華嚴五教止觀》,隋‧杜順說,《大正藏》冊45,編號1867 |
| 《華嚴法界玄鏡》,唐‧澄觀述,《大正藏》冊45,編號1883 |
| 《華嚴發菩提心章》,唐‧法藏述,《大正藏》冊45,編號1878 |
| 《華嚴經文義綱目》,唐‧法藏撰,《大正藏》冊35,編號1734 |
| 《華嚴經旨歸》,唐‧法藏述,《大正藏》冊45,編號1871 |
|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唐‧法藏述,《大正藏》冊45,編號1874 |
| 《華嚴經金師子章註》,唐‧法藏撰,宋‧承遷註,《大正藏》冊45,編號1881 |
| 《華嚴經探玄記》,唐‧法藏述,《大正藏》冊35,編號1733 |
| 《華嚴經略策》,唐‧澄觀述,《大正藏》冊36,編號1737 |
| 《華嚴經問答》,唐‧法藏撰,《大正藏》冊45,編號1873 |
| 《華嚴經搜玄記》,唐‧智儼述,《大正藏》冊35,編號1732 |
| 《華嚴經義海百門》,唐‧法藏述,《大正藏》冊45 ,編號1875 |
| 《華嚴經傳記》,唐‧法藏集,《大正藏》冊51,編號2073 |
| 《華嚴遊心法界記》,唐‧法藏撰,《大正藏》冊45,編號1877 |
| 《增一阿含經》,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大正藏》冊2,編號125 |
| 《廣清涼傳》,宋‧延一編,《大正藏》冊51,編號2099 |
| 《摩訶止觀》,隋‧智顗說,灌頂記,《大正藏》冊46,編號1711 |
| 《禪源諸詮集都序》,唐‧宗密述,《大正藏》冊48,編號2015 |
| 《雜阿含經》,失譯,《大正藏》冊2,編號101 |
| 《攝大乘論》,無著菩薩造,梁‧真諦譯,《大正藏》冊31,編號1593 |
|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釋,陳‧真諦譯,《大正藏》冊31,編號1595 |
| 《續高僧傳》,唐‧道宣撰,《大正藏》冊50,編號2060 |
|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元‧道厄殳集,《大正藏》冊46,編號1955 |
| 《觀音玄義》,隋‧智顗說,灌頂記,《大正藏》冊34,編號1726 |
| 《觀音玄義記》,宋‧知禮述,《大正藏》冊34,編號1727 |
| |
| |
| 2、《續藏經》 |
| 《十地經論義記》,隋‧慧遠撰,《續藏經》冊45 |
| 《大日經義釋》,唐.一行述記,《續藏經》冊23 |
| 《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唐‧裴修問,宗密答,《續藏經》冊63 |
| 《名僧傳抄》,梁‧寶唱撰,《續藏經》冊77 |
| 《法界安立圖》,明‧仁潮錄,《續藏經》冊57 |
| 《法界宗五祖略記》,清‧續法輯,《續藏經》冊77 |
| 《刻起信論直解題詞》,明‧德清述,《續藏經》冊45 |
| 《無異禪師廣錄》,弘瀚彙編,弘裕同集,《續藏經》冊72 |
| 《答順宗心要法門》,唐‧宗密注,《續藏經》冊58 |
|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唐‧澄觀撰,《續藏經》冊5 |
|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唐‧宗密述,《續藏經》冊5 |
| 《圓覺經大疏》,唐‧宗密述,《續藏經》冊9 |
| 《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唐‧宗密撰,《續藏經》冊9 |
| 《圓覺經略疏鈔》,唐‧宗密述,《續藏經》冊9 |
| 《華嚴念佛三昧論》,清‧彭際清述,《續藏經》冊58 |
| 《華嚴經玄談抉擇》,遼.鮮演述,《續藏經》冊8 |
| |
| |
| (二) 專書 (依姓氏筆畫排列,若同一人著作則按出版先後排列) |
| |
| 丁福保編 《佛學大辭典》上中下冊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1年1月 |
| 川田熊太郎撰《華嚴思想》 臺北:法爾出版社 1989年6月 |
| 方立天撰 《法藏》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1年7月 |
| ----------《佛教哲學》 臺北:洪葉文化事業 1994年7月 |
| ----------《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冊 臺北:佛光文化事業 2004年初版 |
| 木村清孝撰 《中國華嚴思想史》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6年2月 |
| 方東美撰 《華嚴宗哲學》上下冊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 1986年6月 |
| 3版 |
| ----------《中國大乘佛學》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 1988年11月3版 |
| 太虛大師撰 《太虛大師選集》下冊 臺北:正聞出版社 1993年12月3版 |
| 田養民撰 《大乘起信論如來藏緣起之研究》 板橋:地平線出版社 1978 |
| 年8月 |
| 印順撰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臺北:正聞出版社 1982年 |
| ----------《青年的佛教》 臺北:正聞出版社 1992年2月 |
| ----------《大乘起信論講記》 臺北:正聞出版社 2003年4月 |
| 弘學編著 《淨土探微》 成都:巴蜀書社 1999年9月 |
| 宇井伯壽撰 《中國佛教史》 臺北:協志工業叢書 1970年6月 |
| 牟宗三撰 《中國哲學十九講》 臺北:學生書局 1991年12月第4次印版 |
| ----------《佛性與般若》上下冊 臺北:學生書局 2004年6月修訂版7刷 |
| 任繼愈主編 《中國哲學史》第2冊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年3月 |
| ----------《中國哲學史》第3冊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年3月 |
| 任繼愈、杜繼文編著 《佛教史》 臺北:曉園出版社 1995年1月 |
| 李世傑撰 《華嚴哲學要義》 臺北:佛教出版社 1985年8月再版 |
| 坂本幸男撰 《大乘佛教之研究》 臺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 2005年12月 |
| 呂澂撰 《中國佛學思想概論》上下冊 臺北:天華出版公司 1999年12 |
| 月2版 (本書另一名稱《中國佛學源流略論》 臺北:大千出版社 2003年 |
| 1月) |
| 佐藤泰舜撰 《中國佛教思想論》 臺北:嚴寬祜文教基金會 2004年12月 |
| 林岱雲等撰 《佛學思想譯叢》 臺北:嚴寬祜文教基金會 2004年12月 |
| 和裕編 《佛學概要》 臺南:和裕出版社 2008年 |
| 周敦頤撰 《周子通書》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12月 |
| 韋政通撰 《中國思想史》下冊 臺北:水牛出版社 2004年9月13版 |
| 洪啟嵩撰 《如何修持華嚴經》 臺北:全佛文化事業 2005年9月 |
| 唐一玄撰 《學佛餘言》 高雄:菜根香文教基金會 1993年6月 |
| 高振農編著 《中國佛教源流》 臺北:武陵出版公司 1992年5月 |
| 高振農校釋 《大乘起信論校釋》 北京:中華書局 2000年3月第3次印刷 |
| 淨空法師講述《六祖壇經講記》 高雄:淨宗學會 2004年11月 |
| ----------《普賢大士行願的啟示》 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 2008年4月 |
| 張曼濤主編 《淨土宗史論—淨土宗史與宗師》 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9 |
| 年1月 |
| 馮友蘭撰 《中國哲學史》下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5月 |
| 荒木見悟撰 《佛教與儒教》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008年3月 |
| 湯用彤撰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冊 臺北:駱駝出版社 1987年 |
| 8月 |
| ----------《隋唐及五代佛教史》 臺北:慧炬出版社 1997年4月 |
| ----------《魏晉玄學》卷6 臺北:佛光文化事業 2001年4月 |
| 曾嵩山撰 《大乘修淨指南》 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0年7月 |
| ----------《大乘唯心佛法》 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0年7月 |
| 黃念祖撰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 臺北:華藏淨宗學會 1992年4月 |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會集本解》 臺北:佛陀教育 |
| 基金會 2004年9月 |
| 黃夏年主編 《佛教三百題》 臺北:建宏出版社 2003年1月 |
| 程顥,程頤撰《二程全書》 臺北:中華書局 1992年2月 |
| 程顥,程頤撰《二程集》第1、3冊 北京:中華書局 1981年7月 |
| 黃懺華撰 《佛教各宗大綱》 臺北:天華出版社 1997年11月 |
| ----------《中國佛教史》 臺北:國家出版社 2001年4月 |
| 楊白衣撰 《唯識要義》 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5年1月3版 |
| 慈怡編 《佛光大辭典》上冊 高雄:佛光出版社 1988年12月2版 |
| 楊政河撰 《華嚴哲學研究》 臺北:慧炬出版社 2004年7月再版 |
| 楊時訂定 《二程粹言》 臺北:新文豐出版 1985年3月 |
| 楊惠南撰 《佛教思想發展史論》 臺北:東大出版社 1993年6月 |
| 鳩摩羅什譯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 臺南:和裕出版社 2002年 |
| 廖明活撰 《中國佛教思想述要》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6年8月 |
| ----------《中國佛性思想的形成和開展》 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8年 |
| 5月 |
| 演培法師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心經十二講》 臺北:天華出版社 1988 |
| 年3月 |
| 劉果宗撰 《中國佛教各宗史略》 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4年4月 |
| 劉貴傑撰 《華嚴宗入門》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2002年5月 |
| ----------《佛教哲學》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6年7月 |
| 黎靖德編 《朱子語類》 臺北:正中書局 1973年12月臺三版 |
| 賢度法師編著《華嚴學講義》 臺北:華嚴蓮社 2004年9月再版 |
| ----------《華嚴淨土思想與念佛法門》 臺北:華嚴蓮社 2005年7月5版 |
| ----------《華嚴學專題研究》 臺北:華嚴蓮社 2008年9月4版 |
| 潘桂明,吳忠偉撰 《中國天台宗通史》上冊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8年7月 |
| 談錫永撰 《佛家宗派》 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8年6月 |
| 橫山紘一撰 《唯識思想入門》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2007年5月 |
| 龜川教信撰 《華嚴學》 臺北:佛光文化事業 2000年11月初版 |
| 道元上人講,比丘尼弟子仁光記 《念佛與十大願王》 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 |
| 2008年12月 |
| 蒙培元撰 《中國心性論》 臺北:學生書局 1996年3月2刷 |
| 陳英善撰 《華嚴無盡法界緣起論》 臺北:華嚴蓮社 2002年5月 |
| 陳琪瑛撰 《華嚴經入法界品—空間美感的當代詮釋》 臺北:法鼓文化 |
| 2007年9月 |
| 賴賢宗撰 《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006年11月 |
| 霍韜晦撰 《絕對與圓融—佛教思想論集》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2002年 |
| 5月初版4刷 |
| 鎌田茂雄撰 《華嚴經講話》 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6年4月 |
| 魏道儒撰 《中國華嚴宗通史》 臺北:空庭書苑有限公司 2007年6月 |
| 鄧克銘撰 《華嚴思想之心與法界》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7年7月 |
| 鄭石岩撰 《華嚴經講義》 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 2008年8月 |
| 韓煥忠撰 《華嚴判教論》 臺北:空庭書苑 2008年12月 |
| 釋大睿撰 《天台懺法之研究》 臺北:法鼓文化 2000年9月 |
| 嚴北溟撰 《中國佛教哲學簡史》 臺北:木鐸出版社 1988年9月 |
| 釋恆清撰 《佛性思想》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7年2月 |
| 釋聖嚴撰 《中國佛教史概說》 臺北:法鼓文化事業 1999年12月 |
|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臺北:東初出版社 1993年11月 |
| 繼夢法師撰 《華嚴宗哲學概要》 臺北:圓明出版社 1996年9月第2版 |
| ----------《大方廣境界》 臺北:空庭書苑 2003年4月 |
| ----------《十大願王》 臺北:空庭書苑 2004年1月 |
| 釋通根主編 《中國淨土宗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8年12月 |
| 釋諦閑法師述《普賢行願品輯要疏》 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 2008年4月 |
| 龔雋撰 《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5年11月 |
| |
| |
| (三) 博碩士論文 (依姓氏筆畫排列) |
| |
| 李伯元撰 《杜順圓教思想研究》 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1年6月 |
| 邱湘凌撰 《華嚴經的菩提心思想》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學位論 |
| 文,2006年1月 |
| 邱獻志撰 《華嚴宗事事無礙思想研就—以《法界觀門》與「十玄門」義理為中 |
| 心》 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0年5月 |
| 柯惠馨撰 《華嚴經中普賢菩薩之研究》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6年1月 |
| 婁靜華撰 《大乘佛教智慧與願行的表徵—論華嚴經中文殊與普賢的形象》 |
|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7月 |
| 黃俊威撰 《華嚴「法界緣起觀」的思想探源—以杜順、法藏的法界觀為中心》 |
| 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3年5月 |
| 廖麗娟撰 《普賢十大行願研究》 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 2007年6月 |
| 葉振興撰 《華嚴圓教與天台圓教思想之比較研究》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
| 2006年1月 |
| 賴光朋撰 《華嚴宗法界緣起思想之研究》 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0年 |
| 戴蘭琪撰 《華嚴經入法界品思想內涵與現代詮釋》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 |
| 系碩士論文 2005年6月 |
| 釋乘瑄撰 《杜順和尚「華嚴法界觀門」及其影響之研究》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 |
| 碩士論文 2006年6月 |
| |
| |
| (四) 單篇論文 (依姓氏筆畫排列,若同一人著作則按出版先後排列) |
| |
| 皮朝綱撰 〈華嚴境界與中國美學〉 《普門學報》第13期 2003年1月 |
| 何國銓撰 〈起信論對心的意義之說明〉 《鵝湖》月刊第3卷第8期 1978年 |
| 2月 |
| ---------〈起信論對生死流轉與涅槃還滅之說明〉(2) 《鵝湖》月刊第3卷第 |
| 12期 1978年6月 |
| |
| ---------〈起信論對生死流轉與涅槃還滅之說明〉(3) 《鵝湖》月刊第4卷第 |
| 1期 1978年7月 |
| 徐立強撰 〈語音的佛事—「字門」初探〉 《佛教學生論文》第1集 2001 |
| 年10月 |
| 會性法師撰〈大方廣佛華嚴經釋題〉 《慧炬》雜誌533期 2008年11月 |
| 郭明靜撰 〈略論六大緣起與無盡緣起〉 《慧炬》雜誌472期 2003年10月 |
| 郭朝順撰 〈智者與法藏教相判釋略論〉(下) 《鵝湖》月刊第17卷第2期 |
| 1991年6月 |
| 陳利權撰 〈論大乘起信論的一心二門〉 《普門學報》第9期 2002年5月 |
| 陳英善撰 〈就華嚴法界觀門論華嚴思想之演變〉 《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 |
| 1995年7月 |
| 陳啟聖撰 〈第八識的種子說與三世實有問題〉 《鵝湖》月刊第31卷第12期 |
| 2006年6月 |
| 張瑞良撰 〈天台智者的一念三千說之研究〉 《臺大哲學論評》第11期 1988 |
| 年1月 |
| 黃靖芠撰 〈文殊師利菩薩本願的意義〉 《中華佛學學報》第4期 2000年 |
| 3月 |
| 程文熙撰 〈四阿含經:六大、十八界、五蘊、十二因緣、四法本末的如真實在 |
| 論〉 《華岡佛學學報》第4期 1980年10月 |
| 楊維中撰 〈論中國佛教心性本體論的特質〉 《普門學報》第6期 2001年 |
| 11月 |
| ---------〈華嚴經的形成、漢譯、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論意義〉 《普門學報》 |
| 第26期 2005年3月 |
| ---------〈論華嚴宗的染淨善惡觀與妄盡還源的修行路徑〉 《佛教學生論文》 |
| 第1集 2001年10月 |
| 廖明活撰 〈智儼的緣起和性起思想〉 《臺大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2期 |
| 1997年7月 |
| 鄭振煌撰 〈慈悲智慧利群生〉(二) 《慧炬》期刊第517/518合刊 臺北:慧炬 |
| 雜誌社 2007年8月 |
| 鄭舜日撰 〈華嚴思想的現代意義〉 《普門學報》第10期 2002年7月 |
| 謝大寧撰 〈試析華嚴宗法界緣起義〉 《中正大學學報》第1卷第1期 1990 |
| 年9月 |
| 霍韜晦撰 〈唯識五義〉 《華岡佛學學報》第6期 1983年7月 |
| 釋淨常撰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流通序淺釋〉(3) 《明倫》期刊358 |
| 期2005年10月 |
| |
| |
| 三、參考文獻 |
| |
| (一) 專書 (依姓氏筆畫排列) |
| |
| 印順撰 《學佛三要》 新竹:正聞出版社 1994年12月重版 |
| 宏印法師撰 《印順導師著作聞思篇》 新竹:印順文教基金會 2007年3月 |
| 坂本幸男撰 《佛教—論理與實踐》 臺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 2005年 |
| 12月 |
| 李孝本撰 《佛學入門》 臺北:常春樹書坊 1985年11月 |
| 李開濟撰 《禪宗的思想變革》 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7年6月 |
| 李慶餘撰 《大乘佛學的發展與圓滿》 臺北:學生書局 2003年9月 |
| 周志煌撰 《唯識與如來藏》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8年11月 |
| 洪啟嵩撰 《念佛三昧》 臺北:全佛文化事業 2006年6月 |
| 望月信亨撰 《中國淨土教理史》 臺北:慧日講堂 1974年3月 |
| 釋昭慧撰 《初期唯識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脈絡》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 2008年12月 |
| 釋厚觀撰 《成佛之道講義》 新竹:印順文教基金會 2007年4月 |
| |
| |
| (二) 博碩士論文 (依姓氏筆畫排列) |
| |
| 林建勳撰 《華嚴三祖法藏大師圓教思想研究》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
| 論文 2006年 |
| 周艷麗撰 《華嚴十迴向行之研究》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2006年 |
| |
| |
| (三) 單篇論文 (依姓氏筆畫排列,若同一人著作則按出版先後排列) |
| |
| 如悟法師撰 〈大乘起信論的世界觀〉 《圓光佛學文選》第1輯 2008年4月 |
| 何國銓撰 〈起信論之作者、譯者及其造論之時代背景〉 《鵝湖》月刊第3卷第7期 |
| 1978年1月 |
| ----------〈起信論對生死流轉與涅槃還滅之說明〉(1) 《鵝湖》月刊第3卷 |
| 第10期 1978年4月 |
| 星雲大師撰 〈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 《普門學報》第4期 2001年7月 |
| 韋漢傑撰 〈從佛性與般若看華嚴宗哲學〉 《鵝湖》月刊第26卷第1期 2000年7月 |
| 康特撰 〈虛假當念之時間構造—以天臺宗及華嚴宗為主〉 《臺大佛學研究 |
| 中心學報》第16期 2008年12月 |
| 陳沛然撰 〈唐君毅先生論華嚴宗與天台宗之圓教義〉 《鵝湖》月刊第23卷 |
| 第6期 1997年12月 |
| 覃明德撰 〈華嚴五教章的寓言思維—以火宅喻為例〉 《妙林》雙月刊第20 |
| 卷12月號 2008年12月 |
| 蔡宏撰 〈佛教從般若到如來藏、佛性思想的發展及意義〉 《普門學報》 |
| 第31期 2006年1月 |
| 鄭振煌撰 〈體相用三大〉(上) 《慧炬》雜誌499/500期合刊 2006年2月 |
| ----------〈體相用三大〉(上) 《慧炬》雜誌501期 2006年3月 |
| ----------〈一心三觀〉 《慧炬》雜誌502期 2006年4月 |
| 釋淨常撰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流通序淺釋〉(1) 《明倫》期刊356期 |
| 2005年7、8月合刊 |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流通序淺釋〉(2) 《明倫》期刊357期 |
| 2005年9月 |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流通序淺釋〉(4) 《明倫》期刊359期 |
| 2005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