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12/07/29   報導

釋太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太虛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圓佛即成,是名真現實。

太虛

 

法輪

本文屬於佛教系列的一部份

基本教義
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

五蘊 涅槃 緣起 三無漏學
三寶 波羅密 三法印 佛性

修行位階
菩薩 辟支佛 阿羅漢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人物
釋迦牟尼 十大弟子 龍樹 無著
聖天 世親 鳩摩羅什 菩提達摩
慧遠 智顗 蓮花生 玄奘 惠能
宗派
部派 大乘 上座部 顯教 金剛乘

藏傳 漢傳

佛教典籍
法華經 華嚴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般若經 心經 金剛經 維摩經
阿含經 法句經 大日經 楞嚴經
圓覺經 藥師經 地藏經 淨土經
大智度論 俱舍論 瑜伽論 壇經
聖地
八聖地 四道場 漢地
相關內容
藝術 制度 歷史 音樂
維基主題:佛教

釋太虛(1890年1月8日-1947年3月17日),原名呂沛林,籍貫中國浙江崇德(今桐鄉),出生於浙江海寧縣長安鎮,著名佛教僧人、哲學家。

目錄

 [隱藏

[編輯] 艱辛童年

太虛出生於浙江海寧長安鎮一個木工家庭,俗名呂沛林,父母早逝,從小跟隨外祖母生活,體弱多病,生活拮据。淦森曾跟隨篤信佛道的外婆到九華山普陀山等名山古剎進香,故對佛教素有好感。在小舅的指導下,沛林讀書識字,並曾在百貨商店當過學徒。

[編輯] 出家求學

世間生活的困苦,使淦森對晨鐘暮鼓的出家生活更加嚮往,1904年5月,沛林終於離開長安鎮,最後在吳江平望小九華寺剃度出家,法名「唯心」,後由師祖奘年立表字「太虛」。同年12月,隨奘年於寧波天童寺受戒,得戒師敬安法師尊證師道階法師。在傳戒過程中,由於太虛記憶力超群,短時間內將各種戒本背得爛熟,答問自如,眾戒師"咸以法器相許"。

隨後幾年,在敬安法師、歧昌法師、道階法師等高僧的教導下,太虛開始學習經論,包括《法華經》、《楞嚴經》等,同時也翻閱了許多傳記,包括《指月錄》、《高僧傳》、《弘明集》等。由於太虛記憶力超常,口才出眾,眾名師對其多有屬意。

1907年,太虛前往慈溪西方寺大藏經,閱《大般若經》有悟。1909年來到南京,就讀於楊仁山居士創辦的祇洹精舍

[編輯] 革命啟蒙

1908年,在僧人華山的影響下,太虛閱讀了不少革命著作,包括康有為大同書》、梁啟超新民說》、章太炎告佛弟子書》等。同年夏,結識了革命僧人棲雲,開始與革命黨人來往。

1910年應棲雲邀請,前往革命黨人云集的廣州,於寺院獅子林設佛學精舍講學,後任雙溪寺住持,期間閱讀了托爾斯泰巴枯寧馬克思等人的譯著,與革命黨人多有交往,並不時參與革命黨秘密集會。1911年4月,同盟會黃花崗起義爆發,旋即失敗,太虛作詩《弔黃花崗》,內有「南粵城裡起戰爭,隆隆炮聲驚天地!為復民權死亦生,大書特出一烈字」,後被官方察覺,派兵圍捕,太虛避居《平民報》報館。

[編輯] 風雨護教

最新支那要人傳》中的太虛

[編輯] 背景

[編輯] 國家的命運

清朝後期,以非正統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傳統集權社會已經走到了盡頭,暴露出日益尖銳的社會問題,上層統治階級佔據著大部分的土地,腐敗墮落;廣大的下層百姓,在苛捐雜稅、傳統倫理的壓榨下,在絕望中奄奄一息。作為近代科學發展典範的歐美,在對貧窮國家方面,並沒有施以援手,反而更加貪婪地掠奪這些弱勢國家的物質利益,這使得貧苦的中國民眾更加雪上加霜。

同治年間,洪秀全打著"拜上帝教"的旗號,建立太平天國,發動起大批貧農試圖推翻滿清,一度佔據了中國東南部的十多個省份,所到之處,寺院道觀廟宇等這些他們看來的"異教",都一概摧毀,這場長達十多年的暴亂,幾乎造成傳統文化(包括佛教)的斷層。

[編輯] 佛教的命運

佛教在這樣的動蕩不安中,亦是日趨末落。由於取消了考試取僧的制度,僧人文化素質良莠參雜。在宗法社會的陰影下,原本鮮活的佛教體制,演變為"子孫廟"、"房頭患"。在物質利益的驅動下,僧人不是忙於經論學習、參禪修持,而是汲汲於趕經懺,淪為職業治喪者。

整個社會在要求革新,上層士大夫也在嘗試改良,他們把矛頭指向了佛教,製造輿論,鼓吹占寺奪產來興辦教育。面對這樣的情勢,有識之士紛紛採取措施來挽救佛教。楊仁山居士在南京創辦了金陵刻經處,刻印流通了大量急缺的佛教典籍。有的地方開始嘗試建立佛教組織,來為佛教呼籲;建立新式的佛教教學機構,培養宏法的人才。太虛法師,在這兩個方面,都努力地進行了探索與開拓。

[編輯] 組織佛教

太虛

[編輯] "大鬧金山"事件

1911年元旦中華民國在南京宣告成立。太虛隨後在南京發起成立佛教協進會,於毗廬寺設立籌備處。在社會黨成員的引薦下,孫中山在總統府接見了太虛,並托其秘書馬君武與之詳談。太虛詳細闡述了佛教改革、籌備協進會的情況,得到馬君武的贊可。

此時,祇洹精舍的同學仁山也來到南京,他準備上書教育部,要求將金山寺改辦成僧學堂以造就僧才。在於太虛商議後,決定同往鎮江,聯合眾人,召開協進會的成立大會,共圖改革大業。

1912年1月,太虛等人抵達金山寺,他們拜訪了方丈青權、知客霜亭等,討論協進會事宜。由於改革佛教的主張,可能會觸及守舊勢力的利益,而且仁山與這些人早有宿怨,但青權等人礙於革命風潮、太虛等人多勢眾,協進會還是在金山召開了。

與會者僧眾有二三百人,各界來賓有三四百,其中以社會黨人為多,太虛被推選為會議主席,講明設會宗旨,宣讀會章,接著仁山發言,他指責傳統的剃度制子孫住持制,認為其壓制有識僧人的成長,要求予以廢除。揚州僧人寂山隨即登台演說,批駁仁山無端冒犯祖制,胡作非為。仁山聽罷,怒火中燒,再次登台,曆數揚州、鎮江諸山長老昏庸無能、專謀私利。仁山的發言,受到了來賓的歡迎,仁山趁機提出,要以金山寺開辦佛教學堂,全部寺產充作辦學經費,方丈青權表示無法忍受,寂山高聲呼打,但由於社會黨人壓陣,甚至有人用手杖擊打寂山頭顱,青權等人最後只好忍耐表面接受。

太虛對混亂的會場,自覺不妥,隨後宣布散會。當晚,仁山帶領二十多個同學接管金山寺。太虛將鎮江諸事務交付仁山住持,自己回到南京。幾天後,霜亭帶領幾十個人趁夜進入佛協會,將仁山等人打成重傷。在輿論的譴責下,青權、霜亭等人被判刑,但隨後因為政府大赦,青權等人又回到金山寺,重新擔任住持。

協進會以失敗而告終,因為這則事件,太虛雖然名聲大震,但名譽受到了影響。

1914年1916年間,太虛在浙江普陀山閉關於錫齡禪院,由印光為其封關。

[編輯] 興辦教育

出關後,太虛赴日本台灣東南亞考察當地佛教,回國後鼓吹佛教革新,創辦《覺社書》雜誌,後改名《海潮音》月刊。1920年,太虛前往武漢講解心經,受到當地僧眾擁戴,成立漢口佛教會。

[編輯] 武昌佛學院

1921年,住持杭州淨慈寺,後因受到非議,年底再次前往武漢,受私立武昌中華大學之聘,講解哲學因明學1922年,任武昌佛學院院長,次年創建世界佛教聯合會,任會長。1928年,出訪歐洲,傳播佛教教義。

[編輯] 桃李天下

[編輯] 晚年

位於廈門南普陀寺的太虛大師之塔

抗日戰爭爆發後,前往東南亞各地組織當地華僑募捐,支持抗戰。1943年,和于斌馮玉祥白崇禧等人成立宗教聯誼會。抗戰勝利後,被國民政府授予宗教領袖勝利勳章。

1947年3月17日,太虛在上海玉佛寺腦溢血圓寂,葬於浙江奉化雪竇山

[編輯] 參考文獻

  • 《太虛大師傳》 鄧子美、陳衛華著 1999年 青海人民出版社 ISBN 7-225-01728-4
  • 《太虛法師年譜》 印順法師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 ISBN 7-80123-006-X/K
  • 《真現實論》 太虛法師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年 ISBN 7-300-05894-9/G
  • 《法相唯識學》上下兩冊 太虛法師著 商務印書館 2004年 ISBN 7-100-04063-9

[編輯] 外部連結

 

太虛大師思想及僧制建設研究

惟賢法師

一、太虛大師生平簡介

太虛大師是佛教的思想家、理論家,又是革新佛教的創造者,他的一生是在艱難的歲月裏度過,但他所做出的成績卻是很大的。他提倡的人生佛教,就是以後趙朴初老居士,在1982年中國佛協第二次全體代表大會上提出的人間佛教。現在中國佛教協會的章程,就是以人間佛教的思想為指導,佛教的各項工作,各個寺院、各個佛學院都是根據這個思想在開展工作。

太虛大師的著作已經整理出版,風行海內外,他寫的三寶歌,現在已經成為海內外佛學院的校歌,影響很大。

我親近太虛大師將近十年,從16歲到21歲在漢藏教理學院讀書,21歲以後,一直到26歲左右,與大師通信沒有間斷,受太虛大師的教育很深。他在漢院給我們講真現實論、人生佛教、今菩薩行、菩薩學處,還教我們寫詩,他善於詩歌,書法很好。

大師是浙江崇德人,1889農曆1218生,於1947117圓寂在上海玉佛寺,享年59歲,將近一個甲子。

他誕生以後,二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改嫁,幼時全是靠外祖母撫養、教育。外祖母是信佛的居士,經常帶著他朝山,拜佛,從小種下佛根,對於寺廟印象很深,對於佛菩薩很崇拜。接著,在家裏受他舅父的教育,他舅父設有私塾,他在私塾裏面讀《四書》、《五經》,學文學,奠定了儒學、文學的基礎。16歲出家于蘇州木瀆滸墅鄉某小廟,平望小九華寺的監院士達給他披剃,取法名唯心,師祖奘嚴給他取法號太虛,太虛之號就是這樣來的。從此以後,一直用太虛之號。

後來,他在天童寺,聽道階法師講演佛學,從歧昌法師受《法華經》、《楞嚴經》、《指月錄》、《起信論》,奠立了佛學基礎。接著不久,楊仁山在南京辦祇洹精舍,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個佛學院,現代式的佛學院,同他在一起學習的都是中國後來的一些知名人士,這是他在研究佛學方面的一個重要過程。其中最重要的還有兩次靜修,第一次是讀《大般若經》,讀了以後有啟發,豁然開悟,後又閱讀《華嚴經》,那種開悟境界又繼續出現;第二次在普陀閉關,閉關期間,除了靜坐、修禪、禮拜、念佛以外,還廣讀經論,期間寫的著作較多,關於《楞嚴經》、《起信論》的解釋等,這一系列都是形成他佛教理論的基礎。

1908年在廣州,他首先與一個叫華山的僧人認識,華山當時的思想比較開明,不滿意當時佛教的現狀。大師與華山認識後,談得很投機,華山就請他觀看其所攜帶的新書,是清初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章太炎所著的,以開發他的思想。大師之佛學救世之宏願,由此勃發而不能自遏。

接著又認識一個當時隨孫中山搞民主革命的僧人叫棲雲,他和棲雲很談得來,棲雲就介紹當時的進步書籍給他看,其中有中國、歐洲的各種主義以及政治經濟方面的理論,這些對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啟發,大受革命思想之掀動。

1909年至1910年,由於華山之策發,棲雲之慫恿,他就學于南京祇洹精舍。

1911年,與跟隨孫中山革命的一批人相識,革命黨廣州起義失敗,黃花崗72烈士犧牲,太虛大師還作了詩來追悼,當時政府就懷疑他,要查辦他,他就到處跑,東躲西藏。

1912年,他與仁山等,在江蘇金山,提出組織中國佛教促進會,成立金山寺會所,謀新中國新佛教之建設,要把金山寺辦成佛教大學,來培養僧才,培養佛教新一代的接班人。他提出這個思想,並在開會時大眾通過以後,有一部分僧人不服,組織了幾十個人沖進會所,仁山挨了打,他也挨了打,還被打傷了,這活動受了挫折。

當時佛教的形勢很不好:一方面佛教本身從宋元以後,教義不昌。佛教最昌盛是在隋唐時期,建立各宗派,宣講教義,宋元以後,教義不昌,當時寺廟的傳統是禪宗、淨土宗,實際上一是落於隱遁;二是落於往往求死後解脫,對於人生,對於生前應該做些什麼,佛教徒就往往提不起來;三是僧制腐敗,僧人的制度受歷史的影響形成家族制、法派制,違反僧團的十方公有制。對於這個現狀他不滿意,再加上當時北洋軍閥政府提倡廟產興學,僧人惶惶不安,廟產被提,生活就無來源,無法過日子。由於以上內部外部的原因,就促使了太虛大師革新思想的產生。

1913年他的戒師八指頭陀圓寂。八指頭陀因為廟產興學,向北洋軍閥政府請願,沒有達到目的,而且受了當時主管機關頭頭語言上的侮辱,回來以後非常憤慨,然後就圓寂了。太虛大師在追悼他的戒師父寄禪和尚(八指頭陀)的追悼會上就開始明確提出佛教三種革命:(1)教理革命;(2)教制革命;(3)教產革命。

他這個革命實際上是革新,不是把佛教變正過來。

教理革命就要提倡人生佛教,不提倡空談的、隱遁的或者死後的佛教。教制方面,改革原有的制度,要把家族制、私有制、法派制改過來,成為佛教集體公有,十方叢林十方僧,不能子孫相傳。教產革命就是化私產為佛教的集體公產。

他提出這三種革命,就從那時開始。

從他提倡整頓僧制、改革僧制以後,在各個地方都遇到當時保守派的反對,後來他把重心轉移到:一方面講演佛法,傳播佛教文化;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辦僧伽教育,從培植僧才著手。從此以後,他創辦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柏林佛學院、漢藏教理院,在他圓寂以前還準備在西安辦巴厘三藏院,包含藏文系、漢文系、巴厘文系、英文系的綜合佛學院。他要求佛教在各個系統都有人學,以便把佛教弘揚於世界。他辦教育的思想是宏偉的,在這方面,比較有成績。中國佛教能夠延續到今天,就是他當時辦教育的成績。

太虛法師的一生,是在不平靜的、艱難的歲月裏度過的。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成立,北洋軍閥統治,一片混亂,加上廟產興學,內外交逼。北伐以後,軍閥又互相鬥爭,形成軍閥割據,情況還是照舊,後來儘管有短時間的統一,接著抗日戰爭又爆發,當時的國民政府由南京遷都到重慶,重慶就成為陪都。太虛大師也隨著到了重慶,在顛沛流離中過生活。

他的一生,總的說來,一是首倡佛教三種革命。二是革新僧制,創辦佛學院。三是曾經赴歐美弘法。四對於國家民族很熱愛,當日本侵略中國東三省的時候,他就向日本佛教徒呼籲,反對日本軍國主義,在國內提倡組織佛教青年護國團,抗戰發生以後,他又提倡佛教徒受防護訓練、救護訓練,從上海到武漢,到重慶,相繼的組織僧侶救護隊,在日機轟炸之下,救護死傷軍民,不久,他又組織國際佛教訪問團,訪問緬甸、印度、斯里蘭卡、新加坡,對宣傳中國抗戰,呼籲支持中國抗戰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一生是愛國愛教的。

他圓寂以後,上海舉行盛大的追悼會,經過火化,燒出三百多顆舍利子,有五彩舍利子,最奇妙的是心臟不壞,心臟上面也點綴了很多舍利子。這是他真實修持忠於三寶的證明。

以上內容,就是有關太虛大師生平以及革新思想形成的簡單敍述。

二、革新佛教思想的要點

從以下八個方面來闡述。

(一)主張佛教的行持,在行之前,首先要具足信仰。這種信仰是理智的信仰,是正信,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從信仰佛教以後,啟發人的心靈。人的心靈是仁愛的、理智的,這種心靈就與佛陀證的果相應。因位的信與果位的佛陀的覺的境界相應,就成為大乘菩薩的因,所以重在首先要有信。《華嚴經》講: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二)考察佛法的真偽必須要以佛家的基本教理為准。佛經都是由佛親口宣說,而佛經的內容都是佛陀的自證境界,這種自證境界不是世俗人一般的知識、一般的理智可以推測,可以理解的。因為世俗人的理智或者知識,是憑五官感覺而進入理性認識,是一種意識境界、有分別的境界,而佛陀的境界,是超乎時空,超乎語言,不可思議的。提出這個論點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當時發生了一些論戰:說什麼大乘非佛說呀,《楞嚴經》非佛說呀,《起信論》非馬鳴菩薩所造呀等。假若以世俗的觀點,以世間的進化論的觀點,或者通過訓詁說解釋經論,認為某個經論是真的,某個經論是假的,以這種觀點來對待佛法,就根本與佛陀的自證境界不相合。考察佛法的真偽必須要以佛家的教理四聖諦、三法印來衡量,是不是合乎四聖諦法?是不是合乎三法印?是不是合乎因果、緣起性空的論理?要以這個來衡量,不能以那個進化論的眼光、訓詁學的考據方法來對待佛法。

(三)根據契理契機的原則,上契諸佛理,下應眾生機。佛法一方面不能違反佛經的原則,要發揚,另一方面要結合時代、眾生的根機,就是要適應社會、適應群眾,要與時俱進,從這些方面提出新佛教的理論和僧制的改建。

(四)提出人生佛教。認為人生完成道德,提高人格,自利利他,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與大乘菩薩行相應,就可以建立人生佛教,有利於現代社會,有利於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使眾生在生活中獲得美滿幸福。所以做人,必須要完成人格,進一步發菩薩心,修菩薩行,才能完成佛果,這個不是空洞的,而是很實際的。

(五)提倡佛教應世與救世。應世與救世,是什麼意思呢?提出建立新佛教,一方面改革佛教的制度,保護佛教寺廟,救寺救僧;另一方面把佛教真理弘揚出去,淨化人生,使世界、使人們得到挽救,這就成立現代佛教的思想。

(六)僧團與信眾的關係。在佛教集體中,首先應該注意僧團的建設,僧團是主體,應該以僧人來領導,而信眾是圍繞僧團做為護法。

(七)尊重中國佛教的傳統,特別是中國大乘宗派。當時內學院歐陽漸提出來一個觀點,認為佛教應該繼承和學習印度,像龍樹、無著、世親的學派,中國佛法沒有什麼建樹,不值一學。太虛大師就持相反的態度,他認為中國佛教是我們的祖師根據佛說的原理,就自己的研究和心得加以發揮創立,在教理及結果方面都不違反佛法,這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他尊重中國佛教各宗派的優良傳統,以此傳統,結合新時代的思想,根據上契諸佛理,下應眾生機的原則,來建立人生佛教。

(八)愛國思想,愛國愛教。如抗日戰爭中組織僧侶救護隊、佛教國際訪問團,來擁護抗戰、宣傳抗戰等事蹟。

三、有關佛教革新思想的論述

有關佛教革新思想的論述是:八宗平等、對佛法的判攝、關於人生佛教。

(一)八宗平等

佛教從漢代傳入中國以後,到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通過翻譯、講學,從萌芽到成熟的階段,當時的派別就有十一種,到了唐代以後,才正式形成宗派,計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又有史家將小乘的俱舍歸入法相宗,成實歸入空宗,故一般只提八宗)。

大乘八宗,其中慈恩宗、三論宗、天臺宗、華嚴宗(賢首宗),多偏於教理的發揮、解說,當然也講教理行果,但著重是教理;禪宗、密宗、淨土宗、律宗,偏於行持,重在講行,教理方面就不如前面的廣繁。八宗中在歷史上又將禪宗稱為宗下,也叫宗通,將經教又叫說通,教下。

為什麼他提出八宗平等?因為在歷史上,宗派之間互相比較,互相爭辯,在判教方面有很多差別,不統一,太虛大師就認為各個宗派都是平等的。為什麼?

1、各宗雖然是有差別,但在大乘境界上與所覺的菩提果方面都是平等的。在行持方面雖各有各的行持,有參禪、念佛、講經、守戒、修密等,但在境界上,在佛的果報上,如見道、證佛果,都是一致的,從境與果來說都是平等的,沒有什麼差別。

2、各宗祖師都是根據佛經所說的教理,在各自的行持、各自的心得方面發揮出來,並不是違反佛陀的教義,都是與教理相合,同屬於大乘教,條條江河歸大海,條條道路通長安。從這些方面來說沒有什麼差別,平等無二。

3、中國佛教的特點就是大乘佛教。從歷史以來,學佛的人不管出家在家,都離不開八宗,學一宗同時涉及其他宗派,都要瞭解,互相圓融,最後達到圓融無礙的境界,這是中國佛教的特點,應該保持,應該發揚,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是平等無二的。

他提倡八宗平等的這個思想,在武昌佛學院有一次集體對《大乘起信論》的解釋,他寫的序上有闡述,後來他寫了一部書,叫《大乘宗地圖》,進一步把這個思想發揮出來,提倡八宗平等。

(二)對佛法的判攝

他根據中國佛教的情況,提出新的改革,建立人生佛教。建立人生佛教,有利於社會、國家、世界;對全體佛法的融貫,做出新的判攝。這是個重要的判攝,有三要點:教之佛本,三期三系;理之實際,三級三宗;行之當機,三依三趣。

1、教之佛本,三期三系

佛教的傳播是本於佛說,不是離開佛說以外的,本於佛說就分為三期三系。

第一個時期,小行大隱時期。佛滅度後第一個五百年,小乘教盛行,教典有《阿含經》等,大乘經隱沒不彰。

第二個時期,大主小從時期。佛滅度後第二個五百年,大乘佛教盛行,包括般若、法相唯識,從馬鳴菩薩寫《起信論》,到龍樹菩薩弘揚般若,再到無著、世親菩薩弘揚法相唯識。

第三個時期,密主顯從時期。佛滅度後第三個五百年,密宗盛行。密宗佛教是一種特殊的形式,講三密相應,灌頂、修供、念咒。形式上是結合當時的印度教,內容包括大乘中觀宗的思想。密又有東密、西密,西密就是指西藏,東密就是指日本,但日本的密教還是中國唐朝時傳過去的。

三系,就是根據三個時期建立三個語言系統。一為巴厘語系;二為漢語系,包括大乘各個宗派;三為藏語系,以藏文佛學為主;合起來就叫三期三系。

2、理之實際,三級三宗

什麼叫理之實際呢?就是佛教的教理是符合佛陀的本懷,也與客觀真理相合,所以就叫實際。

什麼叫三級呢?佛教分為五乘:人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佛乘。其中,又分為三級:

第一級,因緣生法是五乘共法。五乘共同的要相信因果道理、因果事實,以及因緣生法的原理。

第二級,四諦、三法印是三乘共法。這是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都要講的,求生死解脫,修解脫行,必須要通過四諦、三法印,為小乘、大乘所共修,所以叫三乘共法。

第三級,法相、法性、真如是大乘不共法。

五乘共法的因緣生法,三乘共法的四諦三法印,大乘不共法的唯識法相、緣起性空、真如法界,為三級,大師又將此三級匯成三宗,一為法性空慧宗,二為法相唯識宗,三為法界圓覺宗。這三宗就把中國大乘佛教的八個宗派都融匯起來了,八宗匯成三宗。法性空慧宗,講般若,為龍樹一系的中觀派;法相唯識宗,講唯識法相,是無著、世親一派;法界圓覺宗,根據《起信論》、《楞嚴經》、《圓覺經》,直講真心,回俗向真,轉妄成真,真指如來真心,叫法界圓覺宗。

3、行之當機,三依三趣

行就要隨機,必須要適應根機而弘法,這是從實踐方面來談。機是根據地點不同、人不同、時間不同來進行。

1)以聲聞乘行果,趨發大乘心。這是以小乘為主,先求解脫道,後來趨發大乘心,回小向大,屬正法時期。

2)以天乘行果,趨向大乘果。什麼叫天乘行果呢?就是密宗講的,必須修成天人身,以天乘這個形象作為本尊,作到三密相應,可以即身成佛。這個時期,包括淨土法門均屬像法時期。

3)以人乘行果,趨向佛乘。在以人為主的基礎上,發菩薩心,向上增進,就可以趨修大乘行,得到佛的果,這就是像法時期以後的末法時期,這個時期比較長。

太虛法師認為,第一個時期,以小乘為主,現在不實際。為什麼?因為它是與世隔絕,山林水下修行,是隱遁的、保守的,容易受到譏嫌。第二個時期,以天乘行果,趨向佛乘,這個就難免帶神秘氣味,容易被譏謗為迷信、神秘,也不適合。只有必須以人乘行果趨向菩薩乘,而證佛果,比較實際,適合現代。所以他提倡人生佛教就基於這一個理論。

以上就是太虛大師關於對佛法的判攝:教之佛本,三期三系;理之實際,三級三宗;行之當機,三依三趣。這是太虛大師根據印度的佛法和中國傳統的佛教,結合現代,把它判攝出來,建立人生佛教,至為精要。

(三)關於人生佛教

人生佛教,就是以人乘為主,兼修菩薩行。太虛大師講,要做一個人,首先要做一個完人,完成人的人格,提高人的道德,以後就要做超人,超人是什麼呢?就是比人要高一級,修解脫行,少欲淡泊,求身解脫、心解脫、慧解脫,超人以後要做超超人,超超人就是菩薩,菩薩發大乘心,本著大智慧、大悲心、大願力、大無畏這種精神,救苦救難,度脫一切苦厄,這就是成佛的因。所以必須在完成人格的基礎上,要做一個完人,一個超人,一個超超人,成佛就是這麼一個過程。佛陀就是一個超超人,完成人格的第一人。康有為曾說:佛陀是世界上第一個完人!

如何做人呢?就要遵守三皈五戒十善,要明因識果,保持人身。如何做超人呢,就要寧靜淡泊,淨化內心,求身心解脫。如何做超超人呢?就要具足大悲大智大願大無畏的精神,發菩提心,修四無量心:慈、悲、喜、舍;修四攝:佈施、愛語、利行、同事;修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既度自己又度他人,而首先要度脫他人,度脫他人才能度脫自己,自利利他。這就是修菩薩行的標準。

所以提倡首先完成人格,這樣就避免世人將佛教當成消極保守的和神秘迷信的這種譏嫌,而是人格化,是做完人的這麼一個目的,現代社會就適應這種根機,所以必須要提倡人生佛教。他在晚年,就把關於人生佛教的理論,收集起來,編成《人生佛教》,在臨終之前三天,把趙樸老喊到上海,把《人生佛教》交給他,對他說:你好好學習,這是我的志願。(這件事,是趙朴老到四川時親自講給我聽的)。後來趙樸老根據他的《人生佛教》,提倡人間佛教,所以今天的人間佛教,其基礎就是人生佛教。當然人間佛教的內容根據當今時代,又有所發揮。

太虛大師有兩首詩:

第一首: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這是他基於人成即佛成的真現實論寫的。

第二首:如果發願學佛,先須立志做人,三皈四維淑世,八德十善嚴身。

把佛教的道德與儒家的道德融合在一起。三皈就是皈依佛法僧,四維就是禮義廉恥,中國戰國時期的管子講: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也是儒家講的內容,太虛大師講五戒的時候,把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以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來解釋,所以他對儒家很肯定,認為儒家在做人的道德方面的確是有道理的,很符合中國傳統。

四、有關僧制建設的論述

大師鑒於當時僧制由於中華舊社會的影響,僧制已經腐朽、變質了,完全是家族化、法派化,流於形式,所以就提倡改革僧制,有四種論述。

第一,1915年,寫了《整理僧伽制度》,提出生平志願: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珈菩薩戒本。

第二,1927年,作《僧制今論》,比《整理僧伽制度》有所改進。

第三,1930年,作《建僧大綱》,比《僧制今論》又進一步。

第四,1940年,寫了《建立菩薩學處》,這個菩薩學處實際上就是以僧人為主,容納在家居士,包括軍、政、學、商各界在裏面的一個現代僧團,叫菩薩學處,這是一種現代化的僧制。

(一)整理僧伽制度論

《整理僧伽制度論》,有四方面,一是僧依品,二是宗依品,三是整理制度品,四是關於建立法苑、蓮社的組織。

1、僧依品

僧依品設立住持部,以僧眾為主,嚴修律儀,重視僧人形象,這一點太虛大師從生前一直到圓寂前都是始終堅持的。

我在漢藏教理院讀書的時候,他就提出約法三章。第一、服裝保持僧裝,不能穿其他的服裝;第二、生活上一律素食,禁止葷食;第三、男女有別,在佛教團體,特別是僧人的團體,女眾部另住一處,女賓來了就到女眾部住,與男眾部分開,這些方面要嚴肅。現在中國佛教協會提出僧裝、素食、獨身的僧人形象,實際上太虛大師早就提出來了。他本人終身素食,穿一身灰布僧衣,生活很簡單,不象現在有些大方丈的那個派頭。我跟他一起吃早飯和午飯,有過好幾次,飯菜簡單得很。他要嚴肅僧人的律儀,整頓僧綱,樹立僧人的形象,這是僧依品的內容。

2、宗依品

就是僧人修學佛法必須要以中國佛教大乘八宗為主,學習過程中也以佛法為主,不能偏於世俗知識。

3、整理制度品

包括個人的剃度、受戒、以及教團、教制、教產、教規,各種制度要建立,分別進行整頓,不能混亂,一切依制度辦事。

4、建立法苑、蓮社

這是一種方便法門,法苑就可以應付經懺,滿足世俗人的要求,攝受俗眾,使他們受到佛法的教化。但寺廟主要的功能不是在做法事,趕經懺不是主要的,只是附帶的。蓮社主要組織老弱的僧眾日日念佛,專修淨業。

還有就是關於建立在家佛教徒的組織,在漢口,首先建立了佛教正信會,團結居士眾修學。

當時太虛大師估計,全國約有80萬的僧眾,這個整頓是以80萬僧眾為物件。

(二)僧制今論

這時,太虛大師把80萬僧眾縮小為20萬,認為僧人在精不在多,在於品質的精,而不在數量的多,所以縮小到20萬,這裏面又有分別。第一、16萬或者18萬僧人可以從事生產事業,搞農工商等,自食其力;第二、選出2萬或者4萬的僧人修學佛法,弘揚佛法,作為住持僧人。第三、寺廟產業除了維持寺務以外,其餘投入生產,搞資生事業,僧人半勞動,半修行,參照唐代百丈禪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農禪並重。這個《僧制今論》的提法比《整理僧伽制度論》提高了一步,而且人數少了,主張在精不在多。

(三)建僧大綱

此篇僧人又縮小了,太虛大師估計全國僧眾只有35000人,由20萬再縮減到35000,建立三級僧制,第一叫學僧制,第二叫職僧制,第三叫德僧制。

第一學僧制。學僧制就是比丘僧制,受了比丘戒,大概1萬人,主要內容就是要學習,在律儀院、普通教理院、高等教理院裏學習。律儀院是學習二年;普通教理院學習四年;高等教理院學習三年;最後還有觀行參學處,即與實踐相結合,修禪觀,又是三年;前後總共十二年。作為一個學生必須要學習十二年,才能住持正法,弘揚正法。不象後來的佛學院,只學三年二年就行了,大師認為修學時間短,沒大成就,也不能管理寺廟。所以學僧制,他提出要十二年。

第二職僧制。什麼叫職僧制呢?就是菩薩僧制,大概25000人,菩薩僧制的責任是什麼呢?就是辦慈善事業、教育文化事業,由僧人來做,叫菩薩僧。

第三德僧制。這一種就是戒齡久,歲數比較大,是專門修持的。不管他們在本廟修持,或者在山林修持、在茅篷修持,寺廟就有責任把他養活下來,也叫長老僧制。

另外除了這些僧眾以外,其餘有些僧人既不能做學僧,也不能做職僧,屬於老弱病殘的僧人,那就分一部分產業設立養老院、殘廢院。

其餘還有一部分僧人就是根本沒有信仰的,在廟裏也不守規矩,對於這些人乾脆就淘汰,叫他還俗,也可以讓他參加佛教辦的農場工廠。

這些內容即是僧制大綱,我們看一看,從《整理僧伽制度論》到《僧制今論》,再到《建僧大綱》,它是一步步的提高,一步步的升級,是結合時代,提出的精闢見解、宏大主張。我們今天的寺廟,實際上來講,都要朝這個方向走,不然是走不通的。所乙太虛大師的思想在那個時候是很先進的,登高望遠,胸懷寬廣。

(四)菩薩學處

菩薩學處的提出是1940年,是在漢藏教理院的一期培訓班上,先講今菩薩行,接著就講菩薩學處,當時我在漢藏教理院學習,我親自聆聽他講,還做了筆記。他講今菩薩行,就是說要做個現代的菩薩,他稱自己為太虛菩薩。並寫有一首詩:

我今學修菩薩行,我今應證菩薩名,願皆稱我以菩薩,比丘不是佛未成。

大家喊我菩薩,我不是比丘,我也不是佛,我遵守的是菩薩戒,我沒有成佛。他的目的就是要大家學做菩薩,大家都學菩薩,就能淨化人心,淨化世界,是好事情。所以他一是提出今菩薩行,二是建立菩薩學處。要求參加菩薩學處的要養成高尚的道德品質,要具備精深博大的佛學知識,也要懂科學,出家的要參加文化教育、醫務工作,在家的要參加工農商學兵,即軍界、政界、商界的各方面工作。

菩薩學處有一個總綱,作為出家菩薩,要經過律儀院學習二年,教理學院四年,在這個基礎上,結合修行,修止觀,然後搞什麼工作呢?搞教育、文化、醫務,為出家菩薩。同時也可以容納在家居士作為在家菩薩,在家菩薩就分為結緣三皈、正信三皈,要求參加在家菩薩的培訓班,學習在家菩薩的戒,學習佛法的基本教理。然後,再去從事實際工作,搞醫務、教育,也可以進工廠或者農場工作。同時經過學習後,可以普遍的到各個崗位,如學界、教育界、政界、商界、軍界去工作。這樣,以菩薩精神服務人民,也就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作為一個菩薩應該是這樣子的。

他的這個思想自提出來以後,一直沒有間斷的在宣傳,到他圓寂前一年——在寧波延慶寺跟大眾講法的時候,他又提到菩薩學處,很可惜的是,從開始提倡到他圓寂一直沒有實現。菩薩學處實際上就是一個現代僧團、現代寺廟的典型。

我在漢院的學業結束以後,隨雪松法師到開縣創辦大覺佛學院,當時佛教狀況還是不興旺,僧人散亂,因為新的僧制沒有建立,再加上地方上強拉僧人當壯丁,廟產興學的風氣仍在,我當時就帶著問題,寫信問他:大師,現在形勢這麼不好,佛教的前途怎麼辦呢?

大師給我回信:我從過去到現在,都在講菩薩學處,必須要建立菩薩學處,實現菩薩學處,組織出家菩薩和在家菩薩一起,成為一個現代的僧團,現在雖然辦佛學院,都是零星敷衍,沒有什麼大成效。他又提到他的菩薩學處,他勉勵我:你年青呀,要繼續深學,繼續修養,不忘深造於學,修養於德,等待機緣哪!這是太虛大師給我寫的一封信,所以他隨時都沒有忘記他的菩薩學處。

太虛大師的一生,是在顛沛流離中過生活,只活到59歲,他提出的這些,很多沒有實現。主要在辦教育弘法方面,比較有成效。

今天講這個題目,對於我本人來說,鉤起若干回想。我現在85歲,始終如一的根據太虛大師,根據他的志向在努力,關於這個題目,內容比較多,我只是提綱的講,給大家提供一些參考。

(正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