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參加 我要祈福
尊貴吉美法王

 

 

 

 

 

雲林阿彌陀佛道場

 

傳講《大圓滿前行備忘錄》

 

 

 

 

2017/4/14 藏密白玉佛學會/台灣雲林阿彌陀佛道場
感謝根本上師 吉美法王為弟子傳講「前行備忘錄」
課程內容分享:

@廣大意樂菩提心的本體


彌勒菩薩:「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


只要是發心就是利他,佛承認的是這個標準的發心。如果只求利己不是為了利他,就不叫發心,佛認為是不正確的發心

發菩提心的本體要具備二個條件或二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


以悲心緣有情,願一切眾生遠離苦因苦果。


我們要生起悲心的對境是有情眾生,怎麼生起呢?就是願一切眾生遠離苦因苦果。


苦的因就是業力和煩惱,有苦因就有苦果。苦果就是現在輪迴的時候,不管眾生輪迴在六道中的哪一道,都一定要感受各種各樣不同的痛苦。


所以悲心是緣有情,以有情眾生為慈悲的對境。

第二層含義:


以智慧緣正等菩提,必須想到獲得圓滿佛果。


也就是一定要想到,不得不想,要讓所有的眾生都能獲得圓滿的佛果。


如果只想到要利益眾生,但沒有生起想把眾生安置到佛地的心念,那只是一般的相似悲心;


不正確的慈心和悲心,儘管想利益眾生是沒有用的,好比你每一件上供下施或聞思修,都說為了利益眾生,但如果沒有生起想把眾生安置在佛地的心念,那只是一般的相似悲心,是不好的,不算發心。

相似的悲心就像一個好心、善良的心,跟正確的發心是相似而已。


比如眾生沒有吃給吃,沒衣服穿給穿,眾生生命有危急時救他的命,這些所有一切是好心、好人,但不算正確的悲心和發心,因為無法究竟解除眾生的苦。

那真正要的是什麼樣的心呢?是想把眾生安置到佛地的心念,讓眾生永遠離苦得樂幸福安樂的心。


如果想,佛是不可思議的,是遠離一切的惑,具足一切功德的,我自己是受輪迴苦的眾生,我如果有機會成佛該有多好啊!這樣的想法叫惡念、惡心的觀想,是錯誤的,因為是自利的心,沒有想到要利益眾生。


如果想獲證佛果,但沒有想到為了利益眾生,那也只是一般相似的慈心。

所以要想到一切有情都遠離苦因苦果,能獲證圓滿佛果,才是廣大圓滿菩提心。

那這樣的心態,在修行時要怎麼修呢?

要從自己的母親開始,修到有一點真的感覺,對自己母親慈心、悲心生起時,慢慢地,就可以換遍滿虛空一切眾生都可以觀想。

那從自己母親到一切虛空眾生要怎樣觀修呢?

首先要「知母」。


要思維:虛空周遍之處,都遍佈著眾生;有情眾生周遍之處,都充滿著業感的痛苦;而充滿業感痛苦的一切有情,從無始劫以來,沒有一個未曾當過自己的父親、母親、親友。

進一步說,也就是沒有一個有情眾生沒有當過自己的母親,不管是親人、仇人,甚至一隻螞蟻、蟑螂..,任何一個有情眾生沒有未曾當過自己母親的。而在做母親的時候,也沒有一個不是以最大的恩情撫育我。

就以這一世的母親來說,也曾經無數次當過自己的母親。而我從無始以來漂泊在輪迴中,只是在巴掌大的地上也曾多次生生死死過,除了地獄和天人是化生以外,都要依靠母親,沒有依靠母親是無法出生的...。

經典中曾比喻:如果把大地的泥土做成一粒粒的小丸子,那數量是不可思議的,但眾生當過自己母親的次數,還要超過這些數量。

總之,每一個眾生都不只一次當過我的母親,當母親的次數實在不可思議,做過母親的邊際也無有盡頭..。

接下來要「念恩」


從我漂泊中陰的尋香神識,進入到母親的胎裡,懷胎十個月中,她不顧造業、痛苦、惡語..,將身體的營養和食品的精華透過臍帶滋養我的身體。這是母親的「生身之恩」

當我出生時,頭也抬不起來,要死不活的樣子,是母親將我摟在懷裡,以深情慈愛撫育我,含笑看著我,溫存的呼喚我。這是母親的「賜命之恩」

此後,母親以甘甜的乳汁哺育我,用身體溫暖我,最好的食物給我吃,最好的衣服給我穿,滿足我一切受用。這是母親的「施財之恩」

我不會吃飯母親教我吃;不會說話母親教我說;不會走路母親教我走,給我財物、食物、衣裳..,以最大的愛心撫育我成長,恩重如山。這是母親「教世間知識之恩」

以上憶念母親生身、賜命、施財、教世間知識等一切的恩德,是從世間法方面來感念母親的恩德。

從佛法方面來說,要依靠母親我才能擁有暇滿難得的人身寶;有了珍貴的人身寶,我才能發菩提心、修學菩薩行;最後才能圓滿菩提佛果,這一切都是來自於母親的大恩大德。

除此之外,還要憶念,如今修行正法的一切順緣--住所、床榻、生活資具等,也不是不觀待母親就能得到的,所有一切都和母親有關,直接、間接都是母親所賜。所以從佛法的角度來說,母親的恩德更大。

法具度母分享

 

 

 

 

嘉義文殊道場 

 

修持《護法

 

 

 

 

 

2017.4.15. 藏密白玉佛學會/台灣嘉義文殊道場 


尊貴的上師 吉美法王修持「護法儀軌」
弟子問答分享~

2 、弟子問:


心中有一疑問:藏傳佛教裡的空行母,代表何意?是佛菩薩?或是作薈供時的女性本尊?或表女性修行者?佛菩薩不是超越男女相嗎?為何還會有父續、母續之分?又曾讀敦珠法王傳記,上師授記要找具相名妃,這又代表何意?

法王開示:


這個問題很深。空行母不只限於藏傳佛教有,大乘佛教亦有。空行母是表空性,是顯現一切法的本體。大乘講現空無二,顯現是世俗諦,非真實,但有顯現;勝義諦則說是假相,看得到、摸得到,但非常法、無實有、本體空性。大乘般若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要了解空,須依色的顯現,慢慢思考後,可以了悟。

所以,要了悟勝義諦,不是放空可理解,需依靠色法。譬如有位如意喇嘛在那裡,有在動,這就是空,不是他不在時才是空。現空無二,這個義,在密裡,修顯現、空性有次第,顯現破了、超越了,然後了悟一切法。

修生起次第,觀修佛父、空行母,都是造作,無需思考不乾淨的外境,以觀想來修法;觀修到高端時,要修圓滿次第。


生次是自己想,一個一個出來,剎土、本尊、佛父、佛母等。圓滿次第,觀想一切皆空性。再高的:生圓二次第,非各個修,是無二無別。大乘現空無二,佛父表顯現、方便,佛母表空性、諸法本體~方便、智慧無二。簡單理解:所看到的一切皆佛父,本體實相為空行母。

藏教唐卡,觀修生次、圓次,修密道時參考,非凡夫能看,要有佛學知識、懂得觀想才可以。世間人只會分男、女,譬如會想台灣,或嘉義,只看得出這個,其它也看不出別的東西..同樣的東西,六道所看不同,人看是水,地獄是銅汁鐵水,餓鬼是膿血,天人就是甘露,身體受傷了可拿來抹一抹就好了。凡夫看的湖,佛菩薩就是剎土。

藏傳佛教成就者有佛父母,這是新密白教,譬如西藏成就者馬爾巴尊者等。修圓次氣脈明點的瑜伽士,有兩個條件:


一、須了悟大樂空性。修此法不容易,要先修上門清淨,身體氣脈明點都須修清淨,然後才有資格修下門,須依佛母,所修方式與凡人不同。續部有傳承,譬如有人從屋頂尿尿,可往上走,若你也可以,就可以參考敦珠法王的自傳。須看心清不清淨,否則,看了不好。


二、是為了要取天藏、伏藏,這是好因緣的開始,有很大的密意。迎取伏藏法會短命,故須佛母因緣。

~妙音度母分享

 

 

 

 

清水觀音寺

 

傳講《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2017.4.17 藏密白玉佛學會/清水觀音寺


尊貴的上師 吉美法王傳講


課程︰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無二慧見-宣說心境本解脫--決定本性大圓滿-宣說境心無二空性、境不定及心無依、宣說彼等之理由
心得分享︰

應當了知所顯現的外境與能取的心識均如同夢境一般,實際上是無二顯現的,因此無有取捨與破立。


亦即對外境一切的顯現以及內心五毒煩惱心念等,若是不了知其是本來清淨平等性的真如法性所顯現,就會迷亂、執著,受業輪迴。

真如即是所有一切法無有取捨平等性,一切法本體空性、無有取捨平等性。也就是沒有應取的清淨涅槃之法、沒有可斷除的不清淨輪迴之法,本來空性平等性。

因此在此空性法性可以顯現五境,但眾生不了知此自性真如,而對內的心識對外五境有取捨執著,所以對美的色有樂、不美的色有苦;對的聲而樂、對不美的聲而苦……等等,有了苦樂的五識。

這即是眾生不了解一切法無有取捨平等性的真如,而作取捨;不了知是自然智慧的顯現,而依靠所緣作取捨,因為如此而在輪迴痛苦中流轉!

所以我們應當了知任何顯現均是如陽燄水般的空性後,在於諸法如影像般平等顯現之本性中遠離所緣而修煉自心。

~~堪布扎西 分享

 

 

 

 

豐原蓮師銅色山道場​

 

修持《文武百尊超渡

 

 

 

 

 

2017、4、19、藏密白玉佛學會/台灣豐原蓮師道場

感恩尊貴的上師 吉美法王慈悲利眾,為往生者修法超度至極樂剎土,並令所有信眾消災增福慧。

中陰文武百尊聽聞見解脫(蓮師金剛語):靈牌之上灌頂時已遲,靈魂漂泊中陰如愚狗,憶念善趣彼者有困難,修而成佛眾皆有,不修而成我獨有。

中陰文武百尊殊勝見聞解脫法,無觀想亦能成佛,任何一位眾生,儘聽一次此法之名,於臨乃至盡未來際,將不會受到很大的痛苦,惡業深重的人,聽聞此法,也能獲得解脫,諸佛悲心難思量,人活著無法得度,死後諸佛還是想盡辦法前來救度,就如僧伽吒經所言,如來為眾生令得安穩,不惜生命拔諸繫縛,令得解脫。

一個人成佛與否的機會,是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具足的呈現,但對未來時期業障深重的眾生而言,積福不易,難以諸緣具足,如能於中陰期間認得文武百尊諸佛前來救度,即可獲得度,可說是最為快速的解脫法門。
 
中陰文武百尊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因為祂自亡者的心輪和頂輪逐日顯現,我們自身即是文武百尊的壇城,故可獲得此法之際,在不經觀修的情況下,令上根者即身成佛,中根者中陰成佛,下根者遲至七世成佛,這也是大圓滿法最特別之處,最高之境界

法性天女分享~~
 
 
佛學會網址:Http://Palyul-T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