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9/12/14 02:07:30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09/12/14 02:01:10   編輯部 報導

印順法師禪觀思想研究

印順法師是漢文佛教系中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其一生著作等生,對於當代台灣佛教發展有其啟發與標竿作用,對於未來華人佛教圈亦將產生廣汎而深遠的影響。


因其關懷重心在於整體佛教,相關修持觀念的解析,只散見各篇章中,而其禪觀思想不但修持體系的分辨明晰,對修道關鍵處的提醒,也相當獨到有力,本文試圖針對此一「修行性」主題,而作「學術性」研究。


本文以四個方向討論其禪觀思想:一、對於一般宗教經驗與佛法禪修經驗異同的比較研究。二、從完整的佛法體系來看待各家禪法的特質。三、依「人天乘」、「二乘」、「大乘」的三階判攝,辨明各階禪修體系的內容。四、「人間佛教」的禪修特色。


在「抉擇禪觀所緣境」主題方面,發掘印順法師禪觀思想的三大要義:一、掌握「如實正觀緣起」方能趨入勝義的根本原則;二、區別「勝解作意」與「真實作意」,並留意「勝解作意」在修持上的殊勝與局限;三、溯源根本佛教與初期大乘經論,重建「初學觀身、次泯能所」的修道次第。


在介紹《成佛之道》安立三士差別與三類教法的內容中,呈現他以完整性和相關性判攝整體佛法的特色。接著依其「三士差別」次第,介紹「五乘共法」、「三乘共法」與「大乘不共法」三個層面的禪修內涵與特質。如題出「慈心與淨戒為修定所依」的觀點,認為倘不能依之行持,禪修所產生的能力,將變相成為危害修行團體團與傷害禪修學生的工具。其它如修定不生天、禪境與天界之對應關係、奢摩他與毗缽舍那之異同、菩薩「不入一切」以成就大乘種種三昧等等主題,都是非常卓絕或切中時弊的觀點。


在「宗教經驗」的範疇中,引介其對於「宗教經驗」的觀點和評價,比對於宗教學界的說法,呈現他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

最後,從其性格特質與學說主張中,探究「人間佛教」禪法的宗趣所在,從「理論原則」與「禪觀技巧」二方面加以闡述,並討論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的含意。「人間佛教」行者,悲智相應而積極益眾,若修禪定則「不深攝心」,「不修深定」,不耽溺於定樂;若修觀慧則非緣自身苦,急求解脫,而是緣苦眾生,多修「慈心三昧」,在無量心的充塞宇宙,破除一切人我界限中,體證深徹圓滿的空性智慧。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4
第三節 論文結構\7
第四節 研究方法\10
一、研究方法泛論
研究方法與社會認知
佛教學研究法
學術研究與佛法
─以禪修經驗為主
學術與佛法之異同與互動
二、以佛法研究佛法(22)
「諸行無常」法則
「諸法無我」法則
「涅槃寂靜」法則
三、治學特色(27)
重於大義
辨明體系
強調辨異
第二章 印順法師思想概說……………………………31
第一節 究竟一大乘說
第二節 揭櫫中道精神\36
一、緣起正見中道(37)
二、離苦樂覺中道(37)
三、八正道趨中道(38)
四、真俗理事中道(40)
第三節 正直捨方便\42
第四節 建設人間佛教\44
一、契理契機以設教(44)
二、人間佛教協奏曲(46)
第三章 印順法師禪觀思想之內容與特色………49
第一節 禪法的世諦流布\49
第二節 禪觀所緣的抉擇\51
一、如實正觀緣起(52)
二、勝義觀能證真實(53)
勝解作意:於諸事相勝解增益
真實作意:入證聖境勝義觀察
三、初學觀身,次泯能所(62)
聲聞:先得法住,後入涅槃
大乘:依俗入空,依真解脫
小結
第三節 禪法的系統分類\74
一、系統分類原則(75)
依機設教說三士差別
從學者心行論三類教法
二、完整性與相關性(79)
法的完整性
法的相關性
三、禪修三類層次(81)
下品增上生心──人天乘禪法
中品出離心──聲聞乘禪法
上品菩提心──大乘禪法
第四節 「宗教經驗」之評價 \125
一、心識感知活動(125)
二、不自主的身心經驗(127)
三、定境與慧境(130)
心的專注與定境
禪定功能與局限
如實知見與慧證
第四章 人間佛教的禪觀思想………………………137
第一節 個人性格因素\137
一、基本特質(137)
智增上行人
積極研求佛法真義
消極順應人事因緣
居易待時,時之清者
二、矛盾特質反差交錯(144)
三、有限因緣,相對完成(145)
第二節 學說特色\149
一、淨化提純──有關於研究的重心(149)
二、般若為導──有關修持的態度(153)
依法不依人
菩薩行者
三、任重道遠──有關不急求證悟的主張(161)
第三節 悲智相應的人間佛教禪法\166
一、理論原則(167)
人菩薩行者
依三心行六度四攝
矯正偏差,趨於中道
二、禪觀技巧(170)
禪觀功用
禪觀所緣
禪觀進境
三、不深攝心,修慈三眛(176)
第五章 結論………………………………………181

 

參考資料:
一、藏經
l 《阿含經》,【大正藏】,第一∼二卷。
l 後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十七卷,【大正藏】第八卷。
l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九卷
l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經》,【大正藏】第十二卷。
l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大正藏】第十四卷。
l 唐‧玄奘譯:《解深密經》,【大正藏】十六卷。
l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正藏】第十六卷。
l 元魏‧菩提流志譯:《不增不減經》,【大正藏】第十六卷。
l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四分律》,【大正藏】第二十二卷。
l 後秦‧佛陀耶舍譯:《四分比丘尼戒本》,【大正藏】第二十二冊。
l 龍樹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第二十五卷
l 唐‧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二百卷,【大正藏】第二十七卷。
l 符秦‧僧伽跋澄譯:《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大正藏】第二十八卷
l 龍樹造,青目釋,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藏】,第三十卷
l 彌勒說,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大正藏】第三十卷。
l 護法等造,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十卷,【大正藏】第三十一卷。
l 優波底沙造,梁‧僧伽婆羅譯:《解脫道論》十二卷,【大正藏】第三十二卷。
二、外文經論譯著:
l 宗喀巴造,法尊譯
1989 《菩提道次第廣論》,臺北:佛教。
l Buddhaghosa(覺音)著,葉均譯
1987 Visuddhimagga(《清淨道論》),臺北:華宇。
三、印順法師著作
一、叢書
u 壹、【妙雲集】二十四卷
l 《般若經講記》,【妙雲集】上編之一,臺北:正聞,1988,以下同。
l 《寶積經講記》,【妙雲集】上編之二。
l 《勝鬘經講記》,【妙雲集】上編之三。
l 《藥師經講記》,【妙雲集】上編之四。
l 《中觀論頌講記》,【妙雲集】上編之五。
l 《攝大乘論講記》,【妙雲集】上編之六。
l 《大乘起信論講記》,【妙雲集】上編之七。
l 《佛法概論》,【妙雲集】中編之一。
l 《中觀今論》,【妙雲集】中編之二。
l 《唯識學探源》,【妙雲集】中編之三。
l 《性空學探源》,【妙雲集】中編之四。
l 《成佛之道》增注本,【妙雲集】中編之五。
l 《太虛大師年譜》,【妙雲集】中編之六。
l 《佛在人間》,【妙雲集】下編之一。
l 《學佛三要》,【妙雲集】下編之二。
l 《以佛法研究佛法》,【妙雲集】下編之三。
l 《淨土與禪》,【妙雲集】下編之四。
l 《青年的佛教》,【妙雲集】下編之五。
l 《我之宗教觀》,【妙雲集】下編之六。
l 《無諍之辯》,【妙雲集】下編之七。
l 《教制教典與教學》,【妙雲集】下編之八。
l 《佛教史地考論》,【妙雲集】下編之九。
l 《華雨香雲》,【妙雲集】下編之十。
l 《佛法是救世之光》,【妙雲集】下編之十一。
u 貳、【華雨集】一∼五冊,1993。
二、專著:
l 1942 《印度之佛教》。
l 1967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l 1969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l 1970 《中國禪宗史》。
l 1980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l 1981 《如來藏之研究》。
l 1984 《空之探究》。
l 1987 《印度佛教思想史》。
l 1994 《平凡的一生》增訂本。
三、編纂選集:
l 1988 《法海微波》。
l 1982 《雜阿含經論會編》。
四、中文著作:
l 王國維
1968 《靜安文集續編》,【王觀堂先生全集】第五冊,臺北:文華。
l 王森
1983 《西藏佛教發展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l 冉雲華
1990 《中國禪學研究論集》,臺北:東初。
l 呂澂:【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山東:齊魯書社。
1996a 《印度佛學源流略講》
1996b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
1996c 《解脫道論分別定品講要》
1996d 《六門教授習定論》
l 呂大吉著
1994 《西方宗教學說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
l 呂勝強編
1998 《妙雲華雨的禪思》,臺北: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
l 卓新平編著
1990 《西方宗教研究導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l 邱敏捷
2000 《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臺北:法界。
l 洪修平
1991 《禪宗思想的發展與形成》,高雄:佛光。
l 柳田聖三編
1990 《胡適禪學案》,臺北:正中。
l 郭朋
1992 《印順佛學思想研究》,臺北:正聞。
l 真華
1996 《行化雜記‧悠悠歲月六十年》,新竹:福嚴精舍。
l 葉嘉瑩
2000 《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王國維的生平》,臺北:桂冠圖書。
l 楊郁文
1993 《阿含要略》,臺北:東初。
l 楊惠南
1999 〈人間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現代禪為中心的一個考察〉《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論文集》,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
l 藍吉富
1999 〈印順法師對於大乘佛法的詮釋與評價〉《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論文集》,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
l 藍吉富編
1986 《印順導師的思想與學問》,臺北:正聞。
l 釋昭慧
1989 《如是我思》(一),臺北:東初。
1993a 《如是我思》(二),臺北:法界。
1993b 《我願將身化明月‧永遠的青年──印順導師》,臺北,法界。
1993c 《大乘法義講座》錄音帶,臺北:法界。
1995a 《人間佛教的播種者》,臺北:東大。
1995b 《佛教倫理學》,臺北:法界。
l 釋昭慧、釋性廣:《成佛之道偈頌科判表》(台北:法界,民八十二年十月初版)
五、外文譯作:
l 平川彰等著,許明銀譯
1990 《佛學研究入門》,臺北:法爾。
l 田博堯
1995 A Modern Buddhist Monk-Reformer in China:The Life and Thought of Yin-Shun(印順導師的生平與思想),美國加州大學哲學博士論文。
l 帕奧禪師講述,學眾等譯
1999a 《智慧之光》,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
1999b 《如實知見》,出版同上。
1999c 《菩提資糧》,出版同上。
l 鈴木大拙,Fromm, Erich合著,孟祥森譯
1998 《禪與心理分析》,臺北:志文。
l 韋伯著,康樂、簡美惠譯
1993 《宗教社會學》,臺北:遠流。
l Berger, P. L. & Luckmann, T.合著,鄒理民 譯
1997 《知識社會學:社會實體的建構》(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ogy),臺北:巨流圖書。
l Berger, Peter L. 著,高師寧譯
1990 《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之要素》(The Sacred Canopy ,Elements of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Religion),上海:人民。
l Boucher, Sandy著,葉文可譯
1997 《法輪常轉─女性靈修之路》(Turning The Wheel :American Women Creating the New Buddhism),臺北縣新店市:立緒。
l Durkheim , Émile(涂爾幹)著,芮傳明、趙學元譯
1994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The Elementary of the Religious Life),臺北:桂冠。
l Maha Boowa, Ven. Acharn著,Buddhasukh, Siri英譯,曾銀湖中譯
1993 《尊者阿迦曼傳》,台灣:南投,大林精舍。
l James, William著,唐鉞譯
1962 《宗教經驗之種種》(The Vari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台北,萬年青。
l Krishnamurti著,若水譯
1990 《從已知中解脫》,臺北:方智。
l Kornfield, Jack著,曾文麗譯
1995 《心靈幽境:冥想的自我療法》(A Path With Heart),臺北:幼獅。
l Otto, Rudolf著,成窮、周邦實譯
1995 《論神聖》(The Idea the Holy,德文原著:Das Heilige),四川:人民。
l Sharpe, Eric J. 著,呂大吉 等譯
1990 《比較宗教學》(Comparative Religion A History),臺北:聯經。
l Starbuck, E. D.(斯塔柏克)著,楊宜音譯
1997 《宗教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臺北:桂冠圖書。
六、外文著作:
l Sharpe, Eric
1987 Encyclopaedia of Religion‧Study of Religion:Methodological Issues,New York。
l 中村元
1994 《原始佛教の思想》,【中村元選集】卷十六,東京:春秋社。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88/碩士/088HCU00183003

研究生:陳乃腕 指導教授:邱燮友  電子全文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