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20/12/24 07:40:14
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

喇嘛網 日期:2020/12/24 09:14:16   編輯部 報導

“中道酬般若”為生命第一聖道,超凡人聖。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誠,商道酬信,業道酬精…… ,般若:梵語प्रज्ञा),也稱為智慧,古漢語音譯為般若ㄅㄛ ㄖㄜˇ,又譯作波若鉢若般羅若波羅若鉢腎穰鉢囉枳穰等,佛教術語,意為智慧洞識,為戒、定、慧三無漏學之一。

說一切有部將它列為大地法,為心所之一。大乘佛教將它列為六波羅密之一,因此又稱為「般若波羅蜜多

1.中道佛教術語,為釋迦牟尼的核心教義之一;相對於二邊,包括有無、苦樂、生滅等,釋迦牟尼在說法時,主張應遠離二邊,至於中道

2.中道梵語madhyamā-mārga),佛教術語,為釋迦牟尼的核心教義之一;相對於二邊,包括有無、苦樂、生滅等,釋迦牟尼在說法時,主張應遠離二邊,至於中道。離兩邊的中道是《般若》經中非常重要的智慧。釋迦牟尼在講述中道時,通常都與緣起十二緣起連結在一起,用來闡明無我的道理。(維基百科)

3.佛 教講中道,避免偏激的觀念和行為,中道的正確意義是什麼?中道闡釋的是不落兩邊的正中的道路。佛陀一脈傳承大乘龍樹菩薩

於《大智度論》中的中道:「非有亦非無,亦無非有無,此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意即不墮有、無兩邊,亦不離有、無兩邊,亦不執受此語。

4.在實踐上佛陀開示了不苦不樂的中道,自我虐待的無義苦行,或放縱感官享受的沈溺樂行,兩者都不能得到心靈的解脫自在,唯有依中道的智慧而行才能解脫。

5.在觀念上的中道,則離常見、斷見,一見、異見,有見、無見等邊見,勝解緣起性空的中道。

6.什麼談中道必須明緣起?如『雜阿含』三○○經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由此生故彼生,而不起「無」見,此滅故彼滅,因此不起「有」見,不落有無二邊,就是緣起的中道。

7.體認中道,就是看到真相、生起智慧,不再執迷於錯誤的認知;實踐中道,就是將所見到的真相,內化為行動力,扭轉偏離中道的身口意三業,回歸八正道、六波羅蜜的中道正行。

8.所以,在生活中體認中道、實踐中道,就是要如實了知當下的情境,觀察它的緣起緣滅、依存關係,不要固著在某種思考觀點上、局限在某種經驗模式,而能以更超然、更開闊的視野來認清事物的真實狀況,然後依據這「無執、無滯」的空性智慧,清除內在的陰影、激情、臆測、成見,以及不合乎中道的不良習慣,然後適當地處理眼前的事物,如此則能順於中道的正法。

9.修學中道的觀行謂之為中觀,根源自龍樹《中論》,中觀學派以中觀立宗。中觀派的中道觀,又稱八不中道,語出於龍樹所造《中論》頌文之中。「八不」的內容,即是「滅」,「斷」,「異」,「去」。

10.《大智度論》(英語:The Treatise on the Great Perfection of Wisdom),簡稱《智度論》、《智論》、《大論》,亦稱《摩訶般若釋論》、《大智度經論》、《大慧度經集要》、《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是大乘佛教中觀派重要論著,為論釋《大品般若經》之作。離兩邊的中道是《般若》經中非常重要的智慧。世間的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的戲論,無常生滅、苦、空,都不離,不是即是,只有般若實相才是不一不異,亦沒有去來的中道。

*般若:1、實相般若,2、觀照般若,3、文字般若 4
(一)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
佛說的般若,到底是什麼?依佛所說的內容而論,略有三種:
1、實相般若:《智論》說:『般若者,即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
,如經中說的『菩薩應安住般若波羅蜜』,即指實相而言。
2、觀照般若:觀照,即觀察的智慧,《智論》說:『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
3、文字般若:如經中說:『般若當於何求?當於須菩提所說中求』
,此即指章句, 三種般若,參見淨影慧遠《大乘義章》卷10(大正44。
5(1)《大智度論》卷 4:何等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者,是一切諸法實相 ,是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若有佛、若無佛,常住諸法相、法位,非佛、非辟支佛、非菩薩、非聲聞、非天人所作,何況其餘小眾生! 
(2)《大智度論》卷 18(大正 ):問曰:云何是諸法實相? 
答曰:眾人各各說諸法實相,自以為實。此中實相者,不可破壞,常住不異,無能作者。
如後品中佛語須菩提:若菩薩觀一切法,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非我非無我,非有非無等,亦不作是觀,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是義,捨一切觀,滅一切言語,
離諸心行,從本已來,不生不滅如涅槃相;一切諸法相亦如是,是名諸法實相。 
6《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 5(大正 8):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教一切眾生令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
住般若波羅蜜教一切眾生令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無有法得此岸、彼岸,如是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中,教一切眾生令行般若波羅蜜;譬如工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中化作大眾,教令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大莊嚴。
7《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
問曰:云何名般若波羅蜜? 
答曰: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 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 ,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 ,是般若波羅蜜。 
問曰:若爾者,不應名為波羅蜜。何以故?未到智慧邊故。 
答曰:佛所得智慧是實波羅蜜 佛所得智慧是實波羅蜜,因是波羅蜜故 ,因是波羅蜜故,菩薩所行亦名波羅蜜 ,菩薩所行亦名波羅蜜,因中說果故。是般若
波羅蜜,在佛心中變名為一切種智 ,在佛心中變名為一切種智。菩薩行智慧,求度彼岸,故名波羅蜜;佛已度彼岸,故名一切種智。 
8(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 8:「爾時釋提桓因語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當於何處求?
舍利弗言: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當於〈須菩提品〉中求。」(大正 8) 
(2)《大智度論》卷 56:「此中所說般若波羅蜜者,是十方諸佛所說,語言、名字、書寫經卷,
宣傳顯示實相智慧。何以故?般若波羅蜜無諸觀語言相,而因語言經卷,能得此般若波羅
蜜,是故以名字經卷,名為般若波羅蜜。」(大正 25)

 

(註):龍樹菩薩中論》中的中道論述有:

·般若:佛教中「超越之智慧」有別於一般的智慧,指的是「妙智妙慧」。它是超驗的,難以描述,唯有所體會者方能了知,故佛教中只能通過言語譬喻形容,如「它是一切眾生本心所具有的,有色(物質)能見,無色也能見,有聲能聞,無聲也能聞。它能產生一切善法。至於凡夫的『智慧』,則由外物所引生,必須先有色與聲,才會有能見和能聞。若無色與聲,即不能見不能聞,它不能直接生出善法。因而我們說,凡夫的『智慧』,在佛家看來,也就成了愚痴,成了妄想。『般若』如燈,能照亮一切,能達一切,渡化佛所指斥的那種有漏的『分別慧』。」慧可分為世間慧與出世間慧二者。所謂出世間慧,是能夠了解緣起、斷除結縛、止息煩惱的能力。要得到這種智慧,需要依的幫助。

  •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此即一般學佛人所稱為八不中道
  •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若一切皆(空無),無生亦無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若一切不空(實有常住),則無有生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意即若無如來藏,則一切皆空與不空皆有無四聖諦、無三寶、壞因果、壞罪福、壞世俗法之過失。故實相(空義如來藏)與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 (《般若經》的「假名、空性」是對「緣起中道說」的充分闡明從這一原則去觀察,《般若經》的「但名無實,自性皆空」,只是「緣起中道說」的充分闡明。
    緣起法為什麼是中?
    緣起法是無自性的,所以但有假名(無實);
    緣起法是無自性的,所以即是空。空,所以無自性,是假名的緣起。
    假名的緣起,所以離見而空寂。
  • 《中論》的八不中道:世俗假名有,勝義畢竟空
    以假名即空──性空唯名來說緣起的中道,中道是離二邊的,也就是《中論》所說
    的八不。
    依中道──八不的緣起(假名),能成立世俗諦中世出世間一切法。
    依中道──緣起的八不(空),能不落諸見,契如實義(勝義)。所以《中論》最著名的一頌。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