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5/09/27 09:19:24
學習次第 : 進階

心,和平之根本

釋觀雲 

  二十世紀,人類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後,又被朝鮮戰爭、美越戰爭、兩伊戰爭、中越戰爭、馬島戰爭等陰影籠罩,可謂災難頻仍。世紀交替,災難卻在繼續。剛進入二十一世紀,美國就遭受了“9·11”襲擊,由此發起對阿富汗的反恐戰爭。緊隨其後,又是伊拉克戰爭、巴以衝突和印巴對峙。近年,朝鮮及伊朗的核危機等,也使人難以在短時間內看到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希望。

   面對這些發生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威脅,人類對和平的希求,比以前任何時候更加迫切。佛教,歷來被稱為和平的宗教,它又能為共建和平發揮哪些積極意義呢?

   近百年來,由於全球經濟、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使得不同國家、民族、地區的溝通更加深入,交流更加廣泛,彼此間的互動比以往更加密切。人類已進入“地球村”的時代。與此同時,由於社會背景、宗教信仰、文化傳統的不同,由於倫理道德、思維觀念、生活方式的差異,造就了意識形態的多元化、複雜化,這往往導致交流中的碰撞和磨擦。於是乎,矛盾甚至衝突的可能性也比以往大大增加。

   多元化意識形態中,若是站在自身角度認識事物,以我為中心,便會因各自的背景形成不同立場,即我()的信仰、我()的國家、我()的民族、我()的權力、我()的利益、我()的習慣等。又因為有我(),便有了對立的你()、他()。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戰爭,雖有政治、民族、經濟、宗教、領土、主權等諸多原因,究其根本,正是人類的自我中心主義所致。可以說,自我中心主義是一切衝突和戰爭的內在根源,也是唯一根源。

   佛教的修行原理,恰恰可以幫助我們消解人類的自我中心主義,從根本上化解所有非和平的因素。關於這點,我們可以從佛教對心的分析中得重要啟示。

   佛教所說的心,從體上講,是“無形無相”;從用上講,則是“能生萬法”。為方便我們簡明、清晰地瞭解這個心,本文且從心智狀態契入對心的分析。

   從佛法精神來看,自我中心主義的意識觀念,需要通過修行對治、超越並昇華。佛法有一重要概念——“無我”。所謂“無我”,是相對於“我”而提出的。但是,“無我”並不是對“我”的絕對抹殺和否定,只是破除人們對自我意識——“我”的執著,從而使人們從“我”的局限中超脫出來,使心靈獲得自由。

   換言之,人類的心智有兩種狀態,一種是由個體的自我中心意識所限定、指引的;另一種,則是從前一種觀點解脫出來,由超越個體自我的意識所指引。

   前一種心智狀態,是執著於“我”的狀態。它所認識的,被稱為經驗真理,即佛教所說的“俗諦”。局限于這種心智的人,將處於輪回之中。後一種心智狀態,是達到“無我”的狀態。它所認識的,被稱為超越真理,即佛教所說的“真諦”。具有這種心智狀態的人,則證得了涅盤解脫。

   對任何人來說,可以通過修行使心智從第一種狀態得到昇華,進入第二種狀態,這就是佛教所說的覺悟、超越自我。這並不是本體論上的虛無主義,而是對“我”的超越,從自我中心的意識樊籠中解脫出來,使生命達到真正的自由。只有這樣,人們才可能從國家、種族、文化的局限中超越出來,從自我中心的障礙中解脫出來。

   從第一種狀態進入第二種狀態,心智狀態雖有變化,但面對的外部世界仍是同一個。重要的是,對外部世界的體驗、認識和判斷,將隨心智狀態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意味著,在經驗真理(輪回的境界)和超越真理(涅盤的境界)之間,並沒有物質意義上的差別。

   佛法認為,第二種心智狀態只是對第一種心智狀態的超越,而不是絕對否定,不可割裂看待兩者關係。因此,達到第二種心智狀態,並不是對本來具有的國家、民族,信仰、生活方式等個體性的抹殺,只是消解了其中由自我中心主義形成的意識觀念。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信仰、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複雜多元的因素,並非造成人類衝突和戰爭的根本原因。事實上,人類處於第一種心智狀態時,所形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觀念,才是產生衝突的根本原因。

   修學佛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覺悟,即昇華自身的心智狀態,消解自我中心主義的意識觀念。其中,蘊含著深刻、睿智的精神文化資源,能徹底消除非和平因素,善巧化解矛盾衝突,有助於人類的和睦相處,有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更有助於世界的和平共處。

   這正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的內在原理!我們深信,大力弘揚佛法,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深遠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