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3/25 09:14:16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3/25 09:11:11   編輯部 報導

五佛 卡塔仁波切

 

一、五大與五煩惱
五佛有時被稱為五族如來,更適當的稱呼是五佛性(Five Buddha Potentials)。我們從五大(地、水、火、風、空)來看佛性與我們的關係,因為一切存在,無論內外,皆由五大和合而成;每一事物,每一眾生,都離不開五大。


第一大名地,指我們的肉體及所有堅實的東西。第二大是水,我們之身含有液體,一如外在世界之有海洋。第三大是火,所指的是實際之火,也是我們的體溫。第四大是風,不僅是吹動樹木之風,也是我們呼吸之氣。列為最後的第五大是空。通常,我們認為空是天空或宇宙,但空可大可小,我們體內也有空間。不管是在我們身體之內,還是在外界現象之中,無一不是由地、水、火、風、空五大所合成的。


每一大之內,既可分又不可分。例如,談到地球,我們可以把它分為東方與西方,就此意義而言是可分的。然而,無論是從東方走,還是從西方走,結果是殊途同歸,所以又是不可分的。因此,在觀念上我們雖可將地球分區,實際上地球只有一個。同樣的,我們雖可在外表上來區分人,但整個人類,實為一體。


單獨來看,五大有別。例如,地與水不同,水與火、風、空不同。可是每一大均須靠其餘四大而存在,所以五大雖可個別加以區分,但全都是隨緣而起,相互依存的。


就個體而言,我們似乎是頗為分開的。有我的身體,有你的身體,更深一層說,有人、有哺乳動物、有鳥等之分別。從個別的觀點來看,物種之間的距離很大。但當我們著眼在眾生的煩惱時,便毫無分別可言了。不管是人還是畜生,無論男女老幼,一些眾生皆有五種煩惱:貪、瞋、癡、慢、嫉。據此而論,我們全都一樣。


沒有一個眾生的身心,不是分別由五大及五煩惱所合成的。一切眾生,人或畜生,都是如此。了知我們及一切眾生的這些基本成分,有助於我們瞭解五種佛性。若對五大及五煩惱無基本認識而談五佛,那就沒什麼意義了。


當我們對自身的五大起執著時,我們相信五大永久存在,從而產生有二元相對的思想。首先,我們變得傾向個人主義,深深感到有一存在之。於是我們保護此,而起分別自他之念,導致我們耽溺於五煩惱的即此我執與自他二分。由於溺於煩惱,而產生過去無盡之苦,以及現在與未來之苦。受三世無盡之苦者,即名輪回眾生。


西藏語稱輪回KORWA,意即旋轉,而我們便是不停旋轉的眾生。這種無盡的旋轉,起自我們執著有,相信自他二分,以及溺於煩惱。如果我們雖受過去惡業之苦而仍不覺悟的話,那麼我們便會造更多的惡業,而這些惡業將隨我們進入來生。當我們非但不能消除苦因,而且還不斷培植苦之業因時,我們便在苦中不停旋轉者,也就是輪回眾生。


談到我們在輪回中受苦,並非意味著有誰在懲罰我們。沒有高高在上者創造輪回,也沒有人要我們受苦。我們之所以受苦,只因我們執著有、執著現象為實。一旦我們認清此是苦因,我們便可能克服輪回,而且確有方法可以辦到。


首先,我們要承認自己處於迷惑之中,因為承認事實是入道的第一步,亦即入道之基。但光靠知解不能解脫輪回;我們還必須將從法教學來的知解,應用到日常的修行或禪觀,才能獲得成果。許多法教都講根,道、果,換言之即是一種簡單的方法:先了解法教,再有規律的用之於日常修行,然後證果。與修行之果會面的經驗,即是五佛的經驗。
有時,我們一談到五佛就往天上看,好像是五佛在天上的某一星球,全身放光,彩虹圍繞,而我們則身居下界,與五佛分開。我們不認為自己與五佛同一,乃是因為我們陷於迷惑,以致未顯出五佛之性,其實我們與五佛並無分別。當你藉修行而消除了惑障時,你自己即是五佛,根本非二。
我們必須虔信正法,否則便不可能尊敬法師,既不尊敬法師,也就學不到什麼法了。學法不多,瞭解亦少,解脫即無可能。我們受輪回之苦已有多生,如果現在不虔信正法,那麼我們未來將受的輪回之苦,不是只有一生,而是長達好幾百萬生。


一旦你知道正法為實,便會地法師生起敬意、虔誠心及神聖感。有此敬意,加上正解,法教乃變得極有價值,而你也會承認我們皆有的迷惑。運用從法師學得的法教,能喚起你自己本具的五佛之性。五佛——覺悟的五面——與你不異。了知修行正法有此可能時,你就知道虔信正法不是浪費時間,因而感到振奮。


就器世間而言,顯然人對自己的成就有強烈的我執。我們知道現世上拼命賺錢的人很多,但是他們雖賺到了錢卻破不了我執。從未聽說有人藉著名利而成覺的。同樣的,也沒聽過誰因貪戀無度而消除了精神不安。你或許認為體驗煩惱,會消盡煩惱,其實煩惱無盡,你越親近煩惱,煩惱就越強大。因此,在祖師的傳記裏,可以看到他們找一僻靜之所,遠離紅塵,閉關修行,而得證悟。當然,我們不是每個人都須一下子就舍離俗世。我們必須先了知法教,然後知行合一、善加運用。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獲得對身心有深長意義的成果。
二、十五集合體與五佛土
一切眾生都是由五大及五煩惱和合而成,其中還含有五蘊。總括起來說,構成我們的是十五個不同集合體——五大、五煩惱及五蘊。
凡有可見之形相者皆屬色蘊,感官與感情屬受蘊。心裏所作的判斷——分別善惡、是非、男女——是想蘊。判斷一作成,即有取捨的表示,這屬於蘊。最後一蘊是識,也就是那思考過去、現在或未來的功能。
我們在痛苦的輪回中流轉,是因為我們誤認此十五個集合為實為常,以致在迷惑中起執著心。欲證五佛性,我們無須把此十五個集合體消滅,只要認清其本性而不起迷惑或執著就行了。
解脫之義並非入於另一境界,而是即於此界,解除自己的迷惑,知道自己所做的不對,就會避免犯錯。例如,我們常崇樂貶苦。然而,苦樂的本性是二諦的問題。在俗諦的層面,苦很實在;唯有證悟真諦,我們才能了知苦非實。到了真諦的階段,二諦之間,或苦樂之間,皆不再有分別。但只要我們的思想仍局限在相對的層面,我們便不能不和俗諦打交道。
佛法所說的無明,是不知此十五個集合體的本性即是五佛。在心處於迷惑的情況下,我們僅以五大、五煩惱和五蘊視之。我們不僅未能認識潛在的佛性,也未能承認自心的煩惱,反而與自己的迷惑勾結,相信那為心之障的妄想。我們不知諸蘊與煩惱的本性乃是智慧。
你也許在知解上曉得自己本具佛性,但表面的知解是不夠的,因為迷惑尚未盡除,令你無法立即擺脫以往的過失。然若對五蘊、五煩惱和五大有所領悟,則至少也能不再繼續犯錯。
例如,假若你想去東方,但在迷惑之中卻往西方走。突然迎面來了一位東方人,指出你的錯誤。這位有經驗者的忠告,使你不致再錯下去,而向後轉。此時你的抉擇應該是起步往東走,因站著不動到不了目的地。而且,弄清了何方是東,並不能消除你已往西走過的那段路。你必須從願路折回。同樣的,在知解上有所領悟之後,你必須努力去修,以便從那未得正道之前所走入的歧途折返。
三、聚積福德資糧
發展心靈的旅程——禪修之道——亦名二資糧道。積聚福德資糧是祛除障礙和習氣,積聚智德資糧就是證悟自己真正無礙的本性。以身業積聚福德,可用禮拜、獻供、協力興建弘法與禪修之所(即法輪中心、寺院、精舍、關房)等方式。你也可用財施的方式,濟助貧困。修苦行亦能積聚福德,因為你可從中學得轉變不良的行為模式為良好的習慣。以口業積聚福德,系指捨棄不乾不淨的故言亂語,而養成說正話的習慣。如果過去你曾說過粗話謊言,現在就該儘量做到句句實言,言言及義。獨自靜居時,應讀增長道心之書、誦經或誦咒。與人交談時,應和藹的談有意義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永遠要盡力把自己所學、有益他人之法講出來,讓聽者亦能分享法益。
過去,由於耽溺於貪、瞋、癡,我們已養成不良習氣。要想改善這些不良習氣,我們必須學習以愛(慈)心和悲心對待一切眾生。最重要的是,瞭解空義。如是去修,我們即可在意業方面積聚福德。
四、聚積智慧資糧
積聚智德,是去發展了知諸法本性的無上智。我們可以把審察色蘊作為運用無上智的實例。任何物體的外表都看似堅固實在,但當我們運用無上智的理論來分析它時,我們可以把它分析到最小的成分——原子。接著我們又發現原子還可再分。因此,物體或物體的成分,均無實質之色(形體)
由於運用無上智,我們得以了知一切似為真實的事物只不過是一種觀念,而觀念根本是心之投影。是故,我們所見的一切,全是自心投射出來的。進一步探討,我們連心都找不到;我們無法明確指出這個或那個是投射觀念者。當我們發現色無實體存在,而且連能觀色之心亦不可得時,心念便有空隙出現。此時,我們應該停止思索,讓自心住於無念境界。能如是住,即名積聚智德。
目前,由於我們的心還不熟悉無念境界,所以我們極易分心,維持無念心境的能力極弱。周遭發生的任何事,都可能讓我們無法保持無念。但當我們修福智二資糧道——特別是智資糧道——成了習慣,而能持續不輟時,就能住於無念心境而不變、不動了。達此境地,即名圓成修行之果。
你若尚未證得此境,也許會覺得心住無念這種想法有點怪。你可能認為停止思索便會入睡,或會變得如死人一般,內心一片空白。其實,住於無念境界乃是自然現象,因為心的本能就是無誤無惑的了知一切事物的本性。無念境界裏,沒有障礙或煩惱。
心與心障,如日與雲。陰雨天,我們雖看不見太陽,但沒人會說太陽不在天上——我們知道太陽無時不在,只是為雲所遮而已。同樣的智慧本性——五種佛性及其配偶——永遠在我們心內,縱然尚未得見,也不能予以否認。我們的智慧為惑所遮,一旦除去惑障,我們即能證得自己本具的佛性。這並非新生事物。如果我們今天看到陽光,並不是說今天的太陽是新的,為昨日陰天時所無。太陽總共只有一個,不因今天與昨日而有所分別。
了知佛性在我們心內,這一點很重要。同時,知解不該阻止我們實際致力於除障。雖然佛性在我們心內——不離我們、不假外求——但我們仍須下很大工夫才能令其顯現。就像那個想去東方的人,一旦得知自己走錯了方向,便立即回頭,邁步往正確的方向走。所謂德行,即是實行所積聚之智,這需要很大的努力。
在此過程當中,你於得知一切事物的本性時,便可看出五蘊為五佛性或五佛土。五蘊有如柴堆,佛性則像木柴所發出的美麗火焰。柴是發火的工具,內含暖性與燃性。無柴即無火。同樣的,五蘊是證悟佛性的工具,而此證悟非了知五蘊本性不能獲得。同樣的,你若得見五煩惱的本性,五煩惱便不再是煩惱,而是五智了。
五、五方佛
五佛之第一佛土是色究竟淨土,藏文名稱是WOG MIN DU PO KEWOG MIN的意思是不在任何之下,亦即無上。DU PO KE的意思是超越——美得難以想像、難以言說。此一卓越境界名為法界。法界不是具體的境界或單獨的處所;法界是因見色蘊本性而獲得的證悟。
當你得見色蘊本性時,即證得與其相應的佛土——法界。你可以用完美之身顯現此一證悟,而大日如來本尊便是這種顯現的代表。在此過程當中,無明煩惱轉成法界體性智——無明的本性。如是。五蘊及五煩惱都變為清淨或回歸本性了。
此處所談的一切,皆無單獨的個性,而是以形像代表五煩惱、五蘊等之本性。例如,色蘊的本性是大日如來本尊,他坐在有蓮花、月輪為墊,由八隻雪獅抬著的寶座上。每只雪獅皆象徵證悟色蘊本性,八隻雪獅合在一起,象徵圓滿證得法界體性智。蓮花與月輪所象徵的是方便與根本智。藉著方便與根本智,我們克服迷惑與妄想,從而將諸惡業轉為善業。大日如來本尊面為白色,象徵無垢、無惑。他右手持法輪,象徵法輪常轉,左手持鈴,象徵他以和藹、慈悲、可親的能度施教。
第二佛土是喜悅淨土,藏文名稱是NGON PA GA,意為真樂。它以真樂為名,是因生該土者不再退轉,亦不變異。這是證悟了列為第五蘊之識的本性,以及與識相之瞋煩惱的本性。瞋煩惱的藏文名稱是ZHE DANG,以單純的怒強烈。證悟了瞋的本性,你便能把瞋轉化為真樂,因為到了那個時候,你的心態是沒有恐懼、毫不遲疑。
因了知瞋的本性而成就之智為大圓鏡智。不動如來是象徵證得真樂與無畏佛土的本尊。不動如來坐在由八隻大角抬著的寶座上。大象被認為是體力最大的動物,象徵瞋於諸煩惱中最強。不動如來代表此最強煩惱之被征服、平定和轉化。不動如來面為藍色,象徵法性不變。他持金剛杵與鈴,表示其一切所作皆為利他,而且全無缺點或錯失。金剛杵象徵無誤,鈴象徵凡有所作,皆以和藹可親的態度為之。
第三佛土是具德淨土,藏文名稱是PAL DANG DEN PA,意即賦有光榮。此土之佛賦有光榮,乃因他具有成覺的一切品性和能力。
第三佛土之本尊是寶生如來。寶的意思是寶貴,生的意思是寶貴之源。由於所有成覺的光榮都可能在此佛土獲得,故其本尊自己乃成寶貴之源。此佛土轉化的煩惱是我慢,其轉化後的清淨狀態是平等智。在五智蘊方面得以淨化的是受蘊。寶生如來增益行的本尊,因而面為金黃色。他坐在蓮花上,下有由八匹馬抬著的月輪及寶座。古代最快的運輸工具是馬,所以馬象徵我們何等迅速的能生起本尊我慢。寶生如來右手持如意珠,左手持鈴。如意珠象徵寶生如來能有求必應,凡求助於他或向他虛心求教的人,都能立即獲得滿願。如意珠也表示這種成就是自然而有,無需費力。寶生如來左手所持之鈴,表示他滿足求者願望的方式,不是冷酷嚴苛或令人難以接受,而是自自然然、和藹可親。
第四佛土是極樂淨土,藏文名稱是DE WA CHEN。此佛土名為極樂,乃因其中從未聞苦、從不受苦。在此階段所轉化的煩惱是貪,所淨化之蘊是想蘊。於貪欲的轉化中所證得之智是分別智。此佛土的本尊是無量光。我們稱這位本尊為阿彌陀(無量光),其實他還有成千的其他名號。另一常用的名稱是無量壽。阿彌陀坐在蓮花與滿月輪上,其下的寶座由八隻孔雀抬著。孔雀象徵美麗動人,也象徵貪欲,因為我們一見美麗動人的東西,即起貪心,戀戀不捨。阿彌陀面為紅色,右手持蓮,左手持鈴。花瓣光潤之蓮,象徵修彌陀法可令修者之心平和而安適。同時,蓮花還象徵我們之生於輪回,有如蓮花之長於污泥;一旦開悟,我們即解脫輪回的痛苦,如蓮花之出於污泥而不染。
第五佛土名勝業淨土,藏文名稱是LE RAP DZOG PALE的意思是行為,RAP是完全,DZOG PA是圓滿。所以此佛土名叫諸行圓滿,於中一切想做之事皆可輕易成就。諸行圓滿即是指此易成就性。
此佛土所轉化的煩惱是嫉妒,所淨化之蘊是行蘊。嫉妒轉化後,便成為成所作智。象徵這種成就的本尊或佛性,是不空成就如來。
不空成就如來的藏文名稱是TA YI TU PA,意即成就一切的智慧。不空成就如來寶座下的象徵性動物,依不同的儀軌而有異。一種是象徵煩惱不安,另一種是象徵成就。有時,不空成就如來的寶座是由一種名叫CHUCUOG的動物抬著。這種動物像水牛,愛爭先。抬寶座的有八隻,象徵嫉妒——老是想比別人強的那種煩惱。這八隻動物合成一群,向前奔跑,誰都想領先,一直跑到累死為止。
有時為了象徵不空成就如來的成就,他的寶座是由神話中一種名叫SHANG SHANG(桑桑)的鳥抬著。此鳥具有人身、鳥翼和角。古時很多人都出海尋寶,據說尋寶的人,只要能聞SHANG SHANG之聲,即使未見其面,亦能當下成就所欲。雖未露面,SHANG SHANG的叫聲還是極具影響力。這當然是不空成就如來的特質;他有能力成就一切。
不空成就如來面為綠色。由於綠是多種顏色混合而成,故其含意是此一本尊行多種行,能達成多種目的。他右手持雙金剛(羯磨杵)。由於雙金剛指向西方,所以不空成就如來,無論在何處都沒有他不能成就之事。他左手持鈴,象徵其法教的慈悲和令人喜悅。
以上所說,即是五種佛性及五佛:大日如來、不動如來、阿彌陀如來、寶生如來和不空成就如業。此五佛性實為五蘊的轉化和淨化。五蘊與諸尊之色有關,而五佛性,或五佛,則與諸本尊身有關。由於貪戀、我慢、嫉妒等煩惱屬心,故五煩惱及淨化後所成的五智,都涉及我們的精神方面。
但五佛及其五智的清淨面,並不靠其所現身相來表達。男女本尊皆出自五佛性,而此五佛性,也在護法、本尊、不同身相的忿怒與慈悲本尊,以及勇父和空行母之中。所有這一切,而且還不止此,全都屬於五佛性。

摘自法露雜誌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