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2 13:07:00
淨慧法師
學習次第 : 進階

生活禪的真諦——2007年4月22日陝西師範大學生活禪講座

淨慧老和尚

各位法師、各位教授、在座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今天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能夠到陝西師範大學來跟各位見面,做一次生活禪的分享,應該說這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昨天晚上吳教授跟我提起這件事情的時候,我是一再地推辭。我說這次會議的排程比較緊張,我也有好幾年沒有來到西安來了,來了以後也想去拜望一下我的老同學,就是興教寺的常明老和尚。我與他是1956年中國佛學院第一屆的同學,屈指算來也有五十年的時間了。今天我走到那裡,看到常老身體很健康,精神面貌非常好。彼此有一些寒暄,都非常高興。
 
講臺後邊的橫幅上說是要我講“生活禪的真諦”,連我自己都莫明其妙,不知道生活禪的真諦究竟是什麼。我想,既然是說生活禪,平常我講生活禪離不開兩句話:“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要說生活禪的真諦,大概這就是真諦。我們人生所面對的一切無非就是生活,離開了生活還是生活。我們面對的現實、面對的人生實相,就是生活。在生活中怎麼樣處理我們的心念,就是我們人生最大的問題。佛教給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好的回答。
 
今天上午走到草堂寺,草堂寺是鳩摩羅什法師創建的,草堂寺有一塊匾額,上面寫了五個字:“煩惱即菩提。”那是什麼意思呢?那就是生活禪。煩惱就是我們的生活,菩提就是禪。我們的生活還沒有轉化的時候,煩惱與菩提就處在相互對立的狀態。怎麼樣轉化呢?就要在中間的“即”字上做功夫,就看我們“即”不“即”得了。“即”得了,禪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禪;“即”不了,生活是生活,禪是禪,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菩提的意思是什麼呢?我想大家一定都知道,菩提就是覺悟。在煩惱中能覺悟,我們的生活就是覺悟的生活。覺悟的生活是誰的生活呢?就是聖者的生活。如果煩惱不能覺悟,生活就是凡夫的生活,就是普通芸芸眾生的生活。
 
生活禪在佛教的傳統理念當中隨處可見,俯拾即是。它不是我杜撰的,不是我別出心裁提出來的與傳統佛法不契入的理念,它完全是在傳統佛法的基礎上,根據現代人的思想觀念,根據現在主流文化的觀念提出來的。現代觀念認為一切要人性化、生活化,實際上佛教的修行就是最生活化的一種方法。
 
大家想想看,“煩惱即菩提”不就是最生活化的理念嗎?你說我們誰沒有煩惱呢?誰都有煩惱!煩惱是現現成成、實實在在的。煩惱能覺悟,修行當下就能落實;如果煩惱不能覺悟,修行就永遠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僅僅停留於一種宗教儀式而已。煩惱是當下的,所以修行也必須是當下的。我們在讀書,我們在做學問,我們在做事業,有沒有煩惱呢?都有煩惱。小學生有小學生的煩惱,中學生有中學生的煩惱,大學生有大學生的煩惱。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煩惱的表現也在改變,但是煩惱對人的逼迫,對人思想的攪動,使人不安定、不安寧,這種煩惱的狀態是不會改變的。不是說有學問的人就沒有煩惱,不是說有錢的人就沒有煩惱,當然也不是說沒有學問的人就沒有煩惱,或者說越窮的人煩惱越多。都不是!煩惱是平等的,煩惱不會回避任何一個人。為什麼呢?因為煩惱都是自己找的。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自己要不找煩惱,煩惱不會找上門來。我們有的同學笑起來了——大概你找了一些煩惱來:弄得學習不能安心,功課不能夠跟上,或者事業不能順利,或者家庭不能和睦。那些煩惱從哪裡來啊?沒有一個煩惱不是自己找的。自己要是不去找煩惱,永遠都不會有煩惱。我們修生活禪,就是要隨時起覺照,不去找煩惱。
 
關於生活禪的修行方法我總結了四句話,其中有一些內容各位有興趣的可以聽聽,也可以加以落實;有一些內容各位不一定有興趣,但是也可以作為參考。不管是有信仰的人,還是沒有信仰的人,煩惱是平等的,都要學會對治煩惱的方法。
 
第一句話:將信仰落實於生活。我們不一定具有宗教信仰,但是都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任何一個有理想的人,不能讓理想懸在半空中,一定要把它貫徹到學習和生活當中去,理想和信念才能逐步成為現實。

第二句話:將修行落實於當下。煩惱即菩提,是要我們當下就動手去做,當下就要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就靠那一個“即”字。“即”是等號,這個等號不容易畫。“即”是等號,就是說煩惱等於菩提,怎麼樣才能等於?裡面有很深的功夫,這個功夫要在每一個起心念的當下落實。所以要將修行落實於當下,不能等待。
 
第三句話:將佛法融化於世間。六祖大師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經有很多好的格言,有很多好的語句,世間好語佛說盡。六祖這四句話,恐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多年來,佛教界引用得最多的四句話;還有兩句話說得很多,就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為什麼這幾句話說得最多呢?就因為這些話把佛法的精神融化於世間了。佛法如果不能融化於世間,佛法就永遠擱置在藏經樓裡面,就永遠被關在寺院裡面,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所謂世間是什麼呢?世間者,煩惱也。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就是世間;煩惱即菩提,就是出世間。
 
最後一句話:將個人融化於大眾。這句話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是千難與萬難,特別是要轉變這個觀念不容易。我們總覺得一切成就都是自己的功勞,都是我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自己的創造發揮、我自己的本領、我自己的財富、我自己的才華……總是個人當頭。但是我們每一位,包括我自己在內,時時刻刻都要想到:個人如果離開了大眾,不但是一事無成,連自己的生命都不知道在哪裡。個人不能離開大眾,就像一棵樹不能成為森林;只有眾多的樹生長在一起,都長得很茂盛,那才是森林。我們一定要養成時時感恩大眾、回報大眾的思想。
 
這就是我講生活禪經常提到的四句話。這四句話的提出,到今年已經有十五年的時間。1992年,我在柏林禪寺舉辦第一屆禪七的時候,就提出了落實生活禪的這四個理念。如果說到生活禪的真諦,這四句話大概也屬於生活禪的真諦。把這四句話與剛才講的“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結合起來,就是我們修生活禪,或者說修學佛教一切法門的要訣;甚至於我們學習世間一切文化、知識、技術,這個方法也可以參考,用起來也一定是非常有效。
 
生活禪是在祖師禪的基礎上,為了適應當代社會人心的需要而提出來的一種修行理念,是人間佛教在修行上的具體落實。人間佛教指出了佛法的總目標,如何落實人間佛教的思想呢?生活禪。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生活禪的宗旨有八個字:“覺悟人生,奉獻人生。”佛教的精神兩個字:一“智”、二“悲”。“智”就是大智大慧,“悲”就是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和大慈大悲,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是佛法的總體精神,佛教的一切精神都包括在這兩個字當中。有大智慧所以覺悟人生,有大慈悲所以奉獻人生。“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是把悲與智用現代的語言加以詮釋,並且把它落實於生活這個很具體的範圍之內。
 
當然,佛教講的生命不僅僅是人,而是包括十法界。宇宙間的生命現象,由於智慧的不同、煩惱的不同、所處生活環境的不同,一共有十大類,佛教稱之為十法界。十法界就是佛教對於生命現象的分類。十法界的中心樞紐是人法界。十法界分為四聖六凡,四聖可以說是高級生命層次,六凡可以說是較為低級的生命層次。高級與低級怎麼分呢?就是以煩惱的多少、覺悟的程度如何來區分。只有菩提,沒有煩惱,那就是佛法界;已經獲得了覺悟,但是還有一些煩惱沒有完全去掉,那就是菩薩法界、緣覺法界和聲聞法界;煩惱很多,菩提極少,那就是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羅法界;只有煩惱,沒有菩提,那就是地獄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所以十法界就是生命的實體,由於轉化的方向不同,所趣向的法界就不同。以人法界為基本轉化點,能夠做到煩惱即菩提,生命層次就提升了;做不到煩惱即菩提,生命層次就下降了。生命的苦樂升沉,關鍵就在人這一法界;而人這一法界之所以有苦樂升沉,一切唯心造,都是我們心念的善惡迷悟來決定、來操控的。所以我講要“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具體怎麼操作呢?覺悟人生可以說是如何做人,奉獻人生可以說是如何做事。在這裡我也初步有一點點體會貢獻給各位。
 
覺悟人生就是講如何做人。有八個字需要我們在做人的時候認真去落實。這八個字就是:信仰、因果、良心、道德。
 
有信仰,講因果,有良心,講道德,就能夠做一個人上之人。這就是佛法的根本精神。一個人有沒有智慧,就體現在是否具有正確的信仰上,就體現在是否認識一切事物的因果規律上,就體現在是否講良心、講道德上。佛教雖然沒有用良心這個詞,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的根本出發點,就是要有良心。有良心才能講道德,這是做人做事的本分。倫理、佛教的戒律、社會的法制,都是屬於道德的範疇。有這八個字,做人的功夫就算是差不多了。
 
做事也有八個字。首先是感恩,第二是包容,第三是分享,第四是結緣。
 
做世間的一切事情,從發財出發容易做,容易想到;從升官來做事情,容易想到,容易落實;從感恩來做事,這就不容易了。如果我們做事情首先有一個感恩的心,這個事情就好做。你知道感恩,你就知道每一件事情的成功都是大眾的成就,都不是單純個人的因素。每一件事物的存在,都是與天地萬物分不開的。這朵花今天能夠在這個地方開得這麼鮮豔,你們大學生又懂物理、又懂化學、又懂數學、又懂生物學,都知道這朵花之所以能夠開得這麼鮮豔是什麼原因。這是整個宇宙的成就。沒有整個宇宙的成就,這一朵花的存在是不可能的。由此而想到我們做學問、做事業、成家立業,哪一件事不是整個宇宙的成就呢?所以我說要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不管發生了什麼事,不管有什麼成就,都要想到這是大眾的就成,這是社會的成就,這是國家的成就,這是全人類的成就,這是天地萬物的成就。能有此心,我們做人做事,心地坦蕩無礙。
 
然後要包容。做事情也好,做人也好,都不是一帆風順,處處都有疙裡疙瘩,處處都有不同的意見。怎麼辦?不能採取你死我活的辦法;不能有不是我吃掉你,就是你吃掉我的想法。這一盆花非常好看,是由各種各樣的顏色組成。有紅花,有黃花,有綠葉,各種色彩組織在一起,它才顯得千姿百態,這個世界才是有顏有色。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我們插花的人有一個包容的心態。哦!不能光是黃花,也不能光是紅花,一定要萬紫千紅春滿園。所以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想到包容不同的意見、不同的想法,要互相取長補短,揚長避短。這樣,成就一切事業就會一帆風順。
 
第三要分享。事業成就了怎麼辦呢?不能一切占為已有,一切都獨享。如果那樣的話,一定是“一家飽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既然一切都是大眾成就的,那就要大眾來分享。這是當今社會需要十分認真去思考的一個問題。要以包容的心和諧自他,以分享的心回報大眾。你對大眾有良好的回報,有公平合理的回報,那麼大眾對你這個老闆也好、校長也好、院長也好、系主任也好,一定會有良好的回報。他們會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積極配合。這就是善有善報。
 
我在河北省佛教協會也有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開始也是赤手空拳,一無所有。後來當地政府又要我去修建柏林禪寺。那裡是一片廢墟,瓦礫堆中建道場。怎麼辦呢?我就運用共產黨的群眾路線,我把它具體化為四句口號:“大眾認同,大眾參與,大眾成就,大眾分享。”這個“四大”一提出來果然很靈。首先是認同這個事業,然後參與這個事業,然後成就這個事業,然後大家來分享。我沒有發財,我也不能夠給大家發工資,怎麼辦呢?寺院不賣門票唄!讓大眾一起來分享。大眾成就了這一所寺院,大眾隨時可以自由出進,來燒香,來拜佛,不受任何限制。柏林禪寺進門不要門票,也沒有人管理,也沒有保安人員。因為什麼呢?大家覺得自己是回到家了,回到家了他就曉得要愛護家裡的一草一木。柏林寺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多少人去朝拜,香火冷清清的。那個時候有人貢獻了一口從內蒙古買去的大鍋,就放在那裡做香爐,三年下來,那個香爐的香灰都沒有滿!哎呀,好慘哪!三年時間那個香爐的香灰都沒燒滿!我心想,要是哪一天能夠一年就把這個香爐燒滿了香灰就好了!1997年以後,人逐漸多起來了;等到萬佛樓在開始修建,那個香爐的香灰十天八天就滿一次。現在不行了,現在要限制大家燒香了,提倡文明敬香,每個三柱香。就是這樣也要每天清理一次香爐。

大眾來參與,大眾來分享,這一點非常重要。有人曾經給柏林寺做過一個計算,按照當時的情況,一年賣一百萬元的門票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按照現在的情況,十元一張的門票一年也能收入兩三百萬元。所以有人就說:你這多不合算!我就說:要那麼多錢幹什麼?錢多了不是好事。寺院裡有功德箱裡的那幾毛錢夠吃飯就行了。因為現在柏林寺的建設都做完了,用不了多少錢,能夠維持常住一百多人的生活就行了。而且最主要的一點,社會大眾能夠到寺院裡來淨化心靈,參觀遊覽不受阻礙,覺得像回家一樣,這就是我們最大的滿足,這比收錢更有意義。錢多了還是浪費,錢多了會造成寺院的腐敗。錢少,寺院可以長久保持一種清貧的生活。所以堅持不收門票。我在柏林寺退職的時候,把這一條特別地提出來,要永遠保持不收門票的傳統,這個不能變。這是我們出家人自願來回報大眾的一點點用心。
 
從2003年開始,我又到湖北當陽玉泉寺、黃梅四祖寺任住持,都是很大的寺院,都是千年祖庭。當時,當陽玉泉寺由旅遊部門賣38元一張票,黃梅四祖寺由四祖村賣10元一張票,還要收停車費。我就和當地政府商量:是不是可以不賣門票?不賣門票來的人就多,可以提高知名度,可以為當地創造一個良好的旅遊和休閒環境。來參觀的人都會說:你看當陽這個地方,寺院不賣門票。這就是大眾對地方政府的一種認同、一種非常良好的印象。經過半年多的努力,當地政府認同了我的想法,把旅遊部門撤銷了,把所有的財產都移交給了寺院,然後由寺院再對旅遊單位作了一定的補償。
 
寺院本來就是一個公共場所,公共場所都是由大眾成就的。寺院的工作,就是由佛教徒、佛教界集合民間的力量,來為國家、為社會做一點事。寺院是國家所有,是社會所有,不是和尚所有,是大家的資源,是大家的財富。想通了這個問題,大家就能夠認同分享的理念。我覺得,這個分享的理念,在各個部門、各個單位都可以貫徹,做每一件事都可以貫徹。
 
分享有物質的分享,也有精神的分享。我今天在這裡與各位在一起,可以說是一種精神的分享。我之所以能學習到一點佛法,也是大眾成就的。沒有大眾的成就,我想要學習一點佛法,想在寺院安心修行,也是不可能的。所以,這既是一種感恩,也是一種分享。
 
最後是結緣。做事情和結緣有什麼關係呢?之所以能做事,就是因為有緣。結了緣才有緣。緣成就了某一件事,成就了以後就要繼續結緣。如果不懂得結緣,往往事情成就了,緣法緣份就斷絕了。昨天你幫了我的忙,我的事情成就了,咱們今天就拜拜了。有許多的人,官當起來了,人緣沒有了;事業成就了,財發了,人緣沒有了。那就是最大的損失。不能這樣,要把這個緣源源不斷地延續下去,它可以延伸到其它事業的成就。要以結緣的心成就事業,成就了事業繼續結緣。

感恩、包容、分享、結緣,就是我們做事的八字方針。兩個八個字加在一起,就是我所提倡的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針。這個題目我與企業界的人士講過一兩次,今天能夠在陝西師範大學與同學們、老師們、法師們一起來結法緣,我感到很高興。感謝吳言生教授的成就,感恩各位法師的成就,感恩同學們的成就,下次有緣再會!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