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1/16 20:22:57
學習次第 : 進階

細講“佛的三十二相”〈二〉

 

淨空老法師

 

淨土大經科注(第一四一集)節錄

 

 

  《大經科注》第四百四十四頁倒數第六行:

 

 

  “《三藏法數四十八》雲”,這是說佛的三十二相,資料是從《三藏法數》第四十八裡面查出來的。

第三十二,“如來之身平正方圓無有阿曲”,這是生生世世“己身眾生,勸化安之令定意”。這就是勸化眾生放下萬緣,得清淨心,清淨心就是定。特別是在現在的社會,可以說大多數人心浮氣躁,就是心不能夠定下來。

 

  它後面還有,這也是如來的身相。脊椎骨“如大鉤鎖”,這是背部,“普有威曜巍巍之德”。這是過去世“為諸正覺”,正覺是佛菩薩,“興立形像”,就是造佛像、造菩薩像,修繕損壞的寺院。“其離散者勸使和合”,這個功德無量,無論是家庭、無論是族群,宗教裡面現在這種情形很多,這個由於是利害,利害關係造成的,自贊毀他。同一個宗派這個現象都很多,俗話所謂的“同行相忌”,這是非常不好的現象,這是滅法,不是興法。所以能夠勸導和合,這個功德很大。

 

  前面這個“女”可能是汝,“汝欲知之”,要加三點水,汝欲知之。“吾往世時”,吾是佛自稱,我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行于無量不可計會眾德之本”。這個會應該是合會,不可計會眾德之本,無量無邊的性德。“如來宿世奉行如斯,乃能致此三十有二大人之相”。所以,三十二種相好,是佛過去生生世世,這個經上有說一百劫,一百劫是非常長的時間,生生世世修一切的德行,是眾德成就的相好,不是一種。

 

  《佛學大辭典》裡說,三十二相是名數,“三十二大人相,不限於佛”。總而言之,有大智慧、有大福報的人,都有這三十二相,有明顯、有不明顯,有具足、有不具足;具足,三十二相都有,不具足,缺幾種。像經裡面告訴我們,阿難尊者有三十相,這個都是再來人,不是普通人。《智度論》裡面八十八,這是釋迦牟尼佛隨順古印度人的愛好,他們喜歡三十二相,佛就現三十二相,恒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印度人以為什麼是好相,佛就現什麼樣。

 

  淨土大經科注(第一四三集)節錄

 

  印度人以為這三十二種相是人中非常尊貴,我們中國人講貴相,印度人講好相,值得尊重之相。這是大聖、國王有的相,福報大的,所以佛恒順眾生也現三十二相。我們現在要知道的,這三十二相的修因。“足安平相”,它的因,是佛在因地行菩薩道的時候,修六波羅蜜所感得的妙相。這個相“表引導利益之德”,不是偶然得到的,這個意思好。這第一個解釋。第二個解釋,於無量世佈施、持戒、修行的時候,其心不動,就是無論在什麼環境,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的心不動搖,不會受外面的影響。所以得足下平滿相。還有個解釋,是菩薩至心,真誠到極處,護持淨戒,絕不犯佛的戒律,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得足下平相,這個說法很好。皆為無上菩提本,它是基礎,人立在地上,腳是基礎,所以感應腳下的平滿。

 

  第二種“千輻輪相”,就是佛的腳心、手心有輪相,這個輪相是好相。經上告訴我們,這個相能“摧伏怨敵、惡魔,表照破愚癡與無明之德”。我們看到佛相好都會放光,足底放光,就從輪相,它能夠化解怨敵,降伏惡魔。這個意思是表示照破愚闇、無明,所以有這個意思。另外一個解釋,是於過去無量世中,供養父母、師長、善友,如法擁護一切眾生,這就是講的護持佛法、護持正法,所以得手足輪相。這個說法好,這是護法的感應。這些菩薩在因地上修行,修因感果,我們都要留意,應當認真去學習。還有一個解釋,是修種種惠施,這就是佈施,佈施的範圍非常廣,種種佈施,得手足千輻輪相。這都是佛在經典上說的。

 

  第三個是“手指纖長相”,佛的手指跟腳趾都比一般人長。這個相是由於恭敬禮拜諸佛菩薩、父母、師長,破除憍慢心所感得之相。手指長、腳趾長也表長壽,令眾生見到生歡喜心,願意跟佛學習。還有一種注解說,“至心受持第一、第四優婆塞戒”,《優婆塞戒經》裡面去查一查,第一條、第四條。在家菩薩戒,得手指、腳趾長的果報,得這個相。還有個解釋,護持正法,也得這個相。

 

  第四“手足柔軟”,這也是好相,手足柔軟相從哪來的?這也是無量世中常常以上妙飲食、衣服、臥具供養師長。或是于父母、師長病時,親手為他服務,照顧他,為他洗身體、為他按摩,照顧他飲食起居。這些都能得手足柔軟相,因為是你親手去服務的。還有一個說法,是以妙衣服恭敬佈施,佈施的時候一定有恭敬心,才得福。如果佈施的時候沒有恭敬心,像對乞丐一樣,那你得不到福。很隨隨便便的,這種佈施不得福,佈施一定要恭敬。

 

  第五“手足縵網相”,這個相的業因,是由修四攝法,攝持眾生而有。四攝法一定要學會,如果不學會,你不能行菩薩道。縱然持戒、修六度十願,你有傲慢心,所以你所修的都不能成就功德,得的是什麼?福德,福德是在六道輪回。六道輪回,你有善因在三善道受報,你沒有善因在三惡道受報。惡道眾生也有有福報的,他在惡道受報,這個一定要知道。所以我們曉得這個道理,在我們這個人間,有些人對我們不滿意,惡意的譭謗、障礙甚至於陷害,都沒有關係,我們歡喜承受。認真反省,他所說的過失我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絕不要去怪責他。如果我們沒有,我們更感激他,他消我們的業障。我們以感恩的心還給他回向,我們知道他將來的果報不善,肯定墮惡道,希望在惡道裡面少受一點苦,他還有學佛的善根。方方面面、前前後後你都看清楚、看明白了,你的處置就非常恰當,自利利他。絕不是自利損他,這就不好,這個念頭不好,要利他不要損他。他迷了,做錯事情,他將來墮落要受罪,我們要有憐憫心看他,不能歡喜,歡喜就錯了。時時刻刻念著物我同體,萬物跟我是一體,所以只有同情憐憫,決定沒有損害,這是必須要學習的。

 

  四攝法攝受眾生,四攝法,我們過去在新加坡,就是用這個方法團結宗教的。我們用一年的時間,把新加坡九個宗教變成一家人,像兄弟姐妹一樣。當時曾士生部長,我們很熟悉,他就問我:你用什麼方法把宗教團結起來?新加坡宗教有個聯誼會,成立五十年,五十年都不能團結。只是每年大家在一起吃一餐飯,聊聊天,就散了,平常沒有往來,沒有活動。他說你用什麼方法?我說我是佛教給我的。佛教你的?什麼方法?叫四攝法。什麼叫四攝法?我說四攝法就是佛教裡頭的公共關係法,交際法,我給他用這個去講,所以他就很注意聽。我說佛教四樁事情,第一個佈施。這個佈施跟六度的佈施不一樣,六度佈施的目的是斷貪心的,斷慳貪的。這個佈施就是多請客、多送禮,你跟人往來,頭一個就要懂得有禮貌,要送禮、要請客,感情就建立了。

 

  第二個是愛語。我們跟他說的話,確實是真正愛護他的話,不是什麼好聽、讚美的,對他真有好處的話。譬如現在宗教都感覺得宗教在沒落,這是普遍的,信徒愈來愈少。尤其是年輕人、知識份子,都不願意再接觸宗教,連梵蒂岡都感覺到困惑。我們跟他建議,宗教回歸教育,學古聖先賢。每個宗教的古聖先賢,要以創教的人做榜樣,學耶穌、學摩西、學穆罕默德,學他們,宗教就可以興旺,就可以復興。真正拿經典裡面的東西去教現在的信徒,建立一個價值觀,這比什麼都重要。所以這真正是愛語,真正幫助他們,幫助他發展、幫助他弘道。告訴他,我們要互相學習,我們自己先做。我不但學我的經典,你們的經典我統統學,我很認真,學了我還做筆記。我有個筆記本,就是“世界宗教是一家”,送給他們,我真學,你看看真學,不是假學,他們歡喜。這是愛語!

 

  第三個利行,我們所作所為,對你決定是有利益,沒有妨害的,你就放心了。宗教最怕拉信徒,所以他們對我很好,淨空法師不拉信徒,從來不拉信徒的,這就放心了。所做的,對大家統統都是有利益的。

 

  第四個同事,你們願意做的,我也願意做。所以宗教裡面活動,不管哪個宗教的活動,他們最重要的日子、最大的活動,我們都參加,他歡喜。好像是二000年,二000年是大日子,新加坡基督教大主教聖誕夜的彌撒,通知我們,我帶了五十個出家人,穿袍搭衣參加他的活動,非常壯觀。他們的信徒看了很驚訝,怎麼來了這麼多和尚,跟他們一起做彌撒,這同事。所以,我們的活動他也來參加,我們主動先參加他們活動,然後我們辦活動他也會來參加。慢慢就變成一家人,自己家裡困難問題也會拿來討論、來請教。無論在什麼地方,四攝法很靈,這是佛陀教的公共關係法,非常管用。攝受眾生,所以得手足網縵相。

 

  還有個解釋,“不破壞他”,所以得指間網縵相。別人做任何的好事,決定不破壞他。如果有力,有能力,全心全力幫助他,做隨喜功德;隨喜功德的果報,跟他自己所修的功德是平等的,你說何樂而不為之?他做一樁好事,操多少心,費多少力量,我們隨喜跟他功德就平等。那我們的障礙,罪過就大了!他這個功德影響的面有多大,影響的時間有多長,我們隨喜所得的功德利益就多大;如果破壞,你所造的業也那麼大,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第六個是“足跟滿足相”,足跟滿足是由於持戒,戒為無上菩提本,就像腳跟一樣。聞法、勤修十善、三皈、五戒、六度而得的相好。這在表法,是教化眾生的利益。教化眾生的心要大、要廣,教化的利益盡未來際。古聖先賢都有這個心,不僅指一個時代、一個地區,佛法裡面都講的是遍法界虛空界,物件都是一切眾生。像阿彌陀佛的物件,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無間地獄眾生,統統包括,這個教化的利益無量無邊。還有個解釋,也是“至心受持第一、第四優婆塞戒”,所得的手指、足趾長相。末後一個解釋,“不欺一切諸眾生”,得足跟圓滿相。所以,持戒比什麼都重要。

 

  第七“足趺高好相”。《佛學大辭典》有個解釋,這是“佛于因位修福、勇猛精進感得之相,表利益眾生,大悲無上之內德”。學佛不能沒有這個心,如何落實?李炳南老居士教我們,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上,這個方法好。彌陀名號萬德所成,心裡頭常常安住在這句佛號上,那就是佛無量在因地所修的德行,我們就統統沾上了,就沾光。將佛修學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行嗎?行。為什麼?生佛不二。繫念法事中峰禪師都說,“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這句話說得好,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淨宗法門不可思議。

 

  八“腨如鹿王相”,這個因是“往昔專心聞法、演說所感得之相”,這就是喜歡聽法、喜歡跟別人分享,“表一切罪障消滅之德”,這個好。還有個解釋,“菩薩至心聽法,至心說法,壞生死諸過咎”,得鹿王腨相。所以這個與真正學習佛陀教誨,明白諸法實相,這叫了生死,對於生死究竟是什麼,搞清楚、搞明白了。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那是什麼?現在連科學家也知道了,沒有生死,生死不可得。生死實在講是個錯誤的概念,不是真的。佛在大乘教上告訴我們,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的身心在一切法之內,不在外,身心都是不生不滅。科學說糾纏,這個名詞我愈想愈有味道,是這些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這些現象糾纏在一起,產生的一個幻相,我們見到、聽到、摸到、接觸到了。其實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有一樣東西是真的,就是心性,真性這個東西是真的。佛門裡頭常說借假修真,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白過,我們把假的放下,把真的端起來,這比什麼都重要;這一生遇到佛法,如果空過了,那叫真可惜。決定要得佛法確實是無比殊勝的利益,讓我們真正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喜歡聞法、喜歡說法,不疲不厭,就能夠得這樣的相好。

 

  第九個“手過膝相”,過膝蓋。這是由於“離我慢,好佈施”,喜歡佈施,沒有傲慢,謙虛、恭敬施捨、幫助別人,“不貪著”,所感得,於一切法都不貪著,世出世間一切都不貪著,感得的。“表降伏一切惡魔,哀憫摩頂眾生之德”,摩頂是加持、是安慰,這是菩薩常常做的。再有個解釋,是菩薩不欺誑一切眾生,用真誠心對聖賢、對父母、對師長、對善友、對善知識、對待一切眾生,得手過膝相。還有個解釋,見到別人造三寶業,就是護持三寶、稱讚三寶、擁護三寶、宣揚三寶、學習三寶,看到人做這些事情,他歡喜,全心全力去幫助他。這也是得手過膝相,這是兩隻手超過膝蓋。

 

  第十個是“馬陰藏相”。這個因是由於他能夠斷除邪淫,救護怖畏眾生等而感得的。眾生遇到災難、遇到困苦的時候,他能夠伸出援手去幫助他。這個相也代表壽命長遠,還有得多弟子之德,也就說他的法緣好,跟他修學的人很多。末後還有一條,於無量世,見到怖畏者能為救護,這是慈悲心重,看到人有困難的時候他都能伸出援手。還有,他“心生慚愧,不說他過,善覆人罪”,別人有過失,他能夠覆蓋、隱藏不說。所以得馬陰藏相。印光大師一生,自己具名都是“常慚愧僧”,真值得我們學習。慚愧,傲慢就沒有了。傲慢是不知道慚愧,無慚無愧是中隨煩惱,二十六個煩惱裡頭很重要的。無慚,就是我們中國人講沒有良心的人,不知道羞恥,作惡事沒感覺得良心責備。愧是外面的批評,不怕別人批評,有愧心,怕別人批評,不敢做壞事。慚,不敢做壞事,怕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自己的良心責備,愧是外頭輿論責備。所以有慚、有愧自然不會做壞事情,不敢有惡念,不敢做壞事。但是如果是有因果,懂得因果,這是最好的,懂得因果確實不敢做壞事。慚愧還是屬於道德方面,因果他有報應,所以害怕。還有個注解說,覆藏別人的罪過,別人造作罪業不說,也不放在心上,會得馬陰藏相的果報。

 

  第十一是“身縱廣相”,就是身的高跟身的長是相稱的,完全相同,這也是好相。這個因行,是過去生中,常勸眾生修行三昧,作無畏施,而感得的妙相,“表無上法王尊貴自在之德”。常勸眾生行三昧這一條很重要,三昧是清淨心,人在這個世間,無論在什麼環境,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心要是定的,他都很幸福,都很美滿。真正圓滿幸福,不一定是有財富、有地位,不是的,與那個不相干。

 

  第十二“毛孔生青色相”,佛的身相,一孔一毛,生相不亂,而且毛都向上,右旋向上,青色柔軟,這好相。一一毛孔都出微妙香氣。這個原因是由於生生世世懂得尊重、供養一切有情眾生。尊重供養,供養裡頭最重要的是法供養,法供養最具體的是教人不倦。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學,學了以後教,不但自己幹,還要勸別人。在日常生活當中,經上也舉了個例子,那就是我們在路上遇到有髒亂,我們撿垃圾,清潔道路,利益行人,都能感受這個相好。

 

  還有個解釋,意思都差不多。他說於無量世,親近智者,樂聞,喜歡聽,樂論,喜歡研究討論,聽到以後喜歡修行。他就真的能夠把它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叫真修。如果我們學到東西,不能落實在生活上,沒用處,這個與驕慢有關係,人只要有驕慢,不可能落實。這個諸位要知道,他所學的,今天講的話是知識,他學佛,學到很多佛學知識,對佛法的受用他是一絲毫都沒有。佛法的受用,決定斷煩惱,決定生菩提,就是我們常講的煩惱輕,智慧長,他一定長智慧,不長智慧不是佛法;決定可以幫助你斷煩惱,長智慧。不但如此,有剛才講的意思,喜歡修道路,清潔道路,除去這些垃圾。他的果報,得的皮膚柔軟,一一毛孔,一毛生相,就是毛孔生青色相。這個相好,這些因行所感得的。

 

  還有一個解釋,“樂受善友師長教敕,故得一切支分汗毛上旋相”。這個毛就是汗毛,但是佛的汗毛是青色的,而且有香氣。喜歡接受善知識跟老師的教誨,這個很重要。真有這個心,老師會真教你;沒有這個心,老師不教你。為什麼?教你沒用,時間都浪費掉了。如果學知識,現在課堂可以,知識可以學到,智慧學不到。這是我常常想到六十年前我跟方老師學習,他老人家的教學,還有章嘉大師。你真想學他真教你,你是搞假的他不教你,他對你很客氣,打發你走。

 

  下面第十三,也是身毛。這個跟上面好像相似,第十二是毛孔生青色相,是同樣的一樁事情,是講一孔生一毛。這個地方講全身的,全身的汗毛,這是身體的相。全身的毫毛全是右旋向上,服服貼貼,這是好相。下面一個注解裡頭說,佛一切發毛,發是頭髮,毛是身上汗毛,由頭至足全是右旋,整齊,一點都不雜亂,顏色紺青、柔潤。這個相由於行一切善法而有,這是業因,全身生生世世修行一切善法。能令瞻仰的眾生心生歡喜,獲益無量。人見到佛的相好,就生歡喜心,當然他很願意跟佛學習,以佛為師,他就得利益了。下面還有個解釋,“於無量世,常化眾生”,無量世常常教化眾生,勸導眾生修佈施、持戒、一切善法,所以得這個殊勝的相好。末後還有解釋,“遠離聚說世間故得一一毛孔右旋生相”。遠離聚說世間,這是世間的一些世論,世間的言論,菩薩能遠離,也就是不參與他們這些活動。為什麼不參與?這就是教育。一切不善、邪曲、染汙、穢惡這些場所,佛菩薩都遠離、都不願意接觸。譬如現在遊樂的場所,賭場、戲院、這些歌廳,這些場所他都不去,給大眾做個好榜樣。

 

  第十四“身金色相”,這個地方解釋比較清楚,“謂身皆金色,光明晃曜,如紫金聚,眾相莊嚴,微妙第一”。這些我們在大乘經上常常看到,這個相怎麼成就的?第一個把嗔恚放下,也就是說,在任何逆境、惡緣裡頭不生嗔恚心,這很不容易。無論什麼環境,都是以大慈大悲來看人、看事,這樣才能夠感得,就是一片真誠慈悲。“此德相能令瞻仰之眾生厭舍愛樂,滅罪生善”,讓瞻仰的眾生把這些世間愛樂的事情舍離,為什麼?佛的相好超過世間一切。所以造像不能不慎重,造像要表法,現在很多佛像是人像,你仔細看,不是佛像。為什麼?它沒有三十二相,它是人像,美男子像,菩薩是美女像,佛菩薩已經變成凡人,這個不好,一定要依《造像量度經》。所以佛講,你們造像的話,他說了一部經,告訴你造像的方法,告訴你表法的意思,你要把這些相好造出來。讓人家一看,佛的面目哪些相,佛的眼、佛的鼻、佛的頭頂、佛的肉髻,都能夠一一看出它的因果。所以造像,這三十二相很重要,造像的人一定懂得這三十二相,他都會把它做出來,這個功德就大了;如果完全不懂,造成個人像就沒有功德了。所以這個相,首先就是斷貪嗔癡,心地清淨平等,用慈悲、智慧去看一切人事物。

 

  另一個解釋,就是“於無量世,常施眾生”,這是常常喜歡佈施眾生,“房舍”,眾生沒有地方住,蓋房子幫助他,“臥具、飲食、燈明”,光明,面面都能顧到。以這個常常佈施眾生,就得金色身相。另外一個解釋,也有這個意思,歡喜佈施“敷具、房屋,得金光明相”。“所生之處喜造佛像”,就得那羅延力相,這是金剛不壞身,得這個相。

 

  歡喜佈施臥具、房屋,這樁事情好,尤其在現前這個社會。現前這個世界問題很多,在饑餓邊緣的人有多少?不止十分之一,沒有人救援。當然這是眾生的業報,但是人不能沒有憐憫心,不能沒有同情心。我們要怎樣去幫助他?物資救援是救急,中國古人常講“君子救急不救貧”。他得到這一點物質,他能夠延續幾天的活命,不能長久,長久的辦法一定要靠教育。中國人在古代,對外的交往、貿易,都是把中國這種生產、農耕這些方法教外國朋友。

 

  淨土大經科注(第一四四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四百四十四面:

 

  【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我們參考資料學到第十五面,最下面這個三十二相第十五“身光面各一丈相”,這是說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佛光有兩種,一種是身光,也叫常光,無論在什麼時候,你都能夠看到;另外一種是放光,特殊有緣的時候佛會放光。放光不定什麼地方,多半從白毫,面門也放光,身體也放光,我們在大乘經上常常看到,放光都是表法的。常光,我們一般人有緣就能看到,沒有緣還是看不到。我們中國人叫氣,外國人叫磁場,名詞不一樣,是一個意思。確實存在,而且每個人都有,練氣功的氣功師真有功夫,他都能看到。每個人的氣大小不一樣、顏色不一樣,從這個氣能看到人身體健康狀況,也能看到人的心情。

 

  人心地善良,光就好,心行不善,這光不好看,而且光有凶,中國人叫殺氣,讓人感到身心不安。李老師以前講到這些地方,告訴我們,他一生曾經見到兩個人殺氣特別重,確實走進他那個磁場範圍,心就不能安靜,會心跳,有這麼嚴重。這兩個人都是將軍,都是打仗殺人,所以他氣場就很不好。如果見到修行人,氣場真的就不一樣,我這一生當中感觸最明顯、最深的章嘉大師,他的氣場、磁場柔和,你走近他範圍之內,他居住的範圍之內,你就感到很安全,有安全感,所以很不容易。即使大師一句話不說,我們也願意跟他,陪他坐在一起,坐一、二個小時,享受這個氣分。我有一年在邁阿密講經,有不少當地的美國人,他聽不懂我說話,可是我在那裡講了八天,每天他一定來,一定我講完之後再走。有人就問他,你聽得懂、聽不懂?聽不懂。你為什麼要來?他說這裡磁場很好,我在這裡坐兩個小時很有享受,他能感覺到。這些外國人全都是學佛的,好像是學密宗的,他喜歡這個磁場。所以光的性質是這樣的。

 

  這種常光一丈這個相,這邊就有說,這個相是以發大菩提心,修無量行願而有的。無量行願不外乎四弘誓願,普賢菩薩十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統統都可以歸納在四弘誓願裡面,所以四弘誓願一般來講那是總願。

 

  現在確實末法,末法是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沒有真修行的,這叫末法;如果有講經、有聽經、有真修行的,那叫像法,有真修行的;有證果的那是正法,這是古大德所說的標準。但是淨宗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證果,所以這個法門縱然是在末法時期,它是末法時期裡頭的正法,這太難得了。修其他的法門難!

 

  黃念祖老居士他的身分是金剛上師,金剛阿闍黎。他告訴我,中國到今天禪沒有了,不要說開悟的沒有,得定的都沒有了。早一個時期還有得定的,像虛雲老和尚他們得定的,沒開悟,開悟的沒有了。他說現在在這個時代,連得定的都沒有。學密,他說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年,修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他知道,太難了。唯獨淨土還真有念佛往生的,所以他自己晚年,最後他念佛往生。在病重的時候我去看他,他告訴我,每天念十四萬聲佛號,他是追頂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一天十四萬聲。大概念了半年他走了,他是念佛往生的。注這個注解功德大!這是大好事。我說他這一生到這來,大概就是為幹這樁事情,為我們做示現,病中非常辛苦,日夜不休,六年的時間完成這部注解,讓大家看到生感恩的心。這個注解確實能度末法九千年的眾生,為什麼?淨土就講清楚、講明白,這個很難得。夏蓮老五種原譯的會集,會集得好、會集得非常精彩,五種原譯本裡面佛所說到的一句不漏,重複的都刪掉,這非常難得。這兩個人是來度末法時期眾生的,這也不是凡人。

 

  修因,這是發心修無量行願,四弘誓願第一願是發願度眾生,大菩提心。要度眾生必須自己要有德行,那就得斷煩惱,有煩惱你就沒有法子度眾生。煩惱斷了之後還要學法門,這個次序我們一定要重視,你就不會躐等。不發心,沒有一個力量在推動你,你會懈怠、你會退轉。強烈度眾生的願望,這個力量推著你勇猛精進,你不會後退,你不會改變念頭。

 

  學佛的人他什麼都不要,他為什麼也這樣子拼命、勇猛精進在幹?他有個願力,“眾生無邊誓願度”,就這個願力。願力比名利心還要厲害,他是真的,他一點都不假,這個力量推動,所以他能夠成佛道。

 

  所以必須要放下,煩惱放下才能成就德行。四弘誓願“能除惑破障”,惑是迷惑,貪嗔癡慢疑,這是迷惑。障是業障,是我們造作的善、不善業,惡業是障,善業也是障。你行善,三善道受生,造惡三惡道受生,都出不了六道輪回,這就是障,障礙你不能出輪回,障礙你看破、障礙你放下,這個麻煩大!輪回都出不去,你怎麼能出十法界?真正出十法界才算是真正證果,十法界之內不行。天臺的六即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叫相似即佛,不是真的,為什麼?他還用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用真心叫佛,用妄心叫凡夫,六道叫內凡,就是三界之內的,四聖法界叫外凡,六道以外的凡夫,比我們算是很高明。但是他跟一真法界法身菩薩相比,他不行,他沒有見性,明心見性他沒有。他們真正斷惡修善、改邪歸正,這個他做到了,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願跟行,有願真有修行,確實能除惑、能破障,“表一切志願皆能滿足之德”,它有這個好處。

 

  第十六“皮膚細滑相”,皮膚細滑是一般人都希望得到的,可是我們看到好像多數人的皮膚都很粗,粗澀,細滑比較少有。我們在極其粗重煩惱之下,這個細滑當然不能跟佛比,不能跟修行人比,只能跟世間一般人比,跟那個粗澀的比較一下,比他們細滑,還是有因的。它的因,一個原則是“一切塵垢不染”,這是個原則,就是他愛清淨,那最重要的是心地清淨。現在量子力學家跟我們講,意念能量不可思議,所以我們知道心理清淨比生理清淨更重要,心清淨了,身哪有不清淨的道理!心要怎樣清淨?要把煩惱放下,根本煩惱是貪嗔癡慢疑,這個東西不能有。不好的情緒放下,不好的情緒是中國人講的怨恨惱怒煩,這個東西也沒有的話,你真的是身心清淨。只要這個東西沒有了,外面什麼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你大幅度的降低。你對那個東西沒興趣,身心可以說恢復到正常,那你的身體也就恢復正常。為什麼?境隨心轉。身體是我們最貼近的一個境界相,身心清淨身體健康,不會生病。縱然有病不需要治療,自然它就恢復正常、就恢復健康。佛經這麼說法,現在科學家也發現,說法完全相同,這不是假的,所以這心理健康比什麼都重要。

 

  皮膚細滑相,這是在因上講,修因說“系以清淨之衣具”,衣服、乾淨的東西,“房舍、樓閣等施與眾生,遠離惡人,親近智者”,親近善知識所感得的相。世間大富長者要想自己修成三十二相,這方法可以做,這是皮膚細滑相的來源,是感得的。“表佛之平等無垢,以大慈悲化益眾生之德”。還有個說法,“樂說大乘法得身柔軟相”,樂是喜歡,喜歡說大乘法,開悟一切眾生,也得這個相。

 

  下麵第十七,“七處平滿相”,七處是足下、兩手、兩肩、項中,就是頸部這個地方,七處。我們看經上所說的,它都是從足下開始,慢慢的說到頂上,這個意思很深,叫你那個根要沒有,你全部就沒有了,你沒有足下全沒有了。沒有頭還有兩手、還有兩肩,腳沒有全沒有了。這就告訴你,你要認識什麼是根、什麼是本,根本不是頭,根本是腳,這個意思深。學佛法要從根本學,根本是什麼?根本是戒律,腳是戒律。所以四弘誓願裡面,先斷煩惱那是根,再學法門,最後成佛道。現在人所以搞不成功是什麼?顛倒了,他根不要了,就從經教上下手,廣學多聞。他學的是什麼?我們很清楚,學的是佛法,學的是知識不是智慧,現在人講佛學,他搞的是佛學不是學佛。佛學跟學佛是兩碼事情,學佛是要真幹,是要循序漸進,佛學則不必要。大學裡面開的有佛經的課程,沒有戒定也能學,你也可以拿到學位,社會上稱為佛學家,與生死輪回沒關係,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回也沒辦法脫離。學佛不一樣,要循規蹈矩、要按部就班,而且一定要專精。

 

  “七處平滿相,此相系由不惜舍己所愛之物施與眾生而感得”,自己喜愛之物,別人需要,就能夠佈施給別人,如果用恭敬心,就是供養給別人,這麼得的。“表一切眾生得以滅罪生善之德”,自己天天要求滅罪生善,也要幫助一切有緣眾生,有緣很簡單,他樂意接受這就是有緣,那一定要幫助他。他不接受的那就不必,不接受的勉強他,他生煩惱,你跟他結冤仇,那錯了。

 

  還有個解釋,“於無量世,可嗔之處,不生嗔心;樂施眾生,隨意所須,得七處滿相”。這要學的什麼?學不發脾氣,學到沒有嗔恚心,這是功夫,這是真的真功夫,真實功夫。為什麼會沒有嗔恚心?你首先要看破。人的七情五欲不是他的本性,是他的習性,習性是假的,本性是真的。本性是清淨心,從來沒有動搖過,就是惠能大師講的,“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中國老祖宗所說的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那個善是什麼意思?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五句話。善、本善,是一切眾生本來有的,迷失了本性隨順習性,習性才有煩惱習氣,習性不是真的,那又何必計較?計較錯在哪裡?錯在我們自己,他沒錯。他是他的習氣在發作,我怎麼受他的影響?因他的習氣,我發嗔恨心,錯了。真正瞭解事實真相,就是諸法實相,一笑了之,一笑了之還是受感染,很輕微,不感染的時候一笑都沒有,心沒動!

 

  嗔恚心不能生,無論遇到什麼逆境學著不發脾氣。難,壓不住,有一個方法,念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好,念個十聲阿彌陀佛再來處理事情,那個情緒就穩下去。阿彌陀佛真管用,你得會用才行,不會用不行。聽到歡喜的事情也要念十句佛號,不歡喜的事情也要念十句佛號,動作緩慢一點,不要太快,太快容易出麻煩,愈緩慢愈好,操之過急常常出事情。後面還有一句,“以淨食施得七處滿相”,就是清淨的食物佈施給眾生也得這個相。

 

  第十八“兩腋滿相”,也是這個腋下,我們這兩腋都是凹進去的,佛這現相是圓滿的。這個因,經典裡頭有記載,“系佛與眾生醫藥、飯食,又自能看病所感之妙相”。自能看病是親自去為病人服務,所感得的妙相,這是屬於無畏佈施。

 

  第十九“身如師子相”,獅子很威猛,尤其獅子的上半身,你看它雄健那個形相。這個因,“系佛於無量世界中,未曾兩舌,教人善法,行仁和,遠離我慢,而感得此相”。這個相好,不是一世修成的,無量世界中也是無量世中,無量世界中戒持得好,口業清淨,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這是一定要學的。與人交往一定是教人善法,行仁慈、仁愛、和諧、和睦,仁慈存心,和睦行事,這就是善法具體表現在外面。

 

  遠離我慢。傲慢人都有,自己不容易發覺,現在這個社會人家看到不會告訴你。在過去有過失,你一生當中有兩種人會告訴你,第一個是父母,第二個是老師,第三個還有你的同學,很好的同學他會告訴你。現在這個世界沒人,父母不會告訴你,老師不會告訴你,同學也不會告訴你,所以現在這個世界改過難。為什麼?改過要知過,不是不改,不知道,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表威容高貴,慈悲滿足之德”,所以這個驕慢對於修行人、對於做學問的人是最大的障礙。孔子所說的非常值得我們警惕,“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則不足觀也”。那假的不是真的,你說你有德行、你有學問、你有修持、你開悟、你證果,還有一點驕慢全是假的。為什麼?慢是煩惱,三個根本煩惱,下面它是第四個根本煩惱,底下還有個懷疑,有慢、有疑你怎麼能成就?佛來教我們、菩薩來教我們,這兩個東西是障礙,自己設定的障礙你怎麼能突破!疑就不能真信,我能對他有百分之九十九的相信,還有一分疑惑,你就不能夠證得。你自己以為只有百分之一的疑惑,實際上佛菩薩看你,你只有一分相信,你百分之九十九的疑惑,菩薩是這麼看;我們看的,我只有一分疑惑,我九十九分相信。菩薩看恰是跟我們相反,為什麼?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這才是正理,這是正道。

 

  下面另外一個注解,“於無量世,自無兩舌,教他不為。得上身、頰車二相”。這個頰車就是我們講腮,獅子的腮膨脹出來很好看,那這腮大的也是富貴的相,我們人講福相,所以面方正這是有福報的相。末後一個注解,“修十善法,故得上身如師子王相”,可見得十善重要,這裡頭提十善提了好多次,十善是根。十善是初學,十善也是圓滿。成佛是什麼?十善圓滿就成佛。在小乘,十善圓滿就是阿羅漢,小乘我們知道三千威儀,三千威儀從哪來的?十善開出來的,十善一展開三千威儀。所以不要小看十善,具足無量無邊的善法,都從這生的。大乘菩薩八萬四千細行,也是十善展開的,比小乘更廣、更深,成佛了就是十善圓滿。我們看佛的畫像,畫像上常常畫著,畫的佛像後面有圓光,像我們那佛像後頭有圓光。有很多在圓光上面也寫了三個字,多半是梵文,在中國邊疆用藏文的多,也有用漢文寫的,“唵阿吽”,這三個字就是十善業道的圓滿,唵阿吽是身口意三業。所以我們看到這個才曉得,十善殊勝,十善不敢輕視,原來十善圓滿了就是圓成佛道、就是妙覺如來,怎麼可以疏忽!現在學佛的人很多,這個疏忽,那學佛就沒有腳跟,怎麼修都修不成,問題都出在這裡。

 

  第二十“身端直相”,端正沒有彎腰駝背,沒有這種相。這個經上講佛身,佛的身體比一般人大,經上講丈六金身,我們一聽說丈六都不敢相信,丈六金身兩個人高,哪有這種人出現?其實丈六是真的,但是古時候的尺很小,是個大個子,也不是怪異。弘一大師他有一本書《律學三十三種》,裡面有一篇“周尺考”。周尺一尺多長?大概是我們現在的尺,六寸多一點,那這樣一看一丈六就不算很高。大概我們現在講的,我的身高是一七0公分,大概他可以到兩公尺的樣子,應該是這樣子,比我們高一個頭,就差不多就是丈六。我們曉得印度人個子並不很高,我很多印度朋友他們個子都沒有我高,有這樣高這是身體很高大了。所以“佛身最大而直”,這是一種很健康的身相。“乃以施藥看病”,持殺盜這兩種戒,不殺生、不偷盜,能嚴持這兩種戒。喜歡佈施醫藥,喜歡為病人服務,看病是為病人服務。“遠離憍慢所感,能令見聞之眾生止苦、得正念、修十善行”。這是他的因行,這個相好怎麼得來的,與這些有關係,統統是與五戒、十善、六波羅蜜有關係。佛在因地生生世世真修!所以一般大眾看到佛菩薩的心行,都能叫人生尊重心、仰慕的心、感恩的心,進一步向他學習,這也是佛攝受眾生的方法,是以德行攝受。

 

  淨土大經科注(第一四五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四百四十四面,“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前面我們學到第二十,現在我們從二十一看起。

 

  二十一是“肩圓滿相。謂兩肩圓滿而豐腴也”。佛的身相無論從哪裡去看都是非常豐滿,讓人看到生歡喜心、生尊重心。這是諸佛菩薩為了滿足眾生的歡喜心,而示現這些好相。中國古人有句話說,秀色可餐,這個好的相令人流連忘返,讓人見到之後不忍心離開。這是什麼?攝受眾生的一種方便,佛全用上了,眾生的喜愛他都能夠做到。這些相都是過去無始劫來修善積德,所以他可以自然隱現,應以什麼身度他就現什麼身,所現之身,相好都具足。這個理我們明白,我們就得重視我們的威儀,這威儀有則。我們過去世沒有積功累德,現在要學,像《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佛陀這些教誨,讀了之後,我們就學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些好的威儀讓人家跟你接觸之後,他會受感動,他會生起信心,學習傳統文化,學習大乘佛法。這首先是接引。

 

  這個相“系由造像修塔,施無畏所感得”,所以造像的功德不可思議。什麼功德?讓人看到佛像,阿賴耶識裡種佛的種子,這一生雖然不得利益,來生後世學習佛法都是從這個因生的。所以造個塔、造個佛像,不知道給多少人種善根,意思在此地。同樣的一個道理,這些就像現在人搞廣告一樣的,塔像都是廣告。現在廣告上用的美女這些像,引起人的情欲煩惱,那個罪業無量無邊,多少人看了讓多少人動心,那是無間地獄永不翻身,太可怕了。同樣是做宣傳,造塔、造像都是宣傳,這是佛教的宣傳,你看不一樣。做一樣的事情,果報完全不相同,一個是無量無邊的福報,一個是無量無邊的罪業,你說何必幹這些不善的事情?它“表滅惑除業等無量功德”。惑是迷惑,貪嗔癡慢疑是迷惑,業是造業,殺盜淫妄是造業;除,能除不善的業,能滅諸惑,無量功德。

 

  下面一個解釋,“善受師長、父母、善友所教敕”,這就是能接受別人勸告,聞善則喜,歡喜、感恩、接受。特別是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做錯事情沒有人敢勸,縱然是好事,想做,小孩、老人跌倒了在路上,想去把他扶起來,現在法律有規定,會惹很多麻煩事。小孩不懂事,家長拉著誣賴,說你把我小孩推倒,要賠償。老人跌倒的時候,變成遇到別人有災難,我們看到了不敢伸援手,這是今天社會風尚,我們看到很難過。只有一個方法,這是外國人教給我們,打電話報警,告訴我在路上看到這些事情,員警趕快去處理。在中國舊社會不是如此,看到人家有難,立刻就救援,他感恩,人家家裡親人都感恩。現在社會變成這個樣子,社會災難這麼多,怎麼來的?不是沒有原因。現在就是真正接受別人勸告,勸告的人也少了,跟過去完全不一樣。這下面還有個小注,“救護怖畏,得臂肘臃相”,手臂,肘是我們關節這個部位,臃是豐滿,豐滿之相,健康、強壯、有力。這個相好,告訴我們這些原因。

 

  第二十二是“四十齒相”,我們一般人牙齒都是三十六顆,佛有四十顆牙齒,而且非常整齊,排列整齊。這是由於遠離兩舌、惡口,還得加上綺語、妄語,善護口業,“修習平等慈悲而感得”,四十齒相,“常出清淨妙香”。這個相好,“此一妙相能制止眾生之惡口業,滅無量罪、受無量樂”。佛的言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有一樣不是利益眾生;換句話說,日常生活當中,都是給一切眾生表法。《還源觀》裡面講的四德,這第二個“威儀有則”,都是給人做榜樣,這一點我們要發心效法諸佛如來。真正做到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生生世世親近佛陀,佛陀身上所有的、心裡頭所動的,法身菩薩幾乎全部都學到了。所以他們跟佛的形相完全相同,這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我們常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下面還有個注解,“於無量世,以十善法,教化眾生,眾生受已,心生歡喜”。怎樣用十善法教化眾生?自己做到,自然就教化眾生,自己沒有做到,教人去做,假的。縱然把《十善業道經》講得頭頭是道,講得天花亂墜,別人不相信,為什麼?你沒做到。早年我們湯池開學之前,我給老師們談話,我告訴大家,搞教育,最成功的就是釋迦牟尼佛,像中國的孔子。他怎麼成功的?先行其言,他所說的全部都做到了,沒有說他講的他沒做到。所以,別人相信、別人效法,他就成功。如果我們自己沒有做到,叫別人做到,別人看我們做不到,他說你在騙我們,這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好,你為什麼不做到?你說十善好,好在哪裡?你真做到了,相信了;你沒有做到,你在騙我。我們知道這個秘訣,那我們要想把這些人教好,首先把自己教好,自己真的心好、念頭好、言語好,所作所為樣樣都好,你才能感動人。

 

  所以,十善、三皈、五戒、六度、普賢十願,這個東西在佛法修行叫根本法,不多。只要記住,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絕不能越軌,你只依教奉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業因全在其中。這個業因,底下這條裡頭還說到,“常樂稱揚他人功德,得四十齒、白淨相、齊密相三相”。四十齒,白淨是門牙,這四顆大門牙白淨,齊密是牙齒整整齊齊。你看於無量世,十善教化眾生,眾生受已,心生歡喜,常樂稱揚他人功德,得這三種相。注解後頭還有一句,“于諸眾生心平等,故得四十齒相”,平等心待眾生,沒有厚薄,沒有差別。

 

  下面第二十三“齒白齊密相”,著重在四十齒齊密,整齊,著重在這一句,“齒白齊密相,謂四十齒皆白淨齊密,根複深固也”。牙齒好,它的因是“系以十善法化益眾生,複常稱揚他人功德所感之相”。沒有自贊毀他,普賢十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學著稱讚別人,自己謙虛,這是實德,真實的德行。“表能得清淨和順、同心眷屬之德”,這一點非常重要,你要想和天下,先要家和。家都不和,怎麼能和天下?如何和?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就和了。最重要是平等,能夠捨己為人。如果處處想到自己的利益,就會發生衝突,這是什麼?不平等、不和睦。因不在外頭,都在自己,自己一切真能放下,這個事情不難做到。難在哪?難在自己放不下,真放下就不是難事。下面還有個注解,“於無量世,以十善法,教化眾生,眾生受已,心生歡喜,常樂稱揚他人功德,得四十齒”,跟前面講的一樣,“白淨相、齊密相”,這三種相。都講到十善法,自行化他。

 

  末後一個解釋,“喜和合諍訟得齒密相,以珍寶施得齒齊相”,牙齒整齊相。珍寶佈施,什麼是珍寶佈施?給諸位說,法佈施才是真正珍寶佈施。大乘經教裡頭佛說得很多,大千世界七寶佈施,都比不上四句偈佈施的功德大。所以佛門裡頭,經典上講的珍寶,我們要體會,我們哪來那些珍寶?珍寶有什麼用處?佛法有用處,佛法當中最珍貴的、無比稀有的,給諸位說就是阿彌陀佛這句佛號。你如何能叫人相信?他真相信,他真願意往生,他決定往生,這個大千世界七寶比不上,真的,不是假的。大千世界七寶佈施,你的果報也不過是天上人間而已,你出不了三界。淨土法門佈施,讓一個人一生成佛,沒有能相比,這個重要。那就是說,我們自己要相信,自己要把淨宗搞清楚、搞明白,你才能跟別人講清楚,讓他聽到之後深信不疑,幫助一個人成佛,這是真正珍寶佈施。你看其他的什麼金銀珠寶佈施,與牙齒有什麼相干?這個與人說法的佈施與牙齒有關係,你得說出來。所以他得這三種牙齒的好相,一種是四十齒,一個是齊密,一個是白淨,說法才行。

 

  下面第二十四“四牙白淨相”。你看這三種業因完全相同,四牙白淨。這裡面給我們講的業因,“系以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此相”,善法就是十善業道。學佛,在現前佛門當中,無論在家、出家,全把十善業道疏忽掉了。都認為什麼?這是小小善法,疏忽了,他要修大善法。不知道小善法是大善法的基礎,我們要重視。今天佛教之衰就衰在這個地方,古時候佛教興盛,它就興盛在這個地方,大家重視十善,大家認真落實十善。十善要真落實,這個世界就太平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人真的存心不殺眾生,你看現在過年,這個年關,我聽人家說今年新年,農曆年,初一、初二是最壞的日子,不是好日子。這幾十年從來沒遇到過,今年這兩天很不好,不吉利。有人說今年不要舉行這些慶典。那我們要如何應對?我們念佛,我們還是講經、念佛,修善積德,這正確的。

 

  下面一個解釋,“於無量世,修欲界慈”,注意這欲界,“樂思善法,得四牙白相”。這是欲界的,不是色界,不是無色界。喜歡思惟善法,也就是起心動念都不違背十善。不殺生,包括不惱害眾生,眾生因我生煩惱,我就錯了。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怎麼能叫人因我而生煩惱?不偷盜,最微細的地方是沒有占人便宜的念頭。有占人便宜的念頭,那是盜心,雖然沒有偷盜的行為,有盜心。想占一點便宜,這個念頭不可以有,我們才能學得乾淨。不嗔恚,無論受怎麼樣的傷害,像歌利王被割截身體,沒有一絲毫怨恨。為什麼?人家明白了,瞭解事實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他在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淩遲處死也不起心不動念,他作佛去了,這個身體舍掉,他作佛去了。釋迦牟尼佛不是真作佛去了嗎?忍辱波羅蜜圓滿,提前成佛了。

 

  這注解後頭還有一條,“身口意淨,得二牙白相”,三業清淨。所以相好果報,一定有修因,不修因哪來的相好?

 

  第二十五“頰車”,“兩頰車隆滿”,兩頰我們一般人講兩腮,旁邊這兩腮,鼓起來方方正正,這是有福的人相。兩腮長起來豐滿,絕對不是貧賤之人,他是富貴相,像獅子一樣,用獅子來做比喻,獅子兩腮非常豐滿。這注解裡頭,“見此相者,得除滅百劫生死之罪”。見到這個相,就有這麼好,得這麼好的利益。我們現在看造佛像、看畫佛像都疏忽了這一點,但是你看古老的所雕的佛像都非常豐滿。現在你看到的佛像是人像,沒有特別把這個表現出來,古老的那些造像有,你都能看出來。所以造像不容易,造像一定要去讀《造像量度經》。老一輩的造像,你問章嘉大師,你問李炳南老居士,你要想造佛像、造菩薩像,他一定叫你先讀這個書,讓你瞭解,佛像要把三十二相都造出來。菩薩相也要重視,菩薩也有三十二相,沒有佛那麼清楚、那樣明顯。或者菩薩少一、二個相,通常肉髻相沒有,只有佛有,菩薩沒有,這是最明顯的,少一、二種。它是表法的,肉髻相這是頂相,代表究竟圓滿,菩薩沒有達到究竟圓滿。

 

  底下有個注解,是“於無量世,自無兩舌,教他不為,得上身、頰車二相”。上身是胸部,佛的胸部也非常豐滿,當中還有卍字,卍字表吉祥。無量世,我們知道兩舌是口業裡頭最重的,挑撥是非,鬥亂兩頭,破壞和諧,罪很重。所以地獄裡頭有拔舌地獄。那要看他造的業影響的面多大,破壞一個家庭,業比較小,破壞一個團體、破壞社會、破壞國家,這個罪就大。如果破壞僧團,那是阿鼻地獄罪業,為什麼?破和合僧。所以僧團,你看到怎麼不如法,最好不要放在心上,最好不要批評,為什麼?你批評是你造罪業。他好不好,各有因果,各有報應,我們不可以批評。他做好事應當讚歎,他做得不好的時候不批評、不說他,隱惡揚善。普賢十願裡面“稱讚如來”就這個意思,他有善的,與善法相應的稱讚,與善法不相應的不說。

 

  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過,甘露火王、勝熱婆羅門、伐蘇蜜多女代表貪嗔癡的,善財童子去參訪,有禮敬,沒有讚歎。禮敬是對相上講的,稱讚他用如來,他沒有說諸佛。你看“禮敬諸佛”,是從相上說,“稱讚如來”,如來從性上說的,與性德相應的讚歎,與性德不相應的不讚歎,這有差別的。善財童子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應當要學習。學習,心裡頭,中國人講良心,自己要曉得,你那個心是良心。把人家髒亂東西放在裡頭,良心就變成別人的垃圾桶,這個大錯特錯。人家有美好的東西放在裡頭可以,能講得過去;別人不善的東西,放在自己心上,錯了,大錯特錯。與你不相干的,你去收集別人的垃圾,收集別人的不善,這哪裡是聰明人?聰明人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真聰明,真有智慧。不能幹傻事。可是這個世間幹傻事情很多,到處都可以看到,我們可不能學習,我們要引以為戒。口不出惡言,自行化他,我們自己能夠守住、能夠做到。口四種過我們統統都離,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都是騙人的,決定不能做。得上身,這是胸部跟頰車這兩種相。

 

  還有個小注,“按時說善法,得師子頰相”。講經教學有時間的,世尊當年在世也是有時間的,上課。大單元不是一次能講完的,要講很多天,這大乘經教結集下來我們都知道。佛說的時候一定說得很多,阿難的複講,我們相信是講佛的精義,精彩的地方,一般的,也都捨棄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個道理。結集經藏篩減就很多,如果統統集出來,絕對不是像現在一部《大藏經》這麼一點點。四十九年所說的,應該像《四庫全書》那麼大才正確。為什麼只有這麼一部分?當然傳到中國來的不足,不是全傳到中國來。那時候交通不方便,取經,我們法師到印度去一定精挑細選,他們送來的一定也是挑選,全部帶來,量太大了,不可能。到中國來的東西我們相信很多,翻譯的時候又要精挑細選,不是完全翻譯的,這肯定的。所以,這些東西都是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精華之所在,非常寶貴,我們有使命去流通,不能讓它散失。流通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學習,真正把它做到,威儀有則,做出榜樣來給大家看。人家看了喜歡,就會向你請教、向你學習,你再介紹給他。

 

  淨土大經科注(第一四六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四百四十四面:

 

  ‘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前面我們學到二十五,現在從二十六看起,從我們的講義,

 

  “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這是咽喉津液得上味。我們知道佛陀當年在世,每天是日中一食,都到外面去托缽,他們居住的地方距離城市、聚落,一般的距離是三裡路,托缽方便。這一來回再耽擱,差不多就是七、八裡的樣子,每天這樣的運動。這個團體人數不少,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加上釋迦牟尼佛,就是一千二百五十六。這麼多人分頭到各個地方去托缽,每天都自然交換,不是同到一個地方,他們都分開的。所托到的都是吃的食物,多半是人家煮飯的時候多煮一點,留給出家人,所以吃的東西都很乾淨,不是吃剩了供養出家人的。吃剩了是給乞丐,給他們的。對於出家人有尊重心供養,做出來時候先拿一點準備著。錫杖就是托缽時用的,托缽不能敲人門,敲人門很不禮貌,就搖錫杖,裡面有人聽到外面有錫杖的聲音,就知道出家人來托缽。

 

  每一家食物不一樣,有大富長者之家,當然就很豐富,有很貧窮的人家,那吃的東西很簡單。托完之後,要回到居住的地方,地方都是在山林樹下,大家再會合在一起,所以那是叫真正共產。不是每個人托的自己吃,真的是古人講的“一缽千家飯”,它全部混合在一起,吃多少拿多少。剩下來佈施給畜生,給這小蟲、小鳥,不能留到第二餐,不可以留。

 

  我們今天看到食物是這麼得來的,混合在一起,大概味道不好。現在我們看到科學家講“以心控物”,意念可以改變物質,我們就曉得,這個東西到了佛的口裡面,一定是最好的上味。為什麼?佛的心多清淨,意念多善良,他就把東西轉變過來了,肯定有這個能力。不但佛有這個能力,我們相信佛所有弟子都有這個能力。

 

  津液當中得上味的因,這個地方給我們講的,是平等的愛心。“此系由見眾生如一子”,這愛心。我們五倫裡頭的,第一倫父子有親,親是親愛,這個親愛是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不是阿賴耶裡頭的。阿賴耶裡頭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這是感應,父子在一起,從自性裡面流出這個愛心。“複以諸善法回向菩提感得之相”,為什麼佛菩薩有這個能力,我們沒有?我們沒有把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那種自性裡頭真愛沒發揮出來。而且怎麼?不但沒有愛心,有分別心、有執著心,就全變了,完全不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中國人講倫理,沒有佛法講得這麼圓滿,倫理是講關係,大乘佛法講絕了,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什麼關係?一體,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賢首國師說得好,從一體起二用,二用依報就是遍法界虛空界,正報就是自己,從一體生的。

 

  “表佛之妙法能滿足眾生志願之德”,眾生都有向善之德,眾生都有成聖成賢之德,眾生都有成菩薩成佛之德。我成就了我就能幫助他們,我不成就不能幫助!

 

  下面還一個注解,“於無量世,不待求己,然後方施,得味上味相”。這是味中的上味。這個說得很清楚,不要等待別人來求你,你才佈施、才幫助他,那遲了。還有人不好意思,面子放不下,不能等待求,看到有需要的趕緊去幫他,這是好事。在今天最大的好事就是把聖賢教育、把佛法介紹給大家。要介紹給大家,諸位想想,我們如果不把它做到,做出榜樣出來,他怎麼會接受?他迷得太深、迷得太久,社會上沒人教他。社會上所流行的一種觀念全是錯誤的,佛教是宗教,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多神教、是低級宗教,這都是一般人對佛教的概念。我們能不能怪這些人?不可以,他不知道,他所看到的佛教真的是迷信。沒有人真正把佛菩薩、阿羅漢的樣子做出來,他沒看到過,他也沒聽說過,所以他這種誤會一點都不可以責怪他,他是正常的。他對佛教要是沒有這些錯誤觀念,那才叫不正常,所以我們認為他是正常。

 

  我們要努力把樣子做出來,讓他來問我們,我們再回答他就容易;我們自己不做出來,他不會問。我們在修佈施,常常在幫助別人,他就問,你為什麼要幫助別人?他跟你有什麼關係?你説明他你的目的何在?你有什麼企圖?他問得很多!我們告訴,我們沒有目的、也沒有企圖,喜歡幫助人。他會說你這個人神經不正常。那我們總是歡喜心做,時間久了,他慢慢從奇怪,要變成認真去思考,好好去研究,這到底是為什麼?等他搞清楚、搞明白就相信了。一定要我行我素,我們知道這是一條正道,光明正大之道,他在迷惑。最有效果的是團體,團體做出榜樣效果就更大。團體要真正覺悟的人,不是真正覺悟的人就組不成一個團體。

 

  學法門裡頭最重要的,見思煩惱裡頭的思惑要斷乾淨,思惑歸納起來五大類,貪嗔癡慢疑這五個字真的是病毒。大乘教裡頭,佛告訴我們,這五種煩惱感得外面的災難就非常嚴重。貪心感得的是水災,海水上升,江河氾濫,貪婪所感的;嗔恚感得的是火災,火山爆發,地球溫度的上升,都是屬於嗔恚之所感;愚癡感得的是風災;傲慢感得的是地震;懷疑更麻煩,懷疑是信心沒有了徹底崩潰。信為道元功德母,換句話說,信心是基礎,聖學、佛法根基就建立在信德上,信德沒有,全崩了。感得什麼災難?山崩地陷,高山會倒下來,大地會沉到海底,所以稱之為五毒煩惱。心裡面有這五樣東西他能不生病嗎?五臟六腑都不健全,都有問題。所以這個東西于自於他,你不可以不斷。這五樣東西斷了,真正叫有福之人,那福報就大了。中國人常說的“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你有這麼大的福報,你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沒災難。再有許多人跟你學的話,力量就更大,消自己的災,免一方之難,何樂而不為之!這發四弘誓願,以大悲心、大慈悲行回向法界,法界裡頭也包含眾生,所感得之相是廣長舌相。

 

  “觀此相,則滅百億八萬四千劫生死罪,而得值遇八十億之諸佛菩薩授記”。顯示這個廣長舌相的功德這麼大,廣長舌相的修成,生生世世護持身口意三業,特別是口業。但是三業裡頭,最重要是意業,意不清淨,身口就沒辦法做到。可是《無量壽經》上的排列,這是教初學,排列是口身意,佛第一句話說“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是讓我們特別什麼?口業最容易犯,所以有四條最容易犯的擺在前面,對初學的人來說意義很深。功德利益這麼大,我們沒想到,要知道有這麼多的好處,這麼大的好處,為什麼不幹?不會不幹。誰願意去墮三途?不但不墮三途,有這麼大的好處,滅百億八萬四千劫這麼長時間生死之罪,而得值遇八十億之諸佛菩薩授記。

 

  下面還有,“於無量世,至心受持十善法教,兼化眾生,得肉髻、廣長舌二相”。肉髻相是頂相,無見頂相。生生世世至心受持,至心是真誠到極處,受持十善法教,自己幹也教別人,這是這兩種相的業因。後面還一條,“護四口過得廣長舌相”,這就非常具體,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這是四種口過,決定不能犯,而這是最容易犯的,自己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犯這過失。口裡面,口業無比殊勝的,無與倫比的,就是念佛號。阿彌陀佛的名號叫萬德洪名,那個萬不是數字,萬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功德,都在這一句名號裡頭。

 

  念一句佛號就是修萬德莊嚴,沒人知道,所以念佛懈怠,常常把念佛忘掉。如果要知道我念這一句是修萬德莊嚴,能不多念幾句嗎?能不真幹嗎?所以過去章嘉大師常說“佛法知難行易”,他老人家給我講過很多次,為什麼不幹?不知道。知道他能不幹嗎?你說知道佛號這麼大的功德他還會念別的嗎?他不念佛嗎?古人知道,所以教人“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對這個道理他知道透了。你說了一句話叫廢話,你念這一句佛是無量無邊功德。誰知道?佛知道、菩薩知道、阿羅漢也知道。所以一天到晚念佛,佛號不間斷,口裡念累了,口可以不念,心裡頭不能不念。無論在什麼境緣當中,他快樂,他法喜充滿,道理就在此地。名號能給你帶來法喜,名號能帶來無上的上味。

 

  我們看下面,第二十八“梵音深遠相。音聲和雅”,遠近都能聽到,“無處不聞”,這是果。它的因“乃由說實語”,這講因,什麼原因他得到的?他說實話、美語,我們中國古人講的,雅言就是美語,文雅的雅,雅言。“制守一切惡言”,這個制就是戒律,教你守住不犯一切惡言,“所得之相”。制就是持戒,一切惡言就是講口的四種過,妄語是惡言;兩舌是惡言,惡中之惡;綺語,花言巧語,目的是騙人,這些也是惡言;末後是粗惡語,惡口,說話粗魯,人家聽了都起反感。這是梵音深遠的業因。“聞者隨其根器而得益生善”,這真的,特別是在教學、講經說法。

 

 

  這下面說,“聞者隨其根器而得益生善,大小權實亦得惑斷疑消”。大乘、小乘、權教、實教都能幫助他斷惑,斷疑生信。注解下麵說,“於無量世,自不惡口,教他不為,得梵音聲相。於無量世,恒以軟語、先語、實語,教化眾生,得八梵音相”。都是語業,首先要放下言語這四種不善業,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更進一步,對人要常以軟語,是柔和語。先語,不必到事情發生,如果是遇到困難之前就應該先告訴他,不要等到災難現前,來不及了,要先告訴他。實語,決定不是妄語。教化眾生,修因則得果報。最後這句,“于諸眾生常以軟語得梵音相”,《還源觀》上四德第三“柔和質直”。言語要柔,身行要和,柔和,心地要正直,我們講誠敬,誠敬存心,和睦相處,柔言愛語,這是菩薩行。

 

  第二十九“眼色如金精相。謂眼目清淨明瑩,如金色精也”。這是眼的好相,這個相也作紺青色相,這個在佛像裡頭常常看到,“佛眼紺青,如青蓮花”,蓮花的葉細長。“系由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歡喜心施予乞者所感得之相”,生生世世培養慈悲心、愛心,總是以愛心、歡喜心待人接物。尤其是幫助別人,貧窮苦難的人,這些人多,需要幫助,這個世間做好事的人也很多。但是比不上菩薩做好事是用慈悲的愛心,照顧別人像照顧父母一樣,像照顧自己的親人一樣,這就很難得,這個功德非常之大。佈施是小事,這個心太難得了,這個心能感人,給人家帶來溫暖,用現在話說,給人帶來能量。所以這個佈施功德之大小,論心不論事,供養的物很微薄,心非常真誠,這個功德大。佈施東西再多,沒有誠意,好像可憐你,把你看得很輕,那個得福很小。因此種福,不是有錢有勢力的就能修大福報,不一定,窮人修的福報往往超過他們很多,來生福報不一樣,窮人來生變成富人,富人來生變成窮人。施報的事論心不論事,這個道理,《了凡四訓》裡頭講得很透徹。

 

  第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睫是睫毛,眼皮上下這稱為睫毛,牛王,牛的睫毛很長、很清楚,這用它來做比喻。“指睫毛整齊而不雜亂。此相系由觀一切眾生如父母,以思一子之心憐憫”,這個字是錯字,“憐憫愛護而感得”。待人接物你看菩薩用心跟凡夫不一樣,他為什麼能成菩薩?為什麼能成佛?為什麼能了生死出三界?道理就在這一句,他明白,他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修學大乘這個觀念一定要有,或者是這種心態,沒有這個心態,跟大乘格格不入。大乘心沒有邊際,大乘心沒有內外,對待一切眾生,確實如對待父母、如對待佛菩薩。成佛是心成的不是身口,就是你一點真誠的心比什麼都重要。要看一切眾生像父母,他沒得吃、沒得穿,在受苦受難,我們怎麼幫助他?能力達不到,心要達到。我們每天誦經拜佛,跟大家在一起分享,這個功德要回向給他們。你回向,念念不忘,常常存這個心,遇到這個事自然會伸出援手。

 

  下面解釋,“為菩薩時,于無量世,樂以善眼,和視眾生,得牛王眼相。于無量世,等以慈善,視怨親故,得牛王目相”。這個都是生生世世,菩薩生生世世不迷。不像凡夫,凡夫一轉世,前世事情忘得乾乾淨淨,迷而不覺;菩薩生生世世,一世一世接著修行。我們學菩薩學得不像,所以有隔陰之迷,我們一死之後,不曉得跑哪一道去了。如果真修菩薩行不會,決定不會。那最安全的、最保險的是往生極樂世界,我在這個六道裡頭我保不住,就是保不住人天,會墮三惡道,這個事情不能不考慮、不能不明了。如果有這種情形的話,那就決定求生淨土,仗阿彌陀佛本願攝受之力,讓我們能保持往後生生世世不迷失,我能夠繼續不斷的修行。那像這些苦難眾生能幫助嗎?真能幫助,不是理上,事上能幫助,無論哪一種苦難眾生他在遭難,你決定會幫他。有的時候我們看到眾生好苦,沒看到佛菩薩來幫助。我們肉眼凡夫不知道,有天眼的人、有神通的人看到佛菩薩在照顧他。為什麼好像他還在受難?他有那個業應當要消,他不消他的障礙去不掉。菩薩在旁邊看他消業障,業障消到一定的程度,菩薩就示現幫忙了。

 

  所以真誠到極處,愛護到極處,能感得睫毛像牛王一樣。

 

  為菩薩時,菩薩是在因地,佛是在果地,這說佛的三十二相,沒成佛之前於無量世,樂以善眼,和視眾生。永遠記住與人平等對待,和睦相處,至少要看一切眾生是一家人,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國籍、不同的信仰,全是一家人。不要有分別、不要有執著,全心全力的為大家服務,沒有人不歡喜。我幫助別人,別人也幫助我,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於無量世平等、慈悲、善良,特別是看什麼?那一些跟你有惡緣的人,譭謗你的人、侮辱你的人、障礙你的人、陷害你的人,都要用平等心看待,不但沒有怨恨,有感恩的心。他用這些手段對我,他為什麼不對別人?跟我有這個緣,跟別人沒有這個緣。緣是前世結的,這一世緣就了了!好事情不是壞事情,緣就了了。緣有善緣、有惡緣,統統都要了,善惡都要了,我們的清淨平等覺才能現前。惡緣有障礙,善緣也有障礙,懂得這個道理,沒成佛之前我們所遇到的全都是了緣,問題就看你會不會?會,全了了,你多快樂。不會是什麼?又結了,麻煩大!惡緣結了變成仇恨,善緣結了那變成眷屬、變成情執,生生世世都脫不了的。唐太宗,佛門的大護法,心量大!那個時候基督教叫景教傳到中國來,他也護持;伊斯蘭教傳到中國來,他也護持,宗教的總護法還墮地獄。我覺得他墮地獄,第一個因素就是情執,他跟皇后感情非常好,皇后好像三十六歲過世的,皇后過世他一生再不立皇后。皇后葬的那個地方,他窗戶一打開能看見,天天能看見。情執太深,他會墮地獄就這個關係。當然另外一個,戰爭的時候殺人太多,墮無間地獄。所以視怨親要平等,怨親同樣會障礙我們,怨要消,親也要消,要回歸到清淨平等覺。

 

  後面還有一條,“至心求於無上菩提得牛王睫相”,真誠到極處只求無上菩提,什麼都不求,生生世世斷惡修善,改邪歸正,就為這麼一樁事情,這是菩提大道。今天時間到了,好,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第一四七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四百四十四頁:

 

  “三十二種,大丈夫相”,我們學到第三十“眼睫如牛王相”。

 

  現在我們看第三十一,“眉間白毫相”,佛眉間白毫,我們很熟悉,白毫放光,贊佛偈裡頭每天我們都唱到,所以這個印象特別深刻。白毫相是什麼因緣而感得的?注解裡面跟我們說,“因見眾生修三學而稱揚讚歎,遂感此妙相”。三學就是戒定慧,非常難得,眾生要認真修三學,佛菩薩就知道他善根漸漸成熟了。如果得到善緣,殊勝的善緣,善緣佛菩薩一定幫助他。説明的方式沒有一定,就是加持,有顯加、有冥加,善巧方便不可思議。

 

  所以佛菩薩加持修學戒定慧三學的,而稱揚讚歎,稱揚讚歎是鼓勵有善根還沒有緣發起的,要接觸這個緣,他善根就發現,沒有善根的,給他種善根。所以這種鼓勵讚揚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鼓勵讚揚常常也是佛菩薩冥冥當中來加持。自己對這個人好像並不很熟悉,也不熱心的往來,可是就喜歡讚揚,這個都有佛加持。做壞事情、做殺盜淫,也有人讚揚,現在恐怕比讚揚修三學的人更多,那是誰讚揚?魔在讚揚,魔王波旬在讚揚,我們要知道。佛是護持正法,魔是希望把正法毀壞,都有很大的能量,神通變化。所以,我們要遵守普賢願王的原則,“禮敬諸佛、稱讚如來”,看到別人行善,與性德相應的要讚歎,與性德不相應的不提,隱惡揚善。一生能夠遵守,必定有不思議的感應。

 

  戒定慧是一切菩薩修行成佛最高的指導原則,沒有一個是例外的。我們看到近代中國、外國,許多學佛的人,在家、出家,一生都沒辦法成就,原因在哪裡?沒有遵守這個原則,特別是戒學。戒、定都不要,就要智慧,這智慧怎麼能成功?所以他那個修的他不是智慧,是常識,把學佛就變成佛學,變成一種世間學術。過去講,變成哲學,一般大學,在臺灣哲學系裡面都有佛經這個課程。那個行,講得天花亂墜,那個裡頭不需要戒、不需要定。禪宗講故事、講公案,講了大家笑嘻嘻的,哈哈大笑,實際上連禪邊都沒有摸著,所謂口頭禪而已。

 

  下面再一個解釋,“於無量世,宣說正法,實法不虛,得白毫光相”,這生生世世宣說正法。宣說正法自己一定證得正法,自己不證得,拿著釋迦牟尼佛的經典還是隔一層,為什麼?聽說的。孔子有批評,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聽說的是記問,讀多、聽多了我記得。問就是什麼?不是自己悟的,是向別人請教,別人說的,我們再引用,是他的,不是我的。我們在宗門、教下看到古代許多大善知識,學人向他請教,往往他不直接答覆,拐彎抹角教你自己悟入,那個方法高明。為什麼不給你說清楚?說清楚,把你的悟門堵死了,給你講解,你以為就是這樣的,不再深入去體悟。所以不說,誘導你去覺悟、去體會,這是另一種最高的教學方法。可是這種方法,如果不是這樣的根機沒用處,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無不是應機說法,不是這個根機,說了沒用,說了一點好處都沒有。實法就是明心見性,實法就是性德。下面說“於無量世,不誑一切諸眾生故,得眉間毫相”。生生世世絕不欺騙眾生,換句話說,要以真誠心待人接物,這個能得眉間毫相。

 

  末後一句,“讚歎他人所有功德,得白毫相”,與白毫相的作用有關係。佛放光,從白毫放的光,緣分最多,就是歡喜讚歎別人功德。決定要學隱惡揚善,別人有過失絕不能提,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要說別人過失,就變成自己在造口業,虧吃大了;把別人不善的事情放在自己心上,我們的心被染汙了。許許多多人不知道這個道理,不記別人的功德、善行,專記別人過失。別人過失未必是真的,我們是凡夫,沒有慧眼、沒有法眼,見不到,見的是表面,不知道那個人的存心。如果那個人存心非常善良,用這種不正常的手段他能夠覺悟對方,那是好事,不是壞事。“丹霞燒佛”,把佛像燒了,他能叫老方丈開悟,這都是非常的舉動,不是凡夫能做的。知道老方丈到將悟未悟這個關口,一點他就通了。冬天烤火,把木頭佛像拿來燒,有人向老方丈報告,丹霞把佛像搬去燒了取暖。這老和尚就呆了,趕緊跑過來看,看到他還在燒:你怎麼可以拿佛像來燒?他跟老和尚說:我在這裡燒舍利。木頭佛像哪有舍利?那再搬幾尊來也無妨。這一句話,老和尚覺悟了!那是什麼?那是幫助一個人成佛,這非常手段,這叫善巧方便。我們哪裡會知道?在一般說,惡意毀壞佛像等於出佛身血,無間地獄罪。他燒佛像沒有罪業,還有功德,幫助人成佛,幫助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像丹霞用心沒人知道,他也無須要給人說破。末後這個意思是教我們學普賢菩薩讚歎如來,一切眾生跟佛實在講沒有兩樣,只是一個迷、一個覺。

 

  我們看最後,三十二“頂肉髻成相”。佛的頭頂有肉高起來一塊,好像髻一樣,頭髮挽的髻一樣,也叫“無見頂相”。《楞嚴經》上有提到,菩薩想看佛頂,用神通升到高空,結果佛的肉髻放光,看不見。所以叫無見頂相。“謂一切人天二乘菩薩,皆不能見故”,二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沒有見性的菩薩都見不到。這個相“系由教人受持十善法,自亦受持,而感得之相”。所以,三十二相我們學完了,最後結歸在一切善法,一切善法的代表就是十善業道,世出世間無量無邊的善法,沒有超過十善業道。所以菩薩把十善業道展開,八萬四千細行,就是說展開來變成八萬四千善法;小乘人展開來三千威儀,這個十條變成三千條的善法。我們就曉得,原來十善每一條都含攝無量無邊的善法,一切善法離不開這個十條。

 

  下面還有個注解,“於無量世,頭頂禮拜一切聖賢、師長、父母,尊重讚歎,恭敬供養,得無見頂相”。“于無量世,供養師長、諸佛菩薩,頂頭禮拜,破驕慢故,得無見頂相”。這一句裡頭最重要的兩句話,是恭敬供養、破驕慢故。恭敬供養是依教修行,不是別的。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當中第一條就是如教修行,這真供養。破驕慢,驕慢是菩薩最大的障礙,不但出世間法,世間法也不例外。孔子教的是世間法,他教人“傲不可長”。人有沒有驕慢?有,人人都有,你要說你沒有,你成佛了。什麼人沒有?明心見性的人沒有;沒有明心見性,都有。

 

  傲慢的根在哪裡?在末那識,末那,四大煩惱常相隨。第一個是我見,我見就是我執,執著有個我,執著阿賴耶見分的一分以為那是自己的心。外國的哲學家所說的“我思故我在”,也不錯,他知道身不是自己,什麼是自己?我能夠思想的,這是我。比一般人提升了,但是他還是搞錯了,把末那識當作自己。跟著我見的,還有三個根本煩惱常相隨。有我見必定就有我愛,我愛是貪;有我慢,我慢是嗔恚;有我癡。你看貪嗔癡,所以稱作四大煩惱常相隨。什麼時候有的?迷失了自性就有。這是四種性德,迷了之後就變成煩惱,這個要知道。迷了自性,產生一個我見,我見是迷法身所形成的果報。我愛,自性裡頭般若、法身、解脫,這個裡面,智慧變成愚癡,解脫是得大自在,有貪、有嗔,自在就沒有!所以悟了,轉末那成平等性智,平等性智裡頭有法身、般若、解脫;迷了的時候,就這四種煩惱,我見、我愛、我慢、我癡。全是起心動念在那裡變化,這是一切法從心想生。

 

  我們對於根本煩惱一定要認識清楚,知道這個東西的厲害,我勤苦修學不能成就,就是受它的障礙,能不把它放下嗎?這一放下天下太平,不能說煩惱沒有了,煩惱大幅度的減輕,智慧提升了。這個時候你真正得利益,你法喜充滿,你嘗到法味。古人說“世味哪有法味濃”,你嘗到法味,你再都不想世味,世間五欲七情你真的把它放下了,沒有法味好,沒有法味濃。可是,只要有絲毫驕慢,法味嘗不到,這一點特別重要。儒不斷煩惱,希望你煩惱減輕,因為他不出六道;佛一定要斷貪嗔癡,為什麼?要出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怎麼造成的?就是執著造成的,就是我見,末那識那個我見造成的。末那識我見裡頭特別執著我,這就有六道輪回。我執放下,見思煩惱就斷了,六道沒有了,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的,一場夢而已。所以,驕慢要用什麼來對治它?忍辱、佈施,把這兩樣做好,驕慢慢慢就降溫了。

 

  下麵一條說,“於無量世,至心受持十善法教,兼化眾生,得肉髻、廣長舌二相”。都是生生世世,以真誠到極處這個心來受持十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想想跟十善有沒有違背,想愈細愈好。像十善裡頭的不偷盜,我只能講到決定沒有占別人一點便宜的念頭,為什麼?占人家便宜的念頭就是盜心。你雖然沒有盜的行為,但是你念頭有,這個念不是善念。從這個地方斷掉、放下,你怎麼有占別人便宜的行為?就不可能有了。自己心裡再愛的東西能舍,別人有需要的話,可以歡歡喜喜的供養別人,這叫真修行。

 

  末後還有一條,“恭敬供養父母、和尚、阿闍梨師,得肉髻相”。和尚是親教師,現在所謂指導教授,我的課業是這位老師親自指導我的、教我的,我跟他的關係,就是我們中國古時候講的師徒的關係,這個老師,在佛門稱為和尚。阿闍梨跟我關係也很厚,但是關係次一等。阿闍梨翻作軌范師,他的思想、言行都如法,可以做我的模範、做我的榜樣,這叫軌范師。和尚翻作中國意思是親教師。這三種老師對我都有很大的影響,父母、和尚、阿闍梨,修這種德行感得肉髻相。

 

  下面有個小注,備註,“以上三十二相注解,主要依《三藏法數》和《佛學大辭典》”。下麵有幾項是《優婆塞戒經.修三十二相業品第六》,從這個地方節錄下來的,跟《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中也有摘錄。底下有幾條是《三藏法數》跟《佛學大辭典》裡頭沒有列出來的,這裡補出來給我們做參考。第一個是“缺骨滿相,於無量世,善能分別善不善相”。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我們只能看到粗、顯的,明顯、很粗的我們能看見,微細我們看不到,微細裡頭還有微細。菩薩把十善業分成八萬四千細行,那是精之又精、微之又微,我們哪裡能看到?我們能把十善一條裡頭分成十條,就是一百條,就不容易了。ㄧ百條裡頭每一條再分為十條,這一千條,能做到這樣,人中上上根人。沒有辦法跟菩薩比,菩薩能把它分成八萬四千,我們對菩薩不能不佩服。對阿羅漢不能不佩服,阿羅漢能把它分成三千條,我們做不到。善能分別,ㄧ切法善惡的標準就是十善業道。

 

  “言無錯謬,不說無義”,言語純正,沒有絲毫錯誤,言語不說沒有意義的話,言語要少、要簡單。中國古人的標準四個字,簡要詳明,要簡單,要扼要,不能囉嗦,還要詳細,還要講清楚。古人文章要求這四個字,言語也要求做到這四個字。你的言語說得不增不減,沒有一個字是廢話,記錄出來就是好文章。好文章做到什麼?不能加一個字,也不能少一個字,做到不增不減,叫恰到好處。底下說,“可受之法,口常宣說”,可受是什麼?他能接受的,你就要常常提醒他。“不可受者,不妄宣傳”,對方不能接受,你就不要說了,說了會起反面作用、起副作用。古人常說,“言者無意,聞者有心”,那個麻煩可大了,說的人無意,聽的人有心,不知不覺當中結下冤仇。言語不能不謹慎,大學問,最容易犯的。“得缺骨滿相”,這應該是圓滿的骨相。皮肉在外頭,骨在裡面,骨骼的圓滿,這個人身體非常好,身心健康。

 

  下面第二個,也是講“缺骨滿相,常以善法化眾生”,因上就這一句。常常,這個地方的善法,都是指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包括ㄧ切善法。我們今天學習,特別是教初學,因為在過去,紮根的教育確實是家庭,特別是父母負責教出來的。母親確實是ㄧ個人生第一任的老師,這個人的基礎與母親關係最大。五倫裡頭講夫婦有別,夫婦結合建立一個家庭,家庭裡面兩樁大事,ㄧ個是家庭生計,家庭生活的問題,ㄧ個是傳宗接代。兩者比較,傳宗接代比經濟更重要。然後你才曉得古人對婦女的尊重,她是我們家庭傳宗接代的人,你能輕慢她嗎?不可以。所以對婦女要尊重,她負的責任最大,她能夠把小孩教好,家裡出聖賢,這還得了!周朝開國三個聖人,文王、武王、周公,母親教出來的。所以稱為三太,這三個婦女,名字都有個太字,太姜、太任、太姒。祖孫三代都會教,都能把兒女教成聖賢。這是中國五倫裡頭“夫婦有別”最好的典型,在古時候都以三太為榜樣。所以男子稱自己妻子為太太,太太就從這兒來的,就從三太來的。這是勉勵婦女結婚之後,就要跟三太學。

 

  學,不容易,你把兒女教成聖人,換句話說,你自己必須修成聖人,你兒女才是聖人。你自己是賢人,你兒女就是賢人,自己是什麼樣子,你的後代就什麼樣子。人生大事無過於此,這個事比什麼都大。現在人不知道了,社會上沒有這種人,你沒見過,也沒有人講,你也沒聽過。這個社會怎麼亂的?地球上為什麼有這麼多災變?有原因,不是沒有原因。這個原因你要真正明白了,你才曉得婦女要負大半的責任。做媽媽的要負大半責任,媽媽沒有做好,不但你家毀掉了,你帶給社會大災難,帶給地球的災難,媽媽這個角色多重要。我們現在有幸,有這麼好的緣分,遇到了,遇到大乘佛法、遇到聖賢教誨,對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要從我做起。聖賢、佛菩薩的心沒有別的,就是希望幫助ㄧ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個願望怎麼落實?先要知道苦樂從哪來的,苦從迷來的,樂從悟來的,要離苦得樂就得破迷開悟。用什麼樣的手段來做破迷開悟的工作?就是教學,教學先正己,然後才能化人。古今中外,真正稱得上聖賢、大教育家,都是走一條路。

 

  下麵第三個,“清淨身相,常修萬善法,得清淨身相”。身心清淨就法喜充滿,怎麼得來?常修萬善法;換句話說,世出世法裡頭ㄧ切真實的善法,統統要修,不懷疑、不夾雜,真修。現在我們知道,善中之善是念佛,這真的沒有人知道。“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萬德洪名,我們常聽說這個名號叫萬德洪名,沒人把它講清楚。所以雖然這個佛號常常聽,對它一點信心都沒有,都生不起來。萬德洪名在ㄧ般人聽到是ㄧ句讚歎的話,不是真的,所以這個佛號沒人念。我們非常感謝黃念老居士,在這個集注裡頭說得很詳細,非常難得。真正把萬德洪名搞清楚、搞明白,你就真肯念了,不但肯念,唯恐我今天有個一、二秒鐘,把修萬德萬善這個機會錯過了。有沒有這個人?有,真有這個人。這種人一生當中,而且時間不要長,我們在《往生傳》、在《淨土聖賢錄》細心去觀察,大概都不出三年,他就修成功了。他就能成什麼樣功?萬德莊嚴,莊嚴自身,莊嚴身心,莊嚴佛國土,他完全相應,他往生了。

 

  諦閑老和尚常說,通宗通教、名山寶刹的方丈住持比不上,諦閑老和尚的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誰能跟他比?時間不很長,為什麼?他認識這一句佛號是萬德洪名,念這一聲佛號就是修萬德。阿彌陀佛在修,遍法界虛空界多少人在修,沒有辦法計算,無量無邊、無盡無數,都在修。我們念這一句跟這些人統統相應,產生共鳴,這個能量多大。又何況今天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事實真相,遍法界虛空界跟我們自己確實是一體。我們起心動念,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眾生全知道,我們的能量跟他產生共鳴,這個力量就太大了。所以真正知道,他肯念佛,他不肯浪費時間,分秒必爭。

 

  第四個是“細長目相”,眼睛細長,“修集慈心,故得細長目相”。眼睛細長,形容佛相,佛是無量劫修集慈心,今天講愛心,愛心遍法界。佛是以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法界一切眾生,清淨、平等,沒有厚此薄彼。所以三十二相有這種好相。

 

  最後一個“發色精相”,這個發是頭髮的發,頭髮的顏色精,精純,“不以惡事加眾生,得發色精相”。這個我們要記住,縱然這個眾生加害於我,譭謗我、侮辱我、障礙我、陷害我,我們不能以惡念加給他,為什麼?他本來是佛,常記住這句話。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本來是一體,他今天為什麼要害我?他迷,我今天覺悟了,就不一樣了。他害我,我要報復,那說明我也迷,兩個人都迷才能發生衝突;一個迷,一個醒了,衝突決定不會發生。迷的人造極重的罪業,殺害的罪業,覺悟的人被殺也不會恨他,也沒事。怎麼沒事?一切法不生不滅,這是理,這是事實真相。

 

  為什麼說一切法不生不滅?先要問一切法從哪來的,這是近代物理學家是他們的研究目標。佛告訴我們,一切法是從一念不覺而發生的,覺悟,覺悟就沒有,覺悟當中沒有一切法,一切法生於不覺。所以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阿賴耶,阿賴耶是造物主,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它變現出來的。真性能生能現,不會變,真心永恆不變;妄心會變,妄心把真心所生所現的萬法統統扭曲了,把它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心現心生的就是實報莊嚴土,所以我們稱它作一真法界,它那裡頭沒有變化。人壽命很長,沒有年輕年老,沒有這種變化,永遠不變;樹木花草永遠不變,不會變黃,不會落葉。為什麼他不變?因為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怎麼會變!這是真的。真的,再告訴你,性是真的,相是假的,實報莊嚴土的相也是假的。它那個地方的相跟十法界的相沒有差別,只是它沒有變化,它沒有染汙,沒有變化。像電影的底片一樣,它張張都一樣的,它還是屬於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生滅。一千六百兆太微細了,我們凡夫沒有辦法辨別。所以佛在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實報土,並沒有說實報土在外,包括實報土。但是能現能生的自性,它是真的沒有生滅,不生不滅。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受到人家傷害了,那什麼回事情?他的煩惱習氣在發作,好像有這麼一回事情,其實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要去覓,這個現象了不可得。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心開意解,心裡頭痕跡都沒有,這個時候才知道什麼?自己境界提升了。真正修行人就像善財,每天從早到晚五十三位善知識在考你,看你能不能通過?你能像善財一樣,“戀德禮辭”,那就是代表什麼?通過了。戀德是感謝你的教誨,給你禮拜。辭是什麼?辭是統統放下,一樣沒帶走,這個關通過了,順利通過了。方老師告訴我,《華嚴經》是全世界哲學書裡頭,最好的一本哲學概論。他給我說,這裡頭有圓滿的理論、有精闢的方法,後面還帶表演。五十三參是表演,做出來給你看,這種教科書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本。他把《華嚴經》是這樣介紹給我的。老師入華嚴境界,一生不捨棄,沒有一天不讀書。而且我對他很佩服,我真的都做不到,許多經文一大段一大段他都能背誦。教我的時候,一大段一大段背誦出來,這不能不佩服。我們還要查出原文,有的時候念都成問題,他背得那麼熟。

 

  三十二相是福相、是果,我們要重視它的因。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我們再看下面念老的注解,在四百四十五頁,倒數第三行,最後一句看起。“其他經論”裡面所講的三十二相,“與此大同小異”。“望西師曰:依此願故,眾生生者,皆具諸相,不假修得”。這一句很重要,在這個世間,菩薩要成佛都要真修,他在成佛的時候,他才能得三十二相。沒有修因他就會缺,像經上記載的,阿難尊者有三十相,缺兩個相,他沒有修這個因他就缺,他要真修他就滿足。所以這一段是因果教育,我們要特別重視它。可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不必要修,你生到極樂世界你就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經是世尊隨順當時印度人所說的,而實際上相好不止,到極樂世界你自己就知道了,真是古大德所說的“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觀經》上說出數字,身有八萬四千相,每個相都有八萬四千好,《觀經》上講的。

 

  相好是自然成就的,一絲毫勉強都沒有,你只一心一意去修善法,遠離一切惡法,三十二相自然成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所修的,他修證圓滿,加持給我們,讓我們也得到像他一樣的好相,像他一樣的身體,紫磨真金色身,具足無量相好,佛力加持的。雖然佛力加持,從根本上來講都是我們的性德,就是世尊在《華嚴》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個相就是相好。無量的相好一切眾生統統有,不比哪一個少,只是迷失了自性。佛菩薩幫助我們,開示悟入,讓我們把自性找回來。下面假設一個問題,具足此相,為華開後,為花開前?到極樂世界蓮花化生,這個三十二相,還是在花苞沒開的時候就具足,還是花開見佛的時候具足?“答:不待花開,是生得故。”用不著花開,你進入到蓮苞裡面,相好就具足。那我們相信,就像《華嚴經》上所說的,智慧德相統統具足。

 

  接著我們再看下一段,第五願“身無差別願”。“再下為第五,身無差別願。願曰:國中眾生,容貌形色,悉皆端正潔淨,等同一類。若有差別及好醜之分,則不成佛”。這一願“顯極樂國人,等同一相,無有差別”,這是極樂世界的特色。曇鸞法師說:“以不同故”,這是十方世界,十方世界人身容貌不相同,我們這個世界也是的,不同。不同就有“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就起來了。為什麼?身材高大、相貌端莊的,很容易起傲慢心。身體弱小、相貌不好就有自卑感,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覺得自己不如人,這是什麼?生煩惱。阿彌陀佛慈悲,在周遊列國的時候看到了,這個不好。所以他建立的極樂世界,往生到那裡去的不可能有這種不善的念頭生起。怎麼講?大家相貌全一樣,依阿彌陀佛為標準,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人人皆是。等覺菩薩往生如是,無間地獄眾生去往生亦如是,真平等。底下講,“是非既起,長淪三有”,這就是出不了六道輪回。你有這種高下的分別,有這種不平等的觀念,你就出不了六道輪回。三有是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是故興大悲心,起平等願。是即發起此願之本因”。

 

  讓所有一切大眾身心平靜,沒有高下分別,這個願不得了。為什麼?我們能知道,眾生相貌不同各如其心,心不一樣。佛講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他心不一樣,想的不一樣,果報當然不一樣。譬如開心的人面孔笑咪咪的,憂愁的人面孔表情就很難看、很憔悴,心不一樣。阿彌陀佛有什麼功德把這些人調得這麼好?我們要記住,要真記住,就是那個萬德洪名。所有往生的人都是萬德洪名過去的,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怎麼個不可思議法,沒人知道,講也講不明白,除非你真有心,深入這一部集注。這個會集本黃念老的集注,你要深入你才真搞明白,懂了,相信這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真信切願、執持名號而感得的,阿彌陀佛無盡的悲願、無量劫的修持功德能加得上,你沒有這個功德他加不上你。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