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10/22 08:35:54
學習次第 : 進階

唯識學的緣起觀

台州佛教   唐思鵬

異熟果:由過去世造業,感現在世果,由現在世造業,感未來世果。《瑜伽師地論》雲:“諸不善業,于諸惡趣,受異熟果:善有漏法,于諸善趣,受異熟果。”異熟有三義:①異時而熟:業在過去,果在現在;業在現在,果在未來;不同時間,變異成熟。②變異而熟:前六識造業,重習本識,成業習氣,此業習氣在本識中變異成熟。③異性而熟:有漏善業感樂報,惡業感苦報;樂果苦果不善不惡,性屬無記。具此三義,名異熟果。《成唯識·論》雲:“謂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自相續異熟生無記。”

  等流果:等謂等同,流是類義,同類事物,發展變化,因與果同,果似於因,彼此相等,名等流果。成唯識論》雲:“謂習善等所引同類,或似先業後果隨轉。”

  士用果:農工商學等人士用一定的作業工具作種種業,成種種果;此果由人士作用所成,名士用果。《成唯識論》雲:“謂諸作者,假諸作具所辦事業。”

  離系果:系謂系縛,人們在世間,由起煩惱而造染業,由染業而感生死苦果,輾轉相續,受其束縛,不得出離;若遇善友開導,聞佛正法,勤修三學,其本有菩提種性即得滋潤,而起現行,便會轉識成智,斷煩惱,證涅槃,即得永離生死系縛,是為離系果。《成唯識論》雲:“由無漏道斷障所證善無為法。”

  增上果:一切事物之間或相隨順,增添力量,而助其生成;或雖不予力,而對某事物的生成不作障礙,這種生成的事物,即屬增上果。《成唯識論》雲:“謂除前四,餘所得果。”

  四緣、十因、五果的相互關係怎樣?一切事物皆從緣生,離緣就沒有事物,當然也就沒有因果。因此,十因必依四緣立,十因中的隨說因,由名言習氣起現行,方有言說的體性,又須在見聞覺知中,心心所緣境時,才有言說的對象,據此則隨說因必依因緣和所緣緣立。一切事物皆待眾緣而生,若缺一緣,果即不生,故心心所的觀待因,必依四緣立。色法即物質,必待因緣、增上緣方能成就,故色法的觀待因必依因緣和增上緣立。牽引和生起二因,其性一是未成熟種,一是已成熟種,種子親能生果,是因緣性,故此二因,主要依因緣立。攝受因所依五處,是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此因即依此三緣立。引發因中若前自類種引起後自類種屬因緣;若現行法相互引發、後後果生,多屬增上緣,故此因是依因緣、增上緣立。種子中善性生善法,惡性生惡法,無記性生無記法,其性決定,不相雜亂;又牽引自果八識及諸心所,皆各由其自種生;無漏法種,聲聞種性,獨覺種性,如來種性,各成一乘,各成各的離系果,故定異因無論染淨,皆主要依因緣立。從觀待至定異,六因和合,任何事物皆能成辦,同生一物,名同事因,故此因依四緣立。若相違因和不相違因,皆依因緣和增上緣立。

  至於十因與五果的關係,具體說來,異熟果多由習氣依處牽引因生;等流果多由有潤種子依處生起因和隨順依處引發因生;士用果多由士用依處攝受因生;離系果由真實見依處攝受因生;增上果多由余依處餘因而生。《瑜伽大論》雲:“習氣依處得異熟果,隨順依處得等流果,真見依處得離系果,士用依處得士用果,所餘依處得增上果。”

  總之,一切事物皆從眾緣而生,故首立四緣,依四緣力而有十因,依十因作用的效果而有五果。人們若能徹底了達這一系列的具體內客,就可得徹底通達和善巧掌握宇宙萬有一切諸法的因果規律了。

  唯識講因果特別著重業報酬引,從世間造業感果來說,業有福業、非福業、不動業三類。造自利利他道德性的善業,是名福業;造自害害他非道德性的惡業,是名非福業;厭下趨上,修世間離欲定,是名不動業。善業者,佛經中大要說有十種:在身業方面:愛物放生、廉正好施和離欲戒淫三種;在語業方面:說誠實語、柔順語、和合語和莊嚴語四種;在意業方面:少欲無貪、慈悲無嗔和明達無癡三種,合稱十善業。惡業者:佛經中亦大要說有十種:在身業方面:有殺、盜、邪淫三種;在語業方面:有妄語、兩舌、惡口和綺語四種;在意業方面:有貪欲、嗔恚、愚癡三種,合稱十惡業。

  在修善造惡諸業的程度上,隨淺深不同各有上中下三品。由上品善業感天報,中品善業感人報,下品,善業感阿修羅報。由上品惡業感地獄報,中品惡業感餓鬼報,下品惡業感傍生報。因此,世間六道輪回的形成全由人們造善惡業各分三等而分別招感的。

  何謂不動業,就是有情厭離欲界之欲,欣羡色無色界之樂而修世間離欲道,也就是呵五欲(色、聲、香、味、觸),棄五蓋(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入初禪五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然後再由初禪逐步上升,乃至到達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的有頂天。以故色無色界的形成,是由人們修不動業而招感的。

  那末,業是怎樣感果的呢?具體言之,人們每作較大的業都有兩部分:一是表現于外,現時感果的部份,其果為增上果;一是內熏本識,形成業種,此種藏于賴耶識中,潛滋暗長,通過一定時間變異成熟,感未來世的根身(正報),器界(依報)的異熟果。增上果與異熟果的關係,異熟果是前世業種中有引滿二力,由引業力使第八識隨內外四大種變現屬於人天或三惡道某趣的根身成為一定的生命體,同時變現維護此生命體生活所需的器界共完“總報”,亦名“異熟”;由滿業力感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使之依異熟總報中的六根發出,緣異熟中的器界為本質而別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為境,于中造作營為以滿其一生的果報,這種果報隨業不同,人各有別,是為“別報”,亦名“異熟生”,異熟與異熟生,總名“異熟果”。業先果後,異時而熟故。現業所感的增上果多在現生,它的作用多是維護和協助異熟果的。

  其次,世間是雜染法,多屬相對,在業的善惡的問題上,往往是彼此混雜,就是說善中有惡,但以善為主,故稱善業;惡中有善,但以惡為主,故稱惡業。由於善中有惡,故人天有情樂報受必須下墮;由於惡中有善,故惡道有情苦果受盡又得上升。這就是業果問題上循環往復的現象。

  三世業報因果規律;佛教常用十二緣起加以說明,故十二緣起又稱十二有支緣起,又稱業感緣起,又稱愛非愛緣起。

  十二緣起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此中緣是條件義,就是以此物為條件,便能引生它物義。無明至老死十二法,皆是次第前者引起後者,而形成一條必然性的業報因果規律,故名“十二緣起”。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