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5/05 23:34:27
月稱菩薩
尊貴益西彭措堪布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5/05 23:32:18   編輯部 報導

中觀又分所詮義中觀與能詮句中觀兩種:

  一.所詮義中觀:即中觀之實相深義。諸法的究竟本體不偏任何邊際,遠離四邊八戲,即是了義大空性的法界本性。如《三摩地王經》雲:"謂有或無即二邊,淨與不淨亦為邊,是故善滅諸二邊,智者亦不住中間。"如是深義將在本論的第六品中廣述。

  又從派系來說,中觀自續派抉擇菩薩出定的單空,中觀應成派抉擇菩薩入定的究竟大空性,雖然二派從抉擇義上暫時有別,但究竟的密意卻是一致的。龍樹菩薩雲:"出定入定智,如來智知故。"

  二.能詮句中觀:分經、論兩種。

  經者:指佛陀第二轉*輪的六部般若母經和十一部般若子經,以及其餘六部般若經,此等均屬能詮句中觀。

  論者:"論"分屬於經藏(三藏)的論部與屬於論典(印藏大成就論師們所造)的論部,但此處所言之論部是屬於高僧大德們解釋佛陀密意的論典,因此凡是屬於中觀類的論部,皆為能詮句中觀。

  又從了義與不了義而分:所詮義中觀是真實了義的中觀,因其抉擇了諸法的真實本性。能詮句中觀是不了義的相似中觀,因為它主要是從文句上對中觀的內容作了詳細論述,即是趣入所詮義中觀的一種方便方法而已,僅從這一點給它取名為中觀。

  又以所詮義中觀的內容可分為:基中觀--現空大雙運,道中觀--方便與智慧雙運,果中觀--色法二身雙運。

  取名的方法與必要:

  佛在《楞伽經》:"若不立名稱,世間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諸法立異名。"為了方便辨析取捨,各法皆有屬於自己的名稱,故於經論取名亦有如是必要。譬如上根者依經論之名能通達其中內容,如善巧醫生摸脈即知內在病情;中根者依名能理解論中大意,並知該論屬於三藏中何類所攝,如世人根據服飾、冠帽及胸章等儀錶來判斷別人頭銜身份;下根者依名能辨認書類,易於找取該書,如見藥名,便於無誤取藥。

  一般經論命名的方法有八種:依傳法的地方而取名,如《楞伽經》等;依傳法的時間而取名,如《父子相會經》等;因弟子請法而取名,如《寶月請問經》等;以所說義而取名,如《十地經》等;以頌詞數量而取名,如《般若十萬頌》、《唯識三十頌》、《七十空性論》等;以作用而取名,如《現證莊嚴論》等;以比喻而取名,如《佛說稻杆經》《白蓮花經》等;以作者而取名,如《維摩詰經》等。本論則以作用與意義和合而命名,"入"即作用,"中"即論中本義。

  於論首標有梵文名有四種必要:一是獲得加持。賢劫千佛于印度金剛座成道皆以梵語宣教,故冠首梵名能於心相續中獲得極大加持;二是見者種下善根。論典之首的梵文名稱能使見聞者於自相續的八識田中種下梵語的習氣與善根;三是來源清淨。若見論首立有梵名,則知該論必由梵文譯成,表明來源清淨,決定準確可信。因為古印度造論非常嚴謹,一般不准隨便造論,凡有內道造論者,待該論著好後,由國王居中作證,並集中眾多班智達、學者、作家將該論念誦一遍後,由眾多班智達來辯駁其中觀點,經百辯無過者,則共許為殊勝正論,並將該論供於尊勝幢上供大家瞻仰禮拜。若辯中有過者,則將該論著拴於狗尾上,以火燒毀,不准流傳,據說嗅到此煙者,皆會招來很多過患,其作者雖然不被斬首、剁掉手足,但亦不准再行造如此之論,並終身服于極苦刑役,甚至驅出教外;四是憶念恩德。若見論首梵名,能促使我們想起著作、宣說、翻譯這些論典的大班智達、大論師、大譯師們。因為我們福德淺薄,不能親見如來、聆聽如來法音,唯有憑藉歷代高僧大德們延續佛法的清淨之流,方有學修正法的機會,故應憶念彼諸先賢之大恩大德。故於論首標有梵名有如是眾多必要。

  本論之首署有梵名,則可斷定本論是由印度大菩薩月稱論師直接流傳至今,故正確無誤,應該歡喜信受。

         入中論略釋般若燈 益西彭措堪布 著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