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2/19 20:52:44
學習次第 : 進階

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  龍樹菩薩的六部論

釋法尊法師 撰

呂鐵鋼 胡和平 編

27.龍樹菩薩的六部論

  這里說的六部論,就是﹕《中觀論》、《精研論》、《回諍論》、《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寶論》。龍樹菩薩造論方面本來很廣泛;有世間性的,如《般若百論》等,廣說人世間立身處世的道理與說明菩薩處世利生的方便。如《方便百論》等,則闡述醫理、明菩薩濟世治病的方法。這都是五明中的共同學處;有贊頌性的,如《出世贊》、《法界贊》、《三身贊》、《般若波羅蜜多贊》等,廣述三寶的微妙功德,令眾生界未信者信,信者增長;有屬密法的,如集密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在顯教方面﹕又有解釋大乘經文的,如《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稻稈經釋》等。有解釋大乘經義的,這里又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博引各種大乘經中相應文句來成立甚深中道了義的,即《集經論》,其中廣引《十萬頌般若經》、《菩薩藏經》、《三摩地王經》等無量大乘經文,用以成立緣起性空甚深中道,是為如來一代時教中的究竟了義;另一種是用種種破立道理,成立緣起性空甚深了義的,即現在所要說的六部理論。

  這六部類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宣說遠離有無二邊之緣起真實義為主的,有四部論;一類是以宣說要用不墮有無二邊之中道方能解脫生死為主的,有二部論。現在僅就六部論簡介如下,先談四部論﹕

  《中觀論》。正破人法自性。被破的對象是計諸法有自性者所立人法有自性的宗旨。中觀論是廣破他們所立宗義,以闡顯人法無自性成立自己的宗旨。人法無自性,即是緣起上空義。故中觀論的主要宗旨是﹕廣明緣起性空甚深了義,附帶闡明在解脫生死或成大菩提方面,都須首先要通達此甚深了義,然後才能達到解脫、菩提的目的。

  《精研論》。它是廣破異計立量、所量等十六句義。這十六句義,是印度當時最流行的一種異學用以成立自己主張的能立方法論。用十六句義成立人法皆有自性,是當時在學術界方面很有影響的一派。龍樹菩薩造中觀論是廣破異學所立宗義的。指出他們提出在論理方法上來堅持自己的宗義說﹕諸辨論者,都共許此十六句義,既有此能立方法,則亦必有其所立的人法自性。龍樹菩薩因之更造此《精研論》,針對異學的十六句義,一一抉擇破其自性,指出十六句義,也唯是從分別假立的東西,沒有一種是實有自性的。能立的十六句義既都無自性,更可能成立人法為有自性。故此論專是從破人法自性的能立方法論方面作為中心的。

  《回諍論》,它是《中觀論》初品的余論。《中觀論》揭出“如諸法自性,不在諸緣中”的論點而廣破諸法有自性時,異學提出了僅難雲﹕“若謂一切法,都無有自性,汝語亦無性,不能遮自性”。龍樹菩薩為解答異學的這種功難。故又造了《回諍論》,說明語言也是緣起法,也是自性空。並指出語言雖是空無自性,然有能立、所立、能破、所破的作用。龍樹菩薩在成立一切法皆無自性的宗派里(即龍樹自宗),它的能量、所量等的破立作用,皆極合理,皆能成立;唯在計諸法有自性的宗派里,它的能量、所量等一切作用,皆說不通,皆不得成立。

  《中觀論》中也曾在總的方面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這正是說明無自性中的一切作用皆得成立的道理,但還沒有詳細地指出能立能破作用皆應道理的理由。因之,被人誤解為﹕中觀自宗都無所立。本論特別說明了語言雖無自性,而有能立、能破的作用,對這點作出極為應理的說法後,指出異學的異執更沒有立足的余地了。

  《七十空性論》,是《中觀論》第七品的余論。《中觀論》第七品說﹕“如幻亦如夢,如干達婆城,所說生住滅,其相亦如是”。此偈是指有為法之三有為相;如幻如夢,皆無自性。異學對此難雲﹕若破生住滅有自性者,則佛經說“有生住滅三有為相”,不應道理。龍樹菩薩為解答異學的這種攻難,故又造這部“七十空性論”來說明佛說有生住滅等種種諸法,都是依著世間名言而說的,並不是因為它的本身別有自性而說它為有的。因此論說﹕“生住滅有無,以及劣等勝,佛依世間說,非是依真實”。這說明,佛不但對三有為相,並且有時說“有”說“無”,有時說“劣”、說“等”說“勝”等等種種差別,也都是依著世間名言而說的,不是依著它別有真實有自性而說的。這就解答了異學的“佛既說有生住滅,則生住滅應有自性;倘生住滅沒有自性,則佛不應說有生住滅”的攻難。

  又此論在廣破生住滅等自性之後,又雲﹕“此法一切法,皆是自性空,故佛說諸法,皆從因緣起,勝義唯如是。然佛薄伽梵,依世間名言,施設一切法”。這就說明,諸法的真理勝義,就是緣起性空。至于生、住、滅、有、無、劣、等、勝等等一切差別相,皆是依著世間名言假立的,並不是因為它有那麼一種自性,才說它是某相的。

  雖然《中觀論》也有“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也說自性空為勝義諦,生住滅等為世俗諦法,然沒有像“七十空性論”中那樣詳細地說明並確切地指出世俗諦法是“名言中有”,而“名言中有”也就是“唯由名言安立為有”的意思。《中觀論》對世俗諦法,究竟是怎樣安立為有的,還使人不大容易明白。雖然對于自性不空的宗派,給指出了許多正理上的過失,而成立了一切法皆無自性。所遺憾的是對于生住滅等種種差別,皆由名言增上安立為有的意義只有具體而微地說了一點,由之對于唯由名言安立為有的道理上和一切破立作用方面,這一極關切要的理論還沒有充分發揮。《七十空性論》即闡明了這些道理,以補《中觀論》之不足。所以這部論是《中觀論》的余論。

  另兩部論是﹕“要以不墮有無二邊之中道,方能解脫生死”為中心的論著。

  《六十正理論》。論中提出“有故不解脫,無不離三有”的問題,指出墮在有或無二邊的人,是不能解脫的。也提出“知有事無事,智者得解脫”,這說明唯聖者由無倒地了知有事和無事的真理,才能解脫了三有。這也就說明解脫三有,是必須了達有事(生死)和無事(涅)的真理的了。但什麼是有事無事的真理呢?也就是以通達有事無事皆無自性為中心的論點。因為有事無事,也是互相依待而有的。互相依待而有的東西,顯然沒有獨立的自性;指出無自性義,就是有事無事的真理。異學難雲﹕有事指生死,無事指涅,既說生死涅 為有則說它兩者都無自性,不應道理。龍樹菩薩的解答是﹕佛說生死涅 為有者,是隨順凡夫名言識的行相而說的,不是依著聖人親見諸法真理的智慧而說的。因為聖人的見真理的智慧,是見諸法無自性的空理,並不見有無等事,所見空理上是不可能安立生死涅為有為無的。故佛說某法為有為無時,皆是依世間名言識而說的。

  至于說如何名為證得涅 ?龍樹菩薩說﹕就是由遍知三有生死,自性無生的智慧在證阿羅漢果時,現證一切煩惱永盡之滅諦,即安立為證得涅。並不是有個實有自性的煩惱可斷,有個實有自性的涅 可證。若計諸法實有自性;那麼,說斷煩惱時是斷有自性的煩惱,說後蘊不生時也是實有自性的後蘊不生;那麼,說證涅 時,也是證實有自性的涅。可是要知道,凡是被稱為“有自性”的東西,它應是賦予了不可以改變的定義的。若計煩惱等實有自性,則煩惱等必不可斷,也就沒有涅 可證了。從這個理論上說有自性的煩惱斷盡而得以安立為證得涅,是說不通的。況涅 的本身,更不是實有自性的了。《六十正理論》這種理論,也原是小乘經中說明涅 的義理,其余的論文,也都是成立這個道理的支分。總的說來,這部論的主要內容就是用大乘小乘共計的教義,來說明得阿羅漢果時所證得的涅,就必須證得勝義諦真理。若未證得勝義諦真理,也就絕對不能證得涅 。

  《寶 論》。論文先說明生人天善趣之因,為深信因果的信心。再用此信心為基礎,養成能修斷煩惱、證解脫智慧的法器。什麼是能證解脫的智慧呢?也就是了知勝義中無我和無我所(勝義中無我、我所、等于說我我所勝義無,也等于說我我所無自性)。由了知勝義中無我、無所,進一步即能了知五蘊皆無自性。由此智慧,方能斷盡俱生我執;由于我執斷故,其余的貪嗔慢疑等煩惱也都隨著斷了。由斷煩惱故,也就解脫了生死。相反的,若未能斷盡對于諸蘊的實執,也就斷不了俱生我執。由于我執未斷故,其他的煩惱也可以隨之而起,也就不能解脫生死。這就說明了解脫生死,也必須通達遠離有無二邊真理之中道。

  論中也說到由無見而墮惡趣,由有見而流轉善趣。故欲解脫善惡二趣,必須了知不依有無二邊之真實義。什麼是真實義呢?謂當了知補特伽羅是依六界和合假立的,與彼六界的若一性、若異性,俱不可得,俱不成實。既與六界一性、異性俱不成實,則知彼補特伽羅都無自性,不是實有。進一步對于六界、五蘊等法,也都用一、異的道理觀察,也能了知六界、五蘊等法都是無自性、非實有的。這人法無自性,即是不依有無二邊的真實義;要由通達此真實義的中道,方能解脫善惡二趣的生死。

  總起來看,《六十正理論》和《寶 論》,雖也破除人法的自性而顯示緣起真理,但它們主要的說明是﹕解脫生死,必須有了知不依二邊真理的中道。緣起真理,只是屬于說明中心問題時的支分了。

  《中觀論》和《七十空性論》,雖也說要由通達真實義之道,無滅除無明,滅除一切有支而解脫生死。但它主要的說明是﹕緣起真實義,決擇無自性境,不是以成立通達彼真實義之智為證解脫之因為主的。認為決擇緣起真實義比較成立彼智為證解脫之因更為不易。認為若能徹底了達緣起真實義之境者,則易了知自己之能通達智,即是解脫生死之唯一正因。

  又《中觀論》和《精研論》,是由廣破敵者的所立宗和能立因,而顯示自宗緣起性空的真實義理。有人懷疑中觀宗中偏于破,因此,也懷疑到中觀宗的立破作用皆不應有,既不能破斥他宗,也就不能成立自宗。《回諍論》就為解答這種誤解,說明自宗既有能破,也有能立,破立作用並且極為合理。它提出了以能破能立所抉擇的緣起無自性義,即是勝義諦;由世間名言增上安立為有的生住滅等種種差別,即是世俗諦。《七十空性論》就是廣明這二諦的道理。由此也可了知唯在名言假立的名言義中,一切破立作用才極合理,絕不是在有自性的主張中,能找到有合理的破立作用。

  通達了如上所說的二諦道理,非僅成佛,即解脫生死亦必不容少。《六十正理論》和《寶 論》就是廣闡這種道理。

  宗喀巴大師說,這六部論,是求解脫和求成佛人的指路明燈,也是看清那是正道和那是歧途的慧眼。六部論中尤以《中觀論》最為殊勝,論中指示出了正理的門徑,闡顯緣起性空甚深了義,是研究中觀的根本經典著作。

  (原載《現代佛學》1960年第三期)

   六部論除《寶 論》外均有漢文譯本﹕

  《中觀論》即姚秦鳩摩羅什譯的《中論》。

  《回諍論》,後魏毗目智仙和瞿曇流支合譯。

  《六十正理論》,即宋護施譯的《六十頌如理論》。

  《七十空性論》、《精研論》均為法尊從藏文本譯出。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