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8/17 05:02:02
學習次第 : 進階

親見本尊,見到什麼?          

竹慶本樂仁波切開示

 

其實,你要做的就只是放輕鬆,去感受,然後放下

 

執著,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在學習蓮師教法的過程中,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相,無論是快樂的、痛苦的,或是中性的相,各種的體驗,都是我們自身共業和不共業的顯現。這些顯相,如果我們僅是感受它,從相的本質上來說,並不會帶來什麼問題。

 

那問題是在什麼情況下造成,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舉例來說,如果你走進植物園,你可能會看到很多熱帶的植物、花朵;花,它的本身沒有問題,在你看到花、感受到花,而還沒有給它任何的概念或標籤之前,也不會有問題,純粹只是種很美妙的體驗。

 

那麼,問題在哪里?問題在於我們的貪欲和執著,我們的心總是想要執著它、得到它或佔有它。就像看到一款新推出的電腦,具有許多新的功能和零元件,在看到電腦的這個當下並沒有問題,但看到之後,你的心就會開始起心動念,開始執著它。執著的苦,並不在於執著的本身,而是在於我們對所執著的人、事、物生起了佔有的貪欲,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我們所有的概念,各種的妄念分別或貪執,就是我們痛苦的根源。

 

就像一整排美麗的花,即使你只是想擁有其中的一株,但當想到將它帶回家照料的麻煩,就可能會產生痛苦。我曾經種過一盆很漂亮的蘭花,還將它擺在房間,為了維持它生意盎然的樣子,每天幫它澆水,但後來花卻死了。自從擁有的那一刻起,就是你頭痛問題的開始!要如何維持花朵的新鮮、令它長久綻放如初次見到它的那種姿態?如果想要每分每秒都盡情享受到這朵花所帶來的喜悅,應該怎麼做?可惜的是不管你再怎麼盡力、費心照料,花總有一天會枯萎,並帶給你更多的痛苦。

 

在偈文的前段提到:

 

「就讓它顯現吧!就是單純的顯現。讓它安住在無我、無有我執的當中。」

 

(情器世間諸法雖顯現,令其安住遍尋無我處。)

 

這並不是叫我們閉上眼睛或躲到一個黑洞裏去,來逃避或想辦法阻止這一切相的顯現;相反的,是要教導我們:享受吧!就讓這些顯相自由生起、任意展現──顯相的目的就是要顯現。

 

所謂的「雖顯現」,就是指我們在感受事物的那一刻,它所顯現的狀態,這是指外在的對境。而「遍尋無我處」則是要我們將自己總是在執取、感知外境的心,安住在無有我執的自性中。其實,你要做的就只是放輕鬆,去感受,然後放下,讓所有的顯相及心念起伏來去自由,不要將它們占為己有。「令其安住遍尋無我處」就是說在這整個過程裏,你絲毫沒有執著的心,也不曾有過「這是我的」的想法。不必在理論上或是字義上花時間推敲思考,而是應該透過自己的經驗去感受、體會,從而理解其中的意涵。我們六識的對境,一切事物的顯相,就讓它呈現出其本來的相貌。以赤裸裸的心,去體驗這一切相,不要試著去阻止它、改變它、抓住它或佔有它。就算你想把每一樣看到的東西都帶回家,試問你能夠帶得了多少呢?家裏的空間畢竟有限。心也一樣,如果你可以輕鬆的安住在這樣一個無有執著的心境當中,享受這種自在的體驗,那麼世界當下就是屬於你的了。

 

心不執著境,境就無法干擾你的心。

 

帝洛巴大師曾經說過:

 

我的兒啊,

 

任何的顯相都沒有辦法

 

捆縛住我們,

 

唯一能捆縛住我們的,

 

是我們的貪欲和執著。

 

所以那洛巴啊,

 

你要斷除你的貪執。

 

從佛法的層面來解讀,這偈子中談到了「無我」,即沒有這麼一個「我」。在對境中,任何事物都是無我的,沒有所謂的「自性」。我們要能夠認知外境是心的顯現,它是沒有實質、是無我的,所有一切的本質,都是空性。關於對空性的見解,我們需要透過學習逐步的去厘清,同時,也可以藉由例如「緣起」等的方式去觀察空性。什麼叫做互為緣起呢?意思是彼此是相互牽動的,會觀待而生、依緣而起。當沒有一個「對境」的時候,就無法持著一個「能夠認知對境的心」;同樣的,當沒有一個「能持的心」的時候,也就無法生起一個「所持的境」、一個能夠被認知或被執取的境。

 

任何事物,都是互為緣起,互相依存的,無法自己獨立生成。很多時候,就算是一個很單純、剎那的念頭或心識,都需要依靠因緣和合才能夠產生,無法自己獨立發生。例如,我們的眼識,我們能夠看到眼前的花,除了是因為我們有眼球及各種的感受神經,也因為有了光線這樣的助緣,就像我的眼鏡,沒有了它我就什麼也看不到。

 

再舉個例,假設你走進超市,付了錢,買了一顆蘋果,你會不會以為這一顆蘋果都是憑自己的力量得到的呢?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簡單,這其中有無盡的、不同的因緣。要得到一顆蘋果,首先要有這個超市,還要有售貨員,他也必須將蘋果上架我們才買得到。再那之前,還得要請人開貨車甚至是利用航空貨甙岩幌湎涮O果從產地咚偷戒N售點,更別提果農種植蘋果了,氣候、人為、大環境等種種因素都必須考量。而說到種植蘋果,最基本的種子,也是因緣聚合才能夠產生的。所以瞧瞧你手上拿著的這顆蘋果,它並不簡單,因為它是很多的因緣聚合的傑作。

 

當事物互為緣起而產生時,就是空性了。

 

想要更詳細深入瞭解的話,可以透過修習堪布 竹清仁波切的空性五次第教法《空,大自在的微笑》(張老師文化出版),及閱讀創古仁波切撰寫的《開啟進入空性之門》(英文版,暫名),你會對空性充滿完全的瞭解與信心。在那之前,先來唱一首講解空性的道歌──密勒日巴大師的〈中觀真實描繪〉:

 

若就勝義真實言,一切諸佛亦空無,

 

無有能修無所修,無有地道無修證。

 

無有佛果無佛身,無有智慧無般若,

 

因此涅槃不可得,無非名言假立耳。

 

宇宙三界所有法,或現堅實或變動,

 

本來無生無有實,本體亦不可得故。

 

何有俱生之智慧,更無業力及業果,

 

是故輪回名亦無,究竟之義如是耳。

 

嗟呼若無有眾生,何來十方三世佛,

 

無因則果不成故,世俗諦中一切有。

 

輪涅諸法皆建立,能仁訓示如是雲,

 

有法諸物之顯現,空無法性之虛寂。

 

此二體性本一味,無有絲毫之差別,

 

自他同義不可得,一切雙融遍法界。

 

證悟如是境界者,不見心識見智慧,

 

不見眾生見佛陀,不見法相見法性。

 

由見如是真理故,大悲之心油然生,

 

神力自在無畏法,諸陀羅尼法爾成。

 

諸佛所有眾功德,如摩尼寶自湧出,

 

此我老密證悟也。

 

藉由禪修回觀自己內心:還有「我」嗎?

 

這是密勒日巴道歌中,一首非常棒、解釋有關「中觀」見地的道歌。

 

當我們的心處在迷惑之中時,會以為很多事物它是真實存在、實有的。透過原子科學,我們才知道,這個我們曾以為無限廣大的宇宙,在未成形之前,不過只是一顆非常細小的粒子。而不僅是宇宙,一切的物質,都是由原子、粒子所組成的,再細究,粒子又是由誇克(Quark)所組成的。科學家們透過現代物理學,不斷的在證實這世間顯相的虛有。只是顯相與空性這二者都是空,你沒有辦法把它們分開,就像我們眼前的這朵花,只要你曾經體驗過、感受過它,它的顯現就已經是空性了。沒有人能夠說出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因為它本來就不是什麼,也沒有任何真尩拇嬖諦浴

 

當你試著去分析或觀察外在的任何事物時,絕對找不到任何實有的東西,如果以同樣的辦法,向內去觀察你的自心,也會發覺其實並沒有所謂「單一、獨立、永恆」存在的、實有的心。再者,如果要將六識逐一的細解來看,甚至會發現什麼識都找不到。我們常說要相信自己,但不時也會覺得茫然,懷疑自己「我到底是誰?」要如何定義自己?十年前的你覺得自己很聰明,但十年後的今天你回頭看,可能會覺得當時真是愚蠢。人的一生中,就是不斷的在定義自己,同時卻又因為找不到一個實有的自己而無法真正的去定義。雖然念頭總是不斷的在生起、在改變,但藉由禪修,我們可以回觀自己的內心,輕鬆的安住在無有我執的心境之中。還有這個「我」嗎?你很難找到的。

 

我們經常會聽到別人提起不同的本尊,例如某個本尊祂的法相很莊嚴等等,你在心裏可能會幻想:那位本尊一定是很神聖又充滿力量。但事實上,講白一點,本尊不過就只是明空不二的一個顯相而已。所以密乘就特別強調,千萬不要將所觀修的本尊誤以為是一個有相的、實有的本尊身,因為如此的觀修不僅無法幫助我們成就佛果,反而會種下投生到下三道的業因。

 

蓮師說「能所二元悉皆淨化時,即本尊身明空不二也」,其中的「二元」指的是所取之境和能執之心;當這二者都是清淨的,而能令我們安住在無執性中,單純的、真實的去體驗一切的顯相,身在其中而不起貪執,就叫做「能所二元悉皆淨化時」。這時候的本尊身,即明空不二的本尊身,也是本尊身最真實的本質。我們若能透過無所執的心來觀修本尊,就是最究竟也最真實的「生起次第」的觀修了。

 

為了讓心得到完全的解脫,我們也可以向蓮師祈請:「貪欲已自解脫之上師,鄔金貝瑪尊內我祈請」。貪欲的意思是當「能執的心」接觸到「所執境」、能夠被執持的境時,在那個當下,你生起了執著,想要去佔有,這就叫做貪欲。例如透過你的眼識,你會貪著色法,透過你的耳識,你會貪著聲音等。在此,主要談的是看到的色法,即「如是眼所照見」,強調的是眼睛所看到的相。我們內心的貪著,大多是我們對於外在色法上的執著,也因此我們必須向蓮師祈請,祈求祂的加持。透過虔盞鈉碚垼玫繳弾熒跎畹慕虒c口訣,令我們的心能從貪執當中解脫,這種解脫是自然的,所以也叫做「自解脫」。蓮師本身就是從貪欲當中自解脫的,所以向蓮師祈請,追隨祂的弟子們也都可以從貪欲當中自然解脫。當你沒有了執著,此時一切的相,就都是本尊明空不二之相了。

 

問答時間

 

1:仁波切剛提到,本尊是明空不二的,那為什麼過去很多祖師們能夠「親見本尊」?他們是真的看到了本尊嗎?

 

答:我們會聽到過去的大成就者提到他「親見本尊」,這是指他確實親眼見到了真實的本尊顯現在自己的面前,也就是他親見了本尊「明空不二」或「顯空不二」的本質。這種本質是空性,不是你可以去觸碰到、感受到的,也因為如此,本尊可以化現成不同的法相來利益眾生。

 

之前在解釋「能所二元悉皆淨化時,即本尊身明空不二也」時,曾說到本尊身並不是指有顏色、形體或持有法器的實有形象,而「能所二元悉皆淨化時」指的就是見到空性—─不僅觀見到外境事物空性的本質,同時也體認到自心無我的心性本質。本尊的法界體性就是空性,所以當我們觀見空性的當下,其實就是見到了本尊、見到了佛。我們都能夠透過任何本尊的觀修,如金剛薩埵、金剛手菩薩或是時輪金剛等,親眼見到這種明空不二、顯空不二的本質。

 

2:仁波切講到去除貪念,感覺像是得道高僧才做得到。因為我們都只是凡夫俗子,我們什麼東西都要爭。在社會上要爭,在家裏面要爭,甚至連男朋友也要爭,什麼東西都會愛,不是嗎?如果身為一個佛教徒,如果都不爭的話,不會覺得有些懦弱嗎?

 

答: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你說的情況都是很切實的。當我還在紐約市的學校就學時,我每天都要搭地鐵,紐約地鐵的人潮是非常擁擠的,尤其是上下班時間,每個人都是拚了命的在擠。我當時是穿著紅色的僧袍,其實沒有什麼人想要接近我或根本都沒留意到我,但後來我才發現,在紐約的地鐵上你不應該去注目別人。剛開始我還試著問候身邊路人,甚至是面帶微笑的望著地鐵中的每一個人,最後卻發現打招呼的物件都儘量在避開我。直到一個朋友告訴我:「你不應該那麼直接的去注目他人。」我不看他們,那我要看那裏?朋友說,你可以看地上,看你手中的紙張,或看地鐵上的廣告。

 

的確就像你說的,人都是要爭的。我們第一個要爭的就是在路上,因為要趕時間,以前我也常常遲到,趕著搭地鐵、趕著上車是每天的例行公事。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我們的教室是在樓上,所以還要跟別人爭電梯上樓。這樣不斷周而復始,天天都在爭、在趕,甚至會起爭執。我初到紐約時,面對每一個人,都是面帶笑容,試著問候對方,我也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很多」。

 

直到有一天,我在校園搭電梯時,本來是要搭電梯到樓上,但在二樓的時候,電梯門開了,走進來一位穿著莊重、面帶笑容的老婆婆。看到她對著我露出燦爛的微笑,剎那,我心中生起的第一個念頭卻是:「她想要從我身上得到什麼?」想到這兒,我馬上就不笑了,也沒有回應她。那一刻,我仿佛真的就變成紐約人了。但也因這一念的生起,我突然自我反省,認知到錯的不是這個老婆婆,而是我自己,是我的心變得越來越糟糕了。雖然這一路上我不停的在爭、努力在爭,但結果只是讓自己的心變得更糟。當下我決定要轉變,離開紐約,搬到西岸去。

 

爭,在某些層面上確實是需要的,但它並不是一個最終的答案。就像如果你的手被蚊蟲叮咬後,忍不住拚命去抓,雖然會暫時緩解瘙癢的感覺,但卻也有可能因為抓太大力破皮而使傷口潰爛感染,變得更嚴重。美國就是個例子,即使他們派軍隊到世界各地去,但卻無法只靠著武器或侵略的行為而完成任務。唯有透過真心、招呐c慈悲,以非暴力的、和平的辦法,才有可能在最終贏得勝利。

 

你可以用各種形容詞來形容一個佛教徒,說他懦弱等等,但身為佛教徒,他就是比較開心。因為他懂得發自內心的去祈請,每天樸實簡單的生活,就算有天寺廟被毀掉了,也能夠樂觀面對。他不會想要去侵略他人或者去爭奪什麼,甚至是要去傷害其他的宗教。

 

一個佛教徒,最終,他就是快樂的。

 

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你一定會慢慢發現,能夠訓練、調伏一切的最好武器、秘訣,就是慈悲與關愛。

 

3:有時候我會因為身為一個佛教徒,卻必須去爭名奪利而充滿罪惡感,怎麼辦呢?

 

答:就算覺得自己是一個罪業深重的人,在生起懺悔之心的當下,就都不是問題了。身為一個佛教徒,最重要的就是懺悔,在懺悔完之後就不要再後悔了,就要放下,不要活在過去。我們可能沒有辦法馬上做到,但沒有關係,可以慢慢來。佛陀曾經說過,持誦《心經》是能幫助我們懺悔、淨除罪障最好的方式。此外,也要修持「空性五次第」,精進空性與無我的禪修。

 

因為我們是以歌唱來傳承的,最後,就用道歌來表達在修行旅途上,對佛法及道友的正確認知:

 

〈一切色相〉

 

一切顯空不二色相,

 

如同彩虹光彩閃亮,

 

在顯空不二的廣境中,

 

放下我心到無心處。

 

種種聲音聲空不二,

 

如同回音繚繞不停,

 

在聲空不二的廣境中,

 

放下我心到無心處。

 

種種覺受樂空不二,

 

超越筆墨所能形容,

 

在樂空不二的廣境中,

 

放下我心到無心處。

 

一切覺空不二覺性,

 

超越概念所能明瞭,

 

在覺空不二的廣境中,

 

放下覺性到無心處。

 

〈朋友〉

 

朋友即是空相,猶如水中月,

 

設若執以為實,徒令痛苦增。

 

若知皆是空相,猶如水中月,

 

如幻三昧離執,悲心將增長。

 

無焦點見增長,離執修增長,

 

遠離能作所作,行持將增長。

 

一切奇跡之中,最大之奇跡,

 

一切美妙之中,無上之美妙。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