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7/31 08:47:19
學習次第 : 進階

佛教歷史上的六次經典結集 
    
 
第一次經典結集

  佛入滅後的三個月 ,印度 Magadha 的國王Ajatashatru 舉辦了結集。地點是在 Rajagaha Cave of the Seven Leaves (七葉窟)。領導僧侶為大阿拉漢 Maha Kassapa (大迦葉尊者)Ananda (阿難尊者),和 Upali (優波離尊者) MahaKassapa 從僧團中選取了五百阿拉漢來重述佛陀所說過的話。由在佛陀身邊最久的 Ananda(阿難尊者) 重述經藏 (Suttas),和持戒第一的 Upali (優波離尊者)重述律藏 (Vinaya)

  他們完成了重述之後,阿拉漢們便開始檢查字義是否有誤,然後再一起重述並檢查每個字和每個段落。每一位阿拉漢都如此的念著和檢查著,並將每個字記入腦海中。只有當一段話被所有的阿拉漢檢查和驗證後,才會被大會採納。這還包括了每段話佛是在哪里、什麼時候、什麼情況、和對誰說的等等。

第二次經典結集

  佛入滅後的一百年,(在印度) 由於 Vajjian (Vesalian) 的比庫不尊守戒律,如向俗人到寺院修行慚悔時 (Uposatha) 乞求錢財,他們甚至乞求一分錢到一毛錢,而這些都是違反比庫紀律的行為。這些行為被僧團中的 Yasa 比庫看到,他總共指出了十項被違反的紀律

· 帶著鹽和裝鹽的東西並需要時使用
·
 午後進食
·
 在同一天到第二個村莊進食,破壞了進食的紀律 (食量過多)
·
 在同一教區裏卻在不同的地方參加了超過一次的伍波薩他(巴厘語uposatha的音譯。誦戒)

·
 向大眾取得不該有的法令 (權力)
·
 把習慣性的行為當作是首先的

·
 在飯後用乳漿
·
 喝還沒發酵的發酵果汁
·
 坐在沒有邊幅的布上
·
 接受金銀

  而這些 Vajjian 比庫反對 Yasa 的指責,並要求他向那些他禁止聽從 Vajjian 比庫們的人們道歉。Yasa 保護著自己的觀點,並取得了人們的支持。這使得 Vajjian 的比庫們更加憤怒並逐 Yasa 出了僧團。Yasa 於是到了 Kausambi 並送信報告給在西方Avanti 和南方的比庫們。

  Yasa 到了 Ahoganga Hill 找尋大阿拉漢 Sambhuta Sanavasi並告訴他事情的嚴重性和請示他該如何處置。在同一時間,西方有六十位阿拉漢和八十位從 Avanti 和南方來的阿拉漢們聚在 Ahoganga Hill。他們選出了 Revata of Sahajati 作代表來處理Vajjian 比庫們的問題,而 Revata 建議到問題的當地去解決。於是七百位阿拉漢在 Vesali 舉行了結集。

  當時是 Kalasoka 國王的時代。明確的地點是在 Vesali Valikarama,時間是 Kalasoka 國王的第十一年。阿拉漢 Sabbakami 是大會的主持人,在大會之後,他們宣佈了 Vajjian 比庫們的行為是違反紀律且不被允許的。

  根據 Dipavamsa 的記載,Vajjian 的比庫們反對了大會的決定,並舉行了他們自己的結集,稱為 Mahasangiti (大乘結集)。在此之後,Vajjian 的僧侶們離開了長老部 (Theravada),並組織了他們自己的團體 ,稱為Mahasanga (大乘僧團),他們稱自己為 Mahasanghikas (大乘比丘)。於是此時整個佛教僧團便分為兩派,一派為原始佛教的長老部或稱作上座部 (Theravada),一派為新起的大乘佛教 (Mahasanghikas)。此次結集同樣以第一次大會的方式重述和比對經典。

第三次經典結集

  佛入滅後的第 234 年,結集是在印度 Asoka (阿育王)國王時代的 Patiliputta 舉行的。由 Asoka(阿育王)國王信奉了佛教 ,許多異教徒被吸引加入了佛教來取得 Asoka (阿育王)的支持。雖然他們加入了佛教,但他們仍然堅持著自己的思想,更把他們自己的思想說成是佛陀的思想。原始佛教的僧侶於是和他們分開了,並拒絕和他們一起參加誦戒。於是在Patiliputta 約有七年沒有誦戒。當地佛教內部的異教徒數量已大大超越了正統僧侶的數量,於是 Asoka 便請求正統僧侶們來和異教徒作誦戒,但是被正統僧侶們拒絕了。

  Asoka(阿育王)為此事感到非常的困擾,於是他送了使者到 Ahoganga Hill 去請阿拉漢 Moggaliputta Tissa 來解除他國內的困境。經過數次的失敗以後,Moggaliputta Tissa 終於默許了,他乘船到 Patiliputta Asoka 會面。根據歷史記載,Asoka 跪在河裏伸出右手以表示他對阿拉漢的敬仰。Asoka (阿育王)請求了 Moggaliputta Tissa 顯示神通來證明他是位阿拉漢,他同意了並在 Asoka(阿育王) 面前引起了一次地震。這更增加了 Asoka (阿育王)對Tissa 的信任。

  隨著 Moggaliputta Tissa 的建議,Asoka (阿育王)舉辦了第三次的經典結集。經過了 Asoka (阿育王)的幫助,60,000 位異教僧侶被逐出了僧團。Moggaliputta Tissa 於是選出了 1,000 位阿拉漢來集成正法。阿拉漢們花了九個月的時間,終於完成經典的集成。在第三次經典結集,Moggaliputta Tissa 撰寫了 Kathavatthupakarana(Points of Controversy) 來推翻異教徒們加在佛教裏錯誤的理念和觀念等等。(此時有十八派異教在佛教裏) 第三次經典結束後,Asoka (阿育王)便送出傳教士四處去傳播佛教正法。根據 Mabavamsa,佛教傳到了以下國家

  國名      傳教士名
(1) Kasmira-Gandhara
 Majjhantikathera.
(2) Mahisamandala
 
Mahadevathera.
(3) Vanavasi
 
Rakkhitathera,
(4) Aparantaka
 
Yona-Dhammarakkhitathera.
(5) Maharattha
 
Mahadhammarakkhitathera.
(6) Yona
 
Maharakkhitathera.
(7) Himavanta
 
Majjhimathera.
(8) Suvannabhumi
 
Sonathera and Uttarathera.
(9) Lankadipa
 Mahamahindathera. (獅子國,斯里蘭卡古稱楞伽”(Lanka),楞伽島”(Lankadvipa)

此次結集一樣以第一次大會的方式重述和比對經典。

第四次經典結集

  第四次結集發生於西元前 29 年,是在國王 Vattagamani 時代的 Tambapanni (Sri Lanka斯里蘭卡) 舉行的。主要原因是當時已沒有許多僧侶能像當時的阿拉漢 Mahinda 一樣的將全部的經典記入腦中,配合當時文字的開發,於是當時便決定要將經典以文字記下以保存至後世。

  Vattagamani 支持了這個想法,於是便舉行了第四次結集,目的是將經典以文字記載。在有文字以前一直是以口述的方式,這難免另人起疑。但在歷史上經典的正確性的由來是這樣的,在當時的 Sri Lanka斯里蘭卡 發生許多內亂,此時有許多僧侶回到南印度去避難,直到內亂結束後,他們才回到 Sri Lanka 斯里蘭卡和其他僧侶比對經典,發現所有重述的經典一字無誤,於是便認證了在他們腦海裏的經典是準確無誤的。

  這套口述和記憶的傳統從佛入滅後便從未改過,每天僧侶們都會互相重述和比對經典的正確,若有偏差,便會請示長老正確的字句。所以經典會保存在無數的僧侶記憶裏,他們每天都會互相重述和比對來確保經典的正確性。為了確保在未來經典的正確,他們決定將經典用文字寫下。

  大阿拉漢Maharakkhita和五百位阿拉漢以第一次大會的方式重述和比對經典,並將其寫在葉子上(貝葉經)。地點是在一個叫做 Aloka lena 的山洞。大會圓滿的結束,且經典被正確的寫下和小心的保存。從這之後,葉片書傳播和出現在緬甸、泰國、柬埔寨、和寮國(老撾)等地。

第五次經典結集

  第五次結集發生在西元 1871,在緬甸國王 Mindon(敏東) 的時代,地點在Mandalay(曼德勒),目的是要重述、驗證、和比對經典,來確保一切無誤。由三位阿拉漢主領,分別為Mahathera JagarabhivamsaNarindabhidaja、和Mahathera Sumangalasami。其中還有 2,400 位僧侶。整個結集花了五個月的時間,方式也和第一次結集一樣的嚴謹。這次結集 Mindo 將所有的經文撰寫在 729 塊大理石上,並將它建成了佛塔,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書」。每片大理石有 5 inch 高,5.5 feet 長,和 3.5 feet 寬。

  佛塔名為 Kuthodaw Pagoda (緬甸固都陶佛塔)[Largest Books](世界最大的書)

第六次經典結集

  第六次結集發生在西元 1954 年,地點在緬甸仰光,由緬甸政府贊助。由緬甸首相烏努U Nu 率領建造了 Maha Passana Guha (大山洞),造型很像在印度第一結集的 Sattapanni Cave (Cave of the Seven Leaves)。山洞完成後,大會聚集於 5 17 日,西元 1954 年。就像之前的結集一樣,這次結集的目的是重述和驗證經典。由八個不同國家來的 2,500 位長老僧侶們,同時聚集於此。這八個國家為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度、斯里蘭卡、越南、和尼泊爾。

  由近代的緬甸大阿拉漢Mahasi Sayadaw(馬哈希尊者)負責經典的問證,和由Bhandata Vicittasarabhivamsa 回答所有的問證。此後,經典便以七個國家的文字寫出 (除了印度以外 )。整個過程花了兩年的時間,其中包括了種種的比對、驗證、和考察,總算於佛入滅後的 2,500 年的五月,西元1956 年完成。這次經典的集成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正確和無誤的經典。且被認證為佛陀的正法經典。

  注:比庫:巴厘語bhikkhu的音譯,指稱巴厘語傳承的佛世比庫僧眾及南傳上座部比庫僧眾;
    比丘:梵語bhiksu的音譯,漢傳佛教譯為為比丘苾芻等,指稱源自梵語系統的漢傳僧眾。
    阿拉漢:巴厘語arahant的音譯,是對佛陀的尊稱,也可指一切的漏盡者(khinàsava,斷盡煩惱者)
        包括諸佛、獨覺佛及阿拉漢弟子。
    漢傳佛教依梵語arhant音譯為阿羅漢,謂為小乘極果。其音、用法皆與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