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1/27 11:07:39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1/27 11:01:18   編輯部 報導

瑜伽相應與宗教修持--《瑜伽經》與《解深密經》瑜伽行之比較

從瑜伽思想的發展脈絡──古印度之《吠陀經》、《森林書》、《奧義書》等等人類所留下的智慧解脫思想的線索中,試圖尋找瑜伽行者追求解脫訊息的關鍵,嘗試還原古聖哲追求解脫的發展過程;以古印度PataJjali《瑜伽經》及《解深密經》之瑜伽行為楔子,對瑜伽(yoga)發展做一個歷史回顧與瞭解,並從藏傳佛教的西藏瑜伽發展脈絡尋其淵源,找回普遍存在於智者間的瑜伽修持方式,以還原瑜伽真實內涵的樣貌。


本文是以瑜伽非宗教性的觀點,論及與宗教性修持的不同,並說明在學習瑜伽的過程中,保持正確的學習態度,才是邁向真實解脫的坦途。從對《瑜伽經》八部功法的探究,深刻瞭解到體位瑜伽與禪定瑜伽的重要關聯,而呼吸控制法的拙火瑜伽,更是修習禪定瑜伽的必修之法。當知曉學習掌握身體的能量,就易明瞭何以瑜伽行者要以《瑜伽經》八部功法,做為修習瑜伽行的關鍵。《解深密經》於奢摩他、毘鉢舍那的論述中,強調瑜伽行所依、所緣的重要,更於毘鉢舍那的所緣中詳盡闡述,此為佛陀在人類解脫道的歷史上,更向前推進一步的智慧結晶。兩經欲達成的基本目標──解脫是一致的,其間雖各有契入瑜伽的不同論述,或彼此論述偏重的差異,但可為彼此增益互補的地方。因此,對學習者而言只要是智慧者的聖言量,又豈有捨棄的理由?


而在這段專研於瑜伽行的演變過程中,蒐集比較各種不同的瑜伽論述,並且以哲學、醫學、量子力學或是太空物理科學來解說瑜伽的精義;深刻明白佛陀的智慧觀察,何以總是先由宇宙的初始開始說起,更進一步明瞭人跟宇宙的關係竟然是如此的密切,絕非如一些學者把佛陀的宇宙觀,當成形而上的教說摒之不論而已。筆者於「親近善士、聽聞正法」的闡述中,了知瑜伽行法為何在修行的過程中扮演重要關鍵角色。於拜訪明師、聽聞瑜伽精義、或是修習瑜伽行法的過程裡,收穫最多的莫過於對宇宙人生真實的瞭解;亦透過瑜伽鍛鍊的科學方法,對於身體施以體位瑜伽、拙火瑜伽、禪定瑜伽的真實鍛鍊與體會,日日精勤鍛鍊修習所有瑜伽行法。親身體驗修習瑜伽行的功效後,才讓人深切的了知佛法的真實教法是依法而不依人的,佛法是非宗教亦非哲學的真實解脫法。畢竟瑜伽也是非宗教亦非哲學,瑜伽也非是要相信任何事,瑜伽只是要去經驗它,一種往內尋找的經驗橋樑,故它是一種存在性、經驗性、實驗性的科學。本文對傳統漢傳佛教經論,有關瑜伽脈絡的詮釋角度,與佛法修習止觀的教法,皆可提供相關的參考。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96/碩士/研究生:林祺源  指導教授:陳一標博士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第一章 導論 ………………………………………………………………… 1
第一節 釋題與研究範圍 ……………………………………………… 1
第二節 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 7
第三節 研究的方法與進路 …………………………………………… 10
第二章 瑜伽思想的發展脈絡 
第一節 瑜伽思想概念形成之背景 …………………………………… 15
第二節 瑜伽歷史的演變與發展 ……………………………………… 19
第三節 瑜伽意涵面面觀 ……………………………………………… 24
第三章 PataJjali《瑜伽經》之瑜伽思想 
第一節 瑜伽之特質與修習法門 ……………………………………… 29
一、瑜伽的科學特質 ………………………………………………… 29
二、修習瑜伽的法門 ………………………………………………… 31
第二節 《瑜伽經》之八部功法 ……………………………………… 41
一、Yama(外在的行為控制、禁制)……………………………… 41
二、Niyama(內在的行為控制、勸制)…………………………… 46
三、Asana(瑜伽體位法)…………………………………………… 52
四、PrANAyAma(呼吸控制法、調息)……………………………… 62
五、PratyAhAra(感覺的回收法、制感) …………………………… 66
六、DhAraNA(專注、集中)………………………………………… 67
七、DhyAna(禪定、靜慮) ………………………………………… 70
八、SamAdhi(三摩地、三昧)……………………………………… 72
第三節《瑜伽經》之止觀次第 …………………………………………… 74
一、《瑜伽經》對於心的認知………………………………………… 74
二、契入瑜伽的止觀次第 …………………………………………… 76
第四章 《解深密經》的唯識思想 
iv
第一節 瑜伽行派形成背景與發展……………………………………… 81
一、瑜伽行派形成的背景 …………………………………………… 81
二、瑜伽行派的演變與發展 ………………………………………… 87
第二節 不共大乘教說與當機者………………………………………… 94
一、阿賴耶識說 ……………………………………………………… 94
二、三性思想與唯識觀 ……………………………………………… 97
三、大乘瑜伽的當機者-五事不具足 ……………………………… 100
第三節 《解深密經》之止觀次第 ……………………………………… 104
一、「止觀」的依住門 ……………………………………………… 107
二、「所緣」的止觀門 ……………………………………………… 108
第五章 《瑜伽經》與《解深密經》瑜伽行之比較 
第一節 兩經對「法」的認知 ………………………………………… 122
一、存在論…………………………………………………………… 122
二、認識論…………………………………………………………… 125
第二節 兩經對「心」的認知 ………………………………………… 128
一、無我與主體性…………………………………………………… 128
二、神我與覺 ………………………………………………………… 129
第三節 兩經瑜伽行之比較 …………………………………………… 131
一、兩經瑜伽行之異 ………………………………………………… 132
二、兩經瑜伽行之同 ………………………………………………… 134
第六章 結論 ………………………………………………………………… 146
參考文獻………………………………………………………………………… 149

一、原典資料
《雜阿含經》,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第2冊No.0099。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12冊No.0389。
《修行道地經》,竺法護譯,大正藏第15冊No.0606。
《解深密經》,玄奘譯,大正藏第16冊No.0676。
《解深密經疏》,圓測撰,玄奘譯,卍續藏第21冊No.0369。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尊者世友造,玄奘譯,大正藏第26冊No.1542。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五百大阿羅漢等造,玄奘譯,大正藏第27冊No.1545。
《中論》,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30冊No.1564。
《南海寄歸內法傳》,義淨撰,大正藏第30冊No.2125。
《瑜伽師地論釋》,最勝子等諸菩薩造,玄奘譯,大正藏第30冊No. 1580。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著,玄奘譯,大正藏第31冊No.1579。
《攝大乘論釋》,世親釋,真諦譯,大正藏第31冊No.1596。
《顯揚聖教論》,無著造,玄奘譯,大正藏第31冊No.1602。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無著造,玄奘譯,大正藏第31冊No.1605。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安慧菩薩糅,玄奘譯,大正藏第31冊No.1606。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澄觀述,大正藏第36冊No.1736。
《注維摩詰經》釋僧肇選,大正藏第38冊No.1775。
《成唯識論述記》,窺基撰,大正藏第43冊No. 1830。
《成唯識論述記》,窺基撰,大正藏第43冊No.1830。
《大乘起信論義記》,法藏撰,大正藏第44冊No.1846。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窺基註解,大正藏第44冊No.1836。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智顗說,大正藏第46冊No.1916。
《摩訶止觀》,智顗說,大正藏第46冊No.1911。
《信心銘》,僧璨作,大正藏第48冊No. 2010。
《解深密經疏》,圓測撰,卍續藏第21冊No.369。
《法華經大意》,法相說,卍續藏第31冊No.0609。
(以上《大正藏》資料皆引自CBETA電子佛典)
 
二、中文專書與期刊論文
任繼愈主編
---2002《宗教辭典》,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恩楷出版有限公司。
林光明、林怡馨編譯
---2004《梵漢大辭典》,台北:嘉豐出版社。
曲立昂編譯
---1993《英印語及漢語綜合大辭典》,台北:大千出版社。
宏印法師著
---1986《佛法對當代人的意義》,台北:無量壽出版社。
沙吉難陀大師(Sri Swami Satchidananda)英譯,詮譯
---2006《巴坦加里的瑜伽經》,陳景圓中譯,台北:多識界圖書文化有限公司。
杜繼文譯
---1997《安般守意經》,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帕坦佳利(PataJjali)著
---2007《勝王瑜伽經詳解》,邱顯峯翻譯暨講述,台北:中華民國喜悅之路靜坐協會。
斯瓦特瑪喇嘛(SvAtmArama)著
---2008《哈達瑜伽經詳解》(HaTha yoga pradIpikA),邱顯峯譯暨講述,台北:中華民國喜悅之路靜坐協會。
羅睺羅‧化普樂(Walpola Rahula)著
---1990《佛陀的啟示》,顧法嚴譯,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慧炬出版社。
佛笑生著
---1998《拓火》,馬來西亞:佛笑生禪靜中心有限公司。
---2005《靜心錄》,馬來西亞:佛笑生禪靜中心有限公司。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著
---2006《近乎佛教徒》,姚仁喜譯,台北:知識領航股份有限公司。
---2005《佛教的見地與修道》,楊憶祖等譯,台北:布波出版有限公司。
洪啟嵩、黃啟霖編
---1987《太虛文集》,台北:文殊出版社。
印順法師著
---1988《教制教典與教學》,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3《華雨集第二冊》,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3《華雨集第三冊》,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3《華雨集第四冊》,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8《以佛法研究佛法》,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8《攝大乘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8《大乘起信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8《青年的佛教》,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8《唯識學探源》,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8《佛法概論》,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8《佛教史地考論》,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8《佛法是救世之光》,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8《以佛法研究佛法》,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3《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8《印度之佛教》,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2《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8《無諍之辯》,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4《成佛之道》(增注本),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0《修定─—修心與唯心‧秘密乘》,台北:正聞出版社。
---2002《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新竹:正聞出版社。
---1994《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
印順法師編
---1980《太虛大師全書 》,台北:善導寺印行。
---2003《太虛大師選集》,新竹:正聞出版社。
方東美著
---1993《華嚴宗哲學》上冊,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心川著
---1989《印度哲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江亦麗著
---1997《商羯羅》,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7《恆河之魂—印度教漫談》,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狄帕克.喬普拉(Deepak Chopra)大衛.賽門(David Simon)著
---2006《瑜伽七日修心法》,陳敬旻譯,台北:相映文化出版。
呂澂著
---2003《印度佛學源流略論》,台北:大千出版社。
---2003《西藏佛學原論》,台北:大千出版社。
羅時憲撰
---2004《唯識方隅》,香港:佛教法相學會。
了參法師譯
---1995《南傳法句經》,台北:向覺雜誌社。
如覺法師編著
---1997《唯識思想入門》,台北:圓明出版社。
奧修(OsHo)
---2005《瑜伽之書》上冊,謙那達譯,台北:奧修出版社。
---2005《瑜伽之書》中冊,謙那達譯,台北:奧修出版社。
 
---2005《瑜伽之書》下冊,謙那達譯,台北:奧修出版社。
---2003《瑜伽-提升靈魂的科學》,林妙香譯,台北:生命文化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徐道鄰著
---1980《語意學概要》,台北:友聯出版社。
早川著
---1989《語言與人生》,柳之元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上田義文著
---2002《大乘佛教思想》,陳一標譯,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橫山紘一著
---2002《唯識思想入門》,許洋主譯,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高崎直道等著
---1985《唯識思想》,李世傑譯,台北:華宇出版社。
平 川彰著
---2002《印度佛教史》,莊昆木譯,台北:商周出版。
陳一標著
---1999〈有關阿賴耶識語義的變遷〉,《圓光佛學學報》,12月。
---2000《賴耶緣起與三性思想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0〈印順導師對新舊唯識的定位與評析〉,《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新竹:正聞出版社。
---2001〈阿賴耶識的性格與成立因緣──以《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為線索〉,《玄奘學報》10月,第四期。.
趙國森著
---1998《解深密經》導讀,台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演培法師著
---1990《唯識法相及其思想演變》,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白衣
---1995《唯識要義》,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
阿部正雄(Masao Abe)著
---2003《佛教(BUDDHISM)》,張志強譯,台北:麥田出版。
續明法師著
---1992《學佛通論》,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釋惟慈著
---1958《學佛論文集》,基隆:自由書店。
蔡耀明著
---2001《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南投:正觀出版社。
關世謙譯
---2001《佛學研究指南》,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安必卡南達大師(Swami Ambikananda Saraswati)著
---2007《五大元素療癒瑜伽》:整合脈輪的瑜伽體位法,林瑞堂譯,台北:生命文化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楊惠南著
---1995《印度哲學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世傑著
---1987《印度哲學史講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Surendranth Dasgupta著
---1998《印度哲學史》第一冊,林煌洲譯,台北:國立編譯館。
---1998《印度哲學史》第二冊,林煌洲譯,台北:國立編譯館。
克莉絲蒂‧特林頓(Christy Turlington)著
---2006《生活瑜伽》,王俐之等譯,台北:相映文化出版。
中村元主編
---1984《印度思想》,葉阿月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廣博仙人(Veda VyASa)梵文原著
---1999 《薄伽梵歌》,希瓦難陀譯著(Shivananda), 懷塵中文編譯,新竹:中國瑜伽出版社。
摩訶提瓦博士(T.M.P.Mahadevan)著
---2002《印度教導論》,林煌洲譯,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休斯頓.史密士(Huston Smith)著
---2006《人的宗教》,劉安雲譯,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Shrii Shrii Anandamurti 著
---2001《喜悅甘露集》卷一,陳怡靜‧吳春華譯,台北:阿南達瑪迦出版社。
---2004《喜悅甘露集》卷二,陳怡靜‧吳春華譯,台北:阿南達瑪迦出版社。
---2001《密宗開示錄》卷一,陳怡靜等譯,台北:阿南達瑪迦出版社。
---2001《密宗開示錄》卷二,陳怡靜等譯,台北:阿南達瑪迦出版社。
---2003《阿南達瑪迦健康瑜伽》,李耕宇等譯,台北:阿南達瑪迦出版社。
李匡正等編譯
---1999《密宗.靜坐.瑜伽》,新竹:中國瑜伽出版社。
咕嚕‧悟‧槃彌達‧安難(Guru U Pandita Anand)
---2005《般若禪定波羅蜜修行入門手冊》
宣薩.葛達甘瑪醫生(Dr Shantha Godagama)著
---2005《佛陀養生術—The Handbook of Ayurveda》,朱衣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吉天達.辛(Dr﹒Jitendra Singh)著
---1999《密宗瑜伽科學觀.生物心理學》,靜濤譯,新竹:中國瑜伽出版社。
三摩維亞難陀(Ac Samanvayananda Avt.)著
---2000《密宗的奧秘》卷一,靜濤譯,新竹:中國瑜伽出版社。
S.C.Chatterjee&D.M.Datta 著
---1993《印度哲學概論》,李登貴等譯,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諾亞.貝琳(Noa Belling)著
---2005《瑜伽慢慢來》,王俐之譯,台北:相映文化出版。
希瓦難陀瑜伽吠檀多中心(Sivananda Yoga Vedanta Centre)作
---2002《瑜伽學習百科》,謝維玲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巴巴哈里達士(BaBa Hari Dass)著
---2000《無言的智慧》,懷塵譯,新竹:中國瑜伽出版社。
室利阿羅頻多(Sri Aurobindo)著
---2005《綜合瑜伽》,徐梵澄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2005《瑜伽的基礎》徐梵澄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法蘭克與山斯克里笛瑜伽師 著
---1991《哈達瑜伽精要》,靜濤譯,台北:中國瑜伽出版社。
T.Krishnamacharya 著
---2003《慧炬瑜伽》(Yoga DIpikA),葆光譯,高雄:正覺學會。
圖敦.耶喜喇嘛著
---2007《拙火之樂—那洛六瑜伽修行心要》,項慧齡譯,台北:橡樹林文化出版。
艾莉絲.克麗斯坦森(Alice Christensen)著
---2005《瑜伽上師的最後十堂課》:追求無限成長與成就的心性準則,林惠瑟譯,台北:生命文化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拉瑪大師(Swami Rama)作
---1999《心的嘉年華會》,陳逸群譯,台北:生命文化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喇嘛尊者(Swami Rama)著
---1990《超越生死的奧秘》,靜濤譯,台北:中國瑜伽出版社。
---1987《修道秘要‧依沙奧義書》,靜濤譯,台北:中國瑜伽出版社。
---1986《瑜伽健康全集─整體性健康法》,靜濤譯,台北:中國瑜伽出版社。
嫡嫡瑪杜瑞(DiDi Madhurii)著《Food for thought》
---1996《瑜伽科學關-食物斷食與健康》,帥海娜等譯,台北:阿南達瑪迦出版社。
Henry G. Bieler , M.D.著
---2000《食物是最好的醫藥》,梁惠明譯,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希瓦難陀.撒拉施瓦提 (Swami Shivananda Saraswati) 著
---1998《瑜伽自然療法》,池如鏡等譯,新竹:中國瑜伽出版社。
甲田光雄監修
---1995《斷食健康法》,東正德譯,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甲田光雄著
2001《斷食、少食治百病》,楊鴻儒譯,台北:世茂出版社。
姜淑惠醫師著
---2006《這樣吃最健康》,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
Acarya Shraddhananda Avt著《16 Point》
---2002《修行秘訣十六點原則》,李耕宇等譯,台北:阿南達瑪迦出版社。
Shrii Prabhat Ranjan Sarkar著《Yogic Treament and Natural Remedies》
---2002《瑜伽療法與自然藥方》,陳新淦等譯,台北:阿南達瑪迦出版社。
達達 那巴尼拉難陀(DADa Nabhaniilananda)著
--2006《靜坐.打開心靈之眼》《Close Your Eyes&Open Your Mind》,吳春華譯,台北:阿南達瑪迦出版社。
原久子著
---1997《呼吸革命》,許惠凌譯,台北:新路出版有限公司。
蔡伯郎撰
---2000〈唯識的三性與二諦〉,台北:文化大學哲研所博士論文。
竹村牧男著
---1995《唯識三性說の研究》,東京:春秋社。
吳建宏著
---2007〈大霹靂理論的證據--2006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科學發展》,第414期。
韓清淨著
---1998《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略釋,香港:中國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水野弘元著
---2002《佛教的真髓》,香光書鄉編輯組譯,嘉義:財團法人安慧學苑基金會附設香光書鄉出版社。
釋惠敏著
---1990《中觀與瑜伽》,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卡雷爾‧書內爾 著(Karel.Werner)
---1977《瑜伽與印度哲學》,印度德里。
藍吉富著
---1991《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麥可‧羅區格西著
---2004《西藏心瑜伽》,項慧齡譯,台北:橡樹林文化出版。
日種讓山著
---2005《禪學講話》,釋芝峰譯,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
宋‧朱熹集註
---1989《四書集註》,台北:學海出版社。
韓廷傑著
2001《南傳上座部佛教概論》,台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
傳發法師
---2000,〈禪觀與唯識思想之形成略探〉,《藏傳雜誌》,第十九期。
杭大元著
---1988〈從解深密經阿陀那識看本識思想之開展〉,第32卷《中國佛教》,第12期。
宗喀巴大師著
---2002《菩提道次第略論釋》,昂旺朗吉堪布釋,台北:圓音有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覺音尊者著
---2002《清淨道論》,葉均居士譯,高雄:正覺學會。
A.K. Warder著
---1988《印度佛教史》(上),王世安譯,台北:華宇出版社。
林煌洲著
---2002《印度思想文化與佛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7《印度教宗教文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唐娜.伊頓(Donna Eden),大衛.費恩斯坦(David Feinstein)合著
---2005《能量療法》,蔡孟璇譯,台北:琉璃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曼濤主編
---1981《俱舍論研究》,西義雄著,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吉田正著
---2006《天才博士的量子力學探險》,蕭志強譯,台北:世茂出版社。
磯部琇三著
---1999《圖解宇宙的構造》,郭淑娟譯,台北:世茂出版社。
釋昭慧著
---2001《初期唯識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脈絡》,台北:法界出版社有限公司。
普羅巴‧阮將‧沙卡(Sherii Prabhat Ranjan Sarkar)著
---1998《瑜伽心理學》,李震宇等譯,台北:阿南達瑪迦出版社。
扎瓦哈.沙(Dr.J. T.Shah)著
---2005《瑜伽功效透視圖點》,王蕾譯,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
嫡嫡‧阿南達蜜特拉(Avti Anandamitra)著
---1997《超越心靈的奧秘》,沈鳳財,賴宗賢譯,台北:阿南達瑪迦出版社。
達賴喇嘛著
---1997《藏傳佛教世界》,陳琴富譯,台北:立緒出版社。
網路資料:http://www.sdm.org.tw/WORDS.htm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