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18 09:43:16
學習次第 : 初階

事師五十頌(譯講)

馬鳴菩薩 造頌 毗盧遮那阿貝迦那伽羅仁波切 譯講

成就具德金剛薩垛佛位因

上師足蓮之前如理能恭敬

事師之法諸多無垢續經說

今此總攝其義當以敬心聽

于賜勝灌金剛師 盡其十方世界境 所住一切如來尊 悉皆三時作禮敬

最勝恭敬三時中 以鮮花等飾壇城 合掌敬獻上師尊 於師足前頭頂禮

若師居家或戒晚 為除世間譏謗等 師前放置經函竟 威儀致心禮師尊

疊鋪坐墊起身迎 成辦諸事以親近 具禁行者皆當行 禮及下事悉非應

上師與諸弟子眾 不察同成毀誓故 最初勇士阿舍梨 攝授弟子當觀察

具慧弟子見上師 易怒粗魯無悲心 不攝貪欲極驕矜 喜炫耀等不當依

堅毅調柔具智慧 正直無欺住安忍 精通咒續配置法 具足慈悲博經論

圓滿通達十真如 純熟佈置壇城事 善巧宣說密咒義 極其清淨根調寂

若於如是怙主前 成其弟子反輕毀 過等輕毀三世佛 因此恒受大苦痛

于阿舍黎誹謗興 必生傳染惱害病 魔障瘟疫毒病等 彼大癡人即命終

王魔烈火毒蛇等 水及空行盜匪眾 魔障邪引殺死訖 彼有情墮地獄中

故于舍黎上師心 任何時皆不擾亂 倘因愚癡輕犯者 必當墮入那落迦

所說此諸無間等 一切堪怖地獄境 是諸輕辱舍黎者 必當墮落住其中

故而當以大勤勇 于金剛師大智境 乃至大善無驕矜 永不造作輕辱行

於上師尊具恭敬 適意資具作供奉 是則瘟疫惱害等 熄滅已訖永不生

于己具誓阿舍黎 獻以難施子妻等 以及所依之性命 況諸變動受用品

雲何俱胝劫波中 無量數劫亦難證 然則於諸勤勇者 今生即令大覺成

恒常守護誓句等 恒於如來作供奉 恒常供養上師尊 師與一切諸佛同

若欲獲得無盡境 少許己所適意品 乃至極其殊別者 彼等悉供上師尊

若常供養上師尊 即與供諸善逝同 供則圓滿福資糧 由彼殊勝悉地成

故弟子當具悲心 以及施戒忍德等 阿舍黎與金剛持 不作異體觀察也

畏懼如同毀塔罪 師身影亦不踐踏 鞋及坐墊乘騎等 悉不踐踏何須說

大慧當以歡喜心 精進聽受師教令 若因己力不堪能 於上師前俱白陳

悉地善趣安樂等 獲得皆由上師尊 是故當以大精進 不違上師諸教令

於上師物如己命 師所喜者如師同 待師眷屬如親朋 如是恒常記於心

坐於床座師前行 或將髮髻束於頂 置足墊上叉腰等 乃至摸搓皆非應

若上師尊起立等 臥及安坐悉非應 恒於如是諸所作 悉皆圓滿作奉行

唾棄口水涕吐等 於坐墊上將腿伸 踱步口中作爭論 於上師前皆非應

摩擦肢體舞蹈等 歌及音樂皆不應 口中夾雜諸言論 師能聞處皆不應

從座起身作禮敬 具足威儀安坐等 夜行渡水險道中 奉命可於師前行

于阿舍黎能見處 具慧不應晃擺身 倚靠柱等悉非應 不應撫弄指節等

為師濯足洗浴身 拂拭以及揉摸等 事先應當作禮敬 之後亦應隨宜行

若欲稱呼上師名 名後應加尊前等 為令他人生恭敬 當說殊別敬名稱

師前請受教誡等 當說如教而奉行 雙手合掌不散亂 上師所教皆善聽

若逢笑及咳喘等 以手將口作遮隱 所作諸事完畢已 以柔和語稟師尊

師前安坐當調順 衣等裝束極嚴整 兩膝著地手合掌 願樂欲聞作三請

所作一切敬事行 應當了無我慢心 知慚敬畏善守護 當如初嫁新婦同

一切嫵媚等所行 於導師前悉非應 此外一切類似者 自作省察皆當擯

開光壇城護摩供 攝授弟子講法等 如若上師在彼處 未得開許不應行

開眼等事所得品 悉皆奉獻上師尊 上師收取供養竟 所餘隨意作受用

上師弟子非弟子 師前弟子非弟子 一切敬事與起身 頂禮等事皆當擯

任于舍黎獻何供 或師賜予何物品 具慧應當先頂禮 以己雙手作接承

能於正念不忘失 一切所行皆能勤 如若道友越戒行 以和悅心勸令禁

病而恭敬事師行 又或未得開許等 即便造作遮止事 具善念者罪不生

于此何須多言論 上師所喜盡當行 師所不喜斷除竟 此等皆當作勤勇

一切悉地成由師 金剛持之所親雲 知已當以一切供 令上師尊生歡欣

意樂清淨弟子眾 于三寶作皈依竟 此隨順於上師者 賜予儀軌令修誦

複次賜予密咒等 令之轉成法器竟 根本墮罪一十四 皆令讀誦記於心

如是隨學上師弟子眾 行此無咎無餘利益生

吾今所積無邊諸善業 籍此願眾速疾大覺成

2002\07\29

6\20

迦那伽羅譯於雲城

(第一部分,說事師頌的起因)

現在我們講的是《事師五十頌》當中的一個支分。關於《事師五十頌》,咱們以前就已經說過,這是由馬鳴菩薩根據佛經及過去許多的大善知識們的論典,將其中所講依止,承事上師的諸種內義,集合起來而著成的。

《事師五十頌》,顧名思義,就是如何依止上師,在上師面前如何行為的一個準則。它雖然是只集成了五十個頌詞,但是所包含的內容卻是所有的善知識們的言教之中的精華。

需要強調的是,這裏邊所講的各種承事上師的行為,大家首先要對它產生正信。所謂的正信是什麼呢

就是不能把它當成一種腐敗的行為,當成是某一些上師束縛自己的弟子,或者某些領導者為了束縛被領導的人群而造就的一種條條框框,不是這樣的。這不是特權。因為我們在學習密法前行的時候就已經說過:"暇滿人身難得,善知識難遇"等等的教言,我們來到這個世上的時候,都是因為各種的因果和業力。經書上,古代的祖師們也都這樣地說:"因為兩種力量所以才來到這個世上的,第一種就是神通力和願力,第二種就是靠業力。"業力是我們三界六道眾生所共同具有的,而佛是靠願力來這個世上來利益眾生的。我們是因為業力而來。那麼我們依靠何種因緣覺悟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是因為自己的業力

又是以什麼樣的因緣,使自己即便是遇到了佛法,又不能夠超越無明和我執,不能夠把握和證悟呢

這就是因為我們自己無明和執著的障礙太重的緣故。因為無明和執著,我們不能聽聞到佛法,或者即便是聽到了,但是沒有善知識,尤其是沒有上師的加持和引導,我們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不能生起出離輪回的功德。所以經論上說:"在沒有上師這個名字之前,連佛的名號都不會聽到。"一切的諸佛都是因為依止善知識才得以成佛的。往昔釋迦牟尼佛依止燃燈佛而初發菩提心,十方諸佛也都有自己的上師。有的經書中這麼說:"文殊師利童子是一切諸佛之母,一切諸佛都依靠文殊菩薩而生起的殊勝菩提心。"因此,發菩提心都需要依靠善知識,更何況趣向究竟的解脫

!菩提心有勝義和世俗兩種。就世俗菩提心而言,尚且需要善知識來指引,否則,我們的自私或者我執,我慢,以這樣的心是不可能去利益別人的,還發什麼菩提心

連利他心都是很難生起的;更不要說勝義菩提心了。正因為善知識對我們有如此廣大的利益和功德,所以需要依止善知識。

善知識有兩種---勝義的善知識和世俗的善知識。世俗當中的善知識是一些比較有學識,有一些修行,而且或者是自己在一些經書中或者通過依止其他的善知識得到了正確的見解的,能夠把我們引向了善的一方,解脫的一方的,這種就稱為是世間的善知識。

而真正勝義的善知識指的是已經獲得了聖果的善知識,也就是我們漢地經常所說,一定要是見了性的,或者是證悟了的,獲得了成就的善知識。如果是獲得了成就的善知識,因為他們是所有的善知識當中最為殊勝的善知識,所以我們把他們稱為"無上的導師",也就是我們的"金剛上師""金剛"是表示不會被任何的事和物破壞了的究竟的智慧,所以叫"金剛"""是無上的含義,""就是善知識,引導者的意思。

我們在這部講義裏所說善知識呢,主要側重在密法中已經獲得勝果的善知識。依止這種獲得勝果的善知識,能使自己即身之中獲得更多的解脫的把握,甚至能夠於即身之中成就無上菩提,因此,依止善知識是密法當中最主要的修行。這種善知識所說的口訣,不同於知識和一般的經驗,因為,一般知識和經驗,大家即便不依止善知識,自己通過慢慢地琢磨也可以學得到,也能夠領會。而真正善知識他所傳遞給我們的呢,是一種最終的智慧,而這種智慧也許是言語道斷的,也就是超越了言語所能表達的範圍的,不可依分別心思維而得的,不是你依普通的學習所能學來的。因為真正的佛法的修證,它有幾種不同的規則,比如說聞思所得的智慧,是你自己可以看的可以想的;還有修所得智,你通過修行可以得到智慧;還有一種叫"無師自然智",是你內心本來具有的智慧。如果你不依止善知識,這種智慧是難以顯發的,單憑自己做一些膚淺的聞思,是不可能獲得更廣大的利益的。因此,善知識在我們的修行中具有主導的地位。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善知識的重要性。就比如說學富五車,廣通一切五明的大班智達那若巴。那若巴曾經是印度那爛陀寺中北門的大班智達,佛教的小乘和所有的外道來找大乘辯論的時候,基本上是由那若巴來摧服的,那若巴他自己本人的學識,智慧,威儀,禪定各個方面都是不可思議的。即便如此,可是有一天,有一個空行母拿著密宗的本續(密宗的經典)讓他看的時候,他沒看明白。他說:"所有的文字我都是瞭解的。"就沒有再進一步多說了。後來這個空行母說:"好個那若巴,我本來是有心來點化你,可你是如此的傲慢。因為這個緣故,我不會告訴你誰真正能夠幫助你。"那若巴馬上就生起慚愧心,他馬上說:"請空行母指示我這樣的善知識在哪里!"後來這個空行母就說:"在這個世間,懂得此本續的人,只有我哥哥。"那若巴問:"那你哥哥是誰呢

""我哥哥就是帝洛巴。"說完之後空行母就像一陣風一樣地消失了。於是那若巴因為慚愧心的緣故,他把自己的班智達印封在房頂上,趁著夜黑的時候拿著三衣和缽就跑掉了。他到處去找,到處向人打聽有沒有一個叫"帝洛巴"的成就者。他這樣十二年當中四處去尋求,找遍了全印。終於在一個地方找到了一個人,問他有沒有一個叫"大成就者帝洛巴"的,人們就笑了笑說:"'大成就者帝洛巴'沒有聽說過,這兒倒有一個'乞丐瘋子帝洛巴',他在那個地方,你去看。"他去到那裏,就見到有一個乞丐在垃圾堆裏躺著,他正吃著魚,和狗呆在一起,然後摳鼻子,抓蝨子,還把蝨子扔到嘴裏吃,特別的骯髒汙穢,看上去他是特別下賤的那種人。可是那若巴看到他的時候呢,心中就生起了他比一切諸佛降生都更加稀有的信心,於是他以一個比丘,大班智達的身相,一步一頂禮地磕著大頭來到了帝洛巴的面前,然後向他頂禮說:"善知識,請攝受我!"帝洛巴說:"你是瘋子

你一個比丘為什麼不好好地當,向我一個乞丐頂禮做什麼

"他說:"善知識,我知道你是精通法義的一個聖者,請指示我如何在此生當中成就圓滿菩提的法行。"帝洛巴說:"我本來就是個乞丐,就是個叫花子,人們把我當瘋子看,結果你這個僧人比我還瘋。"然後,他就跑了,那若巴一直在他後面緊追不捨。帝洛巴來到一座山上的時候(據說這座山有九層樓那麼高),就站那兒不走了,那若巴畢恭畢敬地侍立在旁邊。帝洛巴說:"如果有人想依止我學習一生成佛的法要,他除非有這樣的勇氣——他敢於把自己的生命供養給上師,他敢從這上頭跳下去,這就是當我弟子的標誌。"那若巴一看四處並無旁人,這話當然對自己說的了。他就毫不猶豫跳下去摔死了。帝洛巴從上面下來之後,念經加持,彈指之傾使他馬上又蘇醒過來,身體好像已經摔碎了一樣,疼得要命。帝洛巴問他說:"你疼嗎

"他說:"唉呀,就像死了一樣。"帝洛巴說:"你本來就已經死了。"後來就這樣讓他大死了十二次,半死不活了十二次,這樣總共合起來二十四個苦行,二十四個苦行據說是在二十四年中完成的。就這樣這麼長時間一直折磨他。到最後一個苦行,帝洛巴使他蘇醒之後,帝洛巴把他領到了恒河邊上,用手指著天空說:"善男子,請看虛空。"然後那若巴抬頭看虛空的時候,帝洛巴搖了搖頭說:"孩子呀,你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後來說出了非常著名的大手印的言教:"譬如以手指虛空,然於虛空無所見。"這樣的詞句,使那若巴恍然頓悟。因為這樣的緣故,他把帝洛巴所有的證德,功德全部在自續中如實如量地生起。從此之後就成為一個自在的瑜伽士。對於那若巴的許多事蹟,我們瞭解的是很少的,可是在馬爾巴傳記中你們可以看的到,在那若巴圓寂了六個月之後,馬爾巴帶了很多黃金到尼泊爾去尋找他的時候,依然在一個屍林中見到了他。

所以說真正的善知識的教言是什麼樣的呢

善知識並不意味著說,他就肯定會依照經論,照本宣科,或者他非得是威儀濟濟。善知識的法行是不可思議的。《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裏邊講善知識的法行也是非常之多,比如說有模仿外道行為的,有殺生行為的,有飲血行為的,有修行雙運的,各種各樣的,不一定就是什麼樣的法行,只要是對眾生有利益,他任何的法行都是可以的。善知識的內心是完全地浸入到了佛的智慧境界當中的,因為如此,所以這個善知識代表所有法的源泉。所以呢,依止善知識的時候,關鍵你要能遇到真正成就的善知識,並且能具足威儀地,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識,果然能如此,必然能得到究竟的成就。

因為依止善知識是如此重要的緣故,《事師五十頌》就是專門地圍繞著如何地親近善知識,如何建立對善知識的信心來說的。當然自己建立信心是自己的事,如果信心具有,善知識可以在任何一個時候,以任何簡單的方法,或者是看上去令你費解的方法令你頓悟。就像一個怪醫一樣,你有病的時候,他不一定要給你下藥。也許猛嚇你一跳,也許揍你一頓,然後這樣就使自己從迷茫當中覺醒過來——"喔,原來是這樣子的。"善知識的法行是如此,打一頓的也有,罵一頓的也有,或者是故意地貶低你的……各種各樣的法行都有,那就是善知識方便。只要你對這個善知識真正如實地產生了信心,而且他也是真正的善知識,那麼你能獲得覺悟和解脫,這是絕不會懷疑的事。

所以在這個論著剛開頭的時候就是這麼說了的:"成就具德金剛薩垛佛位因",就是成就真正金剛薩垛佛位---就是一切諸佛的自性,他是因為什麼呢

因為能夠在"上師足蓮之前如理能恭敬"的緣故,那麼他恭敬善知識所以成就了佛果,那麼如何地依止善知識呢

"事師之法諸多無垢續經說",很多很多的書上都是這麼講的,"今此總攝其義當以敬心聽",現在把如何依止善知識的法,把所有經書,續經,還有善知識的教言全部歸納起來,成為《五十頌》,講給大夥的,所以應該畢恭畢敬地來聽受奉行。

《事師五十頌》中是這麼講的,因此不管怎麼說,依止善知識這件事情是非常非常有意義的事,他不是強加給我們的,要求我們見了上師必須得怎麼樣,雖然是必須,這樣做是應該的,但是不瞭解因由,大家就會有點委屈——為什麼我在他跟前就這麼卑恭屈膝,我就不能平等嗎

現在講人權,講自由,那為什麼我作為弟子,在上師跟前就不平等不自由呢這樣一來,是不是宗教給我們搞的一個枷鎖

會有這樣的一個懷疑。明白了上面講的這些道理的時候,你就會明白善知識是什麼,善知識是使你解脫的唯一的保障,善知識是你慧命的唯一的甘露妙藥,想到這些的時候呢,你再也不會跟你自己的出路,跟你自己的解脫慪氣。"我要尋求自由",真正的自由在你的內心深處,是因為你的無明和執著使你不自由的,不是善知識,善知識告訴你如何從你的無明和執著當中超越出來,所以他是對你有恩的,而不是對你強迫的,這一定要搞清楚。那麼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我們應當通過各種行為,使自己對善知識產生信心,使自己的心和善知識的教言完全地合成一味,這個時候心裏非常地歡喜,對這個法行上就能以歡喜心來奉行。

我現在講《事師五十頌》,儘管是略講,頌詞的含義卻都涵括其中了,希望你們都能夠很好地聞思,並生起定解。

我們首先要思維:應如何趣入佛法修證呢

首先,在佛法中有兩種規則,是大家需要注意的。第一種規則是世間規則,第二種是出世間規則。世間規則是說,作為一個人,應該如何地去做

出世間規則是說,作為一個修行的人,如果想覺悟,應該如何地去做

我們現在講的是出世間的規則。在出世間的修行中,我們需要面對兩種道路:一種是通過聞思——自己廣學博聞,然後斷棄心中的懷疑和猶豫,逐步入趣到究竟智慧而獲得佛果,這是一種,我們稱之為是"班智達"的修行方法;另外一種,就是像"乞丐"一樣的修行方法。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找到一個真正的,能夠使自己產生信心,並且已經獲得了覺悟的這麼一個聖者,依靠這個聖者的教言而修行,以此而獲得證悟。就像乞丐一樣,給你一點兒,你就吃一點兒,吃一頓飽一頓。我們在上師跟前聽法也是如此,聽到了一個法之後專一地去修行,因為修行和依止的緣故,而得到究竟的解脫。

第二種"乞丐"的修行方法是比較廣遍的。因為不論是時代的緣故,環境的緣故,還是智慧的緣故,我們都很難把所有的東西都學會,而且即便是學了,也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們抉擇的地方。比如說,許多佛法的法義方面,有了義的法,不了義的法,我們必須得按照佛經去分辨,這是了義的嗎

那是不了義的嗎

要通達這些,對於凡夫來說,是非常非常困難的。那麼最簡單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到一個真正的獲得了成就的聖者,依止他而修學。這裏包含著如何依止上師,如何觀察上師。通過觀察才會對他產生確認,通過確認才能進行依止。依止了上師,就能直接地把上師的功德和自己的心完全結合到一起去。依止上師,就像什麼一樣呢

這就比如說,我們第一次到了一個很大,很大的城市,如果你想到城市各處都走一遍,而且想在沒有很多困難的情況下,直接到達自己心中所想的目的地,你就必須找到一個對這個城市完全熟悉的嚮導。如果沒有這麼一個嚮導,我們就只能是瞎撞瞎摸,不是你一定摸不到路,而是時間可能要多花費許多許多。但是,一旦有一個嚮導來引導你,你就會事半功倍。顯教和密乘的差別也在這裏。在顯教當中,我們通過不斷地發起菩提心,修集資糧,懺悔業障,六度萬行等等的修行,經過三大阿僧祗劫而得以成佛;而在密法當中,可以一生成佛。因為什麼呢

因為三大阿僧祗劫所有的經驗可以聚集在一個導師的身上,這個導師把經驗告訴你的時候,你可以頓超三大阿僧祗劫。因為這個緣故呢,導師是至關重要的。

所以在所有的傳承中,不論顯教,密教,對導師的讚歎是不勝枚舉的。在顯教的經典中,《華嚴經》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裏有很多對善知識法相的宣說,以及對善知識如禮恭敬,讚歎等等;在《法華經》裏面有《法師品》,也專門講說承事善知識的法義;在《涅槃經》中也有對如何對待導師,如來等方面的宣說……有許多諸如此類的說法。因此,敬事善知識在顯教當中也是非常重視和普及的。

顯教當中,傳法的師父也叫"法師""善知識",而在密法當中有所不同的是什麼呢

除了是法師和善知識之外,他必須使他的心和他所講的法完全地融合成一體,真正得到究竟證悟的經驗,這樣的導師稱之為是"金剛上師""金剛上師"是什麼意思呢

他證悟了如同金剛一般的智慧,故而稱為金剛;他是一切諸佛意密的功德,所以叫"金剛"。而""呢,指的是無上的意思,無比的意思。一切的導師,哪怕是能給我們講一句話,對我們來說,也是恩德極重。但是能把這句話讓我們在心中產生和他一樣的功德的這種導師,才是真正"無上"的。就比如說,在你饑餓的時候告訴你如何地做飯,如何地吃飽的人,的確對你來說恩德很重;但是一個做好了飯,直接給你吃,讓你馬上能夠解除饑餓的人,他對你的恩德就更重。那麼"上師"

就是究竟,無上的善知識,無上的導師的意思。所以說"金剛上師"對我們作為實修的人來講是必不可少的,是要好好依止的。

大家對趣向解脫的道路和真正引導我們證悟的金剛上師產生明瞭認識的時候,就會知道,如何尋找一個上師,如何依止上師這件事情,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也可以說對於所有的人來說,是何等的重要。

如何尋找上師,如何依止上師呢 這就是我們現在要講的了。我們現在講的《事師五十頌》就是專門宣說這個法意的。"事師"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在上師跟前做事,依止上師,用各種方式使上師歡喜,使上師的加持完全趣入自己的心中,使上師的功德和自己完全能夠相合,上師的功德在自心中得以現證,這叫"事師"。由馬鳴菩薩把如理承奉上師的各種善說集成了五十個頌詞,這五十個頌詞分別介紹了諸佛是如何成佛的

我們應該如何觀察金剛上師 金剛上師需要具足的法相是什麼 作為弟子應該具足什麼樣的法相

這些都詳細列舉,然後講述了對於真正具德的上師和具德的弟子來講,互相之間應該如教授和依止,直到最後如何解脫和成佛。這就是五十頌的本意,所以是非常完整的,整個修學過程全部都包含在這裏了。

(第二部分,略說事師法)

現在我們開始講第一個頌詞。

成就具德金剛薩垛佛位因,上師足蓮之前如理能恭敬,

事師之法諸多無垢續經說,今此總攝其義當以敬心聽。

金剛薩垛是諸佛的總體,表示的是基位如來藏,就是自性佛果的意思。那麼能夠成就本來基位金剛薩垛佛果的因是什麼呢

是你能夠在"上師的足蓮之前如理能恭敬"的緣故。因為在上師跟前如理恭敬,所以能夠成就具德金剛薩垛佛位。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應如何恭敬上師,才能成就金剛薩垛的佛果呢

"事師之法",就是承事,依止上師的方法,"諸多無垢續經說",是佛親口宣說的,清淨無垢的續經中所說的。""就指的是密法的經書。""是顯教當中所講的經書。比如剛才所說的《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還有《法華經

法師品》等等,這是經中所說。而續部就說的更多了,幾乎所有的密續中都會講金剛上師的功德,而且都廣說了如何依止上師的方法。

"今此總攝其義",現在我把所有的依止上師之法都總的歸略起來給你們講。"當以敬心聽",你應該恭敬地聆聽。因為這是你能夠成佛的唯一善道,如果你沒有這樣去做,將與解脫無緣。因為這個緣故,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家都要恭恭敬敬地,專心致志地來諦聽它。

現在開始進入正文,

于賜勝灌金剛師,盡其十方世界境,

所住一切如來尊,悉皆三時作禮敬。

即使是遍滿十方三世的一切諸佛如來,他們也都會不間斷地在早,中,晚這三時,對賜給了自己殊勝灌頂的金剛上師做禮敬。

一切諸佛都是這樣做的。許多顯教經書也說,文殊師利童子是一切諸佛之師,所以諸佛皆當禮敬文殊師利童子。所以佛對善知識是相當禮敬,相當尊重的,佛陀是這樣做的。

最勝恭敬三時中,以鮮花等飾壇城,

合掌敬獻上師尊,於師足前頭頂禮。

那麼如何地恭敬上師呢 以最勝的恭敬,就是以最殊勝的恭敬之心,在早,午,晚三時, "以鮮花等飾壇城",要以鮮花或任何美妙的東西等佈置在壇城,曼陀羅或曼紮盤裏面。

"合掌敬獻上師",恭敬地合掌對上師做供養,以供養令上師生歡喜之後,"於師足前頭頂禮",在上師跟前恭恭敬敬地做頂禮,通常是早,中,晚三時都要供養和禮敬上師的。

上面是總說我們應該這樣地供養上師。

但是這種恭敬和供養,在對一些僧人或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也應當有所差別,為什麼呢頌詞裏說:

若師居家或戒晚,為除世間譏謗等,

師前放置經函竟,威儀致心禮師尊。

如果你所禮敬的這個上師是個在家人,而你是個比丘,是個出家人;或者你是個老比丘,而上師是個新出家的人,那就會遇到問題。因為顯宗的佛經上都說,末法時代會有白衣上坐,比丘下坐的情況,這是末法的標誌。因此有的人見到你作為一個比丘,而禮敬在家的上師,或你作為一個老比丘而禮敬新出家的上師,就會有產生"你們這些僧人為什麼禮拜一些在家人呢

"或者說,"你們是不是一群互相恭維的人呢

"諸如此類的懷疑和誹謗。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避免人們的懷疑和誹謗,應在上師的面前放置經函或佛像,這顯得是在拜經書,佛像一樣。

"威儀致心禮師尊",你具足威儀地恭恭敬敬地來頂禮上師,就是說你心裏頂禮上師,但是對於旁人來看就好像在禮拜經書,佛像一樣,這是為了避免譏嫌。

但在這個問題上,有兩種說法。按照其他宗派的說法,是不應該當著這些可能會心存疑謗的人的面頂禮上師的。但是在我們傳承當中不是這樣的,在我們實修派各宗的傳承中,包括寧瑪派,嘎舉派,薩迦派等等,都認為對於自己的上師應該是具足威儀和恭敬的,哪怕是為了避免世間的嫌疑,也不應該在上師跟前有太多的做作,而應該真誠地敬禮上師。旁人說什麼,或者他怎麼想,這個並不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威儀。你的威儀能引起世間人對你上師,對你自己的敬信。比如那若巴依止帝洛巴時,那若巴不僅是一個比丘,而且是一個精通法義的比丘,是大班智達,是所有國王的上師,國王都對他非常恭敬。但是帝洛巴卻是一個像瘋子一樣的乞丐,在乞丐堆裏頭,做一些瘋人一樣的法行。但是那若巴卻對他恭敬地頂禮,到他跟前說:"善知識,請攝受我。"就是能這樣——直到最後他獲得究竟的成就。再比如薄瓦巴,他是薩迦派的初祖。薄瓦巴過去是一個比丘,他成就了之後,為了特殊的緣起舍了戒,從寺院飛出來,喝酒吃肉,到四處調伏了很多的眾生。最後他把道果教授等等教法咐囑於薩欽,成為許多大德和國王的恭敬供養之處。這些全部都是說,哪怕他是一個在家人,哪怕他的行為非常的顛狂,只要他是一個真正的成就者,就應該至心對他頂禮。所以,在這方面應該沒有什麼區別的。我的至尊上師年龍上師,還有許多其他的上師都有這樣的說法。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你們自己也要善做取捨。比如說,"我這樣做,會不會引起大多數的僧人對教法的懷疑

"等等,這當中就有抉擇。如果我們認為這個上師能以無上的威德能夠調伏別人邪見,或者示現各種神變來調伏眾生,那麼我們的確可以不去顧及;但是如果上師不是這樣示現的人,我們也不是有這樣神通示現的人,那麼最好在適當的情況下,做一定的收斂也是有必要的。不然,大家都不避世間譏謗,在大街上看見上師走過來了,大家呼啦啦趴下一大片去,這樣一來就會引起國家,管理人員或其他路人對你的不放心或者是不滿,也會引起別人的一種懷疑或誹謗,懷疑這是不是邪教,是不是盲目崇拜,迷信等等。為了避免這些情況發生,我們在大街上或者在其他不適宜的地方不要這樣做,這個也是很重要的。過去有一位上師在法座上給他弟子講法,他的弟子都是很有聲望的人,他在講法的時候,他的上師來了,他的上師就是像個乞丐一樣,走到他跟前看他,他假裝沒看到,接著給人講。等人們都走了之後,他從法座上下來給上師頂禮,上師說:"你剛才怎麼不頂禮

"他說:"剛才我沒看到。"結果兩個眼珠子""就掉在地上了。他趕緊懺悔,說:"上師,我是因為怕這些人們對我起了邪見,以後大家信心就不能夠凝聚起來,所以希望上師能夠原諒。"他非常真誠,於是上師說:"我聽你懺悔。"然後眼睛還複如故。在過去有很多類似的故事。比如大黑行等大成就者,也有類似的經歷,因為對自己的上師有輕慢的行為,為了面子或者其他的事,而遭到一些因果報應的,但是後來上師聽許他的懺悔後就恢復了的。

這些事例都是說明一個問題,就是說他們是在一個完全可以頂禮上師的環境中,為了維護自己的臉面,而不去頂禮自己的上師,卻假裝不認識,或者假裝看不到,這是非常不合適的,是會有果報的;但如果是為了保護更多人的心念,是聽許的。所以在這一點上是有差別的,需要仔細地分辨。總之,是為了保護更多人的心念,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面子,其果報是有差別的。這個大家自己心裏都要弄清楚,在這裏就不需要詳細地講了。這是頂禮上師所應具足的信心。

疊鋪坐墊起身迎,成辦諸事以親近,

具禁行者皆當行,禮及下事悉非應。

我們應該如何細緻地承事上師呢

"疊鋪坐墊起身迎"上師要坐下的時候,要為上師鋪好坐墊;如果上師起來的時候,要為上師收拾好。只要上師走過來,或者上師站起身來,你就要馬上站起來,起身相迎。

"成辦諸事以親近",上師讓你做些什麼,你就去做,上師說你去把地掃一下,你就去掃;把草除一下,你就去除。像這些瑣碎的事情,都應該依上師的囑咐而去做的。

"具禁行者皆當行""具足禁行的人"即是具足戒律的人。這裏是說哪怕你是個具足戒律的人,也應該完成上師囑咐你的事情。

"禮及下事悉非應",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比如說向上師頂禮,或者做"下事"——也就是給上師洗下身,像這一類事情,在一些不適當的情況下是不可以做的。比如說,如果上師是個居家的人,而你是一個僧人,在一些不適當的場合,不應做上述那類事情,因為這樣做會使人們產生懷疑,誹謗。對於出家人來講,這些問題是要注意的。

第三部分,上師的法相(何者上師當依止,何者上師當遠離)

上師與諸弟子眾,不察同成毀誓故,

最初勇士阿舍梨,攝授弟子當觀察。

"上師與諸弟子眾,不察同成毀誓故。"我們要這樣恭敬上師,可是真正具德的上師也要觀察弟子。如果具德的上師不觀察弟子是不是一個具足了密乘行人的條件的法器,就給他傳法,這樣很可能就把這個人給毀了。如果是弟子不觀察上師,萬一你是一個好的弟子,但這個上師不具足上師法相,那就等於你的信心白廢了,這些都成了沒有意義的事情了。蓮華生大師在《空行教授》裏這麼說:有一個騙子跟你說,我是國王,我現在封你作什麼什麼大臣。如果你聽信他的謊言,去那兒上任試一試,那裏的人會把你當瘋子,沒人理你。因為什麼呢

連國王都是假的,你受的封賞哪兒能會是真的呢

!所以如果上師是假的,你說得到這樣的法或是那樣的法,從那裏獲得加持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一定是要依止真正的上師,才能得到真正的加持。但是如果上師和弟子互相不觀察,上師是不是真正的上師,弟子是不是具足法器的弟子,那麼上師和弟子兩個都會犯戒。"毀誓"就是犯了根本的戒律。

"最初勇士阿舍梨,攝授弟子當觀察。"在自己當下一念間,或者本來法界中已經成就了的勇士,他就是"阿舍黎"。這裏是說於自性中已經獲得了覺悟的上師,在攝受弟子時,是應該謹慎地觀察的。

具慧弟子見上師,易怒粗魯無悲心,

不攝貪欲極驕矜,喜炫耀等不當依。

"具慧弟子見上師",真正有智慧的弟子也應該觀察一個上師是否具有這樣缺點

:"易怒粗魯無悲心,不攝貪欲極驕矜,喜炫耀等不當依。"如果這個上師是這樣,你是不應該依止的。

"易怒粗魯",比如說非常容易發火,你還沒等幹什麼他就生氣了,特別易怒,而且特別粗魯,動不動就打打罵罵,嘴裏說一些髒話;"無悲心",毫無悲心,對所有的事情他都漠不關心,特別自私;"不攝貪欲",自己對自己的貪欲不加攝持,貪心特別熾盛,看到什麼好的都想要;"極驕矜",就是自己非常的驕傲,目中無人,瞧不起這個,瞧不起那個;"喜炫耀",喜歡在別人跟前自我誇讚,炫耀:"哎,你看我這塊表,這個表可是一百多萬呢,這可是瑞士絕版鐘錶;""你看看這個水晶數珠,這不是一般的水晶喔,這一顆就得一百多萬呢,別人供養我的;""你看這個茶杯怎麼怎麼的。"跟人這麼吹牛;或者說"你知道我這衣服哪來的嗎,我這衣服可是某某大成就者給我的,他親自供養我的。"如此這般,特別喜歡吹牛。具足像這樣過失的上師,是不應該依止的。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講,也有一些瘋行的瑜伽士,比如說像馬爾巴這種人,他就屬於這類的。你從表面上看他動不動就生氣,但是他和我們所觀察的上師是不同的。為什麼呢

我們前面所說的,只是說一個上師未顯露特殊功德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以常人的角度來觀察他,如果他具有上述的這種過失,是不應該依止的。但是,如果像馬爾巴這種已經示現了現量的成就的人,你就不能這樣去觀察他。比如說他讓米拉日巴去受苦的時候,他讓米拉日巴背石頭,讓他的後背都差不多磨穿了,然後就給他的背上墊個墊子,說:"騾馬都是這麼幹活的,接著幹吧。"

好像顯得沒有悲心。而且他在罵人的時候特別粗魯,動不動就打人。但是當米拉日巴遇到生命危險的時候,馬爾巴彈指之傾變化出很多的衛兵來保護他,示現了如此的神變,弟子是可以親眼看到的。這種能示現種種方便調伏弟子的上師,就是真正的佛陀。他所示現的粗魯和兇暴,是為了消滅弟子的業障,消滅弟子的違緣,對其進行調伏的法行。像這樣的上師,示現這樣法行,我們就不應該這麼非常表面地去觀察了。

因此,如果我們知道,作為一個真正的上師,第一,他有清淨的傳承而且被傳承上師認可;第二,他能夠展現出無礙神變,哪怕具足了這些看上去是過失的事,那麼也都不成其為過失。對此我們是要知道的,對成就者也進行這樣的觀察是不對的。

如果他是成就者,並且這樣示現了,但是你心裏還是不能接受,你可以不依止他,但是你不可以誹謗他。

可是如果是一個不曾示現功德,也沒有什麼神通示現的人,隨便一個凡人,坐在這個地方,就罵罵咧咧的,還要說"馬爾巴就是這麼罵人的。"是啊,馬爾巴還示現神通呢,模仿別人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就像濟公一樣,濟公他一輩子也是瘋瘋顛顛的,但是濟公到臨終的時候,他說:"學我者入地獄。"因為模仿來的不是你自己證悟的功德,如果你有證悟的功德,你怎麼做都是自性中流露出來的法行,即使你殺盜淫妄全部都做了,那你也是佛,你所有的行為都是有意義的。但是如果你沒有達到這種境界,哪怕你恭恭敬敬地這樣坐著,畢恭畢敬地說句謊話,都有很大的罪過。因此我們要直心而論,要這樣地觀察。

所以,對於沒有清淨的傳承,而且我們看不到他任何功德,神通示現的上師,如果又容易發怒,又非常粗魯,沒有悲心,不能收攝貪欲,而且特別驕傲,又喜歡誇張和吹牛的這些人,是不應該依止的,依止這樣的人肯定是有錯誤的。雖然真正的上師不一定會示現神通,也未必肯定有神通,但清淨的傳承和決定的證量是能否讓弟子解脫的保障。

堅毅調柔具智慧,正直無欺住安忍,

精通咒續配置法,具足慈悲博經論。

既然如此,我們應該依止什麼樣的上師呢

要依止"堅毅調柔具智慧"的上師。"堅毅"就是做事情的時候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就是要做就做好它。

"調柔"指的是他的心特別柔和,不是說特別容易受傷,你一罵他,他就生氣了;或者是碰到點兒違緣就開始抱怨,或者退縮。我們說的柔和不是這樣的,而是他的心特別的寧靜,他心的寧靜是因為他能以多聞和修行所產生的力量,把自己的煩惱調伏,而使心寧靜,調柔。

"具智慧",他具有殊勝的智慧,對佛法和修行有非常成熟的認識,對世出世間的種種法,他都有一套整體的認識,而且這些認識是完全符合佛法的,是以"三清淨量",即聖言量,現量和比量來抉擇的,完全能與法相合,而且絕無懷疑。這叫"具足智慧"

"正直無欺住安忍""正直"就是作為一個上師,對於佛法的見地和修行等事情,直心任持,是怎麼樣就是怎麼樣,而不是欺誑,遷就。比如說,本來你修行的方法或見地不對,這個法修錯了,或是咒念錯了,或者你的這種行為是錯誤的,他不說你是錯誤的,而說你是對的,說你發心好,你這個人有慈悲心,你有智慧,等等。真正的具德的上師不是這種人,而是那種如果你不對,他就說這是不對的,不正確的,這是"正直"的,就是他絕對不會姑息的。

"無欺"就是他在所有的事情不撒謊,不欺瞞。比如說是明明我不知道的事假裝我什麼都知道,這是一種欺誑的行為。實際上現在有很多人是這樣的,比如說,也許我們會碰到很多的貌似上師,貌似什麼都懂的一個人,當你問到他一個他也不懂的事的時候,他就說:"你現在還不是時候,以後再說吧。"這樣的,實際上他心裏想:這種情況我也不知道。遇到這樣的上師是很麻煩的。在印度佛教史中,有很多的上師就是特別正直的,絕對是心裏頭沒有什麼隱瞞的,弟子們一問他:"上師請給我講這個,我這上頭還有些不明白。"那麼上師們如果對這個問題也不是很明瞭,都會說:"喔,不是你不明白,我雖然作為一個講法的人,我也沒有完全明白,你應該依止比我更強的善知識。"像這樣的上師就是非常好的。但是現在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有的時候自己不知道的事也假裝都知道,這是很糟糕的,所以"欺誑"的上師是不應該依止的。一個真實無欺的上師,才是我們應該依止的。

"住安忍",就是對所有的事情榮辱不驚。別人誇獎他,讚歎他的時候,他的心能夠保持寧靜;當別人去誹謗和詆毀他的時候,他依然能夠保持寧靜,能夠不捨棄眾生,而且完全能夠包容,這是住于安忍。

"精通咒續配置法""精通咒續"就是他對於密咒義,比如說該怎麼修行,該怎麼樣觀想,該如何地去做,這些他全部都瞭解。"配置法"指的是,比如我們做會供的時候,有紅白菩提,還有四種供物等等這些他全部都知道該怎麼去安排,該怎麼樣去呈設,這些全部都能瞭解。

"具足慈悲博經論"。作為一個上師,他要有慈悲心。"慈悲心"是什麼意思呢

慈悲心就是他特別不忍讓弟子走彎路,真正地以大悲心來攝授弟子;他不忍弟子受痛苦,以大悲心來含攝弟子,並且引渡其趣向解脫,這叫"具足慈悲"。這種慈悲是油然而生的,不是當著你的面,顯出一副慈悲的樣子:"哎呀,你這麼可憐,要是你的痛苦能到我的身上,這樣好吧。"一看這就是弄虛作假。就像操普法師,跑到米拉日巴跟前,本來是他給米拉日巴下的毒,米拉日巴因此示現病態,他卻假裝說:"哎呀,尊者啊,你得了這麼大的病,如果我要能替你承擔就太好了,真可惜那是你的病。"然後米拉日巴說是:"法師呀,不是你不能承擔,是你承擔不起呀。"然後他把病移到門上,他說:"你看。"這個門""就破碎了。操普法師就想,嗯這可能是障眼法,說:"哎呀,尊者呀你還是把病移到我的身上吧,我願意來替你承擔。"米拉日巴說:"好吧,看在你這麼虔誠的份上,那我就移一小部分給你吧。"結果一移到他身上,他疼的滿地打滾,這下他真的相信米拉日巴是有這樣無礙神力的人了,然後他趕快懺悔,米拉日巴說:"我聽許你的懺悔。"然後把病收回來他就好了,後來他也成為好的修行人,那是後來的事了。但是如果那麼虛假就不好了,比如說我們有很多的上師還有很多的弟子之間都是互相恭唯,互相欺瞞,這樣是不可以的。

真正的慈悲心不是驕揉造作出來的,而是發自內心的,真正的上師不一定會說什麼,但是他真的是以弟子和眾生之苦為苦,以弟子和眾生之樂為樂。這樣的上師是具足真實的慈悲的。

拿年龍上師這樣的聖者來講,他真正是具足慈悲的。上師從來不跟任何人說他得病的原因是什麼,但是上師的病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弟子們犯戒,弟子中犯戒的人多。每當有一個人犯的戒律很重的時候,上師就會暈過去,然後上師就馬上讓人們去懺悔,等這個破戒的惡業,通過懺悔慢慢減輕了,或者消除了,上師就會好一些。今天我跟上師還在說這事。上師的前一世是敦炯仁波且的長子布瑪仁波且,他四十四歲就圓寂了,他圓寂的原因是什麼呢

就是因為弟子中有破犯根本誓言的,而且非常嚴重,這樣一來促使他四十四歲就給圓寂了。今天上師還在說,"我這輩子肯定也會死在這上頭,因為弟子們的事真是沒法說。"上師剛這麼一說,我心裏就突然咯噔一下。的確是這樣的,因為上師不會跟弟子們說這是他在代弟子受業,任何時候都說這是他自己的業障,和你們沒有關係,因果是自己的,各自修行各自解脫,大家互相不影響,大家好好修行。上師公開的時候都是安慰大夥的,但是私下裏頭呢,上師在承擔著所有的這些犯戒弟子的罪業。因為這種罪業,上師病得站都站不起來,動都不能動了,但是他跟誰都不說。這是一種真正的從內心中湧現出來的慈悲,這是包容了你所有過錯的一種慈悲,這是其他的人所不具有的。根本不是像有些人那樣虛情假義,你供養他點兒錢,他說:"你自己都沒錢,不要吧,你們好好過日子。"實際上心裏想,你這點兒錢我看不起,這種表面上假的虛偽的慈悲真是沒有必要。真正的慈悲心是自然流露出來的,願一切眾生和一切的弟子具足安樂,叫"",願一切眾生都遠離痛苦,這叫""。這種慈悲心能夠真的從內心深處生起,上師對自己弟子就應該是這樣的。

"博經論",博通一切經論。""是佛語,""是菩薩為瞭解釋佛語而作的著述,這些經論全部都能顯發諸佛的智慧。而對於一個上師來說,能夠完全通達所有的法義,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要是不瞭解這些,就不知道該怎麼樣引導你了,就不能為你答疑了。如果你在修行中有了疑惑,而他卻不能解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這是不行的。因此要博通經論。雖然不是廣學博聞,至少要把所有經論的要義全部能夠掌握,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圓滿通達十真如,純熟佈置壇城事,

善巧宣說密咒義,極其清淨根調寂。

"圓滿通達十真如",就是對於一切的壇城,法事,還有如何佈置壇城,如何修行,乃至於灌頂,一切儀軌,全部能圓滿地瞭解。當然,一個真正的上師肯定要瞭解這些。

"純熟佈置壇城事"。對於如何佈置壇城,如何操作,乃至於如何修行本尊,如何安立,如何勾招,所有的息,增,懷,誅一切事業,全部能夠善巧的了知。

"善巧宣說密咒義",對於如何修行密法,他非常地通達和善巧,他自己在這上面沒有任何的懷疑,也能夠使別人沒有懷疑。

"極其清淨根調寂",內心的智慧是極其清淨的。""指的是五根,眼耳鼻舌身。"調寂"就是諸根特別能夠隨順任何的環境而不被污染。他的心和所以所有的對境完全是相合的。比如說,我們凡夫坐下來說話的時候,眼睛卻要東看看西看看,耳朵東聽聽西聽聽,鼻子沒事拉那麼長到處聞一聞,老想嘗嘗這個嘗嘗那個,反正諸根慌亂,各執所緣,不能安寧。但是作為一個具格的上師來說,他行就是行,坐就是坐,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就這樣做,心與境能夠完全契合。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如果不能夠做到這樣,一坐下來眼睛四處亂看,這種人自己的心都不能夠安靜,他怎麼能夠調伏別人

所以"根調寂"是很重要的。

(第四部分,正說事師法)

若於如是怙主前,成其弟子反輕毀,

過等輕毀三世佛,因此恒受大苦痛。

具足了以上這麼多功德的這個人,從人的角度上來講,是非常有智慧,非常圓滿的,非常有力量的;從於法上來講,他對法絕對是非常純熟和瞭解的,是完全把握並且浸注在法義之中的人。

"若於如是怙主前,成其弟子反輕毀",對於這樣一個上師,如果我們成為他的弟子,就一定能夠趣向解脫的。如果對這樣的一個上師,雖然我們承諾成為其弟子了,但是反而輕毀他,就是輕漫地誹謗,詆毀他,或者對他造成傷害或違緣,"過等輕毀三世佛",這種過失就等於以輕慢心傷害,毀壞三世佛一樣。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佛都被你詆毀了,你想這種罪業有多大呢

!

"因此恒受大苦痛",因為這個緣故,會常受苦楚,這是你輕毀上師而遭受的果報,因為善知識是人天善業的總集之顯現,這樣對善知識不恭敬,就等於斷棄自己解脫之緣,而且如同違犯國王的禁令一樣,肯定要經常受苦痛的。

于阿舍黎誹謗興,必生傳染惱害病,

魔障瘟疫毒病等,彼大癡人即命終。

"于阿舍黎誹謗興",剛才說這種具足了法相的善知識我們應該依止,但是如果我們依止了之後,卻對善知識興起各種誹謗,造成了傷害,我們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呢

"必生傳染惱害病",必然會產生很多的傳染,惱害等各種病痛。還有"魔障瘟疫毒病等",出現很多的魔障:自己修行的時候不順利,而且做什麼事也不能夠成辦等等,叫"魔障""瘟疫",會遭受各種傳染病,各種瘟疫的侵襲;"毒病",還有各種毒害,很容易就得上這樣,那樣的病,還有些怪病,你們不曾見聞過的病,都會以誹謗金剛阿舍黎的惡業而得到如是之果報。"彼大癡人即命終",像這麼愚蠢的人,即便是死了之後呢,

王魔烈火毒蛇等,水及空行盜匪眾,

魔障邪引殺死訖,彼有情墮地獄中。

"王魔烈火毒蛇等""王魔"是修行非常有成就的,後來因為邪見的緣故墜入到魔鬼道,他也有神通有力量,經常殺殺打打,尤其是將中陰的有情往惡道和險道上引導,愚癡的人,因為誹謗上師的惡緣,會招至王魔們的傷害;並且也因如是之惡緣,而遭遇地獄的烈火,銅鐵的毒蛇等等焚燒和食齧的諸苦之境;"水及空行盜匪眾",也會因此而經常地碰到洪水,各種災荒等;也會值遇"空行",也就是在空中飛行的各種魔鬼,以及"盜匪",強盜,土匪等諸眾生的侵害。"魔障邪引殺死訖",而且被魔障,邪引殺死,比如說是被鬼神附體然後跳樓而死,撞車而死等等各種死法,因為誹謗上師的惡因而被如此方式殺死了之後,"彼有情墮地獄中",這類有情肯定會墮入到地獄當中去。

故于舍黎上師心,任何時皆不擾亂,

倘因愚癡輕犯者,必當墮入那落迦。

為這個緣故,大家想想依止上師的功德,然後再想想誹謗上師的罪業,這樣就能知道其間差別。我們是為瞭解脫而修學佛法的,既然是為解脫而來,而在解脫道上,依止善知識會有這麼大的功德,為什麼不好好地依止呢

!如果我們那麼散漫,那麼漫不經心地在上師跟前造下罪業,會造成這麼多的違緣,又產生那麼多極其痛苦不幸的事情,那又何必呢 !

因此我們要在上師跟前斷棄一切的惡行,"故于舍黎上師心,任何時皆不擾亂",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擾亂上師阿舍黎的心意。如果擾亂上師心意,會產生各種不順緣和違緣,各種災難,所以不惱害上師心是很重要的。

釋迦牟尼佛教法中是這樣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勿擾他心"。作為一個普通的修行人,都要"自淨其意,勿擾他心",不要去惱害別人,更何況你想通過依止他獲得成就的上師

!連一個平常的人都不應去惱害,卻反而去惱害自己的上師,一個修行人如果這樣做,那不是自找煩惱嗎

不惱害他人,不惱害眾生,這是一個基礎的人格。不惱害上師,是更為重要的。上師對你來說,是和其他的人不同的。其他的人即便對你沒有幫助,也沒有傷害,但他只是一個凡夫,對你可以說是無利無害的,你不惱害他只是做到了大家各不相干而已。但是對你的上師不同了,上師和別的人有什麼不同

剛才已經說過,上師具足了那麼多的功德,他是引導你趣向解脫的無比的導師,他像一個大船一樣從輪回的此岸引導你到解脫的彼岸的,當然是不同于普通的凡夫的了。像這樣一個對你有這麼大的恩德和利益的人,你反而對他輕毀,你這不是真的是自找罪過嗎

!所以說任何時候都不惱害上師的心,這是非常重要的。上師既然不是那種粗魯的,沒有悲心,不攝貪欲的,不是那種非常容易動怒的,他既然不是這種人,說明他不容易被惱害。但是一個這樣不容易被惱害的上師,你都能夠以你的言行惱害他,就可見你的行為已經到了什麼樣的程度。

因此,我們要經常觀察自己的行為。有很多人問我,怎麼樣地依止上師

我就說"如侍國王"。實際上很多的上師們都說這樣的話,"如侍國王"。因為國王日理萬機,沒有時間和你小打小鬧,所以所有的事情,臣子,侍從都必須嚴格地按照規定來做。國王休息的時候就休息,起來做事的時候就做事。他做事的時候,比如說他在批奏摺的時候,哪兒能說像你平常這樣嘰嘰喳喳,進進出出的,那是肯定不允許的。國王在做事情的時候,他就要一心一意地做事;他要休息的時候,是要安安靜靜地休息;他要進餐的時候,就要是專心致志地去進餐。他不管幹什麼事,他有自己的規定和一個限度,你不可以打亂。對於國王尚且如此,更何況對於引導你解脫的上師,當然也要這樣的。

不要說對國王了,就是對於一個普通人也需要這樣的一個原則。比如說我們為了自己生活的順緣,去給別人打工,或者想去做生意,跟別人相處,談判的時候,你對別人不尊重行嗎

別人不抽煙,你非得在他跟前抽煙嗆人家,你生意能談成嗎 如果別人不喜歡你說髒話,你滿口胡言,這樣你能行嗎

咱們不要說做生意了,你的客人在這兒呆著的時候,你沒事老給他搗亂,你覺得這樣的合適嗎所以作為一個普通人這種行為都不合適,更何況對自己的上師

所以說非常謹慎地承事上師,這是很重要的。這只是一個一般的好人的人格而已,而還不是什麼非份的要求。作為具有較為完美的人格的人都尚且應該如此,作一個好人都應該如此,更何況依止上師!對於承事上師,好像要求特別嚴,不容易做到,實際上沒有什麼不容易做到的,所以你們在上師面前做任何事的時候,多一些考慮,這樣就能知道了。

"倘因愚癡輕犯者,必當墮入那落迦。"如果你因為自己愚癡的緣故輕易地毀犯他,那麼你是一定會墮入到地獄中的。如果自己不考慮這些,覺得:"!沒事,這算什麼呢,上師慈悲,上師不計較。"是啊,上師是不計較,就像你從一個很高的樓上面一頭栽下來的時候,誰計較啊,但摔下來是你啊。就比如說與客戶談生意,如果你得罪了客戶,或者你的行為讓客戶不滿意,那麼這筆生意就肯定做不成,別人也沒必要去說你,但是做不成事情是你自己的事,是吧

因此所有的事情都在於你自己,正所謂是事在人為,這是不需懷疑的。實際上,墮入地獄,不是上師把你推向地獄,是你自己造就的地獄,所以這一點上自己要好好地思維一下。

如果擾亂上師的心,會這樣的果報,那麼,如果輕毀上師的話,會怎樣呢

所說此諸無間等,一切堪怖地獄境,

是諸輕辱舍黎者,必當墮落住其中。

"所說此諸無間等",我們所說的無間地獄等等的痛苦,"一切堪怖地獄境"所有非常令人害怕的地獄境界,"是諸輕辱舍黎者"是所有輕辱自己的阿舍黎,輕辱自己上師的那些人們,"必當墮落住其中"是他們必然墮入的,而且住在地獄之中,這是他們自己造就的,並不是別人。

故而當以大勤勇,于金剛師大智境,

乃至大善無驕矜,永不造作輕辱行。

"故而當以大勤勇",我們既然知道了在上師跟前犯下過失有這麼大的罪過,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地去做呢

應該以非常精勤,勇猛的心,不斷地警醒自己,"于金剛師大智境,乃至大善無驕矜,永不造作輕辱行。"對於金剛上師的大智慧境界,乃至於上師具大善行也不我慢自誇的善相,永遠都不做輕毀,辱沒的行為。因為具足了那種法相的上師,簡單地說,就是有清淨的傳承,有殊勝的證量,具足慈心,能夠善巧地攝受弟子,並且能夠調伏弟子,不舍悲心,能夠與你同行同事,並且唯以你的解脫而作意,也就是經常想著如何能令你趣入解脫,我們既然依止了這樣的上師,就應當"所作悉見善巧大虔敬",就是上師所作的一切,都不是如我們以分別心所想像的,他不高興啦,他高興啦,他執著這個,他不執著這個,如此之類,那只是我們的分別心而已。但是所有這些法行,都是從上師智慧當中顯現出來的,一切都是一種因緣的顯發,是上師的大智慧境界。

比如說,他做了大的善業,卻"無驕矜",沒有我慢心,不說什麼你看我做了這個了,你看我做了那個了之類,他不是這樣的。上師只是方便善巧地調伏弟子。比如說,他如果是建塔,那是為了摧毀違緣建立順緣,成為世間眾生的所依,是人們的供養處;如果是印經書,這是為了讓人們能夠顯發智慧,與眾生結緣等等,而不是以我慢心來作的。

《事師法》裏是這麼說的,"所作悉見善妙大虔敬,願師加持無餘入我心",上師所做的一切,都是善妙的,是為了調伏我的。上師做善業,是為了引生我的善念;如果做一種惡業,那是為了斷除我自己作惡業之想,他是以這種強制的方式來調伏眾生的,應該有這樣的正見。就比如說,那若巴在依止帝洛巴的時候,他已經確認帝洛巴是一個真正的成就者了,也確認一定要依止他了。這時候,帝洛巴就把那若巴領到河邊,那時候那若巴餓得肚子咕咕叫,帝洛巴也餓了。帝洛巴釣了很多魚,在火上烤著吃,說:"你吃不吃

"那若巴就一直不吃,就這樣過了七天,帝洛巴沒事就釣魚吃。那若巴餓得實在不行了,他一看上師吃得這樣精精有味的,於是想:上師讓我吃那我就吃吧。實際上是自己餓得受不了了,找轍呢。上師又問:"你吃嗎

"他就說:"吃。"他就拿起來也吃。吃完之後,帝洛巴說:"該走了,收拾收拾魚骨頭扔到河裏去。"那若巴就把魚骨頭收到一塊,把上師吃過的魚骨頭扔到河裏,上師彈指之傾魚又復活——遊走了。他一看,非常高興,把自己的那些魚骨刺也扔到河裏——都沉下去了。"哎呀,壞了,我殺生了。"真正的上師是這樣,他具有"殺養神變",就是能殺你,也能讓你復活過來。他要有這樣的力量,哪怕是殺生都是有功德的,替這個眾生消滅罪業。還有我們多卡寺的創始人叫多清則依稀多吉。他有一次去康定的時候,路過一個地方,看到有只雪豬子在洞口那兒,噔噔噔冒出腦袋來看。多清則一看見,然後馬上就說:"拿槍來。"拿槍瞄準,""一槍就給打死了。打死之後,他跟他的侍者說:"你把這只雪豬子扔到那個洞裏頭去,等咱們回來的時候,你別忘了提醒我看看它。"然後他們就走了。一去過了好幾個月,到了秋天才回來。等他們在回來的路上,又坐在那個地方喝茶的時候,侍者突然想起來,說:"上師啊,上一次你殺的那個雪豬子還在這兒。""噢,對對,把它找過來。"後來他們把那個雪豬子洞挖開,一看屍體已經腐爛了,惡臭無比,他們就把它拿過來放在多清則依稀多吉身邊,臭得不得了,人們飯都吃不下,但是多清則依稀多吉不在乎,該吃什麼還吃什麼,吃得還倍兒香,沒什麼反應。吃完了之後,就叫弟子拿鞭子來。拿過鞭子對這個已經腐爛的屍體猛抽,一邊抽一邊說:"我看你再這麼犯錯誤!"拼命地抽。後來奇跡出現了,他抽的時候,這只雪豬子已經腐爛的肉就開始慢慢地好起來了,再抽再抽,它就復活了。多清則依稀多吉用鞭子抽那只雪豬子,"快跑!快跑!"雪豬子就跑了。人們覺得很奇怪,問這是怎麼回事呢

後來多清則依稀多吉說,它前世殺死過這類生命,來生還要再次變成雪豬子來償還眾生肉,多清則依稀多吉看到了他之後,就用猛抽它猛揍它這種惡度的方式,使他所有的罪業清淨,這一輩子是雪豬子,他死了之後就又可以轉世為人了。他有這樣的方便善巧,那這樣也就無所謂惡業。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好多。所以說真正的有這樣的大智慧,大成就的上師,他所作的一切,你應該是"所作悉見善妙大虔敬"。應該是這樣。

除非你還沒有依止上師的時候,對他沒有信心。那麼你懷疑他的行為,也是可以的。如果你懷疑,就不需要去依止他。你可以花一點兒時間去觀察,這怕什麼呢

上師不是說你不依止他,他就不當上師,不是這樣的。不因為弟子相信他,這個上師就有功德;也不因為這個弟子不相信他,這個上師所有的功德就都沒了,這是不可能的。上師的功德和你信不信沒關係,這只與他本人的證境相關。他本身是什麼就是什麼,是這樣的。

因此,對於上師,你首先要觀察,觀察完了之後,如果產生信心並確認他是一個具德的上師,在這個基礎上毫不散亂地依止上師,這是很要緊的。

觀察和依止上師,不是為了面子而做的法行。依止上師這是非常重要的事,對於上師的這種智慧境界要"永不造作輕辱行",永遠的不要誹謗自己的上師。莫說這樣的,古人有一句話:"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如果是我們的上師,他沒有造作什麼不利於我們的事,而只會造作一些利於我們的事,哪怕你認為他是個凡夫,至少他沒有傷害你吧

如果他沒有傷害你,充其量你離開這個上師就對了,那誹謗又從何而來呢 誹謗誰都不對,對世間上人,我們還說"生意不成仁義在",是吧

你就算不依止這個上師,哪怕他還不是佛,至少你與這個上師之間還能作個好朋友,對吧

至少可以是這樣的。但是有些人就以凡夫心而作思量:上師如果不是佛,那就騙我了,那他這個人就罪大惡極,罪該萬死,就成這樣了。這樣去想,我們就連一個基本的人格都不具備了,不是嗎

釋迦牟尼佛過去世,曾經為了四句偈"身燃千燈",身上剜了一千個眼兒,然後點了一千個酥油燈,就為了感激四句法的意義。如果這個上師,哪怕是一個假的上師,他要是給了你一點兒利益,你都應該感激他。如果覺得這個上師不合適,那麼你就方便舍離,這樣不就可以了嗎

何必誹謗呢 更何況,如果是按我們剛才所說的具足了那麼多法相的上師,你還要再去誹謗他的話,那你就真的夠可以的了,不是嗎

因此我們對於上師這件事要非常地慎重才可以,不間斷地發誓,在上師面前永遠不造作任何輕慢的,侮辱的行為。

現在開始說,我們怎麼樣才叫不去這樣做呢

於上師尊具恭敬,適意資具作供奉,

是則瘟疫惱害等,熄滅已訖永不生。

"於上師尊具恭敬",就是對上師應該有恭敬心。"適意資具作供奉",用你自己特別喜歡的,還有覺得上師所喜歡的東西來供養上師。

"是則瘟疫惱害等,熄滅已訖永不生。"如果能夠這樣,那麼所有的各種障礙,違緣,它永遠就會消除,不會再出現了。如果我們做過這樣的事情要懺悔,也可以用這樣恭敬供養上師的方式令其清淨。

于己具誓阿舍黎,獻以難施子妻等,

以及所依之性命,況諸變動受用品。

我們如何供養上師呢 以什麼樣的心態來供養上師呢 "於己具誓阿舍黎",就是對自己灌了頂,有誓言的的上師,"獻以難施子妻等",獻給上師什麼呢

非常難以佈施的是什麼,就是妻子和孩子,這些是非常難以佈施的,你都要佈施。

"以及所依之性命",乃至於自己的性命,都要來供養自己的上師。

"況諸變動受用品",你看連自己的性命都可以供養給上師,你說今天可能有,明天可能就沒有的這些東西,那還有什麼不能佈施的呢

比如說是,我們的房子供養給上師,也許會那麼想:哎呀供養給上師我們就沒了。是啊,你是這麼想的,但是就像在唐山大地震中,你再不捨得,突然間全部都坍塌了,你就是再不捨得,那也沒了。因此這些都是變動無常的,說能供養也好,不能供養也不會永不壞失的。

妻子兒女也是如此。我們對於自己的眷屬——女子對她的丈夫,男子對他的妻子,都是很難捨棄的——哎呀,我怎麼拿自己的妻子供養呢

這是我所心愛的人,我要是供養上師,那我……!好像就不是那麼回事了。是,話是這樣說的,但現實呢 有這麼一個事,一個居士,他是倆口子生不了孩子,心特別煩,怎麼辦呢

老是絮絮叨叨地跟我說。後來我們給他修了一個會供,修了一個儀軌,然後給了他點兒緣起物,我說:"你按我說的誠心祈禱,你一定可以有孩子,但是修行在你自己,你們一定要互相尊重和愛護。"他是醫學上斷定不能生孩子的那種病。今年過年前後,他給我打電話,傷心欲絕,我說:"你有孩子了嗎

"他說:"是啊,我孩子已經一歲了,孩子這麼一丁點兒。"我說:"你究竟怎麼了

"他說:"我也不瞞你,孩子雖然有了,老婆讓人搶走了,我在考慮我是不是把他們倆都殺了,還是我和她離婚,還是為了孩子我忍辱負重……"當然,如何回答他,那是另一件事了。看到這件事情,我心裏就想,真的是很無常啊,你看兩個人到不了一起的時候拼命想到一起,到了一起沒孩子的時候拼命想要個孩子,結果有個孩子也是倆個人分手了。所以當我們要佈施的時候不捨得,但是當人家離你而去的時候,你捨得也沒用——和你沒有關係了。很多的事情都是如此的,不信我們看看所有的原本親親愛愛的人,到最後分手的人也特別的多。所以說,想想世間的事情,你說你還貪執什麼

"凡有所求,必有所苦"。有的事情都是如此。當然了,我說這種話的意思,不是說大家從此之後不要執著自己所喜歡的人,不要執著自己的家庭,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從於內心深處是應該這樣的想的:我的一切都要去供養上師三寶。上師不會說接受。很多上師,比如說我把我的生命供養上師,上師馬上就說:"拿命來!"不會這樣的,只是說你要有這樣的決心,那麼就可以在修行當中破除了一些執著和違緣,是這樣的。

所以,你們可以想一想,這些都可以捨棄,都可以來供養上師,更何況一些外在的用呢

我們有很多人供養上師這個不捨得,那個不捨得,我現在想起來就特別可笑,當時我有個答錄機,也不算好,才三百多塊錢的採訪機。有一次上師講話,我就錄音。後來上師拿著我那答錄機看,說是:"哎,這答錄機挺好的。"我知道上師說這話的意思,那時我心裏頭就想:嗯,這是別人送給我的,我不能給了上師。然後我就說是:"啊,是挺好的。"然後上師就沒再說什麼,我就又把它揣起來了。當時我覺得這個答錄機對我很重要,好像凝聚了送我答錄機的人對我的感情一樣,所以我認為我要給上師,好像是愧對了這份情意,心裏上有這樣的一種想法。但是想一想因緣的無常,因緣的幻變,想起了讓人心疼不已,真的,莫說是那個答錄機——連人都離我遠去了。()現在莫說是上師要了,就是叫花子要,我也可以送給他,但是當時為什麼不能做到,這說明我對上師的信心不如自己對感情的執著,所以我想到這些的時候,自己心裏覺得,唉呀,我怎麼能這樣做呢

但是當時的確這樣做了。現在想一想,因為經歷了這麼多的事,你對任何的事情執著,到時候這只能造成自己的障礙而已。如果早一點兒放下,哪兒有這麼多的事情

所以想一想這些的時候,唉,世間上的事果然是無常的。你說你能執著什麼呢即使你執著了,又什麼有結果呢

所以只有佛法,只有依止上師,這個才是最重要的。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你看《事師五十頌》裏是這麼說的:

雲何俱胝劫波中,無量數劫亦難證,

然則於諸勤勇者,今生即令大覺成。

"俱胝",就是難以數計的千萬劫之中,你怎麼樣精進地修行,無量劫以來認真地修行都難以成就究竟的佛果。但是,對上師具足信心而恭敬,精勤,勇猛的人呢,這一輩子就能成就佛果。你想一想這個差別,太大了!我們努力了那麼多年努力了那麼多劫,甚至捨棄了無量的生命,到時候都難以成就佛果,就因為在自己的上師跟前,以一種真實無偽的信心,這一世之間就得以成佛,想一想這種利益的差別有多麼的大!

所以說看到這種利益之後,

恒常守護誓句等,恒於如來作供奉,

恒常供養上師尊,師與一切諸佛同。

我們要好好護持自己的誓言,經常供養諸佛如來。我們一輩子所執著的所有事情,因為當時正在執著的過程中,你一定會令自己的心全部傾注在這件事情上,所以讓你放下你捨不得。可是你想一想,你突然死去了之後,你所擁有的是什麼呢

你所擁有的只有對死亡境界的恐懼,那是一種未知的世界,然後你再隨著自己業力漂流。你會再轉世,忘掉今生所有的一切,再去執著和追求你來世的一切,就像我們今生一樣,這樣不斷地迴圈。如果造作了善業,你即便轉生為人或者是轉生在善趣之中,那你現在所執著的一切已經不記得了,它對你沒有用處了,只在你活著的這一瞬間好像是這麼回事;如果我們造作了惡業,可能就墮入地獄了,莫說是那些好的東西,我們執著的東西了,感覺受苦還來不及呢,每天吇哇亂叫,哪兒有時間去考慮那些呢

今天我跟上師談話。談起佛母的時候,上師拿出兩個本子,是最初上師和佛母兩個人的來往書信,就是有很多伏藏授記他們的事情。當時上師也很年輕,三十四歲,然後他們互通了這些書信之後,寫了那麼多的授記,最後兩個人終於到了一起,那時佛母四十一歲,上師三十四歲。然後我說:"上師!這書多少年了

"上師說:"二十六年了吧。"看著上師,我說:"哎呀!二十六年,真是很多年了!"結果上師坐在那兒,眼睛看著遠方,然後眨了一下眼,回頭看著我說:"一刹那而已。"我心裏覺得特別憂傷,真的,與上師相伴這麼多年,佛母就這樣走了。過去,我記得九八年在上師面前的時候,還是在那麼一個地方,也是在這麼一個天氣當中,陽光照耀在上師的身邊,佛母也在旁邊,他們非常慈祥地看著我,我們還在不斷地談著這樣的事和那樣的事;但是同樣的一個夏天,也是同樣的光線,在同樣的陽光燦爛的日子裏,現在只剩下上師自己坐在那個地方,然後拿出來的只是過去的記憶而已!唉呀,這樣想想,真的是很無常。你說你執著了什麼事情會有結果呢

真的是沒有結果。如果這個輪回是一場夢,你醒來的時候都沒有任何意義,就像夢裏頭夢到發財和夢到自己被殺一樣,醒來的時候你是怎麼樣還得怎麼樣,都毫無意義。可是我們的執著心促使著我們不得不迴圈其間。所以我只能由衷地從自己的心中發願——讓我早一天覺醒這輪回之夢,讓我早一天遠離這種貪執!——發自內心這樣地想。年龍上師那句話久久地縈蕩在我的腦際:"一刹那而已。"真的是這樣啊!我們回顧一下過去,想從小的時候到現在,我們執著的一切,想一想不就是一刹那而已嗎

我們現在哪怕再執著,等未來我們活到老的時候,有一天再回頭想一想我們現在,不也就是一刹那而已嗎

如果你記性好,想一想無始無量劫輪回到你現在之間,也不就是一刹那而已嗎

就因為這一刹那,我們付出了多少的執著和辛苦,讓我們的心在裏頭顛沛流離,沉浮不已……想到這些時候,真的一切都沒有意義,只有真正的覺悟它,解脫它,看破它,真正的超越它,這才是最有意義的事。因為這個緣故,要真正地從內心深處好好地想一想,只有修行是最重要的,我們只需要這些,其他的事情都不是我們所必須需要的。要斷棄對世間的常執和貪執,好好地,堅固地守護誓句;在上師面前,我們承諾的誓言一定要好好如理奉行,只有這樣才是最有意義的。

我們具有的善根和福德,所有這些,都是無常的,變化的,我們莫說供養上師,哪怕佈施眾生都是理所應當的。所以說,不需要再有任何的執著,應該"恒於如來作供奉"

而且要"恒常供養上師尊,師與一切諸佛同。"要經常供養上師,因為供養上師就等於供養一切諸佛。不是我們這樣地說故意抬高上師的地位,續經上是這麼說的,在功德上,是一個證悟的聖者與諸佛是無異的,就是功德是平等的;但是在恩德上,上師的恩德比一切諸佛的恩德更重,為什麼呢

諸佛不在我們面前,沒有辦法直接教導我們,而上師會。諸佛已經在不管是刹土也好,還是趣向涅槃也好,他們不在我們身邊,而上師卻以人的形狀出現在我們面前,根據我們的因緣,我們的習慣,我們的思維,我們自己各種習氣作調服,作引導,所以從恩德上來講,恩德是非常重的。就好像天下所有的父母親都是非常偉大的,但是生我和養我的父母親對我的恩德是最重的。所以能使自己獲得覺悟和解脫的上師,那他的恩德的確比一切諸佛還要大。續經上這麼說,如果你在俱胝劫,就是無量劫,千百萬億劫當中,你不斷地以遍滿世界的七珍寶來供養諸佛,不如彈指之傾供養上師的一個毛孔的功德大,哪怕你以一滴的香水滴在上師的毛孔上,這樣來供養上師,都能夠圓滿你百千萬劫的福德資糧。這是經書裏面這樣講的。還有的經書說:在沒有上師出現以前,連佛的名字你都不會聽聞,因為有了上師,所以才有了佛,因為有了佛才有我們現在教法,我們才會真正趣向解脫。所以一切的功德歸於上師。這是從一種寬泛的意義上所講的,指的是所有引導眾生趣向佛道的上師。而自己的金剛上師呢,又是一切上師當中更加重要的上師。在這個問題上,大家應該產生這麼一種勝解,這是很重要的。對於上師,大家應該產生這樣的一種慶倖之心,而且自己也一定要發願出離輪回。

若欲獲得無盡境,少許己所適意品,

乃至極其殊別者,彼等悉供上師尊。

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如果我們想要達到無盡的境界,"無盡"指的是什麼

如同虛空一樣無邊的智慧。"無盡境"指的是佛的境界,永遠不會乾枯,永遠沒有窮盡。如果要想達到這種境界,"少許己所適意品",哪怕是一丁點兒自己所喜歡的東西,哪怕是輕易就得到的自己喜歡的東西,比如說咱們在外面玩的時候,看到有很多鮮花等等的,很容易得到的這些,"乃至極其殊別者",乃至自己覺得很艱難,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付出了生死的代價很不容易才得到的東西;所有的這一些東西呢,應該"悉供上師尊",這些都毫無貪戀地供養上師。因為不管怎麼樣,這些都是幻化和因果之法。世俗當中的這幻化之顯現,如果我們用以供養上師,就會趣向究竟的菩提和無上的解脫,而自己貪執就只是輪回當中一種因果的迴圈而已。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要把所有的一切都供養上師。

若常供養上師尊,即與供諸善逝同,

供則圓滿福資糧,由彼殊勝悉地成。

"若常供養上師尊,即與供諸善逝同",如果你要經常供養上師,就等於供養一切諸佛。

"供則圓滿福資糧,由彼殊勝悉地成。"如果你經常供養上師,就會圓滿你的福德資糧;而且因為圓滿了福德資糧的緣故,智慧資糧也會圓滿。福德資糧圓滿了之後,我們就具足了順緣,在修行當中也就沒有障礙,那麼很容易獲得智慧資糧,智慧資糧也圓滿。福智雙足,那我們就可以成就究竟佛果了。所以最究竟的悉地,是從當初的供養上師的善妙因緣得來的,因此"供養上師"就能得到最終的,最究竟的悉地。

遠的我就不知道了,從近的來講,拿我自己來說,就是我九零年剛到藏地。最初的時候,因為我感覺到我自己沒有那種力量尋求解脫,於是我就把自己修行過程中,別人供養給我的錢,不捨得花,一直攢著,攢到了滿五百或者滿一千的時候,我就拿它馬上供養了上師,把別人供養我的那些好用的東西也都供養上師,自己身上沒有留下什麼。甚至到九一年過年的時候,身上只有二塊八毛錢還是二塊五毛錢,和另外一個人了湊點兒錢,我們花了三塊八毛錢買了一個罐頭,然後煮了一碗掛麵就過年了。就是這樣的。而我自己的生活呢,我基本上是到這個人家裝模作樣地吃點兒糌粑,到那個人家裝模作樣的再吃點兒麵條,就這樣過日子。那個時候,因為捨不得買棉鞋,凍得腳後跟都裂開了,裂開之後,我頭一次看到人身上的死肉原來是這樣的,挖開了之後,就拿出來就像白白的那種棉絮一樣,這麼一撮,還挺硬的,這樣摳得能看到腳後跟骨頭了,十個腳指頭全部是麻木的,彈它都沒感覺。後來還是一個僧人,他懂得,然後就經常給我按摩,就是搓,慢慢地才又恢復知覺,又慢慢地好起來,現在倒是全恢復了,但是那個時候真是疼啊。我曾經想自己會不會殘廢了

當時我的確是這樣想,而且我一直這樣很真誠地發願:在我求法期間,我遭受多大的痛苦,哪怕是我生命的違緣和磨難,我都應該承受,我希望把供養上師的功德回向在未來的弘法事業上,我希望在我弘法的時候,沒有任何的違緣和障礙,希望弘法當中所需要的福德資糧全部能夠自然具足。我一直這樣真誠地發願。的確,在我修行的過程當中,我一直是經受了不少的苦行,但是當我弘法的時候,的確各種順緣是非常具足。這些大家也都是看得到,也都是瞭解的,我想這就是因為當初供養上師的緣故。

除我自己的經歷之外,像過去十方諸佛更是如此。比如說供養了佛一朵花,因為這種供養未來得以成佛的;還有供了七顆米,後來得以成佛的等等,的不勝枚舉。但是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此的,所以我們要經常供養上師,來圓滿自己的福德資糧,而由福德資糧之中引生出來順緣,才能夠更順利地證悟智慧資糧,使這兩種資糧圓滿,才能夠得以究竟成佛。

上面我們宣說了這樣一些法義:對不具足法相的金剛上師應該舍離,對具足法相的金剛上師應該依止;依止上師的能獲得無盡功德,如果誹謗上師,也將積攢下無邊的罪業。那麼我們都知道了這些之後,應該怎麼辦呢

故弟子當具悲心,以及施戒忍德等,

阿舍黎與金剛持,不作異體觀察也。

一個具足法相的弟子應該是什麼樣呢

第一具足悲心。第二呢就是施,戒,忍,德。而且不把自己的阿舍黎看成是個凡人,不把阿舍黎和金剛持看成相異的人。金剛持就是佛,就是不把自己的上師和佛看成是不同的。也就是說,要將自己的金剛上師與金剛持佛無別而觀。

弟子應該具足什麼樣的悲心呢

我們想想自己所處的輪回,再想想眾生的輪回,是痛苦的,是難忍的,長期的,永恆的,而且非常刻骨銘心的。想起這些,而於內心生起"願我和一切的眾生都能從這痛苦的輪回當中出離,得以究竟成佛"的願心,當這種發心堅固地生起而不壞失時,就叫"具悲心"

"以及施戒忍德""",就佈施。作為一個佛弟子,應該能善於佈施,善於供養。對於一切貧困的眾生,能夠勇於佈施,與眾生結緣也好,令其得到安慰也好,都堪能做到,這當中包括令得安樂施以財物的財施,令證解脫而施以正法的法施,令得安慰的無畏施。"",就是能夠安住於戒德,好好地護持戒律,這也很重要,包括以出離心為根本的別解脫戒,以菩提心為根本的菩薩戒,以廣大淨相為根本的三昧耶戒。"",就是忍辱。在自己的上師面前,上師對自己的調伏,自己完全能夠接受,而且自己修行當中碰到任何的困境都能去面對,這叫""。對上師產生敬信心。好好地想一想,如果通過觀察上師,你自己對上師真正的完全產生了信任,你把自己的心交給上師,那麼就應該不把上師看成是與佛有別的。剛才已經說過,從功德的角度上講,上師與佛無別;從恩德的角度上講,上師比諸佛還要殊勝。所以想一想,哪怕是金剛持親臨,能有比上師更殊勝的嗎

因此,要對上師生起決定的信心。對於弟子來講,這個是我們需要做的。

剛才我們說了如何供養的支分,現在就講在具體行為當中如何地恭敬上師的部分。

畏懼如同毀塔罪,師身影亦不踐踏,

鞋及坐墊乘騎等,悉不踐踏何須說。

你如果跨躍了上師的影子,續經上說,這種罪業就等於是摧毀了佛塔一樣。因為上師的一切都是眾生的善業福德所現,上師的影子也一樣是福德所現。沒有善根的人連上師的影子都不會看得到,你如果去踐踏以福報所現上師的身影,就等於踐踏眾生的福德,那罪業等於摧毀了佛塔一樣。

就比如建一座塔的福德有多大,你摧毀了那座塔的罪過就有多大。也就是說,能夠看到上師的影子就像建了一座佛塔一樣這麼大的功德,那麼你要是踐踏上師的身影就等於摧毀佛塔,所以這一點要知道的。

如果連上師的影子都不能踐踏,那麼上師的鞋,坐墊,乃至於他所乘騎的車子,馬匹等等,"悉不踐踏何須說",這還用多的交待嗎

連影子這種附帶的東西都是這麼大的福德所展現出來的,上師的受用品,你要再去踐踏他,那種罪業還需要再去明說嗎因此不踐踏身影,不跨越上師的資用之具,這是很重要的。

我們在上師跟前做事的時候,應該"三喜依止"上師才對。所謂"三喜依止"是什麼呢

就是以上師歡喜的三種法行來供養上師,而令上師歡喜。最上的依止是"以法供養",就是我用修行來供養上師,這是最能讓上師高興的。就像作為一個教師或者作為父母看到孩子特別聽話,特別能成器,這是最讓父母和老師高興一樣。上師也是這樣,如果看到弟子能夠依教奉行地去修行,把心和法結合,並且能夠得以成佛,有什麼能比這個更好呢

所以上師當然高興。《普賢行願品》中說"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

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法供養指的就是修行,因為修行能夠得以成佛,因為你成佛就能利益眾生,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供養了,所以這是最究竟的供養。這是第一種,法供養。

第二種是"承事供養"。以財寶等等做供養,把自己的身體以及三世所有受用的一切都供養上師,希望因為這樣供養上師的緣故,而使上師心生歡喜。這是第二種供養,也就作零散的供養,以財物供養等等的這些,這是中等的。我們漢地有句話說的好:財能助道。如果以財物來供養上師,上師可以做利益眾生的法行。因此,財供養是居中的。最基本的,我們可以供養什麼呢

"服侍上師"做供養。我們服侍上師,上師不會因為我們的服侍成辦多少利生的事業,但是這樣會使上師減輕不少負擔。比如說你幫上師擦擦桌子,掃掃地,洗洗手,洗洗臉等等,可以為上師避免很多瑣碎的事情。這可以說是從自利的支分之中圓滿福德資糧的法行。最基本的供養就是服侍上師,中等的供養是以各種財寶或者是各種物品來供養上師,最好的供養是修行的供養。

大慧當以歡喜心,精進聽受師教令,

若因己力不堪能,於上師前俱白陳。

"大慧當以歡喜心",如果具足真正大智慧的弟子應該非常高興地以歡喜心,"精進聽受師教令",應該非常勇毅精進地聽受上師對我有什麼教導,上師對我有什麼安排,上師讓我做些什麼。

"若因己力不堪能",但是雖然上師讓你這樣做,可是因為你自己的力量達不到,不能夠完成,"於上師前俱白陳",應該在上師跟前跟上師說明白了。比如上師說,你應該放棄一切到山裏去修行去。你說我是拐子,瘸子,我不行,去不了。那也沒辦法。如果上師說你到山裏去,你說我現在吃藥著呢,胃疼!的確做不到……。不管怎麼樣,把自己的具體情況向上師反映出來,也就是實話實說,和上師直接"俱白陳"""就是全部的意思,全部把它說出來,告訴上師,能不能做到,你要說明白了,是這樣的。

悉地善趣安樂等,獲得皆由上師尊,

是故當以大精進,不違上師諸教令。

你要獲得成就也好,獲得善趣的安樂也好,"善趣安樂"也就是人天修羅等等所享的快樂吧:天界的快樂成為天王,修羅界中比如說成為大修羅王,或者在人間具足各種安樂,沒有任何痛苦的善果,這些安樂全部在上師面前都能夠得到,因為你供養上師或對上師有信心,這樣的福報就完全可以藉此而獲得的。

"是故當以大精進,不違上師諸教令。"因為這個緣故,我們應該精進地來聽受上師的教令,而不是違背上師的教令。上師讓你做這個,你去做就對了。如果做不到,你就明說,明說了也沒什麼過失。但是就怕什麼呢

做不到也不跟上師說,就貓起來又幹另一件事,要這樣違背上師教令,那麼就像剛才說的,墮入地獄,受諸痛苦,傳染病,瘟疫,空行,盜匪等等各種不吉祥不順利的事就會產生。所以說,我們應該不違背上師的教令。

於上師物如己命,師所喜者如師同,

待師眷屬如親朋,如是恒常記於心。

我們怎麼樣地來依止上師

剛才說了不違背上師的教令。而且對於上師的東西就像自己的生命一樣那麼愛惜,要珍惜上師的東西。有些人不是這樣的,一看,反正上師的東西多得很,拿上師的東西用唄!一看上師這兒,這麼多人給上師的油鹽醬醋,咱們用吧,咕咚咕咚一汩汨地倒,反正是上師的,多得很!一看上師這兒紙也多,隨便在紙上寫兩大字,"!"扔了,又寫,"!"又扔了,反正上師的東西多的很,一點兒都不愛惜。像這樣做,自己就造下了各種因果,因為什麼呢

你不愛惜這些東西,即使是其他一般人的東西,你要是不愛惜都會造下一些個因果,更莫說是上師的了。比如說還可以用的東西,你不用把他扔掉了,要是這樣,會損壞自己的福報,傷害自己的福德,這樣一來,修行當中就會產生違緣。所以說,對於上師的東西應該是像自己的性命一樣地愛惜,一點兒都不要浪費。

"師所喜者如師同",上師所歡喜的人或物,應該看作如同上師一樣。比如上師喜歡一隻狗,上師如果對這只狗特別好,那麼你應該對這只狗也充滿了熱愛才對。因為什麼呢

這是上師喜歡的。剛才說過,如果他真的是一個具足了法相的上師,他絕對不會以自己的私心為出發點做些什麼,上師所喜歡的任何的事,他不是偶然的,一定是有他特殊的因緣。因為這個原故,這是上師的意密之所在,我們當然應該像對上師一樣尊重了。

但如果做不到,也不可以誹謗他,我們應該盡可能做到。就比如說,法王在文革期間,他身邊有一隻黑山羊,他就老摟著這個黑山羊睡覺,晚上一睡覺,就把山羊叫來,一直就這樣和老山羊一起睡覺。法王還經常在這只黑山羊旁邊給它念念經。別人看見這個黑山羊老躥到上師屋裏,總想把它攆出去,總想收拾收拾它。後來這個黑山羊死了,上師還專門做了超度。後來法王才跟他們說,黑山羊是誰呢

是法王母親的轉世。他母親死了之後變成山羊,然後法王是為了報母親的恩德,總把它叫到身邊,給它做了很多的灌頂,念了很多的經。就以這種惡趣身,經法王念經超度過了之後呢,黑山羊死了之後生到東方現喜刹土。後來,有一天法王正在禪坐的時候,突然之間,光明中出現一個天人,在他跟前恭敬頂禮,嘴裏念:"晉美自在講辯著述藏,彭措圓滿三學功德聚,無邊利樂生處仁波切,具恩吉祥上師我敬禮!"說著,向他頂禮,法王說:"你是誰

我不認識你。"這個童子就跟他說是:"您不記得我了,我就是您所超度的那只黑山羊,因為您對我的加持和灌頂的緣故,我死後就生到了香巴拉,做了一隻共命鳥,就是迦陵頻伽。迦陵頻伽死後,往生到了東方現喜刹土,現在已經是初地菩薩了。我在東方現喜刹土見到木鵬仁波切,木鵬仁波切托我向您傳達一些事,我是特地過來見您的!"……像這樣的事,在顯現中,法王所喜歡的,在一個旁人來看那不就是一隻黑山羊嗎

所以有很多的密意我們不瞭解,要一想想後來,我們覺得頭髮都立起來,哇,初地菩薩!——黑山羊 這簡直不能劃等號,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想想自己,上師哪怕喜歡一隻蟑螂你也應該尊敬這只蟑螂。你想,能讓上師歡喜,這只蟑螂一定不凡。所以你得好好想一想,為什麼我一個大活人坐在這裏,不能讓上師歡喜,但上師卻喜歡一隻蟑螂呢

這不是偶然的。除非這個上師不是真正的上師,如果他是真正的上師,這裏頭一定有原因。

上師出現於世間,不是偶然的,他周圍所出現的一切都是他的一種共業,就是上師的願力和眾生的業力相合而出現的。上師的眷屬——你可以這樣思維——出現在上師身邊的任何一個人都是上師的眷屬。那麼上師的眷屬出現在你周圍的時候,不管他們展示習氣也好,或者功德也好,那都是上師的誓願加持所顯現的,你務必要產生淨相;要是在這當中產生分別的時候,那只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只會造成因果而已。所以我們要不斷地調服自己的心念,這樣才對。

從另一個角度上來想,別人如何想如何做,我們根本就管不著,我們只需要觀察自己的心,"自淨其意,勿擾他心"。我們怎麼能夠去觀察別人和要求別人呢

我們有什麼權力要求別人對我們怎麼樣呢

既然我們是依止上師的,只要通過依止上師而獲得了依止的利益,我們能有解脫的把握,這就夠了,我們不要去要求別的事情,這是最簡單的道理。所以說,對上師所歡喜者,要像對上師一樣地去看待,這個是至關重要的。

"待師眷屬如親朋",對上師的眷屬,哪怕不是上師所喜歡的,只要是上師周圍的人,一定要像自己的親朋好友一樣的,比如說慈愛,真誠,坦蕩,互相諒解,互相幫助,肯定是要這樣做的。但是你如果對上師的眷屬橫挑鼻子豎挑眼,這樣肯定是不對的了,這樣會有違上師的意密,會造成很大違緣。

"如是恒常記於心",這些事你們要經常記在心裏,不要疏忽了。哪怕上師跟前的眷屬們示現出來違緣或狂躁的時候,你也頂多這麼想:噢,他是在上師身邊的,他所示現這些應該是和上師某一些方面是相合的,他所有的不善行要不就是提醒我不要做這種行為,要不然就是來加持我,讓我消滅分別心。反正要善巧地和合於自心,來調伏自心和修行這樣才對。

坐於床座師前行,或將髮髻束於頂,

置足墊上叉腰等,乃至摸搓皆非應。

什麼樣的事是我們不該做的呢

比如說"坐於床座",如果上師在跟前坐著,你就坐在床上或者和上師坐得一樣高的地方,或者是坐在看上去比較顯赫的地方,這是不應該的,這是對上師不恭敬的。"師前行",要走路的時候,

上師還沒走,你就在上師前面大搖大擺地走了,這也是不可以的。

"或將髮髻束於頂",這裏指的是不管是女的還是密咒士。上師在的時候,不能將頭髮纏在頭頂上,如果頭髮纏在頭頂上,這就是有所頂戴。因為什麼呢

上師是無上的,我們要把上師作為自己的頂嚴,經常把上師觀在頂間。如果我們束髮髻,戴個帽子或者拿個東西放在頭頂上,那就是說這個東西比上師還重要一樣,實際上這是對上師的不恭敬。因此上師在的時候,在頭頂上不應該有任何東西,應該把頭髮披散下來,也不能戴帽子,應該如此地尊重上師。這就好像是你見領導,領導人來了,你帽子還戴得嚴嚴的,不會這樣,大家都是要把帽子卸下來,這都是表示尊重的行為,這個大家要知道的。

"置足墊上叉腰等",本來上師這樣坐著,你把腳""地從墊上伸出去。要不在上師跟前雙手叉腰,好像是詢問一樣。這是什麼行為呢

這樣的叉腰而坐的時候,你是蔑視上師呢還是在冷眼觀瞧呢 還是你純粹不把上師放在眼裏,想在心裏呢叉著腰,叉手,這樣是幹什麼呢,是打架嗎

大家知道老百姓吵架的時候這麼幹,或者是覺得自己累了這麼支撐一下,在上師跟前不應該表現出任何這樣的行為,這樣顯得特別輕狂,是不應在上師前顯露的。

在上師面前應該具足恭敬和歡喜,要不就端身正坐,要不恭敬合掌,應該這樣。

"乃至摩搓皆非應",比如上師坐在這兒,你沒事搓腳,搓手,要不揉膝蓋,要不這樣敲著,像這些行為,都是不應該的。我們換一個正規的場合來講,比如在商業談判的時候,你能這樣嗎

我們就不說是商業談判了,哪怕是你有一個貴賓,一個好的朋友到你這裏坐客,你能對著他沒事搓搓這兒,弄弄那兒嗎

這是一個基本的人的修養。因此在上師跟前不這麼做,並不是說你這麼做,上師就怎麼了,而是說我們作為一個具有修養和具有良好人格的人,就不應該這樣做。這些皆非應做。

我們應該做的是什麼呢

若上師尊起立等,臥及安坐悉非應,

恒於如是諸所作,悉皆圓滿作奉行。

如果上師站起來的時候,你還在那兒躺著或者是坐著,這是不應該的,因為這是不尊重的。比如說兩國會談,大家都坐著說著話,如果人家要走,站起來了,你還在那兒坐著:"你慢點兒走啊。"沒聽說過這樣的。當然應該站起來相送。在世間法上,我們遵循的規則都是"禮尚往來",都是如此,更何況對自己的上師

所以,在上師站起身的時候,你坐著或躺著,都是不應該的。

"恒於如是諸所作,悉皆圓滿作奉行",在上師面前應該奉持的行為,你要恒常圓滿地行持。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不要自己說:"哎,這些人太多餘了,這麼多旁支末節的,這個也要做,那個也要做,太囉嗦。"實際上囉嗦嗎

你想一想,如果我們為了吃飯,還不是得把菜洗好切好,然後倒油倒鹽又倒調料,炒半天,火候還要正好,炒好後端出來,再這樣一口一口地吃,我們畢竟要經過一道繁瑣的手續,才能完成吃飯的行為。沒聽說過,自己餓了,米也不用水煮,直接從米口袋裏頭抓過來就吃。不是這麼回事。既然世間法都是如此,那麼為什麼我們到了上師跟前,做這些事的時候,反而就覺得囉嗦了呢

這一點兒都不囉嗦,因為這些事本來就是一個基本的禮節。世間都有世間的規矩,在世間上我們和人有交往的時候,都會依照世間的規矩去做的。比如說一些大的賓館,你進去的時候一定要衣冠整齊,要是衣冠不整不讓你進去。所以,為了進這個賓館你都得穿得整整齊齊的。還有部隊裏也是這樣的,讓你三更起,你不得到四更,哪能由著你呢

吃飯的時候,給你兩分鐘時間,你吃多少算多少,那你就得拼命地吃,就這兩分鐘時間,你過了兩分鐘就不給吃了,你餓肚子活該!誰讓你吃這麼慢。部隊裏就有部隊的規矩,行止全部聽指揮,它是這樣的。

我們為了出離輪回而依止上師,既然上師是善知識,是具有修行解脫的經驗的人,是知道如何調服我們的人,我們卻在上師跟前不聽話,還自以為是地說:"哎,太麻煩,太囉嗦了。"究竟是你自己在調服自己,還是上師在調服你

如果你那麼有本事,還要上師幹什麼呢 對不對

所以好好琢磨一下,上師的一切言教,是應該全部奉行的。既然你接受這個上師,信任這個上師,就要按他安排的去做,就要圓滿地去做到。

還有什麼不該做的放逸行為呢,就比如說,

唾棄口水涕唾等,於坐墊上將腿伸,

踱步口中作爭論,於上師前皆非應。

比如當著上師的面——"!"這樣是不行的。咱們還是那句話,莫說當著上師了,你當著一般人這樣行嗎

這既不尊重而且也顯得很沒人格,這肯定不行,所以當著上師當然也不可以。還有"涕唾",當上師坐著跟人說話,""鼻涕一大灘,然後在膝蓋上蹭兩下,有的還在頭頂上摸兩摸,像這樣做的,那真是的……還有別人正吃著飯呢,你"啊嚏"一口,得,滿桌子都是,你說讓不讓人吃飯

前面已經講了許多的如何依止善知識,如何觀察什麼是真正的善知識,然後善知識觀察什麼是真正的弟子,並且應該如何地修行和學習,現在我們講後邊的頌詞。

摩擦肢體舞蹈等 歌及音樂皆不應

口中夾雜諸言論 師能聞處皆不應

就是在上師在的地方呢,搓手,彈指,或者是聽到了音樂自己的身體非得要扭一扭,這樣的行為都是不應該有的。那麼,應該如何依止善知識呢

"如面帝王",也就是說就像在帝王面前,具足威儀和恭敬。因為這樣能夠得到利益。在世間法中,不要說帝王,就是咱們現在見一個縣長,村長,在村長跟前,你都得顯得畢恭畢敬的,稍微有點不尊敬,就可能會出現麻煩。當然,那是他們個人修養,道德的問題,可是從於世間上來講,比自己身份尊貴的人只要稍有不敬,都會帶來不快,帶來很多不順的事,更何況對於善知識呢

我們肯定是這樣。那在善知識面前沒事老這樣動一動,沒完沒了的彈指,然後一聽見音樂你就扭一扭,要不就是自己哼哼歌,或者是嘴裏頭胡說八道,亂說話,這樣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出於禮貌而言,也是"師能聞處皆不應",在上師能聽得到的地方不應該做出各種雜亂的聲音來,應該保持寧靜。

從座起身作禮敬 具足威儀安坐等

夜行渡水險道中 奉命可於師前行

我們在平常的時候,見到善知識來了,就應該自己從座上起身。就是上師出來站著的時候,你也不應該坐著的,上師站起來,你也應該站起來,並且見到上師的時候,要頂禮;上師坐下來,大家都這樣端身正坐,具足威儀地安坐,坐有坐相,是這樣的。

不能夠走在上師的面前,因為在前面走的通常是"領航者",是導師,如果走在善知識的前面呢,這是不合適的。

但是有一些時候是可以的,就比如說在夜間行走的時候,你怕碰到賊呀,狼呀,還有任何的危險的事情;或者是在渡水的時候,就是過河過海的時候,在這樣的一個時候,你怕有什麼危險,在前面盯著;或者是碰到了險道,前面崎嶇蜿蜒,你怕有問題為了保護上師的原故,在前面走,那麼在這個時候"奉命可於師前行",你向上師請示說:"這是危險的地方,這個地方太黑了,我在前面去走。"如果上師說:"你可以前面走。"你就可以在前面走。

那麼有的時候人們不打招呼就在前走,有的時候發善念是可以的,可有的時候我們是疏忽這個問題的。為什麼會這個樣子呢

提到這一點就講一個故事。我的寺院的創始人,就是多欽則·依稀多吉,多欽則·依稀多吉非常偉大,他領著他侄子叫繞智晚上出來,說:"走跟我一起走,到一個地方去走。"晚上黑咕隆咚的,當時他這個侄子就跟著他身後,就問:"上師你帶我到哪兒去

"多欽則說:"你抓著我的衣角,不要亂動"。繞智就抓著他衣角。"現在你什麼也不要亂想,誠心地祈禱上師吧!"於是多欽則刹那之傾就好像騰身到虛空一樣,然後,"……"耳邊風響,過了一陣子,覺得周圍又涼又熱,聞起來一股有樹林子的味道。繞智就說:"現在到了哪兒了

"多欽則說:"你就呆在這個塔這兒,哪兒也不要去。"多欽則就走掉了。過了很久之後他又回來了,說:"快走吧。" 繞智問:"現在在哪兒

""你別管,抓住我的衣角。"抓著衣角又"……"風吹著,到了他們住的地方。他們進了屋之後,多欽則拿出來很多東西,都是印度的東西,繞智說:"這是什麼呀

"多欽則說:"剛才我把你帶到印度的清涼屍林去了,到那兒請了一些成就者的會供物。"像多欽則這麼神奇的上師,上師他夜裏沒有什麼障礙,他就是在夜裏,乘別人看不到他淩空飛行時候,他從西藏飛到印度去再回來。你如果是走在他的前面,會不會使這種緣起錯亂

這樣是很不好說的。

對於緣起,這一點一定要注意。比如說馬爾巴在找到了那若巴,向那若巴頂禮的時候,那若巴就示現出來一個本尊壇城,然後馬爾巴就向本尊壇城頂禮,因為這個緣故,他的長子達瑪多吉就騎馬摔死了,然後他的父子傳承到此就斷絕,以後只能傳給弟子了。所以緣起是很重要的,一個行為不小心可能會導致一個很大的惡果。就比如說在國王面前稍微放逸了一點兒,就有可能被砍頭一樣,所以因果是這樣,倒不一定善知識會對你如何,但有的時候因果會這樣的產生的。

所以在善知識面前應該具足威儀,而且做事之前最好是先陳白一下,雖然有的時候我們是有善念,怕有什麼事,所以走在前面,本來是沒有事的,但是對特殊的上師,真的是有特殊的方法的,因為這些上師真的非常的神奇和不可思議的,不能夠用平常的眼光來看他,這個是在上師前行走的時候需要注意的。

于阿舍黎能見處 具慧不應晃擺身

倚靠柱等悉非應 不應撫弄指節等

于阿舍黎,也就是上師能看得見你的地方,"具慧"指的是有智慧的弟子們,隨學的人,不應該搖晃擺動自己的身體。上師看到你,你還在那兒晃來晃去,晃來晃去,不舒服一樣,這樣不行,不具威儀;還有倚靠柱等,比如在經堂裏念經,靠著柱子,這些都不合適;還有上師這樣看著你呢,你這兒"啪啪"彈指,好像在酒吧裏叫上師,"!給我拿杯酒來!"不是這樣的,所以不應該在上師面前做出任何的不具威儀行為。

 

為師濯足洗浴身 拂拭以及揉摸等

事先應當作禮敬 之後亦應隨宜行

比如說,有的時候,我們關懷上師的緣故,為上師洗腳,擦身子,或者是幫上師按摩等等,在做這些之前,事先呢,應該先向上師做頂禮,為什麼這樣呢

因為像《華嚴經》上說:"善知識者,乃一切諸佛之塔,一切諸佛之生處,善知識者,最極難聞,為世間所少有,如如意摩尼,不可輕毀。"所以善知識是這樣,如果是真正的善知識,他身體的每一個支分全部是功德和願力合集而成,是我們眾生的福德顯示,哪怕是你為上師做服侍的時候,也應該極其恭敬而不能有所冒犯。為上師服侍能夠得無盡功德,因為續經上是這麼說的:"你如果在百萬大劫當中用七珍寶來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如刹那之傾用一滴香水供養上師的一個毛孔的功德大。"續經中都是這樣宣說的。為什麼呢

因為一切諸佛的本體就是上師,供養上師就等於供養一切諸佛的緣故。所以在上師跟前為上師洗腳,或者按摩,這都是具足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和福德的,這件事本身是沒有什麼好懷疑的。但是如果自己只是這樣想了,沒有經過上師的許可就直接過去做,比如上師正跟人說話,你按摩嘴,上師張不開嘴,要不就按到鼻子上了,你就是具足無邊的善意,這樣也打擾了上師。或者是沒有經過允許,上師不願意按摩的時候你按摩,這都是不可以的。為什麼呢

因為,也許上師他比如說正處於禪定,或者在某種甚深的意密境界當中觀察的時候,你突然之間一打擾,會使他的境界喪失或者使緣起錯亂。為了避免這些個誤區,任何時候,那怕是恭敬上師,為上師做服侍的時候,自己也應該事先頂禮,向上師說明,得到上師的開許:"你可以這樣做"之後,再按照上師所說的,以合適的方式去做。

若欲稱呼上師名 名後應加尊前等

為令他人生恭敬 當說殊別敬名稱

稱呼上師的名號的時候,是不可以直呼其名的。為什麼呢

在續經上是這麼講的:"善知識是一切諸佛的總集,是功德的源泉,是我們解脫的唯一途徑。"如果能夠值遇這樣的善知識,那是百千萬劫以來,善根福德所一起凝聚起來的。從世間上來講,對於國王尚且不可以直呼其名,更何況對於自己敬重的上師呢

也就是說,如果你自己對善知識,對上師沒有敬重之心,那麼其他的人也不會對你所持有的法,或者對你所依止的善知識產生任何的恭敬。為了讓世俗的人都能夠對自己的上師產生恭敬心和信心,我們對於自己的上師,在稱呼的時候也應該是具足恭敬的。在書上是這麼說:上師是三世一切諸佛的總體,非常難以用一個名字來概括他,難以稱呼他的名號,但是為了讓人們瞭解,或者是為了讓人們知道他是誰的緣故,有這樣的必要;還有他的名字,聽了之後使人獲得加持,消除罪業,增長善根福德,並且能夠究竟趣向解脫,因為有這麼多必要的緣故,我們來稱呼他的名字。比如說,什麼什麼尊前,或者什麼什麼仁波切,或者什麼什麼金剛持,或者什麼什麼上師仁波切等等,用這樣的名字來稱呼上師。你用這樣的稱呼呢,他人也生起恭敬心,而且也會因此而得到了功德。這種說法來源於續經。比如說,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頂間有無見頂相,無見頂相的正因是什麼呢

一切諸佛皆因恭敬善知識而證得無見頂相,也就是任何人都難望見其頂,就因為他過去曾經非常好地恭敬了善知識的緣故,就能得這種相好。因為你恭敬善知識的緣故,你就能得來世俗之間的威權,勢力,無論弘法也好,修行也好,都會順緣具足。因此恭敬善知識,有出生如此不可思議功德的必要。

而且我們念誦諸佛名號,比如念誦阿彌陀佛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念金剛薩垛的名號可以清除罪業,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可以求男得男,求女得女,念地藏王菩薩的名號可以使自己的罪業永盡,念藥師佛的名號可以使自己的病患消除並且得容色端正等等,這都是名號所帶來的功德。為什麼這樣呢

因為這個名號是和他的證德互相呼應的。所以說善知識之名是非常難得聽聞的。因此如果能夠遇到善知識,那麼自己在稱呼善知識的時候,對他的名稱一定要是有所改變的,要不同於對世間的人的稱呼。對世間人呢,對於陌生的,或者稍微尊重的人都會加一個先生呀或者是女士呀等等。我們對於所有珍貴的東西都有善妙的稱謂,比如說如意寶啦,稀世珍寶啦,對於尊貴的人則稱為尊敬的什麼什麼啦等等。那麼對於我們修學佛法而求取解脫的人呢,引領我們修行的善知識,尤其是上師,是一切珍寶當中最極根本的,最極珍貴的。所以,稱呼上師的時候,也應該是加以什麼什麼尊前等等的,要這樣地來稱呼,不應直呼其名。咱們假設觀世音菩薩現身在我們跟前,我們說:"!觀音,讓我生個孩子吧。"我們會這樣說嗎

比如說阿彌陀佛在我們跟前,我們會說:"哎,阿彌陀,你接引我到極樂世界吧。"不會這樣說的。我們只會說:"觀世音菩薩",菩薩,菩提薩垛,這也是一種稱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名字後面不是也有佛字嗎

所有的菩薩,要在其名字後加以菩薩的名號,大阿羅漢要加以大阿羅漢的名號,對於長者都是加以尊者,長者,長老等等,都會有這樣的。在漢地,一些人們見到僧人的時候,稱為什麼什麼法師,那麼我們對自己的上師呢,就應該這樣稱呼,比如說什麼什麼金剛持,或者是什麼什麼金剛持上師,或者是什麼什麼尊前等等。比如說有人問你:你的上師是誰

那麼我們就說,我們的上師是"至尊皈處大伏藏師晉美南卡朗巴仁波切""伏藏導師毗盧遮那的化身,一切三界六道的唯一皈怙色德仁波切",這樣來稱呼,要加仁波切這樣的稱呼,這樣別人也覺得是很尊重,也能引生自己的歡喜心和敬重之心,從世俗和出世俗的這兩種方面都有如此稱謂的必要。所以說在稱呼善知識的時候,名字一定要有差別。

師前請受教誡等 當說如教而奉行

雙手合掌不散亂 上師所教皆善聽

那麼在上師面前,你要是想請授一些個教言,比如說,我有事情想請教,或者我有問題不懂,那麼應該向上師請教:我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懂,請上師賜予我教誡,或者教言。那麼上師說:"是這樣的,需要如此如此。"聽了之後,你明白了:"噢,是這樣的,好啊,我一定這樣去做,如教奉行。"按上師所說的去做。

在上師講法的時候呢,應當恭敬地雙手合掌,不散亂地聽聞。當然,如果我們要是一講幾個小時,像我這樣的人一講起來十幾個小時,大家要是一直這樣地雙手合掌,後來大家就像站樁一樣了,未來都練成"大力鷹爪"了。不能堅持那麼長的時間,至少應該是恭恭敬敬地去聽聞。比如說,兩手交叉這樣放在自己胸前,腿上,或者是具足威儀地放在膝蓋上,認認真真地聽受教法,這是挺好的。上師所講的任何的言教你都應該認真地聽受,"噢,是需要這樣的。"這樣地來如理去思維,如理去作意,並且好好地修習。

依止善知識呢,是需要自己發自於內心地來依止的。直接生起發自於內心的信心是很難的,那麼我們就通過世俗的方式來培養自己的信心。世俗的培養方式也有很多種。依止善知識的時候,具足威儀,這也是產生信心的一種標誌。比如說,所有親近善知識的人,大家都能具足威儀,那麼你的心裏頭也會產生一種稀有的心或者很莊重的心,在修法上也會認認真真地修行。就比如說展示一個國家國威的形式是什麼呢

是儀仗隊。如果儀仗隊的士兵一出來,一個個瘸子,拐子,歪瓜劣棗的,擠著眼,吐著舌頭就出來了,那麼這個國家不會受到人的尊重。如果這個儀仗隊的士兵個個往那兒一站,身高在一米七五左右,腰杆站得倍兒直的,儀容整齊,槍也挎得好好的,步伐整整齊齊的,人們一看,軍威赫赫,就會對這個國家產生尊重之心。是這樣的。一個國家是如此的,我們修行的時候也是如此,具足威儀有能夠依之而產生歡喜心,產生福德,產生加持,產生順緣等等許多的必要。在善知識面前做了任何的恭敬的行為,都能夠得到不可思議的善的果報。比如說佛陀有兜羅綿掌,無見頂相,眉間白毫,廣長舌等等的,都是因為善說,善解,恭敬善知識,能夠如法依止善知識等等,依這樣的法行而得來的善的果報。所以,我們真正地依止善知識的時候,是需要這樣子的。

可是,在這個時代,人們的傲慢心比較重一些,尤其受到一些所謂平等思想的影響(不應該說它不好),跑到上師跟前去要"公平"。上師們對你是很公平的,但有的時候是你自己不公平,自己心不平,然後就把自己內心的不公平扣到善知識的頭上,認為這樣做,那樣要求是不平等的。但其實真正地說來,一個上師在調伏弟子的時候,沒有什麼公平,不公平的,你能不能解脫,是他所負擔的事,而解脫是你所希求的事,這個根本就沒有什麼好說的。就比如說,你要是內臟裏有了問題,需要外科手術,你說大夫要尊重你,不應該給你肚子來上一刀,但是為了你生命的安全,給你開一刀做手術是必要的。你腦袋有問題了,那就要開顱,對吧

那不是說醫生不尊重你,他倒是想尊重你,你要沒病,大家見了都可以"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但你要是有病的時候,把你推到手術臺上,他就得去給你開顱,這和尊重不尊重沒有關係,這只是和你的目的有關,如果你沒有這樣的要求,認為自己就是病死也不准開顱,那也是可以的,他們尊重你的選擇,那就真的病死了,所以說這個和尊重沒有關係。

因此佛經上一再地說:"我們要把善知識當成救病的良醫想,要把自己當成病入膏肓的病人想,把善知識的教言當成甘露妙藥想,把修行當成受用甘露妙藥想,"如果你不斷地這樣思維,你就不會這樣勁兒勁兒的了,就不會這樣執拗倔強了。在善知識面前,或者在上師面前一個勁兒地好像是耍個性,這樣只能夠把自己的前程耽誤了。因為善知識他們多生累劫以來修行忍辱,佈施,持戒等等的法行,他把你恭敬為上師都是可以。《佛子行》上不是這麼說嗎,"哪怕對於一個惡人都可以恭敬頂禮是為佛子行。"都可以對惡人恭敬頂禮,對你一個修行佛法的人有什麼不可以恭敬的呢

把你當成一個真正的上師一樣的恭恭敬敬的也沒有問題,就等於你成了他修行忍辱的對象了而已。所以無論如何,這個不是我們所要考慮的,這絕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能不能夠把法修好,能不能解脫,不是說跟善知識來討價還價的。

有很多人依止善知識的時候呢,要去講交情。本來講交情是好的,我記得在九七年在年龍寺出了一檔子事,在年龍上師的屋裏有幾個居士,他們在上師的屋裏橫七豎八地躺著,上師對他們特別好,又給吃的又給喝的,而我們在下麵就讓煙熏烤著,住住不好,睡睡不好,吃吃不好,心裏特別煩。那天我就心裏覺得特別不平衡,半夜十二點多,我帶了幾個人就去上師那兒,我想:上師,您是上師嗎

您要是上師,就應該給我們做樣子看嘛,你這樣做,也讓我們這樣地嫌貧愛富,還是怎麼樣

我去跟上師說這話,上師看著我們:"哎,你們上來啦。"然後我就把剛才心裏想的跟上師說:"我們這個心裏頭覺得不對,為什麼他們就可以在這兒呆著,我們就要在下面。""他們是來做客的,而你們是來求法的。如果你們也想做客的話,那就請過來。"然後我們就下去了()。這個話說得很直接,很不給你面子,但是說得很在理。所以,後來我非常地明白,我不在乎上師對誰怎麼樣好,上師是不是理也不理我。如果上師不理我,那是對我的調伏,那肯定是我的我慢心很重;如果上師對我好的話,那是上師對我的調伏,因為上師肯定覺得我比較脆弱,受不了那種調伏,所以安慰安慰我。

所以不論如何,自己經常地讓自己警覺:不斷地去要求上師對我好點兒,要上師對我經常地刮目相看,何苦呢

上師他也許未必是需要這樣對待你,但他就用這種方式使你解脫,讓你成就。當年我依止上師,在我們閉關修法尋求最終智慧的那一個時候,我碰到了最大的誤區,對上師,對教法產生極大邪見,滿心都是委屈,對上師特別抱怨,就寫信給上師,說:"為什麼不讓我看得到解脫的希望

"等著上師回答。而上師更厲害,一下子病了半個多月沒理我。我說上師病了,我也沒轍呀,總不能要求一個病人向答復你這個健康人的要求吧

等過了一段日子,上師就給我回了一封信:"你不要有太多想法,我所告訴你的都是真實的,安住在當下。"就這一句話,我妄念頓歇,突然之間湧現智慧,所以這個時候才發現,這種調伏叫什麼呢

這叫"軟磨硬蹭法",把你的妄想全部磨蹭沒了,你也就真正地靈光了。

所以我真正地想到一個善知識呢,他不一定要非得安慰你,也不一定非得要罵你,他可能理也不理你就把你調服了。當然我們不能理解的時候,總覺得心裏難受,會委屈,會抱怨。但是呢,我因為經歷了這些,所以我也衷心地希望你們在依止任何一個善知識的時候,都不要產生這樣的抱怨。如果你認為和這個善知識有緣,你信任他,就把自己交給他。他必須是一個真正的善知識,我一再地強調的是,你們千萬要在找到一個真正的善知識的時候,才敢這麼做,才敢把自己交給他,不要冒失。因為現在假的太多了,所以你們只要注意到這些,我想應該沒有什麼問題了。發自內心地依止上師,接受他的調服,就像接受醫生的治療一樣。只要接受了醫生的治療,你自己任何的病痛都有可能完全地治癒,使自己身體健康起來,如果不接受,哪怕是一個小病,到未來也許都會送了你的命。因此在依止善知識這件事情上,大家都應該保持一個冷靜的,清醒的,並且是坦誠的,開放的一種態度,去好好面對上師的言教,不要從外表上去觀察。

那麼一旦依止善知識呢,教言上這麼說,"所作悉見善妙大虔敬,願師加持無餘入我心。""所作悉見善妙"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上師的任何行為,他去殺生,你就馬上翻譯成"上師在超度",他去打人,你說:"這是消業",他去偷盜,你說,"這是代他佈施",你完全能夠產生淨相。就像那若巴依止帝洛巴的時候,帝洛巴把他領到一個破廟,沒有吃的了,帝洛巴就到了河邊去釣魚,釣了很多的魚,在旁邊拿個木叉叉魚燒著吃,然後那若巴在旁邊看,然後帝洛巴吃魚的時候,問他你餓不餓,想不想吃,那若巴開始不吃,後來人家扔給他,你愛吃不吃。他實在餓得不行了,餓了七八天,然後就拿著吃了,吃得也滿香的。帝洛巴吃完之後,魚骨頭就整個地扔在那兒了,他吃完也把魚骨頭堆成一堆兒,放在那兒。帝洛巴說:"好吧,現在吃完飯可以走啦。"然後把魚刺拿起來全部扔到河裏,彈指之傾又變成魚,遊走了;那若巴一看高興壞了,把自己的魚刺也拿起來扔到河裏,然後都沉底了,這就是差別。所以,有的時候你不要去看善知識的外表,善知識真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所以我們一再強調,想要依止真正的善知識,你就要通過各種方式,通過其他的善知識作證明,通過授記作證明,通過修證作證明,通過觀察作證明,除了在傳承和歷史上,他是真正的有出處,有來源,得到了公認的善知識之外,那麼他必須是和你有緣的,比如說他能夠調伏你,向你宣說教言,你能夠聽懂他的開示,並且能夠按他說的去做,你對此沒有懷疑,你認為這和佛法是不相違背的。有了這樣的前提條件之後,你再去把自己交給他,這才是合適的,不然,冒昧地依止,一定會產生很大的過失。

所以呢,我們雖然講了許多依止善知識的法行,大家還是要比較小心一些,對真正的上師應該像《事師五十頌》中所說的那樣去依止,也希望你們從心裏對有緣的善知識產生真正清淨無垢的信心,也希望在修行當中遣除所有的違緣,並且順利成就無上的菩提,再能夠倒駕慈航,利益所有的如母眾生。

若逢笑及咳喘等,以手將口作遮隱,

所作諸事完畢已,以柔和語稟師尊。

在上師面前,"若逢笑及咳喘等",上師說了個事,你覺得特別可笑,或者遇到了讓你發笑的事,還有比如說要咳嗽啦,哮喘啦,碰到這種時候呢,"以手將口作遮隱",用手遮口,一定是要隱著點兒。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因為我們笑的時候有幾個問題,我們笑的時候會很難看;還有就是自己沒刷牙,口臭;還有自己笑的時候會有一些唾沫星子飛出來等等,在上師跟前這都是散漫的行為,所以應該是用手遮起來的。還有"咳嗽",一定要遮起來,要不然你對著上師的面這樣的咳,"啊嚏!!",你想連上師的影子,這種附帶的東西你要是跨越它都有罪業,以你汙濁之氣來加持上師的身像的時候,你想你的獲罪會有多少

推理可知。

而且不應當著上師面和上師正面的時候呼吃呼吃大喘氣,不要以呼吸正對上師。這不僅是規矩的問題,比如說我們有口臭,你跟人說話的時候呲著牙"",那這肯定是特別不禮貌的,更何況是對待上師呢

這也是不應該的,需要注意。我見到薩迦法王面前的那些弟子們,不管多大的上師,在薩迦法王跟前要說話的時候,絕對不會當著上師,用嘴對著上師的臉部說話,他們不敢,他們都是把自己的袈裟或者衣服的一角含在嘴裏跟上師說話。因為這樣擋著,好像拿麥克風擋著一樣,臭氣自己留著,跟上師說話,只要上師能聽到就行了,這樣一來就不會冒犯到上師。更何況我們也許有很多的疾病,可以通過唾液傳染,你要是這樣當著上師呼嗤呼嗤的,這哪兒能行呢

是吧。前一段時間鬧病,每個人之間說話都保持距離,因為病可能從空氣傳染,所以我們有病更不應該這樣,尤其是咳喘什麼的,這很可能是病,那就更不應該如此。所以說這些就應該注意點兒,在跟上師說話時把嘴遮住點兒。

"所作諸事完畢已,以柔和語稟師尊。"上師要你做的事已經幹完了之後,應該慢慢地,好好地以柔和之語跟上師說:"上師,您讓我做的事,我已經作好了,還有別的事嗎

"而不是這樣的:"哎,我幹完了。"你跟誰""呢就比如說大臣們做完事的時候,都會這樣地說:"啟稟聖上,諸事已畢,聖上可有其他差遣

"那麼一般我們對單位領導會說:"報告,我這個事辦完了。"就是一般人來講,"你那件事我辦好了啊。"大家都會這樣的,以柔和語來說。跟上師說的時候,一上來就橫著出來,這樣是非常不禮貌的,也是不應該的。所以以柔和語跟上師來說,這一點很重要。

師前安坐當調順,衣等裝束極嚴整,

兩膝著地手合掌,願樂欲聞作三請。

在上師跟前坐著時候,應該是非常安靜的,各方面都非常如法的,"衣等裝束極嚴整"。只要到上師面前的時候,衣服一定要整潔,不能是亂穿衣服。亂穿衣服意味著什麼呢

比如說,如果是僧人,一定要將披單,裙子穿得整潔一些;如果居士,有白衣就穿著白色的披單,即便是沒有,也應該是穿著整整齊齊的,不能光著膀子,穿著大褲頭坐在上師跟前,這樣是不可以的。在上師跟前,一定要恭恭敬敬如理如法,要"如見國君一般"

一定要是衣服裝束嚴整,你戴著眼鏡,本來眼鏡好好地戴著,結果你戴眼鏡的時候讓它斜著,一隻眼兒在這兒,另一隻眼兒在腦門上,這樣也是不可以的;還有穿衣服的時候,衣服本來是這樣地穿出去正好,他不這麼穿,他兩個手都穿在一個袖口裏頭,如此等等的不如法行為,或者是一些放逸的行為,或者輕佻的行為,在上師跟前都是不合適的,所以說裝束威儀這是很重要的。

要做一些乾淨一點兒的或者莊嚴一點兒的衣服,比如說是一旦過節藏民們都會穿很新的衣服在一起慶賀,因為讓大家看著都高興嘛,這是一個新的節日的氣氛。那麼到上師跟前也是如此,為了讓上師歡喜的緣故,自己要乾淨,整潔,穿得威儀莊重。並不要求你華麗,但是至少要穿著樸實而乾淨。但是我們有些人不這樣做,穿著破爛的東西,上師坐在那兒都聞見一股臭味——誰的腳沒洗

要不然在上師面前穿著襪子,一伸腳的時候露出了"五個腦袋"在外頭,上師不得不說:"哥幾個哪兒來的 "

總而言之,在是上師面前,你戴著裝飾就要如理如法,不要搞得亂了。比如說把耳環捏在鼻子上。帽子是不可以戴的,頭上要有什麼裝飾就把它搞得整整齊齊的,要是沒有裝飾,身體就坐得端正一點兒威儀一點兒,這就可以了,不要故意做作。

"兩膝著地手合掌,願樂欲聞作三請。"如果上師跟你說:"你聽著,我這是跟你講的……"那麼你就應該跪在地上,合掌恭敬地說:"上師您說吧!弟子在聽著。"應該是這樣的,或者是"請上師能教導我。"要這樣跟上師說。不要上師說個什麼,你就說"上師,你又要說什麼了

"上師哪兒那麼無聊,沒事老訓你呀,是不是 如果想對自己真正有益的,應該認真地來聽上師的一切教言,這樣才對。

所作一切敬事行,應當了無我慢心,

知慚敬畏善守護,當如初嫁新婦同。

"所作一切敬事行,應當了無我慢心"。在上師跟前所作一切的"敬事行",就是你恭敬和承事上師,應當絕無我慢心。什麼叫"我慢心"

大家都知道,我慢心就是自以為是,覺得我這個事做的是對的,我這個事做的好的,我就是為了上師,上師就應該感謝我等等,這是我慢心。續經上這麼說:"真正意義上的弟子對上師就像奴僕一樣,像狗一樣,像腰帶一樣,就像任何一件東西一樣。"上師需要你的時候就需要,不需要你的時候,你馬上消失。我們在上師跟前承事,要將自己的心完全地融合在上師心意當中,這個時候才能真正地和上師心意相合。

如果自己的心中生起我慢,就覺得自己給上師做事的時候,上師看見你了,上師不需要你了,就讓你回去。"上師,你把我當什麼了

"你別這樣想,上師的確把你當狗看,把你當僕人看,讓你走你就走。如果你真正地承諾了這些,應該這樣做,你不這樣就不行。我們舉例子,比如說部隊,部隊是軍法嚴謹的,如果部隊裏每個士兵都那麼要面子,那排長,團長等等那些軍官該怎麼去管呢

如果是看見戰場上面炮火連天,看著就會死人的,但是衝鋒號一起你就要往上沖,明知是死也要往上沖。每個士兵要說:"唉,我傻了,讓我去送死啊,我回來吧我。"要都這樣哪能打仗呢

是吧。軍法不嚴明,驕兵必敗,肯定是這樣的,所以部隊就有部隊的這種軍法。

我們修行當中為什麼對上師也要象士兵對軍官一樣呢

因為我們業力的緣故,我們的修行容易產生障礙,所以要通過上師的教言來修行,那就要服從上師的教言。而我們所做的一切行為上師們都會觀察的到,那麼上師要求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對你的方便調服,只會對消滅你的罪業,消滅你的違緣有幫助。上師會那麼蓄意地去傷害別人嗎

他絕對不會的。我們應該將上師所有的行為,都看作是對我們的調服,而不應該這樣想:上師是不是真的動了凡夫之心

他有他自己的想法,他不高興了,他就把不高興歸罪到我們頭上了。別這樣想,一個真正的上師,是不可能有這樣的事情的,在這上面大家要仔細地觀察,好好地思維一下。

"知慚敬畏善守護,當如初嫁新婦同",在上師跟前應該知慚敬畏,知慚有愧,就是經常要懷慚愧心。如果讓上師不滿意,或者有任何的事情沒有做好,自己要有慚愧心。在上師跟前要恭敬,看著好像是畏懼上師一樣,要有這樣的一種心。所有的事情都要小心一點兒,不能跟上師頂嘴,在上師跟前恭恭敬敬地承事。就好像是剛嫁過來的新媳婦一樣,新媳婦剛娶過來的時候,哪能就叉著腰跟人駡街去

肯定不會是這樣的,正常的都是會恭恭敬敬地,看看公公婆婆們都說些什麼,家裏應該怎麼安排,非常慎重地觀察每一件事。承事上師,也應該是這樣的。

如果不能這樣做,對上師沒有敬畏之心,也沒有慚愧心,我慢貢高,覺得我就是為了上師的,而且我只為了上師。只要是上師高興了,其他周圍的人,誰說什麼我都不管。金剛道友就是金剛道友,不准金剛道友調服我,上師罵我也就罷了,別的人也罵我,別人也訓我,我哪兒有這麼多教我的人呀

——你要是這樣想,那你把上師當什麼了呢

咱們還是拿皇宮作比喻,太監,的確太監什麼人也算不上,但是皇帝要讓太監去傳聖旨的時候,說:"聖旨到。"你就得跪下,"臣領旨。"因為他代表的是皇帝,對不對

那麼如果上師身邊的眷屬,上師允許他在上師身邊呆著,那就是已經得到了上師的授意了的,那如果你和他們之間發生矛盾,那不就等於和上師心意抵觸嗎

就是這樣的。你如果有什麼事,可以直接和上師說,大家都可以在上師跟前說明白,上師如果解決就解決,不解決你就接受調服。

如果上師在的時候,金剛道友之間和上師的眷屬之間發生任何的爭執,煩惱,誹謗,詆毀等等,豈不就是在詆毀上師嗎是不是

佛經裏面有這麼一段故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上首弟子摩訶迦葉。摩訶迦葉是太了不起了,六群比丘是犯錯誤最厲害的了,後來迦葉發現六群比丘錯了,一直跟蹤他們看,六群比丘說:"哎呀,迦葉跟過來了,他會不會來訓我們一頓

"但是摩訶迦葉不是這樣的,迦葉說了一句話,"呵斥弟子是師傅的事,不是我應該做的。"然後他就做自己的事,後來把這些直接告訴佛了:"他們做了這些事,您看怎麼處理這事。"他是這樣的,這才是真正的弟子呀。但我們不是這樣的,你敢說我,我就有權罵你一句,或者打你一拳,甚至多髒的話都能從他的嘴裏說出來,罵完了別人之後,自己還覺得特別有理,"你就是給我和上師之間造成了麻煩。"如果我到了某些地方的時候,那兒的人會因為你而怎麼看我,別的人怎麼看我等等的。產生這樣那樣的煩惱。其實別人怎麼看你又怎麼樣呀,是吧

如果你已經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供養上師了,你就要聽從上師的安排,上師還沒吭聲,你倒先去調服去了,你倒挺厲害的,是吧

象摩訶迦葉這樣了不起的大阿羅漢都不去調服一個犯錯誤的道友,他只是跟佛去說了這件事,那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當著上師的面,在背後私下對金剛道友作出定義呢

我們有什麼能力,有什麼資格這麼做呢 如果像這樣作弟子,或這樣作修行人,那是絕對不可以的。

所以說在上師跟前,無論做任何事,一定要記住,事無巨細,如果是你自己覺得不合適的時候,或者有什麼猶豫的時候,一定要秉明上師,由上師來抉擇。別為自己找藉口——"這點兒小事就不用找上師了。"是啊,什麼叫小事知道嗎

大圓滿的教法根本戒當中有身語意三種罪業,就是三種根本戒。三種根本戒中,意密的戒律當中最深最深的——就是它有九層,外內密,秘密的戒律當中的內戒,就是一天對自己的金剛道友不生慈悲心。金剛道友是上師的意密,如果你對上師的弟子要產生分別妄想和誹謗,抵毀的這個時候,你已經造成了對上師根本戒的毀犯,你還覺得這是小事

你就是殺一個生命的罪業都不如你對金剛道友一瞬間產生嗔恨心的罪業大。所以說你們好好地琢磨琢磨這件事。金剛道友之間要互相團結。即使我們不能團結,我們可以修遠離行,但要修行淨相,絕對不可以詆毀。如果實在沒有辦法遠離的情況下,要秉明上師,讓上師來做抉擇,絕對不是自己作抉擇。要不然,破犯根本戒,只有無間地獄的苦在那兒等待著,解脫是根本沒有希望的。因此這些一定要知道,要善於守護。"知慚敬畏善守護",這是很重要的,這些你們要記住了。

金剛道友之間,彼此之間要小心,金剛道友互相交往的時候,要不就像親朋好友一樣,要不然大家都像新媳婦一樣,每個人相互之間都特別尊重,這樣是挺好的。

一切嫵媚等所行,於導師前悉非應,

此外一切類似者,自作省察皆當擯。

在上師跟前不該做的是什麼呢

不要認為我們通過一種方式,就可以使上師對我有什麼偏愛,或者有什麼其他的行為,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上師們對弟子調伏是平等的,所以說不要在上師跟前耍伎倆,使手段。通常使用的手段是什麼呢

"一切嫵媚等所行,於導師前悉非應",比如說勾引上師或者做點別的什麼事。這你沒戲,趁早別這麼做。格德寺有一個很有名的上師,他是擁有所有教法的全部傳承。從美國來了一些有錢人,說是只要這個上師給我灌頂,我就供養他一千萬美元。後來跟管家們說,讓寺院的管家們告訴上師,管家們都說:"哎呀,不敢,不敢,這個上師是很有原則的,他特別尊重法。"這個也不敢,那個也不敢。有個好事的人,就琢磨,"一千萬呀!那可不是一個小的數字呀!"他就去跟上師說了,上師說:"你走你走,馬上走!我什麼都不需要,除了法之外,我不需要別的,你給我一點兒錢,我去墮地獄去呀!不可能的!我不出賣法,有信心的我自然會傳法,但是沒有信心的,傳你也沒用!你別想拿錢來誘惑我,沒用!"同理,上師如果喜歡你或者在意你,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如果上師覺得沒有必要這樣做的時候,他就不這樣做,該怎麼調服你就怎麼調服你。只要是上師,就不會放棄弟子的。但是如果你要是為了獲得上師的特殊關懷或什麼,故意在上師跟前擠眉弄眼,那這是很危險的。所以說嫵媚的這種行為在上師跟前是沒有什麼任何的必要的,——"於導師前悉非應"

"此外一切類似者,自作省察皆當擯。"除了嫵媚以外的任何的其他的行為,比如跟上師撒嬌呀什麼,所有的這些行為都應該消除,擯棄它,不要這樣去做。你自己好好想想,你的什麼行為,是你從於內心深處想在上師跟前表現自己的

只要在上師跟前表現自己某方面能力,誘惑力或者是感招力的,全部都是不應該的,沒有必要的,因為上師對你瞭若指掌。

你要是在上師跟前做這些事情,只能是自討苦吃。就像釋迦牟尼佛成就菩提之後,魔王波旬在佛跟前失敗了,然後他的幾個女兒跑來去勾引佛,結果佛彈指之傾,她們都變成老太太的樣子,一個一個雞皮鶴發,到恒河邊上,照著河水一看,那麼醜!氣壞了。"釋迦牟尼,你氣死我了!"然後開始發毒願。據說三個女兒中,長女把她的大小便和涕唾,扔向空中,然後發願說:"因為佛是真實的,我在你面前發願,我的大小便和涕唾會變成蔥蒜韭菜這一類的東西,所有食用這些的人,就會貪心熾勝,各種違緣聚集,入我願中,不得解脫。"二女兒把自己的月經這些的不淨東西扔向空中,說:"以佛的真實之力,我現在你的面前發願,願我的這些不淨之物變成煙草,所有吸煙者不得解脫。"這樣地發了一個願。三女兒見所有的不淨都已經沒有了,她發願說:"釋迦如來!你是真實的,所以我在你面前發願,我現在鬥不過你,但是到你的教法進入末法時期,我作你的教下弟子,我吃你的飯,穿你的衣,不做你的事,我看能不能毀你教法。"

據說佛聽完後,佛流淚了,佛說:"我的所有教法都是不能夠毀壞的,就比如獅子,即使死了之後,其他的動物看到獅子的屍體也會嚇得到處奔逃,但是獅子自己的肉腐爛了之後,長出來些蟲子,這些蟲子會把它的肉吃光,然後獅子就完全的消失了。末法時代,不持戒的比丘,不按我規矩做的弟子,這些人就是破法的惡人,這些就是魔女的化身,這些人可以把我的佛法全部消滅。"所以佛要求弟子們嚴持戒律。我們想一想,我們在做什麼樣的行為呢

如果在上師或在三寶面前,做了這些違背戒律,不如法的事情,這是不是也是在破壞上師和三寶呢

所以自己好好地想一想,我們作為上師的弟子,一言一行都代表著上師,只要會對上師造成傷害的任何行為,我們都應該摒除。但是如果我們一意孤行的,覺得這樣做好,上師想的太多了等等,以你自己的意志為轉移,不以上師的利益為轉移,那就無異於得到了魔女加持,而來毀壞佛法,那也是罪業無量的。所以這些你們自己審查,好好地想一想看,哪些事該不該做,你自己就知道了。

開光壇城護摩供,攝授弟子講法等,

如若上師在彼處,未得開許不應行。

如果你是僧人或者是一個比較有能力的人,瞭解一些儀軌,這時候有人請你開光,作壇城,作護摩等等,並且上師允許你攝受弟子,你在攝受弟子,給人們講法等等,如果你是可以這樣做這些法行的人,但是"如若上師在彼處",如果上師在你的跟前,"未得開許不應行",上師沒有允許你這麼做,你就不應該做這些事情,不然,那就像違越上師一樣,是不可以的。

開眼等事所得品,悉皆奉獻上師尊,

上師收取供養竟,所餘隨意作受用。

"開眼等事所得品",如果別人請你加持,開光等等的所得的供養,"悉皆奉獻上師尊",應該拿來全部供養上師,不是自己留著的。

"上師收取供養竟,所餘隨意作受用。"上師如果是接受了你的供養之後,有剩下的,自己就可以隨意受用,應該是如此的。

上師弟子非弟子,師前弟子非弟子,

一切敬事與起身,頂禮等事皆當擯。

比如說在上師的跟前,你不要把上師的弟子說成是自己的弟子,這是不可以的。只要是在上師面前,哪怕是自己的弟子也不是弟子,因為在上師的面前,自己的弟子也是上師的弟子,就是這樣的。

而且如果你和弟子一起在上師面前的時候,弟子們對你的恭敬供養,或者是對你頂禮,乃至你站起來,弟子就要站起來等等這些事,只要在上師的面前都不應該做的。因為這好像是在上師面前擺架子一樣,這是不應該的。在自己的上師面前,弟子們和自己一樣,平等的對待自己的上師,這樣的就可以了,這是在上師面前所應做的事。

總而言之,

任于舍黎獻何供,或師賜予何物品,

具慧應當先頂禮,以己雙手作接承。

你供養上師的時候,或者是上師賜給你東西的時候,你要先頂禮,頂禮完了,要兩個手這樣拿著,表示尊重。

能於正念不忘失,一切所行皆能勤,

如若道友越戒行,以和悅心勸令禁。

這是大家應該記住的,尤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常碰到的,你自己經常不要忘失正念,而且所有的一切該做的,事師的法行,修行,戒律都應該去努力地做到。

如果你發現金剛道友做了不如法的事,比如說了不該說的話,或者是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是應該由你來教誡的,你應該以和悅心,以柔軟語,非常溫和地勸慰他:"你不要這樣說,這樣做,你要這樣說或者這樣做,會給上師或者周圍的道友們帶來如此這般的危害,會有這樣,那樣的隱患。所以以後咱們不要這樣的做。"應該是這樣的,絕對不是以什麼嗔恨心,瞪著小眼睛,拉長了像大猩猩一樣的臉,"得得得得……"呵斥或者訓罵,這絕對不是弟子應做的,也不是道友之間應做的,這不是弟子的事情。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遮止別人的惡行,但遮止也並不說強力的遮止,而是說勸令不要這麼做,以和悅心,柔軟語,就是要慢慢地說:"看這件事是這樣子的,我們不應該這樣做,如果那樣做,會更好一些,你試著想一想……"如果勸不了,我們應該:"就是這樣吧,你跟上師說說,看上師有什麼意見。"別什麼事你自己拿主張,對金剛道友之間應該是這樣的。

雖然我們講了這麼多在上師面前應奉持的法行,可是也有一些事情,在一些特定的時間,環境,各種因緣情況下是做不到的,比如說,

病而恭敬事師行,又或未得開許等,

即便造作遮止事,具善念者罪不生。

如果你有病了,你的心的確是很恭敬的,但是事師的行為你不能夠做到了,或者你在沒有得到上師的開許的情況下,就做了一些個違越的事,比如說腿斷了,上師不知道你腿斷了,上師過來了,結果你還在那兒坐著,雖然上師沒開許你坐著,但是你沒腿了,也沒辦法;再比如說你病得爬不動了,在那兒躺著,上師來了的時候,你沒有能夠站起來,但是你病得很重,實在動不了。在這種情況下,儘管上師沒有說你可以躺著,但是你自己心裏有善念,你說:我想站起來,但是我做不到。只要這樣,也不會產生罪過的。還有,比如說坐的時間長你腿麻了,上師來了,你心裏頭想站,但是站不起來了,腿沒有能夠活動開,這樣僵著呢,這樣的時候都不犯錯誤,都沒有什麼罪業的。

上師不是那種不通情達理的人,所以說因為這個緣故,有很多的事情我們要看具體情況。當然不是找轍的,不是找藉口的,真正的是因為自己有病,或者其他特殊的因緣。要想一想是你心裏找轍呢,還是的確有客觀情況呢

這個你自己知道。

以上就是我們上師面前應該奉行的事師的法行,現在全部都已經講完了。那麼具體來說,究竟該怎麼樣做,才是真正地依止上師呢我們簡單地把它歸納起來,說就是下面這段話:

(第五部分,總攝事師法,回向)

于此何須多言論,上師所喜盡當行,

師所不喜斷除竟,此等皆當作勤勇。

對於承事上師的法,沒有必要講太多的話,講太多的論述。總而言之,作為弟子要記住:上師喜歡讓你做的事,你要盡力地去做。只要你能做到的,就要盡力去完成;做不到的呢,剛才說過,要跟上師打招呼。只要能做到的就要盡力而為,這就可以了。"師所不喜的事",上師說不歡喜,不讓你做的事,上師認為這樣做不好的事,你就應該一一斷除,全部斷除它,這是很重要的。從這方面來觀察,努力去做就夠了。

總而言之,事師的法行就是這樣的,作為弟子,要如法地承事上師,明白什麼事不應該做,什麼事應該做,這不是很簡單的事嗎

你在上師跟前,如果上師說:"哎,你頭髮亂著特別好看。"你就每天把頭搞亂點兒。上師說:"哎,明天你把頭髮整理齊了好看。"你就把它整理齊了。如果上師說是:"你今天光著膀子好看。"你光著膀子也不要緊,上師說:"你明天穿好衣服。"你就穿好了。以後就應該這樣去做。總之乖一點兒就行了,依教奉行嘛!只要能讓上師歡喜就行了。就比如上師讓你是倒立,你就""立起來了;爬竿,你蹭蹭蹭就竄上去了,就要這樣;上師說:"臥倒",你"!"趴下了。就像軍訓一樣,完全聽話,這樣做就可以。事實上,米拉日巴是這樣的人,那若巴也是這樣的人,那麼他之所以能夠真正地獲得成就,是因為他們特別能夠依教奉行的緣故,上師讓他怎麼樣,他就怎麼樣,讓他斷除什麼,他就斷除什麼,真能這樣做。那麼,我們能象這種人一樣去奉行就可以了。

當然這還是有個界限,也就是上師不做非理要求。比如說違背於佛法的,比如說讓你去殺,盜,淫,妄,飲酒等等,這些事情呢,除非你已經確認這個上師是真正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的上師,不然,對於所有違越佛法的行為,你都可以不做。要斷除讓上師不歡喜的事,應該努力地去做能令上師歡喜的事情。

總攝上面所說的意思,我們應該知道:

一切悉地成由師,金剛持之所親雲,

知已當以一切供,令上師尊生歡欣。

"一切悉地成由師"就是說,你要想成就世出世間一切悉地,你全部要依賴上師。"金剛持之所親雲"這是金剛持佛親自說的。所以上師是一切功德的源泉。"知已當以一切供,令上師尊生歡欣",知道了之後,應該儘量地來供養上師,令上師高興。供養,剛才說過了,就是三種供養,法供養是最好的,就是能夠按上師的教言精進修行;其次就是以財和物來供養;然後就是以服侍上師做供養,這三種供養是最能令上師高興的。讓上師高興就能獲得成就的,這是應該知道的。

對於我們來說,也就是對於所有的進入了密法的人來講,

意樂清淨弟子眾,于三寶作皈依竟,

此隨順於上師者,賜予儀軌令修誦。

"意樂清淨弟子眾",就是有清淨發心的這些人們,"於三寶做皈依竟",皈依了三寶之後,"此隨順於上師者",能夠真正地按上師的說法去做的人,"賜予儀軌令修誦",對於這種人就應該賜給他儀軌,讓他去念誦儀軌,去修行儀軌,也就是這種弟子才真正有資格修行。

複次賜予密咒等,令之轉成法器竟,

根本墮罪一十四,皆令讀誦記於心。

"複次賜予密咒等",然後賜給你密咒,就是說要怎麼樣觀想生起次第一類的。"令之轉成法器竟",讓你變成了真正的修行成佛的法器。"根本墮罪一十四",就是有十四條密宗的根本墮罪。"皆令讀誦記於心",就是讓你記住了,把這所有的戒律都記在心裏好好地護持,那這樣一來你就完全可以趣向佛果了。

以上就是事師法的總述和略說,該怎麼樣做,一條一條都說的很細緻的。行為上行,住,坐,臥該怎麼樣,比如說""的時候不能走在上師的前面,不能跨越上師的影子等等;"",停止下來的時候,上師在的時候,不要坐在和上師一樣的坐墊上呀,上師站著時候,不要坐著呀……。一定要具足威儀;""的時候,在上師跟前,自己要服裝整齊,具足威儀:說什麼事的時候,以手遮口等等,這些都要注意的,而且不要磨動指節,不要伸腿,不要東靠西靠等等,這是坐的時候就做的;"",躺下來的時候,也應該知道,上師一出現,就應該起立,除非生病而不能起身,除此之外,是不允許見上師來而不起身的。如此具足行,住,坐,臥的各種威儀,這樣地對待上師。求法的時候呢,應該恭敬地向上師頂禮請法,上師如果說什麼,你應該承諾:"我在聽著,我一定要做到。"等等,要這樣地做。

對於上師周圍的眷屬,要以一個和悅的心來跟大家交往。對上師所喜歡的人,要像尊重上師一樣地尊重他,不是像對上師一樣恭敬,一樣頂禮。但是你要敬重他,心裏頭要愛慕他,尊重他。對於周圍的金剛道友或者上師跟前的眷屬,如果你覺得有些事他們做得不對,應該以和悅語慢慢地來跟他講:"要這樣的,那樣不行,咱們問上師,看上師怎麼說……"要慢慢地說,不可以任何粗魯的語言說出來。

如果有你弟子,在上師的面前應該對自己的弟子是完全平等的,不應該在上師跟前擺譜。

對於上師一定要恭敬,經常地頂禮上師和供養上師,所有令上師歡喜的行為和恭敬上師的行為是我們應該做的;所有不恭敬上師的行為,令上師不高興的行為是應該斷棄的。我們作為弟子們應該好好記住這些,並努力地奉行。只有成為這樣的弟子,才有資格真正地進行學習,所做的修學也才真正能有意義,這種意義就是使我們得以解脫,究竟成佛。

這上面是《事師五十頌》中最重要的部分,你們要把這些法義謹記在心間。

總攝其義,回向是這麼說的,

如是隨學上師弟子眾,行此無咎無餘利益生,

吾今所積無邊諸善業,籍此願眾速疾大覺成。

我們所有隨學上師的弟子們,"行此無咎無餘利益生",剛開始講了,真正具德的金剛上師是我們趣向解脫的大船,你一旦登上了大船,就不需要做任何的考慮,他肯定能夠帶你駛向彼岸的。因為這個緣故,如果是一個真正的,值得你隨學的上師隨學,而你能夠隨其修學,那麼就意味著你能夠隨學一切的諸佛,並且能夠依此而圓滿具足一切功德。所以說能夠這樣隨學上師的弟子們,如果能夠奉行這樣的一個無咎的法行,那就沒有任何過失,一定能夠"無餘利益生",所有的利益都能無餘地全部出現。

"吾今所積無邊諸善業",馬鳴菩薩說,現在以我所積造,就是寫《事師五十頌》勸人們好好地恭敬上師,依止上師的這種法行的無邊善業呢,"籍此願眾速疾大覺成"。依靠這種善業,願所有一切的眾生,能夠使未聞金剛乘密法的能令聽聞;已經聽聞了金剛乘密法的人,能夠真正地對上師生起敬信;已生起敬信的人能夠獲得利益,以此利益能夠迅速地成就無上大覺,這是真正的回向。

這是去年的七月二十九號,我在大同市把它翻譯完了的。翻譯這個時候有一些因緣,其實當初我沒有想翻譯它,到處都有翻譯都有解釋,我覺得沒必要的。但是我仔細看了一下,覺得有很多的好像說得不夠確切,或者不太對的,於是我就對找著原文看了一下,對照藏文原文一看,就發現那些譯本與原文有些出入,於是自己就想,反正每一個傳承都有自己的說法,那麼我為何不讓它明瞭一些呢

於是根據原文,就隨便翻譯翻譯看,一邊練著打字,一邊把它翻譯一下。那麼翻譯的同時,發現這裏有許多要明瞭的事。因為我是一個喜歡思考的人,我一邊翻譯一邊就思考,我為什麼要恭敬上師

為什麼要求我在上師跟前這樣做 我在不斷地考慮這些,因為有些事如果沒有理由就要求人們那麼做,可能是不能以理服人的,大家也不願這麼去做。

當我不斷地翻譯的時候,我發現有很大的必要將這個法義向大家闡明:為什麼《事師五十頌》首先講一切諸佛都是這麼做的

諸佛這麼做是因為上師很重要。上師這麼重要,那麼什麼樣的上師才那麼重要呢它又告訴你了,什麼是有過失的上師,什麼是具足功德的上師,都專門講解了。

在未依止的時候,我們作為一個弟子,觀察上師是很重要的,但是一旦觀察好了,決定依止這麼一個上師的時候,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心,就是說我們要把自己生死苦樂一切全部寄託於上師,整個的解脫全部寄託於上師,所有有可能會給我們造成違緣的事情都應該去除它。這樣一來,所有的事師法行都顯得是沒有什麼不應該的,所以才講了很多的應該做和不應該做的事,從依止上師而獲得利益的方面來說,就會覺得這些要求很合理。

而且事實上,我們仔細看一下,事師的法行中有什麼與世間法有同的地方呢其實除了有兩件事情和世間不同外,別的和世間的行為沒什麼不同的。兩件事是什麼呢

第一就是向上師不斷地頂禮供養,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就是祈禱上師,令上師歡喜,這個是為了獲得悉地的緣故。實際上,在世間法上,除了頂禮這些事,像握手,送禮等對別人尊重和敬仰的各種行為都與此差不多,沒什麼差別。我覺得實際上《事師五十頌》整個講的就是一個人的人格,一個有人格的人在世間的交往中都可以做得到,更何況我們這些因希求解脫而依止上師的人呢

對吧 人們為了今生暫時的利益都可以去尊重別人,那麼我們為了了脫生死,為了無邊的究竟的利益而恭敬自己的上師,這又有什麼做不到的呢

所以想想這些,我就覺得特別慚愧。過去我也曾經想過很多的事情,比如說有些人對我的上師沒有信心,但是我卻跟他們交往挺多,我覺得這沒有什麼,他們沒有信心或者他們誹謗上師,我不聽不就得了嗎

當時是這麼想的。但後來看看《事師五十頌》,可不是這樣的,因為如果是上師不歡喜的人,我這樣與之交往,我為了什麼和上師不歡喜的人交往呢

答案和結論是很簡單的,肯定為了自己的私利,所以才這麼做。如果真是這樣的,可見我們把解脫放在第二位,卻今生的私利放在了首位。這就是我們不能解脫,不能無餘得到上師全部加持的原因。因此在行止上不能和上師意密相合也是很麻煩的。

有些人從另一個角度來想:"上師應該是包融一切的,上師哪有不喜歡的人呢

所以說肯定上師有意密的。"你這樣想是不對的,因為上師畢竟示現在人間,以人的形相和人的習氣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時候,他一定會示現出人的各方面的因緣,那麼,在遇到與上師的心意相順或相抵觸因緣時,上師也會展示出高興和不高興來。就比如說,釋迦牟尼佛當然是究竟的佛了,但是佛對跟前不同的人的示現也是不同的。比如說琉璃大王的事大家都知道,琉璃大王那個國家有一棵樹是枝葉非常茂密的,而迦毗羅衛國這邊的樹呢,就一個光樹幹兒。釋迦牟尼佛就在枯樹幹下麵打坐,那邊有樹蔭的他不坐。結果琉璃王經過的時候,說:"哎,你這個人挺奇怪的,那面有樹蔭,你不上那邊去,這邊是個光樹幹子,你坐這兒幹什麼

"佛說:"因為它是生我養我的國家,在自己國家乾枯的樹下也能夠乘涼。"他就這樣遮止了三次,沒遮止得了,琉璃大王還是把釋迦族給滅了。釋迦牟尼佛作為一個佛,他包融一切,他還能這樣做呢。世上死了那麼多的人,佛沒有去做什麼,但是佛的父親去世了之後,佛還親自去扶棺。這就說明佛還是隨順於世間的,這是我的父親,這是我的國家,還是這樣做,難到你說佛沒有分別心,不該這樣做嗎

所以,只要示現在世間,他一定有世間的因緣,他之所以生在淨飯王的家裏,就有他的因緣,他為什麼不生在中國呢

因為有這種因緣,就有他的特徵,這點要記住。所以我們不要是把那種特別大的帽子扣在別人頭上,就認為:你既然是無為了,既然是無執了,就應該是沒有分別心,就應該是平等的,你這樣想是錯誤的。實際上,所謂的平等不是你所想像的那樣,因為他能夠平等,所以他才能夠真正地對該做的事做了,不該做的就能夠放棄。而且對所有眾生的悲心永遠是平等的,所以才是佛的智慧。如果我們覺得一平等了,就認為怨親遠近都沒有差別了,就六親不認了,執于常斷兩邊,要不就是好的不得了,要不就是壞得不得了,這是眾生的習氣。而佛不是如此,佛知道該對誰好,該對誰不好,那麼佛對誰好的時候,不是因為執著他,而是為了從因果上,因緣上的一種念恩和勸善;對誰不好的時候,也不是因為心裏恨這個人,是為了慈悲他,消滅他的業障和違緣,使他能夠趣向正道的緣故,所以才會這樣地做。就像馬爾巴對米拉日巴的調服,難到說馬爾巴不好嗎

實際上馬爾巴對米拉日巴的那種苦行和馬爾巴對達瑪多德的那種愛護是沒有差別的,這是同等的,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同而已。因此,在這些事情上也都應該注意的,就是說我們不應該在這上頭產生任何的分別之心。

然後要記住,就是依止上師也好或者是學法也好,在這上頭應該具有堪忍的心。那麼在上師跟前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具足威儀,具足堪忍。比如在印度那麼嚴熱的地方,如果上師沒有開許,自己的袈裟披單穿在身上,不管多熱,就一直這麼端住著。只有上師說:"你太熱了吧,披單拿下來。"這時才可以拿下來的。上師沒說的時候,就不能拿下來。在上師跟前應該具足威儀。你看那些真正的弟子們,在上師沒有說之前,衣服全部被汗濕透了都沒動。你們大家都看過秋少雲的故事吧

火著起來了之後,誰不知道會燒死啊

但他就趴在那個地方一動不動,那是部隊的軍法,直到被燒死,但是他的死亡換取了整體的勝利。在部隊裏尚且是這樣的,那我們依止上師的時候,自己卻擅作主張,有什麼事情,自己覺得是這樣,就這樣去做,那你認為上師是什麼呢

所以這些行為看上去是一件小事情,但是這是違越事師法的。當然這種事情不會引起上師的不快,或者是上師因此就不歡喜你,就恨透你了,但是自己有這樣的違越呢,總之這是自己的心沒有安住於聽法上的一個標誌。當你的心放在法上的時候,其他的事情都會置諸度外的。

我記得在武則天的時候,有一個國師,很年輕,二十五歲的國師,經常修行無常,認真地修持著。武則天請他看這看那,他的心老也不動。武則天就很奇怪,不相信他能這樣做到。後來這個禪師就說,你把天牢裏的死囚抓一個過來,讓他頭頂頂上一碗水,叫他這麼站著,你跟他說:掉一滴水馬上斬首,如果不掉水,就放了他。這時你在他跟前歌舞伎樂,你看他會怎麼樣。武則天這麼辦了之後,看見死囚就站著一動不動,對生存的希望,還有對死亡的怖畏使他一動不動,連續站兩個時辰。那兒又是唱歌又是跳舞,美女如雲,而他這樣站了兩個時辰還真是一滴也沒掉。後來武則天問他:"歌舞好看嗎

"他說:"不知道。"她說:"美女你看到了嗎 "他說:"沒看到。"她說:"不可能的,就在你面前你怎麼能沒看到呢

""因為我心裏頭只想著死亡,我看她到是美了,看一眼有什麼用

我要是掉一滴水,頭就沒了。因為這個緣故,顧不上看那些,只顧著自己的命,這個心就在水杯上了,所以說才沒掉一滴水。"你想,世間的人為了自己的命都能這樣地做,你為了超離無始無量劫的輪回,為了這一輩子了脫生死,你怎麼能不把自己的心完全放在法上呢

你們自己有這樣的選擇,那樣的選擇,有這樣的想法,那樣的想法,這麼擅做主張,那麼對於解脫上面該如何地去做呢

所以多年前我就發明瞭這麼一句話,作為結尾送給你們——當你們太有辦法的時候,佛是沒有辦法的;只有到你們絕對沒有一絲一毫辦法的時候,佛才有辦法。你要記住這一點,因為凡夫的分別心是如此,只要你的心中充滿了自己的主意的時候,任何人都幫不了你。這就好像是什麼呢

在往你杯子裏倒水的時候,你底朝天放在那裏,再倒,對你也是無濟於事的。除非在你真正的沒有任何選擇的時候,上師才能真正地來調服你,這時,你唯一的選擇才是最好的選擇,那麼這個唯一的選擇也就是:你完全接受上師的調服。

好好記住這一句話,這將會是你們這一生當中是否能夠解脫,是否能夠成就的唯一準則。縮略地說,只要你有辦法的時候,佛沒有辦法,等你沒有選擇的時候,佛就有了選擇。至於你們希望是佛選擇你,還是你自己選擇你,那把握在你們自己的手上。所以,這一切的關鍵就在你的分別心上。當你有分別的時候,佛就無分別了;等你什麼時候沒有分別的時候,才是佛調服你的時候。依止上師也是如此,只要你有主見的時候,上師拿你沒辦法;只有當你把自己完全地交付與上師的時候,上師才真的有辦法。所以你好好地想一想,一定要記住這一點。

我今天講這個不是因為自己突然興起,你們有各方面的祈求也好,或者是因為有這方面的願望也好,我講的目的是什麼呢

我想以後再去講這個法的機會也不是很多,我希望你們能夠把我所講的這些在心裏好好地消化。我不是因為你們請求一下我就講。我說過,因為我想到無常,想到死亡,我不給自己留太多的時間。這樣一來,我給每個人只有一次機會,如果大家繼續這樣子,如果你們要求我再給你們一點兒時間,再給你們一點兒空間,我會給你們無始無量劫的輪回,你們一直在那裏去漂流,我只能用那麼多的時間再去等候——我覺得,我以一個非常真誠的心,非常迫切地等著你們成就,等著你們去面對自己。但是如果你們還是這樣的,以自己的先入之見,非得要去強調些什麼客觀情況,我也就無話可說了。就一次機會,那就是這一次,我已經講了。我想該知道的你們也都知道,多大的限度,多小的限度,我也都跟你們說過了,能不能做到,怎麼樣去做到,全在你們自己。就像我剛才說的,在你們太有主見的時候,我是沒主意的。我不以任何強加的方式,要求你非得對我做什麼。你只要向我要求時間和空間的時候,我會給你永遠的時間和空間。那麼,選擇就是這樣的:

你選擇你的時候,我選擇離開。

我希望你們能夠把這個記在心裏,這將是你們是否能夠解脫的準則。我不是一個特別善於和喜歡表達自己的人,我能灌頂就到處給人灌頂,我能傳法就到處傳法,我不是這樣的人。我考慮的是能否對你有真正的利益,如果沒有真正的利益,我就打算放棄,因為我並不想欺騙,也不想讓自己活在幻想當中,我是一個面對真實的人,如果我發現我真的不能夠幫助你們,我不會傷害你們,我會給你們留有絕對的空間,免得你們在我面前造一些個讓我生起煩惱的事,反而造下罪業,那也沒有什麼必要。如果你們不能按前面說的做到,那我就應該在茫茫人海當中消失,不會讓你們再見到我,就是這樣的。所以你們自己好好記住,如果一旦真的你們做不到,也許這就是咱們這一生當中最後的交談,最後的語言;如果你們能做到,也許這會成為你們解脫道中的一把鑰匙,打開瞭解脫之門。所以希望你們把我的這些話記在心裏,我是真誠的,也是認真的,我不希望我所說過話不兌現,說一些詐呼別人的話,那沒有什麼必要的,因為我不需要詐呼誰,除非我真的是為了騙你們。因為我知道不是騙你們,所以沒有必要詐呼你們。

希望把你們求法,還有我講法的所有的功德合集在一處,為了讓所有的眾生都能夠有機會見聞憶念修行無上的密法,能夠遇到真正的具法相的善知識,並且因為善知識的引導而獲得究竟解脫,於即生之中能夠穩趣大覺的緣故做圓滿的回向。當自己回向的時候,要非常的真誠:願自己三世所集的一切善業和一切眾生的善業都能成為無盡寶藏,成為成就無上菩提的助緣。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