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1/15 01:44:39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1/15 01:35:34   編輯部 報

 

 

 

提要

  阿賴耶識,梵文作aalaya-vij~naana,意譯為「藏識」;在六識之外,肯定有潛在的阿賴耶識存在,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本文嚐試從語源學的角度,探討阿賴耶識語義的變遷,藉此形構阿賴耶識說發展的軌跡。

  《阿含經》中已有「阿賴耶」一詞,意義專重心理學上的貪愛、執著,阿毘達磨時代的論書亦同。瑜伽行派的經論,才使用阿賴耶識一詞,其語義在《解深密經》中,意指「隱藏於肉體中的識」,與肉體形成安危與共的關係,首出的意義為「隱藏」,其次說它有生物學上的執受義;《攝大乘論》側重此識與諸法的關係,將阿賴耶識詮釋成「與諸法相互攝藏的識」,進而是有情會「執藏」以之為自我的識;《成唯識論》立基於種識不一的立場,從能藏、所藏、執藏三義解釋阿賴耶識的語義,有別於《攝大乘論》種識是一的立場,其中又區分以現行賴耶和以種子賴耶為中心的窺基與圓測二系。

 

關鍵詞:阿賴耶識 語源學 解深密經 攝大乘論 成唯識論

「阿賴耶」的傳統詮釋

一、《阿含經》中的阿賴耶

  阿賴耶識雖最早由瑜伽行派所提出,但「阿賴耶」一詞則早在阿含時代就已經出現,無著也並不排斥這種阿賴耶的用法,他認為若能將其理解為阿賴耶識,則理論上更為圓滿,由於阿賴耶識具備能詮釋阿賴耶、根本識、窮生死蘊的功能,而說「阿賴耶識由此異門成大王路」。無著對阿含中所說的阿賴耶說明如下:

復次聲聞乘中,亦以異門密意已說阿賴耶識,如彼《增壹阿笈摩》說:「世間眾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熹阿賴耶。為斷如是阿賴耶故,說正法,恭敬攝耳,住求解心,法隨法行,如來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現世間。」於聲聞乘《如來出現四德經》中,由此異門密意已顯阿賴耶識。(《攝大乘論》,大正三一. 134a)

無著所引的這段《增支部尼柯耶》的經文係描述如來出現於世具有四種功德,漢譯的有部《增一阿含》中並沒有《如來出現四德經》,若只就內容來看,漢譯《增一阿含》卷十七,<四諦品>第三經(大正二.631b)可視為與無著所引為同類者,只是愛、樂、欣、熹阿賴耶的部份變成「多有所著」;「非阿賴耶法」變成「不染著法」[14],當然僅以此,很難馬上將其視為阿賴耶。

結論

  阿含乃至部派時代,阿賴耶一詞是執著、愛著這種心理學式的意義,或者說是所執著的對象——五種感官對象或取蘊。瑜伽行派一開始並未採用此義,在《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中將阿賴耶識詮釋為「隱藏在肉體中的識」,它或許是瑜伽師在禪定實踐中所直觀到的實踐主體,在經典中將其解釋為隱藏在肉體中,以肉體為其所依,當然從其與肉體安危同一,卻似乎也不能否定其有執受根身的作用,只是從語源詮釋來看,在《解深密經》中其第一義是「隱藏」,而後才是「執受」;而此時阿陀耶識不但具執受義,且與執持種子的功能亦較密切。

  到了《攝大乘論》,阿賴耶識的語源詮釋已脫離與肉體之間的關係,轉而傾向從它與一切雜染諸法的關係,來論述其語義,此時,阿賴耶識與諸法形成互為攝藏的關係,由此可看出《攝大乘論》似乎已有企圖藉此引出一切唯識的道理。另外,論中所說「諸有情攝藏此識為自我」的「執藏」義,似乎又回頭重捨阿賴耶作為「所執著的對象」的傳統義,亦即創新的同時又不忘傳統。

  《成唯識論》一系的詮釋,將一種七現進一步推向八識現行,確立種子賴耶與現行賴耶的嚴格區分,有關賴耶諸義的詮釋,也圍繞這個原則打轉。雖然對於識性的解釋有所助益,但陷入煩瑣的討論,難免與原初經論立意的初衷脫節。畢竟在第六意識之外別立一不同的潛在識,佛陀都怕它會使眾生誤解,而不輕易宣說。若嚴格界定有七末那、第八賴耶,又說賴耶有種子賴耶和現行賴耶,要不落入玄思恐非易事。

  確立了以上幾個重要階段,有關賴耶語義的說明,對於賴耶側重的面向有某種程度的掌握,對於「唯識無境」何時成立,阿賴耶識如何與「依他起性」、「虛妄分別」結合等重要課題的研究,應有助益,尚待日後努力。

識的詮釋 ─ 陳一標      

副所長陳一標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