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12 14:34:00
學習次第 : 進階

如來藏大綱獅吼論

全知麥彭仁波切著  堪布益西彭措譯

南無格魏(頂禮上師)

本來無垢此心性,了義文殊勇士體,

以知正理銳利劍,斬斷三有諸癡網。

唯此遍行如來藏是三世一切諸佛所說密意的精要,也是一切顯密諸法唯一的關要。此相極其甚深,所以佛經中說縱然諸十地大自在者也如夜觀色法般難以如實徹證,更何況諸平凡者呢?

此亦,在導師佛陀所演經教之中,有些是從空性分開顯如來藏的本體,而有些是從本來具足十力等功德顯分開顯如來藏的自性,此二本須無礙雙融。然而對於二諦無別深複又深的關要未能生起信解故,有人視如來藏自性為不空之常。相反,有人卻執其自性僅為單空,不建立本具身智功德而墮入損減的斷邊。彼等為建立各自宗派而發出破立的各種嘈雜諍論高聲如大海洶湧般。然而唯有獲得上師竅訣的諸多善緣者,心中如同溶入勝妙甘露精華而安住,自然於空性法界與光明智慧無礙雙融義獲得信解,同時又滅除對顯空任何一邊的偏袒執著。如是宣說。

通常來說,雖然如來的善說正量是無欺真實的聖教,但要了知其是無欺又需要以三種觀察後才能得知彼為無垢,由此方可信受為真實經典。尤其,字面所說之義,是以無有理的妨難且有正確能立的方式來認定為了義。否則,若棄離了能清淨經典的正理,僅按某人所說那樣而生信,則尚不足夠。因為,一般教有正邪兩種,正教也有了義與不了義的差別,此是無可否認的。所以凡夫於諸所行境以聞思斷除增益而以三量了知後,將會生起不退轉的信心。否則,若自己不能以正量了知,又不能在敵方前安立,則如於彼而言鬼是隱蔽法的補特伽羅說此處有鬼的話語,不能使自他生起信解,因此,契合正理而作闡述是智者的法相。若以理成立,諍辯者的舌頭自會縮回,而住持自宗的眾人也會生起不退的歡喜。若是以理不成立的道,縱然如何宣說而粉飾彼,但過失卻如泉湧般不斷增多故。此處,已入於未被分別尋思錯亂的佛及諸大佛子的傳承軌道後,捨棄偏執而以公正心來說,對如來藏的此等能立相以真實理論作衡量時,見到承許如來藏自體不空堪忍之常與無有功德的單空二者,既無能立又有妨難,而見到承許在眾生界也具有本體空性、自性本具功德的如來藏,既無妨難又有真實的能立。

首先,若問眾生相續中具有如來藏有何能立的根據呢?《寶性論》雲:“佛陀法身能現故,真如無有差別故,具種性故諸有情,恒時具有如來藏”。以理抉擇如是所說義分二:一、宣說他宗;二、安立清淨自宗。

一、宣說他宗:雪域前代的許多人說,所謂“佛陀法身能現”僅僅是從智慧法身能周遍一切分,及“真如”僅僅是同類的單空,以及“具種性”也僅僅是將會成佛。對《寶性論》的此精華偈頌以不能挖掘出要義的少許詞句宣說而已。

其實,僅僅從法身周遍一切境的角度,不能成立真實的種性,僅以現似他相續所攝的佛智慧周遍一切境的這一點,仍然沒有彼一切境成佛的根據,現在尚未現前自相續的法身故,仍會對因(理論)產生懷疑。

再者,僅是單空無任何種性之義,即是雖然你心中想承許種性如種子變成苗芽般,現在絲毫沒有佛的功德,以道的因緣將會成就。彼實空無遮分是無有作業的無為法,有如是差別不符任何道理,比如在名言中有為法種子的顯分可轉變成苗芽,而種子的無實空分何時也不可能轉變成苗芽般。

另外,建立僅以實空就能成佛也是未經慎重觀察的,因為,雖然許心實有不能成佛是正確的,無實也不一定能成佛。儘管土石等一切法是無實的,但誰也無法安立凡是無實都能成佛。僅以緣無實能斷障就將其立為種性也是下劣的,因為在你承許僅緣空性遣除所知障是無根據的,而尚需無邊福德資糧輔助的同時,卻又將如是無遮分許為如來藏則毫無意義。因為此者應成和聲緣共有的種性了,以此不能成立將會成佛。即是僅憑這一點安立不了任何能遣除所知障後出生一切種智的道理,以及無遮自體沒有明智分故,在成佛時以彼不可能了知任何法。所以,若轉依有為法的種性正合你心的話,則在一切有情心相續中無始以來就有智悲力三者的種子,如猛獸、羅刹等也有對自己孩子的慈悲心,及能識別利害的心智等,彼等以道攝持後遠離障礙而輾轉增長,將會成就具足無量智悲力的佛陀,僅如此承許也較承許無遮為種性賢善。即是,凡須成立能生所生的因果,卻拋棄了具刹那有事因的能生後,而將非能生的無實無為法許為因者,則成極為希奇處!

有人如此想,並非所有無實都是種性,僅以心性無實為種性應該合理吧。縱然心的無實也沒有能生任何有事的功能,有法心的前前刹那產生後後刹那合理故,似乎你已不需要此無為法的種性了,那麼最好捨棄吧!

如果想,不是在分開二諦後而安立的,而是承許有法心的光明與法性空性無別的實相為種性。此亦,倘若所承許的是心識與智慧中的無變無為法的智慧,如是以教理均能成立故,此為極成。然而心中認為是將與空性雙運的刹那有法心識分安立為種性,由此逐漸轉變成佛,這種想法最為卑劣。種性應成有為法和無為法兩分,如是則無必要無能力的無為法成為假種性,而能生果的有為法成為真實種性,完全捨棄了承許自性住種性是無為法界的一切大乘經典的密意。因此,乃至自心不放下以能生所生的因果方式安立種性,口中雖說清淨法界是自性住種性,然其實正暴露了自己心中所想與口中所說明顯矛盾的面目,除此之外,別無實義可言。所以凡是承許無變法界是佛性,首先當須認識所謂的法界是某施設處——真實勝義二諦大雙運極無所住中觀義。倘若未能認識其本性而僅僅將彼許為相似勝義(單空),則猶如將見到的林中群猴錯認為三十三天的天人般,執非法界為法界而且承許是成佛的種性,及緣彼者修持般若波羅密多,以及承許彼為自性身的因等,成立如是所安立的一切是大乘的仿造道,般若等經中也如此宣說。

因此,將寂滅一切戲論網的二諦無別法界義——各別自證的所境,稱為自性清淨法界與空性,此者是佛的真實種性以及將能成為具二淨的自性身,在一切大乘經論中都曾宣說故。由此不得不承認自性住種性是無為法,而凡是無為法者,有以自體產生餘果後滅儘自體的作用是不合理的,故法身的一切功德只能承許是遠離障垢之果。決定是這樣,以補處十地大自在菩薩在《寶性論》吉祥怙主龍樹在《贊法界頌》中都曾明顯闡述過,所以自宗遵循彼等論典承許無為法界法是種性。彼界是一切諸法的實相,本體無生無滅,住於顯空無別的本性,沒有偏墮于任何一方。如是,顯現生而複滅的諸有為法,象顯現那樣不成立故,以此不染汙法界本體。因此,須由輪回因果本來清淨而本體自成光明和無漏諸顯現無離無合的此關要,無倒認識如來藏之相。

二、安立清淨自宗。

前面偈頌首句“佛陀法身能現故”之義是:究竟正等覺圓滿佛身即是等同虛空的法身功德。此者是從具諸束縛的平凡補特伽羅的相續中後來有明現或顯現出或能現前故,安立現在有情相續中就具有如來藏。

以此如何成立之理,分為共同與不共兩種:

一、共同,若存在能現前智慧法身的有情,則其心中決定具有將能成佛的種性,根本沒有種性就能現前法身是完全不合理的,如《贊法界頌》雲:“有藏勤作故,能見黃金等,無藏雖勤作,唯一生煩惱。”

二、不共,如是所說是為合理。若想如良田中將能長出莊稼般,把此心立為將來成佛的因,然如何安立本來具足佛功德的殊勝種性呢?也可成立彼,因為一切諸佛出有壞皆以無為法而安立自性智慧身,不是所作無常的自性,以教證理證均能成立故。

此亦,教證:《涅槃經》雲:“諸比丘,若戒律圓滿者,於如來無為法,說為有為法者,不若成為外道,毋寧死矣。”又雲:“善男子,今於如來,當觀為常身、無毀身、金剛身、非肉身、法身。”又雲:“若說如來無常之句,不如以舌根觸燃火之薪,毋寧死矣,亦不應聽聞彼句。”僅是無遮分不能成立為涅槃,彼經又雲:“所謂空空,何時尋找,何者亦不可得。何者亦無,裸體外道亦有,然解脫非如此也。”又雲:“何為解脫者,即非所作之種性,彼乃如來也。”《能斷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僅以此等略作表示,在一切了義經中都有廣泛宣說。

複次,理證:與本來法界無二平等一味究竟之果——一切相智,若是以因緣新生所作的無常法,則應成有非自然智慧、未斷行苦、有滅有生、以自體滅故具虛妄性、自體未成究竟皈依生後無間滅故、僅於因緣聚集處獨住故、未入諸法平等一味、未超越一切邊、未滅意生身等、無自在隨他轉等諸多過失。如是承許將會產生把金剛身視為無常的很多極大罪過故,應當在舍離此劣道後於無二智慧身觀為大無為法、大常法。

有些唯依觀現世量衡量智慧不可能是無為法,心與常法不成同一體性,這樣認為甚是下劣。雖然了知所境的狹隘心識決定是無常的,但是能知和所知一味的遍空虛空金剛智慧與彼不相同。因為在無為法自力光明不變的體性中含攝輪涅一切諸法,所以彼本體本來無有生滅,以觀察究竟的理論成立故,如是智慧是不住有為無為任何邊的大無為法。因此截然不同於單單的無實單空,而且有事法和無事法二者都是有法,彼等或依因緣產生或依觀待假立故,在真實中以理觀察均是有為法、虛妄、欺誑的。而如來藏是有事無事諸法的法性大無為法,真實中無有欺誑。如《中論》雲:“性名為無作,不待異法成。”又雲:“涅槃名無為,有無是有為。”

如是究竟法身智慧是遍一切有寂、平等性、無為法、無變勝義的自性,以了義經和究竟觀察之理均可成立。彼於將來某時可以現前的有情相續中,現在智慧法身自性已經是以法性理遠離盈虧而存在。雖然在現相中由於離和未離客塵而有現與不現的差別,但在實相中前後賢劣的差別連芝麻許也沒有,是無變無為的自性故。《寶性論》雲:“本初如是後亦爾,真如法性無變異。”又雲:“心之自性為光明,猶如虛空無轉變,妄念所生諸貪等,客塵諸垢不能染。”即是,一切輪回法都是變易而不堅的,彼等在法性中似有變易的顯現,而心性清淨如來藏如虛空無有變易。應當按照如是反復宣說那樣而了知。如是無為法光明法界沒有被迷亂染汙而自性清淨,且在無有迷亂本性自相中自成之十力等果法功德無離而住,如日輪與光明般。《寶性論》雲:“具有分離之體性,如來藏以客塵空,無有分離之體性,藏以無上法不空。”即是,輪回的一切過患均由執著人法二我的迷亂心所生,迷亂心從本以來也沒有雜染本來自性光明,如空中浮雲般是客塵故,彼等過患和如來藏是可別別分離的,因此如來藏的本體是以過患而空,即是沒有染汙。以與不觀待迷亂染汙而以自體自然光明入於諸法真實性的自生智慧無有分離的諸究竟功德,如來藏不空。在自體中是不可分離的體性故,如日輪與光明般。

如是成立彼自性住種性是無為本具功德的法身自體時即可成佛故,在一切有情相續中智慧法身必以不盈不虧的方式而安住,修道就能成佛,是以事勢理成立的。而成佛時的法身是無為法故,不可能是因緣新生的所作法,因此成立現在已經存在佛的本體。

於此,有人想:若現在就存在佛的本體,則為何以一切相智不能遣除有情的障礙呢?又因耽著共同乘的知見而認為:既然佛是果眾生是因,因中有果,豈不有吃飯即吃不淨物等的理妨難嗎?

答曰:因為你的心未曾學修極為殊勝了義經典之義,僅以共同教典的知見自然會引生這樣的懷疑,然而實際並非如此。儘管法性光明智慧於一切無別而存在,但自心產生此迷亂客塵時,僅此迷亂的心與境是輪回的施設處,由迷亂而不能如實了知本具的法性。例如睡眠時,以獨頭意識產生身、境、眼識等無邊顯現,彼時分別執為能境與所境,而不能了知意識自體其實沒有異體的能取所取,縱然不了知但實際是這樣的,不成其他。又如諸法雖住於空性中,然僅此也未必都能證悟,以有實相現相不同的迷亂故。因此,心和如來藏智慧二者是有法與法性,以及佛與有情也是從實相和現相的角度而宣說,所以發出因中有果的理妨難,是你絲毫不了知而已。

如是,此理是以果時現前法身之因建立因位有本具功德的種性。在實相中本無前因後果而觀待現相需要安立因果故,稱為“以果立因觀待理”。

第二句“真如無有差別故”所說之義是:輪涅諸法的實相——空性大光明本來無別一味故,在勝義中佛與眾生也無差別,即有寂平等。是故由迷亂客塵似現的極多幻化的諸有情於實相勝義法性中絲毫也不移動,以法性理成立故,決定具有如來藏。經中也說諸法從本以來是光明、涅槃、正等覺的自性。

既然如此,則正如以上你對他人所說那樣,僅以真如無別就成立有種性,應成土石等也有種性的過失。

答曰:所謂種性需要安立是能斷盡迷亂心所生的二障,且是無迷亂覺悟所知自性的諸佛的無過失因。以非心識的土石等色法不能修道故,雖然在名言中於真如無別,但無須安立彼等有種性。因為由心現土石等,非以土石等外境產生心,應由夢境和夢心的比喻而知。了知此三界作者的心識存在法性如來藏勝義無漏善法的自性,如水有濕性一般。因此輪涅一切顯現僅是心識和智慧的幻化而已,故無須立為異體。真實義中在法性本來正覺相不動的一切顯現,不超離如來之相,極應如此承許。如《般若攝頌》雲:“應知色淨即果淨,果色淨乃遍知淨,遍知淨乃果色淨,如空無異無斷壞。”有境從障礙中解脫而清淨,即是色等清淨或自性,僅是除了自現障礙逐漸遠離而現見的層面之外,真實本體本來遠離障礙而住故。因此,當消盡能境心界的障垢而成佛後,所境有事的不淨也不會剩下,如眼翳清淨後毛髮自然會清淨。

若想,依你的觀點應成一人成佛時,一切眾生不淨顯現都須滅盡。

答曰:並非如此,以各自補特伽羅自現的障礙障蔽後而有見實相現相相違故。

若又想,縱然如此,但實相現相完全相同的佛地中有沒有此等不清淨的顯現?若有則一切法不成圓滿正等覺佛,若無則不能照知一切遍趣行等。

答曰:以一切相智對所有輪涅一切諸法與自體一味平等的境界中無勤任運通達,並且於彼前不離開將一切見為大清淨的同時,對六道眾生的種種顯現也如各自的現相般正知。此是由滅盡一切所境能境二取顯現障礙之力,而使所有有法以毫不混雜圓滿的方式含容於法性界的關要故,遠離生滅平等一味的智慧一時照見。此理無須說觀現世量,即使住地的聖者也難以思量。如《菩薩藏經》中雲:“諸法平等性,諸佛證平等,故是正等覺,如來見平等。”如實正知心之自性光明故,於一念間以智慧現前無上正等菩提而成佛。如其所說阿闍梨月稱亦雲:“如器有異空無別,諸法雖別性無差,是故正智同一味,妙智刹那達所知”。以與法界無別的大智慧周遍一切萬法無勤照見,如海中映現星月般在寂滅分別的境界中觀照。此是由於自生光明智在基中所住的法性滅盡一切障礙後如實現前故,依於觀察究竟的法性正理將會獲得不退轉的勝解。否則,以狹隘心識衡量佛地後,或安立佛地無有智慧,或雖安立有智慧然如凡夫心識般有變易,或不能照見有情界,或有不清淨的顯現,又有如所有盡所有不成一味等相違處,可以見到許多由分別垢染引生的觀點。

第三句“具種性故”(諸有情,恒時具有如來藏)所說之義是:一切有情具有可以成佛的種性,因為成立客塵障垢可以遠離並且諸眾生無別具有功德本具的法身故。如是若有可成佛的種性,則彼等諸有情恒時決定具有如來藏。由於彼等有成佛的機會以及佛法身的本體成立是無為法故。從本體角度而言,前後無有賢劣差別故,應知第三理是“以因生果作用理”。對此並非僅是以因將生果的比量方式推知,而是法性真如種性無有變易,彼果時本體無賢劣,無論諸客塵障垢存在多久也可遠離,由此關要彼種性于成佛何時也不可能虛耗故。

如是彼因種性和果位法身本體無有差別(即是第三理);若有果位法身則在彼有情位也定無增減而存在(即是第一理);雖假立了因果和前後,然實際是法界無變的本體一味理(即是第二理)。以此三理成立一切有情具有如來藏,是以事勢理的正道而安立的。如是以一切有情都具有如來藏之理,成立究竟解脫、如來及諸法實相勝義無別。此亦,僅由如來藏成立,若能了知則成立究竟一乘。否則,若許有情界中無有所謂的如來藏,或成佛時無有及因位無有功德果位時重新獲得等,如此宣說都是與大乘義相違的觀點,虛耗了究竟一乘之理。因此于勝乘具有信心之人對此應具極為圓滿的智慧。

如是在有情位具有本具功德的如來藏,彼是不可思議甚深之處故,佛也在諸多眷屬中說:“當於我所說法生信,必無欺誑,唯以自力難可了知。”是為顯示甚深究竟故。對此諸少慧尋思者會不斷地諍論說,應成佛與有情集于一心的過失等。依于名言所說的所有過失都是下劣的,如《解深密經》雲:“世俗與勝義,遠離一異性,若執一異體,均入於非理。”不須承許心之法性如來藏與有法心二者是一體或異體,雖不離實相法性義,然和現相中有迷亂並不相違,否則,應成無有解脫,或應成誰也不迷亂等過失。正因為有實相現相的不同,所以不僅可以成立迷亂的有情,也能成立彼入道後斷除迷亂而成佛。雖以觀察勝義的理論成立諸法空性,然以此並不遮遣如來藏功德,即是雖有無上功德,然此宗也承許本體空性故。因此,第二轉*輪教義宣說輪涅諸法空性,彼如是成立如來藏也是空性的自性故。然而以空性自性身及無離無合智慧光明作簡別而宣說如來藏,此是第三轉*輪了義諸經的密意,僅此一點超勝第二轉*輪。故《解深密經》中也高度讚歎了第三轉*輪義,然並非是所有三轉*輪的經典,而僅限於宣說如來藏的部分了義經典。如是宣說。此理在其他經中(《陀羅尼自在王經》等)以淨治如意寶等比喻可以如是明顯了知。因此,第二轉*輪宣說的空性和第三轉*輪宣說的身及智慧,彼等顯空須雙運故。遍知龍欽繞降承許第二第三轉*輪的諸了義部分均為了義,無須取此舍彼,應當唯一按照如是而受持,即是彼二者中沒有一者了義另一者不了義的矛盾,而且雙運後如來藏作為因續(即基續)義可出生金剛乘竅訣之關要故,須知彼等佛教關要本為一致。於此究竟義,龍樹無著等諸聖者的密意一致,因為由《贊法界頌》《心注》《寶性論釋》等明顯可知故。如是又如阿闍梨龍樹(《贊法界頌》)雲:“盡其佛所說,顯示空性經,皆為滅煩惱,非失壞此界。”如是以勝義理論觀察後的結果是究竟二諦無別如金剛之義,此是以尋思者的分別心無法通達的法界故,根本沒有依勝義宣說過失的機會。

現在宣說彼如來藏在有情相續中如何安住之相。若以實相自體而言,諸法含攝於法性界中,法性自體沒有生滅平等而住,沒有輪回涅槃等賢劣,也沒有此岸彼岸、自他、大小、前後時位等差別,是無變法界唯一明點。儘管實相如此,但是針對迷亂客塵的現相而言,如此三界輪回眾生心境現起而不見法性自性時,法性也並非無有,自性中沒有少許動搖故。心之法性如是被客塵障垢纏覆而不顯,彼以果實或精華方式而安住,稱為種性或藏,以地下寶藏等九喻顯示而了知。如是宣說。雖然觀待客塵障垢于彼安立不淨、不淨淨、極淨三種分位,但而如來藏自體上實無差別。《寶性論》雲:“佛智入諸有情故,自性無垢彼無二,佛性假立彼果故,說眾皆具如來藏”。又雲:“此之自性即法身,真如以及種性者。”又雲:“不淨以及不淨淨,極為圓滿清淨者,如是次第而宣說,凡夫菩薩與如來。”如是宣說。

既不能如是了知心中就執著所謂如來藏如棗依盤般住在五蘊籠的某處,是迷亂心與不迷亂心二者並存。之後,若人附合此者而作破立,即是自己全未通達大乘密意的嘶叫而已。因此于心未淨修大乘的惡尋思者眾中宣揚如來藏也無意義。如此甚深教言不是為凡夫和諸外道種性而說的,彼等非是聞此深法的法器。所以對彼當從無我、無常等展開而說法,並且須要以理安立,宣說如來藏無有意義,僅以觀現世量不能成立且將成增損處故。若人從內道下乘起修而對大空性真實勝義生起殊勝定解後,再對彼宣說如來藏教方能生起不退轉信解。因此,有些人認為雖是清淨道,然無法以理成立而須以覺悟了知;又有些人認為既非觀現世量之道則非正道,應須揭露彼等謬誤後通達修道相的關要。

以下遮遣對如來藏自性的顛倒分別分三:一、遮遣不空諦實之見;二、遮遣斷滅空無之見;三、遮遣無常有為之執。

一者、如《楞伽經》雲:“大慧問曰:世尊於契經中說如來藏為分別垢之所染汙,然是常住、堅固、不變,如來藏與諸外道所說神我有何差別?世尊,諸外道類亦說神我常住、非作、無德、周遍、不壞。世尊告曰:大慧,我所宣說如來藏者不同外道所說神我。大慧,如來應正等覺是於三解脫門、涅槃、無生等句義說名如來藏。為除愚夫於無我之恐怖,由如來藏門顯示無分別處、無相境界。大慧,現在未來諸菩薩摩訶薩不應執我。”餘經亦雲:“凡有法想者,無三菩提解脫。”若法自體不空,彼上他法雖空,然非成自性空。經雲:“於一法無一法之空性,是一切空性之最下者。”等,有諸多教證。另外,《楞伽經》又雲:“大慧,如來藏非常非無常,何以故?以此二皆為過失故。”經雲:“戲論被魔執,有無應舍離。”餘經亦雲:“設有一法過於涅槃,我亦說如夢幻。”等教義。

以理觀察如來藏本體同樣也是空性故,由此方能成為心之法性、遍行一切境、一切時恒常、不可思議及諸功德一切無偏顯現,此等均為合理。若彼自體不空諦實,則彼決定恒時不能成為他法的法性等。而且也不可能成為以勝義量觀察所得的結果,因為以勝義理論觀察諸法無實後卻得出一個諦實法,如同從光明產生黑暗一般,定無是處故。以名言量也不能成立諦實,因為於此量前雖可成立實有,然而僅憑此點不能成立如來藏何時也不空故。若以二量都不能成立,則能立的根據如同空花,所以安立彼者只是徒勞無義而已。

二者,若對顯空雙運法界一無所知,卻唯將相似勝義無遮單空執為種性、法界及空性,並對宣說本具功德的經論彙集相違者,極為不佳。如《智印等持經》雲:“濁時將生不求法,求利不禁於三門,自善學菩提者,樂說一切為空性。”又雲:“空性無生亦無作,無見無來亦無去,吾等緣此學空性,如是說者乃法賊。”又雲:“若執無法時,凡夫妄念縛。”《般若攝頌》雲:“亦執蘊空行有相,菩薩未信無生處。”《三摩地王經》雲:“所謂有無均是邊,淨與不淨亦為邊,是故寂滅諸二邊,智者亦複不住中。”《饒益指鬘經》雲:“嗚呼!於此世間,有二士夫,能壞正法。一者執畢竟空無,二者妄謂世間有實我。彼二毀壞正法,隱沒正法。”諸經論中數數宣說,若對能斷盡一切見的空性對治法執為實有或不實,則是不可救藥之見,以及空與不空任何也沒超越所緣,當須平等斷除。若也以理論觀察彼遮除諦實的無遮反體,除了是執著遮破所破的分別心假立外,顯然根本未至遠離增益的實相故,此處無須繁述。僅實空無遮分雖非真實法界及實相,然而也應可作為初機趣入實相的門徑。如經雲:“文殊菩薩,若有菩薩於天界千年中,供奉三寶所需資具,若複有餘菩薩於彈指頃,觀察一切諸行無常,一切諸行皆苦,一切諸行皆空,一切諸行無我,其福勝彼無量。”如是所說。

三者,如是本基如來藏如日離雲般現前的一切種智,彼是常還是無常?諸經論有時雖說一切種智是常,而有時卻說是無常。應知其義如下:針對未轉依的所化眾生,經中說一切種智是無常。其理如《釋量論》雲:“量非有常性,達有事量故,由所知無常,彼不堅性故。”即是由發心及修習空性等道的因產生一切種智,無因生是不合理的。以及彼於一切萬法是現前的量故,而量如果是無欺智,則沒有一個是恒常。亦即,於存在的且是有的法如是而衡量則為量。由彼行境的所知法是無常故,能知的量也定是無常且是依次而產生。若是恒常則無任何作用,以量成立故,以決定沒有衡量所境等的一切作用故,一切種智是恒常則不合理,因成立為無常。如是諸實有法是無常,無實法雖可假立為常,然而它也沒有常基故,則真實的常法任何也不可得。此理者,對外道及自心沒有轉依不可思議法性相的共同乘前,應須如是安立,除此之外,在現相中沒有其他任何方便使其現於心識前。

然而若從已轉依的智慧的境界而言,則成立一切種智為恒常,因為安立無常的能立是刹那生滅的所知與也依次生起的刹那能境智慧等,此等僅在尚未轉依的凡夫前如是顯現,在實相義中並非如是成立,即是某法刹那也沒有生,又何須說以此組成的時間次第等?比如在夢者前雖有前後時際及無邊方分的種種顯現,然而此等並不成立。因此,於法性無滅之義如是轉依的智慧究竟時,是能知與所知無別的智慧身。心之自性或法性雙運自性光明即使在尚未轉依時也無變易故,稱為前後無別的自性住種性。而變易客塵可分離的諸障垢均是依次顯現刹那生滅,輪回涅槃及賢劣等的不平等,雖然在具有二取未能轉依的凡夫前如是無欺顯現,但是在本性中不成生滅及二取而住於大平等性,彼性中含攝一切變易的方分與時分,彼是在諸聖者各別自證智的行境中存在,不被三時的變易所染汙故,於彼為何不立‘大常’之名呢?已有且非刹那生滅性故。

如是,一切變化有實與無實的虛空等時方的一切所知均一味平等地含攝於法性中,而彼法性不被任何變化等法所含攝,如虛空包容雲而不被雲所包容般。因此,彼法性大平等界光明本基僅是以自然智慧的自性自然周遍一切法俱生而住,然其自性在具有客塵障垢者前不顯現。若以能遣除障垢的五道所攝的斷證力,而獲得能知所知無別的大智慧時,由自然智慧無變故,獲得一切能知在法性勝義中平等一味無別同時無勤任運照知的一切種智。然而由此不成立自然智慧從因中產生,在真實中成立遠離客塵的法身是離系果。雖現似由因新生,然僅在尚未轉依的現相中如是顯現而已,諸甚深經典的究竟密意是在真實義中法性自性法身的本體無有生滅,一切諸法本來平等是正等覺佛,或是本來寂滅的涅槃及自性光明等,此者是諸清淨地的菩薩也難以思惟之處,何況平凡人呢?然而若如理生起信解,則讚歎等同獲得不退轉授記故,對此理應當生起勝解。

如是若于如來智慧身觀為恒常則生福德。如《決定寂滅幻化等持經》雲:“文殊,若善男子,善女子,於天界俱胝劫中,普於十方一一世界四眾眷屬,如其所求而行佈施。若複有善男子,善女人,發饒益他人心已,宣說如來恒常、如來堅固句,其所得福德勝前無量。”《大涅槃經》雲:“迦葉,善男子,善女人,當恒一心勤于佛常住二句。”又雲:“若人於此不可思議處,精勤作常想者,彼為皈依處也。”等。若將如來身觀為無常,則彼人連皈依也沒有,觀如來身是無常,將會產生無量過失。既依經典所說而了知後,當需對真實義發起恭敬心。

如是如來藏的本體遠離一切有無、常斷等戲論,二諦無別唯一明點平等性,在彼實相體中現有諸法是一味唯一性,如是而見即見無有破立的真實義,故離一切邊執,是為證悟勝義賢妙之見。《說菩提分經》雲:“文殊,若人能觀諸法無不等、無二、無別,是為正見也。”《虛空藏請問經》雲:“知有實無實,安住真實際,見有實無實,智者不執著。”《菩薩藏經》雲:“勝義中聖者的慧及智前不成立任何所知或所斷或所修或所證也”。如是宣說。然而以名言量觀察善加辨別時,於諦實知為諦實,如知聖道是無欺;於非諦實知為非諦實,如知由修“我”能得解脫等為顛倒之說;于無常知為無常,即知一切有事法為刹那性;于常知為常,即知如來藏自然智何時也無變易;於無者知為無,如知我及能取所取顯現的自性不成立;於有者知為有,如知無欺因果緣起顯現之理;知一切有情法性如來藏自成功德自性安住等,在名言中真實存在,是不顛倒智的行境。如是了知並趣入,從彼所生的廣大功德是無癡善根故。如是諸經中也從一般和特殊兩方面宣說了很多法,尤其雖無人我,而宣說遠離我與無我二種戲論的如來藏大我等具有淨、樂、常、我殊勝波羅蜜功德,旨在於有無變易無住大涅槃寂靜善妙究竟功德了知為有。如《涅槃經》雲:“所謂我者,若何法諦實、真實、主宰、無變易,則稱為我也。”

如此甚深如來藏之相,聞後僅生勝解信也能出生無量功德。如《寶性論》雲:“若人為求菩提果,珍寶嚴飾黃金刹,佛刹塵數日日中,供養一切諸法王。余人於此僅聞句,聞已生起勝解信,依此所生之福德,較前佈施德更多。若有具慧為求取,無上菩提經多劫,身口意業無勤作,能護無垢諸律儀。余人於此僅聞句,聞已生起勝解信,依此所生之福德,較前持戒德更多。若人修持能息滅,三有煩惱火靜慮,修持天梵至究竟,菩提不動之方便。余人於此僅聞句,聞已生起勝解信,依此所生之福德,較前靜慮德更多。”如是若於甚深難量者,知而生信有大義利,而且宣說勝乘精華不退轉之獅子吼如來藏教言是甚深稀有故,往昔未曾修習且慧劣者難以生信。如《宣說如來經》雲:“于我此智慧,愚夫心生疑,不能住此境,如射空自墜。”《細研磨經》雲:“如是彼等愚人將墮惡趣,為魔加持故,覓求彼過,於如來所許說法之人亦欲覓求過失。”《梵天請問經》雲:“顯揚善說聖法時,具罪之人執非理,無信於法生疑慮,俱胝劫中成癡狂。心無信故成罪人,心嗔不護他人意,捨棄一切精華已,無信心故取渣穢,倨傲以及恒具慢,無有信心不敬他。”又雲:“彼等以非法句諍,於諸佛教作染汙,猶如外道生疑慮,覓佛法過相違已,無信之人法亦舍。”《制罰破戒經》雲:“舍利子!沉於生計,耽執諍論,於自他作害之士夫非是聖士,彼等將充滿贍部洲。”

思惟如是所說之理,在五濁興盛,且諸入教者顛倒四依,而使殊勝大乘宗的關要大多已失壞而變成相似法之時,對大乘命根般的此法甚至有痛惜心的人也頗為罕見。然而以入於前譯持明傳承教下之力,及得以見聞許多傳承教言如意寶,以及頂戴蓮花王自在補處文殊童子現為人相的遍知金剛威嚴(蔣揚欽則汪波)等眾多真實善知識蓮足的善緣力,年齡和智慧都尚未成熟的我,對此甚深處生起些許辯才。

如是對遠離諸邊雙運極無所住之相——法界自性住種性義,善加宣說乃為獅子吼。《梵天請問經》雲:“天子!宣說於任何法不貪著,彼等為獅子吼;宣說於任何法生貪著,彼等非獅子吼,而是狐狸鳴,引起任何邊見之言說,彼等非獅子吼聲。”《大涅槃經》雲:“獅子吼者,于一切有情宣說有如來自性、如來常住、定無變易。”又雲:“善男子!雖於空曠處多有宣說,非獅子吼,然于眾多智者眷屬中宣說,乃為大獅子吼。彼獅子吼者,不說一切諸法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而唯說如來常、樂、我、淨。”諸如此等獅子吼之喻義已作廣大宣說,應當了知。如是公正合理地宣說了如來藏之相,雖與某些人不相合,然是建立了真實的道故,他人心中不應憤怒。如《入中論》雲:“論中觀察非好諍,為解脫故顯真理,若有解釋真實義,他宗破壞亦無咎。”如此之舉也是護持正法。《三摩地王經》雲:“何為護法耶?即於譏毀佛法者,如法而降伏。”也是住持正法,如《虛空藏請問經》雲:“何人已得佛菩提,佛法法相彼盡持,何人極知無垢際,彼者盡持諸佛法。”如是持法者能報佛恩並能獲得無量福德,《宣說如來大悲經》雲:“如是恒持佛法者,以法定超非資財,何者受持佛法藏,彼者報答諸佛恩。”《虛空藏請問經》雲:“如千俱胝劫宣說,佛陀智慧無邊際,如是受持如來教,所得福德無有量。”如是所說故。

於彼勝乘諸教典,雖具略說之辯才,

年齡學問未成熟,狂僧我語誰人信。

現今眾生逐名聲,遠離辨理非理慧,

多數嫉妒魔所擾,我知非是善說時。

然而殊勝師本尊,於心蓮上恒敬供,

諸善教句及其義,心中明而極明現。

彼時善說納受修,長時歡喜後時際,

於他刹中佛法理,勝喜猶如上弦月。

甚深究竟此教言,具慧生喜此乃是,

非墮有寂邊之樂,故諸善緣當歡慶。

祈願舍離諸邊執,顯空雙運獅吼聲,

降伏惡見野獸群,佛教精華十方興。

此論由受持三學寶藏的法友格南勸請說:“於‘佛陀法身能現故’等文句之義,按您心中如何顯現而造。”於此懇請者前僧人無垢智慧(全知麥彭仁波切)自然顯現徑直而錄出。增上善妙!

此論原本曾混入上師(蔣揚欽則汪波)的著作中,二十四年後揀出原本,當善賢和尚龍多欲付梓之際,與最初祈請者及具慧拉布羅珠同時聚會,彼等複祈請說:“請您務必增補”等語。如是祈請後,于最初原本上歸攝文句並增添一二關要。

勝生鐵兔年四月下旬吉祥時,於降魔勝利洲中,無垢智慧文殊歡喜金剛(全知麥彭仁波切)二日中從原文錄畢。芒嘎郞!(願吉祥!)

二00二年藏曆六月二十三日

于西藏昌都日通藏醫院圓滿譯畢 即經典所說完全相合聖凡的現量境界,無絲毫不符,是依現量觀察知其清淨無垢;依比量推理,毫無錯謬,是依比量觀察知其清淨無垢;經典文句前後、直接間接等均不相違,無有矛盾,是依教量觀察知其清淨無垢。

藏文原本是前代,然看內容似為後代,也許是錯字。

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雲:“善男子!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非雜食身,即是法身。”

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雲:“空空者名無所有,無所有者即是外道尼犍子等所計解脫,而是尼犍無解脫故名空空。真解脫者則不如是故不空空。”

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雲:“真解脫者不生不滅,是故解脫即是如來,如來亦爾。”

此頌義為:色淨是基位的自性清淨,果淨是見道、修道分證的清淨實相,遍知淨是究竟圓證的清淨實相,基道果三清淨於本來實相中是無二一味。

此頌法顯譯為:色清淨故果清淨,果色二同一切智,若一切智清淨時,如虛空界不斷壞。

如來藏之九種喻:萎花中佛;群蜂中蜜;殼中果實;糞中金;地下寶藏;果中胚芽;破衣中寶佛像;貧賤醜女腹中懷輪王;焦泥模中妙寶像。

三解脫門:即空性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

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雲:“迦葉,諸善男子善女人,常當系心修此二字,佛是常住。”

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雲:“若能於是不可思議,修常想者則有歸處。”

此處所知、所斷、所修、所證分別指四諦中的苦諦、集諦、道諦、滅諦。

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雲:“何者是我?若法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者,是名為我。”

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雲:“獅子吼者名決定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雲:“善男子,雖於空處多有所說,則不得名獅子吼也,於此智人大眾之中,真得名為大獅子吼。獅子吼者,不說一切法悉無常苦無我不淨,惟說如來常樂我淨。”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