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11 03:13:28
學習次第 : 進階

 

中觀寶鬘論廣釋

喇拉秋智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第二品 輪番說因果

丁二(輪番說增上生決定勝之因果)分三:一、決定勝之因果;二、宣說增上生之因果;三、複說決定勝因果。
戊一(決定勝之因果)分二:一、破邊執見;二、甚深難證之理。
己一(破邊執見)分三:一、以比喻能憶念前述內容;二、以教理真實遮破;三、是故佛未授記四邊。
庚一、以比喻能憶念前述內容:
猶如芭蕉枝,盡析無所有,
倘若剖析界,士夫亦同彼。
比如,為了觀察芭蕉樹枝聚合而成的一堆有無實質,而分別加以剖析尋覓,所謂芭蕉樹的實質一無所有。同樣,被稱為各種界的補特伽羅或士夫也是如此,如果觀察剖析六界,以智慧分別開來,則如同上述比喻一樣,所謂的士夫微塵許也不成立實有。經中雲:如於潮濕芭蕉樹,為求實質士剖之,然諸內外無實質,一切諸法如是知。
庚二(以教理真實遮破)分三:一、我與無我自性不成;二、有實無實自性不成;三、遣除未授記輪回後際非理之諍。

辛一、我與無我自性不成:
諸法稱無我,是故諸佛說,
六界皆無我,即為汝抉擇。
如是我無我,真實不可得,
故大能仁遮,我與無我見。
從聖教的方面來說,一切法成立體性無我。為此,三世諸佛說,由此緣故,誠信聖教當觀所謂的無我。
如果有人想:六界存在嗎?
假法補特伽羅與設施處六界這一切均不成立為我,這裏以諸多理由為國王你抉擇而宣說,誠如前文中所說,在真實義中,諸法中我與無我二者真實如實不可得,正由於我與無我自性成立是顛倒之見,大能仁佛陀才對這兩種邊見進行了遮破。《寶積經》中雲:迦葉,所謂我是一邊,所謂無我是第二邊,此二邊之中間,即是無色、無表等中觀之義。其中作了廣說。因此教誡我們,遣除有實無實所有見解染汙,即是離邊之見的真義。
辛二(有實無實自性不成)分二:一、真實宣說;二、未授記四邊之理由。
壬一、真實宣說:
佛說見聞等,非真亦非妄,
倘若成違品,彼二實非有。
如是勝義中,此世離真妄,
故於真實中,佛不許有無。
大能仁佛陀說,眼見色法、耳聞聲音等六境,並非真實成立也不是本無虛妄的原因在於,前者是從依於真如的角度而言的,後者是指在名言中。
如果有人說:由此可見,真妄二者並不是依靠實空真如而宣說的。
駁:這種說法不合理,即便與有實法自性成立的方面相對立的違品無實法需要自性成立,但由於有實法自性不成立的緣故無實法也不成立虛妄。這樣說的理由是,真妄二者並非真實成立之故。《梵勝心請問經》中雲:無諍之此法,諸佛所宣說,若知世等性,此無真或妄。何者若已得,真或妄此教,邊執者成我,無別於外道。真實顯現如果不成立,那麼對治法虛妄顯現也無法立足,因此耽著它就是過失。見聞等僅是分別而並不真實。《優波離請問經》中雲:具眼一切則可見,眼雖可見諸色法,夜無諸緣不可見,是故離聚乃分別……”可見,如果從勝義的角度出發,現有一切世間界本來即超離自性成立的真妄。
如果有人問:難道佛陀不也親口承認名言中存在有無嗎?
綜上所述,從真實詳盡分析的側面,不見真妄一切,由此佛陀並不承許一概說自性成立有或無。
壬二、未授記四邊之理由:
如是一切法,全然皆非有,
故佛如何說,有無俱非俱?
如果有人說:遮破自性存在之後就成了永不存在,或者,遮破不存在就成了永遠存在,因為真實存在、真實不存在相違。
駁:真實存有、無二者自性均不成立,由於我與世間一切法在何時何地自性成立絕對有與無都不存在的緣故,遍知佛陀如何開示說世間有邊、無邊、二俱、非俱呢?這正是佛未宣說四邊的原因所在。
辛三(遣除未授記輪回後際非理之諍)分二:一、爭辯;二、答辯。
壬一、爭辯:
過去今未來,無數正等覺,
度生俱胝數,安住三世中。
盡而住三世,非增世間因,
佛何不授記,彼之前後際?
假設有人說:雖然未授記輪回的前際,但對輪回的後際不作授記不合道理,因為:先前已涅槃、未來將出世、現在住世的圓滿正等覺共有六十位數 甚至更多不計其數,每一尊佛也是變成俱胝數將更多的三世一切眾生安置於解脫果位,他們正是為了一切有情才安住於三世來成辦將眾生趨至涅槃的偉業。前所未有的眾生不可能產生,因此眾生不存在增長的情況,這是從名言的角度來講的,而在真如中,眾生是盡或無生的本體,佛陀安住三世並不是增長世間眾生的因。徹知何時諸法恒常無生,爾時所謂某法產生、某法形成等實空如幻之一切法的佛陀,為什麼不授記眾生的前際與後際?因為無增無減的緣故或者先前許多已盡、後來無增的緣故。
壬二(答辯)分二:一、輪回生滅去來自性不成之比喻;二、輪回唯是假名而已。
癸一(輪回生滅去來自性不成之比喻)分二:一、于非法器莫說成佛之深密主因;二、真實喻義。
子一、于非法器莫說成佛之深密主因:
異生前保密,此乃甚深法,
世間如幻即,佛教真甘露。
對上述辯爭進行答復:耽著有實法成實而誹謗真如的尋思者雖然詢問了十四邊,但佛未予以授記,其原因是,對異生前要保密的是甚深之法,為什麼呢?世間在迷亂者前雖顯現然而似現不成如幻術一般,這相當於是佛教中的醍醐甘露,並不是被實執所蒙蔽的所有愚者顛倒假立的一切。印度注釋中說這是獲得佛果的主因
子二、真實喻義:
猶如幻化象,雖現生與滅,
然於真實中,無生亦無滅。
如幻之世間,雖現生與滅,
然於勝義中,無生亦無滅。
猶如由因緣所顯現蒙蔽人們視野的虛幻大象,在名言中雖然顯現為生與滅,但在勝義中本來就不存在真實成立的生與滅。同樣,雖然顯現成實,但實為空性如虛幻般的此世間,僅僅在名言識前顯現分中並非不顯現產生,也顯現滅亡而不是恒常顯現,可是在究竟勝義中,絲毫也不存在自性生與自性滅。也就是說,如同被魔術蒙蔽視野的人們將幻化的馬象執為真實而加以耽著一樣,因為沒有通達、沒有了悟真如而被無明所蒙蔽的所有異生凡夫,耽著似現真實的有實法,而從來沒有想到自性為空性;魔術師自己了知雖然顯現馬象卻不真實,而觀看魔術的愚者與魔術師儘管相同見到魔術的幻化,但執著方式卻迥然不同。同樣的道理,異生與證悟真如的諸位聖者儘管相同見到世間萬事萬物,但凡夫見為實有並執著,而諸位聖者通達如幻無實而沒有耽著。也就是說,七地之前清淨後得世間智慧所見前,雖然會出現真實顯現許,但不存在實有分別念。而八地以上連真實顯現許也不出現。
一切了別如果歸納,則有四種,即未入道異生的分別念:三界不清淨的心與心所、耽著二取的迷亂識;入道勝解行的分別念:觀待聖者而言也不清淨,因為本體是世間,具有實有分別念需要上進,而與平庸分別不同,由於作為聖者智慧之因,並通過修行空性總相而稍微感受到法身的明相之故;聖者入定與法性一味,因此無有分別念;後得的分別念也並不是像凡夫那樣,因為無有耽著二取的分別念的緣故,也不是像入定那樣,因為可能存在細微的二取。這四種分別連帶其對境涵蓋一切所知。
如同未被虛幻的物品與咒語欺惑的人(補特伽羅)甚至幻化的馬象形象也不出現在眼前一樣,聖者的根本慧定前,真實顯現與二取一無所有。
譬如虛幻象,無來亦無去,
愚心所致已,真實無安住。
如是幻世間,無來亦無去,
愚心所致已,真實無安住。
如果有人說:虛幻的大象由因緣所生也不是真如。
駁:猶如虛幻的大象真實本體無生,因而正當產生時,從何處也不來,最終也不去往何處,然而執著馬象自性能去能來只是由於咒語等蒙昧心所導致的,真實性中,絲毫也不存在於真實本體中安住的情況。正如此比喻一樣,這些器情世界現而無自性,如同魔術師的幻化一樣。因而最初從何處也不來,最終何處也不去。可是,所有凡夫卻執著器情的這些法自性能來能去,這只是由無明之毒蠱惑內心所致,真實性中安住自性絲毫也不成立。我們務必要通達此等道理。《三摩地王經》中雲:此等法不住,非有住此等,無住雖說住,自體不可得。
癸二、輪回唯是假名而已:

超越三時性,唯是名言立,
一切有或無,世間豈實有?
正如剛剛所說的那樣,由於在勝義中是超越三時生滅去來的體性,因此唯一是假立名稱的名言而已,除此之外,何法先前自性存在或者後來變成無有的一切世間實際上怎麼存在成實呢?決定不存在。這些道理有教證作為依據,《三摩地王經》中雲:三有如夢無實質,速滅無常如幻術,無來亦無由此去,相續恒空無有相。又雲:出生以及成死亡,然無有生無死亡,何者了知此法理,不難獲得此等持。
庚三、是故佛未授記四邊:

佛陀由此因,未授記有無,
二俱非俱邊,而非由他因。
遍知佛陀考慮到勝義中無所授記,對有些所化眾生宣說無有實義,由於上述的原因,也就是超離四邊的緣故,而對世間有邊、無邊、二俱、非俱所有四種類別沒有予以授記,而並不是由於除此之外的其他原因。具體來說,有邊:就像順世外道所承許的那樣,今生完結而不轉後世,否定後世,因此稱攝之見解。無邊:數論派所承認的今生的我趨入後世,而觀察趨入對境,稱為動之見解。有無二俱邊:諸如有些裸體外道認為,暫時有邊,自性無邊,趨入有無二者,稱為散之見解。非俱:像犢子部承認的那樣,補特伽羅聚合與獨立何者也不可言說,全盤否定一切,稱為收之見解。輪回自性寂滅豈能存在這樣的戲論?《寶雲經》中說:大轉妙法輪,方寂滅無生,自性涅槃法,怙主汝宣說。又雲:輪回末不得,前際無法相,未來亦當知,故入業所作……”其中對此也加以闡述了。
己二(甚深難證之理)分三:一、甚深難證之原因;二、能仁於非器不說之原因;三、解說彼原因。
庚一、甚深難證之原因:
此身不淨性,粗及現量境,
恒常顯現時,心中尚不住,
無住微妙法,極細非現量,
由是甚深故,心中何易悟?
假設有人問:諸法如果是無我,那就說明這是此世間的自性,因此眾人為何不通達此理?
駁:事實並非如此,本來,我們的這個身體本體是由不淨物所充滿,並不斷流出骯髒物的色法,因此,是粗大之法,不是比量的事物而是現量的行境,所以容易理解。明明是恒常顯現為不淨的當時,人們心中尚且不存留不淨的想法,更何況非法器鈍根者難以證悟、無有相執所緣之處決定勝的微妙法了?由於難以通達,所以極其微妙,是利根聖者的行境,而異生需要依靠因來了達因而並非是現量,由於甚深的緣故,愚者的心裏如何能容易理解,輕而易舉悟入呢?根本不是它的行境。對於不淨身體的粗法尚且不能通達,更何況說其實相細微的無我了。輕易了達空性,需要具有利根、大德的教言以及積累無邊資糧。《般若攝頌》中雲:乃至善根未圓滿,彼士不能證空性。
庚二、能仁於非器不說之原因:

此法甚深故,知眾難領悟,
故佛成道已,默然不說法。
由於遠離一切戲邊的此法高深莫測的緣故,所化的平凡眾生難得輕易瞭解通達,正是因為了知、照見了這一點,佛陀在成道以後於有些所化眾生面前,七七四十九日示現默然不說法。如雲: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猶如甘露之法我已得,縱為誰說亦不能通達,是故默然安住于林間。
庚三(解說彼原因)分三:一、誤解深法之過患;二、以比喻說明正誤持受之利害;三、教誡通達深法不放逸。

辛一、誤解深法之過患:
若誤解此法,毀壞諸愚者,
如是無見者,沉落不淨中,
另外邪執此,愚起智者慢,
性情極粗魯,倒墮無間獄。
如果有人說:倘若容易通達,那麼也就無需宣說,正因為難以通達,才應當再三明示。
駁:但這並不是指要為不具有理解空性之種姓的眾生宣說,因為有令愚者及自詡為智者的人毀壞的過患。愚者受害之理:他們認定所謂的空性在名言中也一所無有,顛倒錯誤地理解甚深法性二諦無違之義,認為空性是除了此顯現的有實法以外一無所有的單空,或者自前顯現的事物唯獨是空性,而未能通達遠離戲論無二無別的現空緣起。結果,對要義一竅不通的愚者們徹底失去了善趣與菩提解脫的機會,不僅無有益處,反而失毀自相續。由視如是業果等不存在的斷見所感,將沉溺、墮落在不淨的惡趣中。《指鬘經》中說:嗚呼,世間中毀滅妙法之人有二,其一,絕對視空性,其二,世間中稱為我見者,即是毀壞妙法、損害妙法者。因此,我們要依止大德而努力修煉內心。《寶積經》中雲:法界一切相,無變智者證,愚者迷惑彼,修心得真悟。
自詡為智者受害之理:此外,如果受持空性為一無所有的斷見或者顛倒執著具有心肯定的所緣、二諦互為分開等,認為因果了義,將了義轉為不了義,始終不放愚蠢的做法,稍稍聽聞就裝成道貌岸然的智者,而居於智者地位趾高氣揚,傲氣十足。由於這能導致徹底捨棄空性,因而心不調順,不具備自利利他的能力,如同死屍一般,斷絕善根而趨向惡趣,儘管威儀如何清淨,但死後立即會倒頭墜入無間地獄。《梵施王請問經》中雲:諸如來教以彼垢,如外道宗存懷疑,彼者損害違正法,無信亦舍諸佛法。又雲:彼於此教不堅信,僅著法衣稱比丘,猶如林間誒那劄 ,彼非在家非比丘……”《寶篋經》中也宣說了未來僧人捨棄深法而投生無間等的許多道理。

雖然對奧義沒有勝解心,但萬萬也不可妄加誹謗而應保持中立的態度。經中說:於說甚深之妙法,縱然不起勝解信,切切不可妄誹謗,當念法性不可思。
辛二、以比喻說明正誤持受之利害:

猶如誤用食,招致諸禍害,
善用得長壽,無病力壯樂。
如是顛倒持,導致災殃至,
善知獲安樂,及無上菩提。
猶如進食無有節制,或者誤用不良食品而發病,結果會招致面臨死亡的禍害。而正確享用優質的食品,有益身體的食物會延年益壽,不會有中毒等疾患發生,身強力壯不會無精打采,身心安樂。同樣,顛倒執受空性的補特伽羅會導致永久性的災難臨頭,如同前面的比喻一樣;如果通達空性緣起顯現的含義,正確理解見行或二諦無別的意義,結果將如藥食的功效一般獲得增上生的安樂與究竟無上菩提。如是入道者了知緣起空性後不分別現相因果之理如幻而行,結果了達緣起無自性現空無別,從而對實相超離因果的法理生起定解,以不離如虛空般的等性義而迅速獲得決定勝的安樂。
辛三、教誡通達深法不放逸:
是故當斷除,舍此及無見,
為成一切事,策勵知真義。
如果顛倒執著空性,則過患嚴重,倘若正確受持,則功德巨大,因而,斷除法界空性絕對存在、絕對不存在的惡見,為了成辦正士最有必要的世間利益以及成就出世間的一切正法,要以最大的精進勵力無誤了知離邊實相真義。
戊二(宣說增上生之因果)分二:一、承接文;二、正義。
己一(承接文)分二:一、教誡未證空性而流轉;二、教誡乃至未證悟間當致力於增上生法。
庚一、教誡未證空性而流轉:
未盡知此法,我執即隨轉,
而積善惡業,感得妙劣身。
如果沒有徹底了達、領悟甚深空性實相的這一妙法,那麼該補特伽羅由於沒有打破我與我所的妄念所致,我與我所執必然隨之而產生。與之相聯而積累善惡業,致使獲得善趣的妙身與惡趣的劣身。諸位聲聞、緣覺阿羅漢滅盡了輪回的投生,也是由於斷除了輪回的直接因——十二緣起支中的無明,也就是認為對蘊假立的我是我以及我執與由它所生的業惑種子。一切凡夫由我執控制而積累善惡業,因此流轉三有,尚且獲得深法也是阻礙重重,更何況說解脫呢?《念住經》中雲:巡邏者前夜亦長,疲憊者前路亦長,于不了知微妙法,諸凡夫前輪回長。
庚二、教誡乃至未證悟間當致力於增上生法:

是故未知此,遣除我執法,
期間敬奉行,佈施戒安忍。
作者教誡道:乃至沒有完全了達領悟毀滅、遣除我執及種子的對治法——通達二無我的空性緣起這一甚深法期間,要恭恭敬敬勤勤懇懇奉行佈施、持戒、安忍所攝的十六種增上生法。這也並不是指僅僅了知緣起之義就需要拋棄佈施等的意思。
己二(正義)分三:一、成辦增上生之因;二、斷除惡趣之因;三、以棄非法而行正法攝義。
庚一(成辦增上生之因)分二:一、總說修學增上生之因;二、修學增上生之特殊因。
辛一(總說修學增上生之因)分三:一、修學具五功德之因;二、修學共同正規;三、斷除陋規。
壬一、修學具五功德之因:
諸事初思法,中末亦具法,
如是行國王,世世無損惱。
由法今譽樂,今終無怖畏,
他世樂圓滿,故恒依正法。
作者諄諄教誨道:在進行身、語、意的一切事之初,要思維善法,所謂依靠此事成就此法,最初從依止正法而入手。同樣,在中間的過程中也具足正法,末尾也具足不雜罪業的意樂、加行善法,這樣行事的君主或國王你,今生以及生生世世不會遭受損惱,因為依靠修行正法使得即生中享有盛名,不造罪業而無有後悔,心情安樂。由於無有人與非人的危害,現世無所畏懼,彌留之際也無有惡趣的恐怖。而作惡者在臨命終時,擔憂後世的痛苦而惶恐不安,並不是有福報之人。不單單是現世,其他世中也能獲得增上生的圓滿快樂。由於具有五種功德,因而要恒常依止正法。如雲:佛陀頂髻相,依福成妙相,乃至未來際,憑依慧眼見,彼智恒莊嚴。
壬二、修學共同正規:

法乃規之最,依法世間喜,
而由世間喜,現後亦無欺。
唯有增上生法才是一切王規的最殊勝策略,正法的作用就是統治一切世間而令舉國上下皆大歡喜,由於世間歡喜的緣故,對自他今生來世也不成欺惑,是真實頂戴的規律。因而,應該依止高尚規範。如雲:國王偉業利民眾,彼現後世圓滿道,喜愛正法王前現,庶民追隨人君行。
壬三(斷除陋規)分三:一、依止惡習陋規不合理;二、譴責陋規;三、正法規範殊勝。

癸一、依止惡習陋規不合理:
非法許規範,依彼世不喜,
世間不喜故,現後成憂愁。
如果國王宣揚下流的惡規損害法等而不具備正法,贊許惡論的陋規,以此危害整個世界,致使世人心不歡喜,也有反目成仇的現象,世人心不歡喜也就不會歸服,相互之間一直懷恨在心,由此也使自他現世及後世也是憂腦愁腸,互相欺惑,這是必然規律,因而一定要捨棄惡規。
癸二、譴責陋規:
無利惡趣道,欺他苦難忍,
一切錯亂慧,如何真明知?
如果跟隨不能成辦人們所希求之利益的惡規,那麼唯一的去路就是惡趣之道。重視或竭力欺騙誘惑他眾,只能招致惡趣的難忍劇苦。對高尚正規懵然不懂的一切錯亂邪慧又如何能了知人們的利益呢,因為唯一對眾生顛倒作害的緣故。
勵力欺他人,如何具正規?
依彼千百世,唯一欺自己。
此外,趨入惡規的所有國王的事,時時刻刻就是不遺餘力地欺騙他人、自己的一切子民等,因而,要想利益人們,就要具足妙規,否則,治國安邦的一切事都成為顛倒。以惡規治國多生累世中都是成為自欺欺人。《十地經》中雲:何事國王為,若未行彼事,如象王入池,毀滅自國度。
癸三、正法規範殊勝:

怨敵縱加害,棄過依功德,
由此自獲利,敵亦不歡喜。
假設仇敵以前曾經加害過自己,斷除心中對此一直耿耿於懷等一切過失後,反而對他修慈心等,依止高尚正士的功德。依此因不僅對國王你自己無害反而會獲得大利;對他眾奉行慈愛等法而使眾人歸服自己,如此對方無法勝伏你,而國王卻能制伏他眾,這樣一來,縱然怨敵再不痛快,自己也不會出現絲毫罪過。因而,理所應當依止這樣殊勝無比的法規。《般若攝頌》中雲:勝士安忍之鎧甲,阻擋蠻人言詞箭,變成稱歎彼等花,聲譽之鬘真悅意。這是指容忍怨敵即生的利益。
辛二(修學增上生之特殊因)分三:一、修學四攝;二、修學實語等四德;三、依止善緣助伴。
壬一、修學四攝:
佈施及愛語,利行與同事,
當依此一切,攝世與正法。
世人喜愛佈施,通過施捨財物等而將眾生攝受為眷屬,增上生決定勝中要說合意的愛語而令人起信,引導他眾的方便自己也要身體力行,此為同事,教誡實地行持暫時究竟的功德利益即是利行。應當依靠這所有四攝來成熟內心,進而再攝集暫時世間與究竟妙法,成辦弘法利生的大事。
壬二(修學實語等四德)分二:一、分別宣說;二、歸納而宣說。
癸一(分別宣說)分四:一、修學實語;二、修學佈施;三、修學寂靜;四、修學妙慧。
子一、修學實語:
國王唯實語,令生堅固信,
反之說妄語,最令失信心。
無欺即實語,轉心非真實,
唯利他故真,不利故為妄。
身為國王,縱然具有其他許多過失,但如果唯一擁有說實語的美德,那麼現世中也值得他人信賴,並可感得令人生起穩固不退的誠信,相反,如果一味說妄言,也是最能令他人喪失信心的主要因素。所以,唯一要言說實語。《三摩地王經》中雲:時刻言談不粗魯,溫和適度且動聽,令具緣士起信心,亦生堪為信賴處。又雲:恒常言說真實語,獲得世間師言教。言說不欺誑他眾的語言即是說實語,相反則不真實,表面似乎真實,但由轉變別人心思或想法所生的不具意義的語言實際也是不真實的妄語。借助具有意義的言詞唯一利益他眾就是說實語;由於對他不利的緣故,反方面的詞語是妄言,表面似乎實事求是,但也並不真實,只對他眾有害。所以,絕對要斷除妄語。《毗奈耶經》中雲:有情說妄語,已違一正法,毀壞其餘世,此無不造罪。
子二、修學佈施:

國王之諸過,一施明能遮,
如是慳亦摧,所有諸功德。
即便國王的過咎多之又多,但依靠懷有施捨心而慷慨博施,家喻戶曉的這一光明便能隱沒其過。同樣,以吝嗇或慳吝的這一過患也能摧毀國王們所擁有的信心、智慧、名聲等一切殊勝功德之財。因此,要斷除吝嗇之心而竭力佈施。
子三、修學寂靜:
寂靜深邃故,令起勝敬重,
受敬具威信,是故依寂靜。
斷掉放蕩不羈等行為謹護根門,三門寂靜、英明勇敢等,令人感到深不可測,由此可使其他眾生起無比恭敬之心,如果將心思散亂的面目全盤顯露,就不能起到這樣的效果。由於備受人們敬重,而使自己具有難以親近的威嚴,並且語言也有分量,誰也不敢冒犯。正因為能獲得這些功德,所以再難也應當去做,希望(大王)依止寂靜。
子四、修學妙慧:
具慧心不動,穩固不隨他,
亦不受人欺,故王勤修慧。
具有辨別取捨的智慧,自己的事,他者無法控制,因而心不被他奪;不仰仗他人;心不被是是非非所改變,穩如泰山;不會遭受惡友所欺騙,這四種功德的果,作為國王實該擁有,因此唯一要策勵修行辨別取捨的智慧。無有智慧的愚者心被他所奪,而上當受騙。如果擁有智慧,則怨敵也不能奈何?從前,一位居士赴海,當地住的天神準備損惱他,於是顯出一副醜相,而問他:比這更醜者在贍部洲有嗎?他說:造不善業轉生惡趣的身體比這更醜陋。天神又顯出一副美麗的形象,如前一樣問他(比這更美者在贍部洲有嗎),他說:行善投生到善趣的身體比這更美。於是天神又顯示一捧水,問:海水與此二者哪個多?他回答:一捧水多。天神問:為什麼?他說:因為大海會被劫末火窮盡,如果將這一捧水供養佛陀等,則功德無窮無盡,甚至比海水增上得還多。由此那位天神生起信心,於是對他鼎力相助。
癸二、歸納而宣說:
實語施靜慧,具此四善王,
猶如四妙法,人天共讚歎。
當然還有其他功德。擁有實語、佈施、三門寂靜與如理辨別取捨的智慧此四勝法並為之莊嚴的君主,如同具有四種善法的大德一樣,則將為世間主尊天神與人類共相頂戴、稱頌。因而要力求具足四法。
壬三(依止善緣助伴)分三:一、良友之法相;二、理當隨從;三、恒修死亡無常。
癸一、良友之法相:
直言意清淨,慧悲純無垢,
與之共相處,慧法亦恒增。
應當交往增上正法具有四種法相的助緣良友,對國王不阿諛奉承,而一概直言不諱忠言相告,知足少欲、意樂清淨、無有諂誑等心態,具有對正法與世間之事見多識廣、高瞻遠矚的智慧,心平氣和、希望利樂他眾,無有損害的悲心莊嚴而無有違品垢染,彼此慈愛,在分析問題時,能獻計獻策,如果與之共處,則常常也是被友伴的善良品性功德力所薰染,依此方便智慧與正法也可與日俱增。因而理當依止,如同長期與妙香共存的平凡之物一樣。
癸二、理當隨從:
說利語者鮮,聽者更少見,
逆耳然有利,隨行者更罕,
是故雖逆耳,知利當速行,
為病癒亦服,益我苦口藥。
雖然聽起來不入耳,但對自己有利、適宜的話語應當聽取。說利於他人之語者極其鮮少,難逢難遇,而且能夠洗耳恭聽者與之相比就更是非常罕見。與此二者相比,想到話雖難聽,但具有說有利之語的性質,了知實際有利而迅速遵照執行的人更是少得可憐。因此,大王,如果別人對你說的言語表面聽起來似乎刺耳難聽,但如果對方的確是想利益你,那麼知曉此話具有實際利益之後要快速觀察予以實施。例如,為了治癒所患的嚴重疾病,以好心好意利益我,所給予的苦口良藥也要欣然服用。《毗奈耶經》中雲:親友饒益之言語,若不執其為真實,如烏龜口失木棒,彼落千丈受痛苦。
癸三、恒修死亡無常:

恒思命無病,國政無常性,
後具真精進,始終勤修法。
假設認為:生命等恒常住留的緣故,可以一步一步地做。
然而壽命、健康常常由眾多冤家包圍、摧毀的現象屢見不鮮,因而自己與國政絕對是無常性,變成怎樣、何時遷變都無有定準,認識到這一點後要恒時思量,如果屢屢修行隨念死亡,就會明白有為法無有穩固性之言,從而產生厭離,堅持不懈,具備真實的精進自始至終全力以赴修行法與世間中唯一的妙法。《夜賢經》中雲:誰知明日死,今日當精進,死主彼大軍,豈是汝親友?又雲:如已熟果實,眾生將死亡。
庚二(斷除惡趣之因)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辛一、略說:
知曉定死亡,亡後罪感苦,
即便暫時樂,作惡非應理。
有時見無怖,有時見恐怖,
設若信其一,何不畏另者?
毋庸置疑,壽命完結便會走向死亡,死後並非一了百了,以殺生等不善罪業所感,善趣滿業和惡趣引業、滿業,從而必然要遭受痛苦,以智慧照見這一點。顛倒享受妙欲儘管暫時看起來快樂幸福,但最終只會深受其害,所以造殺生等惡業是極不應理的。
如果憶念死亡,就不會造惡業。《念住經》中雲:何者起死念,贊為念之最,憶念死主怖,如何心向過。關於作惡之人的過失,《念住經》又雲:何者依罪業,彼盡不吉祥,初中後惡劣,正士所譴責。由於做某些事,有些人即生見到無有惡果的恐怖,而在後世的某時卻將親睹惡果的巨大恐怖。假設你信賴沒有見到畏懼的一種情況,那麼國王你為什麼不害怕見到恐怖的另一種情況呢?理當害怕,因為理由相同。有些注釋中將(有時見無怖,有時見恐怖)這兩句講解成即生之中見到與未見到。
辛二(廣說)分四:一、制止貪酒;二、制止貪賭;三、制止貪女;四、制止貪獵。
壬一、制止貪酒:
飲酒世間蔑,誤事亦耗財,
癡迷行非事,是故恒戒酒。
飲用具有迷醉能力的酒,在此世間中,首先開懷暢飲的當時也成為他人輕蔑的物件,而且將需要辦的一切事忘得一乾二淨,並且使財物、生計也耗盡無遺。變得放逸無度,由於神志不清而不辨取捨,結果做出許多非理之事。暫且不論後世的過患,就是現世中也有以上這些弊病。因此,國王你要恒時完全戒酒。一般來說,酒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佛陀對在家人甚至草尖許也不開許,而且嚴禁釋迦族的病人飲酒,並在《念住經》等中詳細宣說了飲酒的過患。
壬二、制止貪賭:
賭乃貪憂嗔,諂誑渙散源,
妄綺惡語因,是故恒斷除。
聚眾賭博有九種過患:1、是想把他人財物據為己有之貪心的根源;2、賭博的過程中,始終處於患得患失的心態中而忐忑不安,憂心忡忡;3、由謀害、擊敗對方的心理而滿懷嗔恚;45、心中盤算贏得的伎倆而懷著詭詐的諂誑;6、是心思渙散放逸、根門不靜的來源;789、是在沒必要的情況下說妄語、各種各樣綺語、惡語之因。經中說了這九種過患。所以,恒常要斷除賭博。阿育王有個名叫歡樂的監獄,諸如非殺不可的所有犯囚也暫時讓他們隨心所欲悠閒而行,他們耽著於賭博而不見很快就要面臨死亡。同樣,在表面的輪回安樂中一直無度沉迷而不見死後的惡趣痛苦的一切愚昧有情也是如此。
壬三(制止貪女)分三:一、以女身不淨而總遮止;二、分別遮止;三、修不淨觀之果。
癸一、以女身不淨而總遮止:
多數貪女者,思女色淨生,
實則女人身,絲毫無清淨。
多數過分貪戀女人者,其原因就是,由非理作意的分別念而將女人本不清淨的身體顛倒認為她的容顏清淨可愛所產生的。而這並不是她的本體,即使在名言的事實中對女人的身體加以觀察,也會明白女身值得貪執的清淨部分一絲一毫也不存在,因而極度貪戀實不應理。
癸二(分別遮止)分三:一、破女人分支美麗;二、破有支身體美麗;三、破貪女是樂因。
子一(破女人分支美麗)分四:一、唯是不淨自性故貪愛不應理;二、其比喻;三、若貪女身則無離貪之處;四、愚者執不淨為歡喜因。
醜一、唯是不淨自性故貪愛不應理:
口乃稠唾涎,齒垢不淨器,
鼻流膿液涕,眼出淚眵器。
腹內即糞尿,肺肝等之器,
愚者未見女,貪愛彼身體。
女人的口腔是濃稠唾液、齒垢等骯髒物的真正根源或器具;雙鼻孔是流出沒有成熟為涎液不清淨的各種膿液、鼻涕的器具,猶如不淨室一般;兩眼是漏出眼眵、流淌淚水的器具。各種髒物充滿的腹腔全部遍佈糞尿、胸腔內有肺等內臟。內心迷惑的愚者沒有現量見到女人的身體如此,為什麼如雞犬般顛倒地貪戀她的身體呢?這僅僅是迷惑而已。
醜二、其比喻:
如有無知者,貪著髒瓶飾,
世人由愚癡,戀女亦如是。
如同有些人不知道觀察分析而貪執裝滿不淨物、外面由珍寶飾品裝點的瓶子一樣,世間俗人由於愚昧不知女人的自性而愛戀外在的裝飾與容色等的人們也與此相同。
醜三、若貪女身則無離貪之處:
身境極臭穢,本是離貪因,
世人過貪彼,依何引離貪?
口、腎、頸等身體的地方是污穢不堪,如同骯髒至極的糞坑一樣,本該是離貪之因,可是,愚昧的世人們如果還要變本加厲地貪愛它,那麼依靠什麼辦法才能將之引向離貪的境界呢?因為他們無有離貪的機會。
醜四、愚者執不淨為歡喜因:
猶如豬倍貪,屎尿處嘔物,
如是屎尿源,欲者如豬貪。
身城不清淨,佈滿出孔道,
愚者由此於,執為歡喜因,
假設有人認為:如果是這樣,世間劣夫為什麼要貪愛呢?
就像積存屎尿的這個地方,糞便成堆,而愚蠢的豬卻倍加貪執那裏的嘔吐物而享受著。同樣,對於屎尿之源或器、具有貪欲的有些愚者就像貪著嘔物的豬一樣,異常貪戀平庸的女人。就像將由千差萬別的眾生所遍及依存之處叫做城市一樣,這個身體內部是八萬種昆蟲所依的城市,佈滿著流出各種骯髒物的許多空洞或者孔道,對於這樣的女人,極其愚笨之人看作、妄執為享受喜樂的因,從而顛倒貪愛女人,這實是稀奇之處。《念住經》中雲:以心寂靜意,視貪如刃毒,諸心不靜愚,視為歡喜因。
子二(破有支身體美麗)分四:一、總破貪女身;二、破貪形色;三、故貪女人不合理;四、譴責依止、讚歎女人之士。

醜一、總破貪女身:
汝見屎尿等,各自不淨已,
於集彼之身,如何生悅意?
精血混合中,不淨種子生,
本知不淨體,欲者何貪此?
不淨蘊彼濕,由皮所包裹,
與之同臥者,眠女內臟已。
明明你自己已經見到女人灑在地上的屎尿等都是骯髒不堪而視為令人發嘔之處,對於由這些不淨物聚合而成猶如臭皮囊般的身體,如何會感到悅意可心呢?實在極不應理。明明知道因與本體下劣不淨精血混合在一起,不淨種子之因中所生的不淨色相之果,仍舊一味對此作清淨想,所有具貪欲的人們以什麼原因愛著女人呢?實不合理。不淨之蘊即是不淨血、黃水之濕性浸潤的自性,外面只是由乾燥的皮膚包裹,與之同床共枕,實際上就是睡在女人內臟中而已。《念住經》中雲:皮連骨肉聚此等,生起為妻之想已,一切凡愚生貪欲,不知女人實如幻。
醜二(破貪形色)分三:一、總破貪女人形色;二、破貪容貌美麗;三、思維與女身相同自身亦為不淨。

寅一、總破貪女人形色:
容色美或醜,年老或年幼,
女色皆不淨,汝貪由何起?
如果認為:因為女人青春年少、美麗可愛等而貪戀。
女人無論是容顏美麗也好,還是相貌醜陋也好,無論是年邁老朽也好,還是年青韶華也好,實際上女人整個身體都絕對離不開不清淨,本來應當說出:你的貪愛到底是由什麼原因而生起的?可是你無話可說。所以,愚昧的具貪者不應該貪著女人,《念住經》中雲:常為欲樂愚昧者,彼即耗盡善業已。
寅二(破貪容貌美麗)分二:一、貪愛不合理;二、理當譴責。

卯一、貪愛不合理:
如糞色雖美,新鮮形狀妙,
於彼不宜貪,女貌亦複然。
例如說,糞便團陳舊、中等或色美新鮮,光彩奪目,形狀好看,無論它有何等多的優點,但有心之人誰也不應該貪執它。同樣,女人的容貌無論怎樣,都如前比喻一樣,作為有識之士也不應愛戀。
內腐外皮包,爛屍此自性,
顯現極醜惡,如何未曾見?
身體裏面腐敗、噁心,而外面用皮膚、衣物包裹以後似乎顯得清淨,但實際上,與扔在屍林中的腐爛屍體相同,自性真正是污穢骯髒、陰森可怖的。唉,人們為什麼不曾見到呢?理當見到。
謂皮亦非糞,猶如寶劍性,
不淨身之皮,如何成清淨?
假設有人說:女人像外皮一樣裏面也不是骯髒的,就像寶劍一樣單獨存在。這只是胡言亂語而已,實際上,皮膚也是不清淨的,並沒有單獨存在,而絕對是以不清淨的自性存在著,扔在外面不清淨身體的皮膚,被人們叫做人皮,所有人都把它看作是骯髒的東西,怎麼會變為清淨呢?不可能變為清淨。
卯二、理當譴責:
裝滿糞便瓶,外飾亦厭棄,
不淨自性身,髒滿何不厭?
比如,裝滿不淨物的瓶子,即使外面擦得乾乾淨淨,並用裝飾品美化,但也令人感到討厭。同樣,對於由各種骯髒物充滿、具有不淨自性的身體,為什麼不厭棄呢?理由相同之故。理當厭棄而不應貪愛。
若汝賤糞穢,於令淨香鬘,
飲食成不淨,此身何不厭?
假設你討厭外面擦拭的不淨物,那麼將本是清淨的冰片等妙香與花鬘、飲食進入它的內部而變成腐爛不堪的不淨物,對於這般令人發嘔的身體,為什麼不加以厭惡呢?應當厭惡,而絕不該迷亂讚歎、進行沐浴、清理擦拭等。《寶蘊經》中說:譬如,凡愚欲求將炭變成白色而擦拭,結果窮盡而已。同理,愚者雖沐浴、擦拭身體,然亦不能使之清淨,死主最終會將之滅盡。
寅三、思維與女身相同自身亦為不淨:
如於自或他,糞便皆厭惡,
自他不淨身,為何不生厭?
對於無論是自己還是女人等他者灑在外面的不淨物,心裏感到不舒服、厭惡無比,同樣,自他的不淨身體,連同分支、容貌,為什麼不厭惡?因為它無有絲毫優點,所以倍加珍重而貪愛實不合理。《吉祥施請問經》中雲:如是不淨此蘊身,世間慢者誰敬之,具凡愚心彼如前,執持無知嘔吐瓶。
醜三、故貪女人不合理:

如女身不淨,汝自身亦然。
是故于內外,豈非應離貪?
九孔流不淨,自雖常沐浴,
不了身不淨,為汝說何益?
作者教誨道:女人的身色從體性來講本為不淨,你自己的身體也與之相同是不清淨的,因而從裏裏外外而言,對他者與自己的身體,難道不應該要遠離貪求嗎?理當遠離。
原因是:根門或九種孔隙中流出各種不淨物,即便自己每天都直接沐浴、清洗,但自身仍然是如此骯髒,如果沒有通達這一點,那麼我對國王你講說又有什麼利益呢?僅是徒勞而已。因而,理應通達身體為不淨。
醜四、譴責依止、讚歎女人之士:
於此不淨身,美語作讚歎,
嗚呼真偽愚,嗚呼士所恥。
無知暗遮蔽,眾生數多為,
求此起爭論,如為不淨犬。
未經觀察而信口開河者貪愛不清淨的女人這個身體,尋思詩人以詩學的形式加以讚歎,運用宛如蓮花、好似青蓮諸如此類的詞藻,實在令人感到稀奇,真是無有慚愧,矯揉造作。嗚呼!愚者由於不了知而蒙在鼓裏。嗚呼!由於本該極力呵斥反而高度稱讚的緣故,唯一是智士所應恥笑的對境。因為顛倒誤解真義而不如實了知妙義遮障內心的這所有眾生,在欲界世間中,雖然也有其他原因引起,但許許多多或大多數都是為了貪戀女人的欲望,而導致部落首領、親友等相互之間發生爭論。這就像為了不淨物所有狗發生衝突而爭執不休一樣。自以為是安樂之因,但實際只是罪業與痛苦而已。《涅槃經》中雲:罪業根源是女人,彼心即是電本性,具有貪心之男士,畏懼之因即女人。又《勝月女授記經》中雲:貪欲奴隸即砍斷,頭目手足將斷除,以貪墮入眾生獄,以貪轉生餓鬼畜……”
子三、破貪女是樂因:

搔癢則安樂,無癢更安樂,
具世欲安樂,無欲更安樂。
黃水雜症的類別麻風或皮癬病,如果用手指搔癢,則表面似乎有些許利益的安樂,但搔癢只是暫時舒服,因此認識到搔癢並不是安樂以後依靠藥物等去除病患才會真正安樂。同樣,具有追求世間五境欲望的人們,享受欲妙表面似乎快樂,但實際上只是痛苦偽裝的舒適而已,因此,依靠對治而使恰似皮膚發癢病一樣的欲樂銷聲匿跡則更為安樂,所以應當遠離貪執欲樂。《念住經》中雲:喜愛欲樂交歡者,彼將恒常受痛苦,摧毀煩惱之歡喜,彼即恒常享安樂。
癸三、修不淨觀之果:

如是觀則汝,縱未成離貪,
然由貪薄弱,於女不貪著。
假設承認這一點而觀察身體不淨的自性,那麼國王你縱然並沒有一開始就成就離貪之果,但依靠稍許串習的妙觀察慧,也能使貪欲越來越少而使貪心明顯淡薄,由此不會對女人過分貪戀,到最後甚至自己的妻室也能離開。《念住經》中雲:此世間及他世界,怖因之中女最畏,恒常遠離女人者,此世他世皆安樂。
壬四(制止貪獵)分三:一、以是今生後世諸苦之因而遮止;二、依止惡行劣友之過患;三、值遇良友生歡喜。

癸一、以是今生後世諸苦之因而遮止:
短命怖及苦,地獄根本因,
以獵野獸例,堅決常戒殺。
如同我們自己在其他生世中以殺生的等流果與異熟果就是損害他眾、感受短命,讓別人受到畏懼自己也會感受驚惶失措的恐怖,多病、貧窮等痛苦,異熟報應極其漫長,而地獄的因就是狩獵野獸、斷除命根等,這是嚴重的過患,以此為例,恒常要義無反顧堅決行持能斷除殺生等一切罪業的對治法。《諦實品》中雲:國王汝莫殺生靈,一切士夫最惜命,是故欲求壽無疆,心亦不思殺生命。
癸二、依止惡行劣友之過患:

如塗不淨身,毒蛇極恐怖,
依誰令眾生,畏懼彼真惡。
無惡不作的惡友以殺生的鮮血塗抹不淨的身體而血淋淋,令人感到毛骨悚然,就像貪婪血肉的羅刹或毒蛇口中流出毒水唯一損害他眾一樣。依附勤於造罪的凡夫惡友,將令一切眾生恐懼、痛苦,真是可惡至極,因而務必要棄之千里。《毗奈耶經》中雲:依止惡友人,善妙不得見。《三摩地王經》中雲:恒常隨觀佛陀教,永時莫依罪惡友,廣依一切善友伴。教誡我們棄離惡友而結交法友。
癸三、值遇良友生歡喜:
如湧大雨雲,農夫皆生喜,
依誰令眾生,皆悅彼真善。
比如,春季時節,如果雨雲紛紛湧現,主要依此而生存的諸位農夫各個興高采烈,依賴國王等奉行正法之人而得以生存的一切眾生將皆大歡喜,真是善妙無比,依之能成為高尚法行,具足一切法行者,因此何時何地都應依止。
庚三、以棄非法而行正法攝義:
故應舍非法,不懈依正法。
綜上所述,對於自他今生來世有害的一切非法,務必要斷除,絕不能馬馬虎虎不辨是非,因而恒時要小心翼翼或一絲不苟,刹那也不做非法之事,唯一修行對自他有利的妙法。《因緣品》中雲:縱未得漏盡,此時莫放逸,如母獸殺獅,放逸而遭殃。《彌勒經》中雲:不放逸者證菩提,所有一切佛正法,根本之門法理道,即不放逸與精進。
戊三(複說決定勝之因果)分四:一、無上菩提之主因歸納為三而學修;二、學修成就佛陀三十二相之因;三、隨好因果未廣說之緣由;四、轉輪王與佛陀相好之差別。

己一、無上菩提之主因歸納為三而學修:
欲自世間眾,得無上菩提,
菩提心為本,堅固如山王,
悲心遍十方,不依二邊智。
國王如果希望自己與深處輪回其他世界的這所有眾生,獲得無上大菩提法王之果位,首先如樹根般的無上菩提之根本或因即是生起大乘心,而生起大乘心也有四種因,菩薩種姓如果沒有發心,則由善逝或其聲聞勸請;聽講讚歎圓滿菩提及菩提心功德;目睹眾生無依無怙等油然生起悲心;親見善逝之身相後生起歡喜而發心。共有此四種,這是按照《十法經》中所說的。同樣,還有依靠增上緣善知識等與積累資糧之力等修成的世俗菩提心即願行二心,不被違緣所動搖穩如山王。而菩提心的主因即是緣遍及無邊的眾生而願他們離苦的悲心和不依二邊證悟離邊的智慧。所以,要從對這三種主因誠信不移開始修學。《菩提心釋》中雲:未生菩提心,永不得成佛,成辦自他利,非有他方便。世俗與勝義兩種菩提心或者空性大悲藏是同一含義。這位阿闍黎(龍樹菩薩)的其他教言中也說:欲入大乘之法門,消除黑暗息熱惱,猶如日月菩提心,經劫精勤方可生。詳細內容當從大乘經典注疏及《華嚴經》《般若八千頌》等及《入中論》中得知。《慧海請問經》中說:能得佛果之法有一種,即不著自己安樂之大悲也。這是前行。聖龍樹菩薩以緣所有眾生的大悲心而造的論典中說:宣說究竟一乘無上菩提之三因這一點,本人在資糧加行位時通達後獲得初地時,現量證悟空性而經行聖道。
己二(學修成就佛陀三十二相之因)分三:一、勸勉聽聞;二、真實宣說;三、結尾教誡受持。
庚一、勸勉聽聞:
大王若欲求,大士卅二相,
莊嚴汝身體,如是當諦聽。
為了使上面所說的三因在相續中生起增長,務必依賴要積累資糧這樣的方便而趨入資糧道。作者稱呼道大王,如果要以能表示大士佛陀的殊勝功德的三十二妙相而使你的身體也變成莊嚴無比的妙相之因與果相,因果相聯而宣說,你要專心諦聽。
庚二、真實宣說三十二相:
敬佛塔應供,聖者及長者,
感得手足輪,所飾轉輪王。
如雲:積累一切白法故,棄離一切罪業故,於正等覺出有壞,所謂供依亦贊說。
1
、千輻輪相:這其中的佛陀也運用佛塔之詞,因而對裝有遺體之藏及佛陀的加持所依,佛塔與應供入滅盡定等聖者僧伽以及《俱舍論》中所說的雖非聖者然而于,父母病人說法者,最後有者之菩薩,供養功德無有量,父母、堪布、阿闍黎、病人等以及比自己年長者,恭恭敬敬,盡心盡力承侍,能感得震懾他者之威嚴的吉祥手足掌千輻圓滿輪相嚴飾的轉輪王的福德。

王恒于正法,穩固真受持,
由此當得成,足善住菩薩。
2
、足善住相:正如所謂的以令安住四洲之眾轉入善法,希望國王你恒常如實真實履行承諾的誓言,穩固不退真實受持妙法,以此因可以感得成為雙足跟平鋪而善住的菩薩。因而,應當致力學修。
以施與愛語,利行及同事,
感得成吉祥,手足縵網相。
3
、手足縵網相:以對一切眾生佈施、愛語、利行與同事四攝,具德國王你可以成為具備所有手指中間無有空隙,猶如鵝王般網縵緊連的指紋相者。
施授最上等,極豐之飲食,
感手足細軟,七處隆滿相。
4
、手足細軟相:以恭敬施授他眾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上等飲食可感得吉祥手足纖細、柔嫩。5、七處隆滿相:身體高大,雙手背、雙足背及雙肩、後腦無不豐滿,而飽滿隆起,即身七處隆滿相。
不害作放生,感身廣洪直,
長壽指纖長,足跟廣滿相。
6
、身廣洪直相:自己以悲心而無有害他之意,並且解救一切待殺的眾生,而感得觀不厭足莊嚴身相,令人賞心悅目,不歪不斜,端直高大。7、指纖長相:隨心所欲住世萬壽無疆,一切手指纖長。8、足跟滿相:足四部分外突即足跟滿相。
弘揚正受法,感吉祥妙色,
足踝骨不露,身毛上靡相。
9
、身金色相:自己真實受持的一切句義,毫不吝嗇地加以弘揚,感得非同尋常的吉祥妙色,令人見而生喜。10、足踝端厚相:足踝骨端厚,不外突不顯露。11、身毛上靡相:所有毫毛一一右旋上靡。
恭敬受與施,工巧等明處,
感銳利智慧,腨如鹿王相。
12
、腨如鹿王相:自己在學習所知明處工巧等一切事之時,恭敬而受迅速而持,也如此授於他眾,你可以成為具有猶如鹿王般股肉纖圓的腨如鹿王相者,並且成為記憶善妙心思敏銳、智慧高超者。
若求己財物,以速施禁行,
感手過膝相,成世間導師。
13
、立手摩膝相:當他者索求自己的財物時,來者不拒,速疾施捨,志堅意決,以此禁行可感得立手摩膝、身體輕快,成為世間之導師。
親友互離間,真實作調解,
感吉祥陰藏,密而不露相。
14
、陰藏相:真誠調解親友之間相互不和的關係,使之和睦相處,可感得如同大象與神馬一樣陰藏相。
博施諸精舍,及舒適臥具,
感得如純金,極其柔滑色。
15
、皮膚細滑:慷慨施授殊勝受用、美妙精舍、舒適臥具,可感得宛若無垢純金般極其柔滑的金色。
予以無上權,如理隨上師,
感一孔一毛,白毫莊嚴相。
16
、身毛右旋相:授予國政等無上的權力,如理依師言教奉行,可感得一一毛孔唯生一毛;17、眉間白毫相:眉間白毫莊嚴。
言說美悅語,隨順他善說,
汝感肩頭滿,上身如獅子。
18
、肩頭圓滿相:聽聞時,令人感到語言優美動聽,思維時令人舒心悅意,心滿意足,隨順他人善說而隨喜讚歎,你可感得肩頭圓滿;19、獅子上身相:上身平正端嚴如獅子。
服侍患者愈,感得肩臂圓。
本性安穩住,感得最上味。
20
、肩膊圓滿相:以為一切患者以藥等服侍護理等使之病癒,而感得肩膊圓滿。
21
、得最上味相:有條不紊穩重堅固,為病人施藥等可感得下劣食品進入口中也變成最上妙味的最上味相,就像商人供養世尊與阿難腐爛馬料的公案那樣。
引導如法事,汝感無見頂,
猶如無憂樹 ,縱廣量等同。
22
、無見頂相:自己身先士卒引導行持如法之事,由此可感得頂上肉髻善住即無見頂相;23身縱廣相:如同無憂樹,頂踵之高等于張臂之長的身縱廣相。
長時而言說,真實柔和語,
王感廣長舌,且具梵音聲。
24
、廣長舌相:以長期為他眾無有諂誑而說諦實優美柔和之語,國王你,可以感得舌形廣長、展則覆面的廣長舌相;25、得梵音聲相:言語具無邊功德而成具梵音者;或者也可以解說成,梵是指涅槃,與獲得涅槃相同之音聲。
恒常不間斷,宣說諦實語,
感得獅頜輪,具力難勝伏。
26
、獅子頜輪相:以了知說諦實語的必要後連續不斷長久唯一說諦實語,可以感得兩頰豐滿的獅子頷輪相,具有魔等他眾難以勝伏之威力,成為語王。
尤為敬承侍,隨理而行持,
感齒極潔白,具澤且平整。
27
、齒鮮白相:以無有狡猾之心尤為敬重、恭敬承侍眾生,隨從正理而行持,可以感得所有牙齒極為潔淨、白如海螺的牙鮮白相;28、齒平整相具有光澤,無有高下的齒齊平相。
無有離間語,長久而串習,
感得四十齒,悉皆齊而密。
29
、四十齒相:以不雜離間語、長時修習真實語可以感得上下各具二十齒相;30、齒齊密相無有內外參差不齊、平等無有縫隙的齒根密相。
無有貪嗔癡,仁慈視有情,
感得目紺青,睫如牛王相。
31
、目紺青相:無有對自方貪執、對他方嗔恨、對中等者愚癡的情況,以願他眾得樂的慈心目視眾生,可以感得雙目具光、猶如藍寶石般的目紺青相;32、牛王睫相:睫毛濃黑互不混雜的牛王睫相。
庚三、結尾教誡受持:
如是略為因,此等三十二,
獅子大士相,如此當謹知。
以上這三十二相,是大士牛王獅子(指佛陀)久經數劫由眾多福德所形成的妙相。因此,要心領神會並加以修行。要想修成此因必須以恭敬加行與恒常加行的方式努力精進。修行因的過程,也是隨學先前諸佛的足跡,因果的關係與各果的特點,是以清淨願力銜接的。比如,供養佛時,口誦善逝如來汝之身,眷屬壽命與刹土,殊勝妙相等功德,唯願我等成如是。諸如,供養鮮花等,當以妙好間飾,眾相花敷,行境相順,見無違逆來印持發願。以此等為例都要了知。尤其是菩薩的一切修行之先,以上述的悲心菩提心最為關鍵。《華嚴經》雲:如劍法之一切因,先以步法為前導。同理,修學遍知果位故通達一切佛法亦先以真實安住為遍知果發心之殊勝意樂為前導。如幻師之一切事之先應修成咒語悉地,同理,示現一切幻化之佛陀與菩薩一切對境,初當現前成就發心之願,即悉皆成就。如一切配藥以水為前導,同理,菩薩行願一切積資淨障之先以為遍知果發心為前導。如人一切事以命根為先,同理,菩薩真實受持一切佛法,皆以菩提心為前行。《慧海請問經》中雲:呼氣吸氣是人之命根前行,同理,菩薩之大悲即是真實修成大乘。
己三、隨好因果未廣說之緣由:

隨好八十種,由慈等流 生,
本論恐繁冗,未于王汝說。
能代表其他功德的八十種隨好,即是由願眾生得樂之慈心的同類因所生,關於各自決定的因,唯恐篇幅冗長而沒有對國王你詳細闡述。有關共同之因的詳細內容當從他論中了知。請精進參閱。
一切相好的因——供施、承侍、說真實語等大多數都是由慈悲心所推動。無論上供下施多麼廣大,也不可能與慈心相提並論。《月燈經》中雲:雖供無量盡其多,鋪遍諸刹俱胝數,一切佛前作供養,不及慈心之一分。由此足可證明,成就相好的主因也是慈悲菩提心。
己四(轉輪王與佛陀相好之差別)分三:一、果之差別;二、因之差別;三、宣說比喻。
庚一、果之差別:
一切轉輪王,雖有此等相,
淨嚴及明顯,不及佛一分。
如果有人問:既然說轉輪王也具有相好,那麼他們與佛陀有何差別呢?
積累大福德的一切轉輪王雖然也具有這些相好,但與諸佛的相好差距懸殊,由於無有違品之垢染,清淨悅意而莊嚴無比,無有能障,一切的一切部分均十全十美,因而明顯、威嚴,是諸佛的相好,而相比之下,轉輪王的相好不及其一分。
庚二、因之差別:
輪王盡所有,妙相及隨好,
由於能仁王,一分淨心生。
百俱胝劫中,專一積累善,
亦非能形成,佛一毛孔相。
佛陀與轉輪王相好之因也有著顯著的差別,轉輪王的妙相隨好盡其所有,也是由對能仁王如海功德自性具有清淨心的一分因所產生。轉輪王的相好圓滿之因,歷經百俱胝劫始終如一積累的善根,也無法圓滿形成佛身一毛孔的功德。例如,有一個小孩兒因為以對本師佛陀的信心而供養一捧土也轉成阿育王,有許多諸如此類的公案。
庚三、宣說比喻:
猶如日光芒,微似熒火光,
諸佛之妙相,微似轉輪王。
猶如太陽照耀世界的光芒,與螢火蟲的光相互之間只有微少部分相同。而諸佛的一切妙相與轉輪王也只是部分相似而已。了知這樣的原因後理當對諸佛不可思議功德生起堅定不退的信心。
教王中觀寶鬘論中,輪番說增上生決定生因果第二品釋終。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