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9/12/31 01:06:43
學習次第 : 進階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95/碩士/研究生:涂慧娟

指導教授:黃運喜

 

  

宗教學系-- 黃運喜老師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喇嘛網 日期:2009/12/31 00:48:21   編輯部 報導

忍辱的意義與實踐--從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的發展

在探討佛教忍辱法門的意義與實際修持的作法。藉由從原始佛教及大乘的經論中,探討忍辱的內涵及對於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的重要性;其實踐的作法,以聲聞的《成實論及大乘菩薩的《大智度論》、《 瑜伽師地論》兩部論著為範圍,進行忍辱之觀修法的研究。目的在於解決應如何藉由佛法中忍辱的修行,滅除瞋恚煩惱,利己、利他,俾為處世與修行上作大利益。


  本文研究章節的安排,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的動機、目的、方法、範圍與進程,以及就漢譯佛典中忍辱的相關主要文獻作一回顧;第二章,由探討「娑婆」世界譯名為「忍」的含義,此間之關係,以確立居於此世界之有情,皆有忍辱之必要;第三章,依文獻回顧的方式,由現代學者為忍辱相關之議題所著作之專篇中,探討儒道傳統思想中忍的意涵及佛教教典所宣揚之忍的內涵,以凸顯佛教忍辱之超越性,是佛教與非佛教徒,人人皆應學修的重要德行;第四章,由探討忍辱、慈悲之滅瞋於戒行守持之差異性,及由瞋恚之過失與忍辱功德之內涵,探討忍辱波羅蜜之所以成為大乘菩薩滅瞋之重要法門的原因;第五章,從聲聞教典《成實論》中,與大乘菩薩教典《大智度論》和《瑜伽師地論》中,探討聲聞及菩薩修持忍辱的觀想修行法。


  本文的研究,顯示四項結果:
第一、娑婆譯名堪忍,於經論所提示的內涵來看,居住於娑婆世界之有情,由凡至聖,人人都要能具備忍辱。
第二、佛法中的忍辱,超越於儒道傳統思想僅是克制與承受自認為受到不合理對待的忍,佛法中的忍辱,是有智慧、具慈悲、主動、積極又維護身心健康的忍辱。

 


第三、佛法的忍辱兼具戒行止持與作持的作用,修行忍辱,同時也圓滿了持戒的功德。
第四、忍辱要滅除瞋恚的觀修法有多門,聲聞的修行,以遠離瞋過、紛亂,不自害害他為主,菩薩則不應捨離大慈悲心,為了攝受眾生、共同趣求菩提以行忍辱。

 

一、佛典(依《大正藏》冊次先後)
1、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二十二卷),收於《大正藏》第一冊。
2、東晉.法顯譯,《大般涅槃經》(三卷),收於《大正藏》第一冊。
3、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六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一冊。
4、宋.天息災譯,《分別善惡報應經》(二卷),收於《大正藏》第一冊。
5、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五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冊。
6、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五十一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冊。
7、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八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冊。
8、西晉.竺法護譯,《生經》(五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冊。
9、北涼.曇無讖譯,《悲華經》(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冊。
10、唐.地婆訶羅譯,《方廣大莊嚴經》(十二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冊。
11、隋.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六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冊。
12、後漢.康康孟詳,《佛說興起行經》(二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冊。
13、元魏.慧覺等譯,《賢愚經》(十三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冊。
14、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十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冊。
15、姚秦.竺佛念譯,《出曜經》(三十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冊。
16、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四百一卷~第六百卷),收於《大正藏》第七冊。
17、後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十七卷),收於《大正藏》第八冊。
18、唐.般若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十卷),收於《大正藏》第八冊。
19、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七卷),收於《大正藏》第九冊。
20、元魏.菩提流支譯,《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九冊。
21、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收於《大正藏》第十冊。
22、唐.菩提流志譯并合,《大寶積經》(百二十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一冊。
23、宋.法護等譯,《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四十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一冊。
24、唐.不空譯,《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三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一冊。
25、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一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26、姚秦.鳩摩羅什譯,《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一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27、隋.僧就合,《大方等大集經》(六十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
28、唐.不空譯,《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八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
29、失譯,《大方廣十輪經》(八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
30、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三卷),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
31、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大迦葉本經》(一卷),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
32、西晉.法炬譯,《羅云忍辱經》(一卷),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
33、西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七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冊。
34、後漢.安世高譯,《佛說自誓三昧經》(一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冊。
35、高齊.那連提耶舍譯,《月燈三昧經》(十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冊。
36、唐.玄奘譯,《解深密經》(五卷),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
37、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七十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
38、觀無畏尊者集,宋.日稱等譯,《諸法集要經》(十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
39、後漢.安世高譯,《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一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
40、元魏.菩提流支譯,《佛說法集經》(六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
41、唐.玄奘譯,《本事經》(七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
42、隋.闍那崛多譯,《大法炬陀羅尼經》(二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
43、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摩訶僧祇律》(四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二冊。
44、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四分律》(六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二冊。
45、曹魏.康僧鎧譯,《曇無德律部雜羯磨》(一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二冊。
46、後秦.弗若多羅共羅什譯,《十誦律》(六十一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三冊。
47、失譯,《薩婆多毘尼毘婆沙》(九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三冊。
48、尊者勝友集,唐.義淨譯,《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十四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
49、失譯,《毘尼母經》(八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
50、後秦.鳩摩羅什譯,《梵網經》(二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
51、北涼.曇無讖譯,《優婆塞戒經》(七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
52、失譯,《分別功德論》(五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53、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百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54、天親菩薩造,後魏.菩提流支等譯,《十地經論》(十二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55、尊者舍利子說,唐.玄奘譯,《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二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56、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二百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七冊。
57、迦栴延子造,五百羅漢釋,北涼.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阿毘曇毘婆沙論》(六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八卷。
58、提婆菩薩造,婆藪開士釋,姚秦.鳩摩羅什譯,《百論》(二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冊。
59、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百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冊。
60、北涼.曇無讖譯,《菩薩地持經》(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冊。
61、劉宋.求那跋摩譯,《菩薩善戒經》(九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冊。
62、無著菩薩造,唐.玄奘譯,《攝大乘論本》(三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63、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攝大乘論釋》(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64、法稱菩薩造,宋.法護等譯,《大乘集菩薩學論》(二十五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
65、訶梨跋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成實論》(十六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
66、優婆底沙造,梁.僧伽婆羅譯,《解脫道論》(十二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
67、天親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發菩提心經論》(二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
68、龍樹菩薩集頌,宋.天息災譯《菩提行經》(四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
69、隋.智顗說,《妙法蓮華經文句》(二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四冊。
70、隋.吉藏撰,《法華義疏》(十二卷),第三十四冊。
71、唐.窺基撰,《妙法蓮華經玄贊》(二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四冊。
72、唐.法藏述,《華嚴經探玄記》(二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五冊。
73、唐.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六冊。
74、唐.善導集記,《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七冊。
75、唐.窺基撰,《阿彌陀經疏》(一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七冊。
76、宋.元照述,《佛說阿彌陀經義疏》(一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七冊。
77、後秦.僧肇撰,《注維摩詰經》(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八冊。
78、宋.智圓述,《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八冊。
79、隋.吉藏撰,《維摩經義疏》(六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八冊。
80、唐.道宣撰,《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十二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冊。
81、宋.元照撰,《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十六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冊。
82、唐.定寶撰,《四分比丘戒本疏》(二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冊。
83、唐.法藏撰,《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六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冊。
84、新羅.義寂述,《菩薩戒本疏》(三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冊。
85、新羅.太賢集,《梵網經古述記》(三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冊。
86、宋.淨源節要,明.袾宏補註,《佛遺教經論疏節要》(一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冊。
87、唐.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四十八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二冊。
88、宋.子璿錄,《起信論疏筆削記》(二十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四冊。
89、唐.慧沼撰,《勸發菩提心集》(三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五冊。
90、唐.道世撰,《法苑珠林》(百卷),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三冊。
91、唐.道世集,《諸經要集》(二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四冊。
92、宋.道誠集,《釋氏要覽》(三卷),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四冊。
93、唐.慧琳撰,《一切經音義》(百卷),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四冊。
94、宋.法雲編,《翻譯名義集》(七卷),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四冊。
95、《維摩經抄》(一卷),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
96、唐.道掖撰,《淨名經集解關中疏》(二卷),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
97、《地持義記卷第四》(一卷),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
 
二、一般論著及專書(依姓氏筆劃)
1、上田義文著,陳一標譯,《大乘佛教思想》,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1年。
2、太虛大師著,〈成實論大意〉,《大虛大師全書》第三部,「法藏:三乘共學(全)」,善導寺佛經流通處印行。
3、平川彰等著,許明銀譯,《佛學研究入門》,台北,法爾出版社,1990年。
4、呂澂,《佛學論著選集》第五卷,第六講,山東,齊魯書社出版,1991年7月。
5、倫珠梭巴 格西主講,翁仕杰譯,《喜樂泉源》,台北,春天出版,民國92年。
6、釋依日,《六波羅蜜的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國76年。
7、釋體韜,「六度四攝於《瑜伽論》中之意義」,〈《六度四攝與《瑜伽論.戒品》之關係〉,台北,法鼓文化,民國86年。(《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13》)
 
三、期刊及會議論文(依姓氏筆劃,自教外而教內)
1、王開府,〈「動心忍性」釋疑〉,《孔孟月刊》第23卷第10期,台北,孔孟月刊社,1985年6月。
2、李敏龍、楊國樞撰,〈中國人的忍:概念分析與實徵研究(1)〉,《本土心理學研究》,台北: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民國87年12月。
3、林真功,〈孟子「動心忍性」之義理疏解〉,《孔孟月刊》第24卷第10期,1986年6月。
4、林碧珠,〈能「忍」為現代人的美德—以「訓儉示康」、「留候論」、「陳情表」為例〉,《中國語文》第562期,台北,中國語文月刊社,民國93年4月。
5、林憶芝,〈孟子「不忍人之心」釋義〉,《鵝湖學誌》,台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中國哲學研究中心,民國89年12月。
6、陳大齊,〈就忍的意義及忍不忍的可否試作探討〉,《孔孟月刊》第26卷第5期,台北,孔孟月刊社,1988年1月。
7、人生雜誌編輯室,〈甘露門〉,《人生雜誌》第195期,台北,人生雜誌社,民國88年11月。
8、昭慧,〈「忍辱」新詮〉,《弘誓通訊》第4期,中壢,佛教弘誓學院,1993年8月。
9、能仁,〈什麼是忍辱?〉,《南洋佛教》第311期,新加坡,南洋佛教,1995年3月。
10、能仁,〈忍辱述義〉,《閩南佛學院學報》第1期,厦門,閩南佛學院,1995年6月。
11、能仁,〈波羅蜜忍辱之我見〉,《十方雜誌》第9期,台北,十方雜誌社,1997年6月。
12、郭明靜,〈波羅蜜忍辱之我見(二)〉,《十方雜誌》第10期,台北,十方雜誌社,1997年7月。
13、能仁,〈波羅蜜忍辱之我見(三)〉,《十方雜誌》第11期,台北,十方雜誌社,1997年8月。
14、徐真友,〈關於佛典語言的一些研究〉,《正觀雜誌》第1期,台北:正觀雜誌社,1997年6月。
15、高銘,〈世俗的忍辱觀與佛教的忍辱觀〉,《內明雜誌》第289期,香港,內明雜誌,1996年4月。
16、黃運喜,〈中國佛教史研究方法初探-〈以佛法研究佛法〉理論的開擴〉,《獅子吼》第33卷第六期,台北:獅子吼,民國83年6月。
17、楊麗娟,〈《入菩薩行》安忍思想之研究-以瞋的對治為中心〉,高雄:國立師範大學(學位論文),民國91年6月。
18、簟竹,〈忍辱與禪定波羅蜜〉,《獅子吼》第30期,台北,獅子吼雜誌社,1991年3月。
19、釋如石,〈「安忍」今詮〉,《法光》月刊第184期,台北,法光雜誌編委會,民國94年1月。  檢索後再點閱全文。民國96年5月6日,pm.05:47。
20、釋性廣撰,〈印順法師禪觀思想與研究〉,新竹,玄奘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民國89年6月。
21、釋悟耿,〈《智論》中「無生法忍」之初探〉,《福嚴佛學院第八屆初級部學生論文集》,新竹,福嚴佛學院,網頁:http://www.fuyan.org.tw/8l/10.htm,民國96年5月6日,pm.05:58。
22、釋慈汶,〈《華嚴經.十地品》發光地之研究〉,《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七》,台北,華嚴蓮社,民86年10月。
 
四、辭書、目錄(依教外、教內;目錄)
1、林尹、高明主編,《中文大辭典(修訂版)》,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民國69年9月。
2、張之傑、黃台香主編,革新版《百科大辭典》台北,名揚出版社,民國75年1月。
3、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臺灣版),台北,東華書局,1997年9月。
4、荻原雲來編纂,《梵和大辭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5、平川彰編著,《佛教漢梵大辭典》,東京,霊友会,1997年1月。
6、如實佛學研究室編著,《新譯梵文佛典5》〈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台北,如實出版社,民國84年11月。
7、藍吉富主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共十冊,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
8、會性法師,《大藏會閱》,共四冊,台北,天華出版,民國84年5月。
9、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編,《修訂新版大藏經總目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81年。
 
五、電子佛典、個人專集光碟
1、〈CBETA讀經器V2.0〉,《CBETA 電子佛典集成April2004》,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4年4月9日。
2、Accelon e-Book《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光碟版,新竹縣:財團法人印順文教基金 會,2000年9月30日。
3、「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內聯網版]」,1.2版本,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六、網址(依筆劃順序,自官方再個人)
1、《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台北,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網頁。95.12.29。民國96年5月6日,pm.06:00。
2、《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台北,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95.12.29。民國96年5月6日,pm.06:01。
3、久美多杰堪布講授《入菩薩行》第九講第七頁,參見。民國96年5月6日,pm.05:59。
4、昭慧法師主講.善森、宏誠、巽慧記錄.法印講堂、妙心寫作讀書會整理,《妙雲集導讀(廿一)》-「僧伽與律制」教學概述暨重要觀念探討(二),民國79年。。

CBETA T32 No. 1646 《成實論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