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09 20:30:30
學習次第 : 進階

聖 般 若 攝 頌

索達吉堪布恭譯

梵語:阿雅占嘉巴繞莫達薩匝雅嘎塔

藏語:帕巴西繞戒啪如德辛巴都巴

策色嘉巴1

漢語:聖般若攝頌

頂禮聖者文殊師利!

爾後世尊為彼等四眾眷屬皆大

歡喜,複說此般若波羅蜜多。爾時,

世尊說此等偈曰:

第一品

心懷喜敬最勝信,除蓋煩惱而離垢,

行眾生利寂靜者,請聽般若勇士行。

此贍部洲諸河流,具花果藥林得生,

悉源住無熱惱海,龍王龍主威神力。

如是佛之諸聲聞,說法講法依理詮,

獲無上樂得彼果,皆依如來威德力。

何故如來宣法理,佛陀弟子修學彼,

現前所學如實說,佛威力致非自力。

最勝般若不可得,菩薩覺心皆不得,

聞此無癡不恐懼,彼菩薩行善逝智。

色無受無想行無,識處纖塵亦非有,

不住萬法無住行,無取獲諸佛菩提。

如遍行派之具鬘,慧觀無緣滅蘊得,

菩薩通曉如此法,不證涅槃彼住智。

此慧為何屬何者?何來思擇法皆空,

詳察無沉無畏懼,彼菩薩即近菩提。

設若不知有色想,受行識蘊而行持,

思此蘊空而菩薩,持相非信無生理。

非色非受非想行,於識不行無住行,

彼不緣行智慧堅,具無生智勝寂定。

菩薩于此自寂靜,彼是前佛所授記,

彼無我入起定想,因徹知法自性故。

若如是行行佛智,彼知無行真行故,

行持何法皆不緣,此即行持勝般若。

何法非有彼稱無,凡愚觀其為有無,

有無此二是無法,菩薩知此則定離。

此知五蘊如幻術,不執幻蘊各相異,

離種種想寂滅行,此即行持勝般若。

具善知識具勝觀,聞諸佛母全無懼。

誰依惡友仰仗他,彼如新罐觸水毀。

何故此者名菩薩?能斷貪求盡諸貪,

無貪獲證佛菩提,是故此得菩薩名。

何故彼名大菩薩?堪為有情眾之最,

斷眾生界諸重見,是故得名大菩薩。

大施大慧及大力,趨入諸佛勝大乘,

披大鎧甲降魔幻,是故得名大菩薩。

幻師十字街幻變,多士眾首斬千萬,

所殺如是菩薩知,眾生如化無畏懼。

色想受行以及識,未縛未解本非有,

行持菩提無怯心,此是正士勝鎧甲。

何名菩提之大乘?乘之令眾趨涅槃,

此乘如空無量殿,得喜樂安最勝乘。

誰乘去所不可得,謂趨涅槃實不得,

譬如火滅無去處,因是稱說彼涅槃。

菩薩前際與後際,現在不得三時淨,

彼是無為無戲論,此即行持勝般若。

菩薩通曉證知時,思維無生如此行,

起大悲無眾生想,此即行持勝般若。

若起眾生痛苦想,思利眾生除痛苦,

執我眾生之菩薩,此非行持勝般若。

知諸有情與我同,知一切法如眾生,

無生與生不分別,此即行持勝般若。

世說盡其有名法2,普皆離生真實滅,

唯得無死妙本智,故名般若波羅蜜。

菩薩無慮如此行,知具妙慧住等性,

徹了諸法無自性,此即行持勝般若。

第二品

不住於色不住受,不住於想不住行,

不住何識住法性,此即行持勝般若。

樂苦愛厭常無常,我與無我真如空,

得果羅漢皆不住,不住獨覺及佛地。

導師不住無為界,不住有為無住行,

如是菩薩無住住,無住即住佛說住。

思成善逝之聲聞,欲成獨覺成佛陀,

不依此忍不能得,如同不見此彼岸。

講法聽聞所說法,證果緣覺世怙主,

明智所得之涅槃,此皆如幻如來言。

四種行者不畏彼,知諦佛子不退轉,

羅漢除垢斷懷疑,四善知識所攝持。

明智菩薩如是行,不學羅漢緣覺地,

為一切智學佛法,一無所學即為學。

色增減取故非學,非執種種諸法學,

學亦緣取一切智,定生此即喜德學。

色非智慧色無智,識想受行皆非智,

此等中亦無有智,此同虛空無異體。

所緣自性無有邊,有情自性亦無邊,

虛空界性亦無邊,世間解智亦無邊。

導師說想是此岸,破想而斷趨彼岸,

離想得此到彼岸,彼等安住佛經意。

設佛恒河沙數劫,住世普傳眾生音,

本淨有情豈能生?此即行持勝般若。

如來此述某一時,我隨說勝波羅蜜,

爾時先佛授記我,未來之時得成佛。

怙主行持此般若,何人恭敬而受持,

毒刃火水不害彼,魔王魔眷亦無機。

有者於佛滅度已,建七寶塔供養之,

佛塔數等恒河沙,遍滿佛土千俱胝。

設若無邊俱胝刹,盡其所住眾有情,

唯以天花香塗香,三時劫或過彼供。

于生導師之十力,佛母經函誰繕寫,

系帶供奉花塗香,造塔供養福不及。

佛此般若大明咒,能滅有情眾憂苦。

過去十方世間怙,學此明咒成藥王。

行利心懷慈悲行,學此明咒智證覺。

當知有為無為樂,一切安樂由此生。

種播於地將出生,得以聚合生眾色。

五度菩提諸功德,此等皆由般若生。

輪王常由何道行,七寶四兵經彼道,

如來般若從何行,諸功德法隨彼行。

帝釋提問請佛答,設若恒河沙佛刹,

盈滿如來之舍利,然我取受此般若。

我非不敬舍利子,般若熏修成應供,

如依王人受敬重,佛陀舍利依般若。

具德無價摩尼珠,置於何篋應禮敬,

取出亦於篋愛重,彼等功德即寶珠。

如是依勝般若德,佛滅舍利得供養,

由此誰欲持佛德,應取般若此解脫。

佈施前行即智慧,戒忍精進禪亦爾,

為善不損故攝持,此示諸法唯一理。

如贍洲樹千俱胝,不同種種多形色,

唯說樹影之一名,影無種種無差別。

佛陀此五波羅蜜,亦得般若之名稱,

為遍知果普回向,六度一味歸菩提。

菩薩若本未盡知,宣說色想受行識,

無常行持假般若,智者永不壞諸法。

非色非受不緣想,不緣行識盡了知,

萬法無生空性理,此即行持勝般若。

有化恒河沙數刹,眾生皆證羅漢果,

書此般若經函贈,最上有情福更勝。

因說第一修學此,能宣諸法此空性,

聞彼聲聞速解脫,證得獨覺佛菩提。

無芽世上不生樹枝葉花果豈能出?

無菩提心世無佛,焉生帝梵聲聞果?

何時日輪光芒照,爾時眾生勤行事,

智為慧生菩提心,依智眾具功德法。

如無熱海無龍王,此贍洲河豈能流?

無河不生花及果,亦無大海眾寶色。

無菩提心善逝智,一切世間豈能生?

無智無德無菩提,如海佛法亦成無。

此世能明諸含識,為照亮故放光芒,

日輪一光最至上,能明群光皆不及。

所有聲聞施持戒,修行所生福德資,

菩薩一念隨喜心,聲聞眾福不可比。

先佛俱胝那由他,住千俱胝無邊刹,

離憂世間諸怙主,為滅痛苦示寶法。

初發殊勝菩提心,至諸導師妙法盡,

期間如來諸福德,具波羅蜜佛陀法,

佛子聲聞學無學,有漏無漏之善法,

菩薩集已作隨喜,利生回向大菩提。

回向設若心起想,覺想回向眾生想,

想故住見心著三,有緣非入普回向。

如是此法即滅盡,回向之處彼亦盡,

知不以法回向法,徹知此理乃回向。

執相彼非真回向,無相菩提真回向,

如吃雜毒上等食,佛說緣白法亦爾,

故當如是學回向,依佛洞悉善行相,

如此出生如此相,隨喜如此普回向。

福德回向大菩提,無毒成佛依佛說,

如是回向之勇士,勝世有緣諸菩薩。

無導天盲千萬億,不曉道豈入城市?

無慧無目此五度,無導不能證菩提。

何時以慧盡攝持,爾時得目獲此名,

如畫竣工無眼目,未點睛前不得資。

有為無為黑白法,慧破塵許不得時,

世間入於般若列,猶如虛空毫不住。

設思我行如來智,解眾那由他多苦,

計眾生想之菩薩,此非行持勝般若。

菩薩先前行持時,行此般若無疑知,

聞即彼起本師想,依此速證寂菩提。

昔行時事無量佛,然若未信佛般若,

聞已慧淺彼棄此,舍無救護墮無間。

故欲證佛最勝智,於此佛母當起信,

猶如商人至寶洲,蕩財返回非應理。

當知色淨果清淨,果色清淨遍知淨,

遍知果淨色清淨,如虛空界不分割。

第三品

勇士所行依般若,真超三界非解脫,

雖除煩惱示投生,無老病死示死歿。

眾生身陷名色泥,漂似風輪生死中,

知迷眾如獸入網,智者如禽游虛空。

行清淨者不行色,不行識想受及行,

如是而行斷諸貪,行解脫貪諸佛智。

明智菩薩如是行,斷貪趨向無貪執,

如離羅睺日昭住,失火焚燒草木林。

諸法自性淨普淨,菩薩慧觀般若時,

不緣行者一切法,此即行持勝般若。

第四品

天王帝釋問佛尊,菩薩如何勤行智?

蘊界塵許不勤行,不勤于蘊菩薩勤。

誰聞此法如幻化,無疑學複行加行,

知彼久遠入大乘,事佛俱胝那由他。

入多由旬荒道人,見牧牛人交界林,

思乃臨近村城兆,得安慰無盜匪懼。

如是尋覓菩提時,得聞諸佛此般若,

彼得慰藉無畏懼,非羅漢果緣覺地。

如人為觀海水往,見樹林山仍遙遠,

不見彼等遙遠相,思近大海無懷疑。

當知已入妙菩提,聽聞如來此般若,

縱未得佛親授記,不久自證佛菩提。

春季好時樹葉落,枝不久生葉花果,

誰手中得此般若,不久獲證佛菩提。

猶如孕婦受苦逼,彼謂已至分娩時,

菩薩聽聞如來智,生喜求疾證菩提。

行勝般若瑜伽者,不見色之增與減,

不見非法法法界,不證涅槃彼住智。

行此不計佛諸法,五力神足寂菩提,

遠離分別依加持,行此即行勝般若。

須菩提問說月佛,何為喜功德者障?

佛言成為障礙多,從中稍略普宣說。

繕寫佛此般若時,不同辯才紛湧現,

未利眾生似閃電,疾速退失是魔業。

講此之際有生疑,導師于此未言及,

我名種族地姓氏,不聞棄此是魔業。

不明此理舍根本,愚昧不解尋枝葉。

如得象複尋象跡,聽聞般若尋經同。

如人獲具百味食,得妙食尋菲薄食,

菩薩得此波羅蜜,羅漢果尋菩提同。

貪求恭敬圖利養,以有見心熟俗家,

舍法而行非法事,棄道入歧是魔業。

爾時希求起信已,去聽聞此微妙法,

知說法師依瑣事,不喜不悅而離去。

是時出現此魔業,彼時擾亂眾比丘,

不令受持此般若,餘多違緣亦屢現。

有人已得無價寶,稀有恒時害亦多,

如是如來勝般若,法寶難得害亦多。

新入乘之淺慧者,未得稀有此珍寶,

為造違緣惡魔喜。十方佛陀行攝持。

如患病母有多子,悉皆傷心服侍彼,

如是十方世界佛,亦念佛母微妙智。

過去十方及未來,世間怙主由此生,

示世諸佛能生母,示余有情之心行。

世間羅漢之真如,緣覺佛子之真如,

離實非他一真如,如來徹知智慧度。

遍知住世或涅槃,無過法性法空住,

菩薩隨證此真如,故於佛賜如來名。

依於般若歡喜園,十力導師此行境,

盡除眾苦三惡趣,彼等永無眾生想。

如獅棲山無畏懼,震懾群獸發吼聲,

人中獅子依般若,懾眾外道發吼聲。

譬如空中之陽光,曬乾大地顯色相,

如是法王依般若,有海乾涸說諸法。

諸色及受不可見,想無所見行不見,

識心及意無所見,此名見法如來言。

有情聲稱見虛空,虛空豈見觀此義,

佛說見法亦複然,見以他喻不能詮。

誰如是見見諸法,如王舍住臣普行,

佛行聲聞所有法,悉皆依於般若行。

如王不往城國邑,居自宮攝諸財物,

菩薩法性無所去,攝集佛地諸功德。

于佛菩薩有堅信,意樂行持勝般若,

盡越聲聞獨覺地,速得無遮佛菩提。

猶入海者船破毀,何人未持屍草木,

葬身水中不抵岸,若人握物至海岸。

如是具信得淨心,不隨般若非證覺,

生老死憂波濤洶,輪回海中恒流轉。

若以殊勝慧攝持,通法自性說勝義,

方便功德以慧攝,速證最妙佛菩提。

如人新罐盛裝水,知不牢固故速毀,

窯燒瓶中盛裝水,途無壞懼安返家。

如是菩薩信雖足,然失智慧疾退墮,

若信心以慧攝持,越二地獲大菩提。

如未精造船入海,財寶商人俱毀壞,

彼船精心而細造,無損載寶達岸邊。

如是菩薩縱熏信,若無智速退菩提,

若具殊勝智慧度,不染失證佛菩提。

一百廿歲老苦人,雖立獨自不能行,

若左右人作依附,無跌倒怖順利行。

如是菩薩智力微,彼已趨入複退失,

以勝方便慧攝持,不退證得佛菩提。

住初學位之菩薩,勝意樂入大菩提,

賢善弟子敬上師,恒依諸位智者師。

因智功德源於彼,隨說般若波羅蜜,

佛諸法依善知識,具勝功德如來語。

佈施持戒忍精進,定慧回向大菩提,

菩提莫執蘊見取,初學者前示此理。

此行善海說法月,眾生皈處友軍所,

依慧洲導欲利者,日燈說勝法不亂。

具大名披難行鎧,非蘊界處之盔甲,

離三乘想無執取,不退不動不亂法。

彼具此法無戲論,遠離疑慮具實義,

聽聞般若不退卻,不依他轉不退還。

諸佛此法深難見,誰亦無悟無獲得,

行利慈者證菩提,思眾誰知不欲言。

眾生喜處求諸境,住執不通愚如暗,

所得之法無住執,故與世間起爭議。

虛空界於東南方,西方北方無邊際,

上下十方盡其有,不成別體無差異。

過去未來之真如,現在羅漢之真如,

諸法真如佛真如,法之真如皆無別。

善逝菩提離異法,任何菩薩欲得此,

具方便行智慧度,無導師慧不可得。

鳥身一百五由旬,羽翼折斷無本領,

彼由忉利天自墜,至此贍洲必遭損。

俱胝那由他劫行,諸佛此五波羅蜜,

無邊大願世恒依,無方便慧墮聲聞。

樂此佛乘定生者,眾生平等父母想,

利心慈意勇精進,無嗔正直說柔語。

須菩提問世尊言:功德海無煩惱相,

大力如何不退轉?功德少分請佛宣。

離異體想具理語,沙門梵志餘不依,

依智恒時斷三途,十善業道極精進。

無染為眾隨說法,專喜正法常雅言,

行住坐臥具正知,視軛木許無心亂。

淨行潔衣三遠離,非圖利尊恒求法,

超越魔境不隨他,四禪靜慮不住禪。

非求名譽無嗔恚,在家亦恒不貪物,

不為維生慘尋財,不行誅業不雙運。

不記欲界轉男女,極靜精進勝般若,

離爭慈心亦堅固,求遍知心恒向法。

離野人境諸邊地,自地無疑如須彌,

為法捨命勤瑜伽,當知此是不退相。

色受想行識甚深,自性無相極寂滅,

如以箭測大海深,以慧觀察不得蘊。

菩薩于此甚深法,乘之勝義無貪執,

證蘊界處無此法,何有較真成福勝?

如行愛染之人士,與女約會未遇彼,

一日盡其行思念,菩薩能得彼數劫。

菩薩千俱胝劫施,羅漢獨覺守護戒,

誰說具勝般若法,善妙施戒不可比。

菩薩修行勝般若,起定宣說無染法,

利生回向菩提因,三世間無等彼善。

了知此福不實空,虛無不真無實質,

如是行持佛智行,行時引攝無量福。

知佛略廣詳盡說,此一切法唯說已,

俱胝那由他多劫,縱說法界無增滅。

所謂諸佛波羅蜜,諸法唯名普宣稱,

菩薩回向心無執,無失證佛勝菩提。

如油酥火相遇時,非初焚油無不焚,

非觸火焰末焚油,無末火焰不焚油。

非初心證勝菩提,無其不能證得彼,

非末心得寂菩提,無其不能獲得彼。

如由種生芽花果,彼滅樹木非不存,

初心亦是菩提因,彼滅菩提非不存。

有種生出穀稻等,彼果非有亦非無,

諸佛之此菩提生,離有實性虛幻生。

水滴滿瓶始末間,涓涓必漸盈彼器,

初心亦勝菩提因,漸圓白法終成佛。

行空無相無願法,不證涅槃不持相,

猶如舟子善往來,不住兩岸不住海。

如是行持之菩薩,無佛記證菩提想,

此無菩提無畏懼,此行即行善逝智。

世間荒途饑饉疾,見而不懼披鎧甲,

後際恒勤盡了知,塵許不生厭倦意。

菩薩行持如來智,知蘊本空且無生,

未入定悲入有情,期間佛法不退失。

如有善巧諸德人,具力知技勤難事,

投拋工巧臻究竟,知成幻術欲利生。

偕同父母及妻子,行至眾怨荒野路,

彼化勇敢眾多士,安穩行程還家園。

爾時善巧之菩薩,于眾生界生大悲,

盡越四魔及二地,住勝等持不證覺。

風依虛空水依彼,大地依彼生依地,

有情造業因即此,虛空何住思此義。

如是菩薩住空性,知有情願作所依,

展現眾多種種事,不證涅槃不住空。

何時菩薩明而知,行此空寂妙等持,

其間全然不修相,住無相寂最寂行。

如飛虛空鳥無處,非住於彼不墮地,

菩薩行持解脫門,不證涅槃不持相。

如學箭法空射箭,餘箭隨後不間斷,

前箭不得落地機,彼人想時箭墜地。

如是行持勝般若,智方便力神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