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空性觀

2018/03/11本網報導:
人氣:3,158

喇嘛網 日期:2018/03/11 16:17:06 NPO  編輯部 報導

佛教空性觀

   索達吉堪布 北京大學哲學系演

(2010年6月24日上午)
思考題
 

1、學習空性有什麼必要?請引用中觀五大因來說明,佛教中怎樣抉擇萬法皆空?你對此能生起定解嗎?

 

2、為什麼說現代物理學的發現,比前一代物理學家更接近空性?它又有哪些不足?這種觀點與佛教有何相似之處?這對你的認識有什麼説明?

 

3、為什麼說佛教跟其他宗教相比,有不共的超勝之處?請從大悲、智慧兩方面進行分析。

 

4、如果說究竟實相中一切皆空,那我們的起心動念、佛陀的功德莊嚴又從何而起?怎樣才能通達這種境界?

 

5、學習這節課後,你的價值觀、人生觀有什麼變化?

 

主持人致辭:

 

今天非常榮幸能請到索達吉堪布,給我們講一講藏傳佛教的思想。

 

堪布這次能來北大,是一個很殊勝的因緣。大家都知道,藏傳佛教有許多非常優秀的東西,也有它的教育思想,可是當今學術界,對此研究得還不充分,在教學上有欠缺。而且,藏傳佛教與藏文化有著深厚的關係,在這方面,我們瞭解得也不是很多。同時,堪布的修證境界非常高,若能從另一個層面上介紹佛學,跟我們這些大學老師講述佛學,可能完全不一樣。

 

北大歷來推崇多元文化相容並蓄,我們的學生在學術上也有一種包容和熱愛,所以今天真的很榮幸能請到堪布到北大哲學系作一個講演。這次的活動,很大程度上,是由熱心于藏傳佛教研究的一些同學發起的。他們的這種熱情,我們一定要悉心愛護,這對我們老師也是一種鞭策。我們這些老師,基本上都是研究漢傳佛教、印度佛教的,所以同學們的熱情,鞭策老師們也要加強這方面的學習。下面,我們師生一起來聽堪布的開示,掌聲有請——


緣 起

今天,很高興來到北京大學哲學系,跟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探討藏傳佛教空性與如來藏方面的道理,並將自己的一點心得與大家分享。我本人而言,雖然跟你們的身份不同,但也是從事教育、當老師的,至今教書傳法將近二十多年了。在座的各位教授、老師,大多數也一直在教書育人,從事偉大神聖的教育事業。所以,我們彼此之間共同研討、共同學習,是很有必要的。

 

我是第一次來北京大學,發現這裡的學習氛圍很好,尤其是禪學社、耕讀社等許多社團,對宗教的研究比較深入,所以這次跟大家交流,是十分有意義的。其實,人與人之間互通有無非常重要。我作為一名藏族僧人,除了研究藏傳佛教以外,也需要學習漢傳佛教,以及現在大學裡有價值的科技知識;而你們作為高等大學的老師和學生,也應把目光放在藏傳佛教及其他宗教的甚深領域上,通過這樣互相瞭解、取長補短,對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等都會有很大説明。

 

所以,下面在交流的過程中,我一方面會介紹自己對佛教的瞭解,同時,大家也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把心裡的懷疑、不解說出來探討。我們佛教徒有一種毛病:剛開始學佛時疑惑重重,但到了一定時候,就好像問題都沒有了,最後什麼也不想問,這種行為不可取。你們作為北京大學的學者、才子,相當有才華,智慧也很敏銳,因此,希望通過這次的研討、溝通,每個人都能得到一些利益。


一、學習空性的必要性

大家都清楚,人類在如今的21世紀,物質文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不管是科技、經濟都發展得極為快速。可是在這背後,人們的倫理道德卻不斷下滑。就傳統文化而言,孔孟思想曾是漢地的主流思想,對道德規範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六七十年代的一場“文革”,卻讓它受到了歷史性的毀滅,現在雖有許多有識之士想把它恢復過來,但就像奄奄一息的病患無法馬上痊癒一樣,僅僅靠幾個人的努力,很難真正力挽狂瀾。

 

因此,大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非常重要,而且,這些美德不僅要在理論上精通,更要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去。否則,你連基本的人格都沒有,為人處世、接人待物也不過關,那即使學問再高、智慧再尖銳,到了社會上也會舉步維艱。

 

如今在這個物質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內心越來越空虛,精神壓力越來越大,煩惱痛苦也越來越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很多人沒學過空性法門,對世俗中的東西有強烈實執。因此,人們要想獲得快樂、安逸,就一定要對空性法門有所瞭解,不然的話,始終隨著欲望而奔波,一輩子會成為欲望的奴隸。

 

而若要瞭解空性法門,最好是系統地聞思藏傳佛教,因為它完整地保留了2500多年前佛陀的清淨思想。這些思想雖經歷了無數風風雨雨,但至今仍然完好無損。正因為如此,現在東西方的許多學者,都把目光或好奇心紛紛投向于藏地,希望能一探其中的奧秘。

 

那麼,佛教的思想究竟是什麼呢?就是佛陀所宣講的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即是三轉*輪的內容——第一轉四諦*輪、第二轉空性*輪、第三轉如來藏*輪。其中,第二轉*輪中宣講空性的經典,最全面的是《大般若經》,它的內容相當深廣,今天短短的時間內不可能三言兩語就講完,但我還是會用些簡單的語言,儘量概括一下它的要義。


二、佛教怎樣抉擇萬法皆空

你們若想通達般若空性,最好能先學龍猛菩薩的《中觀根本慧論》,這部論典用非常甚深、精細的推理方法,抉擇了一切萬法皆為空性。藏傳佛教雖分為格魯、寧瑪等不同教派,但實際上每個教派都要精通該論。而在漢地,儘管不像藏地一樣,有廣泛聞思中觀法門的傳統,但歷代大德也要學習《中觀根本慧論》、《十二門論》等諸多論典。

 

其實,學習空性法門,靠的不是信仰或崇拜,而是智慧的觀察。中觀有許多推理方法,歸攝起來有五大因,下面就對此作個簡單介紹:

 

1、金剛屑因:是觀察萬法產生的“因”無自性,也就是說,一切法不是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進而抉擇諸法是無生空性。具體來講,倘若萬法是自己產生自己,就會有無窮生的過失;若是依他而生,黑暗中也可以產生光明……這種推理方法,在月稱論師的《入中論》中講得很細緻。既然萬法的“產生”無有實體,那麼它的“存在”也不成立,最後的“滅亡”也沒有,通過這種金剛屑因,就可以抉擇一切為空性。

 

2、離一多因:首先觀察“一”是否成立,通過詳細分析,就會發現根本沒有“一”的實體,這樣一來,由“一”組成的“二”等多體法也不存在。比如說,這裡一個人也沒有的話,便不可能有十個人,因為“十”是以“一”為基礎安立的。

 

那麼,“一”怎麼不成立呢?就拿一個人——眾生最執著的“我”來說,這只不過是虛妄分別念假立的,真正去剖析時,頭不是“我”,手不是“我”,腳不是“我”……如此一一觀察下來,根本找不到一個實有的“我”。這時你才明白,原來人們只是把五蘊聚合妄執為“我”,實際上“我”的本體絕不存在。依此類推,萬法的本體皆可抉擇為空性。這種推理方法,在麥彭仁波切的《中觀莊嚴論釋》中有廣泛敘述,大家可以去參閱。

 

3、破有無生因:是抉擇萬法的“果”無自性。其觀察方法是“有法不應生,無亦不應生”,也就是說,果若在因位時存在,就不必再生,因為已有之故;果若在因位時無有,則永遠不能生,猶如石女的兒子。這種推理,在《中觀根本慧論》中講得比較多。

 

4、破四句生因:是同時觀察“因”與“果”,在中觀的《二諦論》裡運用過。其觀察方法歸攝起來有四種:一因能否生多果,一因能否生一果,多因能否生多果,多因能否生一果。通過這種方式觀察,可以破除對因能生果的實有執著。

 

5、大緣起因:是抉擇萬法的“本體”為大空性,一絲一毫也不可得。此推理在《中觀根本慧論》、《寶積經》、《楞嚴經》、《華嚴經》中,都直接或間接提到過。我們平常所執著的身體、生活、感情及山河大地,雖然看似實實在在,但這只是迷亂顯現前的假像,倘若用智慧去觀察,包羅萬象的一切法決定不存在。這種境界相當甚深,宗喀巴大師在《緣起贊》中也講了,在這個世界上,唯有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才能通達並宣說。除此之外,外道雖然也講了一些空性,但這種空性只是單空,而不是緣起性空,故並不究竟。

 

所以,大家在認識空性時,千萬不要把空性等同於“不存在”,否則就會墮入另一個邊。要知道,不管是有邊、無邊,皆為實有的執著,有了這種執著,就會產生痛苦而不得解脫。誠如《六十正理論》所言:“若許有實法,則生大貪嗔。”你只要承許一個法是實有,就會因此而產生貪嗔煩惱,進而依之造業,流轉輪回。反之,假如你想獲得解脫,息滅自他一切痛苦,就要希求空性法門,開啟無我智慧,斬斷任何執著,《入行論》中也說:“故欲息苦者,當啟空性慧。”


三、現代科學對空性的探索

所謂“空性”,佛教大小乘有不同的理解。小乘認為,器世界的一切不可能無中生有,所以要有個最小的組成單位——極微,它是一種實有存在的色法。在他們看來,整個物質世界以極微而空,極微本身卻不能空。因此,這種“空”並不徹底,小乘所證悟的空性,只是法無我的一部分。

 

現代物理學的理念,與小乘觀點極為相似,他們也認為,物質的組成必須要有個最小單位。19世紀,人們認為最小的單位是分子;20世紀,發現分子可以再分為原子;隨著高科技儀器的發明,依次又有了原子核、電子、中子、質子等概念;近年來,又發現了誇克、亞誇克等等。關於是否存在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當前物理學家分為兩派:一派認為物質是無限可分的,誇克以下有亞誇克,亞誇克以下有亞亞誇克……;另一派則認為,物質微粒的分割必有一個極限,到了這個極限,就沒有更小的粒子了。

 

聽說人們最近又在研究“場”,它包括電子場、量子場、磁場等幾種。這種“場”看不見,也摸不著,只是一種能量,存在於真空當中。“真空”是一切都不存在的空蕩蕩的境界,當它瞬間積聚起足夠能量時,便會形成物質的最小單位——粒子;當能量的密度不夠時,粒子就會消失,變成不存在任何物質的虛空——場。因此,物理學家認為,“真空”和“場”互相起作用,是物質世界的根本來源。如果沒有這個,就不會產生質子、中子等微粒,形形色色的物質世界也無從談起。

 

總之,現代科學認為最小的單位必須存在,不然,最終什麼都沒有的話,就實在太可怕了。但從大乘佛教的角度來講,只要懂得了緣起性空,解釋萬法的顯現便沒有任何困難。不過,現在的物理學家,儘管沒有學過中觀,但對物質的研究還是非常透徹,比前一代物理學家更接近空性。如法國物理學家笛卡爾說過:“我怎麼知道自己不是在做夢?我又憑什麼將夢境和現實區分開呢?世間上包羅萬象、形形色色的東西,雖然一個也不成立,卻能在眼前無欺顯現。因此,完全可能有一個魔鬼,一直在欺騙我,讓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是真的、什麼時候是假的。”

 

其實,假如懂得了大乘教義,對此根本不會有任何擔心、疑惑。正是因為萬法的本體不成立,在空性中才可以顯現;反之,倘若諸法本體實有存在,那實有的法是不能現前的。當然,這個道理相當甚深,要想真正通達它,研究中觀空性十分重要。對我個人而言,在人生的諸多學問中,其他知識的價值與中觀空性有天壤之別,只有明白了整個世界到底是物質構成的,還是緣起構成的,對自己一生才會有真正的利益。

 

此外,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說過:“時間、空間和物質,都是來自人類的錯覺。”這句話,跟佛教“萬法以分別念而現前”的觀點如出一轍,《入中論》亦雲:“如是一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生。”然而遺憾的是,科學家們絞盡腦汁研究的過程中,雖然也有一定收穫,如量子力學的創始人玻爾曾深有感觸地說:“誰不為量子力學感到震驚,那他就是沒有理解量子力學!”但他們並沒有認識到緣起性空。倘若他們學過《中觀根本慧論》、《華嚴經》,就能輕而易舉通達萬法的最甚深之處。因此,在座各位在研究中觀的過程中,務必要了知萬法抉擇為空性之理。


四、佛教超勝其他宗教之處

在抉擇空性的時候,佛教不怕他人駁斥,也不怕自己的觀點建立不起來。佛陀在有關經典中講過:“不管比丘還是其他人,都可以把我的話當成黃金,切它、熔它、提煉它,仔細檢視我的法教,不要只因為尊敬我而接受它。”對於佛陀的教義,若只是一種崇拜或恭敬,那叫做信心,而不叫智慧。其實佛教經得起任何考證、觀察,無論是世間的因果輪回理論,還是出世間的中觀、如來藏思想,都千真萬確、顛撲不破,不怕被任何人駁倒。

 

至今2500多年過去了,歷史上湧現過千千萬萬的文學巨匠,他們對佛教的評價如何,大家應該也很清楚。比如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哲學家羅素,他在《我為什麼不是基督徒》中曾對基督教有所駁斥,在西方引起了極大轟動。他說:“無論從智慧或品德上看,我都覺得耶穌不像歷史上傳頌的那樣高超。我看在這些方面,釋迦牟尼佛和蘇格拉底的地位要比他高。”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基督教不好,而是從公正的立場來看,佛教的智慧和慈悲確實超過其他宗教。從慈悲方面講,儘管基督教也提倡仁愛,伊斯蘭教也提倡平等,但他們所關注的範圍,充其量只有人類,而不包括其它眾生。對於動物,有些宗教認為可以殺戮,甚至對於異教徒,也號召用武力統統消滅。然而按照佛教的教義,這些眾生都要平等關愛,哪怕怨恨的敵人要砍你的頭,你也應以無盡的大悲心愛護他。所以,大家不妨想一想:在整個人類歷史上,能夠完全捨棄自我,一心一意、無有條件地利益所有眾生,這樣的宗教是否值得提倡?

 

而且從智慧上講,我也看過世界上其他宗教的書,相比之下,佛陀的智慧實在無與倫比。在藏地,佛陀親口宣講的《大藏經》有108函,龍猛菩薩、月稱論師等印度大德所造的論著有200多函,這其中都描述了萬法的真相,看後令人大為折服。因此,我們崇拜釋迦牟尼佛,並不僅僅是源于信心,畢竟信心分為迷信和正信,有信心不一定都正確。但如果你用智慧去觀察,就會發現佛陀把真理揭示得清清楚楚,並且找不到任何過失,既然如此,那這樣的佛陀為什麼不去恭敬?

 

當然,佛陀最精華的思想,即是將萬法抉擇為空性。人們如果沒有證悟空性,就會整天為了名利而忙忙碌碌,誠如志公禪師在《勸世念佛文》中所形容的:“有有無無都麻煩,勞勞碌碌幾時閑,人生曲曲彎彎水,世事重重疊疊山。”所以,對空性一點都不瞭解的話,有時候看來,許多現象令人心生悲憫。其實人生如此短暫,幾十年一晃就過,倘若一味耽著自己所謂的事業,到頭來會得到什麼?徒有一身惡業而已。因此,大家一定要對空性有所認識。

 

不過,如今很多人由於沒有系統聞思過,始終對空性有一種誤區。有些學禪宗的人認為:“既然萬法均為空性,善惡就不必太執著了,放生等善行也不用做,因為這是一種執著。”這種觀點大錯特錯。雖說一切法的本體是空性,但你還沒達到這種境界之前,取捨因果、行持善法是很有必要的。

 

從前在藏地,漢地和尚摩訶衍來弘揚禪宗。儘管禪宗至高無上,從《唐高僧傳》、《宋高僧傳》、《續高僧傳》的歷史來看,許多利根者依此而一聞千悟,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但當時他弘揚禪宗卻不成功。為什麼呢?因為他一開始就提倡什麼都不執著,有些藏族人聽信其言,致使寺內原有的供佛傳統突然間斷,佛像前居然斷了供燈。(你們若去過布達拉宮等地,就會知道藏地供佛的傳統由來已久、十分殊勝。)這種做法讓許多有識之士難以接受,他們就遵照菩提薩埵的授記,從印度迎請了蓮花戒論師來跟他辯論。最後,以摩訶衍失敗告終,藏地又重新樹立起了次第修行的傳統。

 

因此,次第修行相當重要。雖在禪宗或密法的最高境界中,萬法都是空性的,不能有絲毫執著,但我們尚未證悟之前,還是應當放生、念佛、讀經、行慈善、做功課……這些一定不能斷。否則,積累資糧的門如果堵塞了,將來則很難趨入解脫。所以,你們若沒達到最高的境界,就不能間斷行持善法,尤其是要以菩提心攝持,這一點千萬不能忘!


五、空性並非為“無”,而是有光明如來藏

或許有人會問:“在究竟實相中,假如一切法皆空,那我們的起心動念、佛陀的功德莊嚴又從何而起呢?”是從空性中一種明清的部分產生,這個明清的部分就叫“如來藏”。

 

如來藏的見解非常甚深,它是佛陀第三轉*輪的主要內容。關於這方面的教言,講述最廣的論典是《寶性論》,經典就是《如來藏經》;而密宗的《大幻化網》、《喜金剛》等中,對此也有非常細緻的闡述。

 

既然如來藏是存在的,那它跟外道所承許的實有又有什麼差別呢?學過《入中論自釋》的人都知道,這部論專門引用了《楞伽經》等教證,說明如來藏的實有與外道有何不同,與小乘宗有何不同。實際上,如來藏是一切萬法的實相,也就是禪宗明心見性時所見的“本來面目”,它與空性無二無別。要想獲得這種境界,顯宗通過推理或禪宗教言可以證入;密宗則以修氣脈明點、觀想本尊等途徑,很快就能獲得這種狀態,或者也可依靠最殊勝的大圓滿修法,通過上師的加持和竅訣,迅速認識心的本性,現前如來藏光明。

 

假如以竅訣的方式來講,不管是外在的器世界,還是你內在的心識,本體皆為空性,這是第二轉*輪的教義;而在本體空性的同時,實際上它光明不滅,有一個明清部分,這就是第三轉*輪的教義。當然,萬法的本體也並不單單是一個空性,或者一個光明。這樣的本來面目,如果以我們的分別念、語言表達,就像用小小的儀器測量整個宇宙,或者用小鳥的翅膀丈量無盡虛空一樣,是根本不現實的。只有真正證達了那種不可思議的境界,你才會明白這是什麼感覺,正如禪宗所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如來藏的境界既然如此甚深,那我們在凡夫地時,有沒有機會瞭解它、認識它呢?有的。全知麥彭仁波切、宗喀巴大師等高僧大德,都在各自的論著中,講過空性和光明的相關教義。所以,我們現在雖不能像聖者一樣完全通達諸法實相,但依靠上師和大德們的這些教言,還是可以逐漸認識心的本體。

 

那麼,如來藏方面的教言具體有哪些呢?顯宗中有《辯中邊論》、《辨法法性論》、《寶性論》等彌勒五論,及龍猛菩薩的《贊法界頌》等。在此基礎上,大家若想進一步瞭解,就要學習密宗的《大幻化網》,以及最殊勝的大圓滿、大手印。

 

當然,你們作為北大師生,要一開始就直接通達大圓滿的境界,可能有一定的困難。但即便你不能通達,也要知道世間上最甚深的學問,就是空性和光明,亦即第二轉*輪和第三轉*輪的究竟教義。從竅訣上講,它分別是由文殊菩薩、彌勒菩薩開顯的。所以,現在的知識份子若想真正通達佛教,需要瞭解的教義特別多。但你僅僅是瞭解還不夠,還要看能不能在生活中將這些用上。

 

在座的老師和同學們,有一部分人學過藏傳佛教,也有一部分學過漢傳佛教。你學過藏傳佛教的話,就會知道它在中觀和如來藏方面的論著相當多,我也翻譯過一些,今後有機會、有因緣時,我們可以互相探討。在探討的過程中,你如果通達了般若空性,那解脫絕對沒問題。相反,假如沒有了悟空性,就不可能明心見性,獲得阿羅漢、菩薩等任何聖果。因此,要想真正出離三界輪回,行持其他善法只是間接的因,唯有證悟空性才是直接的因。


六、對當代知識份子的點滴建議

1、培養利他的價值觀

 

現在的世間上,不管是老師、大學生、企業家,都迷茫在實執中,沉溺在輪回的網裡,所以,人們特別需要佛教的空性。只有證得了一些空性境界,他們對很多瑣事才會看得淡,而不會無有限制地盲目追求,肆無忌憚地摧毀因果。

 

有時候看大城市裡的人,跟我們山上修行人的目標完全不同,他們為了房子、金錢、感情、家庭,將難得的人身都浪費在這上面了。其實,人如果只為了生存而活著,就跟動物沒什麼差別了。現在很多人崇尚拜金主義、庸俗主義、享樂主義,不擇手段地追求金錢,不要說關心自己的來世,就連今生中有價值的思想,他們也知之甚少。那今生中有價值的思想是什麼呢?就是知足少欲、恭敬父母、希求智慧等美德,這對一個生存於世的人來說相當重要。

 

然而,現在好多大學生根本不求這些,我以前去過不少大學,見許多人進入校園之後,有一種放鬆感,成天泡在網上看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所作所為對今生來世沒有任何意義,這是非常不應理的。實際上作為大學生,身上肩負著整個人類、整個社會的未來。國外有些國家對小孩子教育時,剛開始會告訴他們:“人類未來的希望在你身上。”以警策這些孩子要行為如法。同樣,你們北京大學的學生們,也要經常這樣提醒自己。且不說佛教中特別甚深的空性、如來藏的境界,僅僅是幫助眾生、利益他人的美德你具不具足,每個人也應好好觀察一下。

 

記得愛因斯坦說過:“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是以別人的勞動為基礎,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份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到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我也相信,簡單淳樸的生活,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在精神上,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

 

可是,現在的大學生、公務員、老師、醫生,一生的行為都為了自己,這很令人感到悲哀。當然,這種現象也跟如今的教育有關,我們從小就被灌輸“為了財富、地位、名聲而奮鬥”的思想,那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只能是所有人都自私自利,口頭上雖然提倡和諧社會,但實際上卻唯利是圖、言行相違。

 

要想轉變這種風氣,大家理應從自我做起,一點一滴培養利他的菩提心。我學習大乘佛教這麼長時間了,其實大乘的教義歸根結底,就是“利他”二字,除此之外,再沒有更甚深的法了。要知道,藏地、漢地的佛教都屬於大乘,但如果沒有利他心,所謂的“大乘”只是徒有虛名而已。儘管空性、如來藏的教義非常殊勝,有緣分、有信心的人去研究也可以,但你若沒有專業性的指導,光是隨便看一兩本書,則很難通達其中密意。因此,我們作為修行人,如今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要培養利他心。甚至,就算你不是佛教徒,只是一個高等學校的老師或學生,利他心也必不可少。當你們這些學生畢業離開校門時,當老師們攝受一批又一批的學生時,若能始終存有一顆利他心,那做什麼事都是有意義的。

 

2、認清前後世的存在

 

此外,我還想強調的一點是:現在人應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所謂人生觀,指對於人類生存目的、價值、意義的看法,它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表現為苦樂觀、生死觀等。現在世間上的人,因為有不同的愛好、追求,故也有不同的人生觀。但作為一個佛教徒,人生觀務必要具備兩點:第一要相信因果,第二要了知生死輪回。假如你有了這兩點,那生活、工作的目標就會有原則性改變。否則,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不相信前世後世存在,所作所為就會非常盲目。

 

因此,從現在開始,大家對人生觀一定要有新的調整,應該像佛教一樣承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以及前世後世存在。有人可能提出質疑:“佛教的人生觀雖是如此,但所有人的人生觀不一定都要這樣吧?”然而,大家要明白,這種人生觀對當前來講相當重要,它可從根本上扭轉社會的不良風氣。有些人始終對前世後世不相信,但不相信並不能證明它不存在,除非你有充分確鑿的依據。可是我看了古今中外很多書,到目前為止,還沒發現一個人有這種能力。多年以來,對於這個問題,我也跟不少學者、博士、大學教授、科學家探討過,有些人儘管也不承認,但卻無法舉出合理的理由來。

 

與之相反,承認前世後世的理論,卻特別特別多,包括牛頓也說過:“人死了之後,有神識存在。”當然,他可能是受當時基督教的影響,才有了這一番言論。據有些資料記載,牛頓一生的著作中,80%以上與神學有關,科學方面的連20%都不到。由此可見,科學家也並非都否認前世後世。此外,慈誠羅珠堪布還造過《前世今生論》,我將其翻譯成了漢文,很多人看了之後,發現個別人前世做過什麼、後世卻能回憶起來,而且找不出可以反駁的依據,通過這些非常有力的公案、教理,他們的觀念也有所改變。

 

所以,你們作為高等學校的師生,首先一定要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否則,你的世間學問即使再好,但不相信前後世的話,在短暫的人生中就不會積福行善,反而可能毫無顧忌地摧毀因果,做出種種可怕的行為來。要知道,你今生若是造了惡業,就算果報沒有當下成熟,但就像吃了毒藥一樣,遲早會給自己帶來痛苦。因此,正確的人生觀對每個人來講極為重要,有了它,你做任何事情都會有意義。


結 語

今天跟大家交流,我也沒做什麼準備,只是以平時的經驗隨便講的。總而言之,對一個學佛法的人來說,在見解上,瞭解中觀很重要,瞭解如來藏也很重要,而這樣的學習需要長期聞思;在行為上,則一定要利他,這些我在講《入菩薩行論》時詳細剖析過,大家有時間最好能看一看,這本書肯定會對你有幫助。同時,希望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觀重新觀察:“以前我在這個世間上是怎麼活的?如果前世後世真的存在,那該怎麼辦?”這個問題務必要關心。

 

今天就大概講這些吧!非常感謝哲學系的老師提供這樣一個機會。下面若有什麼疑問、想法,我們可以互相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