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朱敬一】

 

兩岸歷經六十幾年恩怨情仇,要消除雙方心理的塊壘當然並不容易。馬政府上台兩年餘,雖然雙方互動氣氛較先前已有改善,但要真正建立互信,恐怕還有一段磨合的時間。

就磨合互動的議題而言,目前的基調應該是「先經後政」,先在經濟上尋求互補互利。但即使是這樣的先後次序,朝野也有不同意見。在野黨總是認為:與對岸經濟往來太密切,會增加台灣對中國大陸的經貿依存度,也給予對方「以商圍政、以經促統」的機會。也是基於這樣的邏輯,泛綠選民對於ECFA等經貿議題,一向有嚴厲批評。

環保議題 中性互利

但是兩岸共同關注的議題何其多,即便經貿與政治面向眾人有見仁見智的觀點,我們總是不難找到兩岸「幾乎目標一致」的題材。一旦鎖定了這一類題材,雙方要訂下互動模式就容易多了。目前,兩岸之間著力較多的非經濟題材,似乎只有打擊犯罪。但是我認為至少還有一個馬政府可以努力推動的兩岸互動面向,就是綠能環保。

中國大陸由於經濟成長迅速,其二氧化碳年排放總量在過去一年高居世界第一。由於全球節能減碳的壓力日大,故對岸當然有極大的環保改善壓力。台灣雖然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不大,但由於油費電費太便宜,政治人物在選舉壓力下又不敢做調整,故民間普遍欠缺節能意識,環保努力的空間也很大。

綠能競賽 帶動風潮

綠能改善的課題有許多面向;我認為節能的努力方法之一,就是兩岸簽訂競賽約定,以三或四年為期做一系列的比賽。例如:兩岸可以選定緯度相當的舊城市,約定以三年為期以節能為主軸做「都市更新」,鼓勵民眾改漆白屋頂、裝智慧電表、架設太陽能,數年後估算彼此的成本效益,以定輸贏。再如,兩岸可以就新開發的區域,做新城市碳排放總量百分比的競賽,看看哪一邊能接近「零碳新城市」。

此外,能源產業中也有若干待研發的技術或待整合的系統,需要各自的科學家加把勁去投入。如果兩岸政府因為競賽而給予足夠的誘因,更會促成彼此的努力。這樣有競賽目標的牽引,很可能比目前無特定標的之「搭橋專案」,要實惠、具體得多。

引領帶動 利人利己

無論如何,環保與綠能的題材成百上千,也與全世界共通的節能減碳主軸相契合,更沒有「以環保促統」的詭異敏感度,確實是絕佳的互動方向。在綠能競賽的驅動下,即便獨派也可以在科技面、社會動員、生活方式改變等各個面向試圖「將對方比下去」,宣洩一下心中或有的鳥氣。一旦因科技上有所突破,也就順理成章成為新技術規格的先聲,產業利益頗大,好處多多。更何況,綠能相關產業分別是兩岸規劃的新興或重點產業;或許在競賽的大帽子下,雙方的產業政策會發現更寬廣的發展空間呢!(作者為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2010/11/29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