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瑪道次第禪修引導 《金剛薩埵儀軌匯集教學》 經續法林 2024年度寶瓶修法
 
 
 
 
 
 
 
弘揚佛法 行銷規劃 公益VIP申請
 利美園地
心靈.心理.管理搜尋
地區:
分類
精選顯密資訊
  PLIBC
雪謙寺 
SMTB
寧瑪巴噶陀大圓滿虹光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台灣蒙藏文化中心
喇嘛網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大乘菩薩入世性之研究 ── 以六波羅蜜為論述範圍   
轉寄 列印 迴響 閱讀尺
加入會員
更新日期:2009/12/17 07:04:42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09/12/17 06:44:47   編輯部 報導 

大乘菩薩入世性之研究 ── 以六波羅蜜為論述範圍

摘 要

由於當代以「大乘佛教」為指標的「人間佛教」,其鮮明「入世性」在兩岸學術界已引申出一些「出世」與「入世」之學術討論。依此,筆者認為對於大乘佛教立足於「全體眾生解脫」之立場所展現之入世性及修行內涵有必要給予更全面之理解;一則希望能為有心關注當代人間佛教「出世入世」問題者提供一更全面的視野,以理解人間佛教鮮明「入世性」之意涵。二則希望能為嚮往大乘菩薩道同時具備出世入世二大特質之修行方式者,提供一可資依循的修行道跡。

全文共陸章。第壹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並就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從中瞭解學術文獻對人間佛教入世性之看法。第貳章透過對部派、佛陀住世時以及大乘佛教思想史之回顧,說明由於各階段佛教對佛教核心教義「緣起思想」之理解不同,不但影響了涅槃解脫思想,也影響了他們面對世間的態度 ── 「出世」與「入世」之對立或統一。第參章從佛教各階段菩薩思想之演變直探大乘菩薩思想之淵源,並提出大乘菩薩實踐面之特質。第肆章透過般若經典中「空」一詞之意涵,說明「般若波羅蜜」是大乘菩薩從入世利生化俗中趣向自他成佛之理論依據。第伍章依六波羅蜜三大特質說明,六波羅蜜是大乘菩薩利他中趣向自他成佛之實踐法門,並說明實作方法,以及舉大乘經典中菩薩入世性之典範以為印證。第陸章總結佛教思想中對出世入世的觀點,並提出本文之研究成果。

從宗教本質及社會功能而言,一理想宗教,一方面既要對現實人生採取一種比較積極的態度,否則就會失去自身存在的價值,同時又要維護自己出世的理想,否則就不成其為宗教。本文發現:一、佛陀所宣說的涅槃解脫觀,出世與入世皆不離緣起法,出世與入世皆是佛教所關懷 ;大乘佛教承襲佛陀此一思想並進一步加以深刻發揚,提出生死即涅槃、出世入世不二的修行解脫法門。二、大乘菩薩之主要實踐德目 「六波羅蜜」具世法出世法不二……等三大特質,提供未得般若波羅蜜之菩薩,得以透過六種世間波羅蜜的長久修學,漸漸降伏粗重我執朝向出世間波羅蜜前進,臻至圓滿自他成佛之終極目標。三、本文雖以大乘菩薩入世性之研究為題,但同時強調大乘菩薩入世利他之同時,並未忽略佛教出世之本質,大乘菩薩正是站全體眾生解脫之立場,才不捨世間長住生死積極入世利生的;依此,不但能為關注當代人間佛教「出世入世」問題者,提供一更全面的觀點以理解人間佛教鮮明的入世性,亦能達到防患佛教過度世俗化之失。

關鍵字:大乘佛教、人間佛教、大乘菩薩、入世性、緣起思想、六波羅蜜、自他成佛

 

論漢譯《究竟一乘寶性論》的文本與思想特色-佛光大學/宗教學系/97/碩士(Master)/097FGU05183001

 

研究生:蔡孔章 指導教授:劉國威 博士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20
第貳章 「出世」「入世」觀念在印度佛教思想中的演變 ………………………24
第一節 出世入世的討論………………………………………………………………………24
第二節 部派聲聞出世入世觀…………………………………………………………………31
第三節 佛陀住世時出世入世觀………………………………………………………………45
第四節 初期大乘佛教出世入世觀……………………………………………………………62
第參章 大乘菩薩的意涵及思想溯源……………………………………………………65
第一節 大乘菩薩的定義 ……………………………………………………………………66
第二節 大乘菩薩思想溯源 …………………………………………………………………70
第三節 大乘菩薩的實踐特色 ………………………………………………………………86
第肆章 大乘菩薩入世思想的理論………………………………………………………103
第一節 《般若經》── 初期大乘佛教思想的核心 ……………………………………104
第二節 《般若經》的部類與發展…………………………………………………………111
第三節 論《般若經》空義作為大乘菩薩入世的理論依據………………………………118
第伍章 大乘菩薩的實踐法門……………………………………………………………132
第一節 六波羅蜜是大乘菩薩的主要修行德目 ……………………………………………132
第二節 入世廣行六波羅蜜趣向自他成佛的實作方法 ……………………………………154
第三節 大乘菩薩入世典範的論述 …………………………………………………………169
第陸章 結論…………………………………………………………………………………186
第一節 總結印度佛教思想中出世入世之觀點 ……………………………………………187
第二節 研究結果與展望 ……………………………………………………………………191
參考文獻……………………………………………………………………………………………206 

國家圖書館--全國碩士論文資訊網

 立清華大學機構典藏- NTHUR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  
參考文獻
 
一、藏經類
(一)大正新修大藏經
《長阿含經》, 大正藏第1冊。
《中阿含經》, 大正藏第1冊。
《雜阿含經》, 大正藏第2冊。
《增一阿含經》, 大正藏第2冊。
《別譯雜阿含經》, 大正藏第2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正藏第5冊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正藏第6冊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正藏第7冊 。
《道行般若經 》, 大正藏第8冊 。
《放光般若經》, 大正藏第8冊。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 大正藏第8冊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大正藏第8冊 。
《妙法蓮華經》, 大正藏第9冊。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本,大正藏第9冊。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本,大正藏第10冊。
《大寶積經》, 大正藏第11冊。
《大般涅槃經》(四十卷本),大正藏第12冊。
《維摩詰經》, 大正藏第14冊。
《解深密經》, 大正藏第16冊。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大正藏第22冊。
《大智度論》, 大正藏第25冊。
《舍利弗阿毘曇論》, 大正藏第28冊。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大正藏第27冊。
《阿毘達磨俱舍論》, 大正藏第29冊。
《瑜伽師地論》, 大正藏第30冊。
《中論》, 大正藏第30冊。
《大乘莊嚴經論》, 大正藏第31冊。
《攝大乘論》, 大正藏 第31冊。
《攝大乘論釋》, 大正藏 第31冊。
《發菩提心經論》, 大正藏 第32冊。
《注維摩經》, 大正藏 第38冊 。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大正藏 第40冊。
《異部宗輪論》, 大正藏 第49冊。
(二)漢譯南傳大藏經
《相應部一》,漢譯南傳大藏經 第13冊。
《相應部三》,南傳大藏經第15冊
(三)佛光大藏經
《阿含藏.增一阿含經》, 第1冊至第4冊。
《阿含藏.雜阿含經》 , 第1冊至第4冊。
《般若藏. 大般若經》, 第22冊。
《般若藏. 大智度論》, 第1冊至第5冊。
 
 
二、專書
(一)中文著作
1、臺灣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會《太虛大師全書》第二十四冊(台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印行,出版年不詳)
太虛大師著 唐一玄編解《法華經教釋》(高雄:佛光出版社,1985年)。
太虛大師著〈彌勒淨土與菩薩行研究〉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9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平川彰等著林保堯譯《法華思想》(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台北: 正聞出版社,1988年)。
印順導師著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台北:正聞出版社,1989 年)。
印順導師著《中觀論頌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1989年)。
印順導師著《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 , 1988 年)。
印順導師著《成佛之道》(台北:正聞出版社,1994年)。
印順導師著《佛在人間》(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印順導師著《空之探究》(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印順導師著《般若經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1986年)。
印順導師著《無諍之辯》(台北:正聞出版社,2000 年)。
印順導師著《菩薩心行要略》(台北:正聞出版社,2005年)。
印順導師著《學佛三要》(台北:正聞出版社,1981年)。
印順導師著《攝大乘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1991年)。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編輯《佛光山開山二十週年紀念特刊》(高雄:佛光出版社,1987年)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編輯《佛光山開山三十週年紀念特刊》(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吳汝鈞著〈空之哲學〉《現代佛學大系》33冊(台北:彌勒出版社,1983年)。
吳汝鈞著《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吳汝鈞著《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吳汝鈞著《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呂澂著《印度佛教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社,1982年)。
李世傑《印度大乘佛教哲學史》(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2年)
李世傑著《印度部派佛教思想史》(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79年)。
依日法師著《六波羅蜜的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1999年)。
依淳法師著《本生經的起源及其開展》(高雄:佛光出版社,1987年)。
屈大成著《大乘大般涅槃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
河村孝照著 《法華經概說》(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年)。
星雲大師著 〈我對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佛光學》(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1997年)。
星雲大師著《人間與實踐 ── 慧解篇》(台北:香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星雲大師著《星雲大師講演集》(二)(高雄:佛光出版社,1987年)。
星雲大師著《星雲大師講演集》(四)(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
星雲大師編著《佛光教科書.菩薩行証》(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星雲大師編著《佛教叢書‧人間佛教》(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年)。
星雲大師編著《佛教叢書‧經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年)。
悟殷法師著《部派佛教系列──實相篇、業果篇》(上編)(台北:法界出版社,2001年)。
悟殷著《部派佛教系列──修證篇 》(中編)(台北:法界出版社 2003年 )。
郟廷礎釋譯《大智度論》(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張子敬居士講述 真如居士校輯《大般若經精要》(台北:大千出版社,2004年)
張曼濤著〈涅槃思想研究〉藍吉富主編《現代佛學大系》34冊(台北:彌勒出版社,1983年)。
陳朝棟著《大智度論概要易讀》(台北:大千出版社,2004年)。
陳慧劍譯註《維摩詰經今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楊政河著《華嚴哲學研究》(台北: 慧炬出版社, 1992年)。
楊郁文著《阿含要略》(台北:東初出版社,1993年)。
楊惠南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台北:東大出版社,2003年)。
萬金川著《中觀思想講錄》(嘉義:財團法人安慧學院文教基金會,1998年4月初版)。
演培法師釋註《入中論誦講記》(台北:天華出版社,1996年)。
滿義法師著《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霍韜晦著《絕對與圓融─佛教思想論集》(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韓延傑著《南傳上座部佛教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藍吉富著《佛教史料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藍吉富著《聽雨僧廬佛學雜集》(台北:現代禪出版社,2003年)。
釋正果著《聲聞、菩薩行果》(台北:千華出版社,1990年)。
 
2、大陸
王守常 錢文忠編《人間關懷─20世紀中國佛教文化學術論集》(1999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6月2刷)。
佛源主編《大乘佛教與當代社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年)。
何建明著《佛法觀念的近代調適》(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姚衛群著《佛學概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年11月一版)。
洪修平著〈中國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人生〉佛源主編《大乘佛教與當代社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年)。
劉元春著《化導與反思─佛教入世之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鄧子美著《超越與順應 ── 現代宗教社會學觀照下的佛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二)日文譯作
上田義文著 陳一標譯《大乘佛教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
中村元著 江支地譯《慈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木村泰賢著 巴壺天、李世傑合譯《人生的解脫與佛教思想》(台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木村泰賢著 演培法師譯《大乘佛教思想論》(台北:天華出版社 1991年 )。
木村泰賢著 演培法師譯《小乘佛教思想論》(台北:天華出版社 1990年)。
水古幸正著〈初期大乘經典的成立〉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8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水野弘元著 香光書鄉編譯組譯《佛教的真髓》(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2002年十一月初版)。
平川彰著 莊崑木譯《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社,2002年)。
宇井伯壽著〈初期的大乘思想〉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8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竹村牧男著 蔡伯郎譯《覺與空 ── 印度佛教的開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
佐佐木教悟‧高崎直道等著 釋達和譯《印度佛教史概說》(高雄:佛光出版社,1998年)。
服部正明‧長尾雅人著 許明銀譯《印度思想史與佛教史述要》(台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金岡秀友著 許洋主譯《生與死》(台北:法爾出版社,1989年)。
神林隆淨著 許洋主譯〈菩薩思想的研究〉(上)(下)藍吉富主編 《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5冊(台北:華宇出版社,1984年十一月初版)。
梶山雄一等著 許洋主譯《般若思想》(台北:法爾出版社,1989年)
梶山雄一著 吳汝鈞譯〈空之哲學〉《現代佛學大系》32冊(台北:彌勒出版社,1983年)。
梶山雄一著 臧世俊譯《空的智慧 ── 般若經的現代詮釋》(新店:圓明出版社,1995年)。
 
(三)日文著作
平川彰著《平川彰著作集第三卷‧初期大乘仏教の研究I》(日本東京:株式会社春秋社,1997年)。
平川彰著《平川彰著作集第四卷‧初期大乘仏教の研究II》(日本東京:株式会社春秋社,1997年)。
平川彰著《平川彰著作集第五卷‧大乘仏教の教理と教団》(日本東京:株式会社春秋社,1997年)。
西義雄編《大乘菩薩道の研究》(日本京都:平樂寺,1968年)。
 
(四)其他
Arthur Berriedale Keith著 宋立道 舒曉偉譯《印度和錫蘭佛教哲學─從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D.M. Datta , S.C. Chatterjee 著 李志夫譯《印度哲學導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1982年)
Jaidev Singh著 賴顯邦譯《英漢對照中觀哲學概說》(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0年)
Loiseleur─Deslongchampsz法譯 馬香雪轉譯 《摩奴法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Ven. Piyadassi著 方之譯《佛陀的古道》(台北:佛陀教育中心,2001年)。
 
三、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周學農著《出世、入世與契理契機 ── 太虛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96年)
游祥洲著《漢譯龍樹論典大智度論十八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
(二)碩士論文
林琦瑄著 《論《維摩詰經》之入世精神 ── 以現代「人間佛教」為說明》(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趙淑真著《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理念的詮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四、期刊論文
王雷泉著〈批判與適應 ── 試論「人間佛教的三個層面」〉《印順思想 ── 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台北:正聞出版社,2000年)。
李利安著〈佛教的超人間性與人間佛教〉《哲學研究》(月刊)第七期,2005年。
李遠杰著〈走向世間的新佛教 ── 讀《佛法觀念的近代調適》〉《法音月刊》(法音雜誌社:北京)1999年第五期)。
周慶華著〈佛教的當代變貌與俗化迷思〉《台東師院學報》第九期,1998年。
周學農著「出世、入世與契理契機」《普門學報》(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林昌明著〈經世佛教 ── 太虛的新佛教運動〉《普門學報》第十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年)。
星雲大師著〈人間佛教的藍圖〉(一)《普門學報》第五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星雲大師著〈人間佛教的藍圖〉(二)《普門學報》第六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星雲大師著〈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義〉《普門學報》第一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星雲大師著〈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普門學報》第四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張華著〈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與中國佛教的現代化〉《普門學報》第四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許抗生著〈「人間佛教」是當今世界佛教發展的必然趨勢〉《普門學報》第四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陳兵著〈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普門學報》第一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游祥州著〈五十三參與人間佛教〉(上)《法音月刊》第一六四期,法音雜誌社,北京;1998年)。
游祥州著〈五十三參與人間佛教〉(下)《法音月刊》第一六六期,法音雜誌社,北京;1998年)。
游祥州著〈論入世佛教與當代印度佛教復興運動 ── 從安貝卡博士到TBMSG的發展進路〉《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五)(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佛教弘誓學院,2004年)。
黃俊威著〈佛教涅槃理論的後現代詮釋〉《1996年佛學研究論文集》》(4)(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
黃連忠著〈從《大智度論》「六度相攝品」論龍樹的六度相攝觀─以布施波羅蜜為中心的探討〉《內明》275期,1995年。
楊曾文著〈二十一世紀的人間佛教和佛教研究〉《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四)(桃園縣:弘誓文教基金會,2003年)
楊曾文著〈人間佛教的展望〉《普門學報》第八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年)。
楊曾文著〈新世紀人間佛教與佛教文化建設〉《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五)(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佛教弘誓學院,2004年)。
溫宗堃著〈六波羅蜜多思想之研究 ── 以大般若經第二會為中心〉(佛教學生論文集)第一集(高雄:妙林雜誌社,2001年)
董江陽著〈試論宗教在當代社會中的精神批判功能〉《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所雜誌社:北京,2000年第三期)。
劉高武著「人間佛教之特性及其思想」《普門學報》第十三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3年)。
蔡耀明著〈歐美學界大乘佛教起源地之探討及其論評〉《佛學研究中心學報》三,1998年。
蔡耀明撰《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集》(南投:正觀出版社,2001年)。
鄧子美著〈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智慧的結晶(上) ── 人間佛教理論的建構與運作〉《法音月刊》第一六六期,法音雜誌社,北京;1998年)。
鄧子美著〈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智慧的結晶(下) ── 人間佛教理論的建構與運作〉《法音月刊》第一六七期,法音雜誌社,北京;1998年)。
鄧子美著〈人間佛教與大乘佛教關係論〉《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四)(桃園縣:弘誓文教基金會,2003年)。
鄧子美著〈當代人間佛教的走向 ── 由宗教與社會角度審視〉《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五)(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佛教弘誓學院,2004年)。
鄧子美著〈實踐人間佛教內核,轉換研究課題〉《佛學研究》,1995年。
鄧子美著〈論人間佛教的現代品格〉《中國禪學》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賴永海著〈人間佛教是當代佛教的主流〉《普門學報》第二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賴永海著〈人間佛教與佛教的現代化〉《普門學報》第五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五、 工具書
(一)中文
慈怡法師主編《佛光大辭典》索引一冊,正編七冊(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年)。
藍吉富主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共十冊(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年)。
藍吉富主編《印順‧呂澂佛學辭典》共三冊(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2000年)。
(二)日文
小野玄妙主編《佛書解說大辭典》共十四冊(增補版為丸山孝雄編)(日本:大東出版社,自1932年陸續刊行)
中村元等人主編《仏典解題事典》(日本東京:株式会社春秋社,1983年)
望月信亨主編 塚本善隆續編《望月仏教大辞典》共十冊(日本東京:株式会社 世界聖典刊行協会,(一至七冊)1984年第十一版;(八至十冊)1973年第八版)。





上一篇(換個「健康」的好工作) 回目錄 下一篇(什麼叫做波羅蜜? 文/聖嚴大)

全球慈智部落格
◎般若波羅蜜初探以《大智度論》為主.大智度論之相關研究- 心靈的部落格- Yahoo!奇摩部落格
台灣導盲犬協會
大手印閉關課程及開示~第二不共加行~金剛薩埵
宗喀巴大師基礎課程寶性論
藏密桑多巴利蓮師佛學會- Yahoo!奇摩部落格

贊助網站
生命電視-佛學網站
美國菩提學會
寧瑪巴大乘佛學會
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佛教入門網站/西藏佛教
指引型資源。
自由電子新聞網-民國90年3月13日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