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7 03:29:47
學習次第 : 進階

 慈航路途 修行篇  禪修引導 

修行篇

第一章 禪修引導

以毗盧七法坐姿放鬆,讓心裡的雜念隨心所欲地生起來,當冒出一個念頭的時候,就去看這個念頭。這不是用肉眼看,而是讓心自己去看,讓心自己去面對自己。一般而言,不太強烈的細微念頭,在沒有被發現的時候,它會繼續保留,一旦被發現,它自己會立即消失得無影無蹤,就像烏雲在空中消散一樣來無蹤、去無影。

譬如說,當我們看到一朵紅花的時候,心裡立即產生了這是一朵紅花的念頭。此時如果我們能立即發現這個念頭的產生,它就會自己主動停下來,這也叫做念頭的自解脫,念頭的自生自滅。

但這並不是大圓滿的自解脫,既不是空性,也不是光明,二者根本是兩回事。不僅是心,包括所有的東西都是如此。再以耳朵聽到的聲音為例,當聲波通過空氣傳遞到人的耳朵裡面,引起鼓膜振動後,耳朵便聽到了聲音,但之後聲音很快就消失了,這樣的消失,跟空性完全不同。就像空中一顆流星劃過去,一下子了無蹤跡,不留下任何東西,僅剩下一片虛空一樣。

找到念頭消失的感覺後,立即停在這個境界中。這樣停頓幾秒鐘,乃至一分鐘、兩分鐘,然後在第二個雜念還沒有產生,感覺比較好的時候主動打斷它,之後又從頭開始修。當第二個念頭出來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清楚地觀照它的誕生過程,並能意識到它自己會消失。在它消失以後,也要知道它消失了,但此時不能去分析。譬如去想,剛才我產生了這樣一個念頭,然後我去看它,看了以後,它就消失了……不能這樣分析、思維,因為思維本身就是一個念頭。我們需要的,是它消失之後的境界。其後又以同樣的方法,去觀察第三、第四個念頭,就這樣輪番不斷地修,這是一個非常有用 的修法,這種修法有點類似於大手印的一種修法。

當然,這個方法對強烈的念頭是不管用的,比如,當猛厲的嗔恨心生起的時候,即使我們發現到並去專注它,它也不會停下來,因為它發展得已經很強大、很有力了。中等以下的念頭,就可以採取這種辦法。

在沒有證悟的時候,可能有些人會因為這與禪宗公案,以及大手印、大圓滿字面所講的內容比較相似,所以會覺得自己已經證悟了,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真正的證悟不是這樣的。我們自己可以去體會,這只是沒有任何念頭,非常平靜、非常寧靜的狀態,它的本質是阿賴耶識,既不是光明,也不是空性。

雖然這樣的境界離證悟還有一定的距離,但如果真的修出了這種寂止,前面的加行也修得很成熟,再加上具德上師的竅訣與自己對大圓滿的強烈信心,則開悟也是非常有把握的。

如果一天修四座,堅持一個星期左右,也會有效果,念頭一定會減少。但如果在效果出來以後,就停滯不前,再也不修了,那就沒有用,過一段時間以後,一切又會恢復如初。

哪怕像我們這樣的普通凡人,經過這樣的密法引導,也 能非常順利、非常成功地抵達空性、光明的境界。

什麼方式才是真正的休息?就是讓『心』渡假。而如何才能讓『心』渡假呢?就是『禪修』!唯有『禪修』才能讓身心得到真正的休息!

以聲音與音樂的禪修(聲空不二)

首先,讓你心安住在放鬆的狀態中一會兒,然後先慢慢地覺察耳邊所聽到的聲音,比如自己的心跳聲或呼吸聲,或者四周自然出現的一切聲音,有些人認為播放大自然音樂或輕音樂也很有幫助的。你並不需要去辨認這些聲音,也不需要專注在某個聲音上。事實上,讓自己覺察所聽到的一切聲音是更容易的,重點是,當聲音觸動耳朵時,培養對聲音單純的、本然的覺性。

你可能發現自己只能專注在聲音上幾秒鐘,心便四處遊蕩去了。那也沒關係,發現自己的心散亂了,就回到放鬆的狀態,然後再把覺知移到聲音上。就這樣交替地專注於聲音,以及心安住於敞開的松緩狀態中。

以聲音為助緣的禪修大利益之一就是,將會慢慢教導你超然地聆聽各種聲音,而不會對這些聲音下定義,於是你開始學會聽到聲音,卻不會對聲音的內容起情緒化反應。當你逐漸習慣去察覺“聲音不過是聲音”之後,你會發現自己能夠聆聽批評,卻不動怒或捍衛,也能夠耳聞讚美,卻不過度驕傲或興奮。如此,你就能以一種更輕鬆中立的態度去聆聽他人說話,而不會被情緒性反應牽著鼻子走。

有一個關於一位有名的印度西塔琴大師如何學會利用琴聲作為禪修助緣的精彩故事。如果你不熟悉印度樂器的話,就讓我先說明一下。西塔琴是一種有著長長脖子的樂器,通常有17根弦,像吉他一樣,會發出種種美妙的聲音。這位西塔琴大師琴藝高超,印度各地總有人邀請他去演奏,因此,他就像現代很多搖滾樂團一樣,總是在巡迴演奏,幾乎沒什麼時間待在家裡。

在一次特別長的巡迴演奏之旅結束後,他回到家鄉,發現妻子竟然有外遇。儘管如此,這位西塔琴大師還是很鎮定,也許是多年不斷練琴和演奏所獲得的定力,以及這動人樂器的聲音之故,他的心既安定又專注。總而言之,他並沒有跟妻子爭吵,也沒有暴跳如雷,相反的,他跟妻子坐下來談了很久。談話之中,他感悟到,妻子的外遇與他自己廣受全國邀請巡迴演奏所產生的驕傲,其實都是貪著的表現。這是讓我們沉溺於娑婆輪回的三毒之一,而他對名聲的貪著與 妻子對情夫的依戀,兩者並沒有什麼差別。

這個認識猶如晴天霹靂般打醒了他,他體悟到,倘若自己想要從這個執著解脫,就必須放下對成名的貪著,而唯一的辦法,就是找到一位禪修大師,學習如何認出貪著其實只 是心的習性的一種顯現。

兩人談完話之後,他把所有財產都送給了妻子,只留下西塔琴在身邊。因為他仍然對它充滿了強烈的貪著,而所有的理性分析都無法去除這樣的貪著,然後他就去尋找老師 了。

最後,他來到一處屍林,即古代的墳場。屍林中,屍體大多被隨意地棄置在地上,沒有火化,也沒有掩埋起來。這是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地上遍佈著人骨、碎裂的骨骸,還有半腐爛的屍首。但是,在這兒卻最有可能找到已經克服死亡與無常恐懼的禪修大師。如果無法克服這兩種令人害怕的狀態,就會不斷貪執眼前所有,並抗拒未知的未來,因而 無法從娑婆輪回中解脫。

在這處屍林中,西塔琴演奏家終於找到了一位大悉達,也就是大成就者,梵文的意義即是“歷經種種非凡試煉,而達到甚深了悟的人”。這位大成就者住在一間勉強可以遮風擋雨的破舊小屋中。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某些人,馬上就感覺彼此有著很深的緣分一樣,西塔琴演奏家對這位大成就者的印象就是如此,他請問大師是否願意收他為徒,大師同意了,西塔琴演奏家於是就用樹枝和泥巴在大師住處附近搭起了自己的茅屋,開始修持大師傳授他的止禪修基本教 法。

就像許多禪修初學者一樣,西塔琴演奏家發現,要遵循老師的指示還真是困難,即使乖乖按照老師的指示去做,才坐沒幾分鐘,卻感覺像是坐了一輩子一樣。每次一坐下來禪修,他就發現自己被彈琴的舊習性牽著鼻子跑,然後就會把禪修丟在一旁,開始彈琴。這使他感到罪惡異常,因為他竟然忽視自己的禪修,而寧願只是彈他的琴。最後,他跑到老師的茅屋中向老師懺悔,說他就是無法靜下來禪修。“出了什麼問題?”大成就者問他。

西塔琴演奏家答道: “我對我的西塔琴實在太執著了,寧願彈琴而不禪修。”

大成就者於是告訴他: “這不是什麼大問題,我可以教你怎麼用西塔琴禪修。”

西塔琴演奏家本來以為會挨老師一頓罵的一一我們大部分人面對老師時都是這樣,但老師的話讓他驚訝極了。大成就者繼續說道: “回你的茅屋彈你的西塔琴吧,演奏得好不好都沒關係,只要用本然的覺性聆聽琴聲就可以了。”

西塔琴演奏家松了一大口氣,回到自己的茅屋開始彈琴。他聽著琴聲,不求自己的演奏是否臻至完美,也不期待從演奏或修持中得到什麼成果。由於他學會了單純地修持,而不期待成果,因此,幾年之後他自己也成為一位大成就者。

所以呢,這個故事的寓意,其實是要我們學習如何善用自己的經驗作為修持的助緣,而不期待任何修持的成果。尤其是在交通高峰時刻的聲音、景象、氣味等,其實都可以成為禪修的豐富助緣。別只是一心一意要通過車水馬龍的街頭,要好好觀察塞車時的種種知覺,這樣的修持就是禪修的大好機會。如果你可以把注意力從忙著趕到哪裡,轉移到安住在你周遭的感覺上,那麼,你大有可能會成為一個“塞車 大悉達”。

現在許多人都喜歡聽音樂,如果沒有好好利用來修行就太可惜了;聽音樂禪修時,心放鬆下來,只是專注聽,不用去辨別、分析,這個音樂如何好聽或不好聽,一點不要分別;最佳修法:開始皈依、發心、再修法王如意寶的《上師瑜伽》,再聽音樂,然後安住。這樣輪番交替修。最好每天不見斷的修。象央堅讓姆作的密咒音樂碟,應該有點加持,至少有密咒功德的加持力,裡面喇嘛阿秋仁波切寫的祈禱文 最具加持力,應該是一個很不錯的禪修對境。

具有三層意義:其一,透過美妙之樂音,供養十方諸佛菩薩,大眾積聚功德資糧;其二,藉由美妙之樂音,讓大眾得獲相對之休憩及快樂,而樂音更是文殊菩薩、妙音佛母利眾事業的化現之一。聽音樂亦將得獲來自 聖眾之清涼加持。

其三,眾生至今仍於娑婆中流轉, 『我執』是主因,對於快樂,我們執取;對於痛苦不悅,我們執拒。但由於不識其究竟體性,無法如願恒久的快樂,令我們痛苦;痛苦不悅揮之不去的情況,更令我們痛苦。因此,透過上師之慈悲方便教導,能讓我們真正契入其體性,斷除苦惱根源,得真實 究竟大樂!

《聲空不二音樂禪》,即是以樂音為所緣,了知其音聲性空之真義。樂音將會有不同風格之呈現,時而如行雲流水,時而如驚濤駭浪;在最後並將此禪修體驗用於行住坐臥之間。若人人能如此,必能進而逐漸影響周遭之人,社會世間當更加祥和安寧,善好之力量增顯,煩惱遞滅,眾生之解脫則不遠矣。這就是一切行者無懼無畏大菩提心的體現,也是自生遍在前進的方向。

『聲空不二音樂禪』 『藉以不同之樂曲音聲,學會如何超然地聆聽各種聲音,而不會對這些聲音下定義,不會對聲音的內容起情緒化反應,漸漸能夠聆聽批評而不動怒或防衛,能耳聞讚美,卻不過度驕傲或興奮,如此便可發展出輕鬆中立的態度,而不會被情緒反應所控制,最後得獲成 就。』

出入息禪修

有很多種利用(出入息)呼吸作為禪修對境的方法,在此只講兩個最簡單的方法。這兩種方法不僅最容易修持,在公共場合也不會引起大眾向你行“注目禮”。你只需將注意力輕輕地放在吸氣和呼氣的簡單動作上,你可以專心注意空氣經由鼻孔進入你的身體,或把注意力集中在空氣進出肺部的知覺上,只專注在吸氣和呼氣的體驗上。由於呼氣和吸氣之間有著自然的短暫間隔,因此你也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吸 氣、呼氣和間隔三個部分。

在我們緊張或散亂時,這種專注呼吸的方法特別有用。觀照呼吸的簡單動作可以在內心製造出一種安定與覺知的狀態,讓你得以退一步看清當下所面臨的難題,而且能夠更加冷靜客觀地作出反應。當你被壓力逼得受不了時,只要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即可,沒有人會注意到你正在禪修,大概連 你是不是還在呼吸都沒注意到呢。

以呼吸為助緣的正式禪修則稍稍有點不同,以數息(計算呼吸次數)的方式讓注意力更加完全集中。即把第一次吸氣和呼氣算成“一”,下一次吸氣和呼氣則是“二’’,以此類推,直到數到“七”為止,然後再從“一”開始算起。之後你可以提高次數,不過就像我們先前所提到的,一開始最好將修持的時間設定得短一些,這樣你可以多次重複練習。

念咒禪修

以咒語來禪修是極具威力的技巧,不僅可以培養清晰的覺性,而且透過已證悟的大師們幾千年來所持誦的這些咒語的力量,也能幫助我們淨除層層的心理遮障,增長我們自利利他的能力。這樣的聯結一開始可能會讓人難以接受,因為太像魔術了。不過,我們可以把咒語想成是在空間中回蕩了幾千年,甚至幾百萬年的音波,那就容易接受多了。

以咒語來禪修時,你的注意力是集中在一組似乎具有直接安定、清淨自心效果的咒語念誦上。現在我們要做的這個練習,用的是一組由三個音節,即所有咒語的基礎:嗡、啊、吽所組成的簡單咒語。 “嗡”代表的是體驗中清晰、分明,且有覺知的層面, “啊”代表的是空性,或者本具的廣大開闊,而“畔”代表各種不同的顯相及其空性本質的無二 雙融。

一開始你可以大聲地持誦,然後逐漸轉為內心的默念,重點是繼續持咒默念約三分鐘,然後讓心安住。就這樣交替練習持咒、安住,能做多久就做多久。無論你是否能立即感 受到成效,讓你自心解脫的種子此時已經抽芽了。

但解脫通常很少以我們所認為的形式到來,事實上,對大部分人來說,解脫不僅是不熟悉,而且顯然是很不愉悅的概念。這是因為我們實在太習慣自己的鎖鏈了,這些鎖鏈也許擦傷了我們的皮膚,也許讓我們皮破血流,但是,至少這 是我們所熟悉的。

然而,熟悉感只不過是一個念頭,有時候也只是一種感受罷了。為了幫助我們度過從熟悉感到解脫的艱困轉化過程,佛陀給予各種直接運用念頭和感受的教法。時間短,次數多(禪修)神經元對話製造了某種看似天然生成或獨立的自我,或者某種看似天然生成或獨立的他人。若想斬斷這些積習已久的神經元對話,那麼,養成正式禪修的習慣是最有效的方法。若能抽出時間做正式禪修,你就會發展出一種具有建設性的習性:這種習性不僅能削弱舊有的神經元模式,還能有效地建立起一種新的神經元模式,使你能認出自心如何參與 感知過程。

雖然一天當中隨時都可以進行正式禪修,正式禪修的最好時間是在經過一夜好眠,尚未進行任何日常活動的清晨時刻,這時候我們的心最清新,也最放鬆。出外工作或進行生活瑣事之前,先撥出一些時間做禪修,會奠定你一整天的生活基調,也會增強你整天持續修持的決心。

不過,有些人實在沒辦法一大早起來做正式禪修,勉強把清晨的禪修列入每日行程當中,只會讓你覺得禪修是件例行丁作罷了。如果你發現真是這樣,請務必另外選一個比較方便的時間,也許是午餐時間、晚餐後或睡前都可以。正式禪修並沒有什麼“規定”,不過,倒是有個非常實用的指導方針。 “時間要短,次數要多”。

發現有許多人才初學禪修,就為自己設定了不切實際的目標。他們認為禪修就是必須以標準姿勢坐得愈久愈好,因此就坐在那兒,試圖把自己“鎮定”在禪修狀態中,試圖用意志力迫使自己進入平靜的狀態。一開始幾秒鐘,這種方式似乎很有效,他們真的感受到某種寧靜的覺受,但是,心總是不斷在變動,不斷在處理新的念頭、新的對境,以及新的感官觸受。這本來就是心的工作,而禪修即是學習如實面對 自心,而不是強迫你的心套上某種佛法束身衣。

我們以為連坐好幾個小時便是所謂的“精進”,但是,真正的“精進”並非強迫自己超越原本的極限。真正的“精進”是指盡一己之力做好,而不足專注在你想要達到的結果上。也就是說,我們要在過於鬆散和過於緊繃之間,找到一 個適宜的中間地帶。

經典中記載了另一個琴藝非凡的西塔琴家故事。他是佛陀的親近弟子,但佛陀發現這個弟子非常難以調教,因為他的心不是太過緊繃,就是太過鬆散。當他一緊繃起來,不僅無法禪修,連佛陀教過的簡單祈願文都不記得要怎麼念誦。可是當他的心過於鬆散時,就十脆連修持都放棄了,只管睡 大覺。

因此,佛陀最後終於問他: “你回家後都在做什麼?在 家裡會彈琴嗎?”

這位弟子答道: “會啊!”

“你的琴藝高超嗎?”佛陀問他。西塔琴家答道: “是 的,我是國內第一把交椅。”

“那麼,你都怎麼彈琴的呢?”佛陀詢問他, “彈奏音樂時,你都怎麼調整音調?把弦調得很緊,還是調得很松 呢?”

“都不是,”弟子回答, “如果我把弦繃得太緊,就會發出‘錚錚’的聲音;如果調得不夠緊,就會發出‘蓬蓬’的聲音。只有當我把弦調得剛剛好,不緊不松的時候,音調才會準確。”

這時,佛陀微笑了,跟這位西塔琴家交換深深的目光。 最後,佛陀說道: “禪修就是要像這樣。”

這個故事說明了初學禪修時,避免過度緊繃是很重要的。現代人由於生活繁忙,在初學正式禪修時,就算每天只抽出1 5分鐘,也都代表了極大的承諾。無論你將這15分鐘分 成3個5分鐘,或5個3分鐘來練習都可以。

尤其是在初學時,盡可能投入時間做禪修,同時又不過分緊繃,這點是絕對重要的。我可以提供大家的最好建議是,把禪修看做上健身房。實際到健身房運動15分鐘,總比什麼都沒做好太多了。所以,即使你只能花15分鐘做禪修,也比完全沒有投入修持好得多。有些人只能舉10磅重,有些人卻可以輕易舉起50磅;如果你只能舉10磅,千萬不要逞強舉50磅,否則不但會把自己累死,而且很可能會就此放棄。禪修時,要像上健身房運動一樣,盡力就好,不要超過 自己的極限。

禪修又不是競賽,你輕鬆地花1 5分鐘所做的禪修,最後可能比有些人過分勉強地花好幾個鐘頭做長時間禪修來得更有益處!最好的禪修原則是,禪修時間要比你自認為自己能力所及的時間再短一點。如果你覺得向已可以禪修4分鐘,那就禪修3分鐘;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禪修5分鐘,那麼,4分鐘之後就可以停下來了。

以這樣的方式練習的話,你就會發現自己熱切期待下一次禪修的到來。因此,與其讓自己覺得自己達到某種目標, 還不如讓自己感到意猶未盡來得好。

另一個更快速的短時間禪修法,是用一點時間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是一種為了他人利益,而渴望達到某種程度了悟的心態。別太在意這個渴望是否特別強烈,這個發心本身就足夠了。練習一陣子之後,你可能會發現,這個發心開始有 了重大深遠的切身意義。

在你花了一些時間生起這種寬廣、包容的心態之後,以無所緣禪修安住自心一會兒。無論你在何時選擇了什麼方法 禪修,禪修之後,再交替無所緣禪修是非常重要的。

在安住自心與生起菩提心之問,至少已經過了一分鐘。

現在你有一分半鐘可以好好練習你所選擇的方法。不論是專注在一個視覺的對境、一種氣味或一個聲音上,看著念頭或感受,或是練習某種悲心的禪修等都可以,之後就安住在無 所緣的止禪修中約半分鐘左右。

(禪修次第為:一、生起菩提心。二、安住自心於無所 緣憚修。

以上兩者為前行,約用一分鐘。三、正行:有所緣禪修。自選對境。約用一分半鐘。正行後:安住自心無所緣禪修。約用半分鐘。四、結行:功德回向。約用半分鐘。所以 在這個例子中,整座禪修用去了三分半鐘)

修持快結束時,你大概可以用30秒時間做“功德回向”:,無論是公開教導或私人面談,我常常被問到這個問 題: “為什麼最後一定要做功德同向?”

在每座修持結束之前將功德奉獻出來,其實也可以說是一種祈願,也就是祈願將修持所獲得的任何心智力量或情緒力量都奉獻給他人。這不僅是殊勝簡短的悲心練習,同時也 是消融自他差異的一種極為微妙之法。

功德回向只需30秒鐘,用藏文或中文都可以,中文偈言 如下:

以此功德願眾生

圓滿福德與智慧

以此福德智慧故

願能證得二妙身

另外,雖然我不能說有什麼科學根據,但有些學派相信,以西藏原文讀誦祈願文可以增強其力量。他們認為這些藏音祈願文已經被念誦迴響了許多世紀,因此通過藏音的複誦,可以跟這些古老的聲波產生連接共鳴,因而增強回向的力量。無論你選擇用正式的藏文偈言或非藏傳的中文偈言, 以功德回向結束修持是有其實際原因的。

“功德”的藏文是“索南”,意思是“心智力量”或“發展心智力量的能力”。從事善行時,我們自然而然的慣性想法足: “我真是個好人!我剛剛才做了禪修,才為一切眾生做了祈願,祈願他們都能離苦得樂。那我能從中得到什麼?我的生命會因此而變得更美好嗎?這些修持對我有什麼 好處?”

這些話也許跟你腦海裡的想法並非一模一樣,但也八九不離十了。而你也確實做了好事,唯一的問題是,這樣祝福自己通常會強化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差異感。“我做了一件善事”“我真是個好人”“我的生活將有所不同”等,諸如此類的想法微妙地強化了一種觀感,那就是自我與其他眾生是分離的,會對你修持後所生起的悲心、信心和安全感逐漸 造成損害。

通過同向你修持的功德一一換句話說,刻意思維“每個人其實都渴望一切有情眾生之間充滿平靜和滿足”,你就會很巧妙地將“自我與他人為不同個體’’的神經元慣性認識逐 漸消融殆盡。

日常生活禪修

現在講一個很簡單的禪修方法,適合非常忙碌,沒有時間修行的在家居士,每天用十分鐘,簡單坐著,讓心安靜、放鬆下來,然後觀察心,此時不管心裡起什麼念頭、情緒、身體感覺,如抓癢、打哈欠等都不要跟隨,不論什麼進入心裡,比如佛菩薩,象一個局外人,只是看著它,包括外面有什麼事情,聲音,都不要跟隨,電話響了,不要接也不用去關掉;修行熟練後,時間可以逐漸延長,隨時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最關鍵是不要間斷,每天都要堅持,這是一個非常簡 短甚深的禪修法。堅持一到三年,會有很大的效果出現。

信心

法王如意寶與堪布曲恰仁波切是真正的佛,他們圓寂時都燒出金剛舍利。對普通人來說,佛的境界不可思議。我們所感受到的法王的慈悲和智慧,只是佛陀無盡功德藏的滄海一粟罷了。很多人去學院參加過法王的荼毗大典,現量見到熔鐵成漿的烈火卻燒不壞法王的肉團心,火焰過後出現的是金剛舍利。一般修行人如果戒律清淨,精進修行,成就了羅漢果位或菩薩果位,荼毗時可能會出現舍利,但絕不是金剛舍利。金剛舍利在佛教中只有當修行人證得佛果時才會出現。所以,法王如意寶與諸佛無二無別,這不是誇大其詞,也不是方便假設。如果在修行中真誠地向法王祈禱,不要懷 疑,我們一定會得到佛的加持。

有的居士雖然沒有見過法王本人,但對法王的信心很大,非常想以法王為上師。後來他們拜見一位活佛時,向活佛請教能不能將法王觀想為自己的上師。這位活佛卻說:“你們沒有得到過法王的傳法、灌頂,沒有在法王座下聽聞過佛法,所以法王不是你們的上師。你們現在可以在我這裡求灌頂,這樣我們可以確定上師與弟子的關係。”聽說這件事後,我非常難過。沒有見過面就不能作為上師,這顯然是說不通的。在佛教歷史上,修行者依靠早已離世的前輩大德的精神指引和加持而證悟本性的例子很多。像大圓滿祖師吉美林巴尊者與全知法王無垢光尊者生活的年代相差幾百年,然而憑藉對無垢光尊者的不共信心,吉美林巴尊者修法時一直向無垢光尊者祈禱,最終在上師的加持下,成就了與上師無別的佛果,被甯瑪巴弟子尊為繼無垢光尊者之後的又一位大圓滿祖師。另外一個例子是法王如意寶與全知麥彭仁波切。法王出生前,麥彭仁波切就已經示現圓寂了,但法王對這位前輩有著堅定的信心,十幾歲時在圓滿念誦麥彭仁波切所著《大圓滿直指心性》-萬遍和麥彭仁波切祈禱文一百萬遍後,證悟了無上大圓滿。所以上師與弟子之間關鍵的是心靈相契。無偽的信心可以穿越時間空間,而成就者的加持原本就無所不在。

現在的佛教徒大概沒有誰見過釋迦牟尼佛本人。如果沒有見過就不是上師,那麼釋迦牟尼佛就不是我們的上師,我 們也不能自稱佛弟子了。這不是很矛盾麼?

任何人只要對法王如意寶有真實的信心,都可以把法王 如意寶觀想為自己的上師,修其上師瑜珈。

對上師有信心,對眾生有慈悲心,相信因果。如果做不到這三點,即使釋迦牟尼佛親自來到面前講大圓滿,也不可能開悟;做到這三點,哪怕魔王現身也無法引導你偏離解脫 正道。

並非真正把上師看作與佛無二無別,而認為上師之外還有更高明的佛菩薩,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可能開悟。

釋迦牟尼佛涅槃前,阿難悲傷不已,勸請佛陀住世。佛陀說:弟子,不要難過,我會以上師的形象再回來度化眾生。佛隨順眾生的業力因緣,以不同形象救度眾生於輪回苦海。有時,他示現佛的形象,如佛陀在世轉*輪時;有時他示現菩薩形象,如文殊、觀音菩薩;有時他以普通人的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如我們所見到的上師;有時他甚至化作鳥、牛等動物,去度化有緣眾生。所以,上師就是你現量能見到的佛,就是你內在佛性的具體外相。

法王如意寶說:我們與麥彭仁波切的因緣非常近,觀想時把上師、麥彭仁波切、文殊菩薩觀作一體,就一定能得到加持,一定能開悟。我一歲多剛學會叫媽媽時,就有不造作、自然流露的大悲心。七八歲,心裡對大圓滿的境界有所領悟。而我證悟無上大圓滿是在十五歲時,對麥彭仁波切生起巨大信心,通過祈禱麥彭仁波切,專心念誦《直指心性》後實現的。麥彭仁波切傳下來的法門,一定要常看,常修持。 我所持有的大圓滿傳承中所有祖師,從普賢王如來到托嘎如意寶,無一例外都是真正的佛。雖然我自己只是一介凡夫,但我的傳承依舊清淨殊勝無比,因為我從未把我最親近的根本上師麥彭仁波切和托嘎如意寶看作與佛有別,也沒有令其他任何為我傳過法的上師心生不悅,我誠心誠意地敬愛他們。求法者啊,當你去求大圓滿傳承時,務必對傳法上師仔細觀察。如果他曾令自己的上師不悅甚至譭謗上師,他的傳承就被染汙了。如黃金般珍貴清淨的傳承之線,到他那 裡已經斷了,透過他你將得不到傳承的任何加持。

其實,學識和證悟是兩回事。通達經論當然會有助於開悟,但不一定能保證開悟。證悟說起來也簡單。 《文殊靜修大圓滿一一手中賜佛》涵括了從凡夫到圓滿證悟成佛的所有修行內容,但它寫下來才不過薄薄五頁紙。在我們的教法傳統裡,只要依止的是真正的大成就者並對上師具足信心,隨時隨地都有可能開悟。

當年,華智仁波切和弟子紐西龍多在石渠修法。二人生活清苦,每天只能吃到一點點糌粑。某天,一位施主供養了一個人參果粉和奶渣做成的大餅。華智仁波切說: “我們分一下,一人一半。”紐西龍多推讓道: “上師,你吃就行了,我不要。”華智仁波切說: “拿刀來,我來分。這個餅頭在哪尾在哪?”紐西龍多一聽這話,心裡豁然開朗,就在那一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證悟境界。

還有一則故事是關於麥彭仁波切的。他去求見蔣陽欽哲旺波,被傲慢的侍衛擋在門外。麥彭仁波切奮力把門衛推到一邊,強行闖進院內。一進來看見蔣陽欽哲旺波斗篷蒙面坐著,他嚇得大氣不敢出,低頭乖乖跪在上師面前。突然間,蔣陽欽哲旺波從斗篷裡伸出頭來,一巴掌重重拍到麥彭仁波切頭上,大喝: “你是誰?”麥彭仁波切顯現上當下便開悟 了。

漢地禪宗也有很多這樣的公案。大家不要把它們當趣聞軼事聽,或是覺得開悟原來如此簡單,說不定自己哪天也會無緣無故地開悟呢!如果你對上師沒有足夠的信心,哪怕大棒打破頭,也是不可能開悟的。我們普通人不要總是想像證悟會像天上掉餡餅一樣突然掉到自己頭上,大圓滿法已經為我們清清楚楚地指明了修行、證悟的次第,我們按照次第精進修行就會有效果。而在修行中取得的任何一點進步,都來 自于上師的慈悲加持。

法王如意寶說過:得到大圓滿法的人,如果對上師具足信心,不破密乘戒,不誹謗佛法,並按次第精進修持,今生就有可能解脫。沒有做到即身解脫的,在臨終法性中陰或轉世中陰出現時,也能解脫。不用說人道,就算畜牲道等其他道的眾生,只要聽到大圓滿法,來世十五歲到二十五歲之間一定能再值遇大圓滿法,條件具足的話,一定能解脫。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