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3/04 07:15:35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3/03/04 07:15:11   編輯部

精進與慈悲

 「是時,複有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觀照般若波羅蜜多深妙之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

 

於是壽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白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欲修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者,作何修習?」

 

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壽命具足舍利子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子樂修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者,應作是觀:應以五蘊亦從自性空真實現。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亦不異色,受想行識,亦知是空。」 

 

首先,我們學佛修法的動機要正確,若有不正確的動機,惡的動機,或不惡不善的動機,這些都要除去,要建立好的動機。

 

動機可分二種,一是比較小範圍的發心,一是發大菩提心的動機。小的動機主要是為了白己的利益修法,雖然沒有錯,但是太小了;大的動機就是利益廣大眾生的大菩提心,我們要想到如虛空般的眾生,願他們得到快樂。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用功,尤其要接受般若波羅蜜多的教法。有這個善的動機,可以得到成佛的因。所以我們要發願一切眾生得到究竟安樂,樹立善的動機。

 

五圓滿,是解釋般若波羅蜜的開始。具足五圓滿之後,佛入深明定,觀音菩薩、舍利子得到佛的加持,互相間答。

 

發菩提心的層次

菩薩有很多種,有的是普通的菩薩,有的是登地菩薩,例如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薩,這些大菩薩幾乎已除去所有的煩惱障及所知障。

 

發菩提心有三種:

 

像國王的發心。意思是說:國王是先想到自己的權利,再想到利益百姓。有些菩薩是先利益自己,再度眾生。 

像船夫的發心。船夫都希望船上的人包括自己在內,順利到達彼岸。這些菩薩希望自己與眾生同時成佛,是中等的發心。 

像牧羊者的發心。牧羊者有很多羊,他先想到把羊送到有好的水邊,他僅想到羊的利益,而不顧自己是否會碰到下雨等事情。好的菩薩是先知道眾生苦,先拯救他們,先讓眾生得到究竟成佛的快樂,而後自己再成佛。 

剛才提到三種發心,觀音菩薩、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他們的發心像牧羊者,都先想到眾生,所以他們是大菩薩。事實上這些菩薩早已成佛,他們是為了度眾生,幫助眾生成佛,才再現菩薩相。

 

瞭解空性,必須精進

觀音菩薩已經具足一切慈悲的功德及遍知,因對眾生慈悲,所以常以慈悲之眼看眾生。觀音菩薩除了具足慈悲、智慧、功德之外,「自在」是觀音菩薩不同于其他菩薩的地方。

 

觀音菩薩由深妙禪定的加持,透徹瞭解萬法實相的意義、精神,知道萬法實相是空。要瞭解這些必須精進,因為這裡面的意義深廣。所以觀音菩薩在般若深行時,照見五蘊,知自性空。對於不瞭解空性的眾生,生起大慈悲。而瞭解空性的眾生能從五蘊色受想行識了知「五蘊能生不淨」。所以五蘊本性是空,但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

 

觀音菩薩與舍利子的所問所答,都是佛所說的法。舍利子是小乘的,他徹底了知四諦法和人無我,對於萬法無自性的空性,他不瞭解。這裡是由於佛的加持,使他產生想要請教的心,讓他可以瞭解般若波羅蜜,而得到利益。舍利子在觀音菩薩行持般若波羅蜜深行,照見五蘊皆空之後,請教觀音菩薩:這裡還有很多菩薩,他們要如何瞭解般若波羅蜜?如何瞭解空性?如何利益眾生?

 

下麵是舍利子請教後,觀音菩薩的回答。首先提到善男子、善女人,可分二種,一種是可以修般若波羅蜜,一種是無法起修。可以起修般若波羅蜜者必須對眾生有慈悲心,對正法有信解心,對三寶有信仰,否則就無法起修。

 

兩種方式理解空性

《心經》的內容就是般若波羅蜜,它的含義深廣,可分兩方面來解釋,一是字面上直接的解釋,一是暗示的方式。

 

直接的解釋是說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色、無想、無眼、無舌、無耳」等,這些都表示萬法性空,世俗諦都是無自性的。這是由字面上來解釋空性。

 

由暗示上來解釋空性,是由初地到十地或五道修行上來說。無色、無聲、無耳代表初地到十地的修行過程中,如何去除受到的挫折和障礙?這些都由般若波羅蜜中得到暗示。

 

由於佛的加持,在場的菩薩都可以體會萬法性空的道理,但是對於後來的人,就要加以解釋。因為不解釋就不能瞭解,尤其龍樹菩薩《中觀》所提到的萬法性空,他是就理論來說,以智慧來解說空性。後來的月稱、寂天菩薩也都用理論來推論萬法空性,都是直接來解釋空性法。

 

暗示空性是從次第上來說。彌勒菩薩五大論中《現觀莊嚴論》是從初地到十地的次第來解說空性,因此彌勒法門主要是以暗示來解說空性。

 

慈悲心能消業障

無著菩薩修彌勒法門十二年,沒有得到相應,因此想要放棄。有一次在路上遇到一隻受傷的狗,無著菩薩從內心生起慈悲心,想救這只狗。狗的傷口上生了很多蟲,如果要救狗,蟲便會死;不讓蟲死,狗會死。於是他從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給蟲吃,為了避免傷到蟲,還用舌頭把蟲舔下來,放到肉上,這樣既可救狗也能救蟲。就在他舌頭碰到狗身時,彌勒菩薩現身了。

 

由此可知,必須對眾生有很大的慈悲,始能消業障,這是彌勒菩薩示現成狗對無著菩薩的考驗,而無著菩薩也真實生起慈悲心,所以能成就。後來無著菩薩跟隨彌勒菩薩學五大論,這是由彌勒淨土帶來的,最主要的是《現觀莊嚴論》,內容很多,歸納起來有七十品,扼要的講述般若波羅蜜。

 

再來是五蘊,色是形像、受是感受、想是分別、行是行為,這些本身都是空的,我們要瞭解五蘊本空。龍樹菩薩是以理論來說萬法皆空,這裡也是,要先觀因,再觀果,先看因的本性,再看果,從因果中瞭解空性。

 

龍樹菩薩說萬法是緣起法,不是自性存在的,所以是空性。緣起法的意義很深很廣,簡單來說,世間法的一切皆是相對待的。仁波切以手中長短兩支香來比喻,提到長短我們都很明白,不會以長為短,以短為長,但是如果把短的換成更長的,前面的長的就變成短的了。

 

創古仁波切《心經講記》一書,P.16-20。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