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10/11 14:47:12
學習次第 : 進階

誑諂無慚無愧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四冊)   益西彭措堪布

“云何為誑?為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性。”

 

什麼是誑?誑是一種虛矯詭詐的心理,即為了獲得利養、名聲,假裝具有功德,以詭詐為其體相。

 

“能障不誑,邪命為業,謂矯誑者,心懷異謀,多現不實,邪命事故。”

 

誑有二種作用:一是能障不誑,欺誑成性之人,言行之間處處詐現威儀,佯裝具有功德,現代社會鼓吹人要表現自我,但若沒有道德修養,一般人最後多數淪為矯誑者,讓人痛心;二是會引起邪命,矯誑者都是表裡不一,多數從事狡詐的邪命之事,出家人不修正當道業,為人看相、算命、卜卦等,也是屬於此類。《對法論》說:“詐現不實功德為體,邪命所依為業。”

 

比如,某歌星開演唱會時,面帶迷人的微笑,從台後款款而出,衣著華麗高貴,風度優雅,表情親切而熱情,聲音甜美而圓潤,邊走邊揮手問候歌迷:“大家好!我為大家獻上一首歌,希望能把歡樂帶給大家。”她的歌聲滿含深情,其間還要走下臺和觀眾親切地握手、擁抱,歌迷們的情緒被挑得如癡如醉。一曲終了,歌星依依不捨地走出舞臺,眼裡隱隱含著淚花。

 

演出結束後,歌星回到下榻的酒店,便迫不及待地數著大把鈔票,得意地想:今天又賺了十萬!

 

這位歌星在舞臺上的一切表現,服裝、臺詞、表情、表示等種種行為相都是詐現有德,其中心中只是追求金錢而已,毫無利他之心,由此可見誑煩惱醜陋的詭詐面目。

 

論中說“為獲利譽”,精確地道出了欺誑的目的。只要有名利之心,立即就會現前誑煩惱,學人可以客觀觀察:生意圈以及廣告界中,有幾個不誑?處處都在鼓說自己的商品;電視採訪時,被採訪者為了豎立良好形象,滿口都是仁義道德;修行人向外求名聲,也會在信眾面前,顯現很有威儀、修行的樣子,或者結跏趺坐,故作深沉,或者假裝慈悲,私下卻散亂放逸。諸如此類,遇到境緣,矯揉造作,表裡不一,全都是誑。

 

總之,若破不了名利關,誑在在處處都會現行。究其根源,都是被虛榮所害,如果為人正直,淡泊名利,這個誑又從何而起?

 

何為諂?為罔他故,矯設異儀,險曲為性。”

 

什麼是諂?以矇騙他人為動機,外現各種恭敬、柔順的儀錶,作各種體貼、承事的行為,以險曲為性。此句當中,“為罔他故”是動機,“矯設異儀”是手段。

 

“能障不諂,教誨為業。”

 

諂的作用是能障礙不諂媚和接受教誨。

 

“謂諂曲者,為網帽他,曲順時宜,矯設方便,為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師友,正教誨故。”

 

諂曲者為了如漁夫捕魚、獵人籠鳥般網帽他人,便放低自己而隨順當時的情況,見機行事,矯設很多身口意的方便,目的就是為了取悅對方或者隱藏自己的過失,以心地不正直的緣故,不能受持良師益友的教誨。

 

諂曲是教育學的一大難題,人心如果諂曲,會障礙直心流露,而無法忠實受持清淨的教誨。

 

諂是討好的心理,專門吹捧對方的優點。怎麼會有這種心態、行為呢?就是因為人有私心,人若無私,必定不會滋生諂媚。此諂媚如何而來?就是“為罔他故”,比如,想博取好感、騙取信任、求得寬恕、遮掩己過、贏得青睞時,就會揣摩對方的心意,以各種方式投其所好,取媚於他。究其根源,還是以我執和我所執才生起險曲的心態,其實“網帽他”最終還是為了滿足自我,保全自我,所以諂是自私的心理。在各種求名、求利、求取異性的場合,凡夫人諂媚的一面會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為了討好首長,求得升遷,他就獻媚說:“這些小事不用您操心,我們有義務為您效勞。”見到首長消瘦,就說:“您為人民漚心瀝血,應當保重身體,人民需要你。”接待有權勢者時,總是低頭哈腰、滿臉堆笑、端茶遞水、“是是”連連,諂相可掬,這就是“曲順時宜,矯設方便”,目的就是取悅對方,並非出於真誠。凡夫的面目就是如此醜陋,若不修解脫道,出離煩惱,我們就會墮在這種完全雜染的境界之中。

 

何無慚?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為性。”

 

什麼是無慚?不顧及自己人格,並且輕視和拒絕賢善,是它的體相。

 

“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為業。謂於自法,無所顧者,輕拒賢善,不恥過惡,障慚生長,諸惡行故。”

 

無慚的作用是能障礙慚恥之心,能生長一切惡行。

 

不但對自己的人格無所顧忌,而且對賢善有德之人無所畏懼地隨意輕蔑,對賢善之法也輕視不敬重,絲毫不知慚恥和悔改以往的惡業,由此就會障礙慚恥,生長一切惡行。孟子說:“恥之於人大矣。” 人一旦喪失恥心,就會淪為禽獸。

 

《阿毗曇論》說:“何謂無慚?若自作惡內心不悔,是名無慚,複次無慚,若人無慚,於可恥法不恥,於惡不善法不恥,是名無慚。”什麼是無慚?如果自己造惡之後,心裡不追悔,這名無慚,而且,如果對可恥之法不恥,對不善法不恥,就名無慚。

 

何無愧?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為性。”

 

什麼是無愧?即不顧及世間的公眾輿論以及他人的非議與責備,崇拜尊重暴惡之行。諸如崇尚迷亂、腐化的生活方式或者崇尚暴力,都是無愧。

 

“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為業,謂於世間,無所顧者,崇重暴惡,不恥過罪,障愧生長諸惡行故。”

 

無愧的作用是障礙愧,生長一切惡行,即對世間輿論無所顧忌,崇重暴惡,對自己的罪過毫無羞恥感,由此障礙羞愧,生長一切惡行。

 

《阿毗曇論》說:“何謂無愧?若自作惡,不羞他人,是名無愧。複次無愧,若人不愧,於可羞法不羞,於惡不善法不羞,是名無愧。”什麼是無愧呢?如果自己造惡,在他人前不知害羞,就名無愧,而且若人不知慚愧,對應當羞恥之法不羞恥,對不善法不羞恥,也名無愧。

 

無慚與無愧此二煩惱,遍于一切不善心,一切不善業都是以無慚無愧而造就,其範圍比小隨大,比大隨小,所以名中隨煩惱。此二者的差別:無慚是不自羞恥,無愧是不羞於人。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