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3/10 18:46:12
學習次第 : 進階

 上師供養法廣解 

開顯密要耳傳教授寶藏
雍增•耶喜堅贊著
 

緣宗譯 

頂禮皈依與能仁金剛持 無二無別的至尊上師正士足蓮下,
祈願一切時中以大悲憫心攝受不舍:
無餘無央 勝者輪 ,收放自在唯一尊,
大樂怙師天中天,常駐我心淨蓮蕊。
無等能仁金剛持,紹尊不敗聖妙音,
威猛秘主金剛手,牟尼佛子前頂禮。
深道證獲勝成就,恩紮布提、樂怙主,
龍樹父子 薩熱哈 ,大師普善、拉力達,
諦洛、那若、阿底峽,聖境尊前虔敬禮。
文殊金剛宗喀巴,克主昆仲依教行,
證雙運位法金剛,敬禮妙音父子尊。

善慧密意、耳傳摩尼、供于修幢、隨澍三身溫薩巴;
圓滿教法、巍峨殿頂、善慧耳傳、高揚法幢法王尊;
聰慧賢德、八大自在 、普攝佛智、文殊怙主語自在;
慈心將護、羸弱我等、甘露哺育、無等恩前普頂禮!

善慧金剛持心髓,一世成佛速疾道,
今顯無比秘密處,三處空行恒助饒!

這裏要說的法,是具有圓滿方便、甚深道體的上師佛瑜伽法。它是一切顯密經教的心要,是過去諸佛共同經過的歷程,是印藏大師們修行的重點,是法王宗喀巴大師的心髓教授,是殊勝成就者法金剛父子的嘉言道規,能引導有緣的士夫速疾速疾到達究竟的佛地。
總文分三部分:甲一、講解教授的來源;
甲二、講解教授的殊勝性;
甲三、如何正式修習教授的情況。
甲一、這裏講解的教授根本教典,是班禪法王金剛持——善慧法幢所著的《圓滿道體甚深上師瑜伽法》,或者稱《上師供養法儀軌》。
為了讓人們瞭解到:本教授不是在西藏杜撰出來的,而是出自無垢清淨的佛典,聖境大師們專致修行並口耳相傳,漸次傳播到藏地。後由法王宗喀巴大師父子更為廣泛地弘揚,依此獲得成就的法門龍象,綿延不斷,傳承加持的暖氣還沒有消散,是有著令人信服根據的教典。
因此在儀軌的開頭:
“藏文曰:喇嘛曲巴卻嘎謝甲瓦
梵文曰:古汝布雜雅嘎拉那嗎
無比難得殊恩上師諸正士座下頂禮皈依,
伏乞大慈大悲普于一切時處隨方攝受:
依誰刹那能惠賜,大樂三身共成就,
隨欲勝施如意寶,金剛足蓮下敬禮!
有緣弟子諸利樂,成辦妙法無二條,
經續教授蓮花苑,採擷花鬘佩項前!”
這些內容顯示了教授的根源。
一般說來,藏文著作開頭不需要說梵文,但此處開首有梵文,進行梵藏對照,卻有著非常大的必要。
若考慮到:“這個教授在佛經中是如何開示的?祖師一代代傳承情況又是如何呢?”
這是很重要的問題,在此稍微解釋一下:阿底峽尊者及法王宗喀巴大師的這個無垢道軌,要追溯到教授的究竟處——佛語中來。由於一切究竟的道要都存在于清淨佛語——顯密大寶經藏中,因此要從它們中尋找。否則,任何與佛語相背,即使如何稱名甚深的修法都是不足為信的。
如彌勒怙主說:“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比起佛陀更善巧的大士是根本不存在的,同樣也只有遍智 ,才能如理通達如所有性、盡所有性 的一切法,所以大仙他所留下的任何經典都不可破壞。只因為若毀掉了能仁教理,也必將對正法形成破壞。”
若想:“既然各種道的關鍵都在佛語中,那麼耳傳的教授還有什麼用?”
這是因為如果不明道要,則一定需要耳傳教授。如果在沒有耳傳教授的情況下,雖草率地趣入佛語,也不會獲得它的密意,並且在修道上也不會有所進展。
 

例如:浩瀚無際的大海中雖蘊藏著如意寶,但也要跟隨經驗豐富、熟悉航海路途的船主,並踏上能劈波斬浪的可靠大船,才能達成所願。否則隨隨便便地就泛舟而去,不僅得不到寶貝,也許還會由此把性命都賠進去。
如《釋續金剛鬘》中說:“沒有竅訣的念誦,即使密咒之王也只是令心愚蒙而已;就象從水中攪不出酥油一般,若人離開竅訣的指導,任如何修習苦行,即便盡形壽間念誦咒語,也不會得到它些許的妙果。又像無知的人,非常想抵達四大海的彼岸,卻不問路在何方,自己冒然踏上航程一樣;如是,沒有竅訣的修行者雖歷盡千辛萬苦,終歸徒勞無果,此時即使這位修行者是一名淵博的智者,也會禁不住生起惱怒的心來,生起惱怒的刹那間,不僅沒有樂果,還會投生到號叫地獄中倍受苦辛。所以要盡己所能,以虔誠的心,從上師傳承中學習各種竅訣”。
《智慧成就》中也說:
“船無執槳者,不能達彼岸;
雖具余盛德,無師漂有際。”
因此,佛陀開演的無邊法類,都是觀察了所化弟子的意樂根性後,而應機宣說的。雖然在正見的扼要處等少許內涵上,有著多種不了義 說法,猶待闡述更深一層的密意,但在道之根本——依止、供養上師法上,一切經典無不相同,同一意趣、同一音聲皆言至關重要。就連進入佛教之門最初的皈依,以及隨後成為居士、出家人,乃至受取沙彌、比丘戒等,都唯依賴上師方可。
這些階段,如何尋找堪布、阿闍黎,找到後又如何依止的情況;為啟請教導取捨之處,進而尋求依止師的情況;為聞思修三事,尋求啟蒙師,尋到後如何依止的情況;如何恭敬、承事、供養上師的情況;觀為佛陀的意樂依止,身語承事、依教奉行的加行依止的情況等,在律典中非常詳細地開示了。
大乘經典中,依止供養上師的情況也有著詳細地開示。如《華嚴經》中,說完善財童子如何依止善知識後,又說後世化機也應當這樣去做。
又般若經中,說要獲得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義,只有依賴善知識。還說必須依止善知識後,方可行道。如《八千頌》中說:
“世尊!初業菩薩應如何安住般若波羅蜜多?應如何學習般若波羅蜜多?”
如是啟請後,世尊說:“具壽須菩提!初業菩薩若欲學習般若波羅蜜多,應當親近善知識、依止善知識、承事善知識……若欲清淨趣入增上意樂,若欲圓滿無上正等正覺,最初應當親近善知識、依止善知識、承事善知識。”
至於如何依止上師的情況,其中教導說要象常啼菩薩依止法勝菩薩那樣去作。常啼菩薩,觀善知識超過一切佛陀,看到供養善知識比供養一切佛更有意義,而後毫不吝嗇地捨棄自己的一切身命財富,而依止、供養善知識法勝菩薩,由此之力進道神速。
若全部引用這些根據,恐過於繁瑣,故爾舍置不錄,敬請參閱經典寶藏,望由此生起堅固決定解。
總之,如《菩薩藏經》中說:“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蜜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回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尊重為本,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尊重、尊重為因。”
一切功德唯觀待上師的恩澤,方得生起,因此要以上師瑜伽為修道命脈。此實為一切大乘經藏的密意所在。
諸續部寶典更是竭力讚歎依止上師為修道的根本,四續部 中,說修習咒道最初要觀待上師的灌頂、加持,隨後守護誓言 及戒侓為不可或缺的道基,而一切誓言中上師的誓言是最為主要的,清淨地住於誓言及戒律後,在行道時,更要安住于上師本尊無分別瑜伽中修習。
若詳盡地引用各續部如何開示的根據,恐過於繁多,當從續部寶典中了知。
尤其這個教授的究竟根本依處,是吉祥密集根本文以及注釋等諸續。在《密集根本續》中,雖全面開示了如何供養上師、壇城諸尊的情況,以及如何住于上師金剛持無分別瑜伽中,進而修習兩種道次第的情況,但是由於被六邊、四理封印秘藏,成為很難解析的金剛結。幸運的是,終由佛陀自己為利化機開示極秘印,進行清晰地詮釋,從而有了《金剛鬘》等釋續。
此部上師瑜伽的各種扼要詳細地出現在《釋續金剛鬘》中,其中詳盡地開示了:最初觀察上師、弟子相,隨後如何依止上師理,視上師本尊無分別的觀法,上師身壇城修法,對其內、外、秘密、真如供養法,乃至修兩種道次法等。
若一一列舉清淨依據,實恐過於繁多,故于正文時,再隨機稍作開示。
象這樣,佛陀在經續中廣作開示。至尊彌勒、文殊以及秘密主金剛手等,於此穢土為助佛弘化,權現為佛陀眷屬的大士都擁有圓滿的上師瑜伽法。後來龍樹父子、無著昆仲、國君恩紮布提、大成就怙主大樂、薩熱哈、夏瓦熱瓦、萊俄巴、拉力達及諦洛那若等聖境諸大成就者殷重修習此法,同時為利後世有緣者,以此教授寫成的文字也有很多。
如大成就者怙主大樂所著的《明示密集根本釋續心要義——秘密成就》中,著重突出並一再宣說了以上師佛瑜伽為道命的情況。隨後一系列的《智慧成就》、《真如成就》等其他成就篇,以及被稱為心法的《大婆羅門道歌篇》等,也不厭其煩地反復開示以上師瑜伽為道命的情況。
 

龍樹菩薩把密集根本釋續的心要編排為五種道次第,著作了《五次第論》。其中也詳細開示了把上師瑜伽作為道之命根,以及供養上師較供養一切佛更有意義等法。
 

總之,印度一切大成就師都不約而同地在各自的一切著作或者口訣中,開示以上師瑜伽作為道命的情況。其中的阿底峽尊者擁有印度一切大成就者的圓滿教授,尊者就曾說一切大乘的地道功德唯由依上師的恩惠才得發起!當年仲頓巴大師請問尊者,為何藏地有那樣多的修行者,卻鮮有證得殊勝功德者時,尊者不無感慨地說:“或大或小的大乘功德,這一切需依賴上師方得生起,你們藏人只是把上師看作非常平庸的人,怎麼會生起功德呢?”
尊者本人也是把上師瑜伽作為修行的心要,曾經說過只不過是由上師的威力,才有如此廣大的事業遍及印藏兩地,如說:“我能有這樣稱之為功德的少許善心,這都是金洲大師的恩德呀!”
如尊者一切教授的根本《道炬論》中“當說諸師長,所示正方便”等語,是說連微細的功德在內都是上師的恩德,翔實地開示了以上師瑜伽作為道命,學修全圓大乘道體的情況。
就這樣,從能仁金剛持開始,後由印度諸善巧成就大師依次相傳,直到阿底峽尊者,再由阿底峽尊者傳到紮古大堪布及洛紮大成就者二位,宗喀巴大師從這二位大德面前聽受了這種傳承。另有那若巴傳給洛紮•瑪爾巴 的傳承,印度大成就者芒瓦傳給郭譯師傳承,以及龐通巴昆仲的傳承等印度傳承下來的清淨可信口訣,宗喀巴大師從上師瓊布•拉薩巴、法王頓珠仁青、京俄•紮巴香切、仁達瓦大師等處圓滿聽受。
不共近傳者,宗喀巴大師最初通過上師烏瑪巴的轉達,從至尊文殊處聽聞了無量顯密法義。後來,至尊文殊親現慈容,宗喀巴大師得以親聞一切顯密道之扼要,尤其通達了龍樹菩薩詮釋佛陀究竟密意的甚深中觀見——“顯現破除有邊、空性破除無邊”的妙理,明白了五種道次第的體性、數量決定、次第決定等一切甚深法義。宗喀巴大師更複陳獻無量內、外、秘密、真如供養,進行猛勵祈禱後,至尊文殊賜與諸種顯密二種圓滿道體的究竟耳傳口訣。
那時宗喀巴大師向至尊文殊啟問道:“若要速疾中更為速疾地趣入金剛持位,應如何去作呢?”
至尊文殊開示了應把上師本尊無分別瑜伽作為道命的情況;至於要依止的上師的條件,不可以隨便找一位上師即為滿足,而需要一位能引導圓滿道體的上師;本尊則需勝樂、密集、大威德三尊不可分離;護法要依靠六臂怙主、具誓法王、毗沙門三尊;同參道友要在依止的上師、本尊、護法等方面相順等諸多內容。
那時,至尊文殊賜給宗喀巴大師、大成就者文殊海以及有緣的天人等圓滿的耳傳教授及《大幻變經函》,作為無比秘密的教授,未向其他任何人顯示。
這種不共的上師瑜伽法,宗喀巴大師在《上師五十頌釋》、《五次第圓座直授》、《六法釋文三信》中,結合續部根源,稍作大致的開示,詳細的教授扼要還要從師長處,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來了知。
宗喀巴大師有著多如繁星般的大弟子,但全圓的耳傳教授只傳給了成就自在者文殊海及心子克珠傑二位大師。《大幻變經函》由文殊海大師保存,文殊海大師為開啟格魯派修行傳承的先河,在寂靜的山林中,專心修行圓滿的耳傳教授,從而使甚深兩種道次第瑜伽臻至究竟的境界,證得種種不可思議的秘密證悟,如可以無礙地了知自他百千世的情況,經常地親見本尊至尊文殊的慈容……,同時向有緣者傳授口訣,尤其把全圓耳傳口訣及《大幻變經函》賜給了瓦索•法幢大師。
克珠傑大師把對宗喀巴大師教法的不信、邪解以及疑慮等一切垢染,以無垢的理路一掃而光,令宗喀巴大師的教法遠離瑕疵,猶如燦爛奪目的純金、幢頂的如意寶珠般,晶瑩剔透無與倫比。
由於克珠傑大師把上師本尊無分別瑜伽作為修行的重點,即使在宗喀巴大師示寂之後,還五次親瞻師容,得到師尊廣大的授記、深切的安慰。克珠傑大師廣弘宗喀教法,尤其把全圓耳傳教授口訣傳給了瓦索•法幢大師。
班禪法幢大師一直希望能象夏瓦熱瓦的傳記那樣,孤行山野,林棲谷飲,畢生修習宗喀巴大師父子的耳傳教授,但是由於上師、本尊或在現實,或在夢中的授記,迫不得已地擔任了甘丹寺法台,以執持宗喀巴大師教法的命脈。
其後,他廣大地弘揚了宗喀巴大師教法。尤其大成就者法金剛十一歲時,跟隨父母到甘丹寺朝聖,這時法幢大師也得到空行母的授記,大師施給他的父母大量財物,度其出家,取名法金剛。以後五年間,視如長子,賜給無量顯密教授,特別是把全圓耳傳教授及《大幻變經函》託付給他,殷殷囑咐他要到無人的寂靜地專心修習,並在未來,向個別有緣者開示這些耳傳教授,否則不可稍露端倪。
在隨後的歲月裏,法金剛大師確依法幢大師所言,寄身于白雲青嶂、雪山林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在無數寂靜的山野,把修行作為心要。由此道力,在某一時候,宗喀巴大師親現尊容,賜於共不共的圓滿教授,尤其傳授了具備顯密兩種道要的三層勇識上師瑜伽法。大成就者心無旁騖地專修這種上師瑜伽,親見至尊觀音等無數佛菩薩,漸次生起共不共的地道證悟,獲得金剛虹身。
爾後,法金剛大師想到應把這些宗喀巴大師的耳傳託付給誰呢?遂用智慧觀察,了知溫薩巴大師當為耳傳教主。那時十七歲的溫薩巴大師正患天花在溫薩療養。法金剛大師念誦著《緣起贊》,作出化緣的樣子來到溫薩巴大師的門前,用試探的口氣說:“究竟甚深的教授在我這裏。”溫薩巴大師亦僅聽到他的聲音,就生起無比的信心,毛髮豎立,感到來者定是一位獲得殊勝證悟的大德,連忙開門迎請進來。原來是一位鬍鬚皆白、身披糞掃衣、威光赫奕的比丘,想到定是一位大士後,詳細地詢問觀察後,當知道是一位擁有宗喀巴大師全圓耳傳教授的大成就者時,虔誠地祈求攝受自己為弟子。法金剛大師歡喜應允,並說:“在某某時候來珠穆神山 ,”遂飄然離去。
溫薩巴大師遵照大成就者的話,準時到達珠穆神山,在山麓“嘎瑪”法堡中,朝拜到法金剛大師,盡己所有供養會供及曼則,殷切地祈請教授,法金剛大師把一切顯密法,尤其宗喀巴大師的耳傳全圓教授及《大幻變經函》傳授給他。
這位溫薩巴大師夙具慧根,他曾說從幼年時起,釋迦佛、宗喀巴大師就常常現身加持,其中有一天晚上,宗喀巴大師把自己的帽子戴到他頭上,加持他成為耳傳教主。八歲時的一天晚上,夢到“賽熱”山頂升起一輪皎潔圓滿的月亮,自己身佩白緞、珍寶飾品,手持鈴杵坐在月亮上,搖動鈴子,美妙悅耳的聲音充布環宇。
這顯然是這位大師將來能發揚光大宗喀巴大師的耳傳教授,令清淨的修行者遍滿雪域的吉祥徵兆。
溫薩巴大師遵奉師尊的教敕,輾轉棲身於許多寂靜的山林,通過上師佛瑜伽法,修煉圓滿的共不共道次第,最終獲得殊勝證悟,無礙通曉自他百千萬生世的情況,任運顯示多種多樣的稀世神變,自然地能用梵語流利地念誦《八千頌》等不可思議的奇跡,成為弘揚宗喀巴大師耳傳的一代教主。
如溫薩巴大師本人也說:“過去的米拉日巴,現在的善慧義成,這二位除了苟延生命的卑陋衣食外,緊緊地守持那樣多的財物對他們又有什麼用呢?為了即身成佛,安貧樂道,在遠離貪嗔喧囂的寂靜處,努力地令暇滿之身受取心要!”
“雪域中具有勝緣的人們,善慧義成也是修習了這個殊勝道才即身成佛的。”
“文殊子中尊,善慧名稱師,
心要耳傳人,今舍我其誰?”
溫薩巴大師把上師瑜伽作為修習的中心,如說:“虔誠頂禮能仁金剛持體性的善慧名稱及其幻化的根本傳承上師海眾,複至心祈禱普攝一切佛智的能仁金剛持體性的善慧名稱及其幻化的根本傳承上師海眾:我所理解的清淨教法如意寶鬘是這樣的,最初頂戴許多上師佛陀的足蓮,獲得許多法語中的精要教授,從而精進善行。在一段時間裏,感到要使這個殊勝暇滿之身更具有意義,應當速疾地趣入佛地,這就需要對一切顯密經教的心要勝教授——上師法語甘露的心中心法,心志專一地修習,並且要生起一種殊勝的定解覺受。領悟到此,更至心祈禱金剛持體性的善慧名稱及其幻化的上師眾……。”
“一心祈禱上師本尊:心中任何顯現皆轉為修行的助緣,以似乎瘋癲的行為速疾成佛,是我的風格。”
“一心祈禱上師本尊:任生何緣皆現為善行的助伴,外面顯出瘋瘋癲癲的樣子,獨自棲息在寂靜的山林,這就是我的風範。”
總之大師為了讓大家瞭解到,以上師瑜伽作為道命,於一座上修習顯密二種全圓道體之理,並且他本人唯專修宗喀巴大師耳傳的情況,這樣寫道:
“南無法王宗喀巴大師,祈願一切世中以大悲憫心攝受不舍!頂禮文殊上師足蓮:如是最初淨修共同道,後若適合密續的修習,先要令上師歡喜,從師處受取清淨灌頂,則堪能修習甚深道,隨後受誓言、戒律,並要珍重在各個時段所受的三種律儀,以如理守護作為修道的基礎。以四座瑜伽修第一次第,成熟在將來生起殊勝圓滿次第證悟的善根。然後依次生起殊勝圓滿次第,證得雙運身。這樣一切顯密經典扼要,皆可轉為一位補特伽羅成佛的助緣,對此獲得決定解後,自己則能主持圓滿的能仁教法,並向他人傳播。這是法金剛大師的法語甘露,由善慧錄為文字。”
由此可見,溫薩巴大師即是為了弘揚宗喀巴大師的耳傳教法,而如願應化到這個世界來的大士。
溫薩巴大師把耳傳教授傳給了許多有緣的人,尤其全部託付給善巧成就者佛智大師。
佛智大師把上師瑜伽作為修行的心要,在它的修持上面,使之具備了一切顯密道的扼要。
佛智大師的言語中,對上師瑜伽獲得堅固定解的話語也屢見不鮮,其中廣泛地開示了一切善行要在上師瑜伽上來做的道理。若一一列舉如何開示的論據,實恐繁多,應從佛智大師文集中瞭解。
佛智大師把圓滿的耳傳教授賜給班禪一切智•善慧法幢,班禪大金剛持•善慧法幢把宗喀巴大師的耳傳教授傳播到雪域的一切方所,尤其編著了圓滿顯密道體的《上師供養法》,授給無量無邊的有緣者,從西方的“紮蘭達熱”到東方的大海之濱,乃至海中的小島洲嶼,如是廣袤無垠的大地上,無不被此殊勝的教授遍佈覆蓋,這一切都是大師的恩德呀!
善慧法幢大師有許多獲得成就自在的首要弟子,然其中受命弘揚這個教授事業的大師,則是金剛持寶幢大師。寶幢大師一方面專修這一教授,另一方面向他人廣為傳播,尤其把此全圓教授傳授給我的堪布班禪一切智•洛桑耶喜。
這位大師同樣一面把它做為修行的心要,一面賜給無量有緣者,其中受命發揚這一事業的是金剛持洛桑柔卓。金剛持洛桑柔卓同樣自修利他並重。
無等恩澤的至尊上師、大成就自在者善慧尊勝大師,雖在班禪一切智前聽受了無邊顯密法,尤其是上師瑜伽法,但只是在金剛持洛桑柔卓尊前,才親聆到具備全圓道體的上師瑜伽,包括它的覺受引導、口訣及親訓。
大自在者善慧尊勝守志奉道、專心致志地修習全圓道體的上師瑜伽,依此到達很高的道位。我多次在這位上師尊前獲此法乳深恩。
因此,如善慧法幢大師說:“有著顯密經續的堅強後盾,對於教授又融匯貫通,加持的傳承又沒有間斷,象這樣,具相至尊上師的教法實在令人愜意。願追求解脫、有著殊勝善緣的你們,要想親見法性的本來面目,應當全心依附美譽普聞的至尊,他不是空言的說家,也不是少聞的盲修。願你們從中猛勵地長期積資淨障!”
所以說,從能仁金剛持經過歷代大師們的依次相傳,輾轉而來的這個具有圓滿道體的教授,有著令人信服的依據,是無比難見難聞的。因此,殷切地期盼那些欲趣入佛陀歡喜大道的聰慧之人,應隨學歷代甘丹耳傳上師們的賢德懿行。
甲二、講解教授的殊勝性:
如儀軌中說:欲求解脫者一切圓滿的基礎、無餘善聚的生源、無量勝共悉地的根本、含攝一切勝乘瑜伽士修習的教授扼要,即是依賴於如理依止向自己開示無謬正道的善知識。如《藍色手冊》中說:“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舍離善知識;普生信心菩提心,一切功德寶源藏。”
宗喀巴大師也說:“善為安排盡所有現後世的善樂,其緣起的根本,即是意樂加行兩方面精勤地如理依止示道知識。看到這一點,即使為了珍貴的生命,也不捨棄善知識,歡喜地依教奉行以令師尊歡喜,瑜伽士我是這樣修持的,也希望欲求解脫的你這樣去作!”
“不管世間或出世間,所有善樂功德的根本都是具恩的上師!”
《上師五十頌》中說“當了知到,金剛持說一切悉地都是依隨阿闍黎時,願盡自己的一切財物供養,令師尊歡喜。”
《攝功德寶》中說:“恭敬上師的賢善弟子,應常時依止善巧的上師。為什麼這樣說呢?只因為具備所有勝妙功德的佛陀說,智者的功德由此出生,教誡般若波羅蜜多,一切佛法依靠善知識”。
因此,金剛阿闍黎是弟子積資淨障的殊勝福田,超過一切佛。
《戒源》中說:
“真實薄伽梵,最上天中天,
然由親授故,師恩較彼殊。”
由此看來,修習具備道要的上師瑜伽,是令暇滿人身受取心要的最勝方便,應如是修習。
這些都比較淺顯易懂,就不一一詳加解釋了,否則會過於贅述。
總之,其中是說從輪回中微細的有漏之樂,乃至無上解脫的清淨大樂,這中間盡所有的安樂,以及一切地道果位功德,都是由依止、供養上師的威力產生的。
如是,不僅一切功德從如理依止上師中來,而且即在這個教授中,還開示了圓滿的顯密兩種道體。因此在《菩提道次第》中,所宣示的從依止善知識理開始乃至止觀間的所有道要,亦無不在這個教授裏。那麼《菩提道次第》中的四大殊勝點,即通達一切教法無違殊勝、一切教法顯為教授殊勝、輕易獲得勝者密意殊勝、重大罪行自然消滅殊勝,自然也可以說是這個教授的殊勝之處。
同理,由於此中又具備《修心七義論》中一切關鍵內容,所以此中也具有修心的殊勝處,如《修心七義論》所說的修心殊勝處:
“甘露藏教授,從金洲傳來。
應知諸教義,如金剛日樹,
五濁 橫流時,轉成菩提道。”
這個教授又具備兩種道次第的諸種扼要,那麼此中也同樣擁有其中所談到的無上二次第的殊勝,以及所有功德。
因此,希望善待自己、有智慧分辨善惡,並且希願速疾速疾趣入勝乘正道的人們,理所當然地應精勤於這樣的甚深教授。
若念:“修持如此甚深的教授,需要什麼樣的自身因素呢?”
先以共通道善淨相續後,應獲得諸如勝樂、密集、大威德金剛,其中任何一尊圓滿的四種無上灌頂。這是因為修持上師瑜伽時,其中開示了勝解自己為天身的瑜伽,勝解情器世間為清淨的所依能依;明晰觀想資量田主尊為含攝上師、能仁、金剛持三層勇識的身壇城天眾,眷屬為四續部壇城;供獻無上部中所說的內、外、秘密、真如供等極秘供養;以及修習兩種道次第情況。
是故,聞思修這樣無上究竟的密法,定需要獲得清淨四灌頂 。因經中說未得灌頂,即使密咒道細微的支分也不可顯示,如進入壇城時,這樣說:
“現在,諸佛將加持於你,你亦不可向未入壇城者談及諸佛甚秘壇城,對不信之人也不可提及。”
“現在你已入諸佛種姓,因此我會令你生起金剛智慧,由此智慧將獲得一切如來成就,更遑論其他成就。你不可在未見壇城者前言說此事,否則會毀犯你的誓言。這是你的誓言金剛,如果隨便向任何人宣說此理,會使你頭顱碎裂。”
向未獲灌頂者,連壇城的形相,即使僅僅顯示一下都不可以的話,更不要說向其開示咒中究竟的秘密了。
如是《釋續金剛鬘》中說:“灌頂是非常重要的,一切悉地依之如影隨形,恒不舍離。我如實地解說其中的含義,因而最初要細細聆聽:開始,若具慧弟子獲得灌頂,則堪為圓滿次第瑜伽之器。若無清淨的灌頂,行者雖了知續部義,阿闍黎與弟子也同樣會墮入可怖的大地獄。”
“猶如獅乳不可蓄存在土陶之器中,同理,大瑜伽的續部豈可施給非器之人?否則,弟子刹那死後,今生來世都將領受無盡的衰損。”
《大印明點》中也說:“最初,暫時先給弟子一次灌頂,這時,一定令其成為堪為解說無上密法之法器。再者說,沒有灌頂就不會有成就,如沙子裏榨不出酥油一般。”
如是,四續部中都有這樣嚴峻的三昧耶,即不可向未得灌頂者開示咒中秘密。在此恐繁不錄,當參閱各各續部了知。
若要想成為堪修具有圓滿顯密兩種道體的上師瑜伽之器,僅僅獲得下三部灌頂是不行的,一定要獲得一種無上壇城中的灌頂。
至於要獲得清淨灌頂,先應以共通道淨修相續。在《釋續金剛鬘》中,金剛手向能仁金剛持請問:
“弟子具何德,成瑜伽續器?”
是問進入無上壇城灌頂,應具有什麼樣的功德?回答說:
“淨信敬師長,常住於善業,
離諸惡分別,多聞聖教法,
遠離諸殺害,救拔有情心,
正具大精進,具此等功德,
是大信弟子。”
是說要先淨修,從依止善知識乃至學修總的菩薩行間的共通道,並生起覺受。在此基礎上,尤需對上師及密咒有極大信心。
雖然希望通過逐章逐句地解釋續部中的詞義,以便讓我們詳細地知道一定要依共通道作為前行,這件事對於我們顯然是多麼的重要!但實恐卷帙浩繁,故爾不錄,望有智慧的人仔細推究續部內義,於中獲得定解。
由此看來,依靠暇滿之身獲取心要的最勝方便,就是具足一切顯密道要的上師佛瑜伽。我們理應投以最大的熱忱尋找這樣的上師瑜伽教授,並作為觀修的重點!
甲三、正式修習教授的情況,分二:
乙一、正座時如何行;乙二、座間如何行。
乙一、正座時如何行,分三:丙一、前行;丙二、正行;丙三、結行。
丙一、前行,分二:丁一、總的前行;丁二、特殊前行。
丁一、總的前行,分二;戊一、校正動機;戊二、皈依發心情況。
戊一、校正動機:
我們修持所在的地方,如《密集根本續》第十二品中說:
“在靜謐的大阿蘭若處,各種鮮花珍果等簇擁環繞。寂靜的山林能攝集一切悉地,是故應在這樣的地方修行。”
《釋續金剛鬘》中也說:
“花果水豐美,山頂罕人跡,
攝集眾悉地,修行應勵力!”
“在人跡罕至、天人會聚的地方,沒有紛擾刺耳的噪音,有著善緣的行者,遠離障難、歡喜愉悅,在寂靜祥和的園林裏,享受著五欲的歡樂,成就密咒的主尊。”
其他一切續部中,都說在寂靜的地方修行非常重要,尤其在《妙臂請問經》中說:
“曾經誕生獨覺、佛陀的聖地,或者往昔諸佛遊化的地方,是令身心愉悅的福地,也是諸天及非天等頂禮供奉的對境。或往昔戒律精嚴的高僧大德們歡喜棲居的地方。但如果找不到這樣的靜地,其他的地方:如有著清涼宜人的河流、瀑布,或有青蓮白蓮競相盛開的湖泊;杳無人跡、遠離紛擾;縱橫交錯著清澈甜美的溪水;沒有兇狠的邪魔惱亂;潔淨的鮮花、妙果等草木,紅綠相映、鬱鬱蔥蔥;環境住處無比幽雅清淨;虎豹獅子等猛獸隱形泯跡;適心愜意;沒有荊棘叢生的平坦地方,是共同傳稱的成就地。”
是說諸佛出生、游化及高僧大德居住加持過的地方為首選之處。如果找不到這樣的寶地,其他的地方如花果、樹木茂盛,溪水眾多`,人跡罕至,適心愜意,沒有惡毒的非人,也沒有其他傷及身命的違緣,具備這些條件的林下水邊也適宜居住修行。
另外還說大德們安住修行的地方,佛法興隆,國王依法治國安民,沒有損害身命的外在惡緣,自己感到順心如意的處所也是至關重要的。
但不可隨便地住在城鎮等喧囂之地,定要一處殊勝的寂靜處。因為在寂靜處,最重要的好處是說,沒有喧囂散亂等阻礙善行,進道幅度大,無論做頂禮、供養等何種善業,在寂靜處都有極大威力。
在如此順心遂意的靜地,或茅蓬,或岩洞……善加灑淨清掃,務令幽雅宜人、舒心悅意。還應如各種修法中提到的,去作塗抹五種牛淨物及鮮花鋪地等事項。
灑淨清掃事項者,如常啼菩薩供養法勝菩薩的因緣故事那樣,是有著許多重要意義的。
牛淨塗抹事項者,如《密集根本續》第八品中說:“在潔淨、寂靜的地方,或者佛陀示現誕生、涅槃的聖地,沒有各種外緣惱害身心的禪房,以糞便水等牛淨物塗抹,常時殷重地供養佛陀。”
這是說供養上師及壇城天眾時,要在極為潔淨的地方,塗敷五種牛淨物。
在禪房的四周,或閘前,或閘上等隨便一個合適的地方,壘四座垛子,觀想為四大天王,並向他們委託護持修道的事業,令修道時,違緣息滅、順緣具足。
在高高的供臺上,只要自己有的話,盡可供奉釋迦佛、文殊菩薩、宗喀巴大師等的身像,《般若經》、《續部》等經函。在其面前裝飾點綴上美妙的莊嚴品,陳設清淨無諂的供品。
自己的座鋪下,用白土畫上右旋的萬字圖。其上有條不紊、整齊地鋪上吉祥草,我們應隨念往昔大悲世尊就是在金剛座菩提樹下,安住在吉祥草座上,以慈力調伏百千萬億的魔軍,而最終證得無上圓滿大菩提。由此因緣我們應這樣發誓:
“我要隨學世尊的大行,也在這種座上,調伏我執大魔及其眷屬,究竟徹底地修持這個甚深道!”這樣反復地發誓自我勉勵。
在草上鋪一條柔軟舒適、後面稍高的座墊。為了長期修持,不致使座位發黴腐爛,可依戒律所說,設置一個有透氣格子的木座。若條件不允許,應在座位與地面間留少許空隙。
坐時姿態,身方面的要點為毗盧七支,另外再加上調息,共有八種要點。無著菩薩的《瑜伽師地論》、蓮花戒論師的《中觀修次》等論中都說應依此八支去打坐。
即便到了修習密咒的兩種道次第階段,身的要點也同樣如此。
如《釋續金剛鬘》中說:“行者安住在舒適的禪座上,兩眼端視鼻尖,鼻與臍部垂齊,兩肩平舒,舌抵上鄂,唇齒隨意而放,呼吸放鬆,不要用力,漸漸遠離急促,進入自然的呼吸狀態,金剛跏趺而坐。”
溫薩巴大師把這些身要內涵編成頌詞為:
“手足及腰三,唇齒舌為四,
頭眼肩氣息,為毗盧八支。”
坐姿應具有其中所說的八種要點。
如毗盧佛的坐姿者:雙足金剛跏趺;二手置臍下四指處,左下右上,兩拇指尖相抵;雙肩舒緩;脊骨端正;頸稍下彎,稍含下頜;唇齒自然而放,舌抵上齶。
像這些身姿要點對於真心修行者來說,是極為重要、不可或缺的。瑪爾巴譯師曾說:
“西藏的一切教授總集起來,也敵不過我——瑪爾巴譯師單純的一個坐姿教授。”
譯師所認為的甚深殊勝教授就是宗喀巴大師耳傳裏的這個身要七支,它實在是應該值得我們珍惜的扼要。
至於坐姿為什麼要這樣做?不這樣做又有什麼過失?一一又有什麼功德?如是等內容,很有必要詳細地瞭解,但在此也無法全部寫出來,望從上師口授中了知。
身姿具如是七要後,到了調息這一要點時,則是通過九節風淨化,或者靜觀氣息的流動,令其舒緩自然。
九節風淨化法者:開始從右鼻孔吸氣,左鼻孔呼氣;然後左鼻孔吸右鼻孔呼;最後同時呼吸,這樣各作三次。呼吸的同時,觀想自己心中一切罪過呼出去,諸佛菩薩的加持吸進來。
靜觀氣息的流動,令其舒緩自然者:身具七要後,這樣觀察自心,看看這個心是隨逐于現世的安樂享受去了,還是念及後世,趣入善法品呢?若是隨逐現世的榮華富貴,它一定帶著貪嗔的念頭,先識別它,然後這樣思維:這種惡劣的心態,無始生死以來從不間斷的禍害我,這次又要想讓我浪擲難得一次的暇滿人身。現在一定要把這個惡劣的心從迷境中拔出來。
隨後呼氣的同時,勝解自己內心中的煩惱及其種子也以黑糊糊的樣子呼出去,消融清淨;向內吸氣的同時,勝解十方佛菩薩的一切加持吸收進來。
隨後呼吸不要發出聲音,也不要存在出入息不均勻,以及著力呼吸的急促感等現象,任其自然流暢,慢慢觀察吸進、呼出,一呼一吸算一次,七次間盡力持心不散,然後再多持七次,盡其所能令心念,清濁分開,讓心住於清晰明瞭的狀態中。
身體要點這部分,若從道的要點這方面來解釋的它的重要性及所具有的極大作用,顯然要說的內容還有很多,看來在這裏無法完全寫出來,某些要點也在《甘丹大手印釋文》中寫過了。
這樣呼吸自然後,觀察自己的內心並校正動機,我們要生起一種殊勝的善心來。
觀察內心並校正動機是一切修法的開首,如經文開篇的梵文。如宗喀巴大師在《極白增上心疑問》中這樣問道:
“一切修法的開首,象梵文那樣重要的是什麼呢?”
 

《善慧笑音答復》中說:
“無等的大師您是這樣認為的:一切修法的最前端,象梵文那樣重要的是善加觀察自己的內心。”
宗喀巴大師確確實實也是這樣說的,《極白增上心疑問》中說:“把它的內涵切實放在各自的內心上,如這樣去作:在寂靜處,端身正坐,攝心內斂,善加思維,在這無始輪回深邃可怖的溫床裏,往昔就曾經常地領受這樣種種的猛烈劇痛,你自己心裏是完全明白的。以後自己再也不要投生到這樣的地方來,若未能達成此願,我的內心一定是徹底腐爛的了。最初生起這種強有力的感受,猶如腎炎發作般的劇痛,是當務之急。這樣雖然很難,但若無這樣的感受,則無論上師如何開示從輪回中解脫出來的甚深方法,即使自己也明白無誤,心領神會,但也只能象冰上的積水那樣,最終還是成為以前的樣子。例如一個人如果口不渴,當然會悠閒而坐,不會費力地區去喝水那樣。”
 

如是除掉惡劣的動機後,內心在一片清明的狀態中,這樣思惟:可悲可歎啊!無始輪回,時到現在,從未間斷地受各種痛苦,卻絲毫沒有刹那的厭倦,依然貪戀著這個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輪回險處,你這個惡劣的心呀!定然還會象以前那樣,沉淪在無邊生死中,飽受種種大苦。
因此這次由上師三寶的悲心,僥倖獲得暇滿的人身,又被開示無謬正道的善知識攝受,值遇難遇的圓滿教法,複獲得少許的智慧力,能分別何為應取、何為應舍。
而且已經獲得了如此甚深的教授,就自身因素來說,若能精進地貌修持它,則在此五濁惡世轉瞬即逝的生命中,這種教授就能輕易地施與無上的佛陀寶位。現在又有自由修習這樣的甚深佛法,如果沒有把握住這個大好時機,努力佔據險要之地,此後何時再能得到這樣賢善的人身?
偶一獲得的這個人身,卻難以長久住世,而要速疾壞滅。因為它一定會死去,何時死又不決定,死時除法之外,其他都無利益。
死後若墮入惡趣,定要領受寒熱饑渴、役使愚昧等難忍的痛苦,正法妙音難得聽聞,到了那個地方,又能到何處尋求救護呢?假使僥倖投生到善趣,亦純為大苦,人中有連綿不斷的生老病死,天人有死歿墮落等苦。
總之,隨生六道何處,無不被惑業束縛,全無自主地流轉沉淪,唯受痛苦的煎熬。實際上,一切有情也象自已一樣,飽受種種痛苦的逼迫,這一切苦惱的有情無一不曾是自己深恩的母親,沒有一位未曾作過自己的母親,而且無數次地作過。在作自己母親的時候,也像這世的母親一樣,以無私寬厚的母愛呵護著自己,恩德之大,磬竹難書呀!這些具恩的母親,雖希望快樂,卻顛倒了取捨,唯受著種種大苦,連刹那間的安樂都不曾擁有,是多麼的可憐!這些母親若具有圓滿的安樂,遠離一切痛苦,該多好呀!
這樣思維,修習猛勵慈悲心。
那麼,救度一切有情出離苦海的重擔應該落在誰的肩上呢?理所當然地當由我自己承擔。雖然如此,但就我目前的狀況,不要說救度一切有情,就連一位有情的義利都無法究竟完成。不僅如此,即使獲得二種小乘阿羅漢果,除了對有情有少許利益外,無法安立一切有情于圓滿的佛陀寶位。究竟誰擁有這種能力呢?看來只有圓滿的佛陀才擁有。因此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無論如何要證得圓滿的大寶佛果。
這樣思維,修習猛勵的菩提心。
如此以分別慧細細觀察並數數思惟,盡力令心發生變動。最低限度也應念誦三遍上面的文字,思惟這些文字的內涵,令菩提心漸漸顯現出來。
如此以對中下士道的略修作為前行,讓菩提心明瞭地顯現於心中,以此作為修持任何善行的開端是無比重要的。因為在此心的攝持下,隨修何法都轉化為大乘之法。但如果沒有此心的攝持,任做何事都不會趣入大乘道。
因而宗喀巴大師再三宣說,正修開始時明現菩提心極為重要。《噶當修心》中也說:“初末兩種事。”是說修何善行,最初的校正動機是不可或缺的。
由於考慮到這些內涵,大成就者溫薩巴父子所以說:
“在殊勝的善心狀態中,趣入這樣那樣的善行。”
可見這句話是多麼地有份量,有智慧的人應對此獲得堅固的定解!
戊二、皈依發心情況:
明晰觀想皈依境者:在自己的面前虛空中,八大獅子擎舉著高廣的大寶法座,其上種種蓮花日月輪墊上,端坐著具恩根本上師能仁金剛持,周邊環相簇擁端坐著根本、傳承的上師、本尊、佛、菩薩、空行、男女護法眾。各自面前圓滿莊嚴的供桌上,擺設著各自所講的教法,外相為光明的經函形。
資糧田眾尊對自已歡喜悲視,自己也由隨念諸尊的功德、大悲,從而生起廣大信心,在此狀態中,同時觀想清楚在自己的周邊,有著如同地垢般黑壓壓的一切慈母有情,然後這樣思惟:
我與這些父母有情無奈地漂泊於生死苦海,飽受著三苦無休止地煎熬……
思惟這些情形,生起強烈的恐懼感來,然後思惟:
而從這些痛苦中,能救度我們的唯有上師三寶,再無其他的救怙處。我及一切慈母有情從今乃至無上大菩提間,當至心地皈依三寶。
如此思惟後,勝解自己及一切慈母有情異口同聲地懷著期盼、虔誠的心,慢慢地念誦百千遍的“皈依上師”而求救佑。
這時觀想:從上師能仁金剛持,及其周邊的根本傳承上師身體各部分中,降下體性為上師眾身語意的加持,外相為散射著五彩 光明的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中。由此之力,從無始以來積集的一切罪障,尤其損害上師的身體、違背上師的教言、擾亂上師的心緒,以及不敬輕蔑等,一切依止師尊方面的罪障,以煙汁、炭汁的樣子從根門、毛孔中排出來,得以淨化,消失於無形。身體變得光明瑩澈,福壽教證功德增長廣大,尤其上師身語意的一切加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中,自己及一切慈母有情得到上師的庇護。
隨後,多次念誦“皈依佛”,密集、勝樂、大威德三尊,以及歡喜金剛、時輪金剛、賢劫千佛、三十五佛等的身分中,降下五彩的光明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中,淨化罪障等等,如上觀想。
隨後,多次念誦“皈依法”,從皈依境各自面前擺設的經函中,降下五彩光明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中,淨化罪障等等,如上觀想。
隨後,多次念誦“皈依僧”,菩薩、聲聞、緣覺、勇士、空行、男女護法眾等僧寶身分中,降下五彩光明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中,淨化罪障等等,如上觀想。
其中的差別在於,從諸佛身分中降甘露時,體性為諸佛的加持威力;從法卷經函中降時,體性為斷證功德;從僧眾中降時,體性為智慧、悲心、威力三種的加持。但它們的外相皆為光明甘露。
總的罪障,尤其依彼彼等所積罪障為主要的淨化所緣境。
隨後,多次念誦: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觀想從一切皈依境身分中,降下五彩光明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中,無始以來所積一切罪障,尤其依三寶所造的一切罪障得以淨化,身體變得光明瑩澈,福壽教證功德增長廣大,尤其三寶的一切加持進入自他有情身心中,從而獲得三寶的保佑。
自己內心立下如此堅固的誓願:未證大菩提間,永不捨棄三寶!
發心法者:“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我依靠佈施、持戒、修行等所生的一切善根,願為了利益一切慈母有情,速疾速疾獲得圓滿正覺果位。這樣是發願菩提心。
然後這樣發堅固的誓願:我為了利益一切慈母有情,無論如何要獲得圓滿的佛果,因此應如理地學修六度、四攝等一切菩薩大行!
如此發願、行兩種菩提心後,由此令上師能仁金剛持無比歡喜,化現出同樣的一尊融入自己身中,自己也瞬間鮮明地變成上師能仁金剛持。這時,修習佛慢:“上師能仁金剛持就是我!”
自己所現的能仁金剛持身上放光,遍照十方,淨化一切有情的罪障苦厄。其中向下方炎熱地獄照射的是無量清涼的光芒,剛觸到地獄有情的身上,就息滅了他們一切炎熱的痛苦,把他們安立到無比安樂的境界;向寒冰地獄照射的溫暖光芒,能消除一切嚴寒的痛苦;向餓鬼眾生照射的是無量飲食性質的光芒,能息滅一切饑渴的痛苦;向畜生照射的是心智明朗的光芒,足以驅散海底、洲間的黑暗,以及各自心中的愚昧,還可息滅各種勞役驅使之苦;向人、天、非天眾照射的無量光芒亦息滅了各自的痛苦。
並且勝解,當無量光芒再次照向十方時,從有頂乃至無間,一切有情內心的罪障得以淨化,心轉為法身;身的粗重得以淨化,身轉成相好莊嚴的金剛持身。
又應這樣勝解,向十方照射的光芒也淨化了器世間的污垢,一切器世間轉成無央的清淨世界。
如上面所言,修習這種勝解,即勝解淨化了情器世間已,安立一切有情于能仁金剛持寶位,還應修習對於如是轉化後的歡喜心,以及緣清淨能依、所依的有力佛慢。
據說這種“發心果道”修法是溫薩巴大師的不共教授。被往昔的大德高僧稱譽為“淨化六道”、“永盡輪回”等美名的甚深獨特法,就是這個教授。因此如克珠傑大師所說的那樣,就自身而言,若能修持,僅此甘丹耳傳這一個教授就足夠的了,別的再無所求。
這樣稍微住定,修習“發心果道”之法,起定後,應想到:“自己與一切父母有情,從無始到如今,無奈地漂泊在輪回中,受種種痛苦,追根究底是由什麼因素導致的呢?”
當我們瞭解到並不是其他有情強迫我們受苦,而完全是我們自己心中的我執大魔在作祟,由於它的邪惡力量,使我們產生貪嗔之念,黨同伐異,從而積集各種業,由業力的感召,輪回不息,漂泊於生死,無奈地受苦。因此應這樣祈禱說:
“我及一切如母有情,若安住在沒有親疏貪嗔的平等舍中,該多麼好呀!願得以安住,我令安住,祈願上師佛加持能這樣辦到;一切有情,若具足安樂及安樂的因素,該多麼好呀!願得以具足,我令具足,祈願上師佛加持能這樣辦到;一切有情,若遠離痛苦及痛苦的因素,該多麼好呀!願得以遠離,我令遠離,祈願上師佛加持能這樣辦到;一切有情,若不失去無苦的勝樂,該多麼好呀!願不失去,我令不失去,祈願上師佛加持能這樣辦到。”
這樣祈禱後,觀想一切資糧田身分中降下五彩光明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中,無始以來所積的一切罪障,尤其障礙自他一切有情修四無量心的一切病魔、罪障得到淨化,身體變得光明瑩澈,一切福壽教證功德增長廣大,尤其自他一切有情皆安住於四無量心中。
隨後,特別發心修法者:為利一切如母有情,我無論如何要速疾速疾獲得圓滿佛果,因此現在要修持這個甚深道上師佛瑜伽法。
對此多次思惟,令生起強烈的欲樂心來。
因為感到,殷重地修習共通道對於現今初機學人是那麼的重要,所以前面提到的這些皈依發心修法,結合共通道進行了相應地解釋。但如果是對共通道已產生了殊勝覺受,正在專致修習密咒道的瑜伽士,則是自己住於本尊瑜伽中,如是修習不共的皈依發心法:
由大樂中自成上師身,即此顯明之身光焰聚,
遍照十方情器盡加持,清淨廣常熾然功德體,
具足殊妙圓滿現轉成,從其廣大極白善心中,
我及如空父母眾有情,從今乃至菩提道果成,
上師佛法僧寶永皈依。
南無古汝拜,南無布達耶,
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三次)
一切有情義利故,自成上師功德身,
乃至父母諸眾生,悉令現登師佛位。
如傳統的念誦方式那樣念誦,觀想情況如上面所述。
由於弟子智慧深淺的不同原因,對於皈依的修持也有很大差別,詳細情況當從上師處了知。
特別發心廣法者,如佛智大師所說的這樣來作:我為了利益一切如母有情,祈願即生速速現證上師本尊元始佛果,從而有能力救度一切如母有情永離痛苦,安立彼等於大樂清淨的佛地,是故,如今當修持甚深道——上師本尊瑜伽!
如傳統的念誦方式那樣儘量多地念誦。
《上師供養法》正文中說:“在殊勝的善心狀態中,修習皈依發心四無量作為前行。”它的內涵依傳承的講解,正是前面所講的那些內容——校正動機後的皈依發心修法。
如《甘丹大寶口傳大印根本文•勝者正道》中說:“作為最初進入佛教及大乘之門,並且象棟樑一樣重要的,即為皈依發心,故爾不可虛言浮語,應當殷重修習。”所以說,皈依發心修法亦為四大前行引導中的第一大前行引導。
這裏,雖然非常明瞭地說出了耳傳教授,但由於我們是對圓滿教法的修持,況且其中的內涵無比廣大,適應化機心力的教授肯綮又極眾多。因此,希望那些領眾薰修的善知識眾還需要以覺受講解的方式,詳細地向那些捨棄今世塵勞、欲專修甘丹耳傳心要的人士講解。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