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1/30 18:02:06
學習次第 : 進階

主要探討明清《金剛經》靈驗記的問題,《金剛經》在中國得以盛大的流行,與其相關的譯本、註疏、抄本源源不絕出現是重要的因素。

在唐宋以後,歷代皇帝及高僧對《金剛經》的推崇及持誦,吸引廣大佛教徒對此部佛經的注意,並且專心受持此經,因此,佛教徒持誦《金剛經》而獲得延壽愈疾、脫難還陽等靈異果報的事蹟,因其充滿神奇靈異的情節受到庶民的喜愛,因此也就成為文人刻意搜羅的題材,文人以仿效六朝志怪小說的筆法加以輯錄這些故事,終至促成《金剛經》靈驗記的出現。


本文所使用的材料是以明代王起隆《皇明金剛新異錄》、清代王澤泩《金剛經感應故事分類輯要》、周克復《金剛經持驗目錄》這三本靈驗記專書為主,因為佛經靈驗故事有「共相」存在─即這些故事經常是「前有所承」地被眾人傳抄輯錄,因此,本文研究的角度先以靈驗故事的內容、年代、源頭作一統整分析,以見出這些故事所承之源頭。

再者,自六朝以後,中國佛教靈驗故事的創作,已形成固定的形制,所以,本文進一步從藝術表現來描述明清《金剛經》靈驗故事的形式結構、敘事模式、語言風格等面貌,發現明清時期的靈驗故事所呈現出來的單線情節結構、全知觀點、順敘手法、史筆撰文幾乎都是延襲六朝以來的固定模式在進行。而卷首序文及卷尾論贊的內容普遍較唐宋作品為博大,從此可看出明清文人在編纂《金剛經》靈驗記時其警醒世人的用心。


透過明清《金剛經》靈驗記文學體制上的研究,有助於更深入了解《金剛經》信仰在明清流播的情況,並見出《金剛經》在宗教、社會、心理等層面所造成的影響。而明清時期在三教合一更融合、禪淨雙修之風更盛的宗教氛圍下,居士專研《金剛經》的風氣蓬勃興起,使得《金剛經》的流傳更普及於庶民生活。而在持誦《金剛經》可得無量功德的誘因下,鼓舞更多信眾來受持此部佛經。


因此,除了佛教徒之外,道教、無為教等民間教派的弟子,亦紛紛對《金剛經》展開積極的持誦,進一步造就明清《金剛經》靈驗故事內容的多樣化,而產生佛道用語共存的現象。另外,一心念佛歸向西方淨土的思想,在明清禪僧的倡導下,於明清《金剛經》靈驗故事中亦以量多的方式來呈現這股流行趨勢。再者,明清時期的《金剛經》靈驗故事中,可見到持經者的功德果報竟可使冥府鬼魂及禽畜生物同時受益,應證了《金剛經》所強調「眾生皆有佛性」的意涵,以上種種,就是明清《金剛經》靈驗故事所呈現出來的特色。

經由對明清《金剛經》靈驗記的研究中可以獲得一個結論:明清的《金剛經》靈驗記有其傳承自前人的固定模式,但亦有專屬於此時期的宗教思想表現,新舊相融並蓄,這就是明清《金剛經》靈驗記所顯現出來的真正面相。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91/碩士/研究生:何佳玲 指導教授:鄭阿財教授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p.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p.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材 p.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p.6
第四節 研究成果的回顧與評述 p.7
第二章 明清以前《金剛經》與《金剛經》靈驗記
第一節 《金剛經》的出現 p.9
第二節 明清以前《金剛經》的譯本及註疏 p.12
第三節 明清以前《金剛經》的流布 p.20
第四節 明清以前《金剛經》靈驗記的流布 p.31
第三章 明清《金剛經》與《金剛經》靈驗記
第一節 明清《金剛經》的註疏 p.49
第二節 明清《金剛經》的流布 p.53
第三節 明清《金剛經》靈應記的流布 p.61
第四章 明代王起隆《皇明金剛新異錄》研究
第一節 編者生平簡介 p.67
第二節 編選動機與體 p.68
一、《皇明金剛新異錄》的編選動機 p.68
二、《皇明金剛新異錄》的體例 p.75
第三節 故事內容的分 p.77
一、故事分類 p.77
二、所錄故事的年代 p.88
三、所錄故事的出處 p.90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清代王澤泩《金剛經感應故事分類輯要》研究
第一節 編者生平簡 p.95
第二節 編選動機與體例 p.96
一、《金剛經感應故事分類輯要》的編選動機 p.96
二、《金剛經感應故事分類輯要》的體例 p.99
第三節 故事內容的分析 p.101
一、故事分類 p.102
二、所錄故事的年代 p.110
三、所錄故事的出處 p.112
第四節 小結 p.120
第六章 清代周克復《金剛經持驗目錄》研究
第一節 編者生平簡介 p.122
第二節 編選動機與體例 p.123
一、《金剛經持驗目錄》的編選動機 p.123
二、《金剛經持驗目錄》的體例 p.125
第三節 故事內容的分析 p.131
一、故事分類 p.131
二、所錄故事的年代 p.138
三、所錄故事的出處 p.144
第四節 小結 p.151
第七章 明清《金剛經》靈驗記綜論
第一節 故事統整分析 p.153
第二節 故事來源追索 p.160
第三節 藝術形式探究 p.168
一、形式結構 p.168
(一)篇幅普遍簡短 p.168
(二)單線情節結構 p.169
二、敘事模式 p.170
(一)敘事角度 p.170
(二)敘事手法 p.171
三、語言風格 p.172
(一)通俗淺顯 p.172
(二)鋪排渲染 p.173
(三)論贊評議 p.174
第四節 明清《金剛經》靈驗記的特色 p.179
一、持經功德觀 p.179
二、佛道用語共存 p.181
第八章 結論 p.183
參考書目 p.188

 

參考書目
(依照類別及出版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一、專書
(一)古籍
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收錄在《大正藏》第7冊,台
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1月
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收錄在《大正藏》第8冊,台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1月
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收錄在《大正藏》第8冊,台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1月
真諦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收錄在《大正藏》第8冊,台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83年1月
笈多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收錄在《大正藏》第8冊,台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1月
義淨譯:《佛說能斷般若波羅蜜多經》,收錄在《大正藏》第8冊,台
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1月
智顗:《金剛般若經疏》,收錄在《大正藏》第33冊,台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1983年1月
吉藏:《金剛般若疏》,收錄在《大正藏》第3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
公司,1983年1月
智儼:《金剛經略疏》,收錄在《大正藏》第3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
公司,1983年1月
窺基:《金剛經論讚述》,收錄在《大正藏》第33冊,台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1983年1月
知恩:《金剛經般若經依天親菩薩論贊略釋秦本義記卷上》,收錄在
《大正藏》第8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1月
傅翕:《梁朝傅大士誦金剛經》,收錄在《大正藏》第85冊,台北:新
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1月
僧肇:《金剛經註》,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
公司,1994年5月
慧淨:《金剛經註疏》,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8冊,台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1994年5月
慧能:《金剛經解義》,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8冊,台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1994年5月
道川:《金剛經註》,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
公司,1994年5月
善月:《金剛經會解》,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8冊,台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1994年5月
徐行善:《金剛經疏刻釋》,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8冊,台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94年5月
洪蓮:《金剛經註解》,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8冊,台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1994年5月
曾鳳儀:《金剛經宗通》,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9冊,台北:新文豐
出版公司,1994年5月
曾鳳儀:《金剛經偈釋》,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9冊,台北:新文豐
出版公司,1994年5月
真可:《金剛經釋》,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
公司,1994年5月
德清:《金剛經決疑》,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9冊,台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1994年5月
廣伸:《金剛經鎞》,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
公司,1994年5月
林兆恩:《金剛經統論》,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9冊,台北:新文豐
出版公司,1994年5月
大韻:《金剛經正眼》,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9冊,台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1994年5月
如觀:《金剛經筆記》,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9冊,台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1994年5月
智旭:《金剛經破空論》,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9冊,台北:新文豐
出版公司,1994年5月
智旭:《金剛經觀心釋》,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9冊,台北:新文豐
出版公司,1994年5月
觀衡:《金剛經略談》,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9冊,台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1994年5月
元賢:《金剛經略疏》,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9冊,台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1994年5月
圓杲:《金剛經音釋直解》,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9冊,台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94年5月
王起隆:《金剛經大意》,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9冊,台北:新文豐
出版公司,1994年5月
無是道人:《金剛經如是解》,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9冊,台北:新
文豐出版公司,1994年5月
徐昌治:《金剛經會解了義》,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9冊,台北:新
文豐出版公司,1994年5月
行策:《金剛經疏記會編》,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9冊,台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94年5月
菩提流支:《金剛般若經偈會本》,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9冊,台
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年5月
通理:《金剛經新眼疏經偈合釋》,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9冊,台
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年5月
徐發:《金剛經郢說》,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9冊,台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1994年5月
仲之屏:《金剛經註正訛》,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9冊,台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94年5月
翁春∕王錫琯:《金剛經淺解》,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9冊,台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年5月
大璸:《金剛經疏記科會》,收錄在《卍續藏經》第39冊,台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94年5月
窺基:《金剛經論會釋》,收錄在《卍續藏經》第74冊,台北:新文豐
出版公司,1994年5月
慧能:《金剛經口訣》,收錄在《卍續藏經》第92冊,台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1994年5月
曇應:《金剛經采微科》,收錄在《卍續藏經》第92冊,台北:新文豐
出版公司,1994年5月
曇應:《金剛經采微》,收錄在《卍續藏經》第92冊,台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1994年5月
曇應:《金剛經采微餘釋》,收錄在《卍續藏經》第92冊,台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94年5月
覺連:《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收錄在《卍續藏經》第92冊,台
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年5月
屠根:《金剛經註解鐵鋑錎》,收錄在《卍續藏經》第92冊,台北:新
文豐出版公司,1994年5月
韓巖∕程衷懋:《金剛經補註》,收錄在《卍續藏經》第92冊,台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年5月
龔概綵:《金剛經正解》,收錄在《卍續藏經》第92冊,台北:新文豐
出版公司,1994年5月
性起:《金剛經法眼懸判疏鈔》,收錄在《卍續藏經》第92冊,台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年5月
性起:《金剛經法眼註疏》,收錄在《卍續藏經》第92冊,台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94年5月
行敏:《金剛經如是經義》,收錄在《卍續藏經》第92冊,台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94年5月
行敏:《金剛經註講》,收錄在《卍續藏經》第92冊,台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1994年5月
存吾:《金剛經闡說》,收錄在《卍續藏經》第92冊,台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1994年5月
徐槐廷:《金剛經解義》,收錄在《卍續藏經》第92冊,台北:新文豐
出版公司,1994年5月
謝承謨:《金剛經易解》,收錄在《卍續藏經》第92冊,台北:新文豐
出版公司,1994年5月
建基:《金剛經科儀》,收錄在《卍續藏經》第129冊,台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1994年5月
孟獻忠:《金剛經集驗記》,收錄在《卍續藏經》第149冊,台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94年5月
段成式:《金剛經鳩異》,收錄在《卍續藏經》第149冊,台北:新文豐
出版公司,1994年5月
佚名:《金剛經感應傳》,收錄在《卍續藏經》第149冊,台北:新文豐
出版公司,1994年5月
王起隆:《皇明金剛經新異錄》,收錄在《卍續藏經》第149冊,台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年5月
王澤泩:《金剛經感應故事分類輯要》,收錄在《卍續藏經》第149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年5月
周克復:《金剛經持驗目錄》,收錄在《卍續藏經》第149冊,台北:新
文豐出版公司,1994年5月
戒顯:《現果隨錄》,收錄在《卍續藏經》第14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
公司,1994年5月
唐臨:《冥報記》,收錄在《卍續藏經》第15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
司,1994年5月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月3刷
張讀:《宣室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道宣:《續高僧傳》,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6月
通慧:《宋高僧傳》,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10月
如惺:《大明高僧傳》,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年11月
藍吉富:《禪宗全書》史傳部十八,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
藍吉富:《禪宗全書》史傳部二十九,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
藍吉富:《禪宗全書》史傳部三十,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
楊式傅:《果報聞見錄》,收錄在《筆記小說大觀》三十九編,台北:
新興書局,1988年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2年6月
道宣:《廣弘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4月
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6月
(二)今人論著
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文鈔》,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1968年10月
宇井伯壽著╱李世傑譯:《中國佛教史》,台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
份有限公司,1970年6月
丁福保註譯:《六祖壇經箋註》,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79年
顧俊編:《中國佛教總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1月
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8月
王重民:《敦煌遺書論文集》,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湯用彤:《隋唐及五代佛教史》,台北:慧炬出版社,1986年12月
陳祚龍:《敦煌資料考屑》,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七月二版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1月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化》,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89年12月
蔡可園編纂:《清代七百名人傳》,台北:廣文書局,1990年4月再版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史》,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
公司,1991年12月
加地哲定著╱劉衛星譯:《中國佛教文學》,高雄:佛光出版社,1993
年7月
竺摩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話》,高雄:裕隆印務局,1993年
方立夫:《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4月
印順:《中國禪宗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94年七月八版
薛克翹:《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4年10月
黃大年:《中國佛教大觀(二)》,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5年
劉守華:《比較故事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1月15日
弘學:《佛學概論》,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8月30
劉熙載:《藝概》,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9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九大文化公司,1990年5
冉雲華:《中國佛教文化研究論集》,台北:東初出版社,1990年8月
張勇:《傅大士研究》,台北:法鼓文化有限公司,1999年1月
童鷹:《金剛經大觀》,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談錫永:《金剛經導讀》,台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2月
周慶華:《佛教與文學的系譜》,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9月15日
野上俊靜等人著╱釋聖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說》,台北:台灣商務印
書館,2000年11月二版四刷
周紹賢:《佛學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5
月增訂版四刷
二、單篇論文
龍池清:〈明太祖的佛教政策〉,《中國佛教史編集(六)明清佛教史
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11月
能度:〈禪宗與淨土〉,《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70冊,台北:大乘文
化基金會,1980年10月
平野顯照著∕張桐生譯:〈《金剛般若經》普及考〉,《唐代的文學與
佛教》,台北:業強出版社,1987年5月
羅顥:〈簡述佛教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歷程〉,《佛教與中國文化》,
北京:中國佛教協會,1990年6月
鄭阿財:〈敦煌寫卷《持誦金剛經靈驗功德記》研究〉,《全國敦煌學
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5年4月
藍吉富:〈諷誦在大乘佛教中的意義〉,《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
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4月
藍吉富:〈金剛經與中國佛教〉,《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
集(上)》,新莊:中華民國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
會,1995年7月
中村元:〈《金剛般若經》解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台北:如實
出版社,1996年7月
王國良:〈《金剛般若經靈驗記》探究〉,《隋唐五代文學研討會論文
集》,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年3月
鄭阿財:〈敦煌佛教靈驗故事綜論〉,《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12月
衣川賢次:〈唐玄宗御注《金剛經》的復原與研究〉,【二十一世紀敦
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1年11月2日
釋永有:〈敦煌遺書中的金剛經〉,《敦煌佛教藝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三、期刊論文
釋聖嚴:〈明末的居士佛教〉,《華岡佛學學報》第五期,台北:中國
學術院佛學研究所,1981年12月31日
楊白衣:〈金剛經之研究〉,《華岡佛學學報》第五期,台北:中國學
術院佛學研究所,1981年12月31日
吳夢麟:〈房山石經本《唐玄宗注金剛經》錄文─附整理後記〉,《世
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釋聖嚴:〈明末中國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華岡佛學學報》第七
期,台北:中國學術院佛學研究所,1984年9月
王新:〈翻經泰斗•義學須彌〉,《佛學研究》第二期,北京:中國佛教
文化研究所,1993年
吳汝鈞:〈《金剛經》研究〉,《圓光佛學學報》創刊號,中壢:圓光
佛學研究所,1993年12月
方廣錩:〈敦煌文獻中的《金剛經》及其注疏〉,《世界宗教研究》,
1995年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志夫:〈佛教中國化過程之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八期,台
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5年7月
王月清:〈中國佛教善惡報應論初探〉,《正觀雜誌》第4期,南投:正
觀雜誌社,1998年3月25日
釋大睿:〈中國佛教早期懺罪思想之形成與發展〉,《中華佛學研究》
第二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8年3月
何峰:〈從《金剛經》寫本特色淺談寫本斷代問題〉,《敦煌學》第二
十一期,嘉義:敦煌學會,1998年6月
孫昌武:〈唐代文人的「統合」三教思潮〉,《中國佛學》第一卷第一
期,台北:南海菩薩雜誌社,1998年10月15日
洪修平:〈明代四大高僧與三教合一〉,《佛學研究》第七期,北京: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98年
釋道昱:〈經導對中國佛教禮懺的影響─以梁《高僧傳》為中心的探
討〉,《圓光佛學學報》第三期,中壢:圓光佛學研究所,
1999年2月
李富華:〈佛教典籍的傳譯與中國佛教宗派〉,《中華佛學學報》第十
二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9年7月
王月清:〈中國佛教勸善書初探〉,《佛學研究》第八期,北京:中國
佛教文化研究所,1999年
釋印謙:〈白蓮宗析論〉,《圓光佛學學報》第五期,中壢:圓光佛學
研究所,2000年12月
楊惠南:〈《金剛經》的詮釋與流傳〉,《中華佛學學報》第十四期,
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01年
四、學位論文
何慧俐:《敦煌佛經感應記研究─以《普賢菩薩說證明經》、《金光明
經》、《金剛經》為研究範圍》,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林淑媛:《慈航普度─觀音感應故事敘事模式及其宗教義涵》,台北: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6月27日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