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1/30 17:44:17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1/30 17:42:18   編輯部 報導 

婦女修行故事寶卷研究

寶卷故事中「婦女修行故事」的大量出現,並非歷史上的偶然。明清時期,由於觀音信仰的興盛,以及婦女對生命困境解脫之道的追求,使得講述觀音得道故事的《香山寶卷》,成為婦女熟悉、喜愛的故事。

民間宗教的宣傳者為了鼓勵民眾信佛修行,於是乎,模仿觀音成道傳說的寶卷便逐漸產生,造成婦女修行故事寶卷的流行。


婦女修行故事寶卷內容記錄明清婦女的信仰生活與修行實踐方式。故事當中,婦女因思考人生而產生改變傳統婦女宿命的魄力;並且以修行作為超脫生死無常的途徑。她們透過居家修行的實踐方式追求成佛、登仙;故事中,人物藉由齋戒護生、念佛誦經、禪定修心、孝親順承和愛物惜蔥奶閬﹛A將學佛精神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展現民間社會宗教修行觀念的多元特性。
婦女修行故事寶卷包羅多元議題,成為婦女亞文化的交流平台,而其內容則不乏婦女集體思想之表達,及勸善教化思想的推廣。筆者經由它內涵與婦女生活的互動關連發現:婦女修行故事寶卷不僅是影響民眾(尤指婦女)思想的媒體,同時,它也是記錄明清民眾思想和生活的承載體。婦女修行故事寶卷不只是民間傳播宗教思想之經卷,同時亦為觀察明清婦女社會生活和信仰文化關連之視窗。它為明清庶民文化生活留下生動記錄,呈現基層百姓俗思想、俗信仰之風貌,文學意義十分深遠。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95/碩士/研究生:陳桂香  指導教授:鄭阿財教授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關鍵詞:性別意識 ; 宗教修行 ; 婦女修行故事寶卷 ; 明清婦女信仰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材料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0
第四節 文獻檢討與研究成果述評 ………………………………12

第二章 婦女修行故事寶卷的流變
第一節 婦女修行故事寶卷的形成 ………………………………19
第二節 婦女修行故事寶卷創作的模式 …………………………23
第三節 婦女修行故事寶卷與善書的融合 ………………………. 26
第三章 婦女修行故事寶卷的角色析論
第一節 角色類型的析論 ……………………………………...….32
第二節 人物形象的析論 ……………………………………..…..38
一、主角形象
二、男性家庭成員的個性與形象
三、不同故事角色對修行的態度析論
四、主角前世形象分析
第三節 特殊的仙佛角色 …………………………………..…….58
一、扮演解救者角色的仙佛
二、扮演考驗者角色的仙佛
三、代表無上權威的仙佛角色
四、小結
第四章 婦女修行故事寶卷的情節析論
第一節 神佛成道傳說情節析論 ……………………………..…63
第二節 凡人修行故事情節析論 ……………………..…………68
一、民婦修行故事情節析論
二、少女修行故事情節析論
第三節 女尼修行故事情節析論 … .…………………………...84
附論 婦女修行故事寶卷常見特殊情節—地府遊歷 ………. 87

第五章 婦女修行故事寶卷的信仰意涵
第一節 明清婦女的信仰活動 …………………………………...91
一、婦女參與外界信仰活動的情形
(一)上寺廟進香聽經
(二)出海朝聖齋僧
二、婦女信仰活動引生的社會效應
(一)引起文士的批評和限制
(二)間接促進社會商業繁榮

第二節 明清婦女宗教修行的實踐 ……………………………...101
一、修行的契機
二、修行的實踐
(一)齋戒護生
(二)念佛誦經
(三)禪定修心
(四)孝親順承
(五)愛物惜?

第三節 婦女修行故事寶卷的宗教意義 ………………………. 118
一、簡化佛教思想,加速民間宗教的宣傳
二、結合神仙道術與佛教因果論的道德約束
三、促進婦女持齋念佛與修行風氣的發展

第四節 婦女修行故事寶卷對婦女生命的催化 ………………...122
一、建立婦女生命的神聖性
二、具養護身心的保健作用
第六章 婦女修行故事寶卷的性別議題
第一節 婦女修行故事寶卷呈現的女性意識 …………………….127
一、對家庭觀念的改變
(一)勇於「離開家」的突顯
(二)產生自我意識的婚姻觀
1. 拒絕婚姻的魄力
2. 婚姻抉擇的自覺
二、女性身體主權的宣示
三、女性領導地位的肯定

第二節 婦女修行故事寶卷表現的「女轉男身」思維 ……….141
第三節 婦女修行故事寶卷對女性意識的啟蒙 …………….....144

第七章 婦女修行故事寶卷的文學特色與內涵
第一節 婦女修行故事寶卷的文學特色 ……………………….....149
一、多採生活化、通俗化的情節
二、兼取淺易雅俗的語言
三、擅長營造悲苦的情境
四、展現怪誕幽默的特殊風格

第二節 婦女修行故事寶卷的文學內涵 ………………………… 157
一、婦女亞文化的呈現
二、婦女集體思想的表現
三、婦女社會教育的資糧
第八章 結論
附錄 …………………………………………………………….174
附錄一:本文次要寶卷文獻資料統整表
附錄二:本文所選婦女修行故事寶卷版本可見年代及卷數統計表
附錄三:《香山寶卷》及《劉香寶卷》附圖
附錄四:婦女修行者楊氏、王老娘、杏花畫像圖
附錄五:清代婦女進香圖像
附錄六:惜膝葸@書填寫格式

一、寶卷文獻 (依情節分類排序)
 
(一)主要文本
 
編號 寶卷名稱 簡名/又名 版本 備註/輯錄文本
A-1-1 《觀世音菩薩本行經》 《香山寶卷》 乾隆本
(據吉岡所藏印本) 《吉岡義豐著作集》4
A-1-2 《香山寶卷》 同治版本 《寶卷初集》26、27
A-1-3 《香山寶卷》 《酒泉寶卷》上
A-2-1 《修行寶卷》 《妙英寶卷》
《白衣寶卷》 光緒壬辰(光緒18,1892)張文龍抄錄藏本 《寶卷初集》39
A-2-2 《妙英寶卷》 民國3年上海文益書局印行 《俗文學叢刊》354
B-1 《紅羅寶卷》 《晚娘寶卷》 民國上海文元書局印行本 《俗文學叢刊》354
B-2-1 《王氏女三世卷》 《三世寶卷》 光緒5(1879)鎮江寶善堂善書切藏板版本 《寶卷初集》31
B-2-2 《三世修行黃氏寶卷》 《黃氏寶卷》 昭慶寺慧空經房刊本 《俗文學叢刊》356
B-2-3 《三世修行黃氏寶卷》 《黃氏女卷》 光緒5年重刊杭州瑪瑙經房印造本 《寶卷初集》31
B-2-4 《黃氏女寶卷》 《河西寶卷選》下
B-2-5 《黃氏女卷》 明中葉小說版本 《金瓶梅》第74回
B-3 《惜膚K災寶卷》 《惜衝_卷》 光緒己丑孟夏
金陵一得齋善書坊重刊本
(光緒15,1889) 《俗文學叢刊》357
C-1-1 《太華山紫金嶺兩世修行劉香寶卷全集》 《劉香寶卷》 清同治年間杭州昭慶寺慧空經房刊本 《俗文學叢刊》356
C-1-2 《太華山紫金嶺兩世修行劉香寶卷全集》 《劉香寶卷》 郡常樂善堂藏版
(光緒29,1903) 《寶卷初集》30
C-1-3 《劉香寶卷》 近代新抄本 《河西寶卷續選》上
C-2 《秀女寶卷》 近代新抄本 《河西寶卷續選》下
C-3 《杏花寶卷》 《積衝_卷》 上海文益書局印行 《俗文學叢刊》359
D-1 ◎《玉蜻蜓寶卷》 丁卯年抄本 《寶卷初集》34
 
 
 
 
(二)寶卷文獻來源
 
 
叢書/輯錄書名 主編 出版商 出版年份
《寶卷初集》 張希舜、濮文起、高可、宋軍 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年
《俗文學叢刊》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2004年
《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 王見川、林萬傳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999年
《中國歷代觀音文獻集成》 濮文起 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1998年(印刷)
《河西寶卷選》 段平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992年
《河西寶卷續選》 段平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994年
《酒泉寶卷》 西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酒泉市文化館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1年
《吉岡義豐著作集》 東京:五月書房 平成元年
 
 
二、古籍文獻
 
 
(南朝宋)傅亮:《光世音應驗記》;張演:《續光世音應驗記》及(齊)陸杲:《繫觀世音應驗記》,今收在孫昌武點校:《觀世音應驗記(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1月)
(梁)釋慧皎:《高僧傳》,收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0冊(台北:大藏經刊行會出版,新文豐出版公司發行, 1983年1月)
(唐)慧能著、王月清注評:《六祖壇經》(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曾慥:《集仙傳》,收入《百部叢書集成‧夷門廣牘》第6函第13冊(台北縣: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收入《百部叢書集成‧知不足齋叢書》第2函第29冊(台北縣: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明)笑笑生:《金瓶梅》(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1979年12月)據明神宗萬曆丁巳(1617年)刊本《金瓶梅詞話》校訂本
(明)笑笑生:《金瓶梅》(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6月)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11月)
(明)馮夢龍、(清)王廷紹、華廣生編述:《明清民歌時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
(明)馮夢龍編著:《三言》(山東:齊魯書社,1993年7月)
(明)凌濛初編著:《二拍》(山東:齊魯書社,1993年7月)
(明)南陵唐伯虎選輯:《僧尼孽海》(台北縣:雙笛國際事務有限公司出版部,1995年11月)
(明)萬曆間奉敕:《大明律集解附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年12月)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萬曆間浙江官刊本
(清)乾隆元年重修本《浙江通志》(台北:京華書局,1967年8月)
(清)不著撰人:《天雨花》(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71年)
(清)吳雲:《得一錄》(一)(二)中華文史叢書之八十四,據清同治八年得見齋刻本影印(台北:華文書局,1969年1月)
(清)李漁:《閒情偶寄》,收入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7(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12月)
(清)咱螃銵G《癸巳類稿》,《叢書集成三編‧安徽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
(清)徐時棟《煙嶼樓筆記》,收在《歷代筆記小說集成‧清代筆記小說》第20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
(清)徐道纂集、程毓奇續撰:《歷代神仙通鑑》,收入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15,(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11月)
(清)陳宏謀:《五種遺規》,收入中華書局據通行本校刊《四部備要》子部
(清)陸圻:《新婦譜》山東省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四年新安張氏霞舉堂刻檀几叢書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九五》(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清)無名氏:《梵門綺語錄》,收在《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7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
(清)梁紹壬:《两般秋雨盦隨筆》莊葳據光緒十年錢塘酗韟N華室重刊本為底本點校,《明清筆記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
(清)《大清律例彙輯便覽》(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據清光緒二十九年刊本影印
(清)張南莊、劉璋、東山雲中道:《何典、斬鬼傳、唐鍾馗平鬼傳合刊》(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1月)
 
 
三、近人專著 (依姓名筆畫排序)
 
 
于君方、鍾玲:《宗教/文學》(台北縣:稻鄉出版社,2000年4月)
中國俗文學學會編:《俗文學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2月)
王利器輯錄《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月)
王志健:《說唱藝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0月)
王建章纂輯:《歷代神仙史》(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6月)
王重來等編譯:《敘事美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6月)
王爾敏:《明清時代中國庶民文化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3月)
王見川、蔣竹山:《明清以來民間宗教的探索—紀念戴玄之教授論文集》(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7月)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12月)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8月)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9月)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二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11月)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三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4月)
任寅虎:《中國古代婚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9月)
地球出版社編輯部:《中國文明史第八卷‧明代中冊》(台北:地球出版社,1995年3月)
地球出版社編輯部:《中國文明史第八卷‧明代下冊》(台北:地球出版社,1995年3月)
地球出版社編輯部:《中國文明史第九卷‧清代前期下冊》(台北:地球出版社,1995年3月)
江彬主編:《吳越民間信仰民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7月)
何俊:《西學與晚明思想的裂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
吳友如著、孫繼林編:《晚清社會風俗百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年1月)
吳同瑞、王文寶、段寶林:《中國俗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
吳志達:《明清文學史—明代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
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系,2001年7月)
吳秀華:《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2年9月)
吳同瑞、王文寶、段寶林編著:《中國俗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
呂宗力、欒保群編:《中國民間諸神》(下冊)(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10月)
宋光宇:《宗教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5月)
宋若云:《逡巡於雅俗之間:明末清初擬話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月)
李世瑜:《寶卷綜錄》(北京:中華書局, 1961年12月)
李小江等編:《性別與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6月)
李文海:《世紀之交的晚清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
李又寧、張玉法主編:《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1842-1991下冊(台北: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7月)
李小江等:《女性?主義—文化衝突與身份認同》(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台北:一方出版社,2002年11月)
李尚英:《中國清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李四龍:《中國佛教與民間社會》(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4月)
李林:《梵國俗世原一家—漢傳佛教與民俗》(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3年7月)
李素平:《女神‧女丹‧女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年7月)
邢莉主編:《中國女性民俗文化》(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5年8月)
孟森:《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 2006年4月)
車錫倫:《俗文學叢考》(台北:學海出版社,1995年6月)
車錫倫:《中國寶卷研究論集》(台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5月)
車錫倫:《中國寶卷總目》(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8年6月)
車錫倫:《信仰‧教化‧娛樂—中國寶卷研究及其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2年12月)
阿英:《晚清小說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
林吉玲:《二十世紀中國女性發展史論》(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林丹婭:《當代中國女性文學史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周耀明:《明代‧清代前期漢族風俗》,徐杰舜主編《漢族風俗史》第四卷(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12月)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5月)
胡士瑩:《彈詞寶卷書目》(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6月)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10月)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段玉明:《中國市井文化與傳統曲藝》,(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神話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3月)
時萌:《晚清小說》(台北:三民書局, 1993年1月)
徐大軍:《話本與戲曲關係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11月)
徐小躍:《羅教‧佛教‧禪學—羅教與《五部六冊》揭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
唐富齡:《明清文學史—清代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
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6月)
秦寶琦、張研:《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社會卷》(瀋陽:遼海出版社,1999年6月)
夏曉虹:《返回現場—晚清人物尋蹤》(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化》(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12月)
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10月)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4月)
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
馬西沙:《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馬西沙:《中國民間宗教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馬書田:《華夏諸神—道教卷》(台北:雲龍出版社,1993年10月)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12月)
梁以真編:《清代婦女文學史》(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1979年2月)
張振鈞、毛德富:《禁錮與超越—從“三言”“二拍”看中國市民心態》,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8月
張光芒:《啟蒙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7月)
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合編:《性別學與婦女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5年)
張研:《十八世紀的中國社會》(台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9月)
張總:《說不盡的觀世音—引經‧據典‧圖說》(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4月)
郭立誠:《中國婦女生活史話》(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4月)
郭朋:《明清佛教》(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
辜美高、黃霖合編:《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9月)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觀音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年11月)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5月)
陳鵬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11月)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廣東民間故事集》(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6月)
陳慧劍譯註:《維摩詰經今譯》(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00年12月)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4月)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九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
陳寶良:《飄搖的傳統—明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9月)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3月)
陳曉蘭:《女性主義批評與文學詮釋》(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年9月)
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9月)
陳平原主編:《現代學術史上的俗文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陳平原、夏曉虹編注:《圖像晚清》(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8月)
梅節/校勘:《金瓶梅詞話校讀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10月)
鹿憶鹿:《中國民間文學》(台北:里仁書局, 1999年9月)
游子安:《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北京:中華書局, 2005年4月)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6月)
曾永義:《說俗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4月)
游惠遠:《宋元之際婦女地位的變遷》(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
游艦明主編:《無聲之聲(Ⅱ):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5月)
黃永林:《鄭振鐸與民間文藝》(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
黃子平主編:《中國小說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8年8月)
黃錦珠:《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1月)
費振鐘:《墮落時代—明代文人的集體墮落》(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5月)
楊家駱主編:《中國俗文學》(台北:世界書局, 1995年10月)
楊杭軍:《走向近代化—清嘉道咸時期中國社會走向》(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1年9月)
葉舒憲:《千面女神》(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8月)
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熊秉貞、張壽安合編:《情慾明清—達情篇》(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9月)
赫治清:《幽暗的力量—古代秘密結社》(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劉守華:《口頭文學與民間文化》(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9年2月)
劉守華:《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12月)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
劉守華:《比較故事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9月)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台北:時報文學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年5月)
劉世劍:《小說敘事藝術》(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2月)
劉寧元主編:《中國女性史類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劉錫誠主編:《觀音的傳說》(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5年4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11月)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上、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7年7月台二版)
鄭振鐸撰、鄭爾康編:《鄭振鐸說俗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鄭阿財:《敦煌孝道文學研究》(台北:石門圖書公司,1982年8月)
鄭阿財:《敦煌文獻與文學》(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7月)
鄭土有:《曉望動天福地—中國的神仙與神仙信仰》(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
鄭土有、陳曉勤編:《中國仙話》(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3月)
鄭振滿、陳春聲主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鄭天挺:《清史簡述》(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
黎明志:《簡明婚姻史》(北京:群眾出版社,1989年5月)
蕭欣橋、劉福元:《話本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蕭群忠:《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蕭登福:《道家道教與民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2月)
蕭相愷:《宋元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
蕭登福:《道家道教與中土佛教初期經義發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
濮文起主編:《中國歷代觀音文獻集成》(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8年8月印刷)
閻崇年:《中國都市生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
鮑曉蘭:《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5月)
謝路軍:《中國道教源流》(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11月)
羅鋼:《敘事學導論》(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譚正璧:《中國女性的文學生活》(台北:莊嚴出版社,1991年4月)
譚達先:《講唱文學‧元雜劇‧民間文學》(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6月)
釋聖嚴:《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11月)
釋恆清:《菩提道上的善女人》(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7月)
鐘敬文:《謠俗蠡測》(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3月)
龔鵬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8月)
 
(日)山崎純一:《中國女性史資料研究—『女四書』『新婦譜』三部書》,(東京:明治書院,昭和61年10月)
(日)田仲一成:《明清的戲曲—江南宗族社會的表象》(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1月)
(日)吉岡義豐:《吉岡義豐著作集》(東京:五月書房,平成元年11月)
(日)吉岡義豐:《中國民間宗教概說》(台北縣:華宇出版社,1985年6月)
(日)池田大作:《佛教一千年》(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年)
(日)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史》(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1月)
(日)澤田瑞穗:《校注 破邪詳辯》(東京:道教刊行會,昭和47年3月)
(日)澤田瑞穗:《增補寶卷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昭和50年6月)
(日)澤田瑞穗:《中國庶民文藝》(東京:東方書店,1986年11月)
(英)杜德橋(Glen Dudbridge)著、李文彬等譯:《妙善傳說—觀音菩薩緣起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0年3月)
(英)非奧納‧鮑伊:《宗教人類學導論》(河北:新華書店,2004年3月)
(英)弗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9月)
(俄)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憲等譯:《拉伯雷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美)Lloyd E.Eastman著、(日)上田信譯:《中國社會》(東京:平凡社株式會社,1994年4月)
(美)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1983年)
(美)米利特(Kate Millett):《性政治》(台北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12月)
(美)坎伯(Joseph Cam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7月)
(美)格雷‧格林、考比里亞‧庫恩 合編(Gayle Greene and Coppelia Kahn)、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aking a Difference—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台北縣:駱駝出版社,1995年7月)
(美)高彥頤(Dorothy Ko)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美)曼素恩(Susan Mann)著,定宜莊、顏宜葳譯:《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美)曼素恩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台北:左岸文化, 2005年11月)
(美)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年6月)
(德)尤瑟夫‧皮柏(Josef Pieper)著、劉森堯譯:《閒暇:文化的基礎》(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12月)
(德)馬克斯‧韋伯著、洪天富譯:《儒教與道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Patrica Ticineto Clough 著、夏傳位譯: 《女性主義思想:欲望、權力及學術論述》(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8年1月)
 
 
四、參考論文 (依姓氏筆畫排序)
 
 
(一)專集論文
 
 
于君方:〈寶卷文學中的觀音與民間信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4月),頁333-351
王國良:〈《金剛般若經靈驗記》探究〉,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主編:《「山鳥下聽事,簷花落酒中」唐代文學論叢》,(1998年6月),頁515-547
王政:〈美國女性主義對中國婦女史研究的新角度〉,收入鮑曉蘭主編:《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頁259-276
向達:〈明清之際之寶卷文學與白蓮教〉,收入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台北:明文書局,1981年9月),頁600-616
牟鍾鑒:〈長生成仙說的歷史考察與現代詮釋〉,收錄於鄭志明主編《道教的歷史與文學》,(嘉義大林: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頁551-568
李長年:〈女嬰殺害與中國兩性不均問題〉收入《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79年10月),頁212-220
林聰明:〈從唐五代俗講與講經文看民間娛樂文化的本質〉,(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主編《「山鳥下聽事,簷花落酒中」唐代文學論叢》,1998年6月),頁675-691
胡曉真:〈嬝炊狨頂P彈詞小說的創作—清代女性敘事文學傳統建立之一隅〉,《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八期,(1996年3月),頁305-361
車錫倫:〈明清民間教派寶卷的形式和演唱形態〉,《2001海峽兩岸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8月),頁119-138
周作人:〈劉香女〉,收入氏著《周作人全集第四冊‧瓜豆集》(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6月),頁24-29
周生春:〈兩宋至明代吳中的出版業與禪宗文化的傳播〉,收入李伯重、周生春主編:《江南的城市工業與地方文化(960-1850)》(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頁225-246
康韻梅:〈《三言》中婦女的情欲世界及其意蘊〉,性別/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9月 ),頁237-281
郭冠廷:〈明清時期秘密宗教的傳播行為〉,收入鄭志明主編:《宗教藝術、傳播與媒介》(嘉義縣: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2年1月),頁189-203
黃嫣梨:〈中國婦女教育典範的轉換〉,收入《妝臺與妝臺以外—中國婦女史研究論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184-208
黃懷秋:〈永遠的女神:從女性神學到女神學〉李玉珍、林美玫合編:《婦女與宗教:跨領域的視野》(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11月),頁69-126
萬晴川:〈明清小說與民間秘密宗教及幫會之關係論綱〉,《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2006年3月),頁113-118
熊秉貞:〈明清家庭中的母子關係—性別、感情及其他〉收入李小江等主編:《性別與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6月),頁514-544
鄭阿財:〈《鸚哥寶卷》綜論〉,《俗文學論文集》,(1993年 5月),頁295-316
鮑家麟:〈咱螃頧蚺什磥k性〉,《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學,1995年),頁201-216
謝明勳:〈舜子故事源流考論:以《史記‧舜本紀》及敦煌寫本《舜子變》中心考察〉,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 2000年12月 ),頁1-19
 
 
(二)期刊論文
 
 
于君方:〈白衣大士送子來—白衣觀音〉,《香光莊嚴》第61期,(2000年3月),頁44-65
于君方:〈現身南海化善財、龍女—南海觀音〉,《香光莊嚴》第61期,(2000年3月),頁96-113
尹蓉:〈八仙的組合及其文化內涵〉,《民族藝術》,(2005年01期),頁31-38
方金華:〈“割股”詞義考釋〉,《台州師專學報》,(1998年8月),頁41-43
王漢民:〈八仙小說的淵源暨嬗變〉,《明清小說研究》,(1999年03期),頁142-155
王雅各:〈婦女研究對社會學的影響〉,《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4期,(1996年8月),頁177-197
王莉:〈從霍小玉到杜十娘──兼論晚明婦女人格獨立意識的覺醒〉,《新疆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04期),頁88-92
王月清:〈中國佛教勸善書初探〉,《佛學研究》(1999年第八期),頁226-237
古正美:〈佛教與女性歧視〉,《當代》,(1987年3月),頁27-35
成令方:〈女性主義歷史的挑戰:概念和理論-二十年來英美女性歷史學者關注的議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993年第1期),頁217-240
任麗新:〈論中國民間神的世俗性〉,《民俗研究 》,(2005年第3期),頁245-254
牟正醞:〈解構「婦女」:舊詞新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6期,(1998年6月),頁119-139
朱建明:〈上海都市拜觀音習俗〉,《民俗曲藝》第114期,(1998年7月),頁25-57
李孝悌:〈十七世紀以來的士大夫與民眾—研究回顧〉,《新史學》第4卷第4期(1993年12月),頁 97-139
李利安:〈觀音思想的組成、架構與主要特點〉,《宗教哲學》第3卷第1期,(1997年1月),頁139-153
李利安:〈觀音信仰的中國化〉,《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頁62-68
李國彤:〈明清之際的婦女解放思潮綜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1995年8月),頁143-161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國文學誌》第7期,(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2003年12月),頁85-113
吳光正:〈從八仙傳說看宗教傳說與民間傳說的互動〉,《海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頁54-59
胡曉真:〈最近西方漢學界婦女文學史研究之評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2期,(1994年),頁271-289
胡曉真:〈藝文生命與身體政治—清代婦女文學史研究趨勢與展望〉,《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13期,(2005年12月),頁27-63
車錫倫:〈宋代瓦子的「說經」與寶卷〉,《書目季刊》第三十四卷第二期,(1990年9月),頁51-56
車錫倫:〈清代民間宗教的兩种寶卷〉,《蘭州學刊》,(1995年04期),頁49-52
車錫倫:〈現代中國寶卷研究的開拓者〉,《固原師專學報》,(1997年04期),頁9-13,43
車錫倫:〈江浙吳方言區的宣卷和寶卷〉,《民俗曲藝》,(1997年3月),頁31-55
車錫倫:〈明清民間宗教与甘肅的念卷和寶卷〉,《敦煌研究》,(1999年04期),頁40-49,187
車錫倫:〈佛教與中國寶卷(上)〉,《圓光佛學學報》第四期,(1999年12月),頁293-323
車錫倫:〈中國寶卷的淵源〉,《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頁16-21
車錫倫:〈清及近現代吳方言區民間宣卷和寶卷概況〉,《溫州師範學院學報》, (2003年03期 ),頁46-52
車錫倫:〈明代的佛教寶卷〉,《民俗研究》,(2005年01期),頁60-95
周福岩:〈民間故事與意識型態建構〉,《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頁129-138
林榮澤:〈吃齋與清代民間宗教的發展機智〉,《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5年6月),頁79-135
施愛東:〈故事傳播實驗的報告與分析〉,《民俗研究 》,(2004年第3期),頁82-99
段寶林:〈活著的寶卷〉,《民俗研究》,(1994年03期),頁80-82
洪美華:〈明末秘密宗教思想信仰的流變與特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8期,(1990年6月),頁81-106
洪美華:〈民間秘密宗教寶卷中的女神崇拜〉,《歷史月刊》,(1995年3月),頁61-68
范若蘭:〈近年我國關於宗教婦女觀與婦女地位研究評述〉,《世界歷史》,(1999年第3期),頁83-88
馬西沙:〈寶卷與道教的煉養思想〉,《民間宗教研究》,(1994年3月),頁63-73
高國藩:〈論民間宗教寶卷〉,《固原師專學報》,(1996年02期),頁1-5,12
徐泓:〈明代家庭權力結構及成員間的關係〉,《輔仁歷史學報》5, (1993年12月),頁167-202
張蘭:〈難得之寶卷——評《中華民族史》〉,《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頁142-143
陳必昌:〈佛教核心教義對中國民間信仰的影響〉,《民俗研究》,(2005第3期),頁255-260
陳玉女:〈明代婦女信佛的社會禁制與自主空間〉(上),《成大歷史學報》第29號,(2005年6月),頁121-164
陳玉女:〈明代婦女信佛的社會禁制與自主空間〉(下),《成大歷史學報》第30號,(2006年6月),頁43-90
陳駿濤:〈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兩個問題〉,《南方文壇》,(2002年5期),頁52-53
陳桂香:〈《妙英寶卷》與《香山寶卷》敘事之比較—兼論寶卷取材世俗化的文學價值〉,《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183-194
釧P鶼:〈論明清吳地女子自強意識的初醒〉,《學術月刊》,(1995年第5期),頁62-66
釧P鶼:〈論明清彈詞文化與吳地婦女〉,《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頁98-104
釧P鶼:〈明清吳地社會對女子的期望與寬容〉,《社會科學》,(1998年第1期),頁61-64,60
釧P鶼:〈明清吳地婦女與通俗文學〉,《鐵道師院學報》第15卷第5期,(1998年10月),頁50-54
釧P鶼:〈吳地女子“內剛”品性溯源〉,《常熟高專學報》,(2003年5月第3期),頁116-119
游鑑明:〈千山我獨行?廿世紀前半期中國有關獨身的言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9期,(2001年8月),頁125-187
黃海德:〈道家、道教與道學〉,《宗教學研究》,(2004第4期),頁1-9
黃麗貞:〈徐渭和他的《四聲猿》雜劇〉(七),《中國語文》第99卷第5期(2006年11月),頁 7-13
程郁:〈近二十年中國大陸清代女性史研究綜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12期,(2002年),頁177-197
費俠麗:〈再現與感知——身體史研究的兩種取向〉,《新史學》十卷四期,(1999年12月),頁129-143
楊義:〈中國敘事學:邏輯起點和操作程式〉,《中國社會科學 》,(1994年01期),頁169-182
趙洪英、徐亮:〈普陀山觀音信仰的歷史、傳說及影響〉,《民俗曲藝 》138期,(2002年12月,頁169-182 )
趙景深:〈八仙傳說〉,《東方雜誌》第三十卷第二十一號,(1933年11月),頁52-63
趙永清:〈宣卷藝人的生活〉,《蘇州雜誌》第一期,總第80期,(2002年2月)
鄭振鐸:〈研究中國文學的新途徑〉,《小說月報》,(1926年第17卷號外),頁1-20
鄭振鐸:〈佛曲序錄〉,《小說月報》,(1926年第17卷號外),頁1-19。
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當代》16:2,(1987年9月),頁58-64。另收入於《中國婦女史論集》(三),(台北:稻香出版社,1993)
鄭培凱:〈晚明士大夫對婦女意識的注意〉,《九州學刊》,6:2,1994年7月,頁27-43
鄭振煌:〈佛教的生死觀—生死輪迴〉,《歷史月刊》,(1999年8月號),頁58-65
鄭曉江:〈陰曹與地府—中國民間的死亡智慧〉,《歷史月刊》,(1999年8月號),頁66-84
蔣海怒:〈書寫和口傳:論中國宗教的兩種類型〉,《民俗研究》,(2005年第3期),頁231-243
盧光綿:〈寶卷在中國文學史中的地位〉,《故宮學術季刊》第十七卷第三期,(1990年3月),頁23-33
鮑震培:〈曲藝俗文化特質論〉,《天津社會科學》, (1999年02期),頁124-128
鮑震培:〈試論俗文藝在亞文化狀態中的表層文化心理〉,《江淮論壇》,(1994年04期),頁100-105
濮文起:〈寶卷學發凡〉,《天津社會科學》,(1999年02期),頁81-87
韓秉芳:〈觀世音信仰与妙善的傳說—兼及我國最早一部寶卷《香山寶卷》的誕生〉,《世界宗教研究》,( 2004年02期 ),頁54-61
韓秉芳:〈《香山寶卷》與佛教的中國化〉,《宗教哲學》第36期,( 2006年6月 ),頁14-26
關家錚:〈二十世紀幾種《俗文學》周刊中的寶卷研究》〉,《書目季刊》第36卷第2期,( 2002年9月 ),頁81-102
羅偉虹:〈宗教與婦女的心理需求〉,《婦女研究論叢 》,(1997年2月),頁32-37
嚴明、沈美紅:〈閨閣內的愛情導師—“三言二拍”中婆子、丫環、尼姑的角色分析〉,《明清小說研究》,(2006年第1期),頁88-101
(韓)宋素鳳:〈女性主義與文學話語的再造〉,《天津社會科學》,(2000年2期),頁93-101
Robert J. Atony:〈Women, Family, and Ch’ing Law:The Potential of Current Western Research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5期(1997年),頁175-189
Janice G. Raymond:〈連結生殖自由主義與性自由主義〉,收入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0月),頁241-262
 
 
(三)學位論文 (依姓名筆畫排序)
 
 
方鄒怡:《明清寶卷中的觀音故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王正婷:《變文與寶卷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王儷蓉:《普門化紅顏──中國觀音變女神之探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5月)
朱紡G《明清話本僧道人物研究》(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6月)
何佳玲:《明清《金剛經》靈驗記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吳曉晴:《觀音信仰及其圖像研究—以千手千眼觀音為例》(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林淑媛:《慈航普渡-觀音感應故事的敘事結構及其宗教義涵》(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侯雲舒:《明清戲劇理論之結構概念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1月)
洪美華:《清代民間秘密宗教中的婦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2年6月)
張俐雯:《八仙故事淵源考述》(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7月)
陳芳英:《目連救母故事之演進及其有關文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陳宇碩:《何仙姑故事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4年11月)
陳兆南:《宣講及其唱本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6月)
陳秀香:《敦煌通俗文學之女性形象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月)
釦捕魽G《明末清初小說中的療妒主題研究》(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盛志梅:《清代彈詞研究》(華東師範大學文藝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4月)
曾子良:《寶卷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5年5月)
曾友志:《寶卷故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楊玉鳳:《元雜劇中的宗教現象-從神聖走向世俗》(國文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簡瑞瑤:《明代婦女佛教信仰與社會規範》(國立成奶j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鄭名棋:《敦煌佛教民間文學之研究—以講唱文學與民間意蘊為中心》(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鄭如卿:《清代寶卷中的婦女修行故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2006年6月)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