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8/08 23:09:14
學習次第 : 進階

正念動中禪第二日法談

戒律、四正勤、六處

1. 現在是我們法談的時間,請放鬆身心,眼睛自然的張開,以覺性來聽講。經過不斷的練習,在覺知肢體動作的同時,你已經或多或少的經歷到五蓋:貪欲、瞋恚、昏沉、掉舉以及懷疑,這五種心理的呈現與消失,你只要一直覺知肢體的動作,你的覺性就逐漸增強。當你覺性強的時候,五蓋就不會生起,當下你的內心就非常平穩,如同大石頭,動也不動,一點也不受風雨的影響。泰文所說的「戒律」,就是用不動如石作譬喻。因此,只要我們有強的覺性在,自然就有戒律而不會受貪心、瞋心的影響,不會做出錯誤的行為。佛法上的戒條非常多,在家眾要遵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出家眾中,沙彌要遵守十戒、比丘要守二百五十多條戒等等。戒條有這麼多,要如何遵守呢?如果一個人只是在表面守戒,而內心卻正生起貪心、瞋心,那麼就不算是守戒清淨了。因此,動中禪對戒的看法是,要是你的內心能時時具足覺性,使內心穩如泰山,那麼不用勉強、不用造作,戒就自然守住了。例如,在動中禪的禪修期間,你一直覺知你的肢體動作,念念分明,當下沒有瞋心的生起,自然不會去殺生。當下,沒有貪心的生起,自然不會去偷盜、邪淫。當下,沒有愚癡的生起,自然不會去講妄語、自然不會去飲酒。因此,五戒自然就守住了。如果天天都能維持覺知當下的肢體動作,天天就能守戒清淨,天天內心就安穩如大石。

2.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你要非常努力的來培養覺性,使之持續如煉。能夠努力的培養覺性,便是佛法上的「四正勤」,四正勤就是四種正確的努力、正確的精進。第一個正勤是努力使「已生的惡法」斷除掉,例如有人沉迷於賭博,就要努力斷除,不再賭博。第二個正勤是努力使「未生的惡法」不生起,例如你不喝酒,就要努力保持永不喝酒。第三個正勤是努力使「未生的善法」生起,例如你尚未培養覺性,就要努力使之生起。第四個正勤是努力使「已生的善法」不忘失,例如你已培養覺性,要使它一直持續增長,使自己每一當下都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

3. 當你努力覺知自己的動作,當下你就在實踐四正勤。第一正勤:你當下擁有覺性,因此,以往的惡法,如貪心、生氣就不能呈現出來。第二正勤:在覺知的當下,未生的惡法沒有機會生起。第三正勤:你正在努力使以往尚未生起的覺性,於此刻生起。第四正勤:你努力使覺性持續而增長,這便是善法的不斷增上不失。因此,在練習正念動中禪的同時,就是在實踐四正勤。能夠實踐四正勤,前面所說的五蓋也就逐漸滅除了。

4. 在練習動中禪時,我們身心都要放鬆,讓眼耳等自然地運作。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合稱作內六處。內六處的物件就是外六處。外六處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在生活中,眼的物件是色,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物質的色彩、形狀等。耳的對象是聲音。鼻的對象是香臭的味道。舌的對象是酸甜苦辣的滋味。身的物件是我們身體所接觸的東西。意的物件是諸法,也就是種種的念頭、想法等等。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便是內六處與外六處交互作用的組成。這內六處又稱作六根。外六處又稱作六塵。因此,我們的世界便是根塵一直相互作用著。

5. 我們不斷的生起煩惱與痛苦,便是由於不能處理好根塵的接觸。我們的眼睛看到好看的物件,便被拉走,生起了喜歡與貪愛的心理,當這對象消失,便生起了痛苦。動中禪的訓練便是讓我們在根塵接觸的當下,以覺性切斷後續的貪愛與痛苦。也就是說,當我們眼睛看到物件時,仍是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當下具有覺性,因而可以「看只是看」而不會生起後續的貪愛與痛苦。

6. 同理,當我們聽到刺耳的聲音,仍是覺知自己的動作,當下具有覺性,因而可以「聽只是聽」而不會生起後續的生氣與痛苦。鼻、舌、身、意與其物件的接觸,也都以相同的方式來處理。因此,在動中禪的訓練中,是開放著六根,一直培養我們的覺性,當覺性圓滿時,就能夠完全滅除我們的痛苦。

7. 有的禪修者以為禪修是要使心專注在一點,忘記周遭的一切。這種將耳朵、眼睛封閉起來的禪修,是生不起智慧的。封閉眼耳可以得到一時的平靜,但是一回到社會中,仍是波濤洶湧,用不上力氣,再度被煩惱所淹沒。因此,我們在培養覺性時,要使內六處或六根自然的運作,這樣定力和智慧就能自然的生起,痛苦也就自然的滅除。

8. 有的學員問:眼睛閉起來,心比較能專注而不散亂,為什麼不閉眼?正念動中禪是一個自然的方法,不去違抗自然。「看」是眼的功能。我們工作時,眼睛張開來看,因此訓練時,不要閉眼睛。習慣於閉眼來禪坐的人,開始會覺得不舒服。但是練習正念動中禪一陣子後,就會習慣于自然的張開眼睛,並且能夠運用此方法於日常生活中。閉起眼睛來可以比較專注,但是專注並不是我們的目標;專注會使內心有壓力存在。我們是要以覺性為目標。經過不斷的練習,我們可以輕鬆地張開眼睛,同時內心沒有壓力,也沒有散亂,這是可以達到的。閉起眼睛,容易專注,而有靜態的一種寧靜出現,禪修者很容易對這種寧靜生起執著,不易放下。這種靜態的寧靜,不能產生內觀的智慧。若張開眼睛,訓練出覺性,就不會執著于寧靜。張開眼睛,也較不會昏沉。動中禪是生起內觀智慧的一條捷徑。若以專注的方法,則不能生起內觀的智慧。

9. 人們的煩惱,分成貪、瞋、癡三類,也就是貪愛、瞋恨、無明,又稱作三毒。這三類煩惱時時刻刻都會因為根塵的接觸而發生,養成習性後,非常難以拔除:易怒的人,常常生氣。貪心的人,常常想佔便宜。無知的人,常常犯錯。這些根深蒂固的煩惱,如何根除呢?正念動中禪的目的就是要根除這些煩惱。

10. 有的人認為何必做手部這些大動作呢?讓人累了半死!只要觀察呼吸這些小動作就夠了,或者直接看心就夠了。

這些說法,只是片面的見解。因為經過禪修的實際訓練,初學者馬上可以發現到:昏沉、掉舉、貪、瞋、疑這五蓋是多麼容易佔據我們,妄念是那麼不容易的去除。因此,我們要以大的動作來去除五蓋。譬如,我們要砍一顆粗大的樹木,要以大斧頭來砍,以大鋸子來鋸。如果以刮胡刀的刀片來砍來鋸,這顆大樹還會對你微笑呢。要認清我們的煩惱習性是比這大樹還來得頑強,因此,我們要以大的手部動作及經行來培養我們強而有力的覺性,來根除貪瞋習性。

11. 有了大斧頭、大鋸子,大樹不會就倒下,必須不斷的砍、不斷的鋸。同樣的,為了使你的覺性增強,你要不斷的移動你的手、移動你的腳,要努力的去練習,要以四正勤來培養你的覺性。

12. 手部大的動作作久了,想休息一下,此時可以改為覺知手部的小動作,如翻翻手掌、拇指食指互動,或眨眼睛,也可以去覺知呼吸的出入。過些時候,仍要回到覺知手部的大動作或來回經行。整個禪修的過程中,不管動作的大小,都要一直維持覺知動作,如此就能訓練到覺性連續不斷如煉。

13. 如果只一直作微小的動作或只注意微細的呼吸,很容易走入專注,或者由於物件太微細而不知不覺落入昏沉、睡眠。這樣覺性就斷掉了。因此,在動中禪的訓練課程中,以有規律的手部動作及來回經行為主。當覺性強大後,身上各部位各種微細的動作以及心念的剎那生滅,一切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所以初學者不用急著去看微細的現象。

14. 至於想要直接去觀察心、觀察念頭,這個是有條件的:必須你有很強的覺性。如果你的覺性弱,你就會捲入念頭之中,就像小貓被大老鼠拖者跑。因此,必須要先透過覺知肢體的動作,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強而有力的覺性自然會去看念頭、自然會去觀察心念。要注意,此時不是你去看念頭,而是覺性去看念頭。到了這階段,修行開始得力了。

15. 經由動中禪的訓練,大家也開始體會到,我們的這顆心不是那麼容易就被馴服的。它一直不想活在當下,不想與覺性同在,它一直想跑去和妄念在一起,就像現在的許多青少年一樣,不想待在自己的家裏,想往外面跑,覺得在外面才夠刺激、才夠自由。但是,這種刺激、這種自由,到頭來只剩下一片失落感,因為沒有覺性做自己的靠山。因此,我們唯有耐心的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才能解決自己的根本問題。只有當下清楚的覺知自己的動作時,才算是「光明」,心一跑到過去或跑到未來,就是跌入了「黑暗」。心落在當下就是明,心落到過去、未來,胡思亂想就是暗。因此,我們要時時檢查當下的自己,是處在「明」中,還是處在「暗」中。是由「明」轉「暗」,還是由「暗」轉「明」。佛陀要我們由暗轉明,進而一直處在明中。過去的事已經過去了,未來的事尚未到來,因此,不用把心思擺在這上面,而應擺在當下,一直要處在「明」中。因為,「當下是因,未來是果」只要把當下的因作的正確,未來的果必然會好。如果沒有好好的種因,卻去期待未來有好的果,這是不可能的。因此,好好的活在當下,才是重要的,要時時覺知自己的動作,要一直和覺性在一起,那麼,你就一直處在明中。現在好,將來也必然好;現在光明,將來也必然光明。

16. 為了使自己處在明中,使自己活在當下,就要在眼耳鼻舌等內六處與色聲香味等外六處一接觸時,就要清楚明白、了了分明。為了能夠清楚明白、了了分明,就要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因此,透過肢體的動作來增長我們的覺性是必要的。想要達到「看只是看」、「聽只是聽」,就必須先培養覺性。只要因做得好,好的果自然就會呈現出來,這是大自然的法則。動中禪便是順著這個大自然的法則來達到最後的結果,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滅除根深蒂固的煩惱與痛苦。

17. 有的學員問:正念動中禪的規律式手部移動,與拳術、太極拳、氣功等的手部移動,道理是否一樣?是否有助於身體的健康?

同樣是手部移動,精神卻大不相同。動中禪手部的動停方式,可以很有效的提升覺性,禪修時只覺知手部的移動,對於手上氣的強弱、感受的強弱等等都不在意,因此,不被氣或感受拉著跑,而只是一直培養覺性,一直覺知手部的動、停。對於氣或感受的生起,我們不排斥它們,也不被它們所左右。培養出強的覺性後,對它們自然都清清楚楚,因此,不要分心到這些現象上,只要好好的培養覺性。

18. 有的學員問:手部移動的速度要多快?

正確的速度是我們的心能夠跟得上手的移動,並且感覺舒適。每人有所不同,自己要去體會出來。

19. 我們需要以專注力非常清楚地知道肢體動作嗎?

不!我們只是簡單而持續的知道它。只要愈來愈知道,我們到時自然就會看得非常清楚,這是一個自然成長的過程,而不是刻意去看得非常清楚。同樣的道理,我們走路也要很自然,不刻意的走得很慢想去看得非常清楚。一刻意,就不自然了,反而會產生心理的壓力,容易走入太專注。

另外,如何平衡精進與放鬆呢?由於每人的狀況不同,自己要調整自己,找出自己最適中的狀況。同樣的道理,當我們聽講時,一方面要放鬆身心,但不能變成昏沉、睡眠。一方面要以覺性來聽法談的內容,但不要太專注而忘了周遭的一切。太專注的話,聽完就會覺得累。以覺性來聽就不會累,因為心不用力,處在一種輕鬆而不散亂的狀態。

20. 有的氣功方法,使身體不由自主的抖動,這種不由自主的動作,與動中禪完全不同。我們要的是能夠自主,使覺知一直配合自己的動作,一動一停都能了了分明,輕輕鬆松。身體不好的學員也不要以期待的心理,盼望奇跡出現,使自己的身體健康。動中禪只注重培養當下自己的覺性,對於未來不生起期待的心理。一有期待,內心就產生壓力而不輕鬆了。因此,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由於覺性的增高,內心自然安詳,以往由於心理壓力所產生的疾病自然會消失,這些效果會自然呈現出來,這是一些副產品,根本不用去期待,該來的自然就會來。因此,好好的培養當下的覺性,好好的活在當下,不要期待成果,這樣才是正確的禪修。

21. 有的學員問:在日常生活中,有時我們的身體靜止不動,此時如何維持覺性呢?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臨死的時候,此時肢體不動,怎麼辦呢?

這要先知道,我們的覺性是先透過不斷的覺知動作而培養起來,就像人們辛苦的工作累積財富一樣,等到他非常富有時,雖然不工作,他仍然有錢。同樣的道理,當你培養出強大的覺性後,你的身體雖然沒有動,仍然有強的覺性在。因此,在臨終時,仍然能夠清清楚楚的看清身心現象而不起執著,因而能含笑的離開世間,即使當時肉體很痛苦,也能如此,因為強的覺性能超越苦受與樂受。當然,想要有大的覺性,有待平日的訓練與不斷的努力。在平常的訓練,我們透過肢體的動作,已能習慣於面對種種的妄念而不捲入其中。因此,有時身體雖處在靜止的狀況下,只要妄念一生起,我們就能立刻察覺到而不被它拉著跑。同樣的,在接近死亡之時,肉體即使疼痛,也不會生起排斥的心理,因而,不會被苦受拉著跑。又譬如,你為了學會開車,吃了不少苦頭,考到了駕照,也開了一陣子車。後來把車賣掉,在這期間你雖然沒有開車,但是你開車的能力還是存在著,不會就不見了。同樣的道理,你的覺性經過動中禪的訓練培養起來以後,在臨終時,即使身體不動,你的覺性仍是存在著。所以,最重要的是:在你活著的此刻此時,要趕快練習動中禪,培養出強的覺性。

22. 有的學員問:晚上睡不著覺時,怎麼辦?

如果覺得睡夠了,就起來經行或做手部動作,但是不要打擾到別人的睡覺。如果覺得還沒睡夠,就繼續躺在床上,覺知自己手部的小動作,也可以覺知腳指的移動等,要輕鬆的去覺知,不要擔憂今晚睡不著覺第二天沒精神,這些擔憂或胡思亂想,便是一種妄念,會耗費我們的精神,因此,不要捲入其中,而要一直覺知自己肢體的小動作,此時,也可以去覺知呼吸的入與出,但不要跟著氣息入出身體,只要覺知當下是入或出就夠了。接下來能入睡就入睡,沒睡著也沒關係。只要沒有捲入妄念,第二天你不會覺得怎麼累。大家過著團體的生活,早上鐘一響,大家都要起來繼續用功,不可以因為愛睡而偷懶。理想的禪修狀況,是晚上好好的睡,一睡夠就起來修行。養成好的習慣後,一般睡個四、五小時就夠了。當然,這還是因人而異的,不可勉強。

23. 有的學員問:為何晚上出現夢境?還有,晚上睡覺時,覺性豈非中斷了?

關於夢境,白天的妄念與晚上的夢是同一個東西。白天稱作「妄念」,晚上稱作「夢」。覺性圓滿的人,晚上就沒有夢,白天晚上都清清楚楚的,白天內心光明,晚上也是內心光明,沒有日夜之分。經由動中禪的訓練,白天的妄念日漸減少。達到白天沒有妄念後,晚上睡覺就能夠清清楚楚,也就是說,能夠白天覺性不斷之後,晚上漸漸就能夠覺性不斷。

24. 人們都是情緒和欲望的奴隸。容易生氣的人是生氣的奴隸。貪心的人是貪心的奴隸。容易無聊的人是無聊的奴隸。貪愛享樂的人是享樂的奴隸。雖然人們是情緒和欲望的奴隸,但卻不容易察覺,因為覺性太弱了。當我們開始培養覺性時,這些情緒和欲望便毫不客氣的沖出來。容易生氣的人,開始煩躁不安了,開始挑剔環境了。沒有耐心的人,開始生起無聊感了,嚷著要回去了,不想禪修了。這時你該怎麼辦呢?要用你的覺性對「無聊」說:「要回去,你回去!我要留在這兒。我不跟你回去。我不做你的奴隸。」當無聊感一生起,就要有勇氣對它說:「不!」。不要被無聊感拉著跑,不要做「無聊感」的奴隸。我們只接受當下的事實:「無聊感來了」,而繼續培養自己的覺性,繼續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永遠站在覺性這一邊,不做情緒和欲望的奴隸。

25. 我們要不斷的移動肢體或經行,來培養我們的覺性,以這些大動作來砍倒我們根深蒂固的煩惱。煩躁來了,砍倒它;無聊感來了,砍倒它;生氣來了,砍倒它。要有耐心的去面對這些頑強的敵人,不要做它們的奴隸。我們只要跟我們的覺性在一起,終究一定會戰勝、一定會成功的。

26. 有的學員問:在覺知動作時,要不要去分析、思考呢?

只要覺知當下的動作就夠了,這是一種純粹的覺知,不加上任何符號、標記。不用分析、不用思考,因為分析及思考都是對過去的事物,而不是對當下的事物。內觀是如實的觀察當下的身心現象。動中禪的觀察,是一種單純的覺知,當覺知持續如煉時,就可以看清身心的實相,同時生起內觀的智慧。

27. 古時印度,有一隻大象,年輕時非常強壯,打起仗來,神勇無比。但是歲月不饒人,年紀一大,卻是衰弱不堪。有一天,它走到池塘邊喝水時,不幸陷在泥中,脫困不得。旁邊的人們,費了一番力氣,也奈何不得,因為這只大象實在太重了。國王知道後,就派一位馴象師去處理。馴象師到達大象陷身的地方,觀察了一下子,就叫人吹打戰鼓。大象一聽到隆隆的戰鼓聲時,仿佛又回到了戰場,不由得精神大振,一鼓作氣,就脫離了困境。當年的佛陀以這只大象的故事告訴弟子們:

「比丘們!你們要像這只大象自行脫困一樣,要奮力的從煩惱中解脫出來。」

現在你們正在禪修中,也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強大的覺性,將自己從昏沉、妄念、無明的枷鎖中拔脫出來,不要只想依賴外力,要像大象一樣靠自己的力量掙脫出來。靠自己得來的自由,更是彌足珍貴。

28. 最後,將以上所談的,作一個總結。只要你和覺性在一起,那麼,內心穩如泰山,不被貪瞋癡所推動,你自然就守住戒了。不斷的覺知肢體的動作,惡法自然漸減、善法自然漸增,努力培養覺性,你就在實踐「四正勤」。每當自己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內處與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接觸時,要能了了分明,在覺性的觀照之下,不再生起貪瞋癡三毒。

29. 不管是新學員、舊學員,都要好好的培養自己的覺性。努力的砍倒所有的無明煩惱、所有的貪瞋癡。請繼續用功、繼續用功。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