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7/10 22:43:57
學習次第 : 進階

斷煩惱與證道果

 

煩惱的根本有三種,即:貪、瞋、癡。若再細分,又可分爲「十結」(dasa saüyojanàni),即:欲貪結、色貪結、無色貪結、瞋恚結、慢結、見結、戒禁取結、疑結、掉舉結、無明結。此「十結」將分別在四種出世間聖道中被斷除,而阿拉漢聖道則能斷除一切煩惱。

道智又可分爲四個層次,由低至高依次爲:入流道智、一來道智、不來道智與阿拉漢道智。

1、入流道智

當禪修者觀照一切諸行無常、苦、無我的世間觀智成熟時,即生起一刹那緣取涅槃爲目標的更改種姓心(gotrabhå citta),超越凡夫種姓,而達到聖者種姓。此後即刻生起一刹那的入流道心。

入流道心(sotàpatti maggacitta)又稱入流道智、初道智。該道智執行與四聖諦有關的四種作用,即:遍知苦、斷除煩惱(苦之因)、證悟涅槃(苦之滅)及開展八支聖道。

在聖典中常如此描述入流聖者:

ßtiõõaü saüyojanànaü parikkhayà sotàpanno hoti avinipàtadhammo niyato sambodhiparàyaõo'ti.û

「滅盡三結,成為入流者,不退墮法,必定趣向正覺。」

入流道智能斷除最粗的三種結:

、執著實有我、我所、靈魂、大我、至上我存在的「有身見」(sakkàya diññhi又作薩迦耶見,身見,我見,邪見);

、執著相信修持苦行、祭祀、儀式等能夠導向解脫的「戒禁取」(sãlabbattaparàmàsa)

、對佛法僧、戒定慧、三世因果及緣起的「疑」(vichikicchà)

同時,入流道智也能斷除一切強得足以導致投生至四種惡趣(地獄、畜生、餓鬼、阿蘇羅)的貪瞋癡,以及所有尚未産生四種惡趣果報的惡業。因此,初果入流聖者不可能再墮入四惡趣。

入流道智生起之後,即證悟入流聖果。入流,巴厘語sotàpanna ,又作至流,即已進入聖道之流,必定流向般涅槃。對於漫長的生死旅途來說,入流聖者已經走近了輪回的終點,他們的未來世將只投生於人界與天界兩種善趣當中,而且次數最多不會超過七次。也即是說:入流聖者將於不超過七次的生命期間,必定能得究竟苦邊,趣無餘依般涅槃,絕不會再有第八次受生。

入流聖者已經斷除了邪見,他們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故意造作諸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之類的惡行,即使是在夢中,他們也不會再造作此類的惡業,因爲他們已經根除了造作這些惡業的潛伏性煩惱。守持五戒是證悟入流聖果以上的聲聞聖弟子們的行爲素質。同時,他們對佛陀、正法與僧伽具有堅定不移的清淨信心,戒行聖潔(四種不壞淨),深信緣起,深信因果,並如實知見四聖諦,親證涅槃,成爲出世間聖者。

入流聖者根據投生的次數又可分為三種,即:最多七次者(sattakkhattuparama)、家家者(kolaïkola)和一種子(ekabãjã)者。在《人施設論》中說:

「哪一種人為最多七次者?有一種人滅盡三結,成為入流者,不退墮法,必定趣向正覺。他流轉輪回於天[]和人[]七次後,作苦之終結。這種人稱為『最多七次者』。

哪一種人為家家者?有一種人滅盡三結,成為入流者,不退墮法,必定趣向正覺。他流轉輪回兩或三家後作苦之終結。這種人稱為『家家者』。

哪一種人為一種子者?有一種人滅盡三結,成為入流者,不退墮法,必定趣向正覺。他只投生為人一次後即作苦之終結。這種人稱為『一種子者』。」(Pp.31-33)

2、一來道智

一來道智並不能斷除任何「結」,但卻能減弱較粗的欲貪(對欲樂之貪求)與瞋恚。

一來道智生起之後,即證悟一來聖果。一來,巴厘語sakadàgàmin , 意為再回來此世間結生一次。

在《人施設論》中說:

ßKatamo ca puggalo sakadàgàmã? Idhekacco puggalo tiõõaü saüyojanànaü parikkhayà, ràgadosamohànaü tanuttà sakadàgàmã hoti, sakideva imaü lokaü àgantvà dukkhassantaü karoti Y ayaü vuccati puggalo `sakadàgàmã'.û

「哪一種人為一來者?於此,有一種人滅盡三結,貪瞋癡減弱,成為一來者,只來此世間一次即作苦之終結。這種人稱為『一來』。」(Pp.34)

一來聖者已斷了有身見、戒禁取、疑三結,以及較粗的欲貪、瞋恚與愚癡,最多只會再回來此欲界世間受生一次,即盡苦邊。一來聖者偶然還會生起一些較輕的煩惱,但並不時常發生,同時它們的困擾力已經很弱。

對於「只來此世間一次」(sakideva imaü lokaü àgantvà),《中部·若希望經》的義注解釋為「只來此人界結生一次。」(ekavàraüyeva imaü manussalokaü pañisandhivasena àgantvà) (M.A.1.67)

該經注和《人施設論》注又提到有五種一來者:

1. 有一種在此人界證得一來果後,即在此人界般涅槃。但這種人並不在「回來一次」之列。

2. 有一種在此人界證得一來果後生于天界,並在其處般涅槃。

3. 有一種在天界證得一來果後,在其處般涅槃。

4. 有一種在天界證得一來果後,再生於此人界才般涅槃。

5. 有一種在此人界證得一來果後生于天界,在天界命終後再生於此人界才般涅槃。

一種子者和第五種一來的差別在於:一種子者只有一次結生,但這種一來還有兩次結生。《人施設論》注認為只有這第五種一來才屬於真正的「一來」,因為他還要再回來此人界結生一次。(Pp.A.34)

3、不來道智

不來道智能斷除欲貪與瞋恚二結。

不來道智生起之後,即證悟不來聖果。不來,巴厘語 anàgàmin , 意爲不再返回欲界受生。

聖典中常如此描述不來聖者:

ßpa¤cannaü orambhàgiyànaü saüyojanànaü parikkhayà opapàtiko hoti, tattha parinibbàyã anàvattidhammo tasmà lokà.û

「滅盡五下分結 ,成為化生者,在那裏般涅槃 ,不再從那世間回來。」

因爲此聖道已斷盡了能把有情系縛於欲界的欲貪與瞋恨兩結,所以不來聖者不會受到欲界的煩惱力牽引而再投生到欲界。不來聖者若在今生不能證悟阿拉漢果,其死後只會投生於色界或無色界梵天,並於其處證趣般涅槃。

4、阿拉漢道智

不來聖者雖然已經斷盡了「五下分結」,不再投生於欲界,但卻還是被殘餘的五種極爲微細的「上分結」系縛於生死輪回之中。阿拉漢道智能徹底地剷除此「五上分結」(pa¤cannaü uddhambhàgiyànaü saüyojanànaü),即:色貪(對色界生命之貪)、無色貪(對無色界生命之貪)、我慢、掉舉與無明。

阿拉漢道智(arahatta-magga¤àõa)是使心完全從一切煩惱中解脫出來、並直接證悟阿拉漢果之心,它斷除了殘餘的有漏與無明漏,而使阿拉漢聖者被稱爲「漏盡者」 (khãõàsava)。同時,阿拉漢道智也斷除了剩餘的所有不善心所:癡(無明)、無慚、無愧、掉舉、慢、昏沈與睡眠。

阿拉漢道智生起之後,即證悟阿拉漢聖果。阿拉漢,巴厘語arahant的音譯。意為應當的,值得的,有資格者。

「阿拉漢」有五種含義:

1.以已遠離(àrakattà)一切煩惱故為arahaü

2.以已殺煩惱敵故(arãnaü hatattà)arahaü

3.以已破輪回之輻故(arànaü hatattà)arahaü

4.以有資格(arahattà)受資具等供養故為arahaü

5.對惡行已無隱秘故(pàpakaraõe rahàbhàvato)arahaü

聖典中經常如此描述證悟阿拉漢道果的聖者:

“`Khãõà jàti, vusitaü brahmacariyaü, kataü karaõãyaü, nàparaü itthattàyà'ti pajànàti.”

「他了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再無後有。』」

阿拉漢聖者已經圓滿地培育了戒定慧三學、完全地開展了八支聖道,所應作者皆已成辦,所應學者皆已圓滿,故阿拉漢又被稱為「無學」(asekha)。他們已經竭盡了一切作爲生死之因的煩惱,究竟正盡苦邊,在身壞命終之後,將不會再有生死輪回。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