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1/05 13:08:22
學習次第 : 進階

自性大圓滿支分決定三戒論釋

雲丹嘉措尊者 

戊四、宣說支分粗墮分二:一、八粗墮;二、旁述。

己一、八粗墮:

今說支分之粗墮,灌頂誓言未成熟,
依止明妃會供時,身體語言相諍鬥,
于未宣說之明妃,以自之力取甘露,
不為法器說密法,信士提問說他法。
住聲聞內滿七日,不具瑜伽與智慧,
自己詡為密咒師,於非器說八粗墮。

現在宣說與根本罪同分的支分戒,雖然不是舍戒的他勝罪,卻會障礙迅速獲得成就,罪業粗重,故稱粗墮。相合《離畏勇士續》與《誓言海續》等的密意而在此論中概括宣說。其中前三條是能成熟自相續的支分戒,後五條是能成熟他相續的支分戒。

一、未得灌頂與不具足誓言者依止相續未成熟的明妃。

二、會供等時金剛道友之間雖無害心但以身語相互諍論、毆打,發生口角。

三、未依儀軌僅僅以自己的風力從不具足續部中所說之法相的一般明妃處取甘露;

四、對於堪為法器並具希求心的弟子,因吝嗇秘訣而不傳講密法。

五、具足信心並希求法義的弟子請教法義,不予以正面回答,反而講些其他的法門。

六、在誹謗密宗見行的真實聲聞或者尋思者當中居住滿七日。

七、不具備密宗瑜伽真如智慧而自我標榜為持密金剛持。

八、對於不能堪為講竅訣法器而想求法的人,在非時傳講甚深赤裸覺性之義。

以上八種即是支分八墮。

己二、旁述:

未曾依修等而行,灌頂開光事業等,
于信外法示身印,於具二戒佛制者,
說無必要令違越,此等粗墮有多種,
然而謂此罪輕微,乃為時輪金剛說。

此外,自己從未曾進行念修等而想為弟子灌頂、對三寶所依開光、舉行火施之事等,並著手進行;對於雖然不是畏懼深法的種姓但信解外因乘法門的補特伽羅,在無有必要的情況下顯示身手印;對於獲得了別解脫戒菩薩戒的密宗者在不是會供、火施等特殊必要的情況下令他們違越過午不食等佛制罪。對於諸如此類粗墮的認識、次第、數量均不一定,支分不具全的惡作等罪業雖有許多,然而由於罪過輕微,而在此未作詳細闡述。如《時輪金剛大疏》中雲:墮罪雖有許多,然懲罰極為輕微……”

這以上新舊派共同的所有誓言均已宣說完畢。

戊五(宣說大圓滿之誓言)分三:一、總說與根本誓言;二、別說支分二十五誓言;三、旁述特殊誓言。

己一、總說與根本誓言:

尤其前譯大圓滿,根本誓師身語意,
各分九類二十七,支分誓言二十五。

接下來闡述在新續部中未提及過殊勝前譯大圓滿為主的所有續部中宣說的戒軌。一般來說,誓言梵語為薩瑪雅,引申義為對所立下的誓願不能違越。《普集續》中雲:難越金剛誓言永守護。也有以守護利益無窮、未護危險極大而安立為誓言的。《集黑日嘎續》中雲:若未違越成殊勝,違越被焚稱誓言。如果詳加分析,前譯派所有的不同續部可以包括在續、教、竅訣三者中,這其中均宣說了總誓言、別誓言與特殊誓言三種。

所謂的總誓言實際上就是指別解脫戒、菩薩戒以及外續部這些戒共稱為有守護界限的一切誓言。《集樂寂靜續》中雲:別解脫與菩薩戒,事行瑜伽續之中,宣說所護任何戒,即是共同總誓言。第三特殊誓言在下文中有講述。

別誓言:一切續部的根本《大幻化網根本續》中所說的五根本誓言與十支分誓言中前者可包括在此處宣說的根本誓言中,後面的十支分誓言就是指此處的二十五種支分誓言中不舍與應取兩種誓言,除此之外再無其他。一切聖教的根本《集密意續》中所說的根本三誓言與二十五支分誓言中的前者也包括在此處所說的誓言中,後者也與此論下文要講的二十五誓言意義一致。由此可見,此論中已宣講了竅訣阿底約嘎的所有誓言。

大圓滿誓言也分為頓根者無守之誓言與漸次根機者具守護界限之誓言。其中頓根者之誓言,如《寶聚續》中雲:超越護界之誓言,自成無有唯一等。彼等相輔相成也。也就是說證悟諸法本來無有取捨而安立超離取捨守護界限的誓言。漸根者之誓言:按照《誓言莊嚴續》中所說來講,根本誓言是指自己的三門印持為與諸佛總體上師之身語意金剛無二無別,或者說革日(上師)有沉重之義,如果失毀,則難以清淨,以此得名。如若分類,則身語意每一種都可分內外密三種,共有九種。

一、身誓言中三種外誓言:即斷不予取為外外誓言;斷非梵行為外內誓言;斷除殺生為外密誓言。身之三種內誓言:不詆毀父母、道友與自之身體為內外誓言;不詆毀法與補特伽羅為內內誓言;不以毆打苦行輕侮、折磨自己的身體為內密誓言。身之三種密誓言:不毆打或準備毆打金剛道友的身體、不詆毀其裝飾為密外誓言;不侮辱上師的空行母為密內誓言;不踐踏上師的身影在其前言行謹慎為密密誓言。

二、語誓言中三種外誓言:斷除妄語、斷離間語、斷粗語。三種內誓言:不誹謗說法者、不誹謗思維法義者、不誹謗修持實相者。三種密誓言:不輕侮違越金剛道友之語、不輕侮違越上師手印及侍者之語、不輕侮違越上師的一切言教。

三、意誓言中三種外誓言:斷除害心、斷除嗔心、斷除邪見。三種內誓言:斷除放逸草率的邪行、斷除沉掉歧障的邪修、斷除常斷邊執的邪見。三種密誓言:斷除每日每座不作意見修行、斷除不觀修本尊、斷除不觀修上師瑜伽及對道友不修慈心。總共有二十七誓言。

成為根本誓言的助伴或方便的支分誓言有二十五種,分為五類。

己二(分說二十五誓言)分三:一、應行行為之誓言;二、應知見解之誓言;三、應修修持之誓言。

辛一、應行行為之誓言:

殺生邪淫不予取,妄語綺語五應行。
貪嗔癡慢嫉妒五,即是五種不舍誓。
大小香精人血肉,此乃五種應取誓。

第一類:具有善巧方便者在無有自私自利貪執的情況下,如果為了利他,則如前一樣按照直接意義行持降伏、雙運、不予取與說妄語,為了改變剛強難化的眾生相續等而說綺語。從隱含意義而言,使分別念風滅於中脈的殺生、不予取明妃的甘露、依雙運而修不變融樂的淫行、從現而無自性的輪回中解脫的妄語,證悟無說之義毫無隱晦而談的綺語,此等為五應行誓言。

第二類:就直接意義而言,對於貪、嗔、癡、慢、嫉這顛倒的五毒,不必像聲聞乘那樣將它們視為怨敵而斷除,由於諸法各自本體為空性,因而所斷的實法不成立,如陽焰水不需要築水壩來防護一樣。《金剛續》中雲:諸惑如幻本體空,知自無明自性解。如果以方便攝持,那麼儘管享用五毒,但不僅不會受到束縛,反而成為解脫的捷徑,因此也不必斷除,如同進入耳朵裏的水要用水引出一樣。《大海續》中雲:煩惱道為大清淨,方便欲妙殊勝飾,一切遊舞依彼等,速成吉祥黑日嘎。五煩惱本來即是五部五智慧的自性,為此也不需斷除,猶如想得到油就要榨芝麻一樣,阿闍黎蓮花生大士在《方便絹索續釋》中說:癡心是毗盧遮那佛之誓言,何以故?無明無所斷,覺性無所成,於法界中一味一體之故……”從隱含意義方面來講,真實的五毒,即是指證悟諸法為等性、見解無有偏墮、行為無有取捨辨別的癡心。如是對未證悟此理者以無緣大悲攝受的貪心、以各別自證智慧摧毀邪妄的嗔心、證悟等性見解不畏一切的我慢、二取見行等性境界中不容納一切的嫉妒,如此依靠證悟修習的方便而不舍五毒,此五種是五不舍誓言。

第三類、依照直接意義而言,如實了達四成與三是而享用大香、小香、人血、人肉、精液五甘露。所謂的四成即指法性本體成、有法自性成、能力作用成、殊勝加持成;三是即指是獲得成就與遣除五病的妙藥、是修持共同殊勝悉地的聖物、是五部五智慧的自性。隱含意義,不漏而持五蘊精華,此等即是五應取誓言。

辛二、應知見解之誓言:

五蘊五大五境根,五色天尊五應知。

五類誓言中的第四類:由於諸法本來即是正等覺,所以五蘊為五如來佛父,五大為五佛母,五境為五勇母,五根與五根識為五勇士,五色為五部五智慧等,五類分別識聚的自性清淨為天尊,因而依靠智慧斷除增益而通達身智壇城,此等為五應知之誓言。

辛三、應修修持之誓言:

如來金剛寶蓮花,及事業部五應修,
結合應時之行為,是故取受諸密意。

五類誓言中的第五類,五種應知誓言通過證悟修習而以如來部、金剛部、珍寶部、蓮花部與事業部五部的方式在自相續中如理修持,也就是五應修之誓言。

這五類誓言中的第四類與第五類即是應知見解之誓言與應修修持之誓言,應行、不舍與應取三種誓言如果按照後面所說,則主要是行為的誓言。

對於這所有的誓言,初學者、稍得覺受者等都必須根據見解密意的境界、寂靜憒鬧的環境以及與時間相結合的方式來行持。因此應當接受以直接、隱含方式所說的密意。

己三、旁述特殊誓言:

守持總誓言與別誓言的瑜伽行者在修行等時,要以秘密、意趣的方式對他們特別說明的所護二十特殊誓言。《寂靜續》中雲:論義特殊之誓言,應當特別而護持。一、所謂的不毀野獸王之座意思是不損害金剛上師的身體、不違背其教言;二、毒不注於寶篋中是指不享用上師的空行母;三、不能砍斷珍寶枝義為不損耗信士的資糧;四、不飲熔化之沸液意思是說不享用三寶信財與智者的財產,不飲用醉人的酒;五、不啟蓮花之花蕊是指不享用金剛道友的明妃;六、精華不注漏器中意思是不依止劣相明妃;七、不依不具義之物是指不依靠不具法相的聖物。八、水晶切莫染淤泥是指不誹謗智者的功德;九、所謂的不淨器中非清淨意思是說對非法器不傳密法;十、切莫損壞如意寶是指不能捨棄具相明妃與堪為法器的弟子;十一、不離大鵬之羽翼義為不離空樂之義及其因——佛父佛母;十二、不擊鋒利天鐵刃是說對於金剛道友甚至連開玩笑也不能發生內戰;十三、不享野獸享剩物是指不食用他人享用剩下的飲食等;十四、金剛大岩勿毀壞是指不要貪執上師的地位;十五、莫離籬笆網界限是指不要脫離自他的界限;十六、燈火不為風所滅義為等持不要跟隨沉掉所轉;十七、不阻智慧河相續意思是說念經誦咒儀軌不要被人的閒言碎語所中斷;十八、不離教法之手印意思是說不離灌頂因之手印,不說表示法;十九、金剛鑽石莫拋空義為不擾亂瑜伽士之壇城,不退士夫之咒力;二十、不辱頂上之寶珠是說不應當失去頂戴上師。此等均是應守護、特別珍愛之誓言。

丁二、概述:

彼等誓言多種理,無有不攝於此處,
根本支分誓言中,歸納如若知自身,
為身語意三金剛,則集萬億密誓言。

上述誓言為主以及包括的誓言在內前面所說的大幻化網根本與支分誓言十五誓言,如果詳細加以分類,則有三百六十條,廣大言續的誓言有九十七條,《集密意續》中有四決定誓言、二十八共同誓言、四殊勝誓言、二十三禁行誓言、二十修持誓言、四平時威儀誓言、遣除五魔、摧毀四敵、見解誓言,共分九種。此外,續部各自所說的根本支分所攝的護持誓言、等持誓言、威儀誓言、飲食誓言、不離資具誓言等有許多種,這一切無不包括在此根本、支分誓言中,因為無論犯任何一條,均可攝於舍密乘戒與雖未舍戒但已失毀支分二種之中。若想:這樣一來,新舊共同的十四條根本戒與前面所說的前譯派的特殊誓言不是相違了嗎?由於十四條根本戒可以包括在特殊的根本誓言中,因而不相違。所有的誓言倘若概括,即是自身本來風脈明點及智慧本來安住於與身語意三金剛無二無別的智慧本性中。如果以智慧斷除增益通達這一道理,那麼密宗中所說的百千萬誓言,均可任運自成攝於其中並且遠離一切過患。

丙三、生起密乘戒之所依:

生依每日殺梵志,造五無間等一切。

如是持明密乘戒從金剛乘灌頂中得到戒體的所依身體是就依靠重新那一道修持而獲得殊勝成就而言的,《無垢光疏》中雲:所謂此生之說法即賜予人類正等覺果位乃續部之王。天等五趣眾生並非如此。雖說生起密宗戒的所依主要是具六界的人,但就像鈍刃砍木柴耽擱時間久而用利刃刹那便可砍斷一樣,因乘需要在多生累世中積累資糧而成就的果位,如若趨入此密乘,則不僅不需要先積累二資,而且即便其他乘來說必須斷除的白日殺婆羅門、造五無間等彌天大罪,但若是一位具有大心力的利根者則於即生中也可以成就佛果,原因是密乘具有甚深、眾多的方便之故。

此外,具有宿業的具緣利根者,則不一定必須是人的身體。一切續部中均說,天與非天等眾生攝于聽聞續部之法器中,密主說密乘的所化五聖賢中的四尊是非人的身份,鄔金地方的龍類依靠密宗道而解脫,無餘阿羅漢也有需要入密乘等。這些都足以說明具緣的一切眾生均可堪為密乘法器。

丙四(失而恢復之方法)分四:一、無墮罪之理;二、真實還淨;三、未還淨之過患;四、如理守護誓言之功德。

丁一(無墮罪之理)分三:一、對治犯戒之四門或六因;二、墮罪支分演算法;三、宣說越時界限。

戊一、對治犯戒之四門或六因:

末說失而恢復法,不知罪界不敬師,
放逸而行惑多四,犯罪四門無著許。
彼之對治修學處,敬眾恒依正知念,
精勤對治大煩惱,如是應當修學彼。
四種所斷基礎上,複加忘失念不明,
稱為失誓之六因,吉祥戒續有明說。

為使所有誓言不失毀而必須要精勤守護,假設以犯戒之因而失毀,則恢復的方法在此宣說。

首先應當了知對治犯戒之因的道理,舍戒四因:一、不知罪界:雖想修學誓言但由於不知曉各自墮罪的取捨界限;二、不敬上師:儘管知道卻對上師與彼所傳的學處等不恭敬;三、放逸而行:雖然恭敬但不見過患或者不具正知正念,因而不小心謹慎,放逸無度,肆意而行,依此作為犯罪之因;四、煩惱粗重:雖生起些許戒備之心,煩惱卻十分深重。這四種是無著所承許的犯罪四門。這四門的對治法分別是明確取捨道理而學修學處;對功德生起歡喜從而對上師與學處產生恭敬之心;如在怨家對頭的地方需要小心一樣因畏懼過患而緊護自心,恒時具足正知、正念、不放逸;精勤對治自相續中強烈的煩惱。在舍戒四因的基礎上,再加上忘失學處界限與無有正知、正念不明兩種,即稱為失毀誓言之六因,對此《吉祥戒續》中有明確宣說。此續雲:不知與放逸,惑多不恭敬,忘失念不明,此六破戒因。後二因的對治即具有不忘失開遮界限的正念、觀察不違越誓言的正知。此外,如果破了誓言,那麼就要依靠自方的知慚與依靠他方的有愧努力守護誓言。所謂的知慚即心裏認為自己實在下劣依靠自己而警惕惡行;想到成為他人恥笑之處,諸佛子與大恩上師們以無漏神通無疑會照見,因而必須謹防惡行,這是依靠他者的有愧。《生戒續》中雲:欲成勝悉地,寧願舍生命,亦寧願死亡,當恒護誓言。

戊二、墮罪支分演算法:

諸境意樂加行竟,或等起惑知對境,
正行越時身語做,無誤而行無悔心。
超越懺界稱他勝,正行如若未具全,
稱越時罪如僧殘。次第而下粗單墮,
惡作罪像皆當知。病失自由為他事,
大利無生穩必要,獲力開許與吩咐,
遇生命難則無罪,精華莊嚴續中說。

接下來應當了知墮罪與無墮的道理,一切墮罪都具足四支分或七支分。首先宣說四支:一、犯罪的對境;二、了知對境的意樂;三、採取行動的加行;四、三門成辦之事圓滿的究竟。關於七支:一、則深重煩惱的等起所引發;二、認識成為與誓言相違的對境。三、身語正行一次性圓滿完成。四、心裏想成辦的事在晝夜六時內未依對治,時間已過;或者,無論是三門所生的任何墮罪,如果從僅僅一種墮罪需要具全七支的角度來解釋,則與所謂的越時是一致的,諸如以殺生為例,具備上述的意樂與加持而成辦正行,即中間刹生之事圓滿而稱為斷命,或者解釋說正行的墮罪尚未究竟前並沒有以對治中斷,我認為也可以。五、心無有瘋狂等迷亂狀態。六、對所作之事無有後悔之心。七、未經懺悔已超過時間。如果具足這七支而行,則已舍密乘戒,由於罪過極其嚴重,摧毀了違品的對治法,因而稱為他勝。假設任何根本罪以對治與增上而產生,但正行成辦的支分其一不具足,對此未作懺悔而超過了時限,則稱為越時墮罪,如別解脫的僧殘在他勝罪過後罪業最重,依次向下的罪業均可包括在他勝墮罪中,支分未全的染汙性罪是粗罪,其他所有支分罪如同單墮,同分的一切細微罪與惡作相同。

假設以饒益心嗔怒近金剛道友,則是墮罪的影像,實際上並無有罪過。應當了知這些道理。或者,在自己患病、不由自主、為意義更大的其他事、為利他或為大利,為穩固無生之義,引導他眾等必要的情況下,或者獲得證悟修行能力、得到諸如本尊等殊勝對境的開許,或者自己的上師吩咐說這麼做,遇到生命違緣,而出現此等墮罪,也稱為無罪,這是《精華莊嚴續》中所說的。當然這也是就一般而言的。在特殊情況下,觀察自己的意樂後以有利於弘法利生的清淨心而殺生等雖然無有罪過,但並不是指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而殺生等無有罪過的意思,我們必須要認清這一點。

戊三、宣說越時界限:

如是晝夜六座中,勤觀取捨誓言處。
超過六時稱越時,越一日月一二年,
分稱違失越毀誓,誠心誠意作懺悔,
則可恢復後漸重,若越三年不能複。

對超越了懺悔期限是否可以恢復作分析,如是晝夜六時的每一時間裏對於在六時中是否違越了應取捨的所有誓言至少嚴謹慎重觀察一次。如果于六時的範疇內未及時加以對治而越過了期限,則稱為越時。(越時有四種,)犯罪後未懺悔根據過一夜、過一月、經一至二年之間的不同而分別稱為違誓、失誓、越誓、毀誓。對於這些,如果能誠心誠意加以懺悔,當然也可恢復。按照次第,後面的罪業更為嚴重。假設已經逾越了三年,那就再也無法恢復。《誓言莊嚴續》中雲:倘若逾越三年者,永遠無法再恢復,假設接受焚二者,必定墮入金剛獄,恒時唯有受痛苦。也就是說,應當了知觀待本體的破根本及支分誓言,觀待時間的越時、違誓、失誓等所懺悔罪業的輕重。此外,《集密意續》中雲:何為失誓言,共有大失毀,失根本支分,伴失順失五。所謂的大失誓是指針對嚴厲的對境以猛烈的束縛而行或者屢屢再犯,超越時間的毀誓等時間過久;伴失誓言是指與破誓言者交往的罪業;順失誓言是指為護他人情面而犯的誓言……

丁二(真實還淨)分四:一、觀待四灌頂之恢復方法;二、觀待越時之恢復方法;三、《精華莊嚴續》中所說之還淨;四、以三約嘎瑜伽沐浴而還淨。

戊一、觀待四灌項之恢復方法:

獲七灌頂造每尊,念咒三萬六千淨,
得瓶密灌行事淨,後入壇城受四灌,
獲得智慧句灌頂,若失除以生次第,
及無改戒圓次第,加持自續外不淨。

根據獲得灌頂的不同,墮罪清淨的方法也迥然有別。按照《時輪金剛》中所說,僅得到七寶瓶灌頂之人,犯罪的對治法即壇城本尊各造一尊,或者念誦主尊心咒三萬六千遍,可得清淨。獲得寶瓶、秘密灌頂者出現失誓的罪業,則在剛剛說過的清淨方法基礎上,懺悔前履行上師所吩咐做事的懲罰,可得以清淨。若是圓滿獲得四灌頂者,懺悔失誓的罪過,當見到的清淨之相後趨入壇城,從上師那裏或自己觀想本尊等受四灌頂。尤其是得受智慧灌頂與句義灌頂者如若破誓言,則除了在靜處修持生圓次第雙運的法門以及依靠無變戒律不共的有相、無相圓滿次第等加持自相續的正道以外,僅僅依靠念誦等其他方法並不能清淨。

戊二、觀待越時之恢復方法:

違誓會供而酬補,失誓則以財酬補,
越誓子妻珠寶等,毀誓以自命恢復。

若出現違誓的罪業,則通過會供或宴請勇士勇母的方式加以懺悔,如果出現失誓的罪過,則將自己擁有的財物供養上師等而懺悔、酬補。倘若出現越誓之罪,則將自己的妻兒,財物中的金子等許多珍寶供養壇城本尊與上師而懺悔。若是出現毀誓的罪業,那就要不惜自己的生命以最大的精進為上師與佛法行事,依靠此等方法使誓言得以恢復,這是《誓言莊嚴續》中所說的。

此外,《集密意續》中也講述了火施、念誦等事業;根據失毀五部誓言的差別而真實或觀想供養平民、賤種等五種姓上師五種珍寶及美味佳餚;以強烈的信心欲樂滿懷悔恨而懺悔;具足四力而緣失戒的有相對治之次第等持;安住於無相真如境界中而酬補共五種。此續中雲:事業物欲樂,等持與真如。《阿木漏續》中也宣說了身語意的三種還淨方法。

戊三、《精華莊嚴續》中所說之還淨:

精嚴續說還淨軌:福田前懺之咒印,
沐浴次第絕火焚,無緣修持受四灌,
請求眾會所依前,悲泣供養曼茶羅,
建造佛塔作火施,供施食子誦密咒,
甚深禪定及放生,誦經依師及自入,
吉日念佛百字明,以及讀誦三聚經,
觀修金剛薩埵師,細微明點瑜伽淨。

下面宣講《精華莊嚴續》中所說的破誓言恢復方法的儀軌:迎請福田皈依境,在其前具足四對治力而懺悔。瑜伽續中所謂的懺悔咒印,也就是指依靠淨罪的手印與咒語的次第而遠離惡趣。《金剛頂續》中雲:依靠文字咒清淨,觀想雙足掌二恙m(),於密之處觀想讓m(),六道文字()觀臍間,心間啪()字之墊上,觀想身語意心咒()。恙()中出現智慧風,讓()字燃起智慧火,焚毀六趣諸習氣,三門成淨身語意,以啪字入法性界。這也是極為甚深的竅訣。或者,從傍()字中出現水,水為瑪瑪格佛母,對此生起誠信,進行沐浴。從凡夫到有學道的一切罪行無不成為障礙,因此依靠摧魔等本尊的陀羅尼咒而加持的寶瓶水直接沐浴,從顯現在虛空中的灌頂本尊處受覺性五灌頂後進行沐浴的次第。於臍間觀想剛()字,心間觀想羅刹形相的所有罪障以絕地火焚燒,修持三輪無緣的智慧。從上師或自己受灌頂,做會供或宴請供養勇士勇母,並祈禱他們而懺悔。在開光過的殊勝所依前,先作七支供,以悲哀的方式進行懺悔。供養曼茶羅為主生身性命、受用、善根這一切而懺悔。建造應量的佛塔或泥塔小像。廣做諸如寂靜的火施或者能食金剛空行火施。通過清淨、證悟、增上加持一切輪涅補特伽羅于自在本性中得以蘇醒而供施食子並祈求所欲。持誦自己本尊的心咒,修持甚深禪定止觀等持。放魚在泉水、池塘中保護生靈,贖買蜂蜜,解開網罟,付給獵人薪水,幫助患者,從屠刀下挽救眾生等進行放生。對治罪障讀誦《大解脫經》、《無垢懺悔續》等甚深佛典。頂戴上師,於心間觀想誓言金剛義成佛父佛母之心間的種子字中降下甘露從而淨除罪障,先念誦嗡啊康吽,自己趨入身壇城或外壇城任意一壇城而受灌頂。轉繞具有加持的佛塔或端坐塔前而誦三世如來智慧結晶的百字明五千遍等。在上旬的初八、十五等吉日大量持誦淨罪的心咒。晝夜六時讀誦《三聚經》。于頂上將上師觀為金剛薩埵,同時觀想洗滌罪障而念誦百字明。自己明觀為本尊,于頂上將上師觀為金剛持的形相,再明觀其三處三文字而意誦。自己觀為本尊並明觀脈輪,觀修燃降明點瑜伽,於三脈五輪的中央明觀五部佛的微小標誌而持心。持五怙主之風(五大之風)修細微明點瑜伽。依靠上述方法而還淨。

戊四、以三約嘎瑜伽沐浴而還淨:

大象妙力續中說,瑜伽總沐浴悔淨,
除根懺悔無不淨,是故應當實地修。

此外,大象妙力續部中的《無垢懺悔續》中雲:三約嘎之入門瑜伽酬補失誓、清淨罪障之稀有沐浴是所有懺悔之王,如果依靠能根除地獄之此一竅訣而在初八、十五等佳日做外資具會供酬懺、內蘊所依酬懺以及密菩提心酬懺,則可清淨一切所失毀之誓言。倘若這一項未成功,則通過頂禮,平時觀本尊,所有罪業無有不得以清淨的。為此,我們必須要身體力行,實地修持。如頌雲:何者若於幻寂猛,壇城本尊作頂禮,所失誓言均清淨,五無間罪亦清淨,地獄之處亦根除,趨至持明如來刹。通過如此懺悔,則會夢到上師與本尊賜與善哉、沐浴、身著白衣、登至山頂、日月升起等驗相,在未出現這些清淨罪業的吉兆之前應當堅持不懈精進懺悔。

丁三、未還淨之過患:

犯罪倘若未懺悔,今生之中遭不幸,
後世轉生金剛獄,痛若無與倫比處。

對於所犯的罪業未如理加以懺悔的過患如下:若失毀根本誓言,本想降雨反遭旱災等,一切修行皆成顛倒。失毀身誓言者身體罹患各種疾病,毀壞語誓言者成為啞人等,破意誓言者精神瘋狂。總之,現世中好似吸鐵石般遭遇種種不幸,倍受折磨。《密藏續》中雲:失毀根本誓言者,一切修行成顛倒,且於不情願之中,遭受種種不悅事。如果失毀分支誓言,則成為獲得二悉地的障礙,破根本誓言與支分誓言者後世中將接連不斷地轉生於苦不堪言、無與倫比的金剛地獄中。《密藏續》中雲:如若失毀分誓言,則無成果墮惡趣。《明誓言續》中雲:失毀根本破誓者,不勤恢復之方法,下墮金剛地獄中,所有普通之地獄,痛苦合一亦不及,彼獄十萬分之一。

丁四、如理守護誓言之功德:

未失最久十六世,若速即生臨終時,
獲得共同八成就,以及八種自在德,
和合七支勝悉地,是故任運成二利。

一般來說,誓言是產生一切功德之根本,如《集密意續》中雲:猶如依大地,播下良種子,從中成熟果,依此得生存。若守一切法,根本此誓言,成熟無上果,延續聖慧命。守誓者暫時也能如願以償,眾人悅意,受到人天一切眾生恭敬,諸佛佛子視為親子與兄弟而予以加持,趨入如來之行境,次第經行持明地,《密藏續》中雲:受持如來勝種姓,世間主尊眷屬敬,殊勝聖者與聖者,念子兄弟作加持,趨入善逝之行境,獲得無畏普賢果。

即使今生未能勤修二次第道,但只要沒有破誓言,無論再如何耽擱,最遲也將在十六世或七世中值遇二次第道而解脫。如果就最疾速而言,那麼清淨誓言勤修二次第道的利根者即生中也會獲得雙運金剛持果位。

若是一位今生現前喻光明的中根者,則臨死轉為義光明而證得有學雙運身;如果是一位現前義光明的中根者,則與臨死中陰基時光明相融而現前真實義,獲證無學雙運身。中下根者在轉世中陰依靠自己的修持、誠信上師以及觀想清淨刹土於自性化身刹中獲得安慰而解脫。

此等之時所獲得的無量功德也都包括在共同殊勝二悉地中,共同的小悉地是指獲得八大事業,按照《喜金剛》中所說作成偈頌成就息增懷誅業,及毀驅殺勾招敵。比較易懂。中悉地即八大成就,《帷幕續》中雲:眼藥成就與神行,寶劍成就及土行,丸藥成就與飛遊,隱身以及金丹術,此等共同之成就,依令師喜速獲得。大悉地則指八自在功德。如雲:獲得細微色,粗輕周遍淨,光明與穩固,自在隨意變。所謂的共同意思是說這些功德在外道中也有,因此是以世間出世間道共有或者生圓二道共同的功德而稱呼的。世間道僅僅依靠禪定心及聖物咒語而成就與此類似的功德。生起次第道雖然尚未獲得穩固,但僅依靠觀想或聖物、咒語等也能相應成就遣除毒病、宰殺對方等些微事業。生起次第稍得穩固後依靠咒語、聖物加持來成就寶劍等聖物持明,從而利益自他。生起次第完全獲得穩固後與相似的圓滿次第相結合依靠近因而成就欲界色界持明而饒益他眾。自己依靠此身修持不共圓滿次第而獲得殊勝成就。有些最利根者儘管未刻意修持生起次第,但以不共的圓滿次第使風心入於中脈而不依靠聖物咒語等也有自然得到這些功德的。無論如何,依靠生圓次第而依次經行殊勝悉地道的方法,如《如意寶藏論》中是這樣說的:四輪風心自在時,次第顯現四道德,中脈之結二二解,承許內現十地德。

對於四持明所攝之事業,索巴派諸位上師的觀點如《小道論》中雲:是否得能力,成為二見道。按照直接意思來說,他們承認鈍根者心成熟為天尊,身體仍舊未脫離異熟之網的見道異熟持明以及身心二者均解脫為光明本尊而獲證無生無死壽持明的見道壽自在持明。雖是漸次行道者但無論是鈍根還是利根,均不承認是次第獲得這兩種持明。總之,他們承認四持明是見修道及末道所攝,不承認包括資糧道加行道與無學道。

全知法王龍欽巴尊者則認為:異熟持明是究竟資糧道加行道所攝,壽自在持明為見道所攝,大手印持明為修道所攝,任運持明則是無學道所攝,因而承許四持明為圓滿五道所攝。

也就是說,獲得見道時身心解脫為光明本尊,超越生死,以雙運天尊身大手印印持蘊界處之諸法,從而不清淨的顯現自相蕩然無存,因此就最主要方面而安立見道、修道,從無生無死的反體而立為壽自在持明,從成就雙運天尊身的反體而安立為大手印持明。實際上此二派在這一點上無有不同。對於最後的任運持明,有時承認四持明為法相乘五道圓滿所攝,這時它的意思與因乘的無學道普光地是一致的,有時說是金剛乘無學道三身的三地,其實都是相同的。對於因乘的普光地,如續中雲:汝之究竟普光地,大方便乘之憩處。所承許的因乘究竟果地與密乘最後道五身任運金剛持佛意義相吻合,因而將其假立為任運持明,密宗自地最終果位五身任運自成之地是真正的任運持明。

所以我認為,這兩者通過真實與假立的方式而稱呼都是可以的。無論如何,在承認依靠生圓次第之道而依次獲得五道功德的這一點上無有不同。三資糧道的四念住等與因乘相同的所有功德僅是以相似的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而獲得;不同的是密宗顯現現為天尊,即稱為信解或修習之天尊身。加行道暖位頂位以上,通過修生起次第、不共的圓滿次第以及雙運之力而使各自脈輪的細脈結解開,從而獲得共同的五根五力;不共的功德是密宗生起喻光明,天尊身的顯現也更真實更廣大,稱為風心天尊身。以加行道的近因依靠有戲、無戲、極無戲行為中的任意一種而現前見道,此後中脈、精脈、血脈的二二脈結解開而成就共同的七菩提支、一千二百功德,圓滿佈施度;不共的功德即顯現有學的雙運天尊身而成辦廣大的利他事業,之後不共的功德雙運天尊身更為增上、清淨,由此利他事業也較前廣大,八正道與一萬二千功德等世俗的功德,其餘九度等共同的一切功德也得以究竟,從而徹底清淨三現遷移習氣,獲得殊勝悉地無學雙運三身功德反體所分的和合七支。由此一來,法身功德的自利、色身功德的他利任運自成。和合七支即如來報身自性所具七支:受用圓滿支、和合支、大樂支、無自性支、大悲周遍支、利生無間支和永住無滅支。

第四品密乘戒次第釋終

 

第五品 三戒圓融

乙五(一個補特伽羅相續中三戒圓融行持)分三:一、略說;二、廣說;三、攝義。

丙一、略說:

三戒一人相續中,自體不混遮需圓,
本體轉依德上具,應時主行要不違。

現在通過深入分析而說明次第受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的補特加羅一相續中毫不相違而行持的概括性道理。

一般來說,前後相繼應世的大德們的觀點有許多不同之處,然而歸根結底可包括在承認三戒一體與異體兩種觀點中。承認三戒異體者也不外乎承認上戒勝過下戒與下戒作為上戒的所依即能依所依的關係等,這內部的所有分類大多數都只是相應所化眾生的根機與必要才這樣安立的,未見到實際意義上有矛盾之處。

承認三戒異體的觀點,就像在講波羅蜜多安立六度各自本體時,佈施的本體為舍心、持戒的本體為斷心等安立了六種不同的本體,其實所有這些均是一致的。對於同一個菩提心,在分析數量與地界時,波羅蜜多等一切白法在菩提心中是一體的,這一點完全一致。同樣的道理,具足別解脫戒的菩薩想斷除輪回之因——自相的業與煩惱,為利他而願意住於輪回中,這兩種願望需要安立為別解脫戒與菩薩戒的本體。從這一點來看它們雖然是異體,但實際上也並非不承認此二者為菩提心的一本體。密乘戒如果依此類推,也無有任何相違的地方。

可是,僅僅耽著本體與反體詞句的有些人或者認為三戒完全是一體,或者認為是迥然不同的異體而執為相互矛盾,在這些人面前,大智者大成就者們彼此之間所進行的辯論破立實際上並不是以偏袒之心而互相排斥,就像新舊派安立見解也是根據所化眾生的根機與暫時的必要不同而有不同的觀點一樣。雖然建立自宗、破斥他宗的這種方式也是曾經出世、現今住世的諸位大德們的作法,但這也完全是對趨入各自之妙道未生定解、懷疑重重的人面前,徹見了諸法如夢如幻的道理後為了令那些對自宗滿腹狐疑者獲得誠信才如此做的。由於講辯著是智者的所為,因此非但無有過失,反而具有實義。作為凡夫初學者,本應當趨入自己前世有緣的道,對之生起定解再進一步修學,否則只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盲聽盲從,最終必將淪落到無有依處、無所適從的下場,如同途中漂泊不定的餓狗一樣。

還有些人本來自己無有以三量立自宗、破他宗的智慧,僅是因為固執己見而認為自己的宗派是最殊勝的,與之不同的所有他宗均是低劣的,不但不實修對於自己所了知的法義,而且以毫無意義的貪嗔偏袒執著自擾相續,中傷誹謗其他大德與上好的論典,如此之輩純粹是在依靠大德與正法積累無量罪業。寂天菩薩親言:博施諸佛子,若人生噁心,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經觀莊嚴論》中雲:未見色亦難斷定,何況深奧之佛法?故置為妙無罪過。《寶性論》中雲:何者一再依惡友,于佛陀尊懷噁心,殺害父母與羅漢,破僧和合行非事,若思法性速解脫,何者嗔法豈解脫?

因此,我們如果能將一切經論視為教言,通達所有宗派互不相違,那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了。即便不能做到這一點,最起碼也要對自己所趨入的道生起定解,盡己所能實地修持,對其他不同宗派的法門均觀清淨心,如此自己的聞思不會變成魔業,也不致于損壞自相續,而且進行聞思也大有必要。在此講述這些雖然沒有大的必要,但想到對新入佛門者稍有裨益而寫。

接下來宣說此論所講的內容,對於經續及注疏之義,我們要明確此論中所列舉的具有三智慧無盡辯才的全知榮索秋桑與龍欽巴尊者、以清淨心肩負弘法利生之重任的大譯師仁欽桑波、精通五明的大智者根嘎嘉村尊者等新舊派諸多成就者的無垢意趣。關於三戒各自反體不相混雜、遮需圓滿、下戒的本體轉依為上戒、下戒的功德上戒以上具的方式存在、表面相違實際不違以及在何時何地主要需要行持上下何戒這六種道理,全知無垢光尊者在《禪定休息》中說:聲聞菩薩與密乘,三戒悉皆不違越,禁自相續盡利他,所現轉為解脫道。其中所說的意義,在其注釋《淨車疏》中雲:那麼,實際上是怎樣的呢?一位補特伽羅相續中具足三戒而守護,自體不混、需遮皆圓、本體轉依、功德上具、要訣不違,應時主行。

丙二(廣說)分六:一、自體不混;二、遮需皆圓;三、本體轉依;四、功德上具;五、要點不違;六、應時主行。

丁一、自體不混:

受戒對境心儀軌,定故自體不混雜。

三戒,從傳戒的對境、受者的意樂、受戒的儀軌均是分開這一角度而言,甚至受戒時間也是分別決定的,即便是本體轉依了,但各自之反體決不可能成為同位(異體的兩種事物同時存在於一處),因為三戒是互不混淆而存在、得而未失而分別存在之故。本來就是這樣,別解脫戒乃至有生之年承諾、菩薩戒直至菩提果之間承諾,密乘戒在得受時沒有說失毀之緣以及舍戒之因。比如,以發菩提心意樂攝持而依照聲聞儀軌受的大乘別解脫戒,或者聲聞比丘戒重新以發心而受,無論相續中具足哪一種轉依的別解脫戒,均存在等起菩提心與別解脫戒兩種反體,菩提心的反體在死亡時也不捨棄,因為死亡不是菩薩戒之舍因。別解脫戒的反體即承諾守護時的反體在死亡時就已捨棄,因為有生之年為界限的緣故。《分析三戒論》中雲:大乘別解脫,比丘等戒律,反體死時舍,菩提心反體,彼果亡亦現。

丁二、遮需皆圓:

所遮煩惱需不縛,各自道方皆圓滿。
斷除轉變與道用,均斷惑相智者同。

在戒除所遮——自相續煩惱以及由煩惱引發的不善業這一點上,三戒均是一致的。《毗奈耶經》雲:當知何法直接間接成為貪欲之因而未遠離貪欲,此非正法、非戒律、非佛教;當知何法直接間接成為遠離貪欲之因而不成貪欲之因,此乃正法、乃戒律、乃佛教。而且三戒的所需——自相續不為煩惱所束縛也是相同的,就拿非梵行來說,聲聞乘禁止與菩薩乘、密宗乘以方便攝持而行這兩者在不為貪欲之垢所染汙這一點上是相同的,雖然形相上不同,但從各自道的不同角度而言,遮止、需要功德均圓滿。聲聞乘視二諦實有存在,因而別解脫戒斷除煩惱,菩薩乘了知煩惱無有自性而轉變為法性,密乘將煩惱視為智慧自性而道用。三戒的方式表面看起來是各自分開的,實際上均要斷除束縛之因的自相煩惱,這一點所有智者都是一致認同的

丁三、本體轉依:

別解若以發心攝,即謂嚴禁惡行戒,
獲灌頂成密乘戒,故稱本體轉依也,
此以五十萬續部,教證明顯而成立。

以自相煩惱引發的三門之業而束縛在輪回中,因而如果以片面性的智慧與大悲攝持而守持斷除惡行戒,則成為暫時增上生、究竟解脫之因,這樣的別解脫戒如果以等起發菩提心與大智慧攝持而行持利他的事業,那麼就會變成大菩提解脫之因,也就是所謂菩薩戒中的嚴禁惡行戒。

菩薩戒也是同樣,在獲得灌頂並以大方便大智慧徹底攝持,那麼就成了無勤任運自成無上大菩提之因的金剛持密乘戒。因此說,別解脫與菩薩乘,注重自利以及耽著平庸的顯現而斷除害他與利他為主的二心轉依成密乘戒的本體,這一點依靠五十萬續的教證可以明顯成立。如前所說此續中雲:不同石頭之種類,熔化成鐵銅與銀,依靠真實點金劑,悉皆轉變為金子,如是以心之差別,三類種姓之戒律,倘若入此大壇城,則稱之為金剛持。又如《密行續》中雲:譬如石成銅,銅成金子相,銅時無有石,成金不現銅,持明內比丘,存在別解脫,以及菩薩戒,佛陀未宣說。獲得密乘戒之人的相續中如果生起了殊勝方便智慧,那麼別解脫戒的低劣之心與耽著平庸顯現的反體當時就不復存在了,因為這二戒的本體已轉依為五部總的毗盧遮那佛的誓言而無有異體存在。

丁四、功德上具:

世人行者瑜伽士,勝心上上有害下,
是故上具下功德,如此能勝伏下戒。

世間俗人、實修三學相續稍得境界的瑜伽士、以殊勝方便智慧攝持的瑜伽士超勝的內心上上有害於下下相續中的低劣之心與耽著顯現等,因此守護下戒的功德在上戒中以增上具足的方式而勝伏。《密藏續》中雲:因調化故戒,無量所有戒,無餘淨攝於,無上勝誓言。

丁五、要點不違:

依靠三想而行淫,彼瑜伽士不具足,
對境意樂行究竟,如夢要點不相違。

如果有人想:別解脫戒與菩薩戒攝于密乘戒中是不合理的,因為別解脫戒的四他勝等一切罪業均需斷除,菩薩禁止一切有害眾生之事而饒益他眾,這與密乘戒的五應行誓言直接相違。

解答:表面看起來相違,實際上絲毫也不相違,以四他勝中的非梵行為例,通過三想的方式依止業手印時表面上是行淫,其實那位瑜伽士斷除了對境的自相之想而轉依為佛父佛母之想,因此不具足對境支分;由於將自相的貪愛轉依為大樂之想而不具足意樂支;對於以貪欲所行之事,能行者以防護之善巧方便攝持,因而不具足加行支;最終將究竟洩露明點自己感受安樂的貪欲轉變為大樂智慧,不漏而持明點,所以究竟支也不具足。由此可見,了知一切法為心性自現的人就像在夢中行事一樣,三戒的要點根本不可能相違。《密藏續》雲:無貪即是貪,貪性無有貪,彼為勝梵行,亦是極大貪。本來無生真如性,幻現眼花之方式,雖作雙運降伏事,然而塵許亦未作。

丁六、應時主行

惡業以及大眾中,主行下者離貪欲,
行時靜處行密宗,內不相違無雜護,
違量遮需智者許,初學瑜伽成就者,
以及遍知何行為,需結合時時輪說。

不善罪業方面的所有自性罪以及在大庭廣眾之中,不用說是初學者,就算是自相續不為罪業所染的諸位瑜伽士為了不失毀所化眾生的相續,也必須主要按照聲聞宗而行持,如《密集金剛》中雲:外持聲聞行,內喜密集義。大阿闍黎蓮花生大士也曾經這樣說過:外在實行依照經部宗,具細取捨因果之必要。

如果菩薩遠離了自私自利之心,並且必定成為利他的身語七不善有開許。

在行持密宗的不共行為時以及在寂靜處行持密宗行為,雖然表面上與下戒相違,但只是墮罪的形相。究其實質,非但無有罪過反而具有必要,如蓮師又說:內依密乘共同宗派行,具有結合生圓義必要。密依大密阿底宗軌行,具即生成虹身之必要《分析三戒論》中雲:凡為罪業不善方,多依聲聞宗守護,相違離貪之墮罪,依照菩薩宗護持,成為世間不信分,二者相同勤守護,若成世間趨入因,開許大乘別解脫。

如果三戒內部互不抵觸成為一致,則成為他眾不信的部分等所有取捨之處當互不混雜分別圓滿守護。如果內部相互抵觸,有一戒稱為所斷的成為另一戒的所護這樣相違的現象,那麼要看哪一戒成為自相續所遮煩惱的對治以及不束縛相續,就行持那一戒,這一點是智者們共同承認的。

如果產生不善罪業,無論何者均當遮止,如果產生善業與功德,那麼就必須要修學。因此,分清一般與特殊的要點極為關鍵。也就是說,具足三戒金剛持上師行為必須無有過患,而且還要與時間相結合,對於各時的取捨都要通達。

初學者主要護持別解脫的所遮與菩薩戒、密乘根本支分的所有墮罪。所謂的初學者是指尚未獲得依靠密咒或等持轉變酒的味道以及滅毒等暖相之前的人。境界得到穩固以後根據智慧增上的程度不同,通過安住於生圓次第瑜伽的方式依靠殊勝誓言物等密宗內續的共同行為,如果依靠修持生圓獲得了暫時成就,則行持無有取捨的行為,現前究竟果位遍知智慧時,則唯一是利他的行為。總而言之,行為必須與時間相結合,這是《時輪金剛》中所說的。《時輪金剛大疏》中雲:故初業者莫做瑜伽事,瑜伽行者莫做成就事,獲成就者莫做遍知事。

丙三、攝義:

功德基礎別解脫,隨力引發菩提心,
乃是密宗之分支,獲能成熟之灌頂,
守護三戒如眼目,修知三相尊生次,
有相無相圓次第,近因行為漸相合,
即生臨終中陰界,自性化身刹成佛。

聲聞與共同道中以對輪回的厭離出離心引發隨力而受成為一切功德之基礎具足四所斷或身語所七斷的七種別解脫戒,應當斷除身語的惡行。在此基礎上,以願無量無邊的所有眾生獲得菩提的意樂而受菩薩戒,這兩種戒就成了密乘戒的支分。也就是說,一切有情自性本來清淨,但由於未證悟此理而倍受痛苦因果的逼迫,以對此等眾生難忍的大悲心驅使而依靠能成熟的灌頂在相續中獲得密宗持明戒,此後應當了達三戒所有學處遮需的要點而如眼珠般珍重護持,通過認識淨基、能淨的方式而不離了知三相為天尊的見解,修持甚深生起次第、風脈明點切要之道上下門有相圓滿次第及諸法以空性印持的無相圓滿次第。如果不斷修習並與迅速獲得無漏之果的近因行為次第相結合,那麼上根者即生中就能成就雙運身,中根者于臨終光明中得到雙運身,下根者於轉世中陰依靠法性真諦的加持而於自性化身刹土中面見金剛薩埵等五部如來,得受灌頂、菩提授記的安慰後成就真實正等覺佛果。

第五品總分析三戒之次第釋終

 

甲三(末義)分四:一、作者生起大悲心之理;二、造論之必要;三、造論方式與回向;四、造論之結論。

乙一、作者生起大悲心之理:

今多未修胡言者,自智塵許未證悟,
杜撰儀軌滿愚心,思此感傷淚盈盈。

如是前輩的成就者高僧大德們在所化眾生前已現示前往其他刹土,如今他們珍貴善妙的論典僅有書函存留於世。真正能以弘法利生的清淨意樂而不違教理講經說法等方式傳教的宗軌也已奄奄欲滅。在五濁猖獗的當今時代,許多未以聞思賢妙論典修煉過自心卻自以為是的尋思者信口開河誹謗他人,擾亂佛教,對自己本有的智慧絲毫也未證悟,卻對守護三戒漠然輕視,為數不少自命不凡的冒牌成就者自相續顯然已被魔加持,或者被脫離勝觀的平凡住心如陽焰水般的覺受假相所迷惑。對那些與任何經續均不相符自我杜撰的儀軌或者經續的儀軌略知一二,便洋洋自得的這些人不僅無有生圓次第等親身體驗的要訣,而且就連各自所護學處的界限也是一竅不通,只是依靠精通儀軌的詞句、明白一點用法,便用金銀珠寶將壇城與佛像佛塔裝飾得精美莊嚴,以貪圖聞名利養的惡劣發心為他眾灌頂等表面利眾。此時此刻,根本不瞭解佛教如意寶本是教法與證悟的道理所有愚昧無知之徒竟然心滿意足地隨學他們,看到這種自欺欺人的場面,作者不禁深感痛心,對濁世眾生的悲憫之情也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淚水盈眶。

乙二、造論之必要:

顯密諸道為眾生,完整無誤道佛說,
雪域彼等執一方,雖欲圓融成名相。

隨所化補特伽羅各自根機不同所說的一切顯密道均是為了無量眾生調伏相續獲得三菩提而宣說的。這一切修法可以如此歸納,別解脫作為基礎,菩薩乘為框架,密宗竅訣為成形的建築,所有補特伽羅成佛完整無缺、毫無錯謬的此道可囊括佛陀演說的一切法門,可以說三戒密意博大精深。在此雪域,有些人對顯密論典只是片面性獲得信解便各執己見,如同瞎牛吃草一般,真正將諸法融會貫通而受持的人可謂寥寥無幾。那些想將顯密修法合而為一,歸納為三戒的人看起來也是分開行持三戒,只是頭口上說起來美妙動聽,實際上根本不懂得開遮界限一般與特殊一切均不違教理來講解,僅僅是停留在字面上成了形相而己,作者簽于以上原因,認為很有必要造此論典。

乙三、造論方式與回向:

依成就者之善說,聚精會神撰著故,
思無罪垢以此善,願眾速得普賢果。

此論是依據那些以經續之義而抉擇的成就者們之善說中開示的意義,未雜有偏袒之心以及自己的臆造而是憑自己的智慧專心致志詳細觀察分析、不違教理竅訣、全神貫注而撰寫的,因而自以為無有未證邪證憑空捏造等罪業的垢染,這是作者以高昂的語調,為使人感到值得可信而未作懺悔。以造此論所得的殊勝善根,願遍滿虛空界的一切眾生無勤快速獲得一切如來身智無離無合本性普賢王果位。

乙四、造論之結文:

此自性大圓滿支分決定三戒論是雪山環繞的藏地南方出生具有出離心的阿裏班智達班瑪旺嘉撰著,願于十方三時成為廣弘無上大圓滿法之因。

正如土彌桑布劄所說:文字之中出名稱,名稱之中出詞句,以句可說一切義。文字組合成名稱,名稱組成詞句,詞句組成偈頌,因此依靠詞句而形成了有五品內容的這部論典。此論的作者是雪山環抱的藏地南方地區阿裏羅哦塘出生具有殊勝智慧、以遠離有寂二邊的出離心尋求無上菩提的意樂引發,具有利他善巧方便、精通五明的阿裏班智達班瑪旺格嘉波多吉劄巴嘉村吉祥賢依據佛經注疏而撰寫。欲求解脫的諸修行人理當恭敬頂戴。《寶性論》中雲:何者一心為佛教,無有散亂專注說,與得解脫道相同,當如仙人(佛陀)教頂戴。如是造論的所有善根願于三時所攝的一切世間界中成為總的顯密、尤其是諸乘之頂自性大圓滿阿底約嘎教法以講修方式弘揚光大之因,如是發願可謂是所有回向中最為殊勝的,因佛經中說一切發願均攝于回向受持妙法之中。《普賢行願品》中亦雲: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當今佛教光微存,此時當離毀人身,
惡友以及散亂事,以聞思修諸法理,
勤修解脫之妙道。因無俱生之智慧,
所說諸過具法眼,諸聖者前誠懺悔,
若有些許之善說,願成佛法久住因。

此三戒論釋是經三藏法師丹巴哦色釀波誠摯勸請,盛情難卻,梵語為革訥(雲丹嘉措)口述,請求者作記錄。芒嘎朗!吉祥!

 

○○三年六月十六日
譯畢于色達喇榮聖地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