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17 09:38:01
學習次第 : 進階

如法學佛

見悲青增

    有些學佛者抱著試探的心理,看看佛法到底在講什麼,或者想以後要如何反駁法師、反駁教法……,有部分是這種態度。至於真正想學佛者到底要以何種心態學法?如何學佛才是如法?還有對三寶的信心要如何產生?

    其實懂了四諦,才會對於佛法的核心百分之百的相信,要瞭解四諦則看是否瞭解空性。瞭解空性不容易,真正瞭解了空性,才會真正的相信三寶,因為真正相信與自己瞭解是完全可以劃上等號,不瞭解的話,對佛法的正信是有些差距的。不瞭解的人當中,有的人信的成分會比較高,有的人就比較低,若問他人你相不相信佛陀?有的人可能會說完全相信,有的人就不一定,但都是以自己的方式信佛,所以要百分之百相信,就要等到瞭解了空性,因為瞭解之後才會真信。

    對我們來說,開創了兩條道:一條是先看有沒有前生、來世及四諦——是利根者學習的內容,而當這些利根者懂了之後才會相信,針對此部分可以研讀《釋量論》的〈成量品〉;至於鈍根者,沒有辦法真正的瞭解,故要先培養信心、集資淨罪,邊學邊信,再看可不可以瞭解空性及四諦。總之,無論如何一定要瞭解空性及四諦。   

    佛法講開悟大徹大悟,也會講證道證悟。其實都在講瞭解。換句話說,證、悟指的就是懂、瞭解,而前者可說是後者的敬語。這跟外道有很大的差別,外道讚美他們的主,都是從創造方面來讚美,創造了世界、創造了人類,都是從能力來說,有能力移山倒海等。佛教並非如此,是從全知遍智來讚美佛,全知遍智講的就是懂、瞭解一切法。我們可能會覺得即使瞭解又如何,只不過是瞭解。其實瞭解真的很重要,我們都是因為不瞭解,才會受輪回諸苦,無法解脫、成佛,所以解脫及成佛皆賴於瞭解。   

    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說:如是一切諸支分,能仁悉為般若說,欲求寂滅諸苦者,是故應令般若生。佛陀講八萬四千法門其實都是為了通達空性的智慧而說,也因為這樣,其他像菩提心、菩薩六度雖然偉大,但都是為了開發通達空性的智慧而講,故與我們想像的不一樣,我們會覺得智慧高不高無所謂,最主要是修,其實並非如此。

    事實上,佛教的修離不開智慧,沒有智慧,什麼也修不出來,有智慧就是在修。所謂的修行跟有無虔誠地禮佛、拜懺、繞塔等,沒有絕對的關係。換句話說,很虔誠地禮佛、拜懺、繞塔等,也不代表在修行,反倒是對於智慧方面會非常提倡、非常重視,因為禮佛、拜懺、繞塔等都是為了培養智慧,積集能夠證悟空性的資糧。
 
   
若是為了滅佛教而來觀察佛教,比如其他宗教為了滅佛教來學法,就會變成惡業,除此之外,為了產生對佛法真正的信心,儘量地觀察剖析佛法的義理,就沒有過失。

    有些人說我很信佛,有些人說我信一點點,這些都不過是自己的感受、想法罷了,其實二者的信心方面不會差距太大,當然我不是說大家的信心都是一樣的,但都會只差那麼一點點,不會有太大的差別,畢竟對佛法、三寶不是真正的瞭解,真正瞭解之後才會真正的相信。連宗喀巴大師也是如此,他那麼努力地修行,後來瞭解了空性,以此寫出了《緣起贊》。龍樹菩薩亦是如此,瞭解了緣起性空,才真正百分之百的相信三寶。   

    雖說我們目前正在學道次第,可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未提,不然修學整個道次第,行者在資糧道之前還是會有疑惑的,進入資糧道、加行道沒有疑惑,可是還有疑惑不信的種子,只是自己感覺不出,對三寶不信的種子要完全剷除,必須達到見道,故獲得見道之前都有不相信三寶的種子。

    資糧道、加行道對佛法的信心很強,雖有不信的種子,但自己感覺不出來,因為在資糧道中品時就懂了空性,故感覺不出來,資糧道之前,自己可以感覺得到。故尚未瞭解空性之前,沒有產生對三寶真正的信心,應該算很正常。如阿難尊者的兩個出家的侄兒,其中一個是因為犯了王法,為了逃避王法的制裁,才到寺院出家,因為當時規定,若是出家人,就不予追究;另外一個是遇到大災荒,只因寺院裏頭有吃的,其他地方沒有,所以才出家。這兩位都不是因為生有出離心而出家,可是兩人後來都即身成為阿羅漢。所以剛開始接觸佛法,不一定是為了瞭解佛法,也無真正的信心,當然我並不是提倡像他們這種情況下出家,只是佛陀時代確實就有這種情形,不是為了瞭解佛法而出家,且對佛法一點信心都沒有,即身成為阿羅漢的聖者當初也是這個樣子,更何況像我們現代就更不用說了。   

    若八暇十滿全部圓滿的具備就很好,但十滿中的五個他圓滿,我們有四個不具備,所以我們是否具備暇滿?若說不具備是正確的,說具備也是正確的;以找代替品而言當然具備,不找代替品,非要正貨就不具備。總之,八暇十滿的「暇」就是從「無暇」的反面來講:生到三惡趣沒辦法學佛、生到邊地及長壽天也沒辦法學佛,這些全是應斷除的部分;「滿」則是自己要「具備」的條件,具有內外的順緣。《菩提道次第廣論》言暇滿,會給我們兩個資訊:第一、八暇十滿不用一個個去數、一個個去背,要瞭解的是,我們是否生在一個有佛法的地方,此點基本上是肯定的,第二、無暇中談到愚啞、不信三寶及因果或對其他宗教很有信心等等,這些是障礙沒錯,但是比較重要的是有沒有佛法,有沒有人教導佛法,以及更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時間學習佛法,若有,就是有「暇」,若無時間學法,即使十八個佛圍繞在你身邊,亦是「無暇」,若能學法,即使離佛滿遠的,還是「有暇」,故是看你有沒有學法的機會,《菩提道次第廣論》歸納八暇十滿最主要的意義即是如此。

    思惟八暇十滿,主要是看我們是否有空閒學法,基本上大家都有,不過也要看程度,有的人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有空閒,有的人必須分出八小時工作,八暇十滿有其程度嚴松不同,有嚴格的暇滿,亦有寬鬆、代替性的,可以分成好幾個層次,所以我們不是不具備,只是也沒有圓滿具備。

    若真正值佛出世,威力就不可思議,成長的幅度會很高,可惜我們沒有福氣,但也不需要難過。世尊在世時,可能講兩句法就有很多弟子解脫,成就阿羅漢,現在沒有了,所以真正的立功者還是佛,其他人沒有辦法,故一切功德的增上緣必須靠佛。佛陀座下的成就者,能值遇佛陀並非巧合,也不是忽然就變成阿羅漢,他們過去生也是學過很多法、發過很多願,什麼成就都沒有,跟我們現在一樣,學也學不會,證也證不成,換言之,那些阿羅漢過去生雖然學法,但尚未成熟,直至世尊出世時,他的相續剛好成熟,成熟的時候,世尊只要點一下,他的無明我執就破除了。

    每尊佛皆有這樣的功德,所以我們可以寄託彌勒佛,因彌勒佛發願,要救度在世尊座下信佛但是沒有解脫的眾生,所以可以保證,只要我們認真的信佛學法,在彌勒佛出世之前勇猛精進,今生也許會親見彌勒;假若差了一點點,不是那麼精進,往生後也有機會到彌勒淨土聽法;如果前兩者都沒有,那麼當彌勒佛住世的時候,就能有成就的因緣,我們有幸聽聞世尊的教法,相當於種下讓彌勒佛救度的機緣。總之,要值遇佛陀才能救得了我們,至於為何碰不到佛陀,其實過失全在於我們自己,不能怪佛陀為什麼要示現涅槃不等我們,如果真的具備成就的條件,佛陀一分鐘都不會耽誤。   

    現在有一本《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內容是修習菩提道次第而成就的聖者的傳記。世界上學佛的人很多,出家人也不少,但真正有成就者卻不多;許多人勇猛精進修行,但走錯了路、不如法,自己可能不知道,這種情況很多;也有一些人會學,但修不出來。而某些多世累積許多善根的人,他們當生就有機會成就,歷史上這樣的人不少,但也不會太多。就這些人來說,佛一定會攝受他們,且他們一生下來就和別人不一樣,也有學法的因緣,想要修什麼法,都會求得到。

    有的師長為了等一個有緣人,甚至會好幾百年住世不涅槃。如某個傳承,兩百年之後才會有一個有緣之人,且只有一個人,為了等傳人,這位師長會等兩百年,等到傳人,教授完畢之後,他就走了。故外緣方面一定會有的,只是我們自己的內緣不具備;要改變外貌可以整容,但要改變自己的內心卻非常困難,連佛都沒有辦法強迫你改變自己的內心,只能跟你說要有善良的心、要修行……”,若不聽,佛也沒辦法,所以全部都是毀在自己手上。

    我們沒有墮到三惡趣是何等慶倖,此生能夠學到佛法真的很幸運,墮到畜生道變成豬,天生就註定不會讀書寫字,不會打電動玩具,可是生為人就有學會這些的可能性。人類會有苦,天人只有樂,欲界天人因為阿修羅找麻煩,可能會有點苦受,其他天沒有苦,一出生萬事具備,樓宇、天衣皆是現成,根本不需要他們創造,所以他們什麼都不會。反觀我們人類什麼都沒有,所以必須為生活打拼,從亙古以來打拼到現在,就有很好的成就,或許有一天會比天人強。典籍說長壽天不好,只有人好的原因,即是人類有很強的學法能力。為何有此能力?首先是頭腦好,此外的助力就是受苦受難,若無苦難,人類還是不行,當有了智慧又遇困難,就易激發出創造力,所以學法的能力就會很強。

    總之,我們現在雖然沒有佛陀時代的情況,但以後一定會有,沒有的話就很難成就,現在的重點是,要有學法的機會。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修習軌理〉中闡述破邪執時,言學法分成聞、思、修三個階段,經過聞、思階段之後,必須要修,此時,修對行者來說是最重要的,但對於有聞但沒有思的人來說,最主要的修行就是思,連聞都沒有的人,最好的修行就是聞,因為對於尚未聞成的初學者來說,聞法就是修行、修行即是聞法,若他跨第二步去做另外的修行,就會錯誤。

    每部佛經皆言其內容為無上、稀有之法,如《金剛經》雲:有人盡能受持讀誦,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般若心經》亦雲: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通常我們受灌頂時也是一樣,今天修彌勒,明天修文殊,後天又轉到阿彌陀佛,上師都會說此法門是最殊勝的,可是到底何者才是最殊勝?以《金剛經》、《般若心經》來說,看來是名稱不同的二部經,我們如何判斷何者才是無上稀有?其實每個法門都可以變成是最殊勝的,但若不能瞭解最核心的心要,看來就都不是最殊勝。   

    如何瞭解最核心的心要?就是要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宗喀巴大師依據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所作,阿底峽尊者著述《菩提道燈論》,把它當成至寶,只傳給種敦巴尊者,種敦巴尊者則傳給了三、四個人。否則在阿底峽尊者之前,以前的上師教導弟子時,若覺得你適合修止觀,就只傳你止觀,加強止觀就可以了;若你適合修道次第就一直傳你道次第,止觀方面就不提;而道次第與止觀兩者結合在一起,就變成《菩提道燈論》,之後宗喀巴大師依此著述了《菩提道次第廣論》。
 
   
我們必須體會三士道,任何修行皆要以三士道去行持,這麼一來,任何修行、任何法門都會是無上的修持,無論是修阿彌陀佛也好,修彌勒也好,以此三士道修持皆是無上,否則就會變成片面的修持,例如只修佈施會變成片面的一支,不是說佈施不好,但會變成片面單一的,持戒或忍辱等亦是如此,修任一法門都會如此,故要思考用什麼來連結。而三士道之心要即是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正見此三主要道。以三主要道來修,任何法門都會變成無上法門。我們能夠有空閒聞修此法,能生為人而非天人,算是很幸運,應該慶倖!我們要學、修的就是三主要道,而促使我們學、修的推動力即是暇滿。《菩提道次第廣論》講暇滿義大難得,就是要讓我們對自己難得的人身產生歡喜心,使自己提起心力學法,故講暇滿就是要達到這種效果。

   促使我們學法其實還有另一個角度,且許多典籍都會從這個方向去談:首先要知道明確的目的,學法的目的就是要解脫及成佛,故解脫及成佛就是目的;目的明確之後,再看目的是否能夠辦到,也就是能不能的問題,比如目的很偉大,想讓全世界都幸福,可是你一點辦法都沒有,就會變成空談。

    故首先要確定的就是目的,再來就是能力,目的與能力二者非常重要,暇滿基本上講的就是能力,你可以、你能,而且有空閒,又遇到了佛法,怎麼會不能解脫及成佛?所以最先應該跟我們交代的就是目的,即解脫及佛果,但是《菩提道次第廣論》沒有交代,許多典籍都會先把目的交代清楚,再談有無能力達成,由此可知,《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已經學過五部大論的人之後再學的秘笈。

    總歸來說,我們應該先瞭解四諦的合理性,特別是滅諦及道諦,那是很吸引人的東西,瞭解這個之後,再發現自己有能力證道,就會非常的高興!但是,我們為何高興不起來?有暇滿那又怎樣?不把暇滿當成一回事,這就說明我們對於目的並不瞭解,以致於自己有能力也瞧不起,否則解脫、成佛是何等殊勝,比什麼都重要!

    就像如果你知道有長生不老藥,但它在天界,沒辦法拿到,即使坐太空船上去,也沒辦法,或者跟嫦娥一樣,即使到了月球也看不到;又如果長生不老藥是像中樂透,總算是有點希望,但也沒有什麼好努力的,因為那個是靠運氣。佛法不同,先交代解脫及成佛此目標,只要你努力一定可以成就,不像樂透,有可能中、也可能不中,也不像長生不老藥,根本沒有可能,解脫及成佛一定可以成就,如此會推動我們去修行。

我們對於解脫、成佛的描述,要儘量去看,儘量去思惟,《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內容是道次第,講的就是道本身,所以對於成果的描述非常少,幾乎可以說沒有,因此應該將《釋量論》、《現觀莊嚴論》等內容再納進來補充。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