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1/09 07:12:48
學習次第 : 進階

天台觀不可思議境之探討  指導教授:陳英善

本論文是從觀不可思議境的角度,來討論智者大師之思想,智者《摩訶止觀》的一念三千思想,可以作為其思想之基礎,本文以天台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等內容,亦將教理與觀行相互結合,來探討智者的一念三千之學說。所以就其所代表的意義。因此,定此篇論文之題為「天台觀不可思議境」之探討。章節內容大致如下敘述:


第一章〈緒論〉主要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以及與各章節的關係。再加上學者的相關研究。
第二章〈思想的淵源〉,敘述天台山為智者大師修持之地,發展開來,一念三千是《法華經》的宗旨,也是天台智者大師開展其獨具的教觀思想之根據。此章主要分為三部分探討:其一是《法華經》的特色,如何闡釋一念三千之名;其二是智者大師如何根據《法華經》再加以己之創見詮釋一念三千之概念。其三是以不可思議境來討論其內涵。


第三章〈體系的形式〉 此章主要說明天台與一念三千的本質之關係,如教判中的五時、八教,與教觀中的十界十如、圓融三諦、一心三觀等多方面的角度,來探討天台宗的義涵,以期了解智者大師的思想。


第四章〈理論的基礎〉 在了解智者大師思想的主要內容後,本章節主要延續著上一章節,討論智者大師是如何確立中道是一念三千之中心思想觀念,及其運用何種方式來顯現天台所依的《法華經》展現出的思想。


第五章〈圓融的境界〉一念三千說是天台宗的中心思想,圓頓止觀的觀法大體,也是智者大師說出自己心中所行的法門,因此,若欲實踐天台之一念三千理論,必須相互配合成就一套教觀合一的天台思想與實踐體系。


第六章〈總論〉總結前面各章論述外,最後說明一念三千的究竟極說。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89/碩士/研究生:林建強   指導教授:陳英善

關鍵詞:  觀不可思議境 ; 五時 ; 八教 ; 十界十如 ; 圓融三諦 ; 一心三觀

1.經書部分:
1.《妙法蓮華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第九冊。
2.《大般涅槃經》,西晉,竺法護華,《大正》第十二冊。
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唐玄奘譯,《大正》第八冊。
4.《華嚴經》,佛馱跋陀羅譯,《大正》第九冊。
5.《無量義經》,曇摩伽陀邪譯,《大正》第九冊
6.《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曇無蜜多譯,《大正》第九冊。
7.《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第八冊。
8.《維摩詰所說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第十四冊。
9.《大智度論》,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譯,《大正》第二十五冊。
10.《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世親造,菩提留支共曇林等譯,《大正》第二十六冊。
11.《中論》,龍樹菩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第三十冊。
12.《妙法蓮華經文句》,隋,智顗說,《大正》第三十四冊。
13.《菩薩瓔珞本業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第十四冊。
14.《法華經義記》,梁,法雲撰,《大正》第三十三冊。
15.《妙法蓮華經玄義》,隋,智顗說,《大正》第三十三冊。
16.《法華玄義釋籤》,唐,湛然述,《大正》第三十三冊。
17.《金光明經玄義》,隋,智顗說,灌頂錄,《大正》第三十八冊。
18.《摩訶止觀》,隋,智顗說,《大正》第四十六冊。
19.《止觀大義》,唐,湛然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20.《修習止觀坐禪法要》,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21.《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隋,智顗說,《大正》第四十六冊。
22.《六妙法門》,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23.《觀心論》,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24.《法界次第初門》,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25.《方等三昧行法》,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26.《法華三昧懺儀》,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27.《四教義》,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28.《國清百錄》,隋,灌頂撰,《大正》第四十六冊。
29.《高僧傳》,梁,慧佼撰,《大正》第五十冊。
30.《續高僧傳》,唐道宣撰,《大正》第五十冊。
2.專書部分:
1.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上下冊,臺北,學生書局,民六十六年。
2.牟宗三《圓善論》,臺北,學生書局,民七十四年。
3.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台灣學生書局,民七十五年。
4.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學生書局,民六十八年十二月。
5.釋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出版社,民七十七年四月。
6.釋印順《印度之佛教》,臺北,正聞出版社,民七十六年九月。
7.釋印順《中觀論誦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民七十五年五月。
8.釋印順《如來藏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民六十二年二月。
9. 安藤俊雄《天台學--根本思想とその展開》,安藤俊雄著,平樂寺 民七十一年8月1日第六版
10. 安藤俊雄,演培法師譯《天台性具思想論》,臺北,天華出版社,民七十八年,一版
11. 佐藤哲英《天台大師の研究》,百華苑刊 昭和78,9月出版
12. 玉城康四郎《心把捉の展開》,山喜房刊 平成元年,2月第三版
13. 石津照璽《天台實相論の研究》,弘文堂 昭和22,5月。
14.天台思想論 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0 ,臺北,華宇出版社,民七十三年一月版
15. 平川彰,林久稚譯《法華思想》,臺北,文殊出版社,民七十六年十一月版。
16.木村泰賢,歐陽瀚存譯《原始佛教思想論》,臺北,商務出版社,民七十一年版。
17. 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著,高觀盧譯,《印度哲學宗教史》,臺北,商務出版,民六十八,十月三版。
18. 木村泰賢,演培法師譯《大乘佛教思想論》臺北,天華出版社 民七十八年十一月出版。
19.水野弘元,郭忠生譯《原始佛教》,臺北,菩提樹出版,民七十一年九月出版。
20.霍韜晦《絕對與圓融》,臺北,東大出版社,民七十五年五月初版。
21.川田熊太郎,李世傑譯《華嚴思想》臺北,法爾出版社,民七十八年六月出版。
22.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民七十年二月出版。
23.張漫濤《涅槃思想研究》,臺北,大乘文化出版,民七十年出版。
24.張曼濤《天台宗之判教與發展》,《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五十六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六十八年出版。
25.張曼濤《天台思想論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五十七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六十八年出版。
26.張曼濤《天台典籍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五十八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六十八年出版。
27.張曼濤編《佛教與中國思想及社會》,《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九十冊,台北,大乘文化社,民六十八年出版。
28.吳汝均《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學生書局,民七十二年出版。
29.吳汝均《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民八十三年出版。
30.吳汝均《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民八十三年出版。
31.吳汝均《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民八十四年出版。
32.陳英善《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台北,法鼓文化出版,民八十六年三月出版。
33.霍韜晦《絕對與圓融》,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七十五年出版。
34.呂澂《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公司,民七十六年出版。
35.李志夫《妙法蓮經玄義研究》,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民八十六年出版出版。
36.尤惠貞《宗性具圓教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民八十二年出版。
37.平彰川等著《法華思想》,林保堯譯,台北,佛光出版社,八十七年出版。
3.論文
1.陳英善 〈論述天台智者大師的次第戒聖行〉 《圓光佛學學報》,民八十二年,.第三十二卷,第二期。
2.陳英善〈論發心─以天台智者大師之論述為主〉《吼子吼》民七十六年七、八月,第二十六卷,第七、八期。
3.陳英善〈評「從法性無明」到「性惡」〉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民八十六年七月,第二期。
4.陳英善〈天台智者大師思想形成之時代背景─南北朝佛學思想對智者之激發〉《圓光佛學報》,民八十二年十二月,創刊號。
5.李志夫〈天台宗理事觀〉《華岡佛學學報》,民七十二年七月,第六期。
6.張瑞良〈智者之哲學方法〉《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民八十年一月,第十四期。
7.尤惠貞 〈依一心開二門之思想架構看天台宗「一念無明法性心」之特殊義涵〉 《中正大學學報》,民八十四年十二月,第六卷,第一期。
8.楊惠南 〈智顗的五時八教判〉 《正觀》,民八十六年十二月,第三期。
9.陳重文 〈天台大師的教相論〉 《獅子吼》,民七十六年四、五、六月,第二十六卷,第七、八期。
10. 吳汝均〈龍樹與天台哲學,《內明》,民七十三年六月,第一四七期。
4.學術著作:
1.許國華 《天台圓教與佛性思想研究》 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八十四年六月。
2.古天英 《智顗摩訶止觀之研究》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七十九年。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