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6 20:54:09
學習次第 : 進階

大學課程中佛教教育的方向和實際  

內容摘要:本文論述了21世紀佛教(宗教)教育的必要性和方向,並且論述了如何在圓光大學進行宗教思想的基本教育。 並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較詳細地論述,即,人性化教育(完善人的教育-人性的恢復), 道德倫理的教育, 青少年善德及老人福祉倫理, 環境倫理。本文較詳細地解釋了 物質之發展,必須開闢精神等圓佛教精神的基本內涵和實質。提出了圓佛教與一般佛教思想上不同之處。

關鍵字:人性教育 恩 協力合作 善德


一、 21世紀佛教(宗教)教育的必要性和方向

人類經過19世紀和20世紀的科學和技術革新,物質文明有了飛躍的發展。同時,又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和文化的發展。

與此同時,物質文明上的豐富使人間的欲望趨於無限大,鈍化了抑制貪欲的自製力的智慧, 也帶來了顛倒人間生活方向和價值觀的副作用。去年(2008年)美國發生的金融危機使整個世界全人類帶來痛苦,這也是只重視物質文明的產物。

許多著名的學者預言,在21世紀,人類主要的精神支柱,由西洋精神向東洋精神轉移,也就是,由西歐宗教中心轉向以佛教為主的東洋宗教中心變化。

在這樣的時期,洞察到人類發展之路的圓佛教開創者大宗師少太山樸重彬(18911943)提出了物質之發展,必須開闢精神的圓佛教開教訓語,在此基礎上,新的宗教-新的佛教在韓國有了新開教。本論文是在此圓佛教教法為中心,筆者對佛教(宗教)教育的方向和圓佛教設立的韓國圓光大學校開設的圓佛教教學課程為核心的大學佛教教育的現象及相互關係進行了考察,並做報告。

二、理想的人-佛教教育的方向

屬於高等教育機關的大學教育,人性化教育的基本方向應當是:? 人性化教育(完善人的教育-人性的恢復), 道德倫理的教育, 青少年善德及老人福祉倫理, 環境倫理,在此基礎上,進行分類和考察,並做報告。

1. 人性化教育(完善人的教育-人性的恢復)

人性化教育是完善人的教育或者定義為恢復人性的意義。Pestalozzi主張人性教育是人性內在素質的協調發展的教育。智育、體育和德育的協調關係是通過理想人格的涵養教育來實現,這是他的願望。

一般來說,人格是人在生活上,通過各自的個性和主體性( identity )的發展和開拓,客觀上對自身的認識(self realization),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good human relationship),是具有自己的人生哲學,具有進行創造性的生活哲學(philosophy of life),並且具有始終如一的一貫性和傾向性。近來,智慧指數IQ和比智慧指數更有必要的情感指數EQ進行同時評價。

大學的佛教(宗教)教育是通過確立理想人的人格形成為目標,並進行人性化教育。可以從以下三個大的方面進行考察。

第一,是主體的人性教育(人性的恢復)

受到高度發達的科學文明影響,物質第一主義的風潮蔓延起來,由此產生了現實生活中的人性的喪失和物質奴隸現象。由人類的物質奴隸現象產生的敗落是人性之根本生命喪失,是招徠人類不幸之根源。圓佛教大宗師少太山提出:人是萬物的主人,萬物是被人使用的,人道是仁義的主體,是權謀術數之結束。人的精神能支配萬物,仁義之宏道是立於世上的理所當然。近來, 仁義主體喪失了應有的位置,權謀術數在世上橫行,宏道受到很大的玷污。同時主張,物質和精神的關係上,由於主和次關係顛倒,使用物質之主體的精神力量應當長期弘揚。又提出物質之發展,必須開闢精神”“使用物質的人之精神漸漸衰弱,被人使用的物質的勢力日漸興旺,難以避免的物質的奴隸生活……” 。在人間生活上,樹立精神之主體是非常重要,必須切實得到弘揚和提倡。在這樣的觀點上,特別是,以佛教為宗旨的大學,通過佛教教育,著力點應當放在人的本性乃至人的主體性恢復上。精神的力量以至恢復了人的本性的主體的人,從物質奴隸現狀中解脫出來,才能使人類克服不幸的根源。

第二,是善用的人性教育

善用的含義是活化使用,即,活用的意義和實施致以恩惠的道德來理解。大宗師少太山指出掌握宇宙的真理,通達活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動作之精華的人即為天人也,聖人也,也就是佛人也,同時他還提出了若知道如何利用法,則天下沒有可分之物也。不管科學文明發展到何種地步,如果有了能善用人的能力,沒有理由對物質文明發展進行警戒。大宗師少太山的物質文明的發展,必須開闢精神,並不是排斥物質,而是,發揚能夠正確活用物質的精神力量。不管科學文明及物質文明發展到何種程度,其專門技術或者實物質等是被人的根本精神(善用能力)所活用的物件。只有人性之根源被善用之時,科學的真正含義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

所以,又提出如果不是用善心來使用物質, 世上再好的物質也只能被惡用,……(中略)……千萬境界的永恆-自利和利他等所有的一切被善心所支配。……(中略)……從物質和精神結合出發來努力發展和建設文明世界。與此類似,我們通過佛教教育來實現培養不是排斥物質的,而是善用物質的和具有圓滿能力人。

第三,是靈魂和肉體雙全的人性教育

為了實現具有人性的理想的我們的生活,人的精神和生活應當得到圓滿的調和。一般來說,宗教人士輕視物質生活,具有只重視精神修道的傾向。相反,非宗教人士認為,精神修養和道學修養是只有閒暇時間的人之事,因此而疏忽修養學習。對此,大宗師少太山認為,前者是肉身不具者,後者是精神不具者,竭力提倡,為了和平安樂的世界,內外文明,即,精神和身軀的文明而竭盡進取。現代社會的科學文明以前所未有的境界來開拓和躍進。由此而產生了人類生活的多樣性,並且提供了便利。但是,另一方面,物質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價值觀的混亂、人性的喪失。因為物質第一主義的盛行,事實上,產生人類的危機。在人的生活上,雖然精神價值是重要的,但只有精神同樣也不能在世界上生存。一部分宗教人士具有只重視和追求精神價值而疏忽物質價值的傾向。由此而產生了生活上的貧困和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病根。

大宗師少太山指出了如上所說的弊端,提倡新時代宗教的真理修道(精神文明)和發展物質生活(科學文明)應當有益於世界。因此,在佛教教育上,更有必要進行靈肉雙全的完人的人性教育。

 

2.道德倫理的教育

在道德問題上,道是人倫之道也。這是在社會上,有關人的行動和人的關係的存在形式規範。在這個觀點上,道德教育應當有別於嚴密的知識教育。知識教育是為了強調提高知識的教育,與此有別的道德教育是,包含知識教育在內的精神教育、社會規範教育、人際關係及個人情緒教育。道德教育重點在於,比知識教育更有助於人在社會中正確的生活,更有助於人實現在人際關係上圓和的人格教育。所以,21世紀開始,宗教如何進行道德倫理教育呢?

第一,生命倫理的教育

現在,在世界各處存在著輕視生命現象,這種現象相當普遍。現代的產業文明給人類帶來物質上的生長和富饒。與此相反,又給人類帶來人的心性的荒廢化和對生命的疏忽。給人類帶來了無情的毀滅和與鄰和睦協同的共同體的生活的倫理。即,現代產業社會產生了人與人關係、人與社會關係、人和自然關係的破壞和分裂,同時產生了相互對立相互爭鬥的適者生存的冷酷的世界。這不僅僅帶來了倫理上的和精神上的危機,而且帶來了生存環境和制度的危機,同時存在著破壞地球上整個人類的生命的危機。

圓佛教大宗師少太山把如果沒有相互關係的對方則不能生存 定義為恩(圓佛教《正典》四恩之一)。他領悟到恩不僅僅是維持人類社會秩序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內涵與宇宙中的生命力和協調力,自我和所有存在的關係看作是如果沒有相互關係的對方則不能生存,所有的存在本身就是恩,不能認為只有把自己的生命單獨隔離開來才能正確觀察和評價其他的存在,只有在扶救眾生、同樣得到扶救的海洋裏,才能相互救助、相互生長、相互依存,與生俱來的秉賦和品性才能得到正確的發展,恩惠是能動的生命。

第二,生相倫理的教育

大宗師少太山醒悟到沒有天地,能否保全存在;沒有父母,能否誕生生身,即使是誕生了,沒有自力的生身能否生養;在沒有人跡沒有禽獸沒有草木的地方能否單獨生存;沒有法律能否維持安寧秩序並且生存下去的真諦。並且他領悟到,如果沒有相互關係的對方則不能生存。宇宙萬物的存在根源是,因為有了恩的無限相互生存性。所有關係是不以敵對的相互生存關係,是相依相資的恩惠關係,只有維持這種恩惠關係才是開明。人如果沒有天地大自然的恩惠,如果沒有父母生育的恩惠,如果沒有同胞的相扶相助的恩惠,如果沒有法律的保護,他便暫時也無法生存下去。對如果沒有相互關係的對方則不能生存的生命恩惠的四恩進行報恩是理所當然的道理也。這恩的關係不是永恆的固定不變的關係。雖然在時間和空間中存在著永無止境的變化,但從根本上說, 如果沒有相互關係的對方則不能生存,這個觀點作為相許生存之道德的實質,意味著應當實踐報恩的行為。


3
.青少年的善德及老人福祉倫理

今天,如果舉一例世界上共同關心的事情,那麼那是青少年的道德(善道)及老人的福祉問題。首先,談一談青少年的幾個問題,性倫理墮落,服用麻藥,自殺等脫離現實行為在世界各國持續地成為問題。

再者,老人問題也就是福祉問題,為了解決這兩者,應當通過各種倫理意識參與才能解決。這種事業也是從事宗教的人士應當率先通過進行宗教教育和學校教育,事先預防和解決。

4.環境倫理

近來,像如此深刻的世界環境問題是少有的。一言以畢之,環境是指圍繞著我們人類外界全部。重視環境問題的理由是,環境其本身是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從與人的生活密切關聯性上找到其含義。

已經在世界上有Green Peace (綠色和平)運動,還有環境協約等,強調四生一身的佛教界應當特別關心環境問題,並且應當提出解決環境問題的策略。

三、實際的人 佛教教育-圓光大學校 在進行圓佛教教學課程的實際

1.佛陀精神收穫和開放的佛教(宗教)教育

現代是宗教多元主義時代。各宗教教育機關進行與各自宗教的有關的聖者精神教育,但是應當同時進行能夠理解其他宗教聖者精神的一般的宗教教育。在維持自身宗教正體性的同時,能夠理解其他宗教正體性也是重要的,即,從自己宗教中心主義中解脫出來,在所有健全的宗教目標是可以相通的認識下,為了弘揚共同的善,從各自宗教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與其他的宗教人士一起在大學的教育課程中,進行開放的佛教教育和宗教教育項目(Program)。

這樣的宗旨在圓光大學校隊全體學生進行包含一般宗教和佛教及圓佛教思想的《宗教和圓佛教》教學科目。《禪和人格修煉》、《現代社會和禪》、《現代社會和宗教》等心性修煉作為教學大綱的一般教養選修科目,這樣的教學效果得到了高度的評價。

2.宗教之間協力合作運動和實踐

宗教是絕對真理與人結合,救濟普眾,完善人性的集團努力。這樣的宗教機能意味著人生涵養,超越的真理和人性聯繫起來,追求超越現實和人的成長及完成結合,從危險和災難中保護人性,同時提供人類的和平。為了解決類似問題,要求宗教之間的協力合作比任何時候都來的切實。通過這樣的協力合作,提出成為人類的共同課題的青少年及老人問題、環境污染、宗教戰爭、人性的喪失、核問題等的共同的行動和對策,實現人類的安寧和和平世界,是賦予給佛家弟子使命。從1970年開始,圓佛教提倡進行建立宗教之間的協力合作運動的機構的宗教聯合運動(UR),提出了與現存的宗教聯合機構進行協力合作和共同革新運動。

四、結束語

圓佛教實施這種理念的學科教育課程。在韓國大學畢業學分是140分,其中專業科目是70餘學分,教養科目36學分,一般教養選擇科目是34分程度。從1996學年度新生開始,實施雙學分專業制度。第一和第二專業各自取得36學分便可,剩下的學分可以自由地選擇。

圓佛教的這種學科安排,外在的教育目標是,?確立宗教的秉性涵養和奉獻(奉仕)精神,理解傳統思想的理解和創造新精神文化,促進宗教之間的協力合作和世界和平。內在的教育目標是,?以教學法為手段的秉性涵養,教學理念的基本理解,諸宗教思想的理解,教學法之現代的應用能力培養,教化能力和機能涵養等。圓佛教的學科的這種教育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有了具有各種相互協力合作關係的圓光大學校這樣的綜合大學。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