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9/12/24 03:14:57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09/12/24 02:55:07   編輯部 報導

 頓悟與超越----《六祖壇經》的身心哲學詮釋 指導教授:蔡昌雄

研究架構從三個方向來論述,首先以參考文獻資料及歷史分析,來探討、分析禪宗及《壇經》頓悟與超越的內涵,再從哲學的角度,來瞭解其意涵;最後則是從頓悟與超越的身心關涉上做分析與探討。


本文頓悟觀部分,主要從《壇經》心、無住、無相、無念為論述內容,其三者是一體不可分的;這三者的「無」皆具有超越的意思;無念即宗旨,無住為實現此無念,而無念、無住即是無相,所以又以無相為體;《壇經》以「自性」為主,其無相是本體自性清淨,無住是本性無束縛,而無念是心無染著,依此修證見性;因此惠能的思想是超越修與不修的層次,即透過這世間境、相、念的觀照(超越)證得頓悟菩提。


在身、心的超越性方面,其「超越」是離不開人格的內在狀態,尤其是禪宗如來禪體系更形明顯,它有別於西方唯心論、唯物論、心物二元論或一元論的哲覺思想範疇;它是一種內外超越的狀況,藉由這超越的過程而達到頓悟的目的;因此身、心在禪修的立場是超越現象界又不離現象界的當下狀況所展現出身、心、人格真善美的頓悟現象。
事實上,頓悟與漸悟一個是當下結果,一個是有過程階段,而過程的最終還是會到達結果;因此這不是法的頓、漸問題,而是人的問題;所以《壇經》主張法是沒有頓漸之分,而人則有利鈍之別,因此才分出頓漸。在修行過程中,漸修只是等待頓悟的結果出現,當漸修一旦豁然頓徹,那當下就證得頓悟;因此修證的過程中,雖有頓漸,但最終仍是頓悟的,所以六祖惠能才會說「法本一宗」;我們在《壇經》六祖與五祖的對話中所提之人雖然有南北之分,但佛性並無南北之別,就可看出六祖惠能對頓悟與漸悟的主張;所以,頓悟與漸悟的身心超越也是如此;即法是一樣的,身心的超越過程也是一樣的,只是境界的執著、抓取深淺不同罷了。關鍵詞: 覺 ; 自我 ; 第一義 ; 理入 ; 五句自性  簡易查詢  進階查詢    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89/碩士/研究生:邱君亮  指導教授:蔡昌雄

蔡昌雄教授-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全球資訊網

蔡昌雄教授蔡昌雄教授

◎本文延伸閱讀與佛法研究資料庫- ◎本文延伸閱讀與佛法研究資料庫-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政治大學圖書館NCCU網站 

國立成功大學數位論文全文 系統     台灣師範大學博碩士論文系統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NTU LIBRARY

佛教高階經營師與講師培訓班-國際學士院主辦〈一年培訓 後可銜接 國際學士院營管理碩士﹝一年取得﹞-資格大專畢* 三年以上工作經驗*不限科系*只酌收成本及材料費*利用星期六或日半天上課*2009年3月開課*電話報名    02-27196686    

◎經營研究高階人才培養 搖籃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教授簡介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融合/應用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5
節三節 論文結構綱要……………………………………6
第二章 《壇經》頓悟思想的文獻與歷史分析……………10
第一節 《壇經》版本源流………………………………10
第二節 頓悟文本分析……….…………………………13
第三節 頓漸之爭…………………………………………25
第四節 詮釋學的問題……………………………………28
第五節 達摩以前的禪……………………………………30
第六節 達摩到六祖的禪脈絡發展………………………37
第七節 南北宗的分歧……………………………………44
第三章 頓悟與超越的哲理分析……..……………………50
第一節 超越的概念………………………………………50
第二節 修與不修…………………………………………64
節三節 「心」是什麼……………………………………68
第四節 無念、無相、無住………………………………70
第五節 外求、內求………………………………………72
第六節 如何超越…………………………………………76
第四章 頓悟與超越的身心關涉………………………80
第一節 心、物的概念……………………………………80
第二節 身心的超越性……………………………………87
節三節 《壇經》「心」的身心超越性…………………96
第四節 《壇經》無念、無相、無住的身心超越性……98
第五節 頓悟與漸悟的身心超越…………………………99
第五章 結論………….……………………………………103
第一節 中國禪宗之研究概況……………………………105
第二節 禪的生活化………………………………………106
第三節 生活中的禪機……………………………………107
第四節 目前研究的困境…………………………………108
第五節 解決之道與未來研究展望………………………109
 


延伸閱讀:【數位佛學院】【利美知識

論 文 參 考 書 目
一、經典文獻:
大正藏卷12
《涅槃經》
大正藏卷12
《阿彌陀經》
大正藏卷12
《觀無量壽經》
大正藏卷24
《菩薩戒經》
大正藏卷25
《大智度論》
大正藏卷30
《中觀論頌》
大正藏卷32
《心經》
大正藏卷32
《大乘起性論》
大正藏卷32
《成實論》
大正藏卷41
《俱舍論》
大正藏卷45
《肇論疏》
大正藏卷48
《宗寶本壇經》
大正藏卷48
《敦煌本壇經》
大正藏卷48
《禪源諸詮集都序》
大正藏卷48
《碧嚴錄》<第四十五則公案>
大正藏卷48
《六祖壇經》
大正藏卷49
《釋氏稽古略》
大正藏卷50
《高僧傳》<二集卷十九>
大正藏卷50
《宋偕傳》<卷八>
大正藏卷50
《宋高僧傳》<.弘忍傳>
大正藏卷51
《傳燈錄》
大正藏卷51
《荷澤大師神會傳》
大正藏卷52
《廣弘明集》<卷一八>
大正藏卷52
《辯宗論》
大正藏卷85
《楞伽師資記》
大正藏卷85
《觀心論》
續藏冊138
《五燈會元》<卷十七>
續藏冊118
《古尊宿語錄》<卷1>
續藏冊
《圓覺經大疏鈔》<卷3之下>
老子
《道德經》《正統道藏》正統道藏
二、當代著作:
鈴木大拙,公田連太郎校訂
西1934年《神會話錄》 日本森江書店
久松真一著
西1969年《東洋的無》 東京:理想社
鄔昆如著
西1970年臺北《西洋哲學史》 正中書局
蘭絲.羅斯著 徐進夫譯
西1982年《禪的世界》 臺北 志文出版社
何國銓著
西1985年《中國禪學思相研究》 臺北 文津出版社
何國銓著
西1987《禪學思想研究》<宗密禪教一致理論與判攝問題之探討
> 文
津出版社
蔡仁厚著
西1989年《中國哲學史大綱》 臺北 台灣學生書局
阿部正雄著 王雷泉、張汝倫譯
西1992年《禪與西方思想》 臺北 桂冠圖書公司
杜繼文.魏道儒著
西1993年《中國禪宗通史》 大陸江蘇 江蘇古籍出版社
竺摩法師鑑定、陳義教居士編
西1994年《佛學常見詞彙》 臺北 福智之聲出版社
洪修平.永和著
西1994年《禪學與玄學》 臺北 楊智文化事業股份公司
吳汝鈞著
西1995年《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 臺北 文津出版公司
久松真一著
西1995年《究極的危機與復活》 台北 文津出版社
吳怡著
西1996年《中國哲學發展史》 三民書局股份公司 臺北
傅偉勳著
西1996年臺北《西洋哲學史》 三民書局
楊儒賓著
西1996年《儒家身體觀》 臺北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牟宗三著
西1997年《佛性與般若》 臺北 台灣學生書局
吳汝鈞著
西1998年《絕對無的哲學》 臺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W.T.Stance著楊儒賓譯
西1998年《冥契主義與哲學》 臺北 正中書局
Huston Smith著 劉安雲譯 劉述先校訂
西1998年《人的宗教》 臺北 立緒出版社
吳經熊著 吳怡譯
西1999年《禪學的黃金時代》 臺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何光護著
西1999年《多元化的上帝觀》 大陸貴州 貴州人民出版社
約翰.希克著 錢永祥譯
西1999年《宗教哲學》 臺北 三民書局
崔默著 賴妙淨譯
西2000年《宗教學導論》 臺北 桂冠圖書公司
三、論文及其他資料:
監修釋道安 主編張曼濤
西1976年《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臺
北 大乘文化出版社六祖壇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曼濤主編
西1978年《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2)》<禪宗思想與歷史 > 臺
北 大乘文化出版社
林純德撰
西1995年 <鈴木大拙禪學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 文化大學哲研
鶴齡撰
西1996年 <六祖惠能的思想研究> 輔仁大學研學研究所論文
詹勵吾
西1999年《佛學選譯》<揭破神會和尚與六祖壇經所謂真偽的謎一
文>慧炬出版社


備註 : 聯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