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參加 我要祈福
尊貴哈欣仁波切

入中論課程教授

主講者:哈欣仁波切

 

日期、時間:

9/16~10/28

週六下午14:00~17:30

 

11/17~11/25

週五晚上19:00~21:00、

週六下午14:00~17:30

 

12/2~12/16

週六下午14:00~17:30

 

報名方式:姓名、電話、LINE ID(以便加入群組參與討論)。請電郵寄至佛學院Mail或是來電大乘林佛學院報名

 

哈欣仁波切簡介:

1987年於西藏色拉寺出家,

1987~1991於拉薩「色拉昧佛學院」就讀。

1991年到達印度。

1991~2008年在印度「色拉昧佛學院」繼續學習。

2003~2008共六次參加格魯派三大寺廟「五部大論」考試,都得到第一名,獲頒佛學博士「拉讓巴格西」學位。

2010年於上密院通過密法考試,榮獲第一名「那讓巴格西」殊榮。

 

課程介紹:  由「四部宗義」前行引導後,步入聞思修「中論」的深義

 

「四部宗義」,是佛教四大部主要宗派思想義理的彙整。它們分別是小乘的毘婆沙宗與經部宗、大乘的唯識宗和中觀宗。上述四部宗的順序,並非按照發展的時間先後而排,是依由「有」到「空」、由「小乘」到「大乘」,根據義理解釋,由淺入深而排列。

《中論》又稱《中觀論》,全書以頌體撰寫,因此也稱《中頌》,主要在解釋空性思想的內涵,提出「緣起性空」的主張,認為萬法皆是因緣而生,因此皆自性空。作者龍樹菩薩在《中論》第一卷開宗明義地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這在說明「緣起性空」不偏不倚的「中道」思想特質。以上「八不」 的說法,是透過否定的方式來破除眾生對「實有」的執著。

龍樹菩薩所撰述的《中論》為引導眾生脫離輪迴苦海的慈悲教示,而月稱論師所著的《入中論》則是詮釋《中論》的注疏本,主要在闡釋中觀應成派的空性見,它是通達《中論》的階梯。文殊菩薩說:「月稱論師是上方世界中極具智慧與毅力的大菩薩,為了光顯龍樹菩薩的宗法,發願投生娑婆。他的解釋,完全符順於龍樹菩薩的旨意,應當信受。」

 

《入中論》一書的「入」指的是「悟入、深入」,「中」是指「中觀論」,「論」就是「論典」。總的來說,「入中論」就是「悟入中觀論的論典」。

 

《入中論》最大的特色,是行解並重。不同於一般論典,或偏於修行,或偏於說理,《入中論》由菩薩修行的次第著手,從初發心一直到成就無上菩提,針對中間經歷的所有階段、行持方法與證悟境界都加以討論,可謂行門與解門同時俱進、相互配合的論典。

 

《入中論》一書,對十二世紀之後的藏傳佛教影響非常之大。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開山祖師宗喀巴大師,在其最重要的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即大量引用《入中論》的內容並加以闡述。《入中論》在現今藏傳佛教亦為僧人必讀的五部大論之一,由此可見它的思想在佛教義理當中的重要性。

 

然而,因為上述二者皆精深遠大,後人難以通曉,宗喀巴大師因此對這兩本論典進行注疏,作《入中論 善顯密意疏》。

 

宗喀巴大師繼承阿底峽尊者的法脈,而阿底峽尊者的中觀正見則宗於月稱、佛護一派,所以若想探求龍樹菩薩所著《中論》的深義,《入中論》是步入「中觀正見」殿堂的階梯。而《入中論 善顯密意疏》則是在修學上述二論前不可不讀的必修課程,它針對《入中論》詳加註解,內容旁徵博引,論述鉅細靡遺,深入闡發龍樹菩薩一脈空性思想的精密深微之處,使我們能夠一窺堂奧,對佛法的中觀正見有全面且細緻的理解,藉此開顯《中論》與《入中論》周密的義理,以利後學研讀、領解,進而依教奉行。

 

龍樹菩薩以大慈心造《中論》,月稱論師以大悲心造《入中論》,皆欲令一切有情迅速證達「法無我及人無我」。再配合宗喀巴大師對於《入中論》的無垢解析,更能精準迅速地幫助修行者了達空性義理。

 

此次課程全程皆為免費參加,歡迎大家踴躍報名。

【大乘林佛學會】相關聯絡資訊如下:

大乘林佛學會 http://mahayanabuddhism.org

地點:新北市林口區文化三路一段39巷116弄9號2樓

電話報名專線:(02)26009202

信箱:mahayana62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