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 考 書 目 |
| |
| 一、 大藏經、卍續藏經 |
| 宋‧施護譯,《佛說蟻喻經》,大正藏1冊。 |
|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長阿含經》,大正藏1冊。 |
|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大正藏1冊。 |
| 東晉‧法顯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1冊。 |
| 宋‧施護譯,《佛說月喻經》,大正藏2冊。 |
|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2冊。 |
|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一阿含經》,大正藏2冊。 |
| 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大正藏3冊。 |
| 唐‧般若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正藏3冊。 |
| 唐‧地婆訶羅譯,《方廣大莊嚴經》,大正藏3冊。 |
| 唐‧義淨譯,《佛說譬喻經》,大正藏4冊。 |
| 僧伽斯那撰,蕭齊‧求那毘地譯,《百喻經》,大正藏4冊。 |
| 西晉‧法炬共 法立譯,《法句譬喻經》,大正藏4冊。 |
| 後漢‧支婁迦讖譯,《雜譬喻經》,大正藏4冊。 |
|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6冊。 |
| 粱‧僧伽婆羅譯,《文殊菩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8冊。 |
| 姚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8冊。 |
|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9冊。 |
|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60),大正藏9冊。 |
|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80),大正藏10冊。 |
| 唐‧尸羅達摩譯,《佛說十地經》,大正藏10冊。 |
| 西晉‧竺法護譯,《度世品經》,大正藏10冊。 |
| 唐‧菩提流志譯并合,《大寶積經》,大正藏11冊。 |
| 梁‧僧伽婆羅等譯,《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大正藏12冊。 |
|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12冊。 |
|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離垢施女經》,大正藏12冊。 |
| 北涼‧曇無讖譯,《大分等無想經》,大正藏12冊。 |
|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12冊。 |
|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12冊。 |
| 唐‧玄奘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大正藏13冊。 |
| 吳‧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大正藏14冊。 |
| 元魏‧菩提流支譯,《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大正藏15冊。 |
| 隋‧寶貴合,《合部金光明經》,大正藏16冊。 |
| 北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正藏16冊。 |
| 梁‧真諦譯,《佛說無上依經》,大正藏16冊。 |
| 宋‧天息災譯,《佛說十號經》,大正藏17冊。 |
| 宋‧法賢譯,《佛說法身經》,大正藏17冊。 |
| 元魏‧佛陀扇多譯,《如來師子吼經》,大正藏17冊。 |
| 失譯,《佛說甚深大迴向經》,大正藏17冊。 |
| 元魏‧菩提流支譯,《佛說法集經》,大正藏17冊。 |
| 宋‧施護等譯,《佛說佛十力經》,大正藏17冊。 |
| 後漢‧迦葉摩騰共法蘭譯,《四十二章經》,大正藏17冊。 |
| 唐‧般刺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愣嚴經》, |
| 大正藏19冊。 |
| 唐‧般若共牟尼室利譯,《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大正藏19冊。 |
|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四分律》大正藏22冊。 |
| 姚秦‧竺佛念譯,《菩薩瓔珞本業經》,大正藏24冊。 |
| 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25冊。 |
| 親光菩薩造,唐‧玄奘譯,《佛地經論》,大正藏26冊。 |
| 龍樹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十住毘娑沙論》,大正藏26冊。 |
| 天親菩薩造,後魏‧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大正藏26冊。 |
| 姚秦‧曇摩耶舍共曇摩掘多等譯,《舍利弗阿毗曇論》,大正藏28冊。 |
|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大正藏31冊。 |
| 發合思巴造,元‧沙羅巴譯,《彰所知論》(卷2),大正藏32冊。 |
| 馬鳴菩薩造,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藏32冊。 |
| 宋‧法賢譯,《佛三身贊》,大正藏32冊。 |
| 龍樹菩薩造,宋‧施護譯,《讚法界頌》,大正藏32冊。 |
| 唐‧宗密述,《金鋼般若經疏論纂要》,大正藏33冊。 |
| 龍樹菩薩造,姚秦‧筏提摩多譯,《釋摩訶衍論》,大正藏32冊。 |
| 隋‧智顗說,《妙法蓮華經文句》,大正藏34冊。 |
| 唐‧窺基撰,《妙法蓮華經玄贊》,大正藏34冊。 |
| 隋‧智顗說,灌頂記《觀音義疏》,大正藏34冊。 |
| 唐‧法藏撰,《華嚴經文義鋼目》,大正藏35冊。 |
| 唐‧法藏述,《華嚴經探玄記》,大正藏35冊。 |
| 唐‧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正藏35冊。 |
| 唐‧智儼集,《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大正藏35冊。 |
| 隋‧吉藏撰,《華嚴遊意》,大正藏35冊。 |
| 唐‧澄觀述,《大華嚴經略策》,大正藏36冊。 |
| 唐‧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大正藏36冊。 |
| 唐‧澄觀述,《新譯華嚴七處九會頌釋章》,大正藏36冊。 |
| 唐‧李通玄撰,《新華嚴經論》,大正藏36冊。 |
| 唐‧善導集記,《觀無量壽佛經疏》,大正藏37冊。 |
| 宋‧元照述,《佛說阿彌陀佛經義疏》,大正藏37冊。 |
| 隋‧吉藏撰,《無量壽經義疏》,大正藏37冊。 |
| 隋‧吉藏撰,《維摩經義疏》,大正藏38冊。 |
| 唐‧智顗說,湛然略,《維摩經略疏》,大正藏38冊。 |
| 隋‧智顗說,灌頂錄,《金光明經玄義》,大正藏39冊。 |
| 宋‧知禮述,《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大正藏39冊。 |
| 唐‧宗密著,《佛說盂蘭盆經疏》,大正藏39冊。 |
| 唐‧宗密述,《大方廣圓覺修多了義經略疏》,大正藏39冊。 |
| 宋‧寶臣述,《注大乘入楞伽經》,大正藏39冊。 |
| 唐‧法藏撰,《入楞伽心玄義經》,大正藏39冊。 |
| 唐‧法崇述,《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教跡義記》,大正藏39冊。 |
| 明‧宗防如玘同註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大正藏39冊。 |
| 唐‧法藏撰,《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大正藏40冊。 |
| 唐‧法寶撰,《俱舍論疏》,大正藏41冊。 |
| 唐‧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大正藏42冊。 |
| 唐‧智周撰,《成唯識論演秘》,大正藏43冊。 |
| 隋‧慧遠撰,《大乘義章》,大正藏44冊。 |
| 明‧智旭述,《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大正藏44冊。 |
| 新羅‧太賢作,《大乘起信論內義略探記》,大正藏44冊。 |
| 唐‧法藏撰,《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大正藏44冊。 |
| 宋‧子璿錄,《起信論疏筆削記》,大正藏44冊。 |
| 唐‧宗密著,《注華嚴法界觀門》,大正藏45冊。 |
| 唐‧宗密著,《華嚴法界觀門》,大正藏45冊。 |
| 隋‧杜順著,《華嚴一乘十玄門》,大正藏45冊。 |
| 唐‧法藏撰,《華嚴經金獅子章註》,大正藏45冊。 |
| 唐‧法藏撰,《華嚴經義海百門》,大正藏45冊。 |
| 唐‧法藏述,《華嚴經問答》,大正藏45冊。 |
| 唐‧法藏述,《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大正藏45冊。 |
| 唐‧法藏述,《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大正藏45冊。 |
| 唐‧法藏撰,《華嚴遊心法界記》,大正藏45冊。 |
| 新羅‧明皛述,《海印三昧論》,大正藏45冊。 |
| 唐‧智儼集,《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大正藏45冊。 |
| 唐‧窺基撰,《大乘法苑義林章》,大正藏45冊。 |
| 唐‧智儼集,《華嚴五十要問答》,大正藏45冊。 |
| 唐‧法藏述,《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大正藏45冊。 |
| 隋‧杜順著,《華嚴五教止觀》,大正藏45冊。 |
| 唐‧澄觀述,《華嚴法界玄鏡》,大正藏45冊。 |
| 不著集者名字,《法界圖記叢髓錄》,大正藏45冊。 |
| 粱‧諸大法師集撰,《慈悲道場懺法》,大正藏45冊。 |
| 新羅‧見登之集,《華嚴一乘成佛妙義》,大正藏45冊。 |
| 隋‧吉藏撰,《大乘玄論》,大正藏45冊。 |
| 唐‧湛然述,《止觀輔行傳弘決》,大正藏46冊。 |
| 遼‧道殴集,《顯密圓通成佛心要》,大正藏46冊。 |
| 隋‧智顗說,《摩訶止觀》,大正藏46冊。 |
| 隋‧智顗撰,《四教義》,大正藏46冊。 |
| 宋‧紹隆等編,《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大正藏47冊。 |
| 宋‧宗曉編,《樂邦文類》,大正藏47冊。 |
| 失譯者,《曆代法寶記》,大正藏51冊。 |
| 宋‧延壽集,《宗鏡錄》,大正藏48冊。 |
| 宋‧重顯 頌古,克勤 評唱,《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大正藏48冊。 |
| 唐‧法成撰,《大乘四法經論廣釋開決記》,大正藏85冊。 |
| 唐‧道掖撰,《淨名經關中釋抄》,大正藏85冊。 |
| 唐‧法成撰,《大乘四法經釋抄》,大正藏85冊。 |
| 唐‧道氤撰,《御注金鋼般若波羅蜜經宣演》,大正藏85冊。 |
| 唐‧知恩撰,《金鋼般若經疏》,大正藏85冊。 |
| 唐‧曇曠撰,《大乘起信論廣釋》,大正藏85冊。 |
| 新文豐編審部編輯,《卍續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 |
| |
| |
| 二、 華嚴專書 |
| 高峰了州著,釋慧嶽譯,《華嚴思想史》,台北中華佛教文獻印,1979。 |
| 龜川教信著,釋印海譯,《華嚴學》,新竹無量壽出版社,1988。 |
| 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譯,《中國華嚴思想史》,台北東大,1996。 |
| 川田熊太郎‧中村元等著,李世傑譯,《華嚴思想》,台北法爾出版社,1989。 |
| 方東美著,《華嚴宗哲學》,台北黎明出版,1986。 |
| 楊政河撰,《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台北慧炬出版,1982。 |
| 李世傑撰,《華嚴哲學要義》,台北佛教出版社,1985。 |
| 鎌田茂雄著者,《華嚴學研究資料集成》,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93。 |
| 坂本幸男著,釋慧嶽譯,《華嚴教學之研究》,台北中華佛教文獻印,1980。 |
| 王居恭著,《華嚴經及華嚴宗漫談》,北京中國書局,1997。 |
| 鄧克銘著,《華嚴思想之心與法界》,台北文津出版,1997。 |
| 釋成一著,《華嚴文選》,台北華嚴蓮社印,1990。 |
| 劉貴傑著,《華嚴宗入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 |
| 釋聖嚴著,《華嚴心詮》,台北法鼓文化,2006。 |
| 陳英善著,《華嚴無盡法界緣起論》,台北華嚴蓮社印,2002二刷。 |
| 李霖生著,《華嚴詩學》,文史哲出版社,2002。 |
| 徐紹強釋譯,《華嚴金師子章》,台北佛光文化出版,2001三刷。 |
| 方立天釋譯,《華嚴五教章》,台北佛光文化出版,2001三刷。 |
| 釋靄亭述,《華嚴一成教章集義》,台北華嚴蓮社,2000四版。 |
| 沙門密林持松述,《華嚴宗教義始末記》,台北華嚴蓮社,2002。 |
| 唐‧澄觀注,《華嚴經疏鈔》,台北華嚴蓮社印,1974。 |
| 魏道儒著,《中國華嚴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二刷。 |
| 財團法人台北華嚴蓮社編著,《華嚴宗五祖論著精華》, |
| 台北華嚴蓮社印,2001。 |
| 李開濟著,《華嚴禪-大慧宗杲的思想特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
| 釋繼夢著,《華嚴宗哲學概要》,台北圓明出版社,1993。 |
| 海雲繼夢著,《華嚴經導讀》,台北空庭書苑,2007。 |
| 胡順萍著,《華嚴經成佛論》,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2006。 |
| 梅光義著,〈華嚴學概論‧華嚴宗教義略說〉,張曼濤等編著,《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2),台北大乘文化,1978。 |
| 釋慧嚴著,〈華嚴學概論‧簡介華嚴宗〉,張曼濤等編著,《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2),台北大乘文化,1978。 |
| 倪清和著,〈華嚴思想論集‧華嚴思想要論〉,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3),台北大乘文化,1978。 |
| 慧潤著,〈華嚴思想論集‧華嚴哲學的現代意義〉,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3),台北大乘文化,1978。 |
| 慧潤著,〈華嚴思想論集‧華嚴法界觀法的構造及其特色〉,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3),台北大乘文化,1978。 |
| 坂本幸男著,〈華嚴宗之判教及其發展‧對於慧苑教學的論難及其考查〉, |
|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4),台北大乘文化,1978。 |
| 如釋著,〈華嚴宗之判教及其發展‧賢首五教的心識觀〉,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4),台北大乘文化,1978。 |
| 馮芝生著,〈華嚴典籍研究‧法藏金師子章釋義〉,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4),台北大乘文化,1978。 |
| |
| |
| 三、 一般專書 |
| 清‧王筠撰,《說文解字句讀》,北京中華書局,1988。 |
| 沈謙編著,《修辭學》,台北空大出版,1995。 |
| 蔣梅笙著,《國學入門》,台北正中書局,1976。 |
| 姜一涵等著,《中國美學》,台北空大出版,1992。 |
| 李漁叔編撰,《詩詞學講義》,僑民教育函授學校出版,1971。 |
| 朱光潛著,《談文學》,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1998。 |
| 朱光潛著,傅佩榮導讀,《談文學》,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 |
| 周憲著,《超越文學─ 文學的文化哲學思考》,上海三联書局,1997。 |
| 傅道彬、于茀著,《文學是什麼》,台北揚智文化出版,2002。 |
| 涂公遂著,《文學概論》,台北五洲出版,1998。 |
| 張健著,《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6。 |
| 吳慧穎著,《中國數文化》,長沙岳麓出版社,1995一版。 |
| 帕瑪(Palmer,R.E.)著,嚴平譯,《詮釋學Hermeneutics》,台北桂冠圖書出版,1992四刷。 |
| 哈伯瑪斯、里克爾、海德格等著,洪漢鼎等編譯,《詮釋學經典文選》, |
| 台北桂冠圖書出版,2005再版。 |
| 洪漢鼎主編,《理解与解释─ 诠释学経典文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
| 賴賢宗,《佛教詮釋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 |
| 林鎮國著,《空性與現代性》,台北立緒文化事業,2004二刷。 |
| 林鎮國著,《辯證的行旅》,台北立緒文化事業,2002。 |
| 朱兆萃著,《邏輯因明學》,台北正文書局,1971。 |
| 陳大齊著,《因明入正理論悟他門淺釋》,臺灣中華書局,1983。 |
| 霍韜晦著,《佛家邏輯研究》,佛光出版社,1986。 |
| 何秀煌著,《記號學導論》,台北水牛出版社,1986。 |
| 李天命,《語理分析的思考方法》,台北鵝湖月刊雜誌社,1983三版。 |
| 吳汝鈞著,《佛教的概念與方法》,台北台灣商務,2000。 |
| 侯傳文著,《佛經的文學性解讀》,台北慧明文化出版,2002。 |
| 周慶華著,《佛教與文學的系譜》,台北里仁書局,1999。 |
| 丁敏著,《佛教譬喻文學研究》,台北東初出版,1996。 |
|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2007三版四刷。 |
| 方立天著,《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中國人民出版社,2003。 |
| 高楠順次郎著,《佛教哲學精義》,台北世樺出版,1988。 |
| 劉仲容、林天河編著,《宗教哲學》,台北空大出版,1996。 |
| 單純著,《宗教哲學》,北京中國社会科學出版社,2003。 |
| 林惠祥著,《神話論》,台北台灣商務,1995二版。 |
| 蕭兵著,《神話學引論》,文津出版,2001。 |
| 平川彰著,莊崑木譯,《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2002。 |
| 洪緣音著,《諸佛的淨土》,台北全佛出版社,1995。 |
| 黃懺華著,《佛教各宗大意》,佛陀教育基金會,1988。 |
| 劉貴傑、李開濟編著,《佛學概論》,台北空大出版,2001。 |
| 釋明暘著,《佛學概論》,台中淨願寺印,1994。。 |
| 釋印順著,《佛法概論》,台北正聞出版社,1985。 |
| 馬來西亞佛教總會編,《佛學入門手冊》,台北佛教書局,1987。 |
| 釋印海譯,《佛學思想譯叢》,U.S.A法印寺印,1986。 |
| 釋演培著,《佛教的緣起觀》,台北天華出版,1990。 |
| 鄭志明著,《佛教生死學》,台北文津出版,2006。 |
| 凝然大德‧原著,鎌田茂雄‧日譯,關世謙‧中譯,《八宗綱要》, |
| 佛光出版社,1986。 |
| 木村泰賢著,演培法師譯,《小乘佛教思想論》,台北天華出版社,1990。 |
| 楊白衣著,《俱舍要義》,台北普門文庫,1982。 |
| 釋慧嶽編著,《天臺教學史》,中華佛教文獻印,1979。 |
| 釋印順著,《中國禪宗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83。 |
| 釋印順著,《攝大乘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1985。 |
| 釋性梵著,《佛說無量壽經講義》,台南和裕出版社,1988。 |
| 釋道源講,釋廣化記,《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台北華嚴蓮社,1986。 |
| 釋聖印著述,《佛說阿彌陀經講話》,台中慈明雜誌社印,1985。 |
| 陳敏齡著,《中國的彌陀論》,台北法爾出版社,2003。 |
| 釋演培講,《藥師經講話》,台北正聞出版社,1983。 |
| 鳩摩羅什譯,《佛遺教經》,高雄旗津佛教居士林印,1986。 |
| 釋印順著,《成佛之道》,台北正聞出版社,1986。 |
| 釋成一講,《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講記》,台北萬行雜誌社印行,1995。 |
| 無碍編著,《佛教的故事》,北京出版社出版,2004。 |
| 太虛大師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台北華嚴蓮社,1986。 |
| 太虛大師講,《優婆塞戒經講錄》,台北華嚴蓮社,1986。 |
| 羅時憲著,〈六祖壇經管見〉,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 |
| 台北大乘文化,1978。 |
| 方倫著,〈淨土宗概論‧淨法概述〉,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4),台北大乘文化,1978。 |
| 小野玄妙著,〈淨土宗史論‧慈愍三藏之淨土教〉,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5),台北大乘文化,1978。 |
| 任杰居士編講,《略講觀修三宝功德及其意義》, |
| Google http://www.fjdh.com。 |
| 釋善音著,《佛陀的三身觀》,http:// ccbs.ntu.edu.tw。 |
| |
| |
| 四、 外文書籍 |
| 湯次了榮著,《華嚴大系》,東京株式會社圖書館刊行會印, |
| 昭和50年2月。 |
| 木村清孝著,《華厳経をよむ》,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97。 |
| 竹山牧男著,《華厳とは何か》,東京株式会社春秋社發行,2004。 |
| 望月信亨著,《淨土教の起原及發達》,共立社印,昭和5年4月。 |
| 棚次正和著,《宗教の根源─祈りの人間論序說》,京都世界思想社,1998。 |
| 氏家覚勝著,《毘盧遮那仏の說法》,大谷大学教學會会,昭和60年5月。 |
| 山辺習学著,《華厳経の世界─人生修行の旅》,豐島世界聖典刊行協会, |
| 昭和50年。 |
| 山本誠作、長谷正當編,《現代宗教思想を学ぶ人のために》, |
| 京都世界思想社,1998。 |
| いたわり 慈しみ 思いやり 相手の立場で考える,《觀自在月刊》 |
| 〈佛教談議〉(ぶっきょうだんぎ) その四十 平成13年, |
| 2001年4月号。 |
| 吉田 剛(叡禮),〈長水子璿の無情成仏說〉,《印度学仏教学研究》, |
| 51─1(101)2002.12.pp.56─60 |
| Changshui zixuans Idea of the Attainment of Buddhahood by Non_sentient Beings。 |
| 飛天著,みかえり法語,《阿弥陀さまのことを ご存じでしょうか?》 |
| (その三),Google http://www.eikando.or.jp。 |
| 大林太良著,《神話学入門》,東京中央公論社,昭和50年11月12版。 |
| 美田稔訳,《インドの神話》,東京株式会社みすず書房,1979七刷。 |
| 《释迦如來》,Google http://www10.ocn.ne.jp。 |
| 《華厳五教章》施設異相第八,Google http://www.realintegrity.net。 |
| 《華厳経を尊ぶ》,Google http://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 |
| HOLLINGS-2B32B3/MY Documents 桜鐘青年隊十佛 htm。 |
| 弘法大師著,《秘密曼茶羅十住心論》をもとに 其の十五 觀自在編集論 2008,10月號。 Google http://www.kannon-in or,jp/kanji/old |
| Benjamin,《 Avatamsaka Sutra》, 美國舊金山洲立大學哲學部,2001。 |
| 高峰了州著,《華嚴論集》,東京國書刊行會印,昭和51年。 |
| 三桐慈海著,《勝鬘経宝窟における仏性義》,京都文栄書局,昭和60年。 |
| |
| |
| 五、 期刊、論文集 |
| 黃俊威撰,《華嚴法界緣起的思想探源─ 以杜順、法藏的法界觀為中心》,國 |
| 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
| 李幸玲著,〈佛三身觀之研究─ 以漢義經論為主要研究對象〉,《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十),台北華嚴蓮社印,2000。 |
| 蔣輝雄著,〈華嚴經離世間品十種見佛章述義〉,《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四),台北華嚴蓮社印,1993。 |
| 片山一良著,〈如來の時間と空間〉,《仏教文化研究所紀要》,第43集, |
| 關西龍谷大学,平成16年11月,2004。 |
| 鍵主良敬著,〈華厳空観一側面─ 賢首法藏の所說を手掛りに〉, |
| 《佛教学セミナー》,第44号,京都大谷大学佛教学会, |
| 昭和61年10月。 |
| 木村宣彰著,〈五種法身說─ 中国仏教初期における法身說の一類型〉, |
| 《佛教学セミナー》,第48号,京都大谷大学佛教学会,1988。 |
| 一色順心著,〈華厳教学における願行について─ 法藏の所說を中心に〉, |
| 《佛教学セミナー》,第51号,京都大谷大学佛教学会,1990。 |
| 鍵主良敬著,〈有漏の分別智について─ 華厳学への一試論〉, |
| 《佛教学セミナー》,第12号,京都大谷大学佛教学会, |
| 昭和45年10月。 |
| 西尾京雄著,〈佛地經に就て〉,《大谷學報》第四號,第18卷, |
| 京都大谷大学学会,昭和12年10月。 |
| |
| |
| 六、 工具書 |
| 荻原雲來編纂、辻直四郎監修,《梵和大辭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 |
| 望月信亨主編,《望月佛教大辭典》,台北地平線出版社,1979。 |
| 岩野真雄編輯,《國譯一切經》〈華嚴部〉,東京大東出版,昭和46年。 |
| 任繼愈主編,《宗教辭典》(Dictionary of Religion),台北博遠、 |
| 恩楷出版公司,2002。 |
| 商務印書館編審部著,《辭源》,台北台灣商務,1970一版。 |
| 明‧一如法師編纂,《三藏法數》,台北世樺印刷行,1988。 |
| 無錫丁福保仲祜編,《佛學大辭典》,台北中華大藏經會印行,1984。 |
| 上海佛學書局編輯,《實用佛學辭典》,台北蓮德學佛會印,1985。 |
| 文殊大藏經編輯委員會,《文殊大藏經》〈華嚴部〉,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 |
| 《佛教語大辞典》,中村元著,東京書籍。 |
| 《佛光大辭典》,佛光出版,電子版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