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原典: |
| |
| (一)《大正新修大藏經》 |
| |
| 《長阿含經》二十二卷(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大正1 No.1CBETA T01 No. 1 《長阿含經》 |
| 《毘婆尸佛經》二卷(宋‧法天譯)大正1 No.3 |
| 《佛說大集法門經》二卷(宋‧施護譯)大正1 No.12 |
| 《中阿含經》六十卷(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大正2 No. 26 |
| 《雜阿含經》五十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2 No.99 |
| 《別譯雜阿含經》一卷(失譯) 大正2 No.100 |
| 《增一阿含經》五十一卷(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大正2 No.125 |
| 《七處三觀經》二卷(後漢‧安世高譯)大正2 No.150a |
| 《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一卷(北涼法盛譯)大正3 No.172 |
| 《佛本行經》七卷(宋‧釋寶雲譯)大正3 No.190 |
| 《大般若經》四百卷(唐‧玄奘譯)大正7 No.220 |
| 《放光般若經》二十卷(西晉‧無羅叉譯)大正8 No.221 |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十七卷(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8 No.223 |
|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二卷(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8 No.245 |
| 《妙法蓮華經》七卷(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9 No.262 |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正9 No.278 |
| 《大寶積經‧護國長者會》一百二十卷(唐‧菩提流志譯)大正11 No.310 |
|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二卷(唐‧不空譯)大正11 No.319 |
|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五卷(宋‧施護)大正12 No.352 |
|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四卷(後漢‧婁迦讖譯)大正12 No. 361 |
| 《大般涅槃經》四十卷(北涼‧曇無讖譯)大正12 No.374 |
| 《大般涅槃經》三十六卷(宋‧慧嚴等)大正12 No.375 |
| 《大方等大集經》六十卷(北涼‧曇無讖譯)大正13 No.397 |
| 《大方等大集經念佛三昧分》十卷(隋‧達磨笈多譯)大正13 No.415 |
| 《文殊師利問經》二卷(梁‧僧伽婆羅譯)大正14 No. 468 |
|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15 No.586 |
| 《大乘寶雲經》七卷(梁‧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大正16 No.659 |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16 No. 670 |
| 《菩薩瓔珞本業經》二卷(姚秦‧竺佛念譯)大正24 No.1458 |
| 《善見律毘婆沙》十八卷(簫齊‧僧伽跋陀羅譯)大正24 1462 |
| 《三法度論》三卷(東晉‧僧伽提婆譯)大正25 No.1506 |
| 《大智度論》百卷(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25 No.1509 |
|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二卷(後魏‧菩提留支共曇林等譯)大正26 No.1519 |
| 《十住毘婆沙論》十七卷(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26 No. 1521 |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二百卷(唐‧玄奘譯)大正27 No.1545 |
| 《雜阿毘曇心論》十一卷(宋‧僧伽跋摩等譯)大正28 No.1552 |
| 《阿毘達磨俱舍論》三十卷(唐‧玄奘譯)大正29 No.1558 |
|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四十卷(唐‧玄奘譯)大正29 No.1563 |
| 《中論》四卷(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30 No.1564 |
| 《般若燈論釋》十五卷(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大正30 No.1566 |
| 《大乘中觀釋論》九卷(宋‧惟淨等譯)大正30 No.1567 |
| 《瑜伽師地論》百卷(唐‧玄奘譯)大正30 No.1579 |
| 《菩薩地持經》十卷(北涼‧曇無讖譯)大正30 No.1581 |
| 《成唯識論》十卷(唐‧玄奘譯)大正31 No.1585 |
| 《攝大乘論》二卷(陳‧真諦譯)大正31 No.1593 |
| 《攝大乘論本》二卷(唐‧玄奘譯)大正31 No.1594 |
| 《攝大乘論釋》十卷(唐‧玄奘譯:無性菩薩造)大正31 No.1598 |
| 《中邊分別論》二卷(陳‧真諦譯)大正31 No.1599 |
| 《大乘莊嚴經論》十三卷(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大正31 No.1604 |
| 《十八空論》一卷(陳‧真諦譯)大正31 No.1616 |
| 《迴諍論》一卷(後魏.毗目智仙共瞿曇流支譯) 大正32 No.1631 |
| 《入大乘論》二卷(北涼‧道泰等譯)大正32 No. 1634 |
| 《金剛般若疏》四卷(隋‧吉藏撰)大正33 No.1699 |
| 《仁王般若經疏》六卷(隋‧吉藏撰)大正33 No.1707 |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七卷(唐‧良賁述)大正33 No.1709 |
| 《妙法蓮華經玄義》二十卷(隋‧智顗撰)大正33 No.1716 |
| 《法華玄義釋籤》二十卷(唐‧湛然)大正33 No.1717 |
| 《法華玄論》十卷(隋‧吉藏撰)大正34 No.1720 |
| 《法華義疏》十二卷(隋‧吉藏撰)大正34 No.1721 |
| 《觀音玄義》二卷(隋‧智顗撰‧灌頂記)大正34 No.1726 |
|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六十卷(唐.澄觀)大正36 No.1735 |
|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卷(唐.澄觀)大正36 No.1736 |
| 《勝鬘寶窟》六卷(隋‧智顗撰)大正37 No.1744 |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隋‧智顗說)大正37 No.1750 |
| 《維摩經玄疏》六卷(隋‧智顗撰)大正38 No.1777 |
| 《維摩經略疏》十卷(唐‧智顗說‧湛然略)大正38 No1778 |
| 《淨名玄論》八卷(隋‧吉藏撰)大正38 No.1780 |
| 《維摩經義疏》六卷(隋‧吉藏撰)大正38 No.1781 |
| 《金光明經文句》六卷(隋‧智顗說‧灌頂錄)大正39 No.1785 |
| 《請觀音經疏》一卷(隋‧智顗撰‧頂法記)大正39 No.1800 |
|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二卷(北魏‧曇鸞註解)大正40 No. 1819 |
| 《中觀論疏》二十卷(隋‧吉藏撰)大正42 No.1824 |
| 《十二門論疏》六卷(隋‧吉藏撰)大正42 No.1825 |
| 《百論疏卷》九卷(隋‧吉藏撰)大正42 No.1827 |
| 《大乘義章》二十六卷(隋‧慧遠撰)大正44 No.1851 |
| 《三論玄論》一卷(隋‧吉藏撰)大正45 No.1852 |
| 《大乘玄論》五卷(隋‧吉藏撰)大正45 No.1853 |
| 《二諦義》三卷(隋‧吉藏撰)大正45 No.1854 |
| 《肇論》一卷(後秦‧釋僧肇作)大正45 No.1858 |
| 《肇論疏》三卷(唐‧釋元康撰)大正45 No. 1859 |
| 《大乘法苑義林章》七卷(唐‧窺基撰)大正45 No.1861 |
| 《摩訶止觀》二十卷(隋‧智顗說)大正46 No.1911 |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一卷(隋‧智顗述)大正46 No.1915 |
| 《四念處》四卷(隋‧智顗說‧灌頂記)大正46 No.1918 |
| 《觀心論疏》五卷(隋‧灌頂撰)大正46 No.1921 |
| 《安樂集》二卷(唐‧道綽)大正47 No. 1958 |
| 《高僧傳》十四卷(梁‧釋慧皎撰)大正50 No.2059 |
| 《續高僧傳》三十卷(唐‧道宣撰)大正50 No.2060 |
| 《廣弘明集》三十卷(唐‧道宣撰)大正52 No.2103 |
| 《出三藏記集》十五卷(梁‧釋僧祐撰)大正55 No.2145 |
| 《大唐內典錄》十卷(唐‧道宣撰)大正55 No. 2149 |
| 《開元釋教錄》二十卷(唐‧智昇撰)大正55 No.2154 |
| 《中論疏記》八卷(日本‧安澄撰)大正65 No.2255 |
| 《三論玄義檢幽集》七卷(日本‧證禪撰)大正70 No.2300 |
| 《三論名教抄》十五卷(日本‧珍海撰)大正70 No.2306 |
| 《大正新修法寶總目錄》 |
| |
| |
| (二)《卍續藏大藏經》: |
| |
| 《華嚴遊意》一卷(隋‧吉藏撰)卍續藏3 |
| 《維摩經文疏》二十八卷(隋‧智顗撰)卍續藏27 |
| 《淨名玄論》八卷(隋‧吉藏撰)卍續藏28 |
| 《維摩經義疏》八卷(隋‧吉藏撰)卍續藏29 |
| 《維摩經略疏》五卷(隋‧吉藏撰)卍續藏29 |
| 《金光明經疏》一卷(隋‧吉藏撰)卍續藏30CBETA T39 No. 1787 《金光明經疏》 |
| 《勝鬘寶窟》六卷(隋‧吉藏撰)卍續藏30 |
| 《無量壽經義疏》一卷(隋‧吉藏撰)卍續藏32 |
| 《觀無量壽經義疏》一卷(隋‧吉藏撰)卍續藏32 |
| 《彌勒經遊意》一卷(隋‧吉藏撰)卍續藏35 |
| 《大品經遊意》一卷(隋‧吉藏撰)卍續藏38 |
| 《金剛般若疏》四卷(隋‧吉藏撰)卍續藏38 |
| 《大品經義疏》十卷(隋‧吉藏撰)卍續藏38 |
| 《仁王般若經疏》六卷(隋‧吉藏撰)卍續藏40 |
| 《法華玄論》十卷(隋‧吉藏撰)卍續藏42 |
| 《法華義疏》十二卷(隋‧吉藏撰)卍續藏42 |
| 《法華遊意》一卷(隋‧吉藏撰)卍續藏42 |
| 《法華統略》六卷(隋‧吉藏撰)卍續藏43 |
| 《涅槃經遊意》一卷(隋‧吉藏撰)卍續藏56 |
| 《百論疏》三卷(隋‧吉藏撰)卍續藏73、87 |
| 《三論玄義》一卷(隋‧吉藏撰)卍續藏73 |
| 《中觀論疏》十卷(隋‧吉藏撰)卍續藏73 |
| 《十二門論疏》三卷(隋‧吉藏撰)卍續藏73 |
| 《法華論疏》三卷(隋‧吉藏撰)卍續藏74 |
| 《嘉泰普燈錄》三十卷(隋‧吉藏撰)卍新續79 |
| 《二諦義》三卷(隋‧吉藏撰)卍續藏97 |
| 《大乘玄論》五卷(隋‧吉藏撰)卍續藏97 |
| 《三論略章》一卷(隋‧吉藏撰)卍續藏97 |
| |
| |
| (三)《高麗藏》 |
| |
| 《大乘中觀釋論》十八卷(宋‧惟淨等譯)高麗41 K.1482 |
| |
| (四)《西藏大藏經》(德格版) |
| |
| BuddhapAlita-mUlamadhyamaka-vRtti(《佛護根本中論註》) No.3842 |
| |
| |
| (五)世俗典籍 |
| |
| 《孟子‧萬章上》 |
| 東漢‧趙岐《孟子註疏》 |
| 唐‧姚思廉撰《梁書》 |
| 宋‧朱熹《孟子集注》 |
| |
| 二、現代著作: |
| |
| (一)中文: |
| |
| 印順法師著: |
| ---1944.《性空學探源》,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04修訂一版) 。 |
| ---1946.《攝大乘論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 |
| ---1947.《般若經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 |
| ---1949.《佛法概論》,臺北:正聞出版社。 |
| ---1950a.《中觀今論》,臺北:正聞出版社。 |
| ---1950b.《般若經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 |
| ---1952a.《中觀論頌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 |
| ---1952b.《勝鬘經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 |
| ---1968.《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 |
| ---1970.《淨土與禪》,臺北:正聞出版社。 |
| ---1971a.《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臺北:正聞出版社。 |
| ---1971b.《佛在人間》,臺北:正聞出版社。 |
| ---1971c.《佛法是救世之光》,臺北:正聞出版社。 |
| ---1985.《空之探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10六版)。 |
| ---1987.《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出版社。 |
| ---1993.《華雨集》第五冊,臺北:正聞出版社(1998年新版)。 |
| 湯用彤: |
| ---1968.《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台灣商務。 |
| Lrving M. Copi著,張身華譯: |
| ---1972.《邏輯概論》,臺北:幼獅文化(1998.10二十二刷)。 |
| 楊白衣著: |
| ---1978.<佛學研究法述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41冊,臺北: |
| 大乘。 |
| 張曼濤編: |
| ---1979a.《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57冊,《天台思想論集》,臺北: |
| 大乘出版社。 |
| ---1979b.《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85冊,《現代世界的佛教學》,(山 |
| 口益<法國佛教學五十年>),臺北:大乘出版社。 |
| 湯用彤著: |
| ---1979.《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商務。 |
| 湯廷池著: |
| ---1981.《國語語法研究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
| ---1988a.《漢語詞法句法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
| ---1988b.《漢語詞法句法論續集》,臺北:學生書局。 |
| 吳汝鈞著: |
| ---1983.《佛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學生。 |
| ---1991.《印度中觀哲學》,臺北:圓明出版社。 |
| ---1995.《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臺 |
| 北:東大。 |
| 立川武藏著,李世傑譯: |
| ---1985.《中觀思想》,《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3冊,臺北:華宇出 |
| 版社。 |
| T. R. V. Murti著,郭忠生譯: |
| ---1985.《中觀哲學(上)》,《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4冊,臺北: |
| 華宇出版社。 |
| 呂澂著: |
| ---1985.《中國佛學源流略講》,臺北:里仁書局。 |
| ---1997.《中國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公司。 |
| 廖明活著: |
| ---1985.《嘉祥吉藏學說》,臺北:三民。 |
| 釋惠敏著: |
| ---1986.《中觀與瑜伽》,臺北:東初出版社(1990.09三版)。 |
| 瓜生津隆真,許洋主譯: |
| ---1986.《中觀與空義》,臺北:華宇出版社。 |
| 吉藏撰: |
| ---1987.《中觀論疏‧中論科判》(金凌刻經處版本),臺北:慧日星 |
| 期學院。 |
| 歐陽竟無編: |
| ---1988.《藏要》(第一輯第十五種),臺北:新文豐。 |
| 宗喀巴著,法尊法師譯: |
| ---1988.《菩提道次第廣論》臺北:佛教出版社。 |
| 平川彰着、許洋主譯: |
| ---1988.《印度之佛教》,臺北:法爾出版社。 |
| 傅偉勳著: |
| ---199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 |
| 北:東大。 |
| 梶山雄一著,吳汝鈞譯: |
| ---1990.《佛教中觀哲學》,高雄:佛光山。 |
| 陳沛然著: |
| ---1993.《佛家哲理通析》,臺北:東大。 |
| 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夏鎮平譯: |
| ---1995.《詮釋學 II 真理與方法──補充和索引》,臺北:時報出版。 |
| Richard H. Robinson著,郭忠生譯: |
| ---1996.《印度與中國的早期中觀學派》,南投縣:正觀出版社。 |
| 陳英善著: |
| ---1997.《天臺緣起中道實相論》,臺北:法鼓文化。 |
| 萬金川著: |
| ---1998a.《中觀思想講錄》,嘉義市:香光書鄉出版社。 |
| ---1998b.《詞義之爭與義理之辨》,南投縣:正觀出版社。 |
| 楊惠南著: |
| ---1988.《龍樹與中觀哲學》,臺北:東大(1992.10再版)。 |
| ---1989.《吉藏》,臺北:東大出版社。 |
| 楊士毅著: |
| ---1994.《邏輯與人生—語言與謬誤》,臺北:書林。 |
| |
| 林太著: |
| ---1996.《印度的智慧》,臺北:國際村文庫書店。 |
| 牟宗三著: |
| ---1997.《佛性與般若》上冊,臺北:學生書局。 |
| 賴賢宗著: |
| ---1998.《康德、費希特和青年黑格爾論倫理神學》,臺北:桂冠。 |
| ---2001.《體用與心性:當代新儒家哲學新論》,臺北:學生。 |
| ---2003a.《意境美學與詮釋學》,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編。 |
| ---2003b.《佛教詮釋學》,臺北:新文豐。 |
| ---2005.《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臺北:新文豐。 |
| 劉宓慶著: |
| ---2000.《翻譯與語言哲學》,臺北:書林。 |
| 蔡耀明著: |
| ---2001.《波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南投:正觀出版社。 |
| ---2006.《佛學建構的出路:佛教的定慧之學語如來藏的理路》,臺北: |
| 法鼓。 |
| 潘桂明、吳忠偉著: |
| ---2001.《中國天台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 |
| 坂本幸男著,釋依觀譯: |
| ---2005.《大乘佛教之研究》(坂本教授論文集二),臺北:中華佛教 |
| 文獻編撰社。 |
| 佐藤哲英著,釋依觀譯: |
| ---2005.《天台大師之研究─特以著作的考證研究為中心》,臺北:中 |
| 華佛教文獻編撰社。 |
| |
| |
| (二)日文: |
| |
| 岩野真雄編集: |
| ---1934.《國譯一切經》論集部二(《中觀論疏》),日本:東京,大 |
| 東出版社(1977.12改訂發行)。 |
| ---1968.《國譯一切經》論疏部七(《迴諍論》),日本:東京,大東 |
| 出版社(1994.05改訂二刷)。 |
| 寺本婉雅著: |
| ---1936.《北京,兩版對校.西藏文龍樹造中論無畏疏》,京 |
| 都市,丁字屋書店。 |
| 宮本正尊著: |
| ---1939.<中觀論疏解題>,《國譯一切經》論疏部六,東京:大東出 |
| 版社(1994.01改訂三刷)。 |
| ---1944.《中道思想及發達》,東京:法藏館。 |
| 石津照璽著: |
| ---1947.《天臺實相論の研究》,東京:弘文書房。 |
| 塚本善隆著: |
| ---1955.<佛教史上お肇論意義──三 鳩摩羅什>,《肇論 |
| 研究》(塚本善隆編),京都:法藏館。 |
| 上田義文著: |
| ---1956.<第三章 瑜伽行派お根本真理>,《佛教根本真理 |
| ─佛教お根本真理歷史的諸形態》(宮本正尊編),東 |
| 京:三省堂(1957.08三版)。 |
| 安井廣濟著: |
| ---1961.<大乘經典における真俗二諦說>,《中觀思想の研究》, |
| 京都:法藏館(1979第三刷)。 |
| 佐藤哲英著: |
| ---1961.《天臺大師研究》,京都:百華苑。 |
| 紀野一義: |
| ---1962.《法華經の探求》,京都:平樂寺。 |
| 宇井伯壽著: |
| ---1962.《佛教汎論》,東京:岩波書店(1970.07第四刷發行)。 |
| ---1974.《國譯大藏經》論部第五卷,東京:大藏出版社(1993.10再 |
| 版)。 |
| 中村元著: |
| ---1964.<中道空見──「三諦偈」解釋關連──>,《結 |
| 城教授頌壽記念.佛教思想史論集》,東京:大藏出版 |
| 社,pp.139-195。 |
| 坂本幸男著: |
| ---1970.<法華經の教理——特に十如是の解釋と變遷について>, |
| 《法華經の成立と展開》(金倉圓照編),京都:平樂寺。 |
| 日比宣正著: |
| ---1970.<中國における法華經註釋>,《法華經の成立と展開》(金 |
| 倉圓照編),京都:平樂寺書店。 |
| 平井俊榮著: |
| ---1976.《中國般若思想史研究──吉藏三論學派》,東京:春秋社。 |
| ---1985. 《法華文句の成立に關する研究》,東京:春秋社。 |
| ---1987.《法華玄論の註釋的研究》,東京:春秋社。 |
| 新田雅章著: |
| ---1981.《天臺實相論の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 |
| 瓜生津隆真著: |
| ---1982a.<中觀派お空>,《佛教思想7 空》(下),京都:平 |
| 樂寺書店(1988.11第2刷)。 |
| ---1982b.<中觀派形成>,《講座‧大乘佛教7 中觀思想》,東京: |
| 春秋社。 |
| 玉城康四郎著: |
| ---1983.<經典思想上『中論』──四 中國初期お三論受 |
| 容狀況>,《龍樹教學研究》(壬生臺舜編),東京: |
| 大藏出版社。 |
| 三枝充悳著: |
| ---1983.《龍樹‧親鸞-》,京都:法藏館。 |
| ---1985.《中論偈頌總覽》,東京:第三文明社。 |
| ---1995.《中論─緣起‧空‧中の思想》,東京:第三文明社。 |
| 佐藤成順著: |
| ---1985.《中國佛教思想史の研究》,東京:山喜房。 |
| 平川彰著: |
| ---1985.《淨土思想》,東京:春秋社。 |
| 丹治昭義著: |
| ---1987.《沈默教說 中觀思想研究 I》,京都:關西大學出版部。 |
| ---1992.《實在認識 中觀思想研究III》,京都:關西大學出版部。 |
| 泰本融著: |
| ---1987.《空思想論理》,東京:山喜房。 |
| 袴谷憲昭著: |
| ---1987. <四依(catuS-pratisaraNa)批判考序說>,《亻ンド學佛論集 高 |
| 崎直道博士還曆記念論集》,東京:春秋社。 |
| 北畠利親著: |
| ---1991.《月稱釋 中論 觀法品觀四諦品譯註》,京都:永田文昌堂。 |
| 田村芳朗與藤井教公: |
| ---2001.《法華經》(上),東京:大藏(2002年新裝再版)。 |
| |
| |
| (三)英文 |
| |
| Louis de La Vallue Poussin: |
| --- 1903-1913.MUlamadhyamakakArikAs(MAdhyamikasUtras)de |
| NagArjuna avec la PrasannapadA Candrakirti, Bibliotheca |
| Buddhica IV, St. Putersbou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