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
| 一、經論原典 |
| (一)《大正藏》資料(依大正藏之經號排序) |
| 《長阿含經》後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 譯,T01, no.1 |
| 《長阿含十報法經》後漢 安世高 譯,T01, no.13 |
| 《中阿含經》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T01, no.26 |
| 《閻羅王五天使者經》宋 沙門慧簡 譯,T01, no. 43 |
| 《雜阿含經》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T02, no.99 |
| 《別譯雜阿含經》失譯,T02, no.100 |
| 《增一阿含經》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T02, no.125 |
| 《佛說普曜經》西晉 竺法護 譯,T03, no.186 |
| 《方廣大莊嚴經》唐 地婆訶羅 譯,T03, no.187 |
| 《大莊嚴論經》馬鳴菩薩 造,後秦 鳩摩羅什 譯,T04, no.201 |
| 《百喻經》僧伽斯那 撰,蕭齊 求那毘地 譯,T04, no.209 |
| 《出曜經》姚秦竺佛念 譯,T04, no.212 |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 東晉 佛陀跋陀羅 譯,T09, no.278 |
| 《大寶積經》<佛為阿難說處胎會> 唐 菩提流志 譯,T11 , no.310 , p.322 |
| 《大寶積經》<佛說入胎藏會> 唐 義淨 譯,T11, no.310, p.326 |
| 《佛說無量壽經》曹魏 康僧鎧 譯,T12, no.360 |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劉宋 畺良耶舍 譯,T12, no.365 |
| 《大般涅槃經》北涼 曇無讖 譯,T12, no.374 |
| 《中陰經》,姚秦 竺佛念 譯,T12, no. 385 |
| 《入楞伽經》元魏 菩提流支 譯,T14, no.671 |
| 《道地經》僧伽羅剎 造,後漢 安世高 譯,T15, no.607 |
| 《達摩多羅禪經》東晉 佛陀跋陀羅 譯,T15, no.618 |
| 《大乘同性經》宇文周 闍那耶舍 譯,T16, no.673 |
| 《證契大乘經》唐 日照三藏 譯,T16, no.674 |
| 《正法念處經》元魏 瞿曇般若流支 譯,T17, no.721 |
|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尊者舍利子 說,唐 玄奘 譯,T26, no.1536 |
|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尊者大目乾連 造,唐 玄奘 譯,T26, no.1537 |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五百大阿羅漢等 造,唐 玄奘 譯,T27, no.1545 |
| 《阿毘曇毘婆沙論》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北涼浮陀跋摩等譯,T28, no.1546 |
| 《舍利弗阿毘曇論》姚秦 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等 譯,T28, no.1548 |
| 《阿毘曇心論》尊者法勝 造,晉 僧提婆共慧遠 譯,T28, no.1550 |
| 《雜阿毘曇心論》尊者法救 造,劉宋 僧伽跋摩等 譯,T28, no.1552 |
| 《阿毘達磨俱舍論》尊者世親 造,唐 玄奘 譯,T29, no.1558 |
|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尊者眾賢 造,唐 玄奘 譯,T29, no.1562 |
| 《中論》龍樹菩薩 造,梵志青目 釋,姚秦 鳩摩羅什 譯,T30, no.1564 |
| 《般若燈論釋》偈本龍樹,釋論分別明菩薩,唐 波羅頗蜜多羅 譯,T30, no.1566 |
|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 說,唐 玄奘 譯,T30, no.1579 |
| 《菩薩地持經》北涼 曇無讖 譯,T30, no.1581 |
|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安慧菩薩 揉,唐 玄奘 譯,T31, no. 1606 |
| 《三彌底部論》失 譯,T32, no.1649 |
| 《成實論》訶梨跋摩 造,姚秦 鳩摩羅什 譯,T32, no.1646 |
| 《妙法蓮華經玄義》隋 智顗 說,T33, no.1716 |
| 《法華文句記》唐 湛然 述,T34, no.1719 |
| 《華嚴經探玄記》唐 法藏 撰,T35, no.1733 |
|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唐 澄觀 述,T36, no.1736 |
|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宋 知禮 述,T37, no.1751 |
| 《大般涅槃經集解》梁 寶亮等 集,T37, no.1763 |
| 《大般涅槃經疏》隋 灌頂 撰,T38, no.1767 |
| 《俱舍論頌疏論本》唐 圓暉 述 ,T41, no.1823 |
| 《中觀論疏》隋 吉藏 撰,T42, no.1824 |
| 《瑜伽論記》唐 遁倫 集撰,T42, no. 1828 |
| 《大乘義章》隋 慧遠 撰,T44, no.1851 |
| 《釋淨土群疑論》唐 懷感 撰,T47, no.1960 |
| 《樂邦遺稿》宋 宗曉 編,T47, no. 1969B |
| 《異部宗輪論》世友菩薩 造,唐 玄奘 譯,T49, no.2031 |
| 《法苑珠林》唐 道世 撰,T53, no.2122 |
| 《金七十論》陳 真諦 譯,T54, no.2137 |
| |
| (二)其他原典資料(依中文、日文、英文排序) |
| 《異部宗輪論述記》窺基 記,卍續83,中國佛教會,1967 |
| 《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 造,法尊 譯,1989,美國:大覺蓮社 |
| 《密宗道次第廣論》,宗喀巴 著,法尊 譯,1987,台北:新文豐 |
| 《六中有自解脫導引》,事業洲尊者 著,談錫永 譯,1999,香港:密乘佛學會 |
| 《中有大聞解脫》,事業洲尊者 著,許明銀 譯,2000,香港:密乘佛學會 |
| 《論事》二 • 第八品第二章<中有論>,郭哲彰 漢譯,漢譯《南傳大藏經》62冊,pp.58-64,高雄:元亨寺,1997 |
| 《論事》二 • 第八品第二章<中有論>,高楠博士功績記念會纂譯,日譯《南傳大藏經》第58卷,pp.64-71,東京: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1973 |
| 《國譯一切經 • 毘曇部二十六上》《阿毘達磨俱舍論》,岩野真雄 編,東京:大東 |
| Points of Controversy Ⅷ.2. OF an Intermediate State , translated by Shwe Zan Aung and Mrs. Rhys Davids, Oxaord: The Pali Text Society, first published 1915, reprinetd 2001:212-213 |
| |
| 二、現代著作 |
| (一)中文著作(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
| 王輔仁 著,1985,《西藏密宗史略》,台北:佛教出版社 |
| 印光,1986,《印光大師全集》,台北:佛教出版社 |
| 印順,1981a,《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台北:慧日 |
| 1981b,《中觀論頌講記》,台北:正聞 |
| 1992a,《唯識學探源》,台北:正聞 |
| 1992b,《佛法概論》,台北:正聞 |
| 1993a,《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 |
| 1993b,《成佛之道》,台北:正聞 |
| 1994,《雜阿含經論會編》上中下,台北:正聞 |
| 1998,《性空學探源》,台北:正聞 |
| 西藏學叢書編委會 編著,1987,《西藏文學史》,台北:文殊 |
| 朶藏加,2002,《吐蕃佛教—寧瑪派前史與密宗傳承研究》,北京:宗教文化 |
| 呂澂,1982,《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原名:印度佛學源流略講),台北:天華 |
| 李潤生,2000,《佛家輪迴理論》上下,台北:全佛文化 |
| 范古農,1983,《古農佛學答問》,《現代佛學大系》31,台北:彌勒 |
| 姚治華 釋譯,1996,《異部宗輪論》,高雄:佛光 |
| 洪漢鼎,2001,《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 |
| 姚衛群,1996,《印度宗教哲學百問》,高雄:佛光 |
| 悟殷,2001,《部派佛教上編 — 實相篇、業果篇》,台北:法界 |
| 朗欽加布仁波切 講授,馬步芳 整理,劉國威 校正,2001,《中陰入門教授》,台北:慧炬 |
| 陳兵,1995,《生與死的超越:佛教對生死輪迴的詮釋》,台北:圓明 |
| 黃俊威,1995,《無我與輪迴》,中壢:圓光 |
|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 |
| 演培,1980,《俱舍論頌講記》上中下,台北:正聞 |
| 黎志添,2003,《宗教研究與詮釋學》,香港:中文大學 |
| 藍吉富,1997,《佛教史料學》,台北:東大 |
| 韓清淨,1983,《瑜伽師地論科句批尋記彙編》,台北:新文豐 |
| |
| (二)中文譯著(依原作者譯名筆劃排序) |
| 木村泰賢 著,歐陽瀚存 譯,1980,《原始佛教思想論》,台北:商務 |
| 木村泰賢 著,釋演培 譯,1978,《小乘佛教思想論》,台北:慧日 |
| 水野弘元 著,釋達和 譯,2000,《巴利論書研究》,台北:法鼓 |
| 石上玄一郎 著,吳村山 譯,1997,《輪迴與轉生》,台北:東大 |
| 平川彰 著,莊崑木 譯,2002,《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 |
| 卡爾•貝克(Carl B.Becker)著,王靈康 譯,1987,《超自然經驗與靈魂不滅》,台北:東大 |
|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 著,楊素娥 譯,2000,《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 |
| 佐佐木現順 著,周柔含 譯,2003,《業的思想》,台北:東大 |
| 沃爾夫(Fred Alan Wolf)著,呂捷 譯 ,1999,《靈魂與物理》,台北:商務 |
| 肯內斯•克拉瑪(Kenneth Paul Kramer)著,方蕙玲 譯,2002,《宗教的死亡藝術》,台北:東大 |
| 和辻哲郎 著,譯叢編委會 譯,1988,《原始佛教的實踐哲學》,《世界佛學名著譯叢》80,台北:華宇 |
| 阿迦摩訶布瓦(Ven. Acharn Maha Boowa)著,Siri Buddhasukh 英譯,曾銀湖 中譯,1992,《尊者阿迦曼傳》,台中:原始佛教協會籌備會 |
| 服部正明、長尾雅人 著,許明銀 譯,1986,《印度思想史與佛教史述要》,台北:天華 |
| 拉諦仁波切、傑佛瑞•霍普金斯 著,翁仕杰 譯,2004,《穿越生死—藏傳佛教中的死亡、中陰與轉世》,台北:春天 |
| 索甲仁波切 著,鄭振煌 譯,1996,《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文化 |
| 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 著,高觀廬 譯,1979,《印度哲學宗教史》,台北:商務 |
| 望月信亨 著,釋印海 譯,1974,《中國淨土教理史》,台北,慧日講堂 |
| 奧智達比丘 著,禪行編譯組 編譯,2004,《何去何從—業•死亡 • 轉生》,香港:聞思修佛法中心 |
| 達賴喇嘛 著,傑佛瑞、霍普金斯 英譯,丁乃竺 譯,2003,《達賴生死書》,台北:天下 |
| 達賴喇嘛 著,陳琴富 譯,1997,《藏傳佛教世界》,台北:立緒 |
| 嘉初仁波切 著,楊弦、丁乃筠 譯,2004,《密宗大解脫法》,台北:圓神 |
| 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 譯,1999,《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台北:時報 |
| 摩訶提瓦 著,林煌洲 譯,2002,《印度教導論》,台北:東大 |
| (三)日文著作(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
| 川田洋一,1996,《脳死問題と仏教思想》,東京:第三文明社 |
| 木村泰賢,1968,《阿毘達磨論の研究》,《木村泰賢全集》第四卷,東京:大法輪閣 |
| (四)英文著作 |
| Lopez , Donald S. Jr. , 1998, Prisoners of Shangri-La,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 West ,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
| |
| 三、期刊論文 |
| (一)中文部分(依發表時間排序) |
| 1977,楊白衣,<生有之研究—兼論中有觀>,《佛光學報》第2期,pp.17-34,高雄:佛光 |
| 1980,黃俊威,<論部派佛教時代之輪迴觀>,《東方文化》第11期,pp.42-57,台北:政大 |
| 1981,黃俊威,<部派佛教時代之業力存在觀(B.C.201-A.D.350)>,《東方文化》第11期,pp.82-162 |
| 1987,黃俊威,<三世實有、法體恆存的商榷>,《慧炬雜誌》第322期,pp.52-60 |
| 1989,黃俊威,<自我、無我與補特伽羅>,《諦觀》N.58 , pp.119-136,台北:諦觀 |
| 1995, 智化,<補特伽羅(pudgala)和阿特曼(Atman)的譯名問題>,《諦觀》N.82 , pp.47-64,台北:諦觀 |
| 1997,惠敏,<靈性照顧與覺性照顧之異同>,《安寧療護》NO.5,pp.35-40 |
| 1997,道興,《從佛教瞻病送終法談臨終關懷》,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 |
| 1998,郭朝順,<無我的輪迴>,《元培學報》N.5 , pp.65-81,新竹:元培醫專 |
| 1999,宗平,<說一切有部之中有觀—以有無和轉變為主>,《正觀》9,南投:正觀 |
| 2001,如石,<《西藏度亡經》略究>,《法光學壇》第五期,pp.45-57,台北:法光 |
| 2002年12月7日,阿旺念札,<綜觀西藏顯、密佛教的中陰身理論>,「密教文化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佛教研究中心主辦 |
| 2003,黃俊威,<有關說一切有部的「三世實有、法體恆存」的論諍>,第七屆儒佛慧通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華梵大學主辦 |
| 2004,顏建益,「《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中有」相關議題之探究—以「中有救度」為核心」,華梵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
| 2004年,李函真,《中陰解脫之研究—藏傳佛教「中陰超渡法」的生死意識轉化內涵》,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 |
| (二)日文部分(依發表時間排序) |
| 1954,雲井昭善,<輪迴と無我について>, 《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2,pp.280-282 |
| 1958,上野順瑛,<無我輪迴の主體>,《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1,pp.130-131 |
| 1958,上野順瑛,<原始佛教に於ける無我輪迴說の理論的意義>,《印度學佛教學研究》7-1,pp.190-193 |
| 1961,上野順瑛,<原始佛教に於ける無我輪迴說の理論的構造>《印度學佛教學研究》9-1,pp.120-121 |
| 1965,增田英男,<無我と主體性>,《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4-1,pp.110-113 |
| 1979,伴戶昇空,<中有>,《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7-2,pp.182-183 |
| 1980, 川村昭光,<「中有」の研究 その一>,《曹洞宗研究員研究生研究紀要》13,pp.203-216 |
| 1983,川村昭光,<「中有」の研究 その2>,《曹洞宗研究員研究生研究紀要》15,pp.(1)-(17) |
| 1987,加治洋一,<『三彌底部論』解読研究 中有の存在に関すろ議論(上)>《大谷學報》V.67, n.2, pp.28-39 |
| 1988,加治洋一,<『三彌底部論』解読研究 中有の存在に関すろ議論(下)>《大谷學報》V.67, n.4, pp.65-77 |
| 1991,池田練太郎,<中有の機能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9-2,pp.129-133 |
| |
| 工具書(依書名筆劃排序) |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藍吉富 主編,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 |
| 《佛光大辭典》,慈怡 主編,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 |
| 《佛教語大辭典》,中村 元 著,東京:東京書籍,1974 |
| 《法相大辭典》,朱芾煌 編,台北:新文豐,1987 |
| 《望月仏教大辭典》,編纂代表者:塚本善隆,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1974 |
| 「CBETA電子佛典集成」,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4年4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