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18/03/05 07:41:57 NPO  編輯部 報導

勝義諦與世俗諦

沒有世俗諦(相對真理)作為基礎,就不可能講授勝義諦(絕對真理)……
                    ——龍樹菩薩,《中觀論頌》

我們大部分人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和禪修才能瞭解空性。我在講授這個主題時,通常最先被問及的問題之一就是:嗯,如果實相的基礎是空性,那麼萬物到底是從哪裡來的?”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事實上,這個問題非常深奧。不過,空性和經驗之間的關係並沒有那麼簡單,或者應該說,就是那麼簡單。但就是因為那麼簡單,所以很容易錯失。事實上,由於空性的無限潛能才使得所有現象,包含念頭、情緒、感官知覺,甚至物質等一切,因而能從空性中顯現、移動、改變,最終消失。
  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的一支,研究物質的原子與亞原子層次,但這並不是我的專長。所以,我們先把量子力學放在一邊。我發現說明空性最好的方式,是回到佛陀時代所瞭解的虛空比喻:虛空是一種無垠的開闊感,它本身並不是一種東西thing),而是一種無邊無際、不具特性的背景。銀河系、星球、動物、人類、河流、樹木等都在這背景上,透過這背景而顯現和移動。若沒有虛空,這些事物就無法彼此有別或一一顯現;若沒有虛空,就不會有空間容納萬物,也不會有讓萬物被看見的背景。只有在虛空的背景之中,天體和星球等才能夠誕生、移動和消失。我們之所以能夠站立、坐下、進出房間,也是由於我們周圍的空間之故。我們的身?中也充滿了空間:外部的孔竅,讓我們能夠呼吸、吞咽、說話等,還有內在器官中的空間,如肺部的空間會隨著呼吸而張開或閉合。
  空性和現象之間也有著類似關係。倘若沒有空性,就沒有任何事物能夠顯現;倘若沒有現象,我們則無法體驗萬物之源的空性背景。因此就某方面而言,我們得說空性和現象之間有某種關聯,但兩者也有很重要的差異點。空性,或說無限的可能性是實相的絕對本質;由空性所顯現的一切,無論是星球、銀河系、人、桌子、檯燈、時鐘,甚或我們對時間和空間所體會的一切境,都是這無限可能性的相對顯相,都是無限時空中暫時的顯現。
  我也想借這個機會指出絕對真理(absolutereality,勝義諦)(也作勝義諦,能使任何事物生起的無限潛能,)與相對真理(relativereality,世俗諦)(念頭、情緒和感受每一瞬間不斷改變的經驗。)之間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根據佛教的理解,以及現代西方科學某些學派的看法,只有永不改變、不會被時間或環境所影響,或不能分解為更小的,或跟他物毫無連接關係的,才能稱之為絕對真實。以此定義為基礎,我所學到的是:空性——這不可計量且難以言喻的潛質、一切現象的背景,既不是被創造出來的,也不受因緣條件影響——是絕對真理。不過,由於本然心是空性的,是全然開闊且不受任何可被命名或可定義的特性所限制,因此,任何人對現象的看法或說法,或者我個人對現象的看法或說法,都不能說是對其真實本性的真正定義。
  換句話說,絕對真理是無法以言語、圖像,甚至數學公式符號表達的。我聽說有些宗教同樣也認為這些方式無法表達絕對的本質,因此他們也不願以名號或圖像來形容。至少佛教也贊同這一點:我們只能透過體驗來領悟絕對的境界。
  然而,完全否認在我們居住的世界裡,萬事萬物會在時空中有所顯現、改變和消失,也是非常荒謬可笑的一件事。人們來來去去,桌子會損毀,有人喝掉杯子中的水之後,水就會不見了。經驗不斷在改變的這個層次,就是佛教名相中所稱的世俗諦,也就是相對真理。而所謂的相對,是指相對於不變且難以言喻的絕對真理。
  所以,雖然假裝沒有體驗到桌子、水、念頭和星球等事物是非常愚蠢的,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說這些事物原本就以一種完整、獨立、自足的方式存在。根據定義,原本就存在的任何事物必定是恒常不變的,無法被分解成更小的部分,或不受因緣變遷的影響。
  這樣敘述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之間的關係,雖然非常理智,卻無法提供我們了?這種關係所需要的直覺性領會,或以現代語言來說,一種本能式gut?level)的領悟。當弟子一再請求佛陀解釋絕對與相對真理之間的關係時,他時常以夢境為例,指出日常生活中清醒時的體驗,就如同夢境中的體驗一樣。佛陀列舉的夢境自然跟當時弟子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有關,比如說牛羊、穀物、茅草屋頂和泥牆等。
  這些例子對21世紀的現代人來說,卻不一定具有同樣的作用。因此,教學時,我通常都會舉對方較為熟悉的例子。譬如說,假設你是喜愛汽車的哈車族,如果你夢到有人送你一輛新車,你一毛錢也不用付,那麼你鐵定會感到興奮極了。看到這輛夢中車夢中的你心裡一定很歡喜,你會很高興地開車去兜風,很開心地跟親朋好友大大炫耀一番。
  然而,假設夢中的你開著車兜風時,突然間,另一輛車撞上了你,車頭全毀,你的腿也斷了。這時,夢中的你的心情肯定是一百八十度大轉變,馬上從快樂的天堂掉到絕望的地獄。你的車毀了,你又沒有保夢中險,斷腿又讓你痛得哭爹叫娘的。這時,夢中的你可能就開始哭了。夢醒時,枕頭上竟然還濕了一大片呢!
  現在我要問你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並不難。

  夢中的車是真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既沒有工程師設計了?輛車,也沒有工廠製造這輛車。車子既不是由真正的零件所組成,也沒有任何分子或原子組成車子的不同零件。然而在夢境中,你所體驗到的這輛車卻非常真實。事實上,你將夢境中的一切都視為真實,而且也以非常真實的念頭和情緒回應了這些體驗。但是,無論你的夢境體驗看起來有多麼真實,我們還是不能說這些體驗是原本就存在的,你說是嗎?當你醒來時,夢境就消失了,你在夢中所感知的一切也融入了空性——萬物生起的無限可能性之中。

  同理,佛陀教導我們,任何一種體驗都是從空性的無限可能性中生起的顯相。佛陀言教中,最廣為人知的《心經》中說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我們也可用現代人的語言這樣說道:
夢中車是原本不真實的車,原本不真實的車即是夢中車。
  夢中車無別于原本不真實的車,而原本不真實的車也無別于夢中車。
當然,可能也會有人爭辯,日常清醒時所體驗的一切跟夢境中所體驗的一切,在邏輯上怎麼能拿來相互比較?畢竟夢醒之後,腿並沒有真的斷了,也沒有一輛撞毀的車停在車道上啊!此外,倘若真實生活中的你真的發生了車禍,現在你可能已經躺在醫院裡,還得面對一筆可觀的修車費呢!
  然而,無論是夢境或清醒時刻,你體驗的基礎都是相同的,即念頭、感受和感官知覺等,都是隨著因緣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如果你能將這樣的對照謹記在心,那麼,清醒時刻所經歷的一切就會開始失去對你的影響力。念頭就是念頭,情緒就是情緒,感官知覺就是感官知覺;這一切在清醒的日常生活中輕易且快速地來來去去,正如同在夢境中一般。

  你所經歷的一切隨著因緣條件的改變而改變,即使只有一個條件改變了,你的體驗形式也會隨之改變。如果沒有做夢者,就不會有夢境;如果沒有做夢者的心,就不會有夢境;如果做夢者沒在睡覺,也不可能會有夢境。當這些因緣條件聚合時,夢境才會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