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17/04/03 19:33:26 NPO  編輯部 報導

“諸法無我”與“如來藏我”的比較

如來藏思想研究

德福

“諸法無我”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論;“如來藏我”是後期大乘佛教的主流思想。在印度,這兩種學說,從“無”到“有”、從“性空”到“真常”,期間經歷約一千年之久,令佛教思想隨著不同的時代發生流變。究竟是“有我”,還是“無我”呢?如果有我,便不能與用作印證佛法準繩的“三法印”契合。如果無我,則為何後期又展開了“如來藏我”的實在論?以上的問題,對很多人來說,真的存有疑問。其實,這就是因為我們對於佛教教理不曾作出深入的分析瞭解,亦未曾認真做過體驗功夫,因此便對佛法的真理把握不住。為使對於佛學上所講的“有我”及“無我”學說建立起一個清晰而有條理的觀念,本文嘗試從下列三方面將“諸法無我”和“如來藏我”作一個比較:第一?思想淵源及產生背景;第二?內容及特色;第三?價值觀及影響性。

在未討論第一點之前,我們還需要弄清楚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我”?現在僅就“我”這個名詞來分析一下它的內涵,它必須是永恆的、不變的、獨一無二的和自主的。所以“我”是指一個獨立不變的實自體。明白了“我”這基本觀念後,我們便要看看原始佛教“無我”思想是怎樣產生的。“無我”思想,在我的理解中,並沒有學說淵源,它是在佛教時代才提出來的,並不像“無常”和“苦”等理論,早在佛教之前已被提及。它是佛陀正覺的真理。“無我”,主要從“去我執”的角度解說,是為了糾正當時的人思想上的迷執。換句話說,釋尊的“無我論”,其實是針對當時思想界的“有我論”。印度古代婆羅門教盛行,其教典四吠陀成了當代思想的淵源。及後東方奧義書勃興,與婆羅門階級相抗。在奧義書裡,宇宙的本源稱為“梵”,個人生命的主體就是“我”;解脫是要體證“自我”與“大梵”的結合,於是便高舉著「梵我一體論”的旗幟。這個“我”是常住不變的、妙樂的,而梵界被視為最高的歸宿處。釋尊為了破除這些迷執,便提出“無我”的觀念。

反觀“如來藏我”思想,雖是後期大乘佛教的主流,其實是淵源於印度神教的神學的。但不容否認,在部派佛教及初期大乘的某些思想,如佛功德、如來身等,啟發了後期的如來藏說,這是由於“佛涅盤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而開展出來的。至於“如來藏說”之產生,是有其背景的。因為佛陀“無我”的思想,不是一般人所容易信受。當時很多人認為如果沒有我,誰在作業、受報呢?佛陀為了要隨順眾生的心境,使其接受佛法、次第引導,因此說如來藏,這實在是為了“斷愚夫畏無我句”、“開引計我諸外道”的方便而說的。

就內容方面而言,“諸法無我”是三法印裡面第二個法印,可分“人無我”和“法無我”。“人無我”是說有情的個體生命,是五蘊和合而成,並無實體;“法無我”是說一切精神、物質的現象,都由因緣和合而成,亦沒有實在自體。“諸法無我”理論的特色是“緣起性空”。正因為“我”是因緣和合的假像,沒有獨立自體,所以是空無自性。由於我們有妄見執著,以眾緣所生的五蘊身心為生命。“無我”提示我們身心是眾緣所生的,生命隨時都有變化,所以我們的人生是不圓滿的,這個世界是缺陷的。的而且確,一般人,我執太重,處處以我為中心,種種我見、我慢、我愛、我癡執著不放,如影隨形的困擾著我們,使我們無法解脫。因此,“無我”的特色是要我們明白“我”之過患,從而悟入“無我”的解脫境界。所以,依三法印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的法則,說明生死輪回及涅盤解脫,是佛教不共外道的特色。

至於“如來藏”,很多人解說為“我”。因為如來藏說有“我”的特性。大般涅盤經卷七說:“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因此,“如來藏我”被視為與外道神我並無分別。究竟這論調對不對呢?茲就“如來藏”的內容及特色作一個簡單的分析。

第一 如來藏說,著重於如來的大般涅盤、常樂我淨,從如來常住說到一切眾生本具如來。如楞伽經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寶性論說:“佛法身遍滿,真如無差別,皆實有佛性,是故說眾生,常具如來藏”。這很清楚說明眾生本具如來的德相。因此他們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第二 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這是在勝鬘經裡所提出的。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亦依如來藏證得涅盤。這即是說,雜染和清淨二因,都是依如來藏的。究竟什麼是如來藏的清淨因呢?清淨因,指空性,即是心性上所具足的無漏清淨功德。因此如來藏為一切清淨法的根本,依之而建立空不空如來藏。至於雜染因,即有漏煩惱習氣,但這煩惱習氣,並非是如來藏所有,而是寄附在如來藏的,這就是所謂“客塵煩惱”。因此依如來藏,一切生死涅盤問題都得安立。

第三 如來藏是常住不變的,清淨周遍的。周遍的意思是遍一切處,或是無在無不在。在如來藏說流傳中,眾生身中有清淨如來藏,與“心性本淨,客塵所染”說,有相似的意義,所以“心性本淨”成為如來藏學說的重要內容。

第四 如來藏不同外道之我,所以說“無我之藏”、“離於我論”。印度宗教將“我”解說為生命的本體,與如來藏為生死涅盤所依,極為相似。其實,表面看來,如來藏雖與印度宗教的“我”相似,而實質上,是有所不同的。在楞伽經裡,如來解答說“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盤、離自性、不生不滅……說如來藏已,如來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出如來藏即是一切法性空、法無我性的異名。釋尊為了化度一般執常執我的眾生,使其信受佛法,因此方便說如來藏。所以,如果我們深切瞭解如來藏的真義,便不會把它當作外道的邪我。其實,如來藏與佛法的真如、法性、空性、法無我性,應該是一致的。

最後,我們看看“諸法無我”與“如來藏我”的價值觀及影響性。就“諸法無我”論而言,印度思想界激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革命。佛陀很清楚闡明要否定了這個“我”,才可以徹底剷除貪嗔癡。事實上,佛法“無我”的觀念並不容易掌握,不管你學佛學了多少年,有多大的成就,只要五蘊之身還在,“我”的觀念很難去掉。惟有破盡“人我見、法我見”,及證悟到“諸法無我”與“空性”相應,於定、慧力有所成就之後。再依著菩薩道的六度萬行去做,積累功德,淡化自私心,用般若正見觀照,才能達到與法界合而為一的無我境界。“諸法無我”的思想,為後來大乘三系中之“性空系”奠下了深厚的根基。另一方面而言,有了“無我論”與“有我論”的對立因素,才成為產生中觀思想的背景。

至於“如來藏我”的學說,發展到後期便成為真常系的主流思想。如來藏說的經論,則可說是秘密佛教的先聲。因闡明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在修行上,不需外求,只要依著自身的如來性,努力精進便能實現,可見成佛並不難,大有鼓勵人心的作用。這在宗教的實踐精神上,有著高度的價值。而這學說,傳入中國後,便成了佛教的核心教義。印順導師在“以佛法研究佛法”書裡說:“離開如來藏便不能顯示佛法的深廣圓妙”。太虛大師說,如來藏佛性,是大乘不共小乘的特質。佛教所講的業、輪回、性空、緣起,都是小乘所共有的。唯有如來藏學說,是小乘所沒有的大乘特義。中國大乘八宗之天臺、賢首及禪宗,對如來藏特別重視。可見如來藏學說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性,極為深遠。

總括而言,“諸法無我”是釋尊為了破除一般人的妄執而宣說的,是佛法的“最甚深處”,亦是究竟了義的。至於富有“真我論”色彩的如來藏說,是為了“開引計我外道”和“畏無我”的眾生而說,亦有其獨到的立場。雖然屬於不究竟、不了義的學說,但其目的在化度眾生,使他們信受佛法,這就是佛說如來藏的意趣了。

參考書籍:

一、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印順導師﹞

二、 如來藏之研究 ﹝印順導師﹞

三、 印度佛教思想史 ﹝印順導師﹞

四、 絕對與圓融 ﹝霍韜晦﹞

五、 大乘佛教的問題研究 ﹝張曼濤編﹞

六、 佛教根本問題研究(一) ﹝張曼濤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