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玄覺禪師證道歌略解

湛山倓虛大師著 

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偈雲:若人生百歲,不見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道者,虛通無壅,了無一物,若留塵芥全體則遮,道為之塞。一翳在眼,天花亂墜,眾生世界,於此生焉。經雲,應生無所住心。又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二祖斷臂,求祖安心。祖雲:將心來吾與汝安。答曰:覓心了不可得,祖雲與汝安心竟。千七百公案,此為東土初案,則覓心了不可得一語,定非閑文。宗門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今此初案,獨存言詮,所謂心者,不於擎拳堅拂處顯示,卻向了不可得上承當,以驗三心了不可得之文,與祖語全合。經雲: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過去已滅,過去心不可得,現在不住,現在心不可得,未來未生,未來心不可得。如瀑流水,前後續生,剎那不住,故經標宗,無住生心。無住者,虛通無阻,如世道路,利於虛通,若住於道,便為道阻。古德雲: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一切眾生本具生滅不住念念漂流之心,如鳥行空,不見鳥跡,無過去,無現在,無未來,於三世相,了不可得。有著妄人,妄執三世,法皆實有,此如刻舟求劍,劍去逾遠,正複何異。不知此心流注不息,體露堂堂,日用而不知者,無上真實之大道也。經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為能造,體本生滅,悟此者,於三世法不著前相,體已滅故,不著今相,剎那未住故,不著後相,未來未生故。遍求三世,體不可得,無以名之,強名無生、無住、夢、幻、影、道。上自諸佛,下逮諸祖,悟道證果,此為必由。百千三昧,無邊功德,此為秘藏。大千經卷,塵剎教海,此為源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以言說形容,思量擬議,舉念即乖,涉想便非,如是境界,強名曰證。然則,永嘉大師證道矣,而又歌詠以出之,寧非畫蛇添足,豐幹饒舌,向萬里晴空噴雲吐霧,千頃碧波興風作浪乎。今吾湛山老人,以八四之高年,不自知老之將至也,尤恐風浪之不溥,又複作證道歌略解以助之,教涉性相,宗該淨禪,粗言細語,顯第一義。飲一滴必知大海之味,嘗一臠無非太牢之羹,雲乎風乎,不離空碧,不即空碧,當機薦取。相得益彰。則證道歌者,有韻之證道歌,略解者,無韻之證道歌。永嘉大師,高座九蓮,開顏含笑,見千百年後,尤有助紂偽虐之人,以無韻歌和之,則擊節三歎,引吭高歌,老婆故態複作矣。

念安拜敘 

 

永嘉玄覺禪師證道歌略解

 

君不見。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蘊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此段文以無修為修無不修。無證為證無不證。以作佛法徹底之大綱。所以者何。因吾世人之本源即是完全之佛,同居優勝之佛境。不能自知。對自身,及環境,偏起執著。雖有智人悟得修證之法。而不知獨立之方。多是用對待法,依他起修。不過證得聖賢而已,了一層分段生死為止耳。若不以此為足。立求上進,亦有成佛之分。若是凡夫修十善者。可得升天享福,福盡仍墮。雖然如是,仍屬正道也。最可憐者,旁門外道。妄為人師,以盲引盲。縱得成功,總不過成些妖魔鬼怪而已。噫此非好言他過,乃預防魚目混珠耳。

君不見者。乃偏對學佛的諸君而言。意謂君你見過靡見過呢。這絕學無為的閑道人哪。他已竟學到無可學處。還有什麼可為。自然是一個清閒自在的達者。(道人的別稱)當然是心內無妄想可去。身外無真理可求。既然如是。何故諸經教義,皆論破無明,見法性呢。須知若有所知,即是無明。若有能見,即非實性。若得能所雙亡。而本有之見聞覺知現前。皆成佛性。故曰:無明實性皆佛性也。以如是之能所雙亡本覺現前。則證實一切眾生之身。皆屬本知覺等之幻化。又阿羅漢,以生空智,證析空理為身。三賢菩薩以無塵智,證體空理為身。此幻化身。與兩種聖人之空身。即同以妙觀察智證到諸佛之清淨法身,故曰幻化空身即法身。果能以如是之法身,覺悟明瞭。那還有眾生凡聖萬物之分。雖一物之名亦不可得。故曰法身覺了無一物也。所以者何。以其本源皆是自性,不假修成,非從外得,乃天然真實之佛果也。若能如是的覺悟。則色、受、想、行、識、之五蘊。皆如虛空之浮雲而空去空來毫無實在。何可執著貪愛不舍。又心內的惡習慣。名貪瞋癡。能埋沒吾人的三德。以貪能埋沒法身德。瞋能埋沒解脫德。癡能埋沒般若德。以其損德過快。故名之為三毒也。雖然如是烈害。見不得戒定慧三學。以戒能滅貪。能救起法身。以定能滅瞋。救起解脫。慧能滅癡。救起般若。以三學救起三德,消滅三毒。此三毒原無自體。乃依習氣而成。習氣更無自體。乃依當人之自性而起。若得戒行有力。消滅貪習等。扶起法身等。而三毒如水上之泡。全泡成水。故曰三毒如水上之泡。可謂虛出虛沒也。其戒行如定風之寶珠。若風定則水波不起。而漚泡何來。喻以根本解決故。佛性喻如靜水。環境喻如起風。風吹靜水成波。而水泡隨現。故眾生之佛性隨世間風俗之環境熏成習慣。故曰無明。乃迷惑煩惱等之總名,實性即佛性也。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此一段文。承上文。「無明實性即佛性」而言。惟恐世人,習慣世論。以對待為真。不易信此超倫絕待之佛法。以其少聞不見故。自悞最上之良緣。故以婆心弘願。宜此最重之誓言為啟世人之信。烏乎。悲矣哉。難矣哉。故略以證實相之果德。出於無明實性即佛性之因。始能達到無我人。分別我執。及俱生我執。並我之分別法執。及俱生法執。雲何是分別我執。以人有生已來,專執四大假合之色身為我。故曰分別我執。又連帶俱生之我執。既有形色之身。必須衣食住之享受生活。又生思想終在心內發生。流行不息。於是發生認識。執著為我。俱由分別我執生起。故曰俱生我執。又我身之外。複有非我之樣式。(雖各種樣式總名曰法)故名分別法執。再起去分別種種法執之心。即成俱生法執。乃是最微細之所知障也。如是無此人法分別及俱生二執罄淨。而對多生多世所造下之阿鼻(譯無間地獄)地獄最重之惡業。在此剎那最少之時間即可消滅。此乃啟人之信。以此容易又恐不信。遂以誓言,促人生信。又曰,若將妄語誑眾生。(別而言之九法界皆名眾生。通而言之十法界亦皆名眾生。)佛名無上眾生。菩薩名大道心眾生。緣覺名孤調眾生。聲聞羅漢名希果眾生。二十八層天人名樂趣眾生。世間之人名苦樂眾生。阿修羅(譯無端正)名瞋鬥眾生。畜類名愚癡眾生。餓鬼名慳貪眾生。地獄名苦苦眾生。佛界不應在內。此當謂是九法界。若將虛妄不實之語誑騙九法界的眾生。即是自招拔舌地獄之苦。其時間最久。當經過虛空微塵之數。及恒河沙數。最多之時。受此拔舌地獄之苦。以如是之懇切普勸眾生何所取乎。以實知眾生。是我性中之所具故。救眾生是救我性中之眾生也。

 

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此段發揮圓頓教理。義謂頓然覺悟。乃悟了自覺。此自覺者。非借外緣。若藉外緣。非墮所知覺。即墮能知覺,所知覺者墮偏計執。能知覺者墮依他起。皆非圓成之如來禪也。如來禪者契機契理。契機者,因機施教。故用權智。契理者,觀大機將熟。即用實智。以六度萬行中之一行。或以世法一轉。即頓證性體中之圓理。較前者之未悟。如在夢中自認為明明白白的。有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之六趣。(亦名六道)今者覺後。不但六趣皆空。雖三千大千世界亦是空空如也。

 

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

此段指出悟圓理之法門。夫圓理者。超倫絕待。無罪福之苦樂。無損益之得失。何以故。乃寂滅性也。以寂者無聲。滅者無色。於此無聲色中。豈可問津覓路。欲明如是之圓理。只可用個比方。比如塵土油泥所遮之鏡未曾揩磨。則不能用鏡面光明。照一切相。若用抹布,拭去塵土。露出鏡光。則能照外邊一切影相。攝入鏡中。鏡光比如人心靈光知覺。鏡外之色聲香味觸。環境之相。為外五塵。照在鏡中的緣影。名粗相法塵。同前五塵,共名六塵。人心偏執六塵為正當的受用。就比如塵土油泥遮於鏡面之光。這鏡光僅能將鏡面之泥土。照成鏡裡之影。又比如人心僅能知現在之事。不能知未來之事。又眼只能見遠近等相。不過數十裡地。再不能遠見。餘者耳鼻舌身。可作一隅三反。用此方法比量人心。多執著六塵起貪愛。卻如將泥土遮掩鏡面。將些粗細泥土影相。照在鏡裡。如同人心貪愛六塵。不能鑒遠等比。乃習慣成性。不覺迷悶。倘得慧根成熟。頓舍貪愛。遠離六塵。比如鏡面揩磨塵土淨盡,而鏡影塵影隨無。則鏡面放光照天照地。照近照遠。如同佛聖。斷除五住煩惱。消滅分段變易生死之根。此是用方法比量人心起貪愛之義。再用比較。以明細相法塵。破生相無明煩惱之根。全在今日分明須剖析也。分明者,乃指比方而言。比如拭磨鏡面之塵土。能照天地近遠之相等。此類是變易生死之根。生相無明也。無非是剖開之比方。所以者何。再用比較。方能析出生相無明。何以故。拭塵磨泥,乃有為之法。又能照所有天地等。乃屬能所未亡。又塵去明生乃生滅之法。舉些三義。代表世界一切所有。無非對待而起。皆是生相無明。故佛法超倫絕待。離過絕非。決定在言外思義。教外明宗。以對待故有獨立。因高低故有平等。若離對待。則高低等一切言說皆不得成立。且如以高獨立。則一高一切高。而高外無非高。無非高對高。則高之名,即不可得。名不可得。則教何立。如佛以世間諸法皆說到不可言處。故曰,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強名圓理。以表無始終。無高低等。若在此超倫絕待之中。討得個消息。則與圓理可作商量。何以故。以-切世間法,皆是圓理故。所謂世間法者。總不離倫序對待。指其超倫序絕對待。即是佛法之圓理也。超絕兩法。全在消息。所謂消者。消滅偏計執之對待。息者。歇息依他起之倫序。以有倫序。必有攀緣。以有對待。必起競諍。修行人,起心內之攀緣競諍。豈能修行。世間人,起身外之攀緣競諍。安得清平。所謂佛法不離世間法。會用者,世法即是佛法。不會用者,佛法即是世法。此二法各無始終內外。故假定名。謂之圓理。

 

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此段承上說明教人醒悟。誰無念誰無生者。意謂佛經有成言教人。心無妄念。理悟無生。乃是隨世間人情常以對待知識。妄念紛飛。故教其先止妄念。再悟心理。所謂先止粗心妄想。後悟對待心理。權以方便之法。俾修人天之道。先享人天之福。便信淺近因果。不退信根。或見有小機成熟者。始敢發明,出世對待心理。超出人天之道。及超度四惡趣(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之苦。若遇大根性機緣成熟者。方可用超倫絕待之法。征明無言說道。故言誰能無念。誰能無生。縱讓諸佛菩薩。他也未離開念。他也未離開世間的生死。何以故。就按釋迦佛來說。他是四月初八日。在無憂樹下從摩耶夫人右脅所生。活到八十歲二月十五日。說完涅槃經。在雙林樹下而死。這不是一個鐵證麼。既然未離生死。這一切經教。為什麼教人了生死呢。哈哈、殊不知這是教人了生死。何曾教人離生死呢。若離是離不開的幻化相啊。若了是明瞭、就是啦。何嘗有生死呢。這生死原是古今之人假定的名辭。傳留消息。究其實就是個幻化相。世人認為實有。若如是說。為什麼人皆樂生怕死呢。仍是由古人之偏計的名相。而起了今人的執著。執以為真。再起著住,念念不忘。粘湛發知難舍。又不知歸命複理。臨命終風刀解體之時。痛苦萬狀。致人見之驚啼。故起樂生怕死之心。又不知死後歸宿。當然恐懼。此解誰無生之意。惟恐質難。以備問疑。故文拖至此。再合解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當然暗示。若實無念無不念。此念生二法。代表世間一切對待之法。皆成實相。實相即是不可思議。無言說道之佛法。這個機關。可得何人,求取喚開。若開此機關,必須木料所造之人來訊問,此機關可能大開也。舉木人不能言問。以表在無言說處。此關方能大開矣。果能以無言說道。成就佛法者。縱求他佛亦能成。或以自己為佛施功亦能成。再求自他共佛便能成。唯求自他不共佛者。因執自己與他佛無干則決不能成。所謂求他方佛者。如修淨土信仰西方極樂世界。他那裡有阿彌陀佛。曾發大願。無論何處。有人發心篤信。願生我處。實行念我。「阿彌陀佛」名號。至臨命終時。我決定接引此念佛人蓮華化生。同享安樂。共成佛道。若不爾者。我決不成佛。若求詳知。可看淨土三經。再求自佛者。只是自己施功。或學宗、教、律、密。四大宗。皆能成就。但有早晚不同。若選最成就者。唯屬淨土法門。何以故。一生佛國。永不墮落故。又兼往生時。多仗佛力。余者皆是自力。再者自他共佛者。乃屬大開圓解。生佛不二故。雖然如是。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諸佛大圓覺。

此段承上節。若悟圓理。無言說道。當以無為而修。先要開放四大。(吾人身之皮肉筋骨。乃是地大所成。血脈津液。是水大所成。溫熱燥暖。是火大所成。呼吸氣力。是風大所成。)吾人偏執四大,為自身相。生生世世以妄想束縛。永未解放。今者實悟圓理。決不偏執四大色身為我。偏觀宇宙山河,飛潛動植乃至無量數之三千大千世界之虛空微塵。何處不是本自原有之體呢。莫再於此四大。再用心執把捉了。因無量微塵數之三千大千世界之一切眾生。於我同是一個寂滅啦。豈不在此寂滅性中隨便吃喝嗎。這就作個無憂閑道人。不去妄想不求真了。雖見諸行無常,皆無非是妙有真空啦。這就是佛的大圓覺了。古德雲。隨順世緣無罣礙。涅槃生死等空華。

 

決定說。表真僧。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擇葉尋枝我不能。

此段承上六段文所說的這無學無為。無真無妄。無修無證。無人無法。無生無滅。無罪無福。無損無益等。其意在無學無不學。無為無不為。乃至無罪福損益,無不罪福損益等。同歸於寂滅性中。無聲色處。如何以聲言訊問。於色相尋覓呢。若果能認得,這就是聲色處寂滅性中。則究竟佛法。已經訊著覓得已。此段文與世大反。惟恐世人不信。故發言決定說。不能含糊儱侗。以表誠實不妄。智理無偽之真僧也。假定有人不肯相信。任其疑情。大加考征。隨其直截勘察根本。溯尋源流。無一不是從大乘法寶。由佛之親口所印證者。皆是從根本採取。我不能尋枝擇葉。自誤以誤人也。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裡親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

摩尼珠者(譯如意珠)因意義而立名。此寶天宮有之。乃隨天人心意所現。應用之物。無不隨心而現。以此譬喻人心。醒悟世界。宇宙人生。及萬物萬事。無一樣不從心造者。而人不自知。如來者佛之通稱。因佛認識寶珠保藏之處。故名之曰如來藏。又佛將此寶珠。親自收得如來藏裡。此段文。人法喻互用也。摩尼珠者喻心也。如來者人心也。如來藏者,人之身覺。屬色心二法也。此是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此三者,各各皆名如來藏也。如者不變之體。來者隨緣之用。藏者在隨緣時即不變。不變時即隨緣。以表世間法、六根、六塵、六識。各屬一般。無一不然。皆是如來藏裡親收得。此根塵識。乃是三個六般。皆是空而不空。起六種神通妙用。如單論六勝義根。乃是有用無形的。見聞嗅嘗覺知。皆是無形真空也。六塵者乃是六根的寄託之處。色聲香味觸法。皆是不空妙有也。所謂六識者,乃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皆是借浮塵勝義二根而起六般神用。故雲空不空也。雖如是之多。無非一顆圓理智光。圓理性色。智光非色。本來理智無分。故雲色非色也。

 

淨五根。得五力。惟證乃知難可測。鏡裡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教乘之中助道的法有三十七品。大小乘通用之。但用的多少不同。在佛說阿彌陀經。如念佛人。往生到佛國時。其身分屬於凡夫。若修行時。僅用二十五品。由五根五力起。至八正道。即不用四念處等十二品。因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皆清淨。何須用觀身不淨。觀受是苦等。今者證道歌中。所說乃佛法中最上大法。則僅用五根五力十支。所謂五根者。乃「信、進、念、定、慧、」五力之名字者與五根同。由用五根得大效力故。所以名之為五力也。按大乘法難明。修行最為簡單。故曰,佛法無邊。唯信能入。又經雲。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者篤信絕學。無為。無法。無說。以絕學者,謂之勤學。無為者,謂之實行。無法者,謂之妙法。無說者,謂之宣揚。欲求究竟佛法。果能如是信而不退,謂之進。進行不忘謂之念。念而不改謂之定。定而無得謂之慧。能如是的信、進、念、定、慧、者。則可謂之大雄大力。此大雄、大力、從五種深根而起精進。故稱為五力也。因恐人不信此無為大法。故又立一反正譬喻。以人的固習皆錯誤。全是如認鏡中目己的形影為我。欲見之是最容易的事。故曰鏡裡看形影作自己不難。若尋真自己。仍用舊固習對面看。如對水中月影為實我。而欲捉之爭能拈舉得出。此暗喻智人。舉回頭來即見明月。並喻觀鏡中影為真我者。若能轉觀觀者。方見真我。再轉喻觀水中月影者。舉回頭來即見真明月矣。以此二法互相譬喻。以無為法。淨五根。得五力。何嘗有法。唯一篤信而已。故心經雲。以無所得故。菩薩斷三障證涅槃。佛證無上菩提果也。故雲。惟證乃知難可測量也。

 

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游涅槃路。調古神清風自高。貌顇骨剛人不顧。

此文承上文發揮。信解修證之後。應發心續佛慧命。度人利己。而知音者有幾。故曰。常獨行。常獨步。倘有知音達者。方可同遊此涅槃大路。調人必先調己。調己必須遵古。遵古要目神清氣爽。道風自高。遊走十方。當然面貌憔顇。骨氣要剛。不希他人照顧。此乃行菩薩道之梵行也。行證有五。一者聖行。(二乘行之)二者梵行。(大乘菩薩行之)三者第一義天行。(佛乘行之)四者嬰兒行。(佛果後。倒駕慈航行之。如釋迦佛。引導眾生。從兜率降王宮。出家成道等。)五者病行。(如調達作惡反度眾生者行之。)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

此文承上發心。修梵行行菩薩道。發心要作後學榜樣。以身為模範。當知既為釋迦弟子。應以佛為模範。佛將國王太子極端富貴捨棄。我等若再貪蠅頭之微利。則與佛之志願距離太遠。有何顏立于門下。必須甘心受貧。則不愧稱為釋迦門下弟子也。猶須自知口稱貧僧為是。若究其實以道德為真富貴。豈貧矣哉。故甘受世間之貧。甚至身上常常披著襤縷麻褐之衣。又誰能知佛之大道無邊。心中包藏有太虛寬廣無價的珍寶哪。

 

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疑多不信。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

此段承上文。以表佛的家務。說明此無價珍。非世間有價之珍寶。用之有窮有盡。竟致世人貪得競爭。無止無休。今說明此無價的珍寶。用之無盡。不致世人競爭者。乃因用之利物(物者乃眾生之別名)應機而發。適其用者。無窮無盡。因其發給者。始終無有吝惜。其所發的。乃是合盤托出。人人本有的家當。通身的技能職業。一者指其本具的三身。(清淨法身。遍滿一切處。圓滿報身。以大恩而克大果。百千億萬應化身。應機教化眾生。)又四智者。一、前五識轉成所作智。二、意識轉妙觀察智。三、末那識轉平等性智。四、阿賴耶識轉大圓鏡智。為諸識之具體。故曰體中圓也。此屬明心見性。純一大乘家當。八

解六通心地印者。乃中下二乘家當。僅能明心未能見性。只修八解脫證六通。此但以明心地為印證。有修有證。六通者。一、天眼通。能觀一小世界。二、天耳通。聞四洲眾生之語言。三、他心通。知眾生之思想。四、宿命通。能知眾生宿世因果。五、神足通。一少時間。能數萬里往還。六、漏盡通。永不墮三界世間六道輸回之苦。八解脫者。乃超出三界之觀法。欲知之。可察大辭典。或教乘法數。從佛在世時。小乘人常謗大乘。佛入滅後。乃至今時謗之尤甚。上士者。智慧鋒利。一得果決。一切塵緣。一切了脫。其中下二乘人。多疑則謗。謗則不信。惟願獨善其身。但自懷中解垢衣。即指其修八解脫等法。或證六通獨善其身。誰能向外度化眾生。誇講精進。六度之法耶。其反對大乘者。只可隨他譭謗。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目疲。我聞恰似飲甘露。銷鎔頓入不思議。

此文承上小乘譭謗大乘。行菩薩道者。正好精進忍辱。其他解釋錯誤。以為泛指一切世人譭謗。竟不知乃是中下之士,二乘人誹謗。因其執著八解六通為究竟佛法。故謗四智中道圓理。何以見之。乃錯認八解脫。本是小乘聲聞緣覺所修之出世法。證到六通即是心地印證。故謗無為圓理。乃謂中下之士。多疑不信。豈是普通世人所能謗之。若不以為然。此八解脫。乃有為之怯。與前無為矛盾。大不相合啦。又但自懷中解垢衣者。以譬喻指其修八解脫者。如解懷中之垢衣呀。於是誰能肯向外邊度化眾生。及誇講六度精進。以修佈施持戒忍辱等法呢。此正指二乘人之譭謗。如把火燒天空自疲勞。在我聞聽恰似飲甘露。(天上不死之藥。)隨時銷滅鎔化。頓然即入不思議之妙理矣。

 

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不因訕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義謂觀想惡言誹謗。卻是成就我修行之功德。又是成就吾的善知識。若不因此等訕謗。起吾冤親平等之心。如何能表示無生法忍之慈悲力呢。

 

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非但我今獨達了。恒沙諸佛體皆同。

此承上文。聽惡言。以為是成就之功德。乃吾之善知識也。雖宗下作家。亦須以此忍辱為實行。方成通家。雖教下。善於說法。可謂通家。亦必以聞訕謗。作實行之忍辱。如飲甘露。可謂作家。若但說法。不能忍辱。雖稱通家。不名作家。非真通也。若只參禪。不能忍辱。雖稱作家。非真作家。而禪亦未通。若得忍辱實行。雖未說教。教亦通了。方是真作家。雖未參禪。禪亦作了。方是真通家。故曰。宗亦通了。教亦通了。作家屬定。說家屬慧。皆以忍辱為實行。方得定慧圓明。不滯空參禪。空說教了。非但我今日獨自通達了。雖恒河沙數諸佛。皆是同以忍辱為實行。故我釋迦牟尼佛。先行忍辱。成忍辱仙人哪。

 

獅予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此承定慧圓明之義。若非上根利智者。焉能領會接受。故用譬喻。以形容之。在法華高會。我佛開權顯實。將欲發明諸法實相之理。會中即有五千退席而去。故以佛說法喻如獅吼。五千退席。喻如百獸聞之皆腦裂幾乎欲死呀。香象聞之失卻步行之威儀。以喻別教三賢鈍根菩薩仿徨無歸。天龍寂聽生欣悅。以喻大開圓解之菩薩。心心相印。乃當時以今比古之義。

 

游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此表大開圓解。非同易事。游海涉山尋師訪道。不為名利。專為參禪。(靜中考慮)自從認得曹溪路者。(曹溪路者地名)乃曹姓家的山地。有一溪水繞山。乃因人傑地靈。六祖惠能大師。在此山上弘揚佛道。於是佛法大興。成名曰曹溪水。凡有後來學佛法。參禪明心見性者。多謂之飲過曹溪水。或謂認得曹溪路等云云。永嘉禪師曾先學天臺教。已竟明心見性。必須有明人證明。因後來參訪六祖。見面交談。機教相叩。承六祖證明。贊之善哉善哉遂即告辭。六祖相留。僅住一宿。後來稱名一宿覺者。若欲詳知。可看六祖法寶壇經。了知生死不相關者。永嘉禪師參六祖。因禮節稍簡。祖曰生大我慢。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意謂何拘小節。)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師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祖雲如是。如是。由是以承印證生死不相關也。按人之生死本不相干。由古人偏計假名。傳遞消息。以致令人執以為真。習氣染成。牢不易破。所執者。執此地水火風。四大假合。以為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竟以此假合緣影偏執為自身心。竟不知身之皮肉筋骨。是地大所成。身之血脈津液。是水大所成。身之溫熱燥暖。是火大所成。身之呼吸氣息。是風大所成。此乃四大互相假借和合。人執為自身。又執心之欲見何相。是色塵的緣影。心之欲聞何言。是聲塵的緣影。身之欲嗅何氣。是香塵的緣影。心之欲嘗何食。是味塵的緣影。身之欲覺何快。是觸塵的緣影。心之欲知何事。是法塵緣影。此相、言、氣、食、快、事。乃六塵所遺的形影。吾人錯認為自身心。皆屬生滅之法。那能免此生死。焉能離苦得樂呢。今已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則妄執四大假合。六塵緣影的身心生死。自不相干了。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我師得見燃燈佛。多劫曾為忍辱仙。

此表末後一著。無功用道時。雖身臨白刃坦坦然無傷無懼。如六祖。夜被賊人連殺數刀無傷。仍坦坦然而言曰。自負汝財。不負汝命。所謂縱遇鋒刀常坦坦也。又初祖達摩。來東土被外道所忌。數次用毒藥摻於飲食中毒之。雖受其毒而不死。可謂之假饒毒藥也閑閑。則可信。一法不執。身心清淨。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猶可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以其清濁淨染。不相應故。此清淨之法。惟是行住坐臥。常住靜慮之中。雖語默動靜之時。行于安然無事。我師者指釋迦佛言。惟因常行忍辱行。經二大阿僧祇劫。得忍辱仙之名。始得見燃燈佛與之授記。將來成佛。可知忍辱行。為成佛之真因哪。

 

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自從頓悟了無生。于諸榮辱何憂喜。

此是永嘉禪師。回思感歎之意。往世已至今生。不知已經幾多生死。故曰幾回生。幾回死。不可得知。生死之中如隨波逐浪。忽忽悠欲。那有定止。無非是名利所牽。不知底止。當不知何時種下佛緣。修出世福。竟至今生出家參訪。自從頓悟。明瞭無生無滅之理。則諸榮辱。何憂何喜呢。

 

入深山。住蘭若。岑崟幽邃長松下。優遊靜坐野僧家。闃寂安然實瀟灑。

此文乃永嘉禪師自述行藏機緣成熟則度。機緣未熟則息。不以有緣為榮則喜,不以無緣為辱則憂。所以機緣熟時。不辭勞苦度化。機緣不熟即入山休息。要入深山住阿蘭若(譯無喧嘩處)選鐸岑崟(音吟)高山人不易到。隱於幽邃人不得見。長松之下。其松子最美。可代食充饑。若沉悶時。頗可優遊消遣。游倦時靜坐於同參道友。山野僧家。乃得闃寂安居。寶瀟灑也。

 

覺即了。不施工。一切有為法不同。住相佈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此文又勸。既然修行。要修無為法。一安樂永遠安樂。與一切有為法大不相同。無為法者一覺即了。不用施設修行功夫。若專修有為法者。著相濟人利物時。或作公益等事。自著有功德。以致多人頌揚。受人稱讚為榮等意。此之謂著相。心中一著相。則謂之住相佈施。相有生滅。即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因天上之福有相。以有相,與有相相應。故曰有相佈施。將來必生在天上享福。然天上之福。既有享盡之時。猶如仰箭在虛空中射。箭矢上行。全仗有限弓弦之力。力盡則墮。

 

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此文繼上文。明修有相之福。喻以箭射虛空。力盡即墜。必墜於下界。五道之中。皆有煩惱。不能如意等事。以是比較爭似無為實相門。此謂無為法。不用力。不勞心。為入諸法實相之門徑。按實相者。即指世界一切之有相無相。般般樣樣。皆是實相。但人不明白。亦不承認。所以者何。以其自開知識以來。只執有相、有為有所用。而不知、無相、無執、無不能。若不信哪。當時即可校證。勘實。就在現前。好明白的事實上。人的眼睛能見現前之物相。皆執為是有形相的眼睛、能見。誰能明白是眼睛的見性呢。此性原本無相無名。只可以見表其性。而名見性。若眼無見性。雖有眼而不能見。可以有睜眼的死人證之。則可證實、無相、無執、無不能。雖如是亦不可充足為實相。何以故。若無眼睛。單以見性。而無寄託之處。亦不成見性。則可知有相有所用。無相無不能。以其能所未亡故。推求至此亦不可執為實相。能所未亡即屬有為。不能證諸法實相。不勞心不用力。心境皆屬現量。即謂之實相。如是推究。俾人不致錯悞。況其偏執有相。與實相去之遠矣。爭能似無為實相門。不超則已。若一超則直入如來之地位呀。所謂如來者。乃諸法各以如之本位如來。故佛說法,皆以如為是。而結集諸經。同以如是為法體。若問佛從何來。乃從如而來。法從何來。亦從如而來。盡虛空遍法界群相紛紛從何而來。亦從如而來。則可知何處不是如來之地位。又何法不是如來之地位呀。豈不是一切法皆是佛法呢。如是會之則不負永嘉禪師之作證道歌了。

 

但得本。不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但得本者。以明心見性為本。不愁末者。以神通妙用為末。如淨琉璃含寶月者。琉璃如末。寶月如本。又以解如意珠。喻如璃琉含寶月。以譬全體大用。全體者自利。利他者度化眾生。以如是修證。則用之不盡。取之不竭。

 

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雲霞體上衣。

此承上全體大用。已證三德。任意逍遙。故曰。江中月照。松林風吹。永夜清宵。毫無塵事所擾。佛性已證般若德。戒珠已證法身德。心地印已證解脫德。三德秘藏。無為而證。乃是窮子今日方認親父。接受故有的家當。不思而得。無為而成。雖霧露雲霞亦無纖毫寒濕障礙。皆成清涼受用。如體上衣。其他萬事萬物。無一不是全體受用。美矣哉。善矣哉。烏乎。複有無量無邊的窮子。皆不肯認其親父。奈何奈何。

 

降龍缽。解虎錫。兩鈷金環鳴歷歷。不是標形虛事持。如來寶杖親蹤跡。

此文以表神通妙用。大小乘聖人。證果後。皆有神通。惟妙用不同。小乘之神通須作意。而大乘神通出於無心。其降龍伏虎有事理之分。由理備而後事成。理備於心。事成於相。無論大小乘。若實修行。先要在心理上。降龍伏虎。以龍性最淫。以喻行人之淫欲。以戒淫,如有降龍之力。虎性最瞋。以喻行人之瞋心。以戒瞋,如有伏虎之力。若行人于心理上。果能降伏淫欲瞋心。則謂之降龍伏虎。果能作到。心理純成。於事實上。即能降龍伏虎。可見其事理不二。雖小乘若證到四果阿羅漢。皆能降龍伏虎。必須作意。若大乘不作意而即降伏。曰降龍缽者。曾用過缽降龍。將龍收於缽內。解虎錫者。用錫杖將二虎分開而去。如世尊度迦葉波時迦葉不信。將佛安於火龍石窟。龍欲害佛。鱗甲生火熾然。世尊起慈心。現三昧火。火龍毒火返自燒身。無處逃避。唯見世尊。寶缽中有清涼水。乃自身投於缽內。故名降龍缽。解虎錫者。有高僧稠禪師。在懷州習定。見二虎鬥。即以錫杖分解之。二虎各自分去。遂名之解處錫。兩鈷金環嗚歷歷者。按佛制專修行者。皆要持錫杖。以勵行人自警。于時心裡不忘降龍伏虎也。按錫杖有大小乘之分。大乘錫杖有兩鈷者。以表真俗二諦。各鈷有三環。共成六環。以表六度。又小乘用四鈷者。以表苦集滅道四諦。每鈷有三環。共成十二環。以表十二因緣。皆是自警之義。如中華古之聖賢用座右銘義。金環鳴歷歷者。以聲自警。不是標形虛事持者。以明不是虛演故事。乃是如來我佛。親自傳留寶杖。以為實在蹤跡。故永嘉禪師訪六祖時。曾持錫杖見之。於是說明

 

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

凡修道者。皆是求真斷妄。今何相反。此專發明悟證之後。如腳踏實地。則不辭苦口。將此真實義意。千方百計說之。俾後學不囿苦修。因自徹底明之諸法性空。故以色心二法代表。乃曰了知二法無空相。意在不但無相。而亦無空。又不但無空。連不空亦無。以此三無。代表無盡之無亦無。則無可言說。同歸納於不可思議。這就是如來之真實相。

 

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

繼續上又。「無相無空無不空。」惟恐後學難解。或誤解。故以譬喻解之。以吾人心。若不執迷。受色身所局。專以心會。如大光明鏡。以此心鏡之光明。鑒照十方無所障礙。廓然一切。瑩明透徹。周遍恒河沙數。無量三千大千世界等。並其萬象森羅的影相。皆現在我心鏡光明之中。連此鏡中影像。與鏡光通成一體。遂成一顆圓光。光中有影。影中有光。不分彼此。非內非外。吾人能如是會之。則可知「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相。」通是現量境界。若再執絕生佛假名之義。及無自他形相之義。則又墮於空

邊了。

 

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棄有著空病亦然。還是避溺而投火。

此文惟恐悞解。偏于空邊。故警之。若豁然偏達於空。則容易撥無因果。恐魯魯莽莽悠悠蕩蕩。不知不覺招萬劫災苦。飛殃橫禍。若再專於棄有著空。雖未撥無因果。而所受之病亦然。與撥無因果者相同。還是如同避於沉溺之災。而反投於火焚之禍。故應戒之勉之。

 

舍妄心。取真理。取捨之心成巧偽。學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認賊將為子。

若不明佛事門中。不取一法。不舍一法。則永為門外漢哪。竟不知舍即是妄。取更非真。何以故。以其取成機巧。舍即虛偽。所以者何。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以世間法。而立絕待。世間法依絕待。而成對待。其取捨真妄皆屬對待。其不去妄想不求真等是絕待的。此絕待以世間法而立。世間法是對待的。此對待以佛法而成。若再進一步。則佛法與世間法亦是對待的。佛曰。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若參學的人不在此處看眼。不了此義。以對待法而修行。真成認賊為子了。那有好時光可過呢。

 

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

此文承上錯認賊盜作親生子。當然將家財盜盡。故以此作比喻。所謂損法財者。以佛所說之法。能資助行人之戒定慧為修因之功。能成法身、般若、解脫、為結果之德。乃謂之因功果德。若妄解佛說之法。起對待作用。如認賊為子。盜盡家財。比例如損傷戒定慧三學因功的法財。消滅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秘藏的果德。莫不由斯心意識者。按在染之心。名阿賴耶識。(譯含藏識)意者。(梵音摩那識)識者,第六意識。此三者在染比例如賊。以其損法財。滅功德故。是以禪門明瞭。離卻心意識參。始能頓超直入無生無滅。開佛知見。有轉識成智之能力呀。又開佛知見自具佛之十種智力。

 

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焰。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卻天魔膽。

大丈夫者。表開佛知見之人。自然秉起慧劍。有般若鋒芒。放金剛王寶劍之光焰。非但空空摧殘外道之妄心。而早就已曾消卻天魔之野心斗膽。其餘病魔。死魔。五陰魔等。更不足慮。亦已竟消滅了。

 

震法雷。擊法鼓。布慈雲兮灑甘露。龍象蹴踏潤無邊。三乘五性皆醒悟。

震法雷者。以表震興佛法。擊法鼓者。以表招集眾生受度。布慈雲者。慈心布教。灑甘露者。眾生受益。龍象蹴踏者。龍表上根利智菩薩。象表鈍根。發大心,修大行的菩薩。蹴踏接踵。隨關佛之見者揚化。共布慈雲。普灑甘露。滋潤一切眾生。受無重之佛種。潤無邊之善根其三乘之聲聞緣覺菩薩。又三有佛性。二無佛性。共名五性眾生。皆得醒夢開悟了。

 

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醍醐我常納。

此文表法佛說法。常以大白牛乳作喻。雪山有寶草。養白牛。肥壯、乳膩、無雜質。人服之、精神生、氣力壯。故佛喻之為法乳。經智者大師分判為五時。一時、佛說華嚴時。乃圓頓之法。必須上根利智者領納。以白牛生乳喻之。必須大人服之。方能消化。得受利益。二時、若小兒服之不能消化。不得利益。必用「乳酪之漿」服之方能受益。如說阿含經專為小乘根性者說。三時、小乘人受益增長。佛方領導上進。說方等經。如維摩經等。彈偏斥小。歎大褒圓。俾其回小向大。如以乳酪。製成生酥。四時、說般若經。如以生酥制成熟酥。俾小乘人。實行大乘。度化眾生。說妙有真空。經二十二年之久。以備大開法華高會。說真空妙有。開權顯實。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開述顯本。將熟酥造成無上妙味醍醐。純出佛口。接受者不無其人。延至千餘年後。于唐代時六祖大施普度。領納此妙味醍醐者。則大有人在。而永嘉禪師是其一也。故曰純出醍醐我常納呀。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合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切攝。

此是法說。一本散于萬殊。萬殊仍是一本。世界森羅萬象。無一不然。隨舉一樹。當然是一個樹性。誰知圓通一切性。就按這樹葉有葉性。樹枝有枝性。樹花有花性樹子有子性。樹幹有幹性。乃至樹本至於根須莫不各有其性。這是一本散于萬殊。由此一性圓通一切性。性本無相。即是以相顯性。此樹屬於無性植物。再以有性動物。如人吧。吾人亦是一性。圓通一切性。以性顯法。一法遍含一切法。法者相也。換言之。一相遍含一切相。性相不二。法性一如。就按人論。一身即是一相。遍含一切相。如人一身相。遍含四支百骸諸相。眼耳鼻舌等。有相而必有性。如眼有見性。耳有聞性。鼻有嗅性。舌有嘗性。乃至身有覺性。意有知性。以及五臟六腑津液。血脈莫不各有其性。於是由樹木人身作例子。微者推及微塵菌類。大者推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無量三千大千世界虛空等。無一不是一法相一切法相。一性理一切性理。吾人若作如是觀。不分彼此。隨處隨時。皆是現量。這就是平等。獨立。大無畏。本來的面目。現現成成豈是造作。所能達到的事呢。吾人迷惑習性已深。諸佛、眾聖、各祖師。只有隨情。循循善誘。去習去執再無別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惟恐不信。故以水月作譬喻。互攝互具。一月喻性。普現于一切水喻相。一切水月一月攝。以喻若性若相。仍歸一性攝。亦未逃出一相攝。仍歸性相。互攝互具。原文是一法遍含一切法。今改法作相。以便易解易知。因法所攝太寬不易明。

 

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

此文以法合喻。諸佛法身入我性者。以諸法合於一性。我性同共如來合者。以一性合于諸法。一地具足一切地者。以表不落階級。頓超直入。以合我性同共如來合義。非色非心非行業者。以合諸佛法身入我性。以明非是色相所作。非是心想所為。非是行業所造。乃天然之勢也。以上發明。通是無為大法。豈是行業所為的呢。世人學佛。不離世界習慣。不是身作。即是心想。焉知無為大法。不是行業所行的呀。

 

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卻三祇劫。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

此四句承上四句。意謂諸佛法身人我一性。以此一性。諸多同共。如的不變之體。來的隨緣之用。在隨緣時即不變。正不變時即隨緣。和合而生。分離而滅。一切生具一切滅。生滅一如。焉有次第之地位。決非色心行業造成。故曰不費彈指之功。圓成八萬四千法門。不費時間滅卻三大阿僧祇劫之久。則一切數目言句。即不能成立一切數目言句之作用了。與吾之靈性本覺有何交涉耶。

 

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沒涯岸。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

人間世論已久。一聞出世言語不信則毀。恐人造罪誹謗。不可少見多怪。以造重罪。誡之不可毀呀。不可贊者。以誡不明白不徹底。亦不可妄贊詒誤自己。應用耐勞的心。勤學好問。腳踏實地。不致自誤誤人。因此道理不落邊際。吾人分別用之已久。凡聞意在言外等論。多以舊習文章會之。則去之已遠。故曰不可贊哪。所以者何。以此大體若虛空。沒有邊際涯岸。又無處不是此體。乃無形無相。任何地不離當處。常久湛然。然則知君等若覓之。則尚且不得見之。何以故。以其取之不得原無相故。舍之不得隨處是故。此不可捨得之中。只已麼得久了。那好佯作不知呢。若不以為然。是誰作不知耶。省之省之。

 

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有人問我解何宗。報導摩訶般若力。

究竟佛法。不立言說。若在默時。即是未說。且看風清月朗。或大雨滂沱。何時何相。不是說法呢。又如來說三藏十二分經。共說四十九年。又何時不是默然之旨。故曰默時即是說。說時即是默。這才是大無畏之佈施。大開方便之門。剷除昏衢之路。設有人問我如是之解說以何為宗旨。回答報導。毫無別旨。唯一摩訶般若力。摩訶者。譯言大多勝。所謂「大」者。大而無外。「多」者。一多一切多。多外無少。「勝」者。一勝一切勝。勝外無敗。「般若」者。譯妙智慧。此智慧之光如極大之火聚。照破大千世界之黑暗。處處光明。同得自在。此力之外。其何能之。

 

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閒相誑惑。

世界上或是或非。莫不是般若之力。而人間皆不識之。及逆行順行。雖天上高人。亦莫能測之。既然如是天上人間皆不能認識測量。雲何我這一介貧僧。能得認識又能測量呢。須知佛法。不在人多。亦不在高貴。只在真實信仰。多劫、多世、多生、熏習。自能徹了。吾今之了知。已曾經過多劫修行。不是等閒之事。來相騙誑迷惑世人。於是建立道場。豈是浮泛之事呢。

 

建法幢。立法旨。明明佛敕曹溪是。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

恐人不信。以此作證。第一代迦葉為首。我佛拈花示旨。謂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迦葉微笑領悟。為第一代首領。傳佛心燈。至二十八代。傳于菩提達摩。乃是西天記載。

 

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摩為初祖。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何窮數。

佛法東來震旦。菩提達摩為此東土初祖。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黃梅。至六祖惠能大師。第六代傳衣缽。佛法大興。天下傳聞。至今人所共知。豈是荒唐妄語誑騙世人。後人得道者無窮。何能數之。餘親受證明。方得立言。

 

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二十空門元不著。一性如來體自同。

真不立以防與假對待。妄本空。以避與真對待。的然是真有妄無。俱遣。當然不空。而不空亦空了。般若雖說二十空門元為不著。非是對待之說。同歸於一性。如者不變之體。來者隨緣之用。在隨緣時即不變。在不變時即隨緣。如是解決一切對待等法。

 

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時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

心是根者。乃指在染之心意識及六浮塵根等。法是塵者。乃指聲色香味觸法之六塵。此根塵兩種猶如鏡上之垢痕。鏡者。以喻自性清淨心。將此根塵習染去淨。如同大光明鏡。去盡塵垢則光明始現。此時染心法塵雙忘。唯此一性即真。

 

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製。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冤害。

嗟歎末法垂秋。五濁惡世時代。眾生福薄慧淺。難調難制。去聖之時間遙遠。邪見過深。魔強法弱。多受冤枉陷害。

 

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如瓦碎。作在心。殃在身。不須冤訴更尤人。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輪。

如來大法頓超直入。邪魔外道聞之不知瞭解。羞惱成怒。恨不得消滅剷除。如春暖冰消及拆房瓦解破碎之快。方遂其意。作此惡事。在心內所起。將來殃在其身。不須再冤枉無辜起訴。而更罪尤於人了。此陽世間作惡之華報尚輕。若到陰間之業報最重。而業罪之重者。莫過於譭謗佛教之大乘法門。故曰。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輪。

 

梅檀林。無雜樹。鬱密深沉獅子住。境靜林間獨自遊。走獸飛禽皆遠去。

此文事理雙喻。先以理解。梅檀林以喻所觀之境。皆是現量境界。無雜樹者。以表不摻真俗理境。鬱密深沉者。乃幽靜之義。獅子住者。以喻現量心觀現量境。境靜林間獨自遊者。不摻雜空假觀智。走獸飛禽皆遠去者。以喻九想思。八背舍。九次第定等。去之距離皆遠了。以事喻之。無雜者。皆非二乘等所住之處。獅子獨自遊者。以喻菩薩。走獸飛禽皆遠去者。以喻凡夫外道等。皆去之大遠啦。

 

獅子兒。眾隨後。三歲便能大哮吼。若是野幹逐法王。百年妖怪虛開口。

獅子兒。以喻後進利根菩薩。眾隨後者。以喻後進眾菩薩。隨先進之菩薩。三歲之久。便能演說最上大乘。故喻為大哮吼也。若是野幹逐法王者。(野幹、乃野獸中最劣之獸。常作虎狼之食。)野幹追逐法王(暗示獅子)之後。其優劣天淵之別。獅兒三年之暫能大哮吼。若野幹雖百年之久。煉成妖怪叫。亦不能驚眾獸。仍是虛開口。與三歲小獅吼相去仍是天淵之別。

 

圓頓教。沒人情。有疑不決須直爭。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

此承上說。乃圓頓之教。沒有人情等事。若有疑惑。不決之處。直接必須要爭論。不是山僧特起人我之見。因修行人。關係最重要者。要離開斷常二見。此二見如同陷人之大坑。所謂常見者。如外道修練長生不死等事。斷見者如外道倡言。人死如燈滅。決無後來因果云云。信此說者。如陷大坑。佛說大法。本來超倫次。絕對待。破除世間一切對待。曾說八隻四雙。佛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按龍樹菩薩解之。舉例曰。如春天時。青草從地生出。雲何不生。答曰青草已生已竟生過。名之青草。不應名生。故曰已生無有生。乃曰不生。或問地內仍有草根。未生完者。還須要生。答曰。既在地中。未生亦無生。又問。正在生長之時。可謂之生。答曰。亦無生。假設如地中尚有八寸草。正在生長之際。生出四寸。後四寸繼之而生。可謂之生嗎。曰。不然。此四寸之已生,生完。即無有生了。後四寸之未生。而未生亦無生。若離已生未生。生時即無生。龍樹菩薩原文曰。已生無有生。未生亦無生。離已生未生。生時即無生。即此四句愒。破盡世界一切對待之戲論了。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

以此二句。代表一切對待之法。不可有毫釐之執。執則皆非。不執則皆是。一法不執。不執亦不執。會到不可說處。反觀不可說處。是個什麼。如則是。不如則非。龍女了如則是成佛。善星不了如而非即墜。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永嘉禪師。知今之是。述前之非。早年間積學好問。亦曾探討疏解。追尋經論。總不過分別名相。不知休息。恰是入海算沙徒自困耳。

 

卻被如來苦呵責。數他珍寶有何益。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

佛在世時。諸弟子等。亦有分別名相者。被佛呵責。如數他人之寶。自無半錢之分。從來蹭蹬奔走。自覺虛行無益。乃非少時閑。多年枉作勞苦風塵之客。自歎歎他。又轉想一般諸學道者。

 

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二乘精進沒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

轉歎一般學道者。雖苦行修行。因種性邪知邪見。錯悞知解佛之諸經。不達如來圓頓制度大法。又二乘人雖然精進。而無悟道之心奈何。又外道雖有聰敏者。皆是世智辯聰。毫無究竟圓頓智慧。

 

亦愚癡。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實解。執指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虛捏怪。

繼上文。不但無圓頓智慧。而亦有愚癡無知識者。亦有小乘根性。而複騃笨。我佛俯就眾生。權巧方便言說。如空拳誑恍小兒。那有實法與人。而竟空拳指上妄為領解。即死於言句之下。又佛說法譬如指人見天上月。為目的地。當然以手指其月了。而欲見月之人。應隨手所指處見月。而竟執手指為月。豈不是令指月之人。枉施其功夫麼。妄在六浮塵根。六塵境上。及心內的緣影法塵上。虛妄捏造。豈非奇怪的事麼。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目在。了則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

世出世間法。總不出八萬四千法門。後經天親菩薩。縮為百法。若多若寡。總不出色心二法。所謂不見一法即如來者。乃本來八萬四千法皆是如來故。雖縮至百法。亦如來故。乃至色心二法。仍是如來故。何則。以一切法。皆從如而來故。故曰。不見一法即如來。而如來本是諸法之體。觀自在者。由體起用。此一口道出。諸佛從因克果之全體大用。吾學佛者。複向何處追求。所以者何。四聖六凡。一切眾生。無一不是由如而來。吾人只知其來。而不知其去。妄自測度。弄得生來死去。苦不知歸。吾人自如而來。何不歸如而去。既聞知明瞭法法皆如。我非例外。又何處不是自己所在。既是自己所在。雲何不自成如來。這還怨誰。是你不自觀自在呀。這還怨誰。這還怨誰。再說用如來二字立名。如者不變之體。來者隨緣之用。在隨緣時即不變。在不變時即隨緣。再換句好明白的話說。在變時即不變。在不變時即變。這兩句話。到好明白。又這義思不好名白。按世間上就靡見過這樣的事。那裡有變即不變。不變即變呢。這是人不自考察。若考察世間一切一切。無不如此。舉例即可證信。且如大海之水。隨因緣變即不變。此海之水。隨其江河湖海。大小深淺。寬窄長短。咸淡形色波浪平靜。無一不是隨緣而變。而不變者。唯是水呀。又如吾人身心。亦複如是。如心隨外緣。榮辱得失。遂變喜怒哀樂。然本知本覺未變。又如人身平時之氣血變化。新陳代謝。剎那不住。可謂之變。而身未變。又身或病或死。可謂之變。而覺性永遠不變。又維摩居士示疾。佛派弟子問病。維摩居士答曰。我本無病。是眾生有病。即是指吾眾生有病苦。有生死。謂之變。而覺性、無形相。以何為變。縱有病與死。無處寄託。謂之不變。可謂之變即不變了。吾人可自醒。知變不變的是覺性。不知變不變的是色身的生死。何可定認色身為我。而不承認覺性。是研究的我呢。難矣哉。因法法皆是如來。那還有一法可見。若果知法法皆是如來。吾人是法之一。即是如來之一。舉目觀之。無處不是諸法。諸法皆是自己所在。方得名為觀自在。故諸經。皆以如是為首。為一切法體。若問佛從何來。即是從如而來。故名如來。雖十法界依正二報。無一不從如來。故眾生皆有成佛之分。若明瞭如來。則業障本來空。不可得。雖造多生多世之最多最大之罪業。毫無障礙。以本來空。故若未了如來。應須造何宿業。還何宿債。

 

饑逢王膳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在欲行禪知見力。火裡生蓮終不壞。

饑逢王膳不能餐者。乃引證法華經。迦葉尊者。對佛自述。佛之大法。如國王所設之極佳美膳。若王未許我等食之。則不能餐。以喻待佛授記時。可得授受之意。借此譬喻。以表不見一法即如來。即是王膳。求法之人如饑。不能不見一法。其如王膳時時現前。竟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者。亦引法華。佛如醫王。遠出回家。見諸子悞服毒藥。遂以藥救之。聰敏者服之即愈。愚癡者不服藥。爭得病瘥耶。以譬世人受貪瞋癡之毒。而不學戒定慧之佛法。如愚者不願服藥。在欲行禪者。乃在欲界中修行禪那(譯靜慮)欲界分上界。下界。上界是六層欲界天上。下界是五趣雜居地。吾人道在天道之下界。在欲行禪者不多。何以故。必須有知見之力。知見者、乃開佛之知見。力者、乃佛之十種智力。其一者乃傳大士有妻子以魚業為生活。居東海之濱。人稱東洋居士。二者鳩摩羅什法師。有女待。其餘似是者有之。不可多舉。此如火中生蓮終久不能損壞絲毫的。然非泛泛人。所能法之。

 

勇施犯重悟無生。早時成佛於今在。

乃過去久遠的時期。有比丘。名勇施者。曾犯根本戒的重罪。自己欲求懺悔。重得清淨。懇求上座。尋求其人懺罪。其懺法有三種。一作法懺。二取相懺。三無生懺。古時比丘披三衣。持錫杖。若破根本戒。四種之一。即不准再披三衣。故將三衣脫下。搭在錫杖之上。自己高聲大呼。我勇施犯四罪。求人懺悔。來至一精舍。遇一尊者。名曰鼻鞠多羅。雲。推罪性。了不可得。勇施聞之。豁然大悟無生。(此二字代表八隻四雙名無生懺、乃非作法懺、及取相懺。)當時具足佛之十種通號。即往東方世界。成正等正覺。別號曰寶月如來。已至於今。故曰。早時成佛於今在。

具足佛之十種通號者。一如來。二供應。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世間解。六無上士。七調禦丈夫。八天人師。九佛。十世尊。此十種通號。後來譯成十一名號。仍稱十號。所見翻成一切經無一不然。後來訊問法舫法師。因他在印度。及錫蘭島。住有二十餘年。學成「巴厘文」及「英文」必能得底。他說本人。亦是如是念十一號。名之為佛十種通號。竊想當時集經人等。抄錄時、容易有句讀之錯。後來流通及翻譯。誰肯多事。非敢多事。藉斯訪友。得承另有高見指示。豈不是抛磚引玉麼。又於佛號的講義。亦不相合。如「善逝」者。作一名尚可解之。我佛非生現生。非滅現滅。生滅無不利益眾生。可謂之來去皆善。「善逝」一號尚可。唯「世閑解」則大與佛法相反。何則。如世間解。皆屬世論。佛為一概破之。如楞伽經。乃大慧菩薩為當機者。所問數十條皆屬世論。佛一概非之。可見是善去世間解之明征。不但此一經。而大小乘一切諸經。無一不是善去世間解之義。又無一不是善去世間之解行者。按翻譯名義集。有翻善逝者。亦有翻善去者。可見「善去世間解」本是一名了。

 

師子吼。無畏說。深嗟蒙憧頑皮靼。祇知犯重障菩提。不知如來開秘訣。

又師子吼者。以喻如來說秘密大法。深嗟蒙憧頑皮靼者。乃深慨歎蒙憧昏昧頑皮之人。如極厚之牛皮堅固之不開。但祇知犯重罪者。能障菩提之佛果。而不能得見如來大開秘密之真訣。

 

有二比丘犯淫殺。波離螢光增罪結。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消霜雪。

佛住世時。有二比丘山內結庵修行。一比丘外出。一比丘睡沉。有樵女藉比丘睡沉。就偷行淫欲。比丘醒知。大為懊喪。外出比丘回庵。被淫比丘相告。彼比丘聞之大怒。去尋找樵女。女見之恐懼逃跑。彼比丘追之。女懼罪逃跑。失腳墮於深水坑中而死。二比丘各自知有罪。同詣優波離尊者處。各自髮露罪相。尊者、乃小乘戒師。不追原情、遂與二比丘。各結重罪。二比丘心疑、雖有一殺一淫之事。不出於本心。同見維摩居士。各自發述實情。維摩說。不出有心。不能結罪。故說有二比丘犯淫殺。出於無心。乃優波離尊者。小智慧如螢火之光。不明情理。與二比丘增結重罪。幸有維摩大士。頓然解釋。出於無心。不能結罪。頓除二人之疑。猶如赫日當空。消化霜雪。

 

不思議。解脫力。妙用恒沙也無極。四事供養敢辭勞。萬兩黃金也消得。粉身碎骨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

此段文承維摩大士解罪之功德。人尊言重。此大士乃金粟如來示現居士身。又助釋迦如來引導諸小乘聲聞弟子等。恥小乘。慕大乘。行菩薩道。以待般若會上。好隨佛揚化。以不思議心。方有解脫之力。其妙用功能。雖有洹河沙之多數。亦不能以致其極。就應用四事供養。亦不敢辭力。雖供養萬兩黃金。亦能消化得了。粉身兩句。此又頌揚其德。雖粉骨碎身亦未足酬報。因他這一句。無有殺淫之心。雖有殺淫之事。亦不能結罪。所以者何。乃一切維心造。罪從何來。故曰。一句了然超百億時劫之罪苦。

 

法中王。最高勝。怛沙如來同共證。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

以無為之法。為法中之王。最高最勝。雖恒河沙數之多的如來。同以無為之法而共得成證。我今解悟此如意珠。非從外得。亦非有所解。乃本來如是。法法現成。皆備於我。若自迷得失。當不如意。若能自信受者。皆得相應。

 

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

謂解此如意珠者。唯是自了明瞭。本無一物可了。不但無物。而亦無人。不但無人。而亦無佛。所以者何。以法法皆如故。若果法法皆如本位。則佛如、眾生如。何則。因物而立人名。因眾生而有佛名。若無眾生。佛依何立。若無萬物。人名何立。其萬物人佛之名。無非偏計而立。立後又起執著。故謂之偏計執呀。總俾其一名不立。則無作無為。仍未逃出依有作有為。故佛謂之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又有言說。皆依無言說而起。故又謂之依他起也。雖大千沙界之廣。無非依海中一漚而立名。再以環境推及於人。人有凡聖賢愚。亦是互相依他而起名相。若非偏計依他。一切聖賢之假名假相。如電力一拂掃。則名相皆空了。如是之說。贊成者有幾。難免眾惡攻擊反對啦。

 

假設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日可冷。月可暖。眾魔不能壞真說。

此說、乃諸佛之心心相印。任何人終不能改。假使熱鐵輪頭上旋轉。致身成焦炭。我心之定慧圓明不能失去分毫。假使日之熱可令其冷。月之涼可令其熱。以此比較。反對佛法之魔力。雖能使其日冷月熱。而眾魔亦不能壞其真實義。大無畏澈底之論說。

 

象駕崢嶸漫進途。誰見螳螂能拒轍。大象不游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莫將管見謗蒼蒼。未了吾今為君訣。

象駕崢嶸乃行之高峻。誰人能見螳螂之微物。能拒住象駕之轍。大象不游於兔徑。喻謂大乘菩薩。決不能行於小乘之道。而大徹大悟。當然不拘於小節。莫將竹管之小見。而謗蒼蒼之太空。設若未了大義。不妨吾今為君詳細果訣呀。

 

弟子念安校對